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讲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课标与教材: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选择性必修

1:5.2]o

四层•考查内容两年•命题统计

[必备知识]自然带的分布;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

[关键能力]观察、概括自然带的空间分布,[2020年]山东卷第13、15题;

综合分析、比较地域分异规律;培养空间想象海南卷第13、14题;7月浙江卷

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第12题

[学科素养]能够从地方综合的角度,认识不[2021年]山东卷第5、6题;河

同区域之间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差异,并分析北卷第9、10、11、12、13题;1

影响差异的因素;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月浙江卷第3、4题;北京卷第7

物,认识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题;天津卷第7题……

[核心价值]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的视

角,认识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对人类活动的

影响

必备知识夯基础

|0网络构建

T地域差异]

自然由赤道

环境一日陆地地域分异规律)一到两极

的地异从沿海

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域差

律向内陆

异性一U地方性分异规律]

知识梳理

一、地域差异

1.形成

(1)同纬度地区

地区沿海地区大陆内部

太阳

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太阳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

辐射

水分湿润一干旱

景观湿润区景观干旱区景观

(2)不同纬度地区

地区低纬地区高纬地区

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水循环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水循环

太阳辐射

和生物循环强烈和生物循环微弱

景观热带景观寒带景观

2.空间尺度

空间尺度特征

全球性温度带分异和灌陆分异

小尺度热带雨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等之间的差异

更小尺度山和谷的差异、山体阴坡和阳坡的差异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

形成基础热量水分变化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海陆分布

低纬和高纬地区及中纬度地区一定

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

范围内

低纬和高横穿整个大陆的自然地带有苔原带、

纬地区亚寒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

自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

大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

然中向大陆内部呈现森林

东岸林带与针阔混交林带

市4+4-纬带、草原带、荒漠带

大陆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

西岸林带

图示昌皿

[思考]为什么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最突出?

提示这主要是因为中纬度地区大陆开阔,大陆西岸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大

陆东岸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导致从沿海向内

陆的水分差异,从而形成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由森林带到草原带再

到荒漠带的依次更替。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原因:高大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

移和能量交换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垂直变化。

2.分布特点

(1)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垂直带谱。

(2)山麓与陆地自然带一致,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

然带变化相似。

[思考]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提示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引起自然环境及其

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

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四、地方性分异规律

1.概念:受地形、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

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案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高度变化

温带湿润区植被

高而陡的山坡针叶树、灌木

低洼的河谷草甸植被

地形平坦、高度适中落叶阔叶林

关键能力重思维

关键能力一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口真题研析

[例1](2020•海南卷)下图示意从赤道到极地的典型植被景观类型。据此完成(1)〜

(2)题。

(1)一年中景观外貌四季变化鲜明的植被类型是()

A.甲B.乙

C.丙D.T

(2)下列山地中有丁植被类型分布的是()

A.巫山B.五指山

C.富士山D.大分水岭

[思维导引]

第⑴题:

'i族最福出__,…施';而干云西亍而施的英系就1,

丽赢卜[②从赤道向极地自然带的水平地域

第⑵题:

―福一———装买药至番京五乐系〕

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J

[调用知识H世界名山概况]

答案(1)B(2)C

解析第(1)题,温带地区的气温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植被的景观随气温而变化明

显,因此变化较大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自然植被(植被)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

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一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一温带落叶阔叶林一一针叶林。甲

为热带雨林,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丙为针叶林,丁为苔原。故选Bo第(2)题,

丁地的植被类型为苔原。五指山地处热带,巫山地处亚热带,海拔均相对较低,

难以发育出苔原;大分水岭总体位于热带与亚热带,海拔也不高,发育不出苔原;

富士山地处温带,且海拔有3700多米,能发育出苔原。故选C。

]知能”

1.气候类型分布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以北半球为例)

一原气便冰原带、

苔原气候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带

北极圈

温带海温带落

温带季温带温带落

洋性气叶阔叶叶阔叶

风气候

候温带大陆林带林带

性气使温带I

亚热带常

地中海亚热带亚热带常版带I

气候季风气候绿硬叶林绿阔叶林

带草原带带

北回印支--------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t热带雨林带

2.陆地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的分析思路

(1)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太阳辐射热年带]=>[植被)>[土壤]

