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04月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小学教师招聘笔试参考题库答案解析(图片可自由调整大小)题型123总分得分卷I一.参考题库(共300题)1.有人认为:历史只是一些事件,或者说故事,是案例。历史的功用,被主要理解为通过这些事例来讲道理,和寓言的作用差不多。经商的人想从历史故事中学谋略,从政的人想从中学经验。以史为鉴、以史为师,无论是鉴还是师,其中透出来的意思都是历史,只不过像寓言一样,被割裂了、中断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但也忽视了历史最重要的认识论意义:现在和过去是一个连续体。

这段话的观点是:

A.历史由事件、案例和故事组成

B.历史是有根源的、连续的

C.不同人从历史中得到不同的感伤

D.人们存在着对历史认识的误区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一种观点,即历史只是一些事件,历史的作用被理解为用来讲道理。然后通过经商和从政的人从历史中学习谋略和经验的例子来论证历史的作用只是用来讲道理,割断了过去和现在的联系,最后用“但”引出文段的重点,讲人们忽略了历史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是“现在和过去是一个连续体”,也就是说,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认识论意义,即历史是连续的。

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

因此,选择B选项。

A项:对应首句,非重点。C项:非重点。D项:未体现正面观点的具体内容。

2.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或误食化学品时,最先采取的急救措施是:A.催吐B.吃止泻药物C.进行人工呼吸D.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医学知识。第二步,无论是哪种食物中毒或误食有毒物质,最先采取的急救措施都是催吐,因为急性的食物中毒或有毒物质的误食,在进食后数分钟内就可能出现症状,而催吐的意义就是可以尽可能地排除胃里面残留的食物,防止毒素进一步被吸收,避免更严重症状的出现。催吐常用的方法是使用手指,按压舌根,并碰触扁桃体,使机体产生反射,并发生呕吐反应,或用双手挤压胃部以下位置,或轻拍背部对应于胃的位置等。A项正确。因此,选择A选项。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化学性食物中毒(老鼠药、农药、亚硝酸盐等)、有毒动植物中毒(毒蘑菇、河豚等)、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葡萄球菌、肉毒杆菌等)。3.大东山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步行径是许多人的健身去处。有一天王、李、张三人同时在步行径锻炼。王、李两人从东向西开始走,张从另一头开始,从西向东。王的速度是每分钟60米,李的速度是每分钟55米,张的速度是每分钟40米。张遇到王3分钟后遇到李。由此可知步行径的长度是(

)米。A.4800B.3515C.5700D.6000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行程问题,属于相遇追及类。第二步,设张遇到王用了t分钟,由题意可列式(40+60)×t=(40+55)(t+3),解得t=57(分钟),可知步行径的长度是(40+60)×57=5700(米)。因此,选择C选项。4.关于诗词中反映的生物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描述的是柳树进行无性繁殖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萤火虫发光是一种物理变化C.“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中的野蚕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D.“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花色在红紫间变化是由于花青素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科技常识。A项正确,“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指的是柳树用的扦插的方式进行繁殖的,扦插是常见的营养繁殖的方法,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过程,所以是无性生殖。B项错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萤火虫发光,是因为萤火虫身体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是一种化学变化。C项正确,完全变态是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中的野蚕发育过程是由卵到幼虫,再到蛹,最后成虫,是一个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D项正确,花青素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这类色素的颜色,随细胞液的酸碱度变化而变化。花青素在碱性溶液中呈蓝色,在酸性溶液中呈红色,而在中性溶液中则呈紫色。因此凡是含有大量花青素的花瓣其颜色都在红、蓝、紫三色之间变化着。因此,“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花色在红紫间变化是由于花青素。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常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萤火虫的发光是生物发光的一种,属于化学变化。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荧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反应中释放的能量几乎全部以光的形式释放,只有极少部分以热的形式释放,萤火虫也因此而不会过热灼伤。B项中“物理变化”说法错误。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物知识,专业性较强,很难用作答方法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多关注生活现象背后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原理,将现象与原理结合起来进行理解,从而加深印象。A项说法正确。“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中的“无意插柳”是指扦插技术。扦插一般是指把植物的茎切断,经过处理之后,插在土壤中,然后该段枝条便可以生根发芽,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柳树、杨树、甘薯、葡萄、菊花等植物适合用茎进行扦插繁殖。扦插技术属于无性繁殖。B项说法错误。“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中的萤火虫发光不是一种物理变化。萤火虫的发光原理是: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为荧光素,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并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会释放出光子。C项说法正确。“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中的野蚕发育过程属于完全变态。完全变态发育是昆虫变态的两种类型之一。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时期的,叫作完全变态,如蚊、蝇、菜粉蝶、蜜蜂、蚕等;只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时期的,叫作不完全变态,如蜻蜓、蟑螂、蟋蟀、蝗虫等。D项说法正确。“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花的颜色变化主要是由花瓣中的色素决定的,而花青素是重要因素之一。花瓣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现蓝色,在中性溶液中呈现紫色。这实际上就是花瓣中的花青素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的变色反应。故本题选B。5.人类的年纪大了,会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有些动物也有类似情况,例如蜘蛛,年轻的蜘蛛结的网整齐而均匀,而年老的蜘蛛结的网就会出现缺口,蜘蛛越老,结的网质量越差。生物学家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类动物的大脑也会像人脑一样退化。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上述观点?(

)A.蜘蛛结网是一种本能的行为,并不受大脑控制B.运动器官老化是导致年老蜘蛛结网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C.有缺口的蜘蛛网相比整齐的蜘蛛网,其功能没有太大差别D.蜘蛛网除了捕捉食物之外,还有其他功能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论点和论据。论点:随着时间的流逝,蜘蛛的大脑也会像人脑一样退化。论据:年轻的蜘蛛结的网整齐而均匀,而年老的蜘蛛结的网就会出现缺口,蜘蛛越老,结的网质量越差。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A项:指出蜘蛛结网是本能行为与大脑无关,那么蜘蛛结网能力的退化也与大脑无关,切断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削弱,保留;B项:指出年老蜘蛛结网能力退化的重要原因是运动器官的老化,和题干论点蜘蛛大脑会老化无关,排除;C项:二者功能差别不大,这与题干提及的蜘蛛结网能力退化无关,不能削弱,排除;D项:蜘蛛网的功能与题干讨论的话题无关,排除。注:B项若从削弱的角度来看,指出了年老蜘蛛结网能力退化的重要原因是运动器官老化,但并未否定“大脑退化”这一原因,“大脑退化”也可能是蜘蛛结网能力退化的原因之一,故不能完全切断二者联系,力度较弱,不如A项。故正确答案为A。6.缩微技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最为

