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阙,指长安。此诗作于作者奔赴长安应试途中。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
太华:指华山。
迥:远。
河:黄河。
帝乡:京城长安。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4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远处的云彩渐渐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稀疏的细雨缓缓地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爽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之开阔起来。(2分)
(2)诗人赴京应考即将到达目的地,却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2分)委婉含蓄地表白了自己并非热衷功名之人,写出了诗人(动摇于出仕与退隐之间)的矛盾心态。(2分)
【问题】
1.“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
【参考答案】:
1.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2分)
2.(1)远近结合(由近到远)。先从近处着笔,写枫叶在秋风中的沙沙响声和长亭夜宿独自饮酒的情景,再描绘四周的远景,写华山的“残云”,中条的“疏雨”,随山远伸的“树色”,在远处奔腾激荡的“河声”。(2)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赋予华山、中条山等以动感,显现出生机和活力,同时反衬环境的空旷、悠远、宁静。(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问题】
(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2分)
(2)颔联中的两个动词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的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借景抒情(1分),通过秋日萧条悲凉之景透露出羁旅行役的苦况(1分)。
(2)“归”字写远处的云彩渐渐地归返太华峰际,残云远去,天将放晴;“过”字写出稀疏的细雨缓缓路过中条山区,给人一种清新之感(2分)。诗人的情绪也从离愁别苦中陡转过来,胸襟也因此开阔起来(2分)。
(3)诗人以到“帝乡”和“梦渔樵”相对照,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并非是一个热衷功名之人(2分),写出了诗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心态(2分)。
【问题】
4.中间两联对仗是这首五律的精华之所在。请用概括性的语言作简要分析。
[解析]中间两联都是写景,首先要分清诗人写的是大景还是小景,再结合这首诗的风格,就能做出完整的回答。
[答案]景物描写,气象壮阔,雄浑苍茫,笔力雄劲,有高屋建瓴之势;且富有动感,富有变化,富有气势,富有非同寻常的境界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5.诗人以“犹自梦渔樵”作结给人一种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一感觉?结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志趣?
[解析]苏轼的《赤壁赋》中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回答这一问题,也就没有什么难度了。
[答案]给人一种意外的感觉。京城在望,明日就到,可诗人却不想升迁,反而想到要去过一种“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隐居生活。表现出作者喜爱自然的志趣。
【问题】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开篇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对萧萧红叶的描写透露出作者一缕悲凉的意绪。
B.颔联写山间风雨,“残云”与“疏雨”相应,绵绵秋雨让深秋的凄寒萧瑟更深一层。
C.颈联亦写景,诗人站在高处,望树色茫茫,听黄河远去,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D.尾联中的“帝乡”与题目中“赴阙”照应,长安不远,作者心中又生出别样的情愫。
[2]本诗第二句“长亭酒一瓢”蕴含着惜别的离情,阅读下列诗句,将你认为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两项诗句序号选出来,填写在[
_________
_________]内。(4分)
A.倘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B.旅食思乡味,砧声起客愁。
C.东风未晓放船行,卧唱阳关出渭城。
D.花柳湖西别此翁,十年鬓雪忽重逢。
E.目断归帆何太疾,风吹柳絮正愁人。
[3]上面这首《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另有一个版本,题为《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内容与前诗有不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尾联所表达感情的不同。(4分)
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
[唐]许浑
南北断蓬飘,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劳歌注此分手,风急马萧萧。
注:“劳歌”即忧伤离别之歌。
[参考答案]
[1]B
[2]B
_________D
[3]《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的尾联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留恋。《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的尾联表现了诗人与故友于他乡相遇,又不得不各自奔波,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
1.颔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从修辞上来说,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一个“归”字写出来“残云”对太华山的依恋(2分);②运用了化静为动的手法,诗人用“残云”的“归”来点染华山,用“疏雨”的“过”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山和中条山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静中有动,意趣盎然(4分)
2.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功名利禄并不感兴趣(2分),时刻惦记着去过那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意欲归隐的思想感情(3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深秋的晚风迎面吹来,红叶在风中萧萧作响,我坐在十里长亭,举杯畅饮。不经意间,天上的残云向太华山徐徐飘去,点点疏雨随风洒落在中条山上。山势绵延千里,苍翠的树色随着关山伸向远方;滔滔黄河奔腾不息,流向遥远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达长安了,可我现在仍然向往渔人樵夫们的那种闲适逍遥的生活呀。
【赏析】: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透露出悲凉的意绪,传达出旅途的况味;中间四句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是潼关的典型风物;最后两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当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要冲,是从洛阳进入长安必经的咽喉重镇,形势险要,景色动人。历代诗人路经此地,往往要题诗纪胜。直到清末,谭嗣同还写下他那“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诗人们心目中的位置了。
许浑从故乡润州丹阳(今属江苏)第一次到长安去,途经潼关,也为其山川形势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兴会淋漓,挥笔写下了这首“高华雄浑”(清代吴汝纶语)的诗作。
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此诗一本题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材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人何以在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诗人没有久久沉湎在离愁别苦之中。中间四句笔势陡转,大笔勾画四周景色,雄浑苍茫,全然是潼关的典型风物。骋目远望,南面是主峰高耸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可见连绵苍莽的中条山。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从写景看,诗人拿“残云”再加“归”字来点染华山,又拿“疏雨”再加“过”字来烘托中条山,这样,太华和中条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为其中有动势──在浩茫无际的沉静中显出了一抹飞动的意趣。
诗人把目光略收回来,就又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
这里,诗人连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臃肿杂乱、使人生厌之感。三、四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研究
- 农业绿色发展2025:政策支持与精准农业技术应用分析
- 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区建设项目:环保标准与绿色发展报告
- 三育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三基考核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市政工程施工员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山西省晋中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考试题库(含答案)
- 设备选型题库及答案
- 新质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
- 2025年趣味点子题目及答案
- 2022年四川雅安石棉县综合类事业单位招聘20人笔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 完整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课件
- 幼儿园红色故事绘本:《闪闪的红星》 课件
- GB/T 5780-2016六角头螺栓C级
- 小学特色作业经验汇报课件
- 粘膜免疫 2课件
- 统计业务知识(统计法规)课件
- 地质勘察任务书模板
- 新湘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课件(精品PPT)
- 环境社会学整本书课件完整版电子教案全套课件最全教学教程ppt(最新)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