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儒教2021推选ppt_第1页
孔子与儒教2021推选ppt_第2页
孔子与儒教2021推选ppt_第3页
孔子与儒教2021推选ppt_第4页
孔子与儒教2021推选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子与儒教1人文知识专题经济贸易学院宗颖生中国宗教文化国家宗教----儒教圣人孔子儒教简史信仰祭祀儒教圣人---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前551--前479)

鲁国陬邑(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山东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尼山圣景孔子生平5孔子生平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定居陬邑。父孔纥[hé],字叔梁,鲁国武士,曾任陬邑宰。孔纥60岁时娶16岁的征,生丘。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故“少也贱,多能鄙事。”。十七岁,孔母颜征在卒,与孔父合葬。此后不久,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孔子父母合葬墓6孔子生平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青年时做过委吏(管库)、乘田(管牛羊)。27岁前后,在鲁国朝廷任职,中年开始聚众讲学。50岁,由鲁中都宰升任小司空(掌管工程),旋升任大司寇(掌管刑欲、纠察等)。54岁周游列国,68岁返鲁,不见用,致力于教育,整理文化典籍。六岁孔子在母亲颜征在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学琴师襄29岁孔子学琴于师襄子。他长时间练习一支曲子,直到理解了乐曲的内涵,进而领悟到作者是周文王。师襄很佩服,告诉他乐曲名叫《文王操》。虚心好学,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8杏坛讲学图30岁,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开始创办平民教育,收徒讲学,在最早的弟子中,比较知名的有颜路、曾点、子路等人。创办平民教育9

34岁孟僖子将死,嘱其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向孔子学礼。孔子得到鲁君的支持,与南宫敬叔适周,观周朝文物制度,问礼于老子,收获极大。孔子入周问礼(今河南洛阳)问礼于老子10孔子登临处(山东泰山)泰山问政35岁鲁昭公帅师攻伐季孙氏,季孙、叔孙、孟孙联合反抗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因鲁乱适齐,路经泰山,遇一女子哭诉亲人被虎咬死仍不愿离此地时,发出"苛政猛于虎"的慨叹。到齐国后,为高昭子家臣,藉以进见齐景公。鲁乱适齐11孔子闻韶处(今山东临淄)36岁孔子在齐与齐太师语乐,听到《韶》乐(相传是舜时的音乐),三月不知肉味,兴奋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闻韶12观器论道46岁孔子观鲁桓公庙宥坐之欹[qī】器,对弟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恶有满而不覆者哉!"他认为应该"谦而损之又损可也。"

观器论道1347岁鲁国季氏家臣阳虎专鲁政。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口头答应,但终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以教弟子。退修诗书退修诗书1451岁孔子在鲁。孔子任中都(山东省汶上县西)宰,卓有政绩,治理一年,四方则之。中都(今山东汶上县西)任中都宰1552岁,孔子由中都宰升小司空,由小司空升大司寇,摄相事。夏,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为定公相礼,事先作了武事准备。齐欲劫持定公,孔子以礼斥之。

齐君敬惧,遂定盟约,并将侵占的郓、讙、龟阴等地归还鲁国,以谢过。夹谷(今山东莱芜西)夹谷会齐归田谢过孔子任大司寇1655岁鲁君怠于政事,不听朝政,也不按礼制送膰肉于孔子,孔子失望,弃官去鲁。孔子到卫国,灵公亲自到郊区迎接,按照他在鲁国的待遇给予俸禄。后卫灵公听信馋言,监视孔子,遂于十月去卫适陈。过匡地(今河南省长垣县境)时,匡人误认孔子为阳虎(因阳虎曾欺压匡人,匡人恨之),围困了他。后经蒲地(亦在长垣县境),又被围困。遂返卫。因膰去鲁灵公郊迎匡人解围周游列国17丑次同车56岁孔子回到卫国,卫灵公与夫人南子让孔子为次乘招摇过市,孔子耻之,曾去卫而又返。