的珍贵文献长期保存手段。一方面,保存缩微胶片所需空间远小于纸质书籍;另一方面,缩微胶片能保存时间更长。缩微拍摄后,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古籍的内容也能“化身千百”、广为传播,而不是被“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传统与世隔绝B.常见视而不见C.有效束之高阁D.流行隐姓埋名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一方面,保存缩微胶片所需空间远小于纸质书籍;另一方面,缩微胶片能保存时间更长。缩微拍摄后,古籍原件可以被更好地保护起来”可知,横线处应体现缩微技术对于珍贵文献长期保存的重要作用。C项“有效”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符合文意,保留。A项“传统”指世代相传或相沿已久并具有特点的,侧重“流传”,与文意不符,排除;B项“常见”指经常见到,文段并未侧重“经常见到”,而是强调有作用,与文意不符,排除;D项“流行”指广泛传布,盛行,侧重“到处都是”,与文意不符,排除。第二空,代入验证。根据“能······而不是······”可知,横线处语义与“‘化身千百’、广为传播”相反,应体现不能够传播之意,C项“束之高阁”指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符合文意,当选。故正确答案为C。【文段出处】人民网《方寸之间传承文化遗产》7.甲立遗嘱将财产留给儿子乙,但乙生病先于甲去世,乙的儿子丙继承甲的财产,这适用于(

)。A.遗赠B.代位继承C.转继承D.遗嘱继承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民法。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二十八条规定:“继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子女的直系晚辈血亲代位继承。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由被继承人的兄弟姐妹的子女代位继承。代位继承人一般只能继承被代位继承人有权继承的遗产份额。”本题中甲是被继承人,他的儿子乙先于甲死亡,遗产由乙的儿子丙代位继承。故正确答案为B。8.文物∶博物馆∶展示A.显示器∶主机∶办公B.灯塔∶探照灯∶导航C.医生∶病房∶手术D.学生∶学校∶学习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文物”在“博物馆”里“展示”,三者属于主体、地点与活动的对应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显示器”与“主机”属于配套使用的对应关系,排除;B项:“灯塔”的功能是“导航”,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排除;C项:“手术”的地点是手术室,而非“病房”,排除;D项:“学生”在“学校”里“学习”,三者属于主体、地点与活动的对应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因此,选择D选项。9.推荐∶推选A.安宁∶安定B.杂志∶杂技C.稳定∶淡定D.鲜艳∶鲜美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推荐”指介绍好的人或事物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推选”指推举选任,推荐选用,二者属于近义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安宁”是指“安定”、太平等,“安定”指(生活、形势等)平静正常、稳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杂志”与“杂技”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C项:“稳定”是指稳固安定,没有变动,“淡定”是指冷静、镇定,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D项:“鲜艳”指颜色鲜明,“鲜美”指新鲜味美,二者无明显逻辑关系,排除。因此,选择A选项。10.某领导在其行政管理活动中,常常身先士卒,用自身的行动作出表率,带领大家完成既定目标。该领导使用的行政领导方式是:A.强制式B.示范式C.说服式D.激励式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管理知识。第二步,示范式。领导者是一个组织的象征,他们的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工作动机、价值观念乃至个人趣味,对本组织的人员都会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题干中领导常常身先士卒,用自身的行动作出表率符合示范式领导。因此,选择B选项。A项:强制式:行政领导者发出行政指令来约束或引导行政人员的言行。行政指令具有明显的强制色彩,直接以惩罚为外在特征。题干中未体现领导的强制性。A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C项:说服式:行政领导经常使用说服式的领导方式,包括劝告、诱导、启发、劝谕、商量、建议等易于领导者和群众双向沟通的方式。题干中未体现领导的说服教育。C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D项:激励式:这是一种最能提高领导效能的领导方式。它是行政领导者使用物质或精神的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决策目标的推进型领导方式。题干中未体现领导激励下属。D项不符合题意,不当选。11.研究人员用“多光子激光成像”对18名志愿者的前臂内侧进行了照射。在红外激光脉冲的照射下,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发出蓝光,弹性蛋白发出绿光。研究人员据此测量出志愿者皮肤内这两种蛋白的相对数量,结果他们发现在相同年龄组中女性皮肤失去胶原蛋白的速度要比男性快,而且男性皮肤内胶原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物理外观也更显年轻,下列选项中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断的是:A.美容护肤品对女性的皮肤造成了伤害B.这18名受测人员中,女性数量少于男性C.女性比男性要消耗更多的胶原蛋白D.本次测试样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最能削弱”,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在相同年龄组中女性皮肤失去胶原蛋白的速度要比男性快,而且男性皮肤内胶原蛋白形成的网状结构的物理外观也更显年轻论据:研究人员用“多光子激光成像”对18名志愿者的前臂内侧进行了照射。在红外激光脉冲的照射下,皮肤中的胶原蛋白发出蓝光,弹性蛋白发出绿光,研究人员据此测量出志愿者皮肤内这两种蛋白的相对数量。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不明确项。护肤品对女性的皮肤造成了伤害,但无法确定这种伤害对女性胶原蛋白流失速度的影响,不具有削弱作用。B项:不明确项。女性数量少于男性,但少多少并不明确,无法确定样本是否不具有代表性,不具有削弱作用。C项:增加论据。女性比男性要消耗更多的胶原蛋白,解释了为什么女性胶原蛋白失去快,具有加强作用。D项:切断联系。本次测试样本量太少,不具有代表性,那么就无法由样本数据可靠地得出实验结果,切断了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具有削弱作用。因此,选择D选项。12.邮政企业以外的快递企业可以寄递国家机关公文。(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1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行政管理。根据2015年开始实施的《邮政普遍服务监督管理办法》,快递企业不得经营由邮政企业专营的信件寄递业务,不得寄递国家机关公文。故表述错误。13.税收中性原则是指国家征税应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运用到税收中性原则的是:A.出台政策要求企业多交税B.减免征收外资企业所得税C.税率不与收入水平相挂钩D.提高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税收中性原则强调“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出台政策”、B项“减免征收外资企业所得税”以及D项“提高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均体现了通过出台或制定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来影响市场,不符合“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而C项“税率不与收入水平相挂钩”说明“减少税收干扰”,符合定义“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要求企业多纳税是通过增加税收影响市场,不属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不符合定义;B项:减免征收外资企业所得税是通过减少税收影响市场,但税收变化还是对市场形成了干扰,不属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不符合定义;C项:收入水平与市场密不可分,税率不与收入水平相挂钩,体现出“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符合定义;D项:提高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是通过减少税收影响市场,但税收变化还是对市场形成了干扰,不属于“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题干定义税收中性原则是一种税收规则,分析其特点,再结合选项比较即可解题。税收中性原则定义的关键信息: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A项,要求企业多纳税,是通过增加税收影响市场,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B项,减免外资企业所得税,是通过税收影响市场,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C项,收入水平与市场密不可分,税率不与收入水平相挂钩,体现出尽可能减少税收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符合定义。D项,提高企业营业税的起征点,是通过减少税收影响市场,不符合定义的关键信息。故本题选C。14.橄榄油被用于制作肥皂,最早的________资料显示是在公元前2000年,在苏美尔地区发现的黏土片,极像是________的油脂与碱、钾、钠、树脂和盐多种成分混合的产物。当时,人们用橄榄油和一种常见植物燃烧后的灰烬中的碱来制作肥皂。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可考

