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PPT资料_第1页
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PPT资料_第2页
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PPT资料_第3页
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PPT资料_第4页
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PPT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运动技能(jìnéng)的形成第一页,共183页。一、什么(shénme)是学习学习者获得新的行为经验的过程,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yóuyú)反复练习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也不一定必须表现出外显的行为。第二页,共183页。学习(xuéxí)概念有三个含义:首先,学习(xuéxí)是由学习(xuéxí)者的练习或经验引起的。第三页,共183页。其次,学习是以行为或内在潜能的改变(gǎibiàn)为标志的。第四页,共183页。最后(zuìhòu),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相对持久的。第五页,共183页。二、学习理论(lǐlùn)的派别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论述,是人们试图揭示(jiēshì)人类和动物学习行为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过程的尝试。第六页,共183页。学习理论通过对学习的途径、方法和法则的分析、概括,期望解释“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如何进行有效(yǒuxiào)的学习”,“为什么要这样学习”等基本问题,为人们对学习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提供指南与思路。第七页,共183页。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从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对人类和动物学习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yánjiū),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第八页,共183页。(一)行为主义学习(xuéxí)理论又称刺激-反应(fǎnyìng)学习理论,是出现最早的一个学习理论流派,在学习理论的发展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其代表人物有桑代克的联结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等。第九页,共183页。主要(zhǔyào)观点:将环境(huánjìng)看作是刺激,将伴随而来的有机体的行为看作是反应。学习者的行为是他们对环境(huánjìng)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学习者学到些什么,受环境(huánjìng)的影响,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因而个体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第十页,共183页。在他们看来,学习是一门行为科学,行为应当是学习研究(yánjiū)的主要观察对象,而观察是进行学习研究(yánjiū)的主要方法。第十一页,共183页。(二)认知学习理论(lǐlùn)格式(géshi)塔学派的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建构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及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等都是认知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第十二页,共183页。主要(zhǔyào)观点:学习是个体通过选择性注意、编码、储存和提取等方式处理加工环境刺激的内部过程,学习者的内部心理结构在他们学习信息的选择和加工中起着重要(zhòngyào)作用。第十三页,共183页。个体在对学习信息加工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心理结构,并影响未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学习理论应当注重个体处理各种环境信息的内部(nèibù)过程,而不是外显的刺激与反应。第十四页,共183页。(三)认知-行为主义学习(xuéxí)理论将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两个(liǎnɡɡè)学派的观点综合起来解释学习。托尔曼的信号学习理论、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都是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典型代表。第十五页,共183页。主要(zhǔyào)观点:同意刺激-反应学习理论的基本假设,同时又对注意、感知、思维等认知学习理论的问题作了一定程度的探讨。这种综合性的观点代表(dàibiǎo)了心理学理论在学习领域研究中的一种融合与折衷的趋势。第十六页,共183页。如托尔曼受行为主义和格式塔等心理学派的影响,将各方观点组合起来,提出了目的性行为主义观点,强调行为的目的性和整体性,并提出了中介变量(biànliàng)的概念。他既被认为是新行为主义的典型代表、又被公认为认知学派的鼻祖。第十七页,共183页。加涅被公认为行为主义与认知心理学派的折衷主义者。他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注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yīnsù)——心智活动。第十八页,共183页。布卢姆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上编制(biānzhì)了教育目标的分类,但他注意到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都忽略的问题——情感与态度。第十九页,共183页。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既强调研究外显的行为,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强化所起的作用(zuòyòng),又重视观察学习、认知过程和自我调节的作用(zuòyòng),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第二十页,共183页。