I

从赤道从赤道向两从赤道向两极从赤道向

向两极极依次为热依次为雨林、两极依次

递减带、亚热带、常绿林、落叶为酸性、

温带、亚寒阔叶林、针叶中性、偏

带、寒带林、苔原(冰原)碱性

(2)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土壤]

从沿海向内陆依

次为森林土、草

原土、荒漠土

||变式训练

1.(2020・全国卷H)如下图所示,乌拉尔山脉绵延于西西伯利亚平原与东欧平原之

间。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大部分比东欧平原降水少。乌拉尔山脉两侧自北向南都依

次分布着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带,但在同一自然带内乌拉尔山脉

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等存在差异。据此完成下题。

______60°7()°

切苔原

口森林

日森林草原和草原

推断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的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的自然带是()

A.苔原带B.森林带

C.森林草原带D.草原带

答案A

解析苔原带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较高,物种数量较少,自然景观

比较单一;森林带、森林草原和草原带物种数量较多,自然景观较丰富,山脉东

西两侧这几种自然带的自然景观差异比苔原带大。综上,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侧苔

原带景观、物种组成差异最小。故选A。

关键能力二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I真题研近

[例2](2020•山东卷)山地地形影响气候特性,进而使山地景观类型随海拔升高而

变化。太行山区地处华北地区,其间分布有盆地和丘陵;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

貌发育,形成了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一洼地集合体。下图示意两山区各景

观类型沿海拔梯度分布的面积占比情况。据此完成(1)〜(3)题。

太行山区

0

至()(

8(

与6(

必4(

E

{

T9804X0Z98

〜1

O00T1H2222X

O〜

N0000(201

寸90C

8(8079

二IIZZZa

黔桂喀斯特山区

0

8n

6n

4n

2

0O00000000O001&扬

0O00000000O00m

TT980Z980Z寸9

0O〜TTTTT2TT2E

O0x0OOo0oO

Zb9)0GOo00oO2N

8ONk98oN7C

I一IIINNZZ

其他(阔叶林、灌木丛、

■农田CB针叶林□

草丛、城乡用地等)

⑴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

A.垂直分布高差大B.总分布面积占比小

C.各海拔梯度均有分布D.面积占比最大处海拔低

(2)黔桂喀斯特山区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主要由于该山区()

A.山体陡峭B.水分充足

C.土壤肥沃D.热量充足

(3)两山区农田分布上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光照条件不同B.水热组合不同

C.耕作技术不同D.耕种历史不同

[思维导引]

第⑴题:

获.泅:由I行工良*同而至加日应尾去定卷1

取:2200~2400m(黔桂山区在600~800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息;图:囱太行山区针叶林只分布在100()~:

:280()m的高度(黔桂山区各海拔均有分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⑵题:

:获取::文:⑶黔桂喀斯特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形成:

:信息:j基座相连、异常陡峭的峰丛一洼地集合体:

[调用知识H④垂直地域分异窥雨

第⑶题:

「展就『的二面—应而裹亩芬希的Ei前aRh荀]

i信息比黔疼碓(2800m)低i

蒜H⑥北方比南.纬度高,水热条件差

知识卜|今随海拔升高,气温逐渐降低,降水发生变化I

答案(1)B(2)A(3)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在低海拔地

区没有分布,因此太行山区针叶林的垂直分布高差小,A、C错误。与黔桂喀斯

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的总分布面积占比较小,B正确。黔桂喀斯特山区

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的海拔为600〜800米,而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大处

