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总论_第1页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_第2页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_第3页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_第4页
国民经济核算总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民经济核算》

TheSystemofNationalAccountsSNA

主讲:蒋志华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统计系第一页,共九十页。本课程主要内容第一章总论第二章生产总量核算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第四章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第五章积累核算第六章资产负债核算第七章对外经济核算第八章国民经济帐户体系第九章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扩展与补充第二页,共九十页。第一章总论

TheGeneralintroductionofSNA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Section1Thehistory&developingofSNA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Section2ThemainfunctionofSNA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Section3ThebasicconceptsofSNA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部门分类Section4Thesector-classificationsinSNA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Section5ThebasicrulesofSNA第六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Section6ThemainmethodofSNA第七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Section7ThebasicframeworkofSNA第三页,共九十页。本章重点

1、国际上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2、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3、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部门分类4、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概念5、国民经济的两种运动状态6、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7、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8、国民经济的四大帐户核算第四页,共九十页。本章难点

1、国民经济核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国民经济核算部门分类标志的确定3、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结构关系4、对国民经济核算原则的理解5、国民经济的四大帐户核算本章教学方法讲述法、示例法、案例法、启发式教导法、自学提问法、网上查阅法等。本章学时:12学时。第五页,共九十页。第一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和发展

Section1Thehistory&developingofSNA一、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ThehistoryofSNA)P1-4国民经济核算(简称国民核算)作为以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是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在国民收入统计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第六页,共九十页。(一)国民收入统计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中叶,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WilliamPetty)在《政治算术》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并从收入和支出两个角度对当时英国的国民收入进行了实际估算。这是人类社会首次用一个指标来反映一国经济的总规模,标志着国民收入统计产生了。

第七页,共九十页。国民收入的民间统计阶段在威廉·配弟之后,经济学家对国民收入的估算方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但直到20世纪初,国民收入统计基本上以学者自发的、非官方的估算为主。如:英国学者格雷戈里·金(GregoryKing)在《对英格兰现状的自然与政治的观察和结论》(1696年)一书中对1688年英国的国民收入作了估计,他在估计时对经济活动主体采用了更细致的统计分组。法国著名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在1784~1791年间对法国的国民收入作了估算,为避免重复计算,他首次提出了应将总产品区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19世纪下半叶澳大利亚统计学家蒂莫西·柯格兰(TimothyCoghlan)对澳大利亚1886~1890年间各年的国民收入作了估算,他的工作在多个方面将国民收入统计方法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如:他首次提出可以从生产、分配和使用三方面来表示国民收入;并提出以净值形式表现国民收入,即在计算国民收入时扣除折旧;等等。第八页,共九十页。国民收入的官方统计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也由于世界各国在发展中遇到了许多相似的经济问题,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开始为获得尽可能准确的国民经济总量及结构方面的信息参与或支持国民收入统计工作。从此国民收入统计步入了以官方统计为主的快速发展阶段。1928年国际联盟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关经济统计的国际会议,会议建议各国采用一致的表达方式定期编制本国的经济统计资料。通过这次会议,各国国民收入统计资料的国际可比性大大加强了,估算国民收入的国家也从1918年的13个国家迅速增加到1939年的30多个国家。第九页,共九十页。在这期间,多位经济学家对进一步改进国民收入的统计方法作出了新的贡献。如,英国经济学家科林·格兰特·克拉克(ColinGrantClark)不仅大大改进了英国原有国民收入的评价方法,稍后还改进了澳大利亚和前苏联国民收入的评价方法。作为经验总结,他在《国民收入与支出》(1937年)一书中汇集了一系列今天我们熟知的经济总量,如收入、支出、消费者支出、政府收入和支出、资本形成、储蓄、对外贸易等。而这些总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正好构成了后来建立的国民经济总量账户体系所重点刻画的内容。1939年,国际联盟在其《世界经济概览》年刊的一张表中,首次公布了26个国家在1929~1938年的整个时期或部分时期的国民收入估计结果。其中,约有一半国家的国民收入数字由官方提供。