沸腾B.佐证

饱和C.公开

流动D.可靠

液态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突破口在第二空。根据“当时,人们用橄榄油和一种常见植物燃烧后的灰烬中的碱来制作肥皂”可知,该空应表达燃烧时油脂的状态。A项“沸腾”指液体到达一定温度时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气化现象,符合语境。B项“饱和”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溶液中所含溶质达到最高限度,比喻事物达到最大限度;C项“流动”指液体、气体运动;D项“液态”指物质的液体状态。三者均不符合语境,排除。答案锁定A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一空。“可考”指可考证,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了解文段大意。第二步,本题从第二空可快速锁定答案。由文段尾句可知,所填词语应与“燃烧”对应,据此排除B、C、D。第三步,验证第一空。先看第二空,由“人们用橄榄油和一种常见植物燃烧后的灰烬中的碱来制作肥皂”可知,所填词语应体现橄榄油燃烧的结果。“沸腾”指液体达到一定温度时急剧转化为气体,产生大量气泡,填入符合文意。“饱和”“流动”“液态”均不能形容橄榄油燃烧的结果,排除B、C、D。验证第一空,由“资料显示”可知,橄榄油被用于制作肥皂这一事实是有史实依据的,是可信的。“可考”填入符合文意。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最早的”“公元前2000年”“在······黏土片”可知,该资料距离我们时间久远,且有实物证据。A项“可考”指可以考证,符合文意,保留。B项“佐证”指辅助的证据,与主要证据相对,而从文段中无法得知是否为辅助的证据,排除。C项“公开”指将事情的内容暴露于所有人,文段并未体现该资料是公开还是隐瞒的状态,排除。D项“可靠”指可以信赖依靠,真实可信,根据文段“极像是······多种成分混合的产物”可知,当前的实物证据高度类似于油脂与其他物质的混合物,并不足以得出肥皂由橄榄油制成的确切结论,排除。第二空,代入验证,横线处搭配“油脂”,沸腾的油脂搭配恰当,当选。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出处】《橄榄树

我的故乡在远方》15.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________,讲究假山池沼的________,讲究花草树木的________,讲究近景远景的_______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映衬布局配合层次B.配合布局层次映衬C.层次布局映衬配合D.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第二空,根据句意较难排除,可选择从第三空入手。第三空,根据文段的整体意境、提示信息“花草树木”的特点,排除与语境不符的选项。第三步,第四空,结合句中的“近景远景”以及园林的特点,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即可。阅读可知,文段描述的是一幅园林景观图。第三空,“花草树木”给人一种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各种颜色相互衬托辉映,选“映衬”更恰当,排除A、B。第四空,“近景远景”体现的是一种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的层次感,选“层次”更符合文段语境。故本题选D。16.-5,-3,4,16,33,(

)A.55B.56C.57D.58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数列变化趋势平缓,优先考虑做差。第二步,做差如图所示:差数列是公差为5的等差数列,则下一项为17+5=22。所求项为33+22=55。因此,选择A选项。17.尽管大多数时候,人类学家以科学家自居,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类学家与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个人,各种感受的交织,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不过,不要紧,承认这种“沮丧、尴尬、疲倦和窘迫”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而且越来越被看作是一个有益的维度。作者对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看法是:A.不可避免B.情有可原C.有利有弊D.益大于弊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找到作者论述“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关键信息。文段首先提出情感的触动免不了影响研究的结果这是客观事实,接着表达作者的观点。通过“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有益的维度”这几个词不难看出作者认为这一现象还是有一定好处的。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情有可原”指有可原谅的地方,符合作者的看法。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文段首先提出人类学家的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接着叙述作者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由“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有益的维度”这几个词可知作者对这一现象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即认为这一事实是情有可原的。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A项“不可避免”虽然也表理解,但文中这一现象发生的必然性并没有特别论述;C、D两项错误,文中没有明确说“弊端”,也没有利弊对比。故正确答案为B。解题思路:本题问的是“作者对……的看法是”,即作者的态度问题。解答本题需要根据提问在文段中找到关于作者看法的内容,然后根据关键信息进行提炼即可。文段首句提出了人类学家个人情感往往会渗入研究结果的事实,第二句是作者对这一事实的看法。由“不过,不要紧”“并不是一件太糟的事情”可知,作者对此持宽容、理解的态度,即认为这一事实是情有可原的。本题易误选C,但文段并未明确地提出“利弊”,排除。故本题选B。18.年轻人不适合做政治科学演说的听众,________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行动没有经验,________政治科学的讨论确实从这些行动开始,_________与这些行动紧密相关。填入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