的海拔为2200〜2400米,与黔桂喀斯特山区相比,太行山区针叶林面积占比最

大处海拔高,D错误。第(2)题,黔桂喀斯特山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分、

热量充足,较低海拔地区本应该为阔叶林,但是由于该山区岩溶地貌发育,山体

异常陡峭,导致水土流失快,所以较低海拔区针叶林面积占比较高,A正确,水

分和热量充足,通常会使针叶林的分布高度变高,B、D错误。黔桂喀斯特山区

土层浅薄、土壤贫瘠,C错误。第(3)题,读图可知,黔桂喀斯特山区的农田分布

上限较高,可以达到海拔2800米左右,而太行山区的农田分布上限较低,只能

达到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原因是黔桂喀斯特山区所处的纬度较低,属于亚热

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依然较为充足,可以进行农田耕作,而太

行山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所以海拔较高处水热条件较差,不

能进行农田耕作,B正确。光照条件、耕作技术和耕种历史对两山区农田分布上

限差异影响不大,A、C、D错误。

||知能升华

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热量: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所以垂直自然带谱类似于由赤道到两

极的地域分异

形成原因

水分: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一多一少”变化(如天山

的山腰降水多)

①自然带基本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垂直方向更替;

分异规律

②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自然景观相似

①基带(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②山体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垂直自然带谱越复

杂;

③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与由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异类似;

垂直自然

④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同一山体阳坡比阴坡上限(山地自然带所达

带谱

到的高度)高;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如下图所示:

80°N60°N30°N0°30°S60°S80°S

on1i

热带雨林带阔叶林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川

2.影响垂直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影响因素有三个:①山体所在纬度: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②山体

海拔: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越低越简单;③山顶与山麓之间的相

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如下图所示:

少多

高海

-垂直带谱一拔

多少

大/、

相对高度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

纬度)因素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即迎风坡雪线

降水因素

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

迁、人类活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

因素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

因素综合作用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影响林线高度的因素

纬度:通常纬度越低,获得的太阳辐射

越多,热量越充足,林线分布越高;纬

度越高,气温越低,林线分布越低

-

影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向阳

响坡热量充足,林线分布较高;背阴坡林

山线分布较低

林海拔:同纬度相比,海拔越高,温度越

线低.林线分布越低

布纬度: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高的中低纬度地区,降水少,林线分布较低

的坡向:一般情况下,同一座山体的迎风

因坡降水丰富,林线分布较高;背风坡降

水较少,林线分布较低

海陆位置:同纬度相比,沿海地区降水丰

富.林线分布较高;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林

线分布较低

||变式训练

2.(2020•山东二模)青藏高原面积达250万km2,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000—6000m,

在夏季是个巨大的热源,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高原内部的气温栗高于边缘地区、

临近低地或盆地上空相同海拔上的气温,这种增温效应对高原及其周围的地理生

态格局有深远的影响。某研究团队沿着大致相同的纬度,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

内部选取了四个样点(下图),收集了7月份的气温、林线、垂直带谱等相关数据,

研究了青藏高原的增温效应及其影响。据此完成(1)〜(2)题。

公士78.12

纬度(N)26.657月气温/(C

''乂')5096高程

30.17°♦中473/m

30.1()。;_____________♦9.46

।丙:4218

।10.35।

29.75°;_____________4483

:乙;26.65

29.58°;।

j__।…一

94.62°99.73°101.800103.45°

经度(E)

调查样点的相关地理信息

(1)在海拔5200m的高度上,7月大气温度最高的是()

A.甲B.乙

C两D.T

(2)受青藏高原增温效应的影响,从高原东部边缘到高原内部()

①山地草甸带分布高度上升②雪线降低③垂直带基带上限降低④林线上升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1)A(2)D

解析第(1)题,甲与5200m相差约100m,气温差约0.6°C,所以甲大约7.5℃,

依次计算,乙大约6.1℃,丙大约3.46℃,丁大约一2℃。综上分析,气温最高

的是甲,A正确。故选A。第(2)题,由题中材料可知,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个巨大

的热源,具有一定的增温效应,高原内部的气温要高于边缘地区、临近低地或盆

地上空相同海拔上的气温,高原内部温度较高,雪线较高,山地草甸带分布高度

也较高,①对,②错误;高原内部温度较高,林线也较高,垂直带基带上限升高,

③错误,④正确。故选D。

关键能力三判读山地垂直带谱图(26类基础图像专项突破15)