第十页,共九十页。国民经济核算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经济界为使经济尽快从大萧条中走出来,广泛接受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理论。受此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J.RichardN.Stone)和詹姆斯·米德(JamesE.Meade)在为英国财政部从事国民收入估算工作时,以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模型为指导,把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采用会计的账户形式,建立了一套具有充分逻辑结构的复式国民会计账户,并于1941年以英国预算白皮书的形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战时财政资源分析与国民收入和支出估计数字,1938~1940》。同一年(1941),荷兰经济学家E.V.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第7和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论国民核算:荷兰1938年年度调查的经验》和《论国民核算的意义和组织》两篇文章,文章中不仅首先使用了“国民核算”(nationalaccounting)一词,而且公布了他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方法对荷兰1938年度所编制的国民核算表。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几乎同时发表,标志着国民收入统计已开始向现代意义的国民经济核算(SNA)过渡。第十一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

ThedevelopingofSNAP4-7

20世纪30年代末,英国经济界为使经济尽快从大萧条中走出来,广泛接受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MaynardKeynes)的理论。受此影响,英国经济学家理查德·斯通(J.RichardN.Stone)和詹姆斯·米德(JamesE.Meade)在为英国财政部从事国民收入估算工作时,以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模型为指导,把收入和支出联系起来,采用会计的账户形式,建立了一套具有充分逻辑结构的复式国民会计账户,并于1941年以英国预算白皮书的形式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战时财政资源分析与国民收入和支出估计数字,1938~1940》。同一年(1941),荷兰经济学家E.V.克利夫在荷兰《经济学家》杂志第7和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论国民核算:荷兰1938年年度调查的经验》和《论国民核算的意义和组织》两篇文章,文章中不仅首先使用了“国民核算”(nationalaccounting)一词,而且公布了他采用会计账户形式和方法对荷兰1938年度所编制的国民核算表。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几乎同时发表,标志着国民收入统计已开始向现代意义的国民经济核算(SNA)过渡。第十二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ThedevelopingofSNAP4-7(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的发展P4-7二战期间,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满足战时动员的需要,对国民收入的估计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给予了空前的重视。二战结束时,迫切需要可比的国民收入数字作为摊派国际组织费用的基础。为满足这一需要,国际联盟在统计专家委员会之下专门成立了一个有关国民收入的统计分会。该分会由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直接指导编制国民收入和相关估计的专家组成。1947年,一份由英国经济学家R.斯通所领导的专家小组起草的分会报告——“国民收入的计算和社会账户的构建”被提交给国际联盟。这份报告现在一般被人们视为SNA的胚胎形式。

第十三页,共九十页。1950年,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公布了一套由其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机构编制的账户,供其成员国使用,后经修改,形成为1952年出版的《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这些仍然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形成过程中的中间结果。到1950年,联合国统计署已经能够从41个国家的原始资料中为“1938~1948年的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收集国民收入的估计值。第十四页,共九十页。1953年SNA1953年,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的名义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及其辅助表》(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旧SNA),这标志着SNA的正式诞生。1953年SNA在其前言中明确指出:“本报告的目的在于制订一套标准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提供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报告国民收入和生产统计的框架”。这说明1953年SNA仍然主要是一个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体系。尽管相对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来讲,它的诞生已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但和复杂的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比较起来,它对国民经济的描述仍然是不全面的。此外,相对于人们在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第十五页,共九十页。1953年SNA也没有将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吸收进去。如,早在1758年法国重农学派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FrancoisQuesnay)就设计出了著名的《经济表》。1936年俄籍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f)受此启发,以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为思想基础,进一步首创了投入产出分析法。但1953年SNA并未将其吸收进去。再如,美国经济学家M.A.柯普兰于1952年在其《美国货币流量的研究》一书中创立的资金流量核算技术,以及英国经济学家J.E.米德于1951年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一书中提出的国际收支核算方法,也因时间仓促没有体现在1953年SNA中。正因为上述原因,在1953年SNA问世时,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就对下一步如何对它进行修订以便建立一个更加宽泛的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构想。第十六页,共九十页。1968年SNA在对1953年SNA作了两次小的修订(1960年和1964年)之后,1968年经重大修订后的SNA公布于世(在1993年SNA问世之前,人们曾一度将1968年SNA简称为新SNA)。第十七页,共九十页。和1953年SNA相比,1968年SNA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核算内容的扩展。1968年SNA在国民收入与生产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国际收支核算和资产负债核算(后者由美国经济学家R.W.戈德史密斯于1962年正式提出),从而使SNA形成为一个包括五大核算系统的、内容较为完整的新体系。二是核算方法的改进。随着核算内容的扩展,1968年SNA在原有会计账户形式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矩阵表、平衡表作为新的核算工具。第十八页,共九十页。三是核算内容的标准化。为使新体系适用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更好地为经济分析和政策服务,1968年SNA对若干总量指标作了进一步分解,并增设了若干账户,有关的概念和定义也得到了修正和明确的解释。四是为适应经济分析的需要,对不变价格核算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第十九页,共九十页。总之,1968年SNA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然而,也正由于它过于注重体系的精美,在应用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矩阵表的表现形式较之于账户而言对核算数据的质量要求更高,给具体编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于经济生活中出现的某些新情况,难以做出必要的变通处理。