但是

所以B.因为

但是

并且C.所以

而且

因为D.固然

但是

虽然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年轻人不适合做政治科学演说的听众”与“他们对于生活中的行动没有经验”构成因果关系,且是前果后因。B项“因为”符合要求,正确。A项和D项是转折关联词。排除A项和D项。C项属于前因后果,与文意不符,故排除C项。答案锁定B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和第三空。语句连贯,逻辑通顺。因此,选择B选项。19.粟和稷实际就是人们常见的小米,当它在民间作为人们餐桌上的主食时,名字是粟;当它被呈入宫廷,作为社稷坛上祭天的成果时,名字是稷。同时一种作物拥有了两种不同的名字,在这作物的分工背后,隐藏着人的分工,在历史长河的某一瞬间,小米们走上了两条路,一种是名为粟的粮食,一种是名为稷的祭品;人们也走上了两条路,一群是种田人,一群是读书人。前者只在民间从事劳作,后者只负责朝堂上的记录,不知道这神圣的名字与餐桌上的小米是同一种材质。当阅读文字的眼睛不再关注田野,当握笔的手不再触碰种子与农具,隔阂的出现便顺理成章。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粟和稷在名字上的纷争由来已久B.社会阶层的隔阂是粟和稷分歧的根源C.用于祭天的稷被人为地神圣化了D.粟和稷的分工实际上是一种偶然结果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小米有“粟”和“稷”两种名称,属于背景铺垫,然后介绍了小米有两种名称的原因,即“隐藏着人的分工”,最后详细介绍了人的分工怎样影响到了小米的名字。文段为“分—总”结构,主要讲的是“人的分工”使得小米有两个名称。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是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项“纷争由来已久”表述不清,没有具体介绍是什么导致纷争。C项只提到“稷”,片面。D项“偶然结果”属于无中生有。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这段文字首先论述了小米在民间和宫廷具有两种不同的称呼,接着论述这种称呼上的分歧的原因:人们走上了两条路——民间和朝堂,“当阅读文字的眼睛不再关注田野,当握笔的手不再触碰种子与农具,隔阂的出现便顺理成章”,即处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了对小米称呼上的不同,对应B项。A项“名字上的纷争”无中生有,文段未谈及小米两种名字的纷争,排除;C项“用于祭天的稷”非文段重点,文段主要在说两种名字和人之间的隔阂,排除;D项“偶然结果”与文意不符,文段提到“隔阂的出现便顺理成章”说明是必然的结果,而非偶然,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20.下列代词与所指代的意思对应不正确的是:A.南冠--囚犯B.丝竹--音乐C.膝下--晚辈D.汗青--史册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并选错误项。第二步,膝下指人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亲昵。所以膝下应对应儿女,而不是晚辈。C项错误,符合题意,当选。因此,选择C选项。A项:“南冠”,是俘虏的代称。楚国在南方,因此称楚冠为南冠。本指被俘的楚国囚犯,后泛称囚犯或战俘。亦作“南冠囚”“南冠君子”“南冠客”“南冠”。A项正确,不当选。B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丝竹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B项正确,不当选。D项: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借指史册。南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D项正确,不当选。21.《三国演义》开篇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这句话未必准确,因为:A.事物的发展需以条件为前提B.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C.事物的质变是从量变开始的D.矛盾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可用关键词法和排除法解题。排除B项。“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分了的合,合了又分,那显然是以时间为转移的。题干虽说“未必准确”,但也承认其有某种正确的可能性。该项错误。排除C项。从量变到质变是需要积累的,而分了合,合了分如何有量变积累的过程,题干显然并未体现。排除D项。矛盾双方是可以相关转化的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可以体现,但别忘了题干还说其未必准确。“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言说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因素,但是却忽视了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常常要取决于条件是否成熟。故本题选A。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第二步,《三国演义》认为,“天下大势”中“分”与“合”的历史发展本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然而由唯物辩证法可知,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个过程并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即事物的本质不以时间为转移。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

此题为争议题。

若破题的重点落在“分”与“合”上: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分”与“合”就是发展变化的一种体现。而题干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正确,原因就是这种变化发展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才能可以,符合A项的表述。

若破题重点落在“久”上:题干表述为时间久了事物本质就会发生变化,由“合”到“分”,由“分”到“合”。如果这种说法不正确,则说明时间长短不是事物本质变化的因素,符合B项的表述。

C无关选项,D的说法说明题干正确,故都不选,答案在AB之间。

再回到题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强调“久”字的意味更浓一些,侧重点在时间对事物本质的影响上,故粉笔题库倾向性答案为B。故正确答案为B。22.南征北战∶东讨西伐A.万紫千红∶姹紫嫣红B.古往今来∶天南地北C.朝三暮四∶喜新厌旧D.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南征北战”与“东讨西伐”均形容经历的战斗很多,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南”与“北”、“东”与“西”均属于反义关系,“征”与“战”、“讨”与“伐”均属于近义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竞艳的春景,“姹紫嫣红”指各种颜色娇艳的花朵,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但“万”与“千”不属于反义关系,排除;B项:“古往今来”指很长的一段时间,“天南地北”指距离极度遥远,二者不属于近义关系,排除;C项:“朝三暮四”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喜新厌旧”指不专一,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但“新”与“旧”属于反义关系,排除;D项:“左顾右盼”与“东张西望”均形容心神不安地到处看,二者属于近义关系,且“左”与“右”、“东”与“西”均属于反义关系,“顾”与“盼”、“张”与“望”均属于近义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因此,选择D选项。23.位图文件的扩展名是(

)。A.BMPB.JPGC.PNGD.JPEG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计算机基础知识。扩展名为BMP的位图文件,是Windows操作系统所推荐和支持的图像文件格式。故正确答案为A。24.山东:青岛A.湖南:长沙B.浙江:宁波C.辽宁:沈阳D.江西:萍乡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青岛隶属于山东省,但不是山东省的省会,并且青岛是山东省副省级市。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项:长沙隶属于湖南省,但是湖南省的省会,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B项:宁波隶属于浙江省,但不是浙江省的省会,并且宁波是浙江省副省级市,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当选;C项:沈阳隶属于辽宁省,但是辽宁省的省会,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D项:萍乡隶属于江西省,但不是江西省的省会,并且萍乡是江西省地级市,与题干逻辑关系不一致,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25.历史上有很多大规模________创新的实例,最突出的就是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该运动的参与者认为创新减少了对低技术工人的需求,降低了他们的工资,增加了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加剧了社会不平等。此时,社会福利是否提高取决于如何________相对富裕者的收益和相对贫穷者的损失。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抵制

权衡B.攻击

评价C.抗议

判断D.谴责

调节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最突出的就是19世纪初的卢德运动,该运动参与者认为创新加剧了社会不平等”可知,这是一次反对创新的运动,并且运动体现的是集体参与的一种活动,感情色彩应该是消极的。A项“抵制”指抗拒、排斥,符合语境。B项“攻击”一般针对的是具体对象,创新是抽象的,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抗议”和创新搭配不当,抗议一词不接宾语,排除C项。D项“谴责”一般用于道德或良心层面的语境,不符合语境,排除D项。答案锁定A选项。第二步,验证第二空。根据文意可知,“相对富裕者的收益和相对贫穷者的损失”之间要取得平衡,“权衡”符合语境。因此,选择A选项。评价:对人或事物所评定的价值。判断:估计(如品质、行为或人的)程度、力量、价值或性格。调节:在数量、程度、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整,使符合标准。26.关于地下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下水能在岩石孔隙中自由流动