灵公问阵59岁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提倡礼乐,不言军事,说:"军旅之事未之学也。"丑次同车18西河返驾孔子见灵公不能用己,决计离卫西去,投奔晋国赵简子。走到大河边,听说赵简子杀害了两个贤人,不由得临河而叹,返回卫国,然后去卫如曹适宋。宋人伐木在适宋路途上,孔子与弟子习礼于檀树之下,宋司马桓魋欲害孔子,把大树砍掉了。孔子只好微服而行,逃到郑国,郑国也没有接待,只好取道适陈。1963岁孔子在陈。孔子离陈去楚,在陈蔡间被困,绝粮七日,弟子饥馁皆病。弦歌台陈蔡绝粮,弟子饥馁皆病,孔子依然讲诵、弦歌不止。守死善道,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陈绝粮20子西沮封楚昭王欲重用孔子,使使奉币来聘,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由于楚令尹子西的阻拦,此议遂止。子西沮封21■孔子回到鲁,尊为“国老”,但不重用。他不再求仕,继续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一生培养弟子3000余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72人。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他对古代文献全面整理。老而喜《易》。

杏坛礼乐韦编三绝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22西狩获麟69岁时,独子孔鲤去世。71岁时,得意门生颜回病卒。孔子悲痛至极,哀叹道:“天丧予!天丧予!”这一年,有人在鲁国西部捕获了一只叫麟的怪兽,不久死去。他认为象征仁慈祥瑞的麒麟出现又死去,是天下大乱的不祥之兆,停止了《春秋》编撰。72岁时,得知子仲由在卫死于国难,哀痛不已。西狩获麟2373岁,孔子寝疾7日,赍志而殁,葬于“鲁城北泗上”。弟子皆守墓三年,唯子贡庐墓六年,然后离去。

治任别归墓葬孔林24孔子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孔子的影响25孔子在中华文明史上五大贡献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孔子整理成书。《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古时有诗3000余篇,孔子选取其“可施于礼义”的305篇,按风、雅、颂分类,形成《诗经》文本,并作了解说。《尚书》又称《书》、《书经》,中国古代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定。

一、文献学上的贡献26二、史学上的贡献孔子是我国第一部历史著作《春秋》的作者。记载了上起鲁隐公至鲁哀公共242年的鲁国历史。孔子修《春秋》,是出于拨乱反正的政治目的。《孟子滕文公下》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史记太史公自序》称,《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孔子修《春秋》,通过把历史的原始记录改写成历史著作,创立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史学。孔子作《春秋》,“春秋”二字成了历史的代名词。27三、哲学上的贡献《易》是大道之源,也是中国哲学之源。《易》之早期发展史上,有三个重要的阶段:伏羲始作八卦是第一阶段,周文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是第二阶段,孔子作《易传》是第三阶段。孔子好《易》,是“观其德义”。孔子以其非凡的慧觉注意到《易》的“德义”层面,发现了蕴含于《易》之中的丰富哲理,于是作《易传》十篇予以系统阐发。孔子使《易》转向哲学,引发了易学革命。28四、政治上的贡献孔子从“仁者爱人”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德治,将社会公正、秩序、诚信和人民的福祉摆在第一位。提出为政要从自身做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优于“道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治。他的政治理想,一是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一是实现“天下有道”的“小康”社会。这是孔子为中国人设定的两个理想社会的目标。29五、教育上的贡献孔子创办民营学校,打破奴隶主对教育资源的垄断。孔子高举“有教无类”的旗帜,是教育面向平民的第一人。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是中国模范教师第一人。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被尊为“万世师表”。孔子在教学活动中,选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教材;传授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育。孔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30评价赖克韦恩也写道:“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17世纪始,耶稣传教士把孔子思想带到欧洲,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大量思想家、政治家按受了孔子的影响。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称颂孔子:“我全神贯注的读了他的这些著作,我从中汲取了精华……”他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的最幸福的并且最值得人们尊敬的时期,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则的时期。”