第二十页,共九十页。1993年SNA1993年,联合国第27届统计委员会在总结各国SNA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1968年SNA重新进行了修订。由于这次修订吸收了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等其他国际组织的统计专家参加,使得1993年SNA表现出许多新特点。1993年SNA在其序言中将这些特点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更新、澄清、简化和协调一致”。第二十一页,共九十页。总之,经过上述修订,联合国的核算专家认为,1993年SNA已基本能够满足下列要求:(a)提供一个经济体的全貌;(b)对各国的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提供几乎全面的指导;(c)使世界各国(不论其经济结构、制度安排或发展水平如何)都能根据该方案灵活地实施本国的国民经济核算;(d)使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统计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二十二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

(SystemofStatisticalBalanceoftheNationalEconomy)(MPS)的发展P16-17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在1993年召开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27届会议上,已经决定今后只存在一种核算制度即SNA,而MPS作为一种核算制度已成为历史。该体系是由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以后逐步建立的。发源于苏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和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平衡关系。为适应这个要求,推行计划经济,为适应国民经济将综合平衡的需要,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和各部门经济平衡表任务第二十三页,共九十页。1918年列宁签署了《统计案例》,把整个经济纳入统计工作的范围,并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任务,编制了谷物和饲料平衡表。1920年首次公布了包括电气化事业中的物质资料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1926年公布了“苏联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反映了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采取棋盘式的表达方式,与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表有着密切联系。1950年,苏联中央统计局统一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平衡表。主要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国民经济劳动平衡表、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社会产品分配平衡表、财政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等,相互配套杏花村了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为中心的,包括人财物平衡表的物质平衡表体系。第二十四页,共九十页。1957年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以后又吸收了SNA的经验,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并综合前苏联等几个国家编制平衡表的经验,拟定了《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报告。1971年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作为官方文件公布,出版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即正式的MPS。包括4种主要平衡表和13张补充表。1977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比较》。1984年,经互会统计常设委员会,又对MPS进行了重大修订,形成了所谓新MPS——《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对原MPS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主要表现之一是增加了非物质服务平衡表,并增加了部门联系平衡表、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指标,有利于两大体系的沟通和换算。第二十五页,共九十页。(三)国际上两大核算体系的比较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主要有:核算范围不同:MPS以物质产品生产为核算范围,把服务活动排除在生产领域以外,影响了对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的完整性。SNA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全部纳入核算范围,使社会生产、分配、使用各环节紧密衔接,从而形成全面、完整、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账户体系(SNA)依据全面(综合)生产理论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依据限制性生产理论第二十六页,共九十页。核算内容不同:MPS实质上是一种实物核算体系,主要描述社会再生产实物运动,对资金运动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反映。SNA增加了资金流量和存量方面的核算内容,并与其他核算相联结,全面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核算方法不同:MPS采用横向或纵向平衡法,并设置一系列平衡表,比较简便和直观,但平衡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整个结构不够严密,指标之间缺乏联系。SNA采用复式记帐法,运用帐户、矩阵等核算形式,把经济流量和经济存量联系起来,组成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体系。核算指标不同:MPS以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为中心指标。而SNA则以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为中心指标。第二十七页,共九十页。第二十八页,共九十页。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作用