B.沙漠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严重匮乏

C.地下水的无机盐含量比地表水更高

D.敦煌月牙泉是地下水溢出地表形成的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常识。

A项正确,地下水按物理力学性质不同,可分为结合水、毛管水和重力水,其中重力水指在重力或其它水动力作用下在岩石空隙中自由流动的水。狭义的地下水则指重力水,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故A项正确,排除。

B项错误,沙漠地下通常有丰厚的疏松砂层,处于盆地较低地势的聚水位置。砂粒间有较大的孔隙以便贮存水,沙漠地下大范围的砂质沉积体,就像巨大的贮水容器一样。地表干砂层则好像这水库的盖子似的,阻挡着太阳的照晒,使地下水免遭蒸发。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沙漠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而不是严重匮乏,选项表述错误。故B项错误,当选。

C项正确,地下水长期与岩石、土壤接触,溶解了大量的无机盐,因此一般地下水相对来说硬度偏高,属硬水;而雨水、河水、湖水等地表水由于无机盐含量较少,硬度较低。

故C项正确,排除。

D项正确,敦煌盆地区域地下水位普遍较高,在此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地表,即形成了月牙泉。故D项正确,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和地下水有关的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目前在世界各大沙漠和干旱区几乎都发现大量的地下水资源。沙漠地区独特的地形和地质构造条件有利于地下水的贮存。而我国沙漠地区地下水储量约有1300多亿立方米,具有丰富的水资源。

因此,选择B选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地理常识,考点较难。通常我们认为沙漠地区是干旱缺水的,所以沙漠地区地下水资源比较匮乏,但实际上干旱的沙漠中仍存在着绿洲,植被的生长离不开地下水。因此有的沙漠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B项说法错误,当选。A项说法正确。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其可以在岩石孔隙中自由流动。

B项说法错误。沙漠地下通常有丰厚的疏松砂层,处于盆地较低地势的聚水位置。砂粒间有较大的孔隙以便贮存水,沙漠地下大范围的砂质沉积体可以贮存大量的水资源。地表干砂层阻挡着太阳的照晒,使地下水免遭蒸发。因此,许多沙漠具有丰富的地下水。

C项说法正确。地下水是降水或地表水经过土壤地层渗流而形成的,其无机盐含量较地表水高。

D项说法正确。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形成了月牙泉。

本题为选非题,故本题选B。27.反对关系是概念外延之间的一种逻辑关系,如果两个外延上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都包含于同一属概念C(即上位概念),并且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则A,B两个概念间的关系就叫作反对关系。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概念间具有反对关系的是:A.“成年人”与“未成年人”B.“父”与“子”C.“机动车”与“自行车”D.“国务院”与“行政机关”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②都包含于同一属概念C(即上位概念);③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两个概念是概念C(即上位概念)的全部外延,不符合“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不符合定义;B项:“父”与“子”不符合“全异关系”,有些人既是父亲又是儿子,不符合“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不符合定义;C项:“机动车”与“自行车”符合“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且都是属于交通工具的范围内,符合“都包含于同一属概念C(即上位概念)”,自行车属于“非机动车”的一种而已,还有其他种类的“非机动车”,符合“A,B两个概念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C的全部外延”,符合定义;D项:“国务院”与“行政机关”,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不符合“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A,B”,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C选项。28.新近研究发现,人饥饿时胃粘膜中会出现一种激素,这种激素能够显著促进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科学家解释说,这种激素在胃粘膜中________后,借助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能够引起反应,诸如激发脑垂体中许多不同的生长因子等,而这又将引起大脑其他区域内的________反应,从而起到改善大脑功能的效果。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产生

聚合B.形成

系列C.合成

辐射D.分泌

连锁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横线处所填词语搭配“激素”,“激素”在胃黏膜中是被“产生”或者被“分泌”,B项“形成”指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某种事物或出现某种情况,一般用于事物发展导致的结果,不符合语境,排除B项。C项“合成”指由部分组成整体,不符合语境,排除C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根据“能够引起反应”“而这又将引起大脑其他区域的________反应”可知,激素进入大脑后引起反应,接下来又将引起其他区域的反应,所补充词语应当体现此意。A项“聚合”有把分散的聚集到一起或指化学中小分子结合成为大分子的意思,不符合语境。D项“连锁”指一环扣一环,连续不断,符合语境,且为固定搭配。因此,选择D选项。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备选词语差异相近,但侧重点不同,分析语境,排除错误选项。第三步,第二空备选词语差异较大,重点分析文意,确定答案。第一空,由“人饥饿时胃黏膜中会出现一种激素”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结果,填“分泌”或“产生”更恰当,“合成”“形成”强调的过程,排除A、D。第二空,由“借助……引起反应”“而这又将引起”“从而”可知,文段讲的是激素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空,根据文段的语境,由文段“人饥饿时胃黏膜中会出现一种激素”可知,此处应填“分泌”或“产生”较为合适。“形成”“合成”用在此处不当,故排除B、C两项。第二空,根据文段的语境,由文段“借助……引起反应”“而这又将引起”“从而”可知,文段讲的是激素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聚合”指聚集到一起,与其相比,“连锁”更为准确,排除A项,当选D项。(注:分泌激素、连锁反应都是较为固定的搭配。)故正确答案为D。【出处】《自然神经学》29.甲、乙、丙到科技馆参加课外活动,甲每隔3天去一次,乙每隔5天去一次,丙每隔9天去一次,这次他们三人同时见面是星期五,那么下次三人同时见面是(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四D.星期五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根据题意可知,甲每4天去一次,乙每6天去一次,丙每10天去一次。下次三人同时见面需要再过4、6、10的最小公倍数60天。每星期有7天,,即再过8个星期零4天三人再次见面。即在星期五的基础上往后推4天,即为星期二。故正确答案为B。3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是欧洲。()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世界历史知识。第二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是由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为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英、法、比等国的军队同德军对抗的西线,俄罗斯军队同奥匈帝国、德国军队对抗的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线是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简称二战,亦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帝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仆从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0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31.2010年某种货物的进价为15元/公斤,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量增加了一半,进口金额增加了20%,问2011年该货物的进口价格是多少元/公斤?A.10B.12C.18D.24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用赋值法解题。第二步,由进口量增加一半,赋值2010年进口量为2公斤,则2011年进口量为2×(1+50%)=3(公斤)。2010年进口金额为15×2=30(元),由进口金额增加20%,得2011年进口金额为30×(1+20%)=36(元)。故2011年进口价格为36÷3=12(元/公斤)。因此,选择B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利润问题,属于基础公式类,用比例法解题。第二步,2010年与2011年进口金额之比是1∶1.2=5∶6,进口量之比是1∶1.5=2∶3,故进口价格之比为()∶()=5∶4。第三步,因此2011年进价为15×()=12(元/公斤)。因此,选择B选项。32.滇池是云南湖面最大的湖泊。(