I真题研析

[例3](2020・江苏卷)下图为“甲、乙两山地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示意图”。读

图回答(1)〜(2)题。

海拔/m।高山冰”寒漠

(1)两山地属于()

A.昆仑山脉B.秦岭

C.祁连山脉D.横断山脉

(2)两山地的基带植被类型不同,原因是乙山地()

A.基带更高,热量不足B.海拔更高,山谷风强

C.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D.基带原生植被遭破坏

[思维导引]

第⑴题:

:获取::图:①甲、乙两地经度都位于1。()°E附近;

:信息:,倒甲山地基带为赏继阔叶林

「局用知识H③山麓理道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

第⑵题:

获一文:国甲乙为同纬度的山地垂直带谱!

图:国两山地的基带海拔均在15。。~20()。米;

⑹乙山地的基带为干热河谷灌丛

调用][金焚风效应:空气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

知识一下沉,因海拔降低温度升高形成壬热风

答案(1)D(2)C

解析第(1)题,由题干可知,甲、乙两山地纬度相同,经度都位于100吨附近,

而且甲山地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可以判断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横

断山脉,D正确。昆仑山脉、祁连山脉都处于温带地区,秦岭处于亚热带与温带

的过渡地带,秦岭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落叶阔叶林,A、B、C错

误。第(2)题,由于乙山地地处横断山区,而且位于甲山地的东边,山高谷深,受

西边重重山岭的阻挡,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越过山地,在背风坡气流下沉,形

成焚风效应,乙山地的基带受焚风作用更强烈,所以,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

谷灌丛,属于非地带性现象,C正确。乙山地基带受焚风效应影响,热量充足,

A错误。乙山地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与山谷风影响无关,B错误。乙山地

的基带形成干热河谷灌丛,是因为基带受焚风作用强烈,气候干热,并不是基带

原生植被被破坏,D错误。

||知能升华

1.判断热量带

山麓的自然带(基带)反映所处的热量带。如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则位于亚热带

地区。

2.判断南北半球

“哪低哪半球”,即同一自然带哪坡低,就是哪半球。如甲图为北半球,乙图为南

半球。

SAN

3.判断纬度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

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4.判断阴阳坡

一般情况下,山地阳坡自然带多于阴坡自然带的数量,北半球的山体南坡自然带

的数目多于北坡。

北半球南坡自然北半球南坡基带

带数目多于北坡的海拔高于北坡

5.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迎风坡雪线低(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因此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背

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故雪线高)。

[I变其训生

3.(2021•天津卷)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

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A.雪线低、林线低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D.雪线高、林线低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

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

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

坡较小。故C项正确。

关键能力四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

||真题研析

[例4](2021T月浙江卷)洞庭湖区水域与陆地交错,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林、灌

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完成(1)〜(2)题。

(1)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垂直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D.经度地带分异规律

(2)影响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有()

①地形②水分③热量④土壤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思维导引]

获取::文:①洞庭湖区,从陆地到水底分布着森

信息::林、灌丛、草甸和水生植物等植被类型

-

用②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

知金陆地和水底属于地形要素,森林、灌丛、草

.甸和水生植物是由于水分条件差异造成的

答案(1)B(2)A

解析第(1)题,洞庭湖区的植被分布是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

的地方性分异规律。第(2)题,从陆地到水底,地形从出露地表到隐于水下,水分

从少到多,这是导致洞庭湖区植被差异的主要因素。

能北华

1.地方性分异的判断思路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地方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

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

2.地方性分异的影响因素

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反映的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于一些地方性因素

的影响而形成的,这些地方性因素,又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方性分异又称

为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具体如下表所示。

(1)地形因素影响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区成因分析

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

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微

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弱,降水少,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受暖流影响,且地处东南信风的迎