P7-9

Section2ThemainfunctionofSNA

(参考《中国国民经济核算》2002培训教材P1-3)

一、美国经济学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评价1、萨谬尔森(经济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和诺德豪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与太空中的卫星能够描述整个大陆的天气情况非常相似,GDP能够提供经济状况的完整图象,它能够帮助总统、国会和联邦储备委员会判断经济是在缩小还是在膨胀,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是处于严重衰退还是存在通涨威胁之中。第二十九页,共九十页。没有像GDP这样的总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就会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GDP和有关数据就像灯塔一样,帮助政策制定者引导经济向着主要的经济目标发展。2、马丁·贝利(前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及时的和准确的GDP或GNP数据,我和其他人怎样谈论美国经济和商业周期。3、罗伯特·鲁宾(前美国财政部部长)GDP核算向国会和其他政府部门提供了我国经济的健康情况的极其重要的特征。今天,我们制定出较好的经济政策,因为GDP核算使我们较好地了解政策的作用。我们应当为实现GDP核算的现代化提供更多的资源,以保持我们的统计基础建设跟上迅速发展的经济。第三十页,共九十页。二、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三、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四、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五、微观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第三十一页,共九十页。六、影响国家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1、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承担的国际义务联合国会费比额=一国GNP占世界GNP比例×(1-宽减率)宽减率=(世界人均GNP-该国人均GNP)÷世界人均GNP×85%第三十二页,共九十页。2、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享受的优惠待遇世界银行1999年关于收入等级的分类标准: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55美元以下中低收入国家:人均GNP在756至2995美元中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2996至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人均GNP在9266美元以上世界银行1999年确定的一些优惠政策:人均GNP755美元以下:享受软贷款和7.5%的土建工程招标优惠政策人均GNP756至1445美元之间:享受软贷款和20年期的硬贷款人均GNP1446至2995美元:享受17年期的硬贷款人均GNP2996至5225美元:享受15年期的硬贷款第三十三页,共九十页。人均GNP5226美元以上:不再享受硬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社会所能发挥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要向基金认缴一定的份额,成员国在基金的份额决定其在基金的投票权、分配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及向基金借款的份额。各成员国份额的大小由基金理事会决定,综合考虑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黄金与外汇储备、进出口额、出口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等。第三十四页,共九十页。七、影响到政府的声誉八、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九、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第三十五页,共九十页。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概念

Section3ThebasicconceptsofSNA一、国民经济活动主体的基本概念P10-14依据对经济活动主体行为特征的考察,并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实际需要出发,SNA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活动主体: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关于国民经济活动主体的两种分类: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将在下节介绍)。第三十六页,共九十页。(一)基层单位(产业活动单位)(Establishments)P121、概念基层单位是以生产活动和生产某个产品的相对独立性为原则的,是指在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其主要生产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门的一个企业或企业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一个基层单位应该就是一家工厂、商店、或一个办事处、服务部,但实际上现在仅从事单一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已很少了,极大部分企业除了从事一种主要生产活动外还要兼营其他的生产活动,这就需要将企业按不同的生产活动性质尽量分解成若干个基层单位,以满足分析和观察不同生产活动的规模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的需要。我们通常所说的按三次产业分类,就是按基层单位作为基本核算单位。第三十七页,共九十页。2、特征

①具有一定生产场所;②能够获取有关生产活动的投人与产出资料,包括劳动和资本生产要素的投人;③具有自己的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生产活动,并能编制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帐户。第三十八页,共九十页。3、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地点的唯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②生产活动的单一性。③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一般说来,一个产品的生产组织就确定为一个基层单位。第三十九页,共九十页。(二)机构单位

(Institutionalunits)P101、概念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及核算盈亏、有权同其他单位签订合同、并在银行有独立帐户的经济实体。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机构单位通常可理解为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第四十页,共九十页。2、特征①有权以自己的名义拥有货物或资产,并因此能够在与其他机构单位进行交易时转移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②能作出经济决策,并能从事本身负直接法律责任的经济活动;③能为自己的利益发生负债、承担其他义务或未来承诺、签定合同;④具有一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帐户。第四十一页,共九十页。3、种类

