八年级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设计_第1页
八年级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设计_第2页
八年级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设计_第3页
八年级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设计_第4页
八年级历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作业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学科年级学期教材版本单元名称历史八年级第一学期统编人教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单元组织方式√自然单元重组单元课时信息序号课时名称对应教材内容1新文化运动第四单元第12课2五四运动第四单元第13课3中国共产党诞生第四单元第14课二、单元分析(一)课标要求 本单元内容是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单元标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如下: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地位和作用。2.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3.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本单元共有三课内容,分别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等重大事件。新文化运动冲击了旧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先进分子中广泛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需要知道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同时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开天辟地》、《建党伟业》等影片,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前后联系的理解。(二)教材分析1.知识框架【时空学史】思想文化近代化新的革命精神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文化运动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中共一大1915年1918年1919年1921年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 2.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三个课题都是重点内容,并且三课内容中都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中华民国建立后,政治局面依旧混乱,社会思想观念新旧杂陈。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为必须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引发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在这场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全国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宣告诞生。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和推动下,全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是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通过这些认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建设国家的使命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一个伟大的政党。(三)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也有一定的基本认识,因此在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学习方面比较得心应手。但是初中阶段的孩子对于历史事件之间的前后联系的理解方面还有欠缺,因此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教师构建系统框架,帮助学生梳理单元的知识脉络,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知识点,化抽象为具体,形成更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1.能叙述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能说出五四运动的国际、国内背景,认识到“弱国无外交”,结合五四运动斗争的过程及结果,认识到“团结就是力量”。 3.通过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特点,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通过学习五四精神,感悟到民族精神对国家命运和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4.能叙述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能结合史实,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5.能叙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通过对比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中国革命形势的变化,分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进而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作业设计,紧扣单元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在分析课程标准、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分解、落实,通过3个课时作业和1个单元检测作业加以检测和巩固。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鉴于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求,本单元作业类型主要包括基础夯实性作业、能力提升性作业、综合素养提升性作业及单元复习作业等。 基础夯实性作业: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巩固基础知识和技能,紧扣当堂内容或技能,达成本课时基础目标。能力提升性作业:面向大部分学生,注重知识应用和迁移,凸显启发性和典型性,培养学生多角度、辩证思考问题的学科能力。如:《新文化运动》课时作业中的第6题,以论述题的方式呈现,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思想。综合素养提升性作业: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属于选做。注重整合知识、发散思维,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既在时段上纵通又在领域上横通的通史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单元检测中的第7题,通过对历史地图的解读,体现跨学科考查的思想。单元复习作业:重在引导学生回顾单元主题,梳理知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建构相应知识脉络体系,促进多维目标的融合达成。同时,帮助学生查找单元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深知识理解,促进知识应用,进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五、课时作业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作业时间:10分钟【基础夯实】一、单项选择题1.“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写作的文风和什么事件有关?(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溥仪所写诗的内容可判断“这种写作的文风”指的是用白话文写作。白话文由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胡适首先倡导使用,所以这种文风的改变和新文化运动有关,答案选D。【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作用,通过本题设计,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推动文学革命的认识,体现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2.1915年在那场以“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中,许多学 )者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变法图存D.三民主义【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德先生指民主,英文为Democracy,赛先生指科学,英文为Science。德先生和赛先生是对民主和科学的形象称呼,由陈独秀先生首先在《新青年》中提倡,成为1915年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代表口号,所以正确答案为B。A是洋务运动的口号,C是戊戌变法的口号,D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口号,均不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设计意图】“德先生”和“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起着思想宣传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口号对比,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辨析判断能力,提升“唯物史观”。3.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方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的作者是()ABDC【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狂人日记》的作者为鲁迅,D图片是鲁迅的照片,符合题意。A图片是胡适的照片,B图片是陈独秀的照片,C图片是李大钊的照片,均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设计,使学生在了解掌握课本文字的基础上,能够与伟人形象一一对应,将碎片化、孤立化的书本知识形成体系,提升“时空观念”。4.《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7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292次,平均每篇使用8.91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C.社会主义道路得到广泛认同【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B.中国已经实现民族独立

