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评定_第1页
协调功能评定_第2页
协调功能评定_第3页
协调功能评定_第4页
协调功能评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职业教育协调功能的评定1协调的定义及分类,协调运动产生的机制目录三学习内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协调运动障碍的分类和临床表现3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定义: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协调又称共济分类: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姿势保持、平衡等)

精细运动(小肌群实施的精细活动)

协调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概念:表现为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是异常的运动。原因: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损伤所致,或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常所致,以及肌肉痉挛、肌腱挛缩也可发生。协调运动障碍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协调运动的机制锥体系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上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大脑皮质内,大量的神经元轴突组成了下行纤维束,这些纤维束在下行的过程中通过延髓锥体,故名为锥体束,其中下行至脊髓的纤维称皮质脊髓束,下行至脑干内止于躯体运动核的纤维称皮质核束。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锥体系下运动神经元的胞体位于脑干和脊髓内,所发出的轴突分别参与脑神经和脊神经的组成。锥体系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损伤多表现为痉挛。协调运动的机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锥体外系是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骨骼肌运动的一切传导路径。锥体外系的纤维起自大脑皮质,在下行过程中与纹状体、小脑、红核、黑质及网状结构等发生广泛联系,并经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最后到达脊髓前角或脑神经运动核。协调运动的机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锥体外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协调肌群的运动,以协助锥体系完成精细的随意运动。损伤后多引起僵硬等协调运动的机制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适应证:任何引起协调运动障碍的疾病。禁忌证:因意识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不在此列。协调评定的适应症和和禁忌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即共济失调和不随意运动什么是共济失调?动作缺乏次序或条理,不规则,混乱和不协调的一种表现。是主动肌失去了拮抗肌收缩调整所致。人体的姿势保持与随意运动完成,与大脑、基底节小脑、前庭系统、深感觉等有密切的关系。这些系统的损害将导致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这些症状体征称为共济失调。协调运动障碍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包括静态性共济失调和动态性共济失调两种。前者主要表现为躯体的静止状态下,即平衡障碍;后者主要表现为肢体的动作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辨距障碍--动作起动缓慢,速度和力量不均,常不达预定目标或停止不及而越出。共济失调的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临床上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autosome

dominant

cerebellar

ataxiaADCA)共济失调的分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由于小脑及其有关联的神经结构病变引起的,可分为:

①躯干共济失调

②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

③全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共济失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又称姿势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步态和姿势(站立和坐时)平衡障碍,如站立不稳、起坐不稳、行走不稳、Romberg征(睁眼、闭眼)阳性(不稳),上肢共济失调不明显,眼球震颤常无。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蚓部(原始小脑)受损害。可见于ADCAⅢ型,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躯干共济失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又称运动性小脑共济失调。主要表现为患者的肢体完成各项动作的平衡障碍,如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辨距不良、轮替运动差、误指试验偏向病侧,眼球震颤较多见(粗大),步态不稳等。一般上肢比下肢的共济失调严重。定位诊断主要在小脑半球(新小脑)受损害四肢协调性共济失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病损部位在原始小脑、新小脑、小脑核团、小脑传人(出)纤维,临床表现为躯干、肢体、步态的共济失调。可见于ADCAI型等。

全小脑性共济失调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ADL受限小脑性共济失调可通过脑萎缩患者的日常生活动作来观察,如穿衣、系扣、端水、书写、进食、言语、步态等。2.异常步态行走不稳,步态蹒跚,动作不灵活,行走时两腿分得很宽;成年发病者,步行时不能直线。忽左忽右呈曲线前进,表现为酩酊步态,呈“Z”形前进偏斜,并努力用双上肢协助维持身体的平稳。(患者常说到:“走小路或不平坦的路时,行走不稳更明显,更易摔倒”。)共济失调的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3.构音障碍构成发音器官肌肉的共济失调,以说话时发音生硬(爆发性言语)、声调高低不一、音节含糊不清、音节停顿不当或停顿延长,呈吟诗状或断续性言语。

IAs患者晚期时,几乎所有患者有运动失调性构音障碍。痉挛性构音障碍也可见于IAs患者(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4.书写障碍

IAs患者书写时由于出现辨距不良、协调障碍、静止不能等,致字线不规则、歪歪斜斜、字行间距不等,字越写越大,笔尖将纸写破。

5.震颤在完成有目的动作时主动肌和拮抗肌不协调而发生震颤。主要表现为运动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或意向性震颤,临床上并不少见,常伴有痉挛状态的出现,病损主要在小脑及小脑齿状核等处。如果有锥体外系损害,也可伴有静止性震颤。共济失调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6.轮替运动障碍

表现为笨拙、缓慢。7.辨距不良

常判断失误。8.肌张力低下

出现肢体坠落现象。9.运动转换障碍

模仿波形曲线异常。10.协同运动障碍

起身试验、立位后仰试验阳性。共济失调特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不随意运动(involuntorymovements)是指姿势保持或运动中出现不自主的、意志不能控制的肌肉运动,主要由锥体外系功能障碍所致。不随意运动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形式多样,因病变损害的部位和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本组疾病在小儿并不多见,其中具代表性的是小舞蹈症和抽动症。不随意运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可分为运动过多和运动过少两型:

(一)运动过多(hyperkinesis)

1.运动过多伴肌张力减低(hypotonia)

舞蹈症。

2.运动过多伴肌张力改变

手足徐动症。

3.运动过多伴肌张力增高(hypertonia)

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症。不随意运动的分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二)运动过少(hypokinesis)

1.运动过少伴肌张力增高

帕金森综合征。

2.运动过少伴肌张力减低

肌原性疾患、神经原性疾患。不随意运动的分类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1.震颤搓丸样或点钞样动作2.舞蹈无目的、无规则、无节律、可突发3.手足徐动间歇缓慢不规则手足扭转运动4.偏身投掷症突发、反射性、痉挛性、打鞭样动作5.舞蹈样徐动症介于舞蹈样与手足徐动之间

6.肌阵挛个别肌肉或肌群短暂、快速、闪电样、不规则、幅度不一致的收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