31自学礼乐收徒讲学从政失败献身文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生平

(前551年~前479年)

周游列国孔子周游列国图名言赏析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国家宗教---儒教儒教简介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以孔子为先师,神道设教,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孔庙为宗教场所,以祭天、祭祖为宗教仪式。儒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祭孔仪式“儒教”释义

儒:指读书人,通天地之人曰儒。“儒教”一词出现于《史记》,“鲁人皆以儒教”。汉代末年,正式使用作为名词的儒教。隋唐以后,就成为指称由古代圣帝明王开创和不断改进的、由孔子加以综合创新的、在汉代被国家立为国教的宗教。古代中国人把儒教又叫做“圣教”。儒教简史

儒生,术士之称。春秋时“儒”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的术士。周初,周公姬旦在周朝建立以后,“制礼作乐”,建立了政教一体的礼仪制度。数百年以后,这套制度逐渐遭到了破坏。儒教简史“周孔之道”孔丘忧虑春秋时代的混乱状况,希望国家恢复秩序和安定。孔丘整理古代文化成果,提出自己的理解,希望成为人们的行为依据。孔子整理的古代文献,成为儒经。由于周公姬旦和孔子在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上的重大贡献,唐代常常“周孔”并称为两个最大的圣人,把儒教的主张说成是“周孔之道”。儒教简史(汉独尊儒术)汉武帝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思想,适应新的形势,对传统的国家宗教教义进行了新的解说。儒教逐渐使传统宗教彻底建立在由周公、孔子奠定的儒家学说的基础之上。独尊儒术,是传统的国家宗教彻底儒化的开端,也是儒教的真正开端。儒教简史董仲舒重视祭天、祭祖的礼仪制度建设。完备而复杂的礼仪制度有助于人们养成遵守秩序、安分守己的习惯,这是儒教重视礼仪的重要目的之一。儒教简史(隋唐)隋唐,礼仪制度建设达到高潮。制订《开元礼》,成为礼仪制度的模范,对于祭天、祭祖、祭孔,做了详细的、具有法典意义的规定。唐朝后期坚决排斥佛教和道教,诉诸人们内心,培养人们遵守礼仪制度的虔诚,对于心性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儒者们最重要的理论方向。儒教简史(宋代)宋代,《孟子》受到特别的重视,和《论语》一起,被称为“四书”,成为儒者们必修的最重要的著作。汉学与宋学儒教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重视礼仪制度建设的“周孔之道”,后一阶段是重视培养内心虔诚的“孔孟之道”。清朝把唐代及以前的教义称为“汉学”,而把宋代开始的儒学称为“宋学”。宋学更加要求自觉自愿地遵守,强调内心修养。神道设教

