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谏逐客书》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谏逐客书》教案《谏逐客书》教案一、学习目标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疏通文意,理清行文结构;2.了解并能运用文章中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论证方法和铺陈的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说理论证的严密逻辑与思维能力(教学重难点);难点:3.掌握“书”这一文类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特征,学会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归纳文本特征与文类特征,体会当时李斯与秦王的“抱负与使命”。三、教学目标确立依据分析(一)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本单元属于必修课程“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文,包括实用性文本的独立阅读与理解,日常社会生活需要的口头与书面的表达交流。通过本任务群的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具体学习内容,可选择社会交往类的,如会谈、谈判、讨论及其纪要,活动策划书、计划、制度等常见文书,应聘面试的应对,面向大众的演讲、陈述和致辞。课标中提到了演讲,因而我们在本单元教学中应该关注这一文体,而且近几年高考都在着重考察演讲稿这一交际语境写作类型。(二)教材解读《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其后紧接着的是林觉民的《与妻书》。本单元的阅读课文为演说词、公文、一般书信等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文本,其人文主题为“抱负与使命”。《谏逐客书》是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意在劝阻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成命。“客”是客卿,指当时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书”是古代臣子向帝王呈交的一种公文形式。本文立意高深,始终围绕“跨海内、制诸侯”的宏图,开篇立论,随即反复使用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大肆铺陈的手法,利害并举,雄辩有力,事理昭然。(三)学情分析对于“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三大类教学内容,高一学生已在高一上学期第二单元学习了新闻传媒类的文章,同时在本学期的第三单元也学习了知识性读物类的文章。由此,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此单元社会交往类文章的学习既能够增加其对实用类文本的整体性感知,又能对其言语表达与逻辑思维的训练起到关键性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实用类文本的共性特征,也要注意此篇文本的个性特征。四、教学目标评价与检测1.通过学生展示与课堂提问检测目标一的达成。2.通过学生的思考书写与课堂回答检测目标二和三的达成。五、教学过程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用三句话来导入课文。这三句话分别为:“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诟莫大於卑贱,而悲莫甚於穷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此人为李斯。(二)文章基本概述1.作者简介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2.写作背景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3.文章结构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疏通重点字词1.教师与学生一道核对预习学案重点字词的文义并检测巩固2.基础知识梳理与检测记字音①缪公(

)②蹇叔(

)③殷盛(

)④鄢(

)⑤郢(

)⑥成皋(

)⑦膏腴(

)⑧穰侯(

)⑨太阿(

)⑩纤离(

)⑪灵鼍(

)⑫外厩(

)⑬傅玑(

)⑭珥(

)⑮阿缟(

)⑯搏髀(

)⑰黔首(

)答案①mù②jiǎn③yīn④yān⑤yǐng⑥gāo⑦yú⑧ráng⑨ē⑩xiān⑪tuó⑫jiù⑬jī⑭ěr⑮gǎo⑯bì⑰qián

通假字(1)而陛下说之“

”同“

”,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同“

”,

(3)河海不择细流“

”同“

”,

(3)损民以益雠“

”同“

”,

(4)藉寇兵而赍盗粮“

”同“

”答案(1)“说”同“悦”,喜欢,高兴(2)“内”同“纳”,接纳(3)“择”同“释”,舍弃(4)“藉”同“借”一词多义(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答案①名词,过失,过错②动词,走过,经过③动词,胜过,超过④动词,责备⑤副词,过分,过于⑥动词,拜访,探望(2)乘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答案①动词,驾,坐②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③冒着④趁着,凭借⑤登上(3)却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答案①动词,拒绝②去掉、消除③但是、可是④还,再⑤回头(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③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答案①动词,罗致②名词,情致③动词,到达④动词,得到⑤动词,表达、表述词类活用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

)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②遂散六国之从(

)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  ④故能明其德 (

)答案(1)①向西,向北②在东面③向西④像蚕一样(2)①成就②作为宝物③仇恨(3)①使……退却②使……离散③使……愉悦④使……贤明文言句式(1)西取由余于戎()(2)东得百里奚于宛  (