(1)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基本上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独立于其所有者的法人或社会实体。法人单位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机关(行政)单位、社会团体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其他单位。营利性机构单位是以营利为目的,如企业、公司等。非营利机构单位则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政府单位和为慈善目的的民间组织,以及消费者协会、工会、宗教、学术团体等民间组织,政府单位包括教育、医院、广播电视、文体、军队、公安和国家机关部门单位等。一般讲,非营利机构单位并非绝对不能有利润或盈余,而是其收益不能由其成员占有,必须留在非营利机构单位中。第四十二页,共九十页。(2)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了明确地界定哪些经济主体构成本国的“经济总体”,又有哪些经济主体(我们关注它们仅仅是因为其在核算期内与经济总体中某个单位存在某种经济联系)不属于本国经济总体而属于“国外”,SNA进一步分为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

经营性机构单位按经济活动的市场特征分为机构单位的划分非经营性机构单位从一国或地区的常住机构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分为非常住机构单位常住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第四十三页,共九十页。什么是一国或地区经济领土?P11

定义: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范围:①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②位于国际水域,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③在国外的领土“飞地”;④不包括我国地理边界内的“飞地”第四十四页,共九十页。什么是经济利益中心?P11

定义: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基本条件:①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②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年。非常住机构单位则是作为国外来处理的。因此,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是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第四十五页,共九十页。(三)二者的关系

机构单位和基层单位之间存在一种隶属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机构单位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基层单位,但一个基层单位只能从属于一个机构单位。第四十六页,共九十页。二、交易及其分类

(TransactionsandClassification)P14-161、概念国民经济活动中的交易是广义的概念。所谓交易,大致表现为两种类型的经济活动:一类是两个经济活动主体之间依据相互协议而进行的经济活动(如出售产品、支付工资、纳税等);另一类是仅涉及一个经济活动主体的内部经济行为(如农民自产自用粮食、企业自制设备等)。SNA把这两种类型的经济活动统称为交易。交易的涵义:市场活动中的等价交换;单向的经济转移(自愿无偿或强制的);可以是货币交易,也可以是易货交易;可以是经济交易,也可以是积累交易。第四十七页,共九十页。2、分类(1)双边交易和内部交易这是依据一笔交易所涉及经济活动主体的数目多少对交易进行的分类。双边交易还可以依据一方向另一方作出一笔支付时,是否从另一方获得对等的回报分为有偿交易和无偿交易。前者如工资,后者如罚款。(2)货币交易和非货币交易这是依据交易过程中是否发生货币支付,或者交易各方是否以货币形式表示他们的相互协议进行的分类。货币交易是以货币进行的交易。非货币交易是以易货的形式或以实物形态的转移方式进行的交易,如产品或服务的易货交易、企业支付给职工的实物报酬、由政府免费对居民提供的社会福利、实物转移以及所有内部交易等。第四十八页,共九十页。(3)货物和服务交易、分配性交易、金融手段交易和其他交易(Transactionsingoodsandservices、Distributivetransactions、Transactionsinfinancialinstruments、OtherTransactions)这是依据交易的内容进行的分类。货物和服务统称为产品,因而又称产品交易,产品是生产的结果,产品交易是说明产品的来源(国内生产或进口)和使用(中间消耗、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或出口)的那些交易。货物的生产指的是物质产品,也即有形的产出。货物是满足购买者某种需求且能确定所有权的有形实体。货物的经济特性:A满足一定需求的有形实体;B通过市场交易可在两个机构单位之间转移所有权:C生产和交换是两个独立的活动;D生产过程结束后,可以被储存;E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分离的。第四十九页,共九十页。福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商品,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服务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服务的生产是指无形的产出,并且其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是同时发生的,一般情况它不能被储存(音像制品虽然有物质的外壳(载体),但实质也是一种服务)。服务的形态:A改变消费品状况的服务;B改变人的自身状况的服务;C改变人的精神状况的服务;D改变机构单位一般经济状况的服务。