)0.正确1.错误参考答案:0解题思路:滇池位于昆明市区西南,又叫昆明湖或昆明池,古称滇南泽,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高原湖泊,也是全国第六大淡水湖。故表述正确。33.甲、乙、丙三人同去商城购物,甲花的钱的等于乙花的钱的,乙花的钱的等于丙花的钱的,结果丙比甲多花93元,则三人一共花的钱是:A.432元B.422元C.429元D.430元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解法一: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第二步,设甲、乙、丙三人所花的钱分别为x、y、z,由题可得:,,z-x=93,解得x=96,y=144,z=189。第三步,三人一共花的钱是96+144+189=429(元)。因此,选择C选项。解法二:第一步,本题考查基础应用题。第二步,由题意可知,甲、乙所花钱数之比为2∶3,乙、丙所花钱数之比为=16∶21,所以甲、乙、丙三人所花钱数之比为32∶48∶63。即丙比甲多花63-32=31(份),由题可知丙比甲多花93元,则每份为93÷31=3(元)。第三步,所以三人一共花的钱是(32+48+63)×3=429(元)。因此,选择C选项。解题思路:,,,,可得,丙比甲多93元,则每份对应,所以三人共花了。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由题意得,甲、乙花的钱数比为2∶3,乙、丙花的钱数比为16∶21,应先统一三者比例,得出甲、丙之间的比例关系,根据丙比甲多花93元这一具体数值进行求解。甲、乙、丙三人花的钱比为32∶48∶63,即三人共花了32+48+63=143份,丙比甲多花93元,则每一份为==3元,所以三人共花了143×3=429元。故本题选C。34.2,1,9,100,(

)A.144B.1191C.6560D.11881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数列起伏明显,考虑递推数列。观察发现:;。所得规律为,故所求项。故正确答案为D。35.如果小李乘坐火车或飞机去云南旅行,小张就会跟他一起去。只要小李不乘坐火车去云南,小王就会跟他一起旅行。实际上,小张最近一直躲在江南某小镇写作,闭门不出也不想外出。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以下哪项?A.小李跟小张一起旅行B.小李跟小王一起旅行C.小李乘坐火车去云南D.小李乘坐飞机去云南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题干涉及“如果……就……”“只要……就……”等关键词,可见其主要考查复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可将题干信息转化为推理关系,再结合相应的推理规则进行解题。题干存在两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①小李乘坐火车或飞机去云南旅行→小张会跟小李一起去;②小李不乘坐火车去云南→小王会跟小李一起旅行。根据题干最后一句话可知,小张没有出门计划,否定了①的后件,可得到否定的前件,即小李不乘坐火车也不乘坐飞机去云南,进而肯定了②的前件,可得到肯定的后件,即小王会跟小李一起旅行,B项正确。其他三项均错误。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题干关联词“如果……就……”,确定为翻译推理。第二步,翻译题干。①李火或李飞→张李同行②¬李火→王李同行第三步,进行推理。已知小张没有外出,说明张李不同行,是对①的“否后”,根据“否后必否前”,可得到“¬(李火或李飞)”,根据摩根定律,等价于“¬李火且¬李飞”;“¬李火”是对②的“肯前”,根据“肯前必肯后”,可得到“王李同行”。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第一步:翻译题干。①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坐飞机去云南⇒小张去云南;②﹣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小王跟小李一起旅行;③﹣小张去云南(此为事实信息)。第二步:从事实信息开始推导,得出结论。从题干事实信息可知,小张不去云南。“﹣小张去云南”是否定①中的后件,根据逆否规则,可得出“﹣(小李坐火车去云南∨坐飞机去云南)”;再由摩根规则,可知“﹣小李坐火车去云南且﹣坐飞机去云南”,即小李不坐火车去云南,也不坐飞机去云南。又知②,可推出小王和小李一起旅行,B项正确。A、C、D均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36.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

A.如上图所示

B.如上图所示

C.如上图所示

D.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B

解题思路:第一步,观察特征。

组成元素不同,优先考虑数量类或属性类,对称特征明显,考虑属性类对称性。

第二步,一条式,从左到右找规律。

题干图形分别为:中心对称且轴对称、仅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且轴对称、仅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且轴对称,问号处图形应为仅中心对称的图形,只有B选项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37.知识和书写不再是一副严肃模样,不再被固定于纸媒,时尚、娱乐、即时、分享、互动、便捷、环保等新鲜感受________。未来,“书”不仅仅是文字与图片的内容,而是嵌入触摸手控、视频、音频、动效、360度视图、跨文本、超链接、在线升级等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型内容,阅读概念在无限________。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接踵而至展开B.纷至沓来拓展C.眼花缭乱延伸D.目不暇接壮大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快速阅读文段,明确空缺处所填词语的含义。第二步,第一空,根据词语的含义及此处的修饰对象“感受”,排除不恰当的选项。第三步,第二空,根据词语的习惯搭配继续排除,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即可。第一空,“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其适用对象通常为人。“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此处用来形容“感受”,二者均不恰当,排除C、D。第二空,“概念展开”搭配不当,排除A。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可知,横线处所填词语要与“新鲜感受”搭配。C项“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D项“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眼花缭乱”与“目不暇接”使用的对象是人,不能与“新鲜感受搭配”,故排除C项和D项。第二步,分析第二空。第二空与“概念”搭配。A项“展开”指一般指大规模进行某种活动或铺开某物(如:画卷),与“概念”搭配不当,排除A项。B项“拓展”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东西,此处可以用来表示,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内容增加,阅读的概念也被无限的增加,符合语境。因此,选择B选项。解题思路:第一空,“眼花缭乱”形容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眼花缭乱”与“目不暇接”使用的对象是人,不能与“新鲜感受搭配”,故排除C、D项。“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第二空,由材料“嵌入触摸手控……在线升级等多媒体技术的混搭型内容”可知,阅读概念的辐射面在扩大,B项中的“拓展”强调开拓,体现出阅读概念逐渐丰富的特点,使用恰当;A项中的“展开”往往是指事物的进行或物体的伸展,与“概念”一词搭配不当,排除A项。故正确答案为B。38.下列公文中的数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房间里有六七八个人在开会B.教室能容纳五十人左右C.从威海到青岛开车约四小时D.对于这个说法有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赞同参考答案:D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公文的基本知识。公文中的数字主要包括汉语数字和阿拉伯数字两种。其中,汉字数字通常是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其大写“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等数字,阿拉伯数字主要指“0、1、2、3、4、5、6、7、8、9”十个数字。A项正确,相邻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使用汉字来书写数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顿号隔开,“六七八”书写无误。B项、C项正确,用“几”“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约数时,使用汉字数字。如:几千年、十余年、约五十人等。如果文中出现一组最有统计意义和比较意义的数字,用“多”“约”等表示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调拨钢材3000多吨、水泥30000多吨、柴油1400多吨。D项错误,计数与计量以及统计表中的数值、正负数以及小数、百分数、分数、比例必须采用阿拉伯数字。因此,“四分之三”的正确表达形式为“3/4”。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39.机械类比就是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按其表面的相似来机械地加以比较而得出某些结论。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机械类比的是:

