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试讲稿教案_第1页
蒹葭试讲稿教案_第2页
蒹葭试讲稿教案_第3页
蒹葭试讲稿教案_第4页
蒹葭试讲稿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蒹葭试讲稿教案蒹葭试讲稿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同学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精确     、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尝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育和提高同学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制造美的动力。

课前预备

1.老师预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珍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同学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惦念你,友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际,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致丰富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叮嘱?当你赞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行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更多的漂亮与奇异。今日,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同学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解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爽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舒适的音乐,使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布满了美,使同学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课的基调。

二、品尝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老师范读,同学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同学的情感,引起同学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缘由。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愁闷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仆人公为何悲伤?

4.求而不得后仆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憧憬和追求纯净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仆人公依旧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尝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同学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尝诗歌朴实清爽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同学制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同学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同学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纳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索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同学把握意象的概念,由于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争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同学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精确     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同学制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索: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争论中,同学发觉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觉,加深了同学对原诗的理解。同学在这首美丽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情感体验。

3.您或许不是诗人,或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争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创作热忱。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大地鼓舞了同学的学习爱好,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沟通,使同学畅所欲言,这样同学的制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同学制造的激情激发出来。

蒹葭试讲稿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诗经》重章叠句,起兴等有关特点。

2.感受,理解和鉴赏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和情感美。

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顺诗歌。

教时支配: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乐曲《在水一方》,创设情境,为学习《诗经》选篇《蒹葭》作铺垫。

2.导语: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可以说我们已经在倾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中,感受了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今日,我们要来学习"最得风人深致'的一首《诗经》作品《蒹葭》。

3.交代学习方法:吟读译读研读美读。

二.吟读。

《蒹葭》中有些词语如"涘、湄、沚'比较生僻,句式、押韵也不符合常见的规律,读起来有诘屈聱牙之感。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读通,读顺诗歌,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检查预习,为学习诗歌扫除字词障碍。

2.提出吟读要求:声音要有起伏,节奏比较自由,带上古人的味道。

3.倾听配乐朗读,直观感受吟读方法。

4.同学吟读。

5.老师点评同学的吟读。

三.译读。

由于年月久远,同学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能比较模糊,本环节的学习就是要理解诗歌内容。

1.提出译读要求与方法:把《蒹葭》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不要译成文;留意力求押韵,诗歌讲究押韵;译诗就是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把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下,,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翻译,登记来就是诗。

2.老师示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变成霜。

3.同学小组译读练习。

4.同学译读沟通。

5.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四.研读。

(通过《关雎》一诗的学习,同学已经对《诗经》的写作特色有肯定的感受和理解,这是这一环节学习胜利的基础。)《蒹葭》一诗玲珑剔透,令人遐想,美不胜收。本环节的学习就是鉴赏诗歌的艺术美,感受古典文化的神韵。

1.方法介绍:回忆鉴赏《关雎》艺术美的方法,迁移到本诗的鉴赏。

2.推举选题,供同学选读。研读选题如下:《蒹葭》的音乐美(理解《蒹葭.》用韵,叠词及重章叠句方面的特色。)《蒹葭》的绘画美(理解《蒹葭》"兴'的运用所营造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色。)《蒹葭》的情感美(理解《蒹葭》用"以景托情'手法来表现剧烈、细腻、丰富、执着感情的特色。)(同学也可自定选题,如:《蒹葭》的含蓄美《蒹葭》的朦胧美

3.同学分组研读,老师巡回指导。

4.研读沟通,老师相机依据教学目标进行点拨。五.美读。通过美读,在同学头脑中鲜亮完善地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形象。

1.播放配乐朗读。

2.播放音乐,同学自由美读,互听互改。

3.同学配乐美读沟通,全体鉴赏。

4.美读成诵。

六.作业:

1.制作《蒹葭》的朗读录音带。有条件的可以配乐。

2.任意选择诗句,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意境。

板书:

蒹葭《诗经》

音乐美用韵叠词重章叠句一唱三叹余音袅袅绘画美起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感美以景托情剧烈、细腻、丰富、执着。

蒹葭试讲稿教案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是人教版义务训练九班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这是同学第一次接触《诗经》,同学对其特点一知半解。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一看似"不利'因素,调动同学自主学习的乐观性,还给同学自由呼吸的课堂。

一、课前预习任务(老师要明确详细任务,切忌太过概括。)

1、查阅资料,了解《诗经》这部诗歌总集的形成过程、内容、以及与以前学过的诗歌相比的不同的特点(包括诗歌内容、诗歌风格、手法)。

2、借助解释、工具书解决疑难字词的读音和意义,整体感知诗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相关学问(如形成缘由,诗歌内容,诗歌特点,手法等。)

2、把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手法太多可分散在两首诗中来讲。)

4、体会诗歌中美妙感情及美丽意境。

三、教学重难点

1、把握重点文言字词和特别句式。(教学重点1)

2、体会诗歌中美妙感情及美丽意境。(教学重点1)

3、理解诗经的手法赋、比、兴及重章复唱,双声叠韵,并体会其作用。(教学难点)

四、课时支配:

1课时(45分钟)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1)老师提问:蒹葭是什么?有谁见过蒹葭?给我们讲讲吧!

请同学讲讲。

老师播放蒹葭图片,师生沟通蒹葭留给我们的感觉。

我们了解到的蒹葭随风漂浮,优美可爱给人安静的感觉。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以蒹葭命名,它会写些什么?会不会如蒹葭一样美呢?一看吧!

2)同学沟通自己预习所查的关于《诗经》的信息。

(二)《蒹葭》教学过程

1、读:整体感知(约7分钟)

(1)齐声朗读:老师点评并给与朗读指导(约2分钟)

(2)老师配乐范读或名家范读,同学听读(约2分钟)

(3)同学赛读:通过赛读读准节奏字音(约3分钟)

2、练:落实重点字词(约5分钟)

A.找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几组词

明确:第一组:苍苍,萋萋,采采(茂密、众多的样子)

其次组:(道阻且)长,跻,右(道路漫长,险阻,弯曲形容难以到达)

第三组:(在水之)湄,涘(水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第四组:(宛在水中)中心,中坻,中沚(水中的高地或陆地)

此处有小小的区分要明确

第五组:(白露未)晞,已(干,完溯)

B.找出方向相反的一组词:洄,溯游

3、品:品尝诗歌内容及情感(约20分钟)

第一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时间怎样的情景?(引导同学想象联想,体会诗歌意境)

明确:A.深秋的早晨,晨雾氤氲,洁白的霜结在在蒹葭叶片上,渐渐地溶化为晶莹的露珠。蒹葭随晨风中轻轻地摇摆,露珠轻轻地滑落,摔碎在丛草间,溅落一地的悦耳。

B.霜晞已:从秋霜到露水变化看出时间的变化。

其次组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1)问:绽开想象"伊人'是谁?她是个怎样的那还?

明确:"伊人'是男仆人公心仪的女孩子,漂亮和善,委婉大方,但是她非常朦胧,看不真实。

(2)问:(在水)一方湄涘:"伊人'的位置变化说明白什么?

明确:朦胧,漂移不定,难以追寻。

第三组: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心。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问:此组诗歌叙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男子逆流而上,顺流而下查找"伊人'。道路漫长而坎坷,可见追寻"伊人'的路途非常困难。(可引导同学想象男子怎样跋涉,怎样达到穿过困难险阻,用了些什么方法到达上游)

(2)问:男子找到心中的她了吗?

明确:没有找到,从三个"宛在'可知女子仍旧和他有着一河之隔。若隐若现,如梦似幻。

4、议:诗歌的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