第五十页,共九十页。中间消耗:从产出角度也称中间产品,即购买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的中间投人使用。最终产品:是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出口,从产出角度统称为最终产品,即生产成果退出生产过程,供居民消费、公共消费、固定资产投资、库存投资和出口等的使用。分配性交易包括由生产创造的增加值形成收人初次分配给劳动力、资本和政府的交易。依据全面生产的核算理论,增加值的初次分配范围包括物质生产和非物质生产的全部增加值,如雇员报酬、生产税和进口税、生产补贴等;还包括收人和财富的再分配交易。主要是指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经常转移包括收人税、财产税和其他经常转移,其经济职能是对收人的再分配。资本转移是对机构单位的储蓄或财富的再分配。第五十一页,共九十页。金融手段交易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净获得(净购买)或负债的净发生过程中债权与债务资金上的交易。这些金融手段交易既可以由非金融交易(如企业支付职工工资)引起的;也可能由纯粹的金融手段[如居民向银行存款,那么居民就以银行存款单的形式(具有法律效力)获得了银行存款这类金融资产,而银行相应发生了对居民的负债]而引起。其他交易主要是固定资本消耗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获得或处置(如土地的转让、专利的转让等)。第五十二页,共九十页。三、流量和存量

(flowsandStocks)P16-171、流量流量是指一定时期的变化量。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的变化的价值数量。其特点有:(1)按货币单位计量;(2)是一定时期的变化量。用于表示经济现象则反映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活动变化的价值量,表现为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交换、转移或消失。如:工资、税、利息、资本流动等等,称为经济流量。此外,SNA还将那些不在交易中发生、而是由各种外在因素及价格水平或结构的变化所引起的经济价值的变化,称为其他流量。第五十三页,共九十页。2、存量存量是指一定时点的状况。反映某一时点的资产和负债的状况。用于表示经济现象则反映经济主体在某一时点持有的资产和负债。主要是期初和期末的资产、负债和净值的持有量。如:非金融资产(固定资产、存货、土地、专利等)、金融资产(现金、存款、股票等)、负债、净值等。第五十四页,共九十页。3、两者的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积累,同时它们又因核算期的经济流量而发生变化。此外,任何经济存量都有相应的经济流量与之对应,但不是任何经济流量都有经济存量与之对应。如劳动报酬、税金等经济流量就没有相应的经济存量与之对应。第五十五页,共九十页。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部门分类

Section4Thesector-classificationsinSNA第五十六页,共九十页。第五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P18-20

Section5ThebasicrulesofSNA国民经济核算原则是国民经济核算基本理论的组成部分,它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计、范围确定、核算的系统一致性等具有直接的指导或决定作用。第五十七页,共九十页。一、市场原则(MarketRules)所谓市场原则,是指确定国民经济核算范围、分类、账户划分等内容时,必须从市场出发,考虑市场、市场活动和市场发展变化,国民经济主要总量的核算对象,要以是否进入市场为界限。二、系统原则(SystemRules)P32-33(见书)包括整体性、相关性和层次性三大特点。

第五十八页,共九十页。三、平衡原则(BalanceRules)P33-36(见书)又称三等价原则(ThreeEqualRules)。即:Ifthemacroeconomicofacountryisconsideredasaclosingsystem,thegrossesofproduction,income,andexpendituresinfinalusesarereallysameonethatflowsincircleofthemacroeconomic.Thus,thereisequationasbellow:Production=Income=Expendituresinfinaluses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和国民支出,实际上都是同一总量在经济循环不同阶段的等价表现。它描述了运行过程中主要总量的平衡关系,是确定国民经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第五十九页,共九十页。四、计量原则(一)计录时间原则(TimeofrecordingRules)即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机构单位之间交易按照其债权债务发生时、或生产活动中价值转移或新价值形成或取消时进行统计的原则。(二)计价原则(GeneralprinciplesofValuation)即市场价格原则。价格是货物或服务项目的单位价值表现;价格形式是指产出价格不同阶段上的价格特征。主要价格形式有:要素价格、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第六十页,共九十页。