A.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B.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C.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D.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题干定义机械类比是一种推理方式,分析其原理和特点,再结合选项比较即可解题。机械类比的定义要点:①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②按表面的相似性比较。

A项,“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是指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其中,粟米和肉糜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米饭是用于活命的食物,而肉糜是比较奢侈的食物,这句话仅根据二者都是食物而加以机械比较,得出用肉糜代替粟米的结论,符合定义。

B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是指最无情的就是那台城的杨柳,它既不管人事兴衰与朝代更迭,依然像烟雾一样笼罩在十里长堤边随风飘曳。其中,台城柳和烟雾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但诗人因其笼罩十里长堤的相似性,得出台城柳和烟雾无情的结论,符合定义。

C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体现的是客观事实,“何苦而不平”体现的是坚毅的精神,不符合要点②。

D项,“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源自“东施效颦”的典故,其中,西施和丑人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都有“捧心而颦其里”的动作,得出“东施效颦”的结论,符合定义。

故本题选C。

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非题。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①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按其表面的相似来机械地加以比较而得出某些结论。

第三步,辨析选项。

A项: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其中,粟米和肉糜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米饭是用于活命的食物,而肉糜是比较奢侈的食物,这句话仅根据二者都是食物这个“表面的相似”而加以机械比较,得出用肉糜代替粟米的结论,符合定义。

B项:意思是最无情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其中,台城柳和轻烟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都具有笼罩的特点,诗人根据这种“表面的相似”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符合定义。

C项:源自愚公移山的典故,意思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下去,而山的高度固定不变,还愁山不能搬走吗?其中,子孙和山虽然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不具有“表面的相似性”,不符合定义。

D项:源自东施效颦的典故,意思是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西施和丑人,一个美、一个丑,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二者都有捧心而颦其里的动作,根据这个“表面的相似”而加以机械比较,得出东施效颦的结论,符合定义。

因此,选择C选项。

解题思路:第一步,找出定义关键词。

“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按其表面的相似来机械地加以比较而得出某些结论”。

第二步,逐一分析选项。

A项:“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意思是百姓肚子饿没米饭吃,为什么不去吃肉粥呢。这里提到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粟米”和“肉糜”,仅仅通过表面的相似(两者都是食物)就将二者进行了机械的比较,符合定义,选非,排除;

B项:“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的意思是大唐帝国江河日下,最无情的还是台城外的垂柳,依旧轻烟般地笼罩十里长堤。这里提到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台城柳”和“轻烟”,仅仅通过表面的相似(都具有笼罩的特点),并且将二者进行了机械的比较,符合定义,选非,排除;

C项:“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意思是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加大增高,愁什么山挖不平?“子孙”和“山”属于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但是并不具有表面的相似性,不符合定义,选非,当选;