当代的学习理论可以说同时兼顾着认知和行为主义两个学派的观点,对课堂教学影响比较(bǐjiào)大的几种学习理论也都反映了这种趋势。第二十一页,共183页。(四)人本主义(rénběnzhǔyì)学习理论罗杰斯及其他倡导者对传统的学习理论(lǐlùn)只强调“动手”和“动脑”,把人当作“冷血动物”极为不满。第二十二页,共183页。主要(zhǔyào)观点:心理学应当研究完整的人,而且应当“完整”地研究人,而不应分解地、还原地分析人的行为与认知(rènzhī)。真正的学习涉及到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事实。第二十三页,共183页。每一个人都有发展自己潜力的能力和动力,特别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个体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fāngxiàng)和价值,并对自己选择的结果负责。第二十四页,共183页。真正的学习经验(jīngyàn)应当能够使学习者发现自己的独特品质,发展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即“成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是唯一真正的学习。第二十五页,共183页。教学(jiāoxué)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jiāoxué)中要尊重学生,要理解学生的行为和他们看待自己的方式,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获取个人的意义,因为它是信息保持的决定因素。第二十六页,共183页。教师让学生(xuésheng)花很多时间去死记硬背,还不如让学生(xuésheng)花时间去寻找知识的个人意义。具有个人意义的知识才会成为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令其终生不忘。第二十七页,共183页。第二节运动技能(jìnéng)学习第二十八页,共183页。一、什么(shénme)是运动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动作或心智(xīnzhì)活动方式。第二十九页,共183页。按照技能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可分为(fēnwéi)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动作(dòngzuò)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dòngzuò)活动方式,如写字、游泳、修理自行车、安装收音机,都是复杂程度不同的动作(dòngzuò)技能;第三十页,共183页。心智技能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某些心智活动方式,如以回忆、思维(sīwéi)、想象等心理活动背出数学公式,进行公式运算、逻辑推理等。第三十一页,共183页。运动(yùndòng)技能:动作(dòngzuò)技能的一种,是通过练习获得的,为完成体育运动活动的特定任务而将种种动作(dòngzuò)活动方式顺利表现出来的能力。第三十二页,共183页。运动技能是一种主观经验的表现,是以一定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为基础的,主体对特定运动技术的掌握和表现。但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练习(liànxí)获得的。第三十三页,共183页。二、运动(yùndòng)技能的种类运动(yùndòng)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等。第三十四页,共183页。1、连续(liánxù)技能和非连续(liánxù)技能连续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一系列动作方式所完成的技能。如跑步、竞走、游泳、划船、骑自行车、滑冰(huábīng)等。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以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动作过程重复较多。第三十五页,共183页。非连续技能指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动作以非周期式的形式完成,各环节之间无重复。如投掷标枪、推铅球、跳高(tiàogāo)跳远、跳水、发球、踢球等。多数非连续性技能是由突然爆发的动作组成的。第三十六页,共183页。2、封闭技能(jìnéng)和开放技能(jìnéng)当一种运动技能的完成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时,这种技能叫封闭技能。如体操、游泳、急行跳远、掷铁饼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掌握这种技能就要(jiùyào)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定型。第三十七页,共183页。当一种运动技能的完成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技能。如打篮球、排球、棒球等。开放性技能要求人们(rénmen)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第三十八页,共183页。3、精细(jīngxì)技能和粗大技能当一种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时,这种技能称为精细运动技能。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如射击、射箭(shèjiàn)、网前吊球、台内轻搓短球等;第三十九页,共183页。粗大动作技能运用(yùnyòng)大肌肉群,而且经常要求全身肌肉的参与。如跑步、游泳、网球发球、排球大力扣球、足球远距离射门等。第四十页,共183页。三、运动技能(jìnéng)形成的阶段和特征运动技能是为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由个别或多个动作构成的操作系统,它是在学习中形成和发展起来(qǐlái)的。运动技能在形成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第四十一页,共183页。(一)运动(yùndòng)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1、认知-定向阶段学生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yǒuguān)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表象。第四十二页,共183页。