)答案(1)状语后置句 (2)状语后置句小组合作,巩固基础首先通过朗读课文纠正字音、句读等情况,随后通过抽问学生的方式检查重难点字词句的翻译,其次分组进行同桌互译文段,疏通文意。即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负责第一自然段,第二组负责第二自然段,第三组负责最后两个自然段,以同桌互译(即A读一句,B随即口头翻译一句)的形式翻译全文,疏通文意。(设计意图:通过抽问、同桌互译的方法,在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同时,引导其关注课文的重点字词句,帮助理清文意,为下一阶段理清文章脉络作铺垫。)第二课时理清文章大致脉络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发言,用一句话概括文段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回答以下四个问题:“谁谏谁?”“为何谏?”“以何种方式谏?”“谏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结构为“总分总”,李斯谏秦王嬴政,为《逐客令》谏,以“书”的形式谏,谏的效果为“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同时理清文章脉络,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基础。)由果剖因,探秘妙秘1.文本细读,逻辑建构引导学生进行分段文本细读,通过思维导图的逻辑建构,具体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文章是如何体现“总分总”的结构的?明确:总(绪论:“窃以为过也”)、分(本论:一是通过历史事实说明“客何负于秦哉”;二是通过秦王对物与人的态度比较,从理论层面提出“重物轻人,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三是通过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比较,阐明逐客为“借寇兵而赍盗粮”之举)、总(结论:“不可得也”)。(设计意图:细读文本,引导学生从言语内容上认识文章的逻辑结构。)2.形式揭秘,方法概括结合言语内容的逻辑建构,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出发,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与艺术手法?同时,结合文章内容与形式秘妙,回答“为何是这样的效果?”这一关键性问题。明确:论证方法(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艺术手法(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由此可知,正是由于李斯采用绪论、本论、结论的逻辑结构,精妙选材,综合运用铺陈、比喻、排比、骈散结合等艺术手法,通过正反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的论证方法使得文章既深入浅出,又雄辩有力,由此达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的最终结果。(设计意图:关注本课重难点,紧扣教学目标,由言语内容到言语形式的关注,视域由文本内部扩向文本全局,引导学生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本文篇性特征。)(三)由特殊到一般,归纳“书”的类性1.以评促感,巩固篇性结合以下刘勰、李涂、林云铭、鲁迅四人对《谏逐客书》的评价,同时结合刚才的分析,再一次体知该文的篇性特征。(1)“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刘勰《文心雕龙·论说》(2)“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李涂《文章精义》(3)“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林云铭《古文新义》(4)“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鲁迅《汉文学史纲要》2.以“书”为体,认识类性由上,由特殊到一般,以《谏逐客书》为例,探究总结“书”的文类特征。同样,刚才的三组同学分别讨论三个问题,即“李斯目的是否已经达到?”“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随后小组代表发言,引导学生认识“书”的实效性、针对性、论断性的文类特征。明确:实效性(李斯目的已达到,凭此上书,使秦王阅后当即收回成命,由逐客变为留客、用客、重客。由此总结出“书”讲求实用,注重效果的特征)、针对性(秦王为何会接受李斯的谏?原因在于李斯避开起因不谈,完全从秦国的利益着眼,从民生国计出发,揣摩秦王的愿望与想法,始终迎合着秦王的心理需求。由此总结出“书”的针对性特征)、论断性(李斯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的?由古至今,由轻到重,步步推进,既有有力的“论”,又有“窃以为过矣”的决断。由此总结出“书”的论断性特征)。(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书”这一文类的特征,深刻体会文章的实用性与针对性。)四、课堂小结与课后作业1.课堂小结根据板书进行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再一次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与篇性特征。2.课后作业(1)从以下材料中任选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小短文。要求:事实依据与理论依据结合,运用因果论证与对比论证的方法,字数在300—400之间,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①材料一:2月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卫生健康局发出的《应急处置征用通知书》引发社会关注。《通知书》显示,为切实加强疫情防控工作,经大理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对从云南省瑞丽市发往重庆市的9件口罩依法实施“紧急征用”。《通知书》还称,被征用人应在收到补偿通知之日起1年内,向大理市卫生健康局提出应急补偿申请。逾期未提出申请且无正当理由的,视同放弃受偿权利。另据媒体报道,大理市在扣下这批物资后,重庆方面曾发函索要,但由于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