D.新文化运动具有多变性【作业分析】依据材料可知,1919—1922年间与1915—1918年间相对比,《新青年》中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文章篇数增长,使用次数增加,这反映了《新青年》对“社会主义”的关注增多,结合书本知识《新青年》前期主要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从而得出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改变的结论,A符合题意。中国实现民族独立是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B为史实错误。材料只选取《新青年》的数据,并不能得出社会主义道路广泛认同的结论,C不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并不具备多样性的特征,D选项错误。【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奠定思想基础,是新文化运动的难点,容易被学生忽视。本题以《新青年》为切入点,一方面考察学生材料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新文化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5.从下表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 )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孔教之争、东西文化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新旧文学之争、工化与农化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无政府主义之争、社会主义之争 A.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新旧思想交流碰撞【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D.全盘接受外来文化【作业分析】依据材料“20世纪初至20世纪末”“孔教之争、东西文化之争、白话与文言之争、新旧文学之争”等关键词可判断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旧思想交流碰撞,C符合题意。材料只提到言论争辩,并未体现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A不符合题意。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性质仍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未发生变化,B为史实错误。言论存在争论,说明中国并未全盘接受外来文化,D不符合题意。【设计意图】表格展示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对信息解读的同时,还要与书本知识相结合,是学生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本题设计考察学生表格信息的提取和知识能力的整体综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素养。【能力提升】二、论述题6.(选做题)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评价实施主体】师生共同完成

【评价标准】我同意这种说法。辛亥革命是政治领域的反封建运动,但未能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而新文化运动作为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所以说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作业分析】本题属于思维发散题,要求学生对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深刻理解。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故将本题设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进一步深刻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同时增加历史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历史思维发散,提高知识迁移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思想。第13课 五四运动作业时间:10分钟【基础夯实】一、单项选择题1.在这一事件爆发后,济南市为声援被捕学生而罢市的商店,在其门口贴出对联:“学生含冤,定卜三年不雨;同胞受辱,可兆六月飞雪。”这一事件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辛亥革命 D.戊戌变法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学生进行游行示威、罢课表达反抗,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广泛拥护,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其他选项的事件内容不符合这一情景。故本题选B。【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五四运动的斗争主要力量,通过让学生解读材料,考察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通过把握其他选项各事件发生的经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下列口号按照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②“德先生”与“赛先生”

③自强、求富 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①②④③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题目内容将口号排序,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1919年五四运动期 间的口号,②“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③“自强、求富”是洋务 运动时期的口号,④“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是1918年李大钊在中国传播马 克思主义思想时的口号。故正确排序为③②④①,选C。【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不同历史事件的重要口号,通过口号与事件一一对应,把握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具体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3.这座雕塑“五月的风”以螺旋上升的风的造型和火红的色彩,充分体现“五四运动”反帝反 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和张扬上升的民族力量。这座雕塑是为了纪念曾在五四运动中起到的重 要作用的哪个城市( )A.北京B.上海C.青岛D.广州【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题干中图片展现了“五月的风”这件雕塑,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基调。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出席了巴黎和会,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青岛主权的要求被拒绝,列强反而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也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导火线,故选C。【设计意图】本题以雕塑作品为载体,通过介绍作品的寓意考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也让学生认识到,设置这样的地标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4.下面关于五四运动说法错误的是( )

A.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B.五四运动前期斗争的主力是学生

C.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D.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选项五四运动的性质正确,B选项五四运动的斗争主力正确,D选项,五四运动的影响正确,C选项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而“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是新中国的成立的重要意义,故说法错误的选C。【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察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不同的历史事件,通过做题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事件对比分析能力。【能力提升】5.(选做题)杜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力量及普及程度抱有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杜威认为五四运动( )

A.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五四运动使得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五四运动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

