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7单元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1张)_第1页
2024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7单元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1张)_第2页
2024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7单元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1张)_第3页
2024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7单元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1张)_第4页
2024届一轮复习部编版 第17单元第50讲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1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线索一:先秦时期,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到秦朝形成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统治者通过和亲、册封、会盟、设置机构等措施,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进入新的时代。秦汉以后,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外关系逐步发展,至隋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但明清以后,中国对外关系逐步由开放走向了闭关自守。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线索二: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宗教改革以及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欧洲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在国家利益冲突、战争之中,国际法和外交制度建立。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但战后国际法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先后建立了世界上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第50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目标定位·明考向主干梳理·理思路考点探究·释难点典例研析·立标杆目标定位·明考向课程标准素养考向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了解历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课程标准素养考向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3.从“史料实证”的角度,了解朝贡制度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也是中国古代的外交关系体制4.从“历史解释”的角度,认识到朝贡制度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宗法观念在对外关系上的表现5.从“家国情怀”的角度,了解中国历代王朝为我国统一以及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的贡献,认识古代中国的外交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主干梳理·理思路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秦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2.北逐匈奴,修长城;南抚夷、越,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二)汉朝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1.民族关系(1)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2)汉初对匈奴采取______政策。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东汉窦宪胜北匈奴。(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_________。和亲都护府〔概念阐释〕西域都护府:是汉朝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辖机构。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骚扰,维护西域地区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拓展]秦汉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1)边疆民族区域不断拓展。(2)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边疆民族地区开发进程加快。(4)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融合进程加快。2.对外关系(1)陆路经河西走廊、西域向中亚、西亚延伸。(2)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今广东徐闻)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_____南部。(3)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赐给倭国国王“汉委(倭)奴国王”金印一枚。印度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_________。(2)隋朝时,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3)加强岭南地区各族统治。(4)加强了与______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鸿胪寺

流求2.唐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______。(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5)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会盟〔图解历史〕唐朝边疆主要民族[特别提示]羁縻政策所谓羁縻,“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即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承认其首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所谓羁縻政策,实际上就是以怀柔安抚为主、武力震慑为辅,恩威并施的政策。3.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1.背景: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2.陆路交流(1)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管理与西域商人的往来。(2)唐朝与大食的接触,使中国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3.海路交流(1)隋朝常骏到达赤土国(马来半岛南部)。(2)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3)宋朝海路交通发达,开辟了由______(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以及泉州到南海的航路。明州

[特别提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对外交往发展繁荣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等社会状况变动息息相关,伴随着国内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港口城市逐渐发展起来,政治环境的变化改变了中国传统的赋税结构,商税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一时之间,对外交往繁盛。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背景:①元朝结束辽、宋、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②元朝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______对待政策。差别(2)表现①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______事务。②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______,征发赋役。藏族行省[特别提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进行管辖和开发的实质是封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的过程,通过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开放,加强了中央政权和边疆政权间的政治、经济联系和交往,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传播到边疆,对于加速边疆地区的发展有积极意义。2.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提督_________。(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_____。(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南设____。(5)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法王”“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四夷馆

马市土司〔概念阐释〕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沿袭元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行政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他们对辖区内的行政有自主权,但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调兵从征,职位的继承必须经过朝廷的批准。3.清朝时期的民族关系(1)清朝设立_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2)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3)通过______斗争平定噶尔丹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西北边疆。(4)清政府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______办事大臣。(5)在西南,清政府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__________”。理藩院