部、澳大利亚东亚热带常绿风坡,降水量大,形成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带

北部、巴西东南阔叶林带在加勒比海沿岸地区,东北信风的

部等地区迎风坡也分布有热带雨林带

温带草原

南美洲巴塔哥尼位于安第斯山脉中纬西风带的背风

带、温带落温带荒漠带

亚高原坡,降水少

叶阔叶林带

东西延伸、南北延伸、受沿岸山脉的影响,平原面积小,

科迪勒拉山系西

南北更替,南北更替,自然带呈狭长的条状,仅沿海岸线

侧地区

呈带状呈狭长条状从低纬向高纬南北延伸

(2)洋流因素影响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地区成因分析

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热带荒漠带南北延西部沿海强大的寒

热带荒漠带

大陆西岸伸,直逼海岸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受势力强大的北大

欧洲西北部亚寒带针叶林带

向北延伸西洋暖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东西两岸自然带纬东岸自然带向较高大陆东岸受沿岸暖

陆东西两岸地区度分布相当纬度延伸、西岸向流影响,西岸受寒

较低纬度延伸流影响

(3)水分和海陆分布因素影响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因素地区成因分析

理想状态地方性分布

有丰富的冰雪融水

昆仑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

水分和地下水

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南半球中

海陆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无陆地的缺失

高纬地区

分布

北极地区冰原带无陆地的缺失

||变式训练

4.(2021・山东卷)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

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1)〜(2)题。

海拔/m

Q针叶林

1800-

弋0阔叶林

1500\工草原I

1200.T草原n

。草原in

90()察尔森

60()■华台

30()

050100150200250300距离/km

(1)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A.草原n、草原I、草原niB.草原n、草原ni、草原i

c.草原in、草原I、草原nD.草原in、草原II、草原I

(2)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II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东南季风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D.土壤肥力

答案(1)C(2)B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草原HI位于山麓冲积扇处,地下水位较高,草

原的水分条件最好,A、B错误。结合大兴安岭位置可知,该地位于夏季风的迎

风坡,夏季风受地形阻挡抬升,在山腰处降水丰富,因此出现阔叶林带,向下水

分减少,由于草原n处位置较低,抬升不明显,降水较少,水分条件最差,c正

确,D错误。故选C。第(2)题,结合大兴安岭纬度位置可知,该地上空常年受西

风的影响,特别是冬春季节,山地西坡冷空气堆积,东坡形成下沉焚风,越往下

空气越干燥,到200〜400米附近(平台一察尔森)尤其严重。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

气流受到长白山等众多山脉的阻挡,到达此地的降雨量也不大,(察尔森以上抬升

明显,降水略多,形成草原I,平台以下受地下水影响,水分条件也较好,形成

草原III)因此平台一察尔森因为局部环流差异形成了草原II。

核心素养提素能

|ff情境探究

[情境创设]牛背梁国家森林公园在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总面积16418公顷,是“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牛背梁位于秦岭

山脉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坡,北缓南陡,是我国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

岭,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某地理科考队进行了“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

然保护区环境调查”活动,下面为调查线路图(图1)及牛背梁山顶景观图(图2)。

图2高山杜鹃:喜凉爽湿润、通风半阴环境,怕酷热和严寒

[设问角度]

(1)描述图中环境调查路线的分布特点,说出可能调查的地理事象。

(2)牛背梁山顶一侧为成片的杜鹃林,另一侧为茂密的草甸(见图2)。请据此判断

两者所处区域的坡向并解释原因。

[四翼体现]

从地方综合的视角,考查区域自然环境要素与自然景观之间的相互影

综合性

响,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应用性考查应用地方性分异规律,解释不同坡向植被的差异

以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调查活动为背景设置综合情境。设

创新性

问可能调查的地理事象,考查学生思维的广度

[我的答案](1)...............................................................................................................

(2)....................................................................................................................................