市场价格不仅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同度量因素,而且市场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数量特征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民经济核算原则上是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那些非货币交易或内部交易也是按照现期同类产出市场价格计量核算。采用统一的价格形式是保证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系统一致的重要条件。要素价格是指包含在单位产出中累计支付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的总和。要素价格的理论内涵不仅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生产过程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而且还包括其中间投入(或称中间消耗)的产品(含服务)内含的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和营业盈余。这种价格形式主要是理论概念。第六十一页,共九十页。基本价格是根据要素价格和产品税以外的生产税的构成因素确定的价格形式。是在生产者向购买者收取的每单位货物或服务的金额的基础上,减去在该单位货物或服务上的任何应付产品税,再加上在生产或销售中的任何应收补贴后所得到的价格。也就是说,基本价格既不包括任何运输费用和商业流通费用,也不包括任何产品税净额(等于产品税减产品补贴),它是由单位货物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或分摊的中间投入、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以及除产品税净额以外的其他生产税净额(等于其他生产税减其他生产补贴)所组成。其公式为:基本价格=(每单位货物或服务上的)中间投入+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其他生产税净额第六十二页,共九十页。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单位产品(含服务)的市场价格。是在生产者向购买者收取的每单位货物或服务的金额的基础上,减去开给购买者的发票上单列的增值税后所得到的价格。它与基本价格的区别,是它已将增值税以外的其他产品税减产品补贴包含在内。而所有产品税与其他生产税共同构成生产税。其公式为:生产者价格=基本价格+产品税净额(可抵扣的增值税除外)=(每单位货物或服务上的)中间投入+雇员报酬+固定资本消耗+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可抵扣的增值税除外)第六十三页,共九十页。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产品(含服务)最终支付的市场价格。与生产者价格相比,它包括从生产者到购买者之间所发生的商业流通费和运输费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使用的购买者价格还包括不可抵扣的增值税。其公式为:购买者价格=生产者价格+从生产者到购买者之间所发生的商业流通费和运输费用+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抵扣增值税五、合并和取净额原则P20第六十四页,共九十页。第六节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方法P20-26

Section6TheMainMethodofSNA一、帐户法P20-221、概念实施的是四式记账核算方法:一笔经济活动的交易,涉及两个机构单位,那么这项交易要同时在两个机构单位采用一致的复式记账核算,每个机构单位均复式记账,所以两个机构单位合起来就构成四式记账。2、结构使用(支出)来源(收入)第六十五页,共九十页。3、示例依据下述国民经济的总量指标,编制出国民经济的四大帐户。(1)增加值(GDP)255(2)从国外得到的净要素收入5(3)向国外现期转移净额4(4)消费品销售额210(5)积累品(资本品)购买额47(6)出口52(7)进口54(8)向国外贷出净额-1(9)折旧19(10)储蓄27第六十六页,共九十页。第六十七页,共九十页。第六十八页,共九十页。二、平衡表法P26

(一)收付式或帐户式平衡表P41-43(见书)

(二)并列式平衡表P43-44(见书)

1、概念

2、表式及示例:任用上例,则有:第六十九页,共九十页。(三)矩阵式平衡表(投入产出表)P25-26P45-46(见书)1、概念:是账户式平衡表综合体2、表式及示例:任用上例,则有:第七十页,共九十页。3、特点:(1)横收列支(货币)(2)每一个数字两重含义(3)第一项交易性质由其位置决定“4”(4)第一个数字一个子阵,可合并和分解(5)主对角线上空白有意义4、优点:综合一体、可合并和分解、矩阵便于计算机处理5.缺点:难掌握第七十一页,共九十页。三、图示法P23-25四、等式法P25第七十二页,共九十页。第七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结构

Section7ThebasicframeworkofSNA一、国民经济及其运行过程(一)国民经济的涵义P1-2(见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活动的总和,是一个纵横交错、极其复杂的网络般经济活动的有机整体。从横向包括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两大部门;从纵向包括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个环节。第七十三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及图示