D项:“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意思是西施患心口痛的病,难受地皱起了眉头走过乡里。乡里有个丑女人,看见了西施的模样就去赞美,回家时也模仿西施,故意按着胸口,皱着眉头,走过乡里。这里提到了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西施”和“丑人”,仅仅通过表面的相似(捧心而颦其里)就将二者进行了机械的比较,符合定义,选非,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40.表象:是指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表象的是:A.浏览过北京天坛后,人们在头脑中留下的清晰映象B.读过《阿房宫赋》后,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阿房宫的形象C.发明家设计出新机器前头脑中构思的机器形象D.人们头脑中出现的神话中的妖魔鬼怪形象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看提问方式,本题属于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①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浏览过北京天坛后”,属于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留下的清晰映象”,属于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符合定义;B项:“人们在头脑中浮现出的阿房宫形象”,属于人们的主观联想,不属于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不符合定义;C项:“发明家在头脑中构思的机器形象”属于人们的主观联想,不属于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不符合定义;;D项:“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妖魔鬼怪形象”,属于人们的主观联想,不属于事物不在眼前时,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不符合定义。因此,选择A选项。41.电脑∶鼠标A.水壶∶茶杯B.手机∶短信C.船∶锚D.录音机∶磁带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电脑”与“鼠标”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水壶”与“茶杯”属于配套使用对应关系,排除;B项:“手机”可以发送“短信”,二者属于功能对应关系,排除;C项:“锚”是“船”的组成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D项:“录音机”与“磁带”属于配套使用对应关系,排除。因此,选择C选项。42.许多消费者在超级市场挑选食品时,往往喜欢挑选那些用透明材料包装的食品,其理由是透明包装可以直接看到包装内的食品,这样心里有一种安全感。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对上述心理感觉构成质疑:A.光线对食品营养所造成的破坏,引起了科学家和营养专家的高度重视B.食品的包装与食品内部的卫生程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C.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牛奶暴露于光线之下,无论是何种光线,都会引起口味上的变化D.有些透明材料包装的食品,有时候让人看了会倒胃口,特别是不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型。根据提问方式中的“质疑”,确定为削弱论证。第二步,找论点和论据。论点:透明包装可以直接看到包装内的食品,这样心里有一种安全感。论据:无。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不明确项。该项指出光线会对食品营养造成破坏,说明透明包装食品的营养容易受到破坏,而且已经引起科学家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否对顾客的心理产生安全感不明确,不具有削弱作用。B项:切断联系。该项说的是食品包装和食品内部的卫生程度没有直接关系,断开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说明无法通过透明包装来得到安全感,具有削弱作用。C项:无关选项。牛奶暴露于阳光下和论点透明包装是否给人带来安全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D项:无关选项。有些透明包装的食品看了让人倒胃口,与论点透明包装是否给人带来安全感无关,论题不一致,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43.草莓:苹果:水果A.树叶:树干:树木B.春天:秋天:四季C.打球:跑步:运动D.电灯:日光灯:节能灯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第一步:判断题干词语间逻辑关系。题干前两个词和第三个词是包容关系,且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第二步:判断选项词语间逻辑关系。A、B两项,前两个词和第三个词是包容关系中的必然组成关系;D项,第一个词和后两个词是包容关系中的种属关系。故正确答案为C。44.从人口的空间布局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农民向市民的转变过程,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城镇化还意味着人们的就业和生产从农业领域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移。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更是人的现代化的本质体现。而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这段文字意在强调:A.城镇化是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B.城镇化是人的素质教育的现代化C.城镇化时代的农民需要职业教育D.城镇化是进城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参考答案:B解题思路:文段开篇从人口空间布局的角度解释了城镇化,即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接着指出这一转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而素质现代化离不开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故文段前半部分强调人的教育的现代化对城镇化很重要。后文指出城镇化还意味着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故文段后半部分依然在强调现代教育对于城镇化很重要。故文段重在强调现代化的教育对于城镇化很重要,对应B项。A项“生产方式”,D项“进城农民身份的市民化”偏离文段核心话题,文段重在强调“现代教育”,排除A、D两项;C项“农民”概念缩小,文段强调“人”,且“职业教育”并非文段重点,文段强调“现代教育”,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文段出处】《光明日报:建立城镇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长效机制》解题思路:由“意在强调”可知,本题考查对文段论述重点的提炼概括。解题关键是梳理文段行文结构,由“城镇化还意味着”可判断文段是从两方面论述城镇化,综合两部分内容,提炼出“教育”这一贯穿两部分的论述重点。然后对比选项,排除缩小教育范畴的A及未提到“教育”这一主题的C、D。文段为并列结构:前半部分指出城镇化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过程,人的教育的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后半部分指出城镇化还意味着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其发展基础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综合可知,文段前后两部分都是在强调教育对城镇化的重要作用,对应B。A项的“职业教育”只能对应文段后半部分,缩小了“教育”的范畴,排除。C、D两项未提到“教育”这一论述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讲了城镇化的定义,认为城镇化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然后进一步指出这一过程是人的素质现代化,接下来通过“而”进一步点明作者的观点“素质的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的教育”。第五句指出城镇化还意味着人的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最后又通过“而”得出结论即“支撑人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基础则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重点还是教育。文段为“分—分”结构。结合前面的观点和后面的结论,可知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城镇化过程中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步,对比选项。B项对应作者的意图。因此,选择B选项。45.春联∶桃符A.故乡∶桑梓B.世族∶寒门C.冗长∶简短D.署名∶落款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第一步,确定题干逻辑关系。“桃符”是“春联”的古称,二者属于全同关系。第二步,辨析选项。A项:“桑梓”是“故乡”的古称,二者属于全同关系,与题干逻辑关系一致,符合;B项:“世族”指封建社会中世代相传的官僚地主家族,“寒门”指贫寒的家庭,二者属于并列关系中的反对关系,排除;C项:“冗长”指无关紧要的话过多,拉得很长,与“简短”属于反义关系,排除;D项:“署名”是“落款”的一部分,二者属于包容关系中的组成关系。因此,选择A选项。署名指在书信、文件、文稿等上面签上自己的名字。落款指在书画、书信、礼品等上面题上款和下款,46.分布于不同地方的语言使用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生产生活的共同或独特的经验,这些经验或知识体系都凝聚在语言之中。而各个语言群体对自然界的认识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形成了认识结构的互补分布,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这段文字意在说明:A.语言促进了各个群体知识体系的分化B.人类群体通过语言将经验和知识加以发扬和运用C.人类知识体系通过不同群体以语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构D.人类各群体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各不相同参考答案:C解题思路:文段为并列结构,首句介绍了不同地方的语言使用者积累的经验或知识体系凝聚在语言中,“而”表并列,紧接着介绍了各个语言群体对自然界的认识分别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最终形成了知识体系,对两部分进行概括,即不同语言在不同的方面达到了不同的深度,由此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对应C

项。A

项:“语言促进······分化”与文意相悖,文段中说的是“互补分布”,排除;B

项:与文段主体不一致,文段主体为“人类知识体系”,而非“人类群体”,且“发扬和运用”在文段中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D

项:对应并列的一个方面,表述片面,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解题思路: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开头介绍了人类积累的经验或知识体系凝聚在语言当中,“而”后接着说明了各个语言群体在认知结构上的互补分布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文段为“分—总”结构,尾句为主旨句。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人类知识系统通过不同群体以语言的方式保存和建构”为主旨句的同义替换。因此,选择A选项。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文段主旨的把握。通读文段,本文一共两句话,结构并不明显,需要考生归纳概括两分句的意思,结合选项确定答案。文段第一句话说语言使用者积累了生产生活的共同或独特的经验,然后说这些经验形成了认识结构的互补分布,共同构成了人类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文段重点说明的是经验通过语言保存,语言构成了人类的知识体系。C项的“保存”和“构建”分别概括了两分句的意思,当选。A、B两项文段没有提及,D项仅针对第二句,不能概括全文主旨。故本题选C。47.据交通运输部信息,我国在南沙群岛的(

)先后建成了4座大型多功能灯塔并投入使用,美济礁灯塔主体工程也即将建成。A.华阳礁、赤瓜礁、渚碧礁、永暑礁B.华阳礁、东门礁、南薰礁、仁爱礁C.东门礁、南薰礁、仁爱礁、赤瓜礁D.南薰礁、东门礁、西门礁、永暑礁参考答案:A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时事政治。据交通运输部信息,我国在华阳、赤瓜、渚碧、永暑礁先后建成了4座大型多功能灯塔并投入使用,美济礁灯塔主体工程也即将建成。故正确答案为A。48.某纺织厂由于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该厂的预付资本数量,致使该厂资本构成发生变化,直接改变的资本构成是:

A.资本技术构成

B.资本有机构成

C.资本价值构成

D.资本物质构成

参考答案:C

解题思路:第一步,本题考查资本知识。

第二步,资本价值构成是指资本在价值形态上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数量比例。产业资本家用于生产的资本,从价值形态来看,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两个部分,也就是由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组成。马克思把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所构成的这种比例关系,称为资本的价值构成。题干中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