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xuéxí)中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一个学生形成了错误(cuòwù)的动作表象,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差。第四十三页,共183页。清晰而正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教师(jiàoshī)的示范动作以及技能学习者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第四十四页,共183页。学生们根据自己学习的动作知识,也能在头脑中引起(yǐnqǐ)必要的动作表象,并促使他们主动地学习和表现某种技能,校正自己的动作错误。第四十五页,共183页。在认知-定向阶段,初学者的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xiétiáo),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第四十六页,共183页。在这个阶段,教师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学生学习技能具有(jùyǒu)重要意义。学生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的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的错误动作的。第四十七页,共183页。2、动作系统(xìtǒng)初步形成阶段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学生开始把各个动作环节或不同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zhīhòu),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第四十八页,共183页。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环节转向动作(dòngzuò)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dòngzuò)连成动作(dòngzuò)系统的关键。第四十九页,共183页。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jiēduàn),练习者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第五十页,共183页。他们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méiyǒu)完全消失,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减少。第五十一页,共183页。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biǎoxiàng),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biǎoxiàng)来校正自己的技能。第五十二页,共183页。3、动作(dòngzuò)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xuésheng)学习的各个动作环节与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第五十三页,共183页。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zhěnggè)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第五十四页,共183页。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由于技能已经(yǐjing)完善,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技能去完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运动任务。第五十五页,共183页。以后,随着新任务的出现(chūxiàn),又会产生掌握新技能的要求,技能便从一个水平向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因此,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第五十六页,共183页。(二)运动技能形成(xíngchéng)的特点在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技能表现(biǎoxiàn)变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五十七页,共183页。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jiǎnruò),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在技能形成的初期(chūqī),学生的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他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控制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动作完成显得很紧张。第五十八页,共183页。随着技能(jìnéng)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jìnéng)或技能(jìnéng)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第五十九页,共183页。学生在完成技能时,只关心(guān〃xīn)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guān〃xīn)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也就缓和了。第六十页,共183页。2、动作反馈(fǎnkuì)由外反馈(fǎnkuì)逐步转向内反馈(fǎnkuì)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动作的学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射击练习(liànxí)时,每射一发,都要看看结果,如果弹着点偏右,下一发瞄准应该偏左一点;如果弹着点偏下,说明扣扳机用力大了一点,带动了枪口朝下,下一发应该纠正扣扳机用力的大小。说明动作反馈是技能顺利形成和不断完善的重要调节因素。第六十一页,共183页。在动作技能学习中,反馈(fǎnkuì)可分成外反馈(fǎnkuì)与内反馈(fǎnkuì)。外反馈是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信息反馈,它们来源于外部,例如,旁观者的指点、通过录象看到动作(dòngzuò)的结果等。第六十二页,共183页。