P3-5(见书)国民经济运行就是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运动更新过程。它包括两种运动状态:实物运动是由生产部门生产出货物与服务,除自产自用外,大部分通过流通领域提供给社会,形成社会总供给。价值运动与实物运动相伴随、相向而行。即生产部门生产出产品之后,从获得产品的部门取得货币收入,并进行分配,形成社会总需求。第七十四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国民经济核算1、概念P7P17-20(见书)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社会再生产过程为对象的全面、系统的宏观统计核算。它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科学的核算方法,系统地反映社会再生产全过程。国民经济核算的发展与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有重要的关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目前,国民经济核算具体描述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使用的概念、类别、经济原则等都是直接运用市场经济理论和市场经济原则的。国民经济核算在经济分析和宏观调控与管理领域有重要作用,并反过来促进实证经济学和理论研究的发展。第七十五页,共九十页。国民经济核算运用会计帐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因而它与会计学也有密切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有许多不同。例如核算对象和目标的不同,国民经济核算对象是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而企业会计核算对象是企业经营过程或微观资金运动过程。另外,核算原则、计价基础、核算方法也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关系比较密切。第七十六页,共九十页。会计核算是从资金角度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包括利润分配表和业务收支表)及财务状况变动表等,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核算,这与国民经济核算注重流量与存量的价值量核算要求相吻合;会计核算的借贷记帐与国民经济循环帐户的复式记帐也基本类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区别首先在于前者是“社会会计”、“宏观会计”,一般没有明确的对象(单位),而后者一般是微观会计,落实于具体的对象,同时会计核算只按收人和支出的费用性质加以归集,并不关心收支是转移性的、财产性的,还是消费性的;也不关心接受者是个人、企业、行政事业,还是其他机构(虽有记录,但不一定归纳分类整理)。因此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原则上是有区别的。从会计核算到国民经济核算必须经过数据的转换、内容的凋整、科目的重新排列。业务核算是以某项专门的管理为核算内容,它的核算范围是各种业务量的变动。因此业务核算也有自身的任务,它从数据的收集到整理,在计算方法和口径上仅适合本部门业务管理的需要,很难直接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同样必须作必要的调整和加工。第七十七页,共九十页。2、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P20-24(钱书)国民经济核算与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是一种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关系。具体来讲:一方面国民经济核算是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以会计、统计、经济计量方法为手段来描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另一方面国民经济核算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也为其他经济科学的发展开拓了空间。第七十八页,共九十页。与经济学的联系:经济学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国民经济核算依据的经济理论有“生产理论、经济循环理论、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理论、消费理论、金融理论、国际收支理论”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理论。与会计学的联系:运用会计账户形式和复式核算方法;资料大部分来源于微观的会计核算。与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联系:统计学、计量经济学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收集、整理、显示资料和核算、分析资料的方式方法。第七十九页,共九十页。(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P7P9(见书)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当然,也可以称生产、分配、流通、使用的核算构成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套标准和规范;二是指全面、系统的国民经济核算资料。第八十页,共九十页。三、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历史回顾P340-344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我国原来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英文简称MPS体系)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旧的核算体系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系和宏观管理的需要。因此,国务院要求1992年在国家和省一级建立起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1995年实现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全面过渡。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采用国民帐户体系(英文简称SNA体系),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核算制度。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对国民经济循环,也就是对生产、分配、交换、使用的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完整的描述。它从整体结构上将国民经济循环所表现的产品实物运动和货币资金运动,以及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所形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联系起来。第八十一页,共九十页。第一阶段,从1950-1984年,MPS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阶段。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是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的历史产物。它适应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为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为科学的计划经济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符合我国历史发展进程的。1952年,刚刚成立的国家统计局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工农业总产值调查,从此开始了我国工农业总产值核算。后来,又从工农业总产值核算扩大到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业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总产值,即社会总产值核算。第八十二页,共九十页。从195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在学习前苏联国民收入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了我国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这些核算为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例如,薄一波同志在1956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根据国民收入和财政收支等资料,提出了“二、三、四”比例关系,即积累占国民收入20%左右,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30%左右,基本建设投资占财政支出40%左右。这些重要的比例关系在当时的国民经济计划和管理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第八十三页,共九十页。1956年,国家统计局派团对前苏联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随后在中国全面推行MPS体系。先后编制了社会产品生产、积累和消费平衡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生产、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劳动力资源和分配平衡表等MPS体系中的一系列重要表式。不幸的是,正当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刚刚起步的时候,恰逢大跃进时期的反教条主义运动。这些平衡表的编制工作受到了批判,并以过分繁琐为由停止了多数平衡表的编制。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