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学说的作用_第1页
体质学说的作用_第2页
体质学说的作用_第3页
体质学说的作用_第4页
体质学说的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体质学说从生命科学和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的高度,促进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其理论包含着丰富的个体诊疗的认识,为贯彻诊疗个体化原则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将辨证与辨体相结合,对于养生防病、辨证论治起到重要指导作用。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1、体质因素决定个体对某些病邪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如:偏阳质者,对风、暑、热邪具有易感性,而对寒邪具有耐受性,称之“同气相求”。2、体质因素决定发病的倾向性。如:小儿脏腑娇嫩,体质未壮,易患咳喘、消化不良、腹泻等病;老年人肾气渐衰,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肥胖或痰湿体质者,易患中风、眩晕、糖尿病等;瘦人或阴虚体质者,易患肺结核、咳嗽等疾病。从现代病理学研究发现,痰湿体质的人,其新陈代谢一般比较低下,脂肪代谢缓慢,而且血中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含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将多余的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从而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冠心病。3、体质因素与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过敏体质形成关系密切。如:糖尿病、精神病等诸多疾病和遗传因素有关。二、阐释发病原理:1、体质的强弱决定发病与否。体质是正气强弱的反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发病与否取决于体质的强弱。2、发病过程因体质差异而不同。发病后,因体质差异,有即时发病、伏而后发、复发不同,且发病的临床类型也因人而异。3、内伤情志病的发病与个体体质的特殊状态或缺陷有密切关系。如:《灵枢·本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三、解释病理变化:(一)体质因素影响病机的从化:1、从化:病情从体质而变化。2、质势:由于体质的特殊性,不同体质类型有其潜在的、相对稳定的倾向性。如:由于先天稟赋不同,后天调养各异,故体质类型具有潜在的相对稳定向的倾向性。3、病势:即病理演变趋势,人体遭受致病因素作用时,在体内产生相应病理变化,不同的致病因素有不同的病变特点。如:正常情况下,感受寒邪则为寒病,感受湿邪则为湿病。4、质化:质化即为从化,指病势与质势相结合,使病变性质发生不同的变化,病势依附质势,从体质而发生转化。如:素体阴虚阳亢者,机能活动相对亢奋,受邪后多从热化;素体阳虚阴盛者,机能活动相对不足,受邪后多从寒化;津亏血少者,多从燥化;气虚湿盛者,多从湿化。(二)体质因素决定疾病的传变1、传变的涵义:指疾病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即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之间传递转移,以及疾病的性质发生转化和改变。2、体质与疾病传变的关系:从二个方面决定机体是否发病与传变。1、通过影响正身的强弱,决定发病并影响传变。体质强壮,则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强,一般不易感邪发病,即使发病,多为正邪斗争剧烈的实证,病势虽急,但病程短,不易传变;而体质虚弱者,正气不足,抗邪能力较弱,不但易感邪发病,且病情多易传变深入,病程缠绵。2、通过影响病邪的从化,从而影响传变。如:素体阳盛阴虚者,感邪后易从阳化热,疾病多从实热或虚热方面演变;素体阴盛阳虚者,病邪从阴化寒,疾病多向实寒和虚寒方面演变。四、指导辨证

体质状况是辨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体质影响疾病的证候类型,导致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的证候类型。体质的特殊因素影响疾病证候类型的倾向性,证候同时包含着体质的特征。1、同病异证:感受相同病邪,或患同一种疾病,因体质差异,而出现不同的证候类型。如:同感寒邪,体质强壮者,发病表现为“风寒表实证”,卫气不固者,表现为“风寒表虚证”,素体阳虚者,寒邪直中脾胃,表现为“脾阳不振”之证。又如:感冒病,由于体质差异,风寒、风热、风寒挟湿、风燥等不同的证候类型。2、异病同证:感受不同的病因或患不同的疾病,因体质某方面具有共同点,常可表现相同或类似的证候类型。如:同为阳盛之体,感受暑热之邪,势必出现热证;但若感受寒邪,亦可从阳化热,或寒郁化热。又如:泄泻、水肿等不同疾病,若同为阳虚之体,都可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五,指导治疗(一)区别体质特征而施治:偏阳质:多实热证候,慎用温热伤阴剂。偏阴质:多实寒证候,慎用寒凉伤阳剂。体质强壮:多为实证,当用攻法。体质虚弱:多为虚证,当用补法。此外,根据体质特点,采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二)根据体质特征注意针药宜忌1、注意药物性味:宜:甘、酸、咸寒、清润偏阳忌:辛热温散、苦寒沉降宜:温补益火偏阴忌:苦寒泻火

宜补气培元宜疏利气血气虚瘀血忌耗散克伐忌固涩收歛宜健脾芳化宜清热利湿痰湿湿热忌阴柔滋补忌滋补厚味宜视病情权衡寒热补泻阴阳平和质忌妄攻蛮补2、注意用药剂量:体质强壮:药物耐受性强,剂量宜大,用药可峻猛。体质瘦弱:药物耐受性差,剂量宜小,用药宜平和。如大黄泻下通便,有人服用9克即足以通便泻下,有人服至18克仅见大便转软,即是其例。正如《灵枢·论痛》所说:“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3、注意针灸宜忌:体质强壮者:对针灸、火热熨耐受性强,体质弱者则耐受性差。肥胖体质:多气血迟涩,对针刺反应迟钝,进针宜深,刺激宜大多用温针艾灸;瘦长体型:多气血滑利,对针刺反应敏感,进针宜浅,刺激量宜小,少用温灸。(三)善后调理,兼顾体质特征。

体质偏阳者:病后调理慎用狗肉、牛肉、桂圆等温热及辛辣之品。体质偏阴者:病后调理慎食龟、鳖、熟地等滋腻之物及五味子、诃子、乌梅等酸涩收敛之品。六、指导养生1、食疗方面:体质偏阳:宜凉忌热。体质偏阴:宜温忌凉。体形肥胖:多痰湿,宜清淡忌肥甘。阴虚体质:宜甘津生津之品,忌肥甘厚味、辛辣燥烈之品。阳虚体质:宜温补之品。胃酸偏多:忌咸酸食品。2、精神调摄方面:根据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