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信息反馈,它们是动作的自然结果,例如在传球时,肌肉用力的大小(dàxiǎo)、肢体运动的方向、触球的部位等提供的动觉、触觉反馈就是内反馈。第六十三页,共183页。在技能(jìnéng)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反馈的调节作用也在变化。技能形成初期,内反馈与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听觉反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学生根据动作反应后所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整和校正(jiàozhèng),使动作达到预定的目标。第六十四页,共183页。随着技能的形成,外部感觉的控制作用逐渐为动觉的控制所代替,内反馈(fǎnkuì)在技能动作的调节中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六十五页,共183页。3、动作(dòngzuò)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dòngzuò)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既表现在个别动作(dòngzuò)的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动作(dòngzuò)之间的转换和过渡上。第六十六页,共183页。当技能(jìnéng)形成以后,它就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表现出来,成为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一个熟练的体操运动员能够反复按同一方式完成某套体操动作,并以此传授给别人,就因为他的体操技能(jìnéng)达到了相对的稳定程度,形成了某种稳定的动作模式。第六十七页,共183页。技能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熟练的技能是与各种变化了的情境相适应的技能。因此,当情境出现变化时,技能熟练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动作,使技能的发挥不受某种固定(gùdìng)的动作模式的限制。第六十八页,共183页。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jiēguǒ)。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呆板,执行技能的条件稍有变化,动作的完成就可能遇到困难。以后,在不同的情境中经过练习,掌握了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他们的技能才变得灵活起来。第六十九页,共183页。4、建立(jiànlì)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wánzhěng)的动作系统,即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重要标志。第七十页,共183页。技能动作(dòngzuò)的协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连续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执行时间上的协调。跑步时一足后蹬,另一足前摆,交替(jiāotì)进行;打拳时先打一式,接着打另一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这是时间上的协调或连续性的统一协调;第七十一页,共183页。②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跑步时,上下肢体的动作配合;完成自由体操动作时,既要将动作做好,还要与音乐(yīnyuè)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这是空间上的协调或同时性的统一协调。第七十二页,共183页。从运动信息的认知处理(chǔlǐ)角度看,到了高水平的运动技能阶段,动作技能完成者除了具有较好的神经肌肉系统的“硬件”外,协调内、外部运动环境刺激与反应的信息处理(chǔlǐ)“软件”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第七十三页,共183页。三、运动知识(zhīshi)的掌握一般知识的掌握经历了感知(gǎnzhī)、理解、巩固和运用等过程;运动知识的掌握过程包括了运动感知(gǎnzhī)、形成运动表象建立和动作概念掌握等阶段。第七十四页,共183页。(一)运动(yùndòng)感知运动感知是由运动感觉和运动知觉构成的。运动感觉是指大脑对肌肉(jīròu)收缩程度和四肢、躯干位置变化的反映;第七十五页,共183页。

运动知觉是指大脑对当前运动的物体或自身动作的空间(kōngjiān)位移和位移速度的反映。第七十六页,共183页。从反映的对象看,运动知觉包括(bāokuò)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界物体或他人运动的知觉,由对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fāngxiàng)、距离、速度、高度、幅度等感觉因素组成,通过视、听、触、肌肉等感官有分析地联合活动实现;第七十七页,共183页。另一个是对自身运动的知觉,由自身动作的方向、用力大小、用力时机、速度(sùdù)、幅度、节奏、躯干状态、肢体位置、提升、下降等感觉因素组成。第七十八页,共183页。运动知觉是一种复杂的知觉,由多种感知觉构成。各种感知觉在运动知觉形成(xíngchéng)过程中相互影响。第七十九页,共183页。“黑暗(hēiàn)感觉”:由于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huódòng)的感觉在人的大脑皮层上一般不处于主导地位,经常受到外部其他感觉(如视、听觉)的影响,常常处于被掩盖的位置。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运动技能形成的初期,被称为“黑暗感觉”。第八十页,共183页。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guòchéng)中,运动知觉与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的相关密切。第八十一页,共183页。运动感知觉在运动技能形成中有着(yǒuzhe)重要的作用。它是运动知识获得的前提,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基础。学生缺乏良好的运动感知觉(zhījué)能力,运动技能学习的进步速度将受到影响。第八十二页,共183页。运动技能的进一步发展,可形成专门化运动知觉,而专门化运动知觉是保证(bǎozhèng)运动技能运用和完成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第八十三页,共183页。专门化运动知觉:专门化运动知觉是某一运动专项所特有(tèyǒu)的知觉。