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_第1页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_第2页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_第3页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_第4页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页第五章诊法

DiagnosticTechnique

诊法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方法,简称“四诊”。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页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页一、基础原理(略)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4页二、利用标准内外详查四诊合参病证结合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5页第二节四诊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6页一、望诊

望诊包含观察病人神、色、形态、舌象以及分泌物、排出物等异常改变。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7页(一)望神

神:广义神指人体活动总外在表现狭义神指精神意识活动

病理情况●有神●少神●失神●假神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8页(二)望色望皮肤颜色和光泽

色:青、赤、黄、白、黑

泽:光泽而荣润

1.常色:正常生理状态时面部色泽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9页2.病色:病时所表现色泽

青-主寒、痛、瘀、惊风

赤-主热(实热、虚热)

黄-主湿、虚

白-主虚、寒

黑-主肾虚、水饮、瘀血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0页(三)望形态

1.望形体

2.望姿态

3.望小儿指纹(实习)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1页(四)望排出物包含对痰、呕吐物、大小便色、形、质改变观察●排出物清白稀薄者,多为寒证、虚证●排出物黄浊稠粘者,多为热证、实证

痰涎呕吐物大便

小便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2页(五)望头颈五官肌肤(实习)(六)望舌包含望舌质和舌苔

1.脏腑在舌面上分布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3页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4页2.舌诊临床意义●判断正气盛衰●分辨病位深浅●区分病邪性质●推断病情进退

3.望舌方法(实习)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5页

●舌质主要反应人体脏腑虚实、气血盛衰正常为淡红舌,干湿适中●颜色◆淡-主虚、寒◆红-主热◆绛-主热盛或阴虚◆青紫-主瘀证、寒证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6页●舌形◆老嫩

老-多热、实证

嫩-多虚证◆裂纹与齿痕

裂纹-主热盛伤津,阴血不足

齿痕-主虚寒证◆胖瘦

胖大-主虚、寒、湿热内蕴

瘦小-主气血阴液亏虚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7页●舌态◆痿软◆强硬◆歪斜◆吐弄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8页

●舌苔主要反应病位深浅、病邪进退和疾病性质。●苔色正常为薄白苔◆白苔-主寒证◆黄苔-主热证◆灰黑苔-主里寒或里热证,普通是病情较重表现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19页

●苔质

◆厚薄

厚-主里证、湿证

薄-主表证◆润燥

滑腻-水湿内停

干燥-热证伤津、阴虚液亏◆剥落、无苔:伤阴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0页

二、闻诊

闻诊包含听声音、嗅气味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1页(一)听声音

声高气促有力多实证声低气短无力多虚证

(一)语声

(二)呼吸

(三)咳嗽

(四)呃逆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2页(二)嗅气味口气汗气痰涕气味二便气味经带气味特殊气味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3页三、问诊

(一)问普通情况(二)问起病(三)问既往史与家族史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4页

三、问诊(四)问现在症

1.问寒热●恶寒发烧-表证●寒热往来-半表半里证●畏寒-里虚寒证●但热不寒-里热实证●潮热-湿热或阴虚●五心烦热-阴虚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5页三、问诊2.问汗●自汗-气虚或阳虚●盗汗-阴虚或气阴两虚

3.问饮食口味●是否口渴,饮水多少及喜热喜冷●食欲与食量●口味和气味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6页三、问诊

4.问二便●大便:排便次数、时间、性状及伴随症状●小便:小便色、量、次数及排尿时间

5.问头身及胸腹了解疼痛部位、性质和时间

实证暴痛、食后痛增、疼痛猛烈,痛有定处,拒按

虚证缓痛、食后痛减、隐隐作痛,痛无定处,喜按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7页三、问诊6.问聋耳鸣听力下降耳聋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8页三、问诊7.问渴渴而思饮渴不思饮口干不欲饮水口不渴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29页三、问诊8.问睡眠●失眠失眠多梦眠而易惊通宵不眠●多寐倦怠嗜睡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0页三、问诊9.问经带胎产月经不调、闭经白带、黄带妊娠生产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1页三、问诊

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添服药与睡眠,妇女当问经带产,小儿再询麻疹疳。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2页四、切诊

切诊包含脉诊、按诊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3页(一)脉诊

部位寸口、人迎、趺阳方法(见图)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4页

切脉方法示意图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5页正常脉象

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6页病脉与主病

●以部位划分:

浮脉脉形:轻取乃得,重按则无主病:主表证

沉脉脉形:重按乃得,推筋着骨主病:主里证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7页病脉与主病

迟脉:脉形:脉来迟缓,一息三至主病:主寒证

数脉脉形:脉来急数,一息五至主病:主热证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8页病脉与主病

弦脉脉形: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病:肝病、痛证、瘀血、实证

滑脉脉形:往来流利,如珠走盘主病:痰饮、瘀血、水湿

中医诊法专题知识讲座第39页病脉与主病

二十八脉浮沉迟数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