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_第1页
古代诗词鉴赏_第2页
古代诗词鉴赏_第3页
古代诗词鉴赏_第4页
古代诗词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词鉴赏..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页,共119页。(一)把握诗歌大意,了解诗歌内容。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页,共119页。

把握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2.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第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页,共119页。3.把握诗词中的序。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4.把握诗词中复杂的思想情感和诗人的创作风格。第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页,共119页。练习:从诗的内容看,诗人的心理感受有什么变化?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峰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解答:诗人的心理经历了由寒到暖,由恐惧到欣慰的过程。第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页,共119页。(二)理解诗歌主旨,把握诗歌感情。第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页,共119页。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第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页,共119页。《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hóu)粮(干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蜇:寒蝉。第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页,共119页。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第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页,共119页。

熟记古典诗词常见的主题。 常见的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页,共119页。

常见的古诗题材:

①送别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深情厚谊,激励劝勉。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1页,共119页。

②爱情诗例:《雨霖铃·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

表现要点:绵绵思念,款款深情,离情别恨。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2页,共119页。

③哲理诗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3页,共119页。

④边塞诗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4页,共119页。

⑤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5页,共119页。

⑥行旅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6页,共119页。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7页,共119页。

⑧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他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8页,共119页。练习:

与浩初上人同看京华亲故

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答:两方面的感情:一是遭贬的愁,二是对故乡的思(贬谪之恨,思乡之愁)。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9页,共119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古代诗歌形象包括: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形象(意象)、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等。

答题方式: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情感,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0页,共119页。

(三)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1页,共119页。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 1、什么形象。 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3、形象的意义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2页,共119页。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3页,共119页。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已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4页,共119页。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5页,共119页。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小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同为民之心却小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6页,共119页。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第二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7页,共119页。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8页,共119页。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札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第二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29页,共119页。

8.爱恨情长的形象。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0页,共119页。练习:

说说下面这首词中主人公的形象。

定风波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三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1页,共119页。(四)鉴赏诗歌的景象。

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第三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2页,共119页。

景物类型包括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和色彩描写等。鉴赏此类形象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第三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3页,共119页。试题的主要类型有: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意境。3.剖析作者思想情感。第三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4页,共119页。

对诗中赏画的鉴赏: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面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5页,共119页。

对画中品诗的鉴赏: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6页,共119页。

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情感: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上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第三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7页,共119页。

漫成一首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第三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8页,共119页。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第三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39页,共119页。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感叹,人生虽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令人欣慰。第四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0页,共119页。

练习:中间两联集中描写了早秋景色。两联在时间上有何变化?两联是怎样抓住早秋特点加以表现的?早秋许浑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注]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第四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1页,共119页。答:(1)由夜晚到早晨;(2)萤残雁飞,表明时序已到秋天,早秋,树叶尚未尽落,故言“高树晓还密”,秋高气爽,远处景物看的清晰,故言“远山晴更多”。第四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2页,共119页。(五)鉴赏诗歌物象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第四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3页,共119页。答:本诗表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寒”字点明了早梅生存的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第四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4页,共119页。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鉴赏此类形象的基本思路是: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与志的“契合点”,能明白作者意在何在为,情为何端。第四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5页,共119页。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

(1)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世界、品质、感情等。(2)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第四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6页,共119页。

练习: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们的情感的?

第四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7页,共119页。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陈焕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却摒弃人间富贵。传说他由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第四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8页,共119页。答:都抓住了梅花傲然独立的风姿这一特征。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了严冬群芳纷谢,独有梅花凌寒开放的景象,歌咏了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陈焕的“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写出了深山僻野、人迹罕至的地方,诗人突然发现了傲然特立、寂寞开放的一树梅花,感到意外、惊喜。抒写了诗人高蹈自守的襟怀。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49页,共119页。

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表达技巧来表现,必须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等;抒情方式由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0页,共119页。主要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赋比兴等。

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反复、双关、通感等。

答题方式:运用……表达技巧,突出(显出)……,表达(赞美、追求、批评、思考……)了……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1页,共119页。

(六)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

第五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2页,共119页。《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hóu)粮(干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寒蜇:寒蝉。第五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3页,共119页。这段曲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第五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4页,共119页。解答:主要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对仗:显示了语言的对称美,达到了意境美的完美结合。顶真: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第五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5页,共119页。

常见修辞格表达效果:

比喻、比拟:描绘事物生动、形象、鲜明,增强了感染力。比喻用在议论中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易于理解、接受。

借代: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引起丰富的联想,突出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第五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6页,共119页。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生动活泼,含蓄曲折地表达微妙的神态和情思。对偶:音节整齐匀称,节奏鲜明,有结构美和音乐美。排比:增强语势,强化感情。对比:使事物特征鲜明突出,表达强烈的感情。第五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7页,共119页。练习:下面这首诗颇富奇趣,寥寥数笔,便给人满目春光的印象。其生动的效果与拟人化的手法大有关系。请从这一角度作简要赏析。晚春(游城南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扬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第五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8页,共119页。

(七)鉴赏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表现手法例1分析第三联情与景的关系。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第五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59页,共119页。例2:下面这首诗刻画了梅花什么样的特点?用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第六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0页,共119页。

解答:例1.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例2.刻画了梅花淡雅朴素,高洁清秀的特点。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作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高洁的操守。第六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1页,共119页。

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统一起来。第六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2页,共119页。再如杜甫的《登高》: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第六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3页,共119页。

托物言志: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瀑布联句李忱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第六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4页,共119页。注意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的区别:1.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可以是景物,也可以是动物或其他事物,常含有象征意义。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往往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第六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5页,共119页。练习:下面这首词下阕主要运用了一种什么手法?试简要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情。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第六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6页,共119页。