它是运动者对运动器械、场地、运动媒介物质(水、空气等)以及专项运动中的时间、空间特性的高度敏锐的感知和精细、准确的分化反映。第八十四页,共183页。与某一运动专项相关联的分析器的组合活动(huódòng)以及各分析器差别感受性的提高是专门化知觉得以形成的条件。球类运动员的“球感”,体操运动员的“器械感”,田径运动员的“场地感”,游泳运动员的“水感”,射击运动员的“枪感”等,都是长期训练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专项运动员的专门化知觉。第八十五页,共183页。在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练习者要进行大量的运动感知觉与专门化运动知觉的练习,从而(cóngér)发展相应的专门化知觉。第八十六页,共183页。练习时,要让练习者对所学习技能的动作特点、所支配的运动客体、所借用(jièyòng)的运动媒体的属性有所了解,加强熟悉器械、场地、设备等性能的专项练习;第八十七页,共183页。还要利用多种方法、手段加强辅助性练习,通过各种(ɡèzhǒnɡ)感官促进运动知觉的形成;第八十八页,共183页。要及时反馈,提示练习者区别正确与错误动作的不同感觉,提高肌肉(jīròu)用力和关节活动的差别感受性;第八十九页,共183页。要根据专项特点,设计专门化知觉的练习方法,提高练习者的精细感知、发现和纠正(jiūzhèng)细微动作偏差的能力。第九十页,共183页。(二)运动表象运动表象是指在运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头脑中重现出来的动作形象和运动体验(tǐyàn)。它反映某个动作技能在一定时间、空间和力量方面的特点。第九十一页,共183页。运动表象与过去的运动感知紧密相联,重现时可能唤起多种感觉活动,不仅能够产生(chǎnshēng)过去的动作形象,而且能够产生(chǎnshēng)肌肉运动的体验。因此,运动表象主要是由视觉表象和动觉表象组成的,其中动觉表象占有更多的成分。第九十二页,共183页。运动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它与知觉(zhījué)获得的动作形象相似,但又反映着一类动作形象的共同特征。因此,它是运动感知向动作概念过渡的中间环节。第九十三页,共183页。运动技能练习(liànxí)的目的之一是促使学习者形成和巩固运动表象,因为运动表象是独立完成运动技能的“蓝本”,是运用运动技能的“先导”,只有形成了正确的运动表象,练习(liànxí)者才能准确、熟练、自如地表现出相应的运动技能。第九十四页,共183页。由于运动表象与运动感知(gǎnzhī)紧密相联,加强运动表象练习有利于动作感知(gǎnzhī)的分化,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完成的质量。第九十五页,共183页。运动技能学习的初期,教师进行动作示范、讲解,学生观察(guānchá)、听讲,可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该技能的笼统的视表象。第九十六页,共183页。通过模仿和一些辅助练习,为学生(xuésheng)头脑中的视表象增加了动觉成分,也就是增加了动作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等成分。第九十七页,共183页。这是学生的视觉表象与动觉表象最初的结合,也是运动表象的建立阶段。在此阶段中,其他感觉,如听觉、触觉(chùjué)、平衡觉等都参与了活动。第九十八页,共183页。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的视、动联系得到发展和巩固。当学生能够初步完成(wánchéng)动作时,表明视表象在技能完成(wánchéng)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减弱,动觉表象成分逐渐增强——运动表象进入明确阶段。第九十九页,共183页。随着(suízhe)技能练习的进一步深入,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练习者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动觉表象也越来越明确化。第一百页,共183页。它以两种形式表现(biǎoxiàn)出来:一种是概括表象,它是练习的执行形象,包括动作的主要时机和基本(jīběn)环节;第一百零一页,共183页。另一种是细节表象(biǎoxiàng),是指运动技能各环节所特有的时机和时间、空间、力量等因素的精细分化与协调、配合。概括表象(biǎoxiàng)和细节表象(biǎoxiàng)指导着练习者独立、完整和准确地完成运动技能。第一百零二页,共183页。当运动技能已经巩固,神经系统和肌肉用力之间建立了稳定的联系时,练习者在进行运动技能表象(biǎoxiàng)时,就会出现“念动动作”。第一百零三页,共183页。念动动作(dòngzuò):在头脑中呈现某个动作的运动表象时,能够唤起相应的神经冲动和微弱的肌肉活动(huódòng)。念动动作的出现,标志着运动表象的明确。第一百零四页,共183页。在学生(xuésheng)运动表象的建立和明确中,应注意:1、教师的示范动作(dòngzuò)要正确、突出重点,可采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到动作(dòngzuò)的整个轮廓和各个环节;2、模仿练习时先缓慢地做动作(dòngzuò),让学生细致地体会肌肉用力感觉,还可采用多种辅助练习,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帮助形成运动表象;第一百零五页,共183页。3、可采用不同重量的器械进行练习,使学生体会到肌肉(jīròu)收缩用力的变化感觉,提高主体用力的意识性;4、分别完成所学动作,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知觉到每一个动作细节;第一百零六页,共183页。5、提示相应的肌肉运动感觉,引导学生分析动作(dòngzuò)感受,将肌肉运动感觉在第二信号系统中反映出来;第一百零七页,共183页。6、注意对学生的具体指导。学习初期,要加强主要时机和基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使学生掌握动作的轮廓;能独立完成动作后,要加强细节指导,提高动作质量,同时注意加强运动表象练习,鼓励学生“想、练结合”,对正确和错误动作做出分化(fēnhuà),形成正确的念动动作。第一百零八页,共183页。(三)动作(dòngzuò)概念动作概念是运动动作的实质或动作完成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以运动表象为基础(jīchǔ),经过思维加工,并以词的形式反映出来的。第一百零九页,共183页。动作概念反映的是运动技能的结构系统,肌肉用力的特点,相关肌肉群之间,技术动作各环节时间、空间与用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动作完成过程中解剖、生理、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运动训练(xùnliàn)学等学科规则的利用等。第一百一十页,共183页。动作概念是运动表象的升华,只有(zhǐyǒu)当运动表象的细节都得到了相应的语言表达时,才能使运动表象更加清晰、完善和稳固。第一百一十一页,共183页。