【作业分析】根据题干中杜威的观点,五四运动的发生更大程度上反映出广大中国人的爱国力量,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进一步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五四运动使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但无法体现材料中的“爱国”。故本题选择C。本题对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以及提取信息能力都要求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本题通过阅读学者的观点,考察五四运动的影响,阅读材料获得结论。通过让学生分析材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锻炼学生分析理解材料、论从史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材料解析题6.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材料一 “现在日本在万国和会要求吞并青岛,管理山东一切权利,就要成功了!他们的外交大胜利了,我们的外交大失败了!山东大势一去,就是破坏中国的领土!中国的领土破坏,中国就要亡了!……”——摘自《北京学生界全体宣言》(1919年)(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请你分析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材料二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问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及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之被逮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2)根据材料二回答,五四运动领导力量的变化。——摘自《上海学联告同胞书》材料三 五四爱国运动作为20世纪继辛亥革命之后又一件具有转折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社会整体演变和国际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材料三中的“转折”如何理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评价标准】(1)国际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列强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让给日本(2)变化:由学生到工人。(3)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使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作业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关键词“日本”、“青岛”、“外交大失败”可以得知,五四运动的发生是受到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而引起的。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前期斗争的主力是学生,后期斗争的主力转移为工人阶级。第(3)问,理解材料中的转折,即五四运动继辛亥革命后在中国历史起到怎样的推动的作用,带来的重大转折,使得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历史意义。通过阅读不同的历史材料,考查学生驾驭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基础夯实】一、单项选择题1.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 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③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中共一大召开【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图示内容可知③时间是在1921年,辛亥革命爆发于1911年,排除A。①时间起自1915年,一直延续到1921年以后,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①对应B选项。②时间是191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五四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共诞生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②对应选项C。③时间是在1921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召开,它标志着中共的诞生。故本题选D。【设计意图】本题以时空坐标的形式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诞生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把握各事件发生的时间、分析各事件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2.右图油画作品《启航》采用写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的历史瞬间,以下对作品名称中“启航”二字的理解正确有( )

①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②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革命方向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启航》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A

【作业分析】根据题干中油画再现了“中共一大南湖会议登船启航”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启航”主要指的是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使得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共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革命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中国共产党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因此,①②③理解都是正确的,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五四运动,因此不正确,故本题选A。【设计意图】本题以油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以“启航”二字,让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带领中国人民走向新的革命方向并最终取得革命胜利,认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3.陈独秀在党的三大致闭幕词时指出,党的一大时“党的要求——无产阶级专政——悬在半空”,到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找到了中国实际的联系并决定了党的前进道路。”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突出成就在于() A.制定了党的名称

C.确定了党的中心工作【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B.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D.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作业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并成立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故A、C、D选项都不属于中共二大的突出成就。中共二大较之于中共一大来说,最大的功绩在于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故本题选A。【设计意图】本题通过将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的会议内容作对比,既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又可以通过材料解读,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能力提升】二、材料阅读题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42-1919年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时 间1842-1895年

(甲午战争前后)1895-1912年

(辛亥革命前) 1912-1919年

(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约10万人约60万人约200万人 ——改编自刘明魁《中国工人阶级历史状况》(1)根据表格内容,分析1842-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趋势。材料二 随着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工人阶级接受了先进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本阶级斗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民国的初建》(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并分析这场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的内在联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1)趋势:产业工人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其中1912-1919年人数增长最快。(2)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内在联系: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基础。【作业分析】第(1)问,根据表格信息,观察时间段和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得知,在1842-1919年中国产业工人人数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中1912-1919年增速最快。第(2)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根据材料“工人阶级接受了先进的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要求成立能领导本阶级斗争的政党”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并催生了新的政党,即中国共产党。因此,五四运动的发展和中共诞生的内在联系是: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基础。【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通过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与特征及灵活迁移所学知识的能力。通过阅读材料,考查学生驾驭材料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综合素养提升】三、活动与探究5.(选做题)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大事年表时间(年)重大事件1842鸦片战争失败《》签订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1898戊戌变法1911辛亥革命1915新文化运动1919五四运动1921中国共产党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1)阅读以上材料,请把表格中空白处补充完整。(2)根据以上大事年表,结合所学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1)《南京条约》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示例 观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论述:1840年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代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走上了救亡图存的探索道路。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先后进行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在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作业分析】本题能体现学生个性化认识。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故而将本题设置为选做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选做。【设计意图】通过结合所学知识,论述观点的方式,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对本课要点知识的理解、归纳能力。让学生认识到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不屈不挠斗争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在论述中进行情感升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一)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作业时间:30分钟【基础夯实】