[参考答案]

(1)分布特点:沿沟谷分布,数量多;分列秦岭主脉两侧,南多北少。地理事象:

自然带的垂直分布;生物种类及分布;土壤的类型及分布;沟谷地貌等。(其他答

案合理也可)

(2)杜鹃林在北坡,草甸在南坡。因为北侧为山地阴坡,海拔高,夏季凉爽,坡度

缓,土层较厚,土壤储水多,利于杜鹃的生长(或因为南坡坡度较陡,土层薄,不

易存水,光照强,易蒸发,土壤干燥,适于草甸生长)。

\1命题视角

视角一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地方性分异规律

1.(2021•全国乙卷)苔原带植被多由低矮灌木及苔葬地衣组成,大多数灌木为极地

特有种。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呈东西向延伸,仅存在于北冰洋沿岸

陆地及岛屿,宽度较小,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阿尔泰山——阴山

一线。其后,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地区退却。据此完成(1)-(3)

题。

(1)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亚欧大陆苔原带将()

A.整体向北移动B.整体向南移动

C.面积扩大D.面积缩小

(2)苔原带横跨亚欧大陆,表明()

A.苔原植被对温度差异不敏感

B.亚欧大陆北部湿度东西向差异小

C.苔原植被对湿度差异不敏感

D.亚欧大陆降水北部最多

(3)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祁连山地()

A.目前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B.目前基带气温高

C.冰期针叶林带以上气温高D.冰期基带气温高

答案(1)D(2)B(3)D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全球气温升高,苔原带南部植

被会出现变化,亚欧大陆北部为海洋,苔原带无法向北延伸,苔原带面积缩小,

D正确。第(2)题,亚欧大陆北部,受海洋的影响大,且气温低,湿度东西向差异

小,植被差异小,B正确。东西向所处纬度基本相同,西岸受暖流影响气温高,

东岸受寒流影响气温高,A错误。水分对植被生长影响大,C错误。亚欧大陆北

部受高压控制,降水少,D错误。第(3)题,第四纪冰期,苔原带一度扩展至我国

阿尔泰山—阴山一线。随着气温升高,苔原不断向北及高海拔地区退却。祁连

山地针叶林带以上未发现极地特有种灌木,可能是因为冰期基带温度高,针叶林

带以上温度高,不满足极地特有物种的生长条件,D正确。祁连山地针叶林带以

上有冰雪存在,温度低,A、B错误。针叶林所处海拔高,冰期气温低,C错误。

视角二考查林线和雪线

2.(2020•全国卷HI)堪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

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

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

度。例如,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

往发生显著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

C.冷湿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1)A(2)A(3)B

解析第(1)题,由材料分析可推知,该火山锥阳坡温度较高,利于森林生长,林

线高度会更高,气温更高,冰雪融化量更大,雪线高度更高。第(2)题,由所学知

识可知,影响林线和雪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条件好,林

线就高。林线升高说明气候变暖,利于森林生长,雪线降低说明降水增多,由此

判断该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暖湿。第(3)题,材料中指出“火山喷发彻底破坏原有

景观”,火山喷发的熔岩会掩埋地表植被,原有森林被毁,林线较火山喷发前低;

火山熔岩同时会使原有冰雪融化,火山喷发后地表缺乏植被,保水保湿能力下降,

水分减少,形成的冰雪相应减少,雪线较火山喷发前高。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

植被和冰雪逐渐恢复至原有状态,故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视角三考查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3.(2020•山东威海期末)山地垂直带谱(下图)研究是地域分异规律研究的重要内容

之一,垂直带谱受土壤、气候和生物条件的影响,呈现不同的分布特征。据此完

成⑴〜⑵题。

海拔/米

北■"—电灌丛及草甸带

口针叶林带

30000针阔叶混交林带

皿D落叶阔叶林带

日常绿阔叶林带

2()00口基面高度

1000

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图

(1)该山地可能是()

A.秦岭B.阴山

C.南岭D.昆仑山

(2)该山地两侧自然带数目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是()

A.降水B.热量

C.海拔D.坡度

答案(1)A(2)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山体的基带南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北坡是(温

带)落叶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是东西走向,是亚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可判断该

山地可能是秦岭,选Ao第(2)题,南坡和北坡比,垂直带的数量多,带谱复杂,

同一垂直带的海拔,南坡高于北坡,是因为南坡纬度低,属于向阳坡,温度高,

B正确。降水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南北坡的海拔相同;坡度差异不

大。选B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