儒教借助神祇进行教育、教化,即“神道设教”。“神道设教”:“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神道设教就是宗教。用神道教育民众,容易接受和服从。“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宀”表示的是一个屋子。而“示”的意思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神至切。”宗的意思,就是盖个屋子祭祀神祇。宗教就是用神祇的意思教育民众。宗教这个概念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儒教圣经:六经儒教圣经是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诗经》教以言语文学,《尚书》教以政事,《礼记》教以宗法纲纪、君子修养;《易经》《春秋》教以道义是非智慧。《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十三经秦始皇“焚书坑儒”,《乐经》从此失传;东汉在此基础上加上《论语》、《孝经》,共七经;唐时加上《周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共十二经;宋时加《孟子》,后有宋刻《十三经注疏》传世。《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儒家思想历代变迁一览表朝代代表人物思想核心代表作春秋孔子“仁”、“礼”四书五经战国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孟子》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三策》魏晋“竹林七贤”“君主无为”“门阀专政”《庄子》唐代韩愈天命论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明清李贽等批判儒家经典儒教诸神儒教最高神---天儒教信奉的最高神,是天。或称帝,上帝,天帝。皇天上帝就是中国人的祖宗神(天地爷、老天爷)。秦汉及以前,中国古人所信仰的上帝,乃是他们的祖宗。隋唐时期,至上神名字被正式确定为“昊天上帝”。昊天上帝:昊天的意思是“浩大元气”,而上帝的意思是说,天就像君主一样统治着世界。宋代,认为一团元气的自然之天,是上帝的身体;存在于元气之中并且和元气不可分离、主宰着元气的天理,就是上帝。天,或者上帝,就是理。元明清时代上帝观念的正统解说。儒教圣人---孔子上帝给人类指派了君和师,来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圣人神道设教,圣人是上帝的使者。孔子死后,享受子孙祭祀,学生祭祀,不是国家公神。汉初,刘邦路过孔子家乡,曾经祭祀孔子,仅是个人行为。西汉中期,天灾频发,社会动乱。儒者梅福认为,这是由于未能妥善安排对于孔子的祭祀,因而上天发怒。国家接受了梅福的提议,封孔子为商汤的后代,接续先王的祭祀。东汉正式把孔子作为国家的公神,其地位和社稷神同等。唐代,每县都建庙祭祀孔子。每年春秋两次大祭,每月初一和十五两次小祭。大的祭祀起初由学官主持,后来改由地方官主持。唐代以后,孔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对孔子的封号也不断增加。清代,孔子祭祀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儒教圣人---“从祀”孔子成为国家公神后,儒者们的宗教地位也相应提高。为孔子设立“从祀”,陪同享受祭祀。最早是22位对于注释儒经有重大贡献的儒者,后来扩大到孔子的所有弟子和历代著名的儒者。最高的称为“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和孟轲。其次是“十哲”,孔子的十个优秀弟子。“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再次是“先贤”,祭祀那些亲自接受孔子教导的弟子们。最后是“先儒”,祭祀孔子弟子以后历代最优秀的儒者。泛灵论与淫祀儒教百神,组成像人间官僚系统那样的等级体系。不入祀典的,被称为“淫祀”。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河湖海,都是儒教的神祇

。各种自然现象,风雨雷电等,也是儒教的神祇。动物、植物,也可以成为儒教的神祇。各种著名的人物,也都可以作为儒教的神祇。但是他们成为神祇,必须得到国家的认可,纳入祀典。否则被认为是“淫祀”,即超出规定的祭祀。祭祀制度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祭天下的名山大川,祭祀所有的神祇。诸侯不能祭天,只能祭祀处于自己境内的名山大川。普通百姓,除了灶神,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孔子是国家的公神,只能由儒者进行祭祀。官员可以祭祀孔子,因为独尊儒术的国家,官员一般也都是儒者。对于民间神祇祭祀,有三种态度。其一是“招安”。如城隍、关帝、文昌和妈祖。其二是禁止。如曹操、狄仁杰等,禁止他们认为危害社会安定、危害人民健康的神祇祭祀。其三是不收不禁,在国家遭遇大难大灾时,甚至也会委派国家官吏去向这些神祇祈祷。祭天场所儒教的宗教组织和仪式

政权组织,同时也就是儒教的宗教组织。官员同时也是一种教职,执行宗教的职能。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同时也是最高的教职。他是天子,是“圣上”,在祭天大典上,担任主祭。皇帝以下各级官员,依自己不同的品级,担任不同的祭祀任务。朝廷任职的官员,常作为皇帝的使者,到京城之外去执行祭祀任务。儒教的宗教组织和仪式地方主官祭祀境内的名山大川。其中一项重要任务是祈雨,凡担任过地方主官的儒者,几乎都有与祈睛、祈雨、祭祀一方神灵有关的诗文。祭上帝一年四次:春天祈年;夏初祈雨;秋季大享明堂;冬至郊祭,最为隆重。祭祖、祭孔,一般是春秋两次。规定之外,每逢大事,还有随时祭祀,将自己要作的事向上帝或祖宗报告,称“告”礼。封禅,是在获得巨大成功时实行的最隆重的告礼。30岁,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