动作概念对学生(xuésheng)技能的学习与形成起着定向和调节的作用,只有掌握了动作概念的知识,学生(xuésheng)才能有意识地主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动作。第一百一十二页,共183页。学生感知教师的动作示范、讲解,经过大量(dàliàng)的练习,形成了运动感知,建立了运动表象。第一百一十三页,共183页。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xuésheng)一起对学习的运动技能特点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提炼出该技能的关键环节与各环节的细节,一边练习和表象,一边将它们与特定的语词结合,使学生(xuésheng)掌握动作结构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在熟练完成运动技能的同时,获得动作概念,从而能够更好地调控和运用运动技能。第一百一十四页,共183页。在促进学生动作概念形成过程(guòchéng)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进行动作的讲解与分析。在初学阶段,应以积累感性经验为主,注重示范和模仿,动作讲解应简练,与示范结合进行;第一百一十五页,共183页。在初步掌握动作阶段,要注意讲解各环节的要求与细节,启发(qǐfā)学生对运动感知进行思维加工,提倡“想、练结合”,用脑发现动作环节之间的联系;第一百一十六页,共183页。在熟练完成动作阶段,要进行全面的动作概念讲解(jiǎngjiě),提炼出动作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第一百一十七页,共183页。要注意采用比较的方法鉴别出动作的本质特征;要鼓励(gǔlì)学生运用专门的术语表达自己、评价他人的动作,或转述教师的讲解,强化正确术语所表达的动作本质与运动感知、运动表象之间的联系。第一百一十八页,共183页。四、有效(yǒuxiào)练习的条件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cānyù)下,有目的的反复多次地重复进行一种动作。第一百一十九页,共183页。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xíngchéng)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第一百二十页,共183页。练习中没有足够次数的动作重复,技能就得不到巩固和熟练;而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不能发现和纠正动作的偏差(piānchā),无法实现技能的精细化,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第一百二十一页,共183页。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jìnbù)与完善,它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环节及动作与动作之间建立更加协调的联系。第一百二十二页,共183页。运动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yīnsù)和条件制约。正确地利用这些条件将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百二十三页,共183页。1、明确(míngquè)练习的目标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率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yīdìng)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第一百二十四页,共183页。确定(quèdìng)练习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liànxí)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②使个体对练习(liànxí)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liànxí)的结果提供依据。第一百二十五页,共183页。2、合理(hélǐ)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根据(gēnjù)完整地练习某个运动技能或将其分成部分进行练习的特点,可将运动技能的练习分成整体练习法和分解练习法两种。第一百二十六页,共183页。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liánxì)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第一百二十七页,共183页。分解练习又称局部练习,是指在练习时,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zhǎngwò)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第一百二十八页,共183页。对不同的运动技能来说,整体练习(liànxí)和分解练习(liànxí)表现了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技能容易被分解为个别、局部的动作时,采用分解练习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游泳、步枪射击等技能。练习时可以(kěyǐ)从组成技能的局部动作入手,逐渐学会连贯的动作技能。第一百二十九页,共183页。可是对某些难以分解成局部动作的技能来说,应用整体练习法效果(xiàoguǒ)会更好些,如跳水的空中动作等。第一百三十页,共183页。采用哪种练习(liànxí)方法,还要看运动技能的繁简程度。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zhěngtǐ)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第一百三十一页,共183页。在技能形成(xíngchéng)的不同阶段,两种练习法的效果也有区别。在技能形成(xíngchéng)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xíngchéng)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第一百三十二页,共183页。由于整体和部分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整体练习(liànxí)与分解练习(liànxí)不能截然分开。在进行局部练习(liànxí)时,人们有时并不把技能分解成一个个孤立的动作,而是把动作分解成某些较大的动作单元,按单元进行练习(liànxí),并把新学习的单元与已经学会的单元逐渐联系起来。第一百三十三页,共183页。这种整体(zhěngtǐ)-分解的练习或渐进性分解练习法,对学习复杂的动作技能特别有利。第一百三十四页,共183页。3、恰当安排集中练习(liànxí)和分散练习(liànxí)练习(liànxí)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liànxí)和分散练习(liànxí)。