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1页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2页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3页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4页
《中庸》节选教学设计(安徽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汲取《中庸》智慧引领向上人生——《中庸》导读

执教:马鞍山22中魏志军教学设想:《中庸》是国学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这样一部厚重的经典,如何让高中生不惧怕、愿意读、有兴趣读,这是导读课的意义。这节导读课,尝试从理解概念、与现实学习和生活结合来谈感受等,从孔子的言行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试图让学生浅尝后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继续阅读。本课是节翻转课堂。学生课前观看微课,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堂任务中通过内化、拓展,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并探讨“中庸之道”对现代社会的积极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整体把握该书中的主要的哲学观点;2.通过举例体会并理解阅读这本实学著作的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3.理解孔子“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并区别于“折中之道”4.给予学生以读书方法上的指导。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庸》的兴趣。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具准备: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导入学生齐背《关雎》,以《论语》中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导入新课。二、初读《中庸》,了解“中庸”内涵(一)课始检测首先,检测同学们对《中庸》中字词等梳理情况,根据题干要求,选择相应的答案。练习题附后。(二)初读释义1.什么是“中庸”?请阅读第一章。(第1章)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明确:“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的最高境界:致中和。2.你能理解“中和”之概念吗?请从你的生活中或你了解的事例中,谈谈你的理解。范进中举。曾国藩节欲修身。3.核心观点小结:板书:中庸因中致和过渡:第一章是纲,纲举目张,执本末从。三、深读《中庸》,了解创作背景1.《中庸》这一概念在这部书里为什么要被提出?请同学们一起阅读第二至四章。(第2章)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3章)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4章)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明确:=1\*GB3①中庸其至矣乎!=2\*GB3②民鲜能久矣!为什么“民鲜能久矣”?原因是: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2.《中庸》谁作的,为什么要作?了解背景。=1\*GB3①朱熹《中庸章句序》的第一句话就问道:“中庸何为而作也?”接着他做了回答:“子思子忧道学之失传而作也。”也就是说,《中庸》为子思所作。子思是谁?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孔子的儿子鲤之子。当时还有另一个子思,是孔子的弟子,名原宪,字子思。孔子去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子思便是其中的一派。子思担心道学失传,就作了《中庸》对道学加以阐释、发扬。按照宋代理学家程颐的说法,子思把它传授给了孟子。所以后世也把子思、孟子学派称作“思孟学派”,并尊称子思为“述圣”,孟子为“亚圣”。=2\*GB3②孔子为什么有中庸思想?中庸哲学的触动点——欹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欹器(欹qī),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设计奇特:有双耳可穿绳悬挂,底厚而收尖,利于空瓶时向下垂直;口薄而敞开,利于盛满大量的水时而倾倒。其上放置匀速滴水,则形成周期性自动滴入水、倾倒水、空瓶立正,循环往复。宥坐,置于座位的右边,意思是可以把人君置于座位的右边,作为借鉴。宥座之器,1.即攲器。古时国君置于座右,以为不要过或不及之劝戒。=3\*GB3③《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后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3.核心观点小结:板书:中庸不偏不倚四、品读《中庸》,说出感悟1.怎样达到《中庸》?一起阅读第二十章。(第20章)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三达德:好学、力行、知耻。仁、智、勇,可达道。九达道:治理天下国家九经。达到“中庸”的五方法: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达到“中庸”的态度:勤奋。2.请你就这章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要求结合生活实际。3.核心观点小结:板书:中庸力行至诚五、延伸阅读:1.思考:你能从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找出解说《中庸》之道的例子吗?补充:(1)孔子的外貌温和而严厉;威仪但不凶暴;恭谦礼让却又自然安详。其中每一句都显示了“对立之统一”,在两极之间找到平衡点。做到“温、威、恭”,却又避免走向“不厉、猛、不安”的极端。(2)阳货见孔子的事例2.你能找出下列事例哪些不是中庸。为什么?连线题。六、阅读方法和目的1.为什么要阅读国学经典钱理群认为:阅读经典,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