(八)鉴赏运用典故和细节及对比和映衬表现手法例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第六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7页,共119页。例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达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白梅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第六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8页,共119页。解答:例1.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例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思想感情。第六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69页,共119页。古代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如不了解典故往往会影响对诗的理解,典故的思想与诗的思想紧密相连。用典的效果:使语言精炼,内容丰富。用典能使诗歌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表达上增强艺术感染力。第七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0页,共119页。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2.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咏史言志。第七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1页,共119页。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第七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2页,共119页。

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例,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第七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3页,共119页。练习:下面这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有不同之处,试作具体分析。华清宫吴融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帘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华清宫崔橹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第七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4页,共119页。答:作品的表达技巧各有侧重:吴诗主要用了对比手法。诗人将宫外之况于宫内之景进行对比。宫外,暗云压城,雪花如卷,天寒地,草木枯瑟,而宫内只见雪飘之形,不见雪堆之景,树木郁郁葱葱,楼阁碧帘垂地。深刻揭露唐朝统治者腐朽的生活。崔诗则运用夸张“云树深深碧殿寒”、拟人“明月自来还自去”以及寓情欲景的写法,形象地反映了历史的变迁。第七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5页,共119页。

(九)鉴赏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表现手法。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本诗的写景特点。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第七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6页,共119页。答: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山中的宁静。第七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7页,共119页。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之景为虚;景物为实,情感为虚;形象为实,抽象为虚;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正面为实,侧面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容量增大。第七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8页,共119页。

正面为实,侧面为虚。侧面描写能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从而造成含蓄蕴藉的效果,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如:1)蛙声十里出山泉。2)踏花归去马蹄香。3)间关莺语花底滑。4)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5)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以实写虚,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收到具体可感的效果。第七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79页,共119页。

景物为实,情感为虚。诗人的情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将这种虚表现出来,就得化情思为景物、化虚为实。而读者则须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诗句化情思为景物。欣赏时要抓住景物特征,融人所营造的气氛,体会其情感。第八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0页,共119页。

有限为实,无限为虚。无限之境是在有限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宋代诗人梅尧臣说:“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乃是作诗功夫之至。“不尽之意”则为无限。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这就是诗画中的空白艺术。

第八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1页,共119页。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少胜多,以有限之红杏表现无限之春意。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通过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复杂难言的情感。第八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2页,共119页。诗人描写景物还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第八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3页,共119页。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自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人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第八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4页,共119页。练习:下面这首诗运用了动静结合、远景近景结合的手法,很有层次感,试作简要分析。

淮中晚泊犊头苏舜钦春音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第八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5页,共119页。答:诗中一、二句写远景,写苍茫开阔的原野景色,三、四句写近景,交待时间已近傍晚,本来迷茫阴沉的天色更显朦胧;一、二句写静景,草色青青,春阴迷离;三、四句写动景,夜泊孤舟,看满川风雨凄迷,春潮乍起。整首诗视角忽远忽近,有面有点,变换交叉,富有立体感。第八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6页,共119页。

(十)鉴赏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请从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落日怅望马戴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第八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7页,共119页。答案一: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的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华年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答案二: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第八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8页,共119页。答案三: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答案四:“不敢照”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第八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89页,共119页。答案五: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引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第九十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0页,共119页。1.古典诗歌表现手法鉴赏题文字表述基本程式:这首诗(或者词、曲)采用了何种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什么)特点,表现(突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具有(哪些)的作用。第九十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1页,共119页。

2.古典诗歌鉴赏题基本题型解题点拨:

简答型:抓问号。有几问,就回答几问。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综合表述型:若无角度,按“写了什么(主要对象)——怎么写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等)——什么表达效果”思路来回答,若有分析角度,按题目要求答。第九十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2页,共119页。

评价型:针对题目中的评价语,首先要表明你的态度(同意与否),然后根据评论的角度联系原文来具体阐释原由,注意点面结合。

比较型:通读给定的几段诗文,宏观把握各自的内容和写法,再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异同比较。注意要点全,条理清,层次明。第九十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3页,共119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第九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4页,共119页。(1)诗人写景是从哪几方面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试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第九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5页,共119页。答:(1)①以景写“幽”(“湖山胜处”“槐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出环境之幽静、初夏景色之幽美)②以动衬“幽”(“下鹭”)③以声衬“幽”(“鸣蛙”)

(2)①前六句借“幽居初夏”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1分);②尾联“叹息”,一是叹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是叹往日旧交零落殆尽,顿感寂寞惆怅。第九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6页,共119页。

鉴赏诗歌传神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浓缩化的语言。对诗歌语言的鉴赏一般会从以下两个角度设问。

第九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7页,共119页。

一是对关键词语诗句的品味。

答题技巧:回答这一类题一般用并列复句(既……又)或递进复句(不尽……而且)。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请回答“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蕴含什么哲理。可以这样回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第九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8页,共119页。

二是对语言风格的鉴赏。

答题技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要点——语言格调和特点。如:清新,其特点是用此新颖,不落俗套;质朴,也称平淡,其特点是真切深刻,平易近人;绚丽,其特点是词藻华丽,文采绚烂;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含蓄,其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回味无穷;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第九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99页,共119页。如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表述:这首诗语言平淡质朴,不用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真切,更加耐人寻味。第一百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0页,共119页。

(十一)鉴赏诗歌的语言

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第一百零一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1页,共119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第一百零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2页,共119页。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对诗眼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冷、咽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心理角度来鉴赏这两个字的作用也可以。第一百零三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3页,共119页。如何解答炼字型试题?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分析:答这种题时不能把这个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第一百零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4页,共119页。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一百零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5页,共119页。诗歌语言特点:简洁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色彩丰富、词藻优美、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平字见奇。第一百零六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四点三十分。第106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