第一百三十五页,共183页。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yīdìng)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第一百三十六页,共183页。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这是因为集中练习容易产生(chǎnshēng)疲劳和厌倦,而分散练习可避免这个问题。在分散练习的休息时间,练习者可能会在大脑中再次回忆刚才练习过的运动技能,从而也未减少练习的次数。第一百三十七页,共183页。采用哪种练习方法取决于练习者的条件、技能的难易程度和运动技能学习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对于年龄大且能力(nénglì)强的练习者,集中练习可能效果较好,而对于年龄小或能力(nénglì)弱的练习者,应采用分散练习法。第一百三十八页,共183页。运动技能(jìnéng)较简单,不必分解,花费较少时间就能掌握,集中练习效果较好,而运动技能(jìnéng)比较复杂,需要分解练习,花费的时间长、次数多,就应采用分散练习法。第一百三十九页,共183页。练习初期(chūqī),分解练习多,练习者需要边练习、边思考,应采用分散练习法,每段练习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因为他们的身体能力尚未适应,而随着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和完整练习的需要,应采用集中练习法,练习的时间也可适当延长。第一百四十页,共183页。4、及时(jíshí)反馈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的反馈,是指练习者将来自运动器官活动的效应信息,经传入神经(chuánrù-shénjīng)传导,在大脑皮层相应部位获得有关动作完成信息的过程。第一百四十一页,共183页。通过反馈所获得的动作信息,涉及到动作本身和动作结果两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当练习者从他们的操作或动作的结果中得到正确的反馈时,练习才对学习(xuéx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一百四十二页,共183页。反馈是动作(dòngzuò)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dòngzuò)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例如,射击后观察打过的靶纸,投篮后计算自己的投篮命中率等。第一百四十三页,共183页。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教师给予的反馈(fǎnkuì)是同时反馈(fǎnkuì)。如,学生在跑步中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让学生“加强后蹬”、“加大前后摆臂”等,就是在学生做动作时教师给予的指导。而在学生完成动作之后教师给予的反馈(fǎnkuì),可分为即时和延时的两种。第一百四十四页,共183页。前者是指学生练习后,教师立即对学生的动作(dòngzuò)给予的反馈,而后者是指延续一段时间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动作(dòngzuò)给予一定的评价。第一百四十五页,共183页。对于初学者,应当多给予即刻的反馈,而且反馈的次数要足够多,语词要简练、准确,既能让学生理解,又能将问题说清楚。反馈越延时,学生所存留的动作感觉越少,甚至消失,下次可能(kěnéng)还会犯同样的错误。第一百四十六页,共183页。5、注重(zhùzhòng)认知方式与技能复杂性的匹配认知方式是个体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组织和加工过程中表现(biǎoxiàn)的差异。不同认知方式与技能复杂性的适应对动作技能的学习具有不同的影响。第一百四十七页,共183页。在简单动作学习中,视觉表象水平上的加工(jiāgōng)要比言语水平上的加工(jiāgōng)效果好;而在复杂动作的学习中,言语水平的加工(jiāgōng)要比视觉表象水平上的加工(jiāgōng)作用明显;第一百四十八页,共183页。随着动作技术水平不断完善和提高,言语提示对动作技能形成效果的调节作用开始明显,在几种(jǐzhǒnɡ)认知方式之间,视觉表象+言语提示与体操成绩的相关程度最高。第一百四十九页,共183页。简单的技能通过观察就能发现动作(dòngzuò)的结构和特征,经过头脑中的演练可形成一定的技能。而依靠视觉表象是难以发现复杂动作(dòngzuò)技能的内在关系的,必须通过言语提示和思维加工的调节,正确领会动作(dòngzuò)要领,才能在头脑中简化动作(dòngzuò)的结构,形成清晰的动作(dòngzuò)表象,使得动作(dòngzuò)变得容易掌握。第一百五十页,共183页。另外,动作学习过程不是单一、单向加工的,而是双向和多向、不断循环加工的。循环加工的方式是学习者对技能学习内容的理解不断深化的过程,是视觉表象、言语、思维和知觉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因此,应当根据技能结构(jiégòu)的复杂程度,采用不同的练习和指导方法,动员练习者不同的认知加工方式,提高学习技能的效果。第一百五十一页,共183页。6、加强心理(xīnlǐ)训练运动心理训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xiàoguǒ),尤其是运动表象技能训练、目标设置技能训练等,对提高运动技能学习的效果(xiàoguǒ)有比较突出的影响。第一百五十二页,共183页。运动表象技能训练是在学生头脑中反复(fǎnfù)重现某一运动技能的练习。当实际的技能练习与表象练习相结合时,有利于唤起相应运动技能的神经-肌肉联系,发现、纠正动作完成中的偏差,促进正确动作表象的建立,提高动作技能的熟练与巩固程度。第一百五十三页,共183页。目标设置技能训练划分并规定了技能练习的阶段目标与达成期限,将学生的期望和注意引向动作练习的重要方面,提高了他们对实现(shíxiàn)练习目标的控制感和自信心,激发了练习的努力程度和坚持性,同时也增加了成功和行为强化的机会。第一百五十四页,共183页。7、影响(yǐngxiǎng)练习成绩的其他心理因素首先是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态度。当学生对当前学习的运动技能抱着积极(jījí)的态度时,就会主动、自觉地进行练习,运动技能的练习容易获得进步。第一百五十五页,共183页。其次,技能学习的自信心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对自己学习某个运动(yùndòng)技能的效能感较低,缺乏自信,他的进取精神、战胜挫折的勇气也会较低,练习的成绩就不会有很大提高。第一百五十六页,共183页。再次,技能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也对技能掌握有重要的影响。中度的焦虑对获得良好的成绩有积极作用。