一、单项选择题1.《中西文化交流史》中指出“在近代史上,中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几度起伏:最初坚持古老传统的独尊遭到了失败;接着从西方引进了进化论和民约论;继而是呼唤科学和民主,想以此取代旧传统而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在20世纪初“呼唤科学和民主”的代表人物是( ) A.李鸿章 B.陈独秀 C.左宗棠 D.林则徐【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根据内容:“思想文化”、“科学和民主”可判断这次运动是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等。A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C左宗棠主要事迹是收复新疆,D林则徐主要事迹虎门销烟。所以本题,答案选B

【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作用,通过本题设计,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的了解。2.新文化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主要是因为( )

A.排斥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B.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C.新文化运动主张白话文写作

D.新文化时期创办了《新青年》等杂志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B

【作业分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的局限,不能作为新文化运动积极影响“一次空前思想解放”的实证,因此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C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个主要现象,但不符合题目中的结论。D是新文化时期的主要刊物,不能作为“空前思想解放”的历史解释。B项从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的主要思想“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这是对旧思想的冲击,符合“思想解放”这一历史结论。所以本题,答案选B。【设计意图】新文化运动是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其历史意义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通过本题的设计,多角度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理解,多维度考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3.根据五四运动大事记回答,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怎样的时代精神( ) A.自强 B.平等 C.和平 D.爱国时间重大事件五月四日北京3000多学生在天安门前示威游行;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五月二十日北京、武汉等地商界讨论抵制日货办法六月五日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要求释放学生,各地工人纷纷响应六月二十八日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D

【作业分析】根据五四运动大事记示意图,了解五四运动的过程,有学生游行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五四运动是一场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革命运动,又体现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爱国”,故选D。【设计意图】本题考察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通过示意图了解五四运动的经过,通过材料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时代精神的内涵,培养史料实证能力。4.《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在评价1922-1923年中国铁路工人的英勇斗争时指出:“一方面,表示了工人阶级组织力量和革命积极性的迅速增长……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这说明( ) A.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C.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CB.中国工人运动缺乏先进的思想指导D.中国工人运动缺少政党领导【作业分析】中共成立以后,组织领导工人进行运动,在城市发动了大规模的罢工运动,但结果遭到了反动力量的镇压,依据材料中“工人阶级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武装的反动派”可知,中共认识到中国反动力量异常强大,单靠工人阶级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必须要建立统一战线,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故A选项错误;1922-1923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导——马克思主义,故B选项错误;1921年中共成立后就开始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D选项错误。故选:C。【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中共早期工人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启示。通过让学生解读材料,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和理解材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历史解释的能力。【能力提升】二、材料题5.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材料一 同时,傅斯年把《新潮》杂志的办刊宗旨概括为:用白话文写作,发扬人性的文学反对反人性的文学;主张学术自由;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主张妇女解放,反对社会陋习和封建家族制度,强调民族独立和自决等。 ——马亮宽《傅斯年与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材料二 “国势陵夷,道哀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本志之作,盖欲于青年诸君商榷将来所以修身治国之道。”——陈独秀《青年杂志》(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潮》杂志的作用。(2)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相关感悟。【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1)推动文学革命;促进思想解放;传播民主思想;动摇封建道德礼教。(2)努力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分析】第一问中由材料“用白话文写作,发扬人性的文学反对反人性的文学”得出《新潮》杂志第一个作用:推动文学革命。由材料“主张学术自由;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得出《新潮》杂志第二个作用:促进思想解放,传播民主思想。由材料“主张妇女解放,反对社会陋习和封建家族制度,强调民族独立和自决等”得出《新潮》杂志第三个作用:动摇封建道德礼教。第二问为开放题,由学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言之有理即可。【设计意图】《青年杂志》为课本列举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与同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杂志《新潮》作比较,有利于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应用于课外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从另一层面深刻了解杂志创办宣传新思想对新文化运动的积极作用,提高“历史解释”素养。第二问通过知识分子为解放思想创办杂志不懈努力的行为,及强调青年责任担当等角度,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思考,培养“家国情怀”素养。【评价实施主体】教师

【评价标准】事件联系准确,表述清晰。举例:“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基础。【作业分析】

选择不同的历史事件,谈谈两者的内在联系,能深化对不同历史事件间关系的理解,有较强的开放性,考察学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设计意图】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通过论述表达,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三、论述题6.某校组织同学们参加党史专家的讲座,专家引用了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