军事驻藏

改土归流

[拓展]1.明清对蒙古、东北、西南民族管理的不同点(1)蒙古:明朝是由对立走向和平,清朝则是联蒙制汉。(2)东北:明朝中后期对东北都是实行压迫政策,而清朝注重团结地区间主要势力。(3)西南:明朝对西南民族实行土司制度,清朝前期沿袭土司制度,但雍正之后实行“改土归流”。2.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特点(1)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与反抗外来侵略联系在一起。(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民族政策恩威并重。在坚决镇压分裂叛乱活动的同时,对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实行安抚政策,还通过联姻、册封等方式加强联系。(4)民族政策具有继承性,沿用前代民族政策并有所发展。(二)元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1._________年,中俄就双方边界订立《尼布楚条约》。2.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清朝政府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1689[拓展]对朝贡体系的认识1.特点: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区域性国际体系;不平等性,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和平主义性质,崇尚睦邻友好。2.评价(1)朝贡制度确立了区域内相对固定的经济文化交流机制和模式,在维护地区和平的基础上,促进了文化交流和共同繁荣,形成了儒家文化圈。(2)朝贡贸易是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的,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3)朝贡贸易通常体现出炫耀国力的意味,是国人“一国独尊”心态的反映。这一制度是以封建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它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而走向消亡。3.解体原因:西方殖民扩张的冲击;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建体制;清朝国力的衰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考点探究·释难点主题一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古代民族政策[史料一]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太宗说:“诸部落悉归化,我略其旧过,嘉其从善,并授官爵,同我百僚,所有部落,爱之如子,与我百姓不异。”——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问题1]根据史料一,概括唐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提示]以军事征服为基础;给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纳入官僚系统;给予少数民族地区较高的自治权;设置州县加强对民族地区治理;重视民族的平等与融合。[史料二]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5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问题2]依据史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提示](1)宋朝与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并立局面。(2)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战有和。(3)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宋朝始终处于劣势。(4)两宋都是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史料三]满族入主中原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后,面对众多的民族和广袤的国土,在边疆治理上摈弃传统的“华夷观”。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站在“中外一体”的角度上精心地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以积极的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清政府一方面坚持“恩威并重”,另一方面积极奉行“因俗而治”的传统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从长远角度看,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问题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朝前期边疆治理的基本思想。[提示]基本思想:对传统“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中外一体”的认识出发,积极治边;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拓展]1.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少数民族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的设置,明朝后期与蒙古的互市。(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的“绍兴和议”。2.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的特点(1)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2)儒家大一统思想是民族的精神支柱。(3)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国家统一又促进了民族交融。因此,民族交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4)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5)民族间和战交错,友好交往是主流,扩大了先进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民族政权并存,民族矛盾突出。3.古代中国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历史意义(1)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2)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4)有利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5)明清时期较好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6)生活习俗上:各民族的衣、食、住、行也都不同程度地相互吸收、相互促进。典例研析·立标杆1.下表为秦汉王朝大一统局面简表。表中变化反映出秦汉时期(

)项目秦朝汉朝疆域东至大海,南至象郡,西至陇西,北至长城在秦朝基础上有所拓展,(黄)河西设郡,西域设西域都护国家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汉族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C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生了异变B.区域民族关系走向了缓和C.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D.中国辽阔的版图基本奠定[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疆域要大于秦朝,汉代时汉族形成,以汉族为核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发展,这反映出汉代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加强,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表述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发生在清朝,排除。故选C项。2.先秦时期,“关外”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外地区;西汉到东汉的前期,指的是玉门关的外面;明清时期,又变成了山海关往东和嘉峪关往西的地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关外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升B.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不断扩大C.古代中国政治重心不断向东迁移D.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B[解析]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外”即中央政权控制以外的范围,从先秦时期的函谷关以外,到两汉时期的玉门关以外,再到明清时期山海关以东、嘉峪关以西,反映出古代中国大一统版图的不断扩大,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关外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排除A项;“关外”概念和范围的变化体现的并非古代中国政治重心即首都的东移,排除C项;中央政府对疆域控制愈加严格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3.唐太宗时期,境内居住着大量外国侨民,仅广州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这些外国侨民可以享受“国民待遇”——自由生活、经商学习、参加科举考试,有不少人在中央或地方的官府中任职。这反映了唐朝(

)A.国家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B.文明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实行民族平等与团结政策D.经济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B[解析]

材料反映了唐太宗时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很多,而且很多外国人在中国任职做官,这体现了唐朝在对外政策上的开放与包容,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未涉及国家治理制度,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外政策,而不是国内各民族情况,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外国人的政策,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情况,故排除D项。4.宋代把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区分为“生番”和“熟番”,“生番”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熟番”则按部落为单位进行编组,要听从朝廷的节制,甚至要服兵役。这种做法(

)A.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统一B.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C.消除了民族间隔阂分歧D.维持了边疆的长期安定B[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羁縻政策的特点是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这符合材料“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涉其内政”的信息,说明宋朝继承了传统的羁縻政策,故B项正确;“仅要求保持臣属关系,朝廷不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