相反,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都会给练习成绩带来不良的影响。积极、欢快的心境(xīnjìng)能促进技能的掌握,而抑郁、沮丧的心境(xīnjìng)会使练习成绩明显下降。第一百五十七页,共183页。最后,意志品质在练习中也有重要作用。许多(xǔduō)复杂技能的掌握,要求人们进行长期艰苦的锻炼,要克服各种困难。因此,必须具有顽强、坚毅、勇敢的意志性格特征,否则,就很难使技能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程度。第一百五十八页,共183页。五、运动技能(jìnéng)的相互作用——迁移迁移是理论学习和运动技能学习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为迁移而教”,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利用迁移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体育教学,提高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是体育教师和体育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共同(gòngtóng)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第一百五十九页,共183页。(一)迁移的一般(yībān)概念任何知识的学习,都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huòdé)的知识,可以影响到另一情境中的知识学习。第一百六十页,共183页。这种学习之间相互影响的现象就叫做学习的迁移。在运动(yùndòng)技能形成中,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即各种运动(yùndòng)技能学习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第一百六十一页,共183页。已经掌握的技能可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cùjìn)作用,也可能妨碍新技能的学习;同样,新学习的技能可能对已经掌握的技能产生促进(cùjìn)或阻碍作用。这种现象叫做运动技能的迁移。上述前一事实称为顺向迁移,后一事实称为逆向迁移。第一百六十二页,共183页。1.正迁移(qiānyí)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积极影响叫正迁移。例如,经常打篮球有助于手球技术的学习;掌握了脚背正面踢球技术,很快就能学会脚背外侧踢球;学会了跳山羊,跳箱(tiàoxiāng)技术就能很容易掌握。第一百六十三页,共183页。2.负迁移(qiānyí)已经掌握的运动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叫负迁移,或技能的干扰。例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三轮板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他们的骑车技术可能还不如原来不会骑自行车的人。这是因为骑自行车对骑三轮车产生了负迁移。对着镜子画画,会画得很慢、很难看,这是由于已经建立的手眼(shǒuyǎn)协调关系与在镜面条件下的手眼(shǒuyǎn)协调发生了冲突,造成其对新条件下的绘画产生了干扰作用。第一百六十四页,共183页。运动(yùndòng)技能迁移的种类1、运动—运动迁移已经学会的一种运动技能有助于促进(cùjìn)对另一种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学会了单杠的屈身上有助于对双杠杠端屈身上的学习和掌握等。第一百六十五页,共183页。2、语言—运动(yùndòng)迁移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运动技能有积极作用。如在一个(yīɡè)实验里,主试要求被试对某些颜色信号做出选择性的动作反应:见红光按第一个(yīɡè)键,见蓝光按第二个键。如果实验前,给被试进行有关的语言训练,那么比未经训练的对照组,选择性动作技能的学习要快得多。第一百六十六页,共183页。3、两侧(liǎnɡcè)性迁移由身体一侧器官进行的技能学习(xuéxí)向身体另一侧器官的迁移。第一百六十七页,共183页。研究发现,这种迁移在身体的对称部分(右手—左手,右腿—左腿)表现得最明显;其次(qícì)是同侧部位(右手—右脚,左手—左脚);而位于对角线上的部位(左手—右脚,右手—左脚)迁移的作用最弱。两侧性迁移对于需要双手或四肢协调的运动技能学习影响较大。第一百六十八页,共183页。(二)迁移(qiānyí)的主要理论

1.共同要素说这种理论是由桑代克和伍德沃斯提出的。他们认为,两种技能学习情境中在刺激物与反应方面含有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就会有迁移现象(xiànxiàng)的发生;两种任务和情境之间的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可能产生迁移。只要在两种任务之间有迁移现象(xiànxiàng)发生,就必定有相同的要素存在。第一百六十九页,共183页。2.概括(gàikuò)学说这个理论的提出者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知识经验达到(dádào)了概括化水平,就可能将这种经验从一个情境迁移到另一个情境。学习者掌握了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后,他们的概括水平得到提高,就能将它们应用到新的情境中,产生学习的迁移。第一百七十页,共183页。3.关系(guānxì)学说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迁移不是由于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共同要素,也不是由基本原理或原则作用产生的现象,而是由于学习者对两种学习情境中的关系作出的反应。这种关系反应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学习者突然发现(fāxiàn)两个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第一百七十一页,共183页。4.认知结构说美国(měiɡuó)学者奥苏贝尔认为认知结构,即学习者头脑中的观念和知识的内容与组织,是影响迁移的关键因素。迁移的发生是过去积累的经验、有层次组织的知识体系与当前学习任务的适应。只要存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认知结构的影响,就可能存在迁移。第一百七十二页,共183页。以上阐述的理论都是对正迁移的解释,而负迁移常发生在下述情况: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镜画实验(shíyàn)是一个很典型的情况。人们看到的刺激情境是一样的,而反应却应该相反,这种互相对立的反应会产生严重的干扰作用。第一百七十三页,共183页。在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