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规范练31种群及其动态
一、基础练
1.(2020广东梅州一模)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结构决定种群密度
B.将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控制在约K/2
C.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
D.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臼然增长率大于1
2.在南方茶园中,常常通过生物防治来防治虫害。人工合成的一种化学诱饵能散发出类似于雌性害
虫性外激素的气体,布下“爱情陷阱”,专等雄性昆虫撞来而掉在诱饵下的水盆中,这种方法的直接影响
是()
A.降低昆虫出生率
B.改变昆虫性别比例
C.增加昆虫死亡率
D.改变昆虫年龄结构
3.(2020山东济南模拟)环境容纳量取决于一个种群所处的环境条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是相同的
B.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容纳量可能是相同的
C.当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会升高,出生率不变
D.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鱼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
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
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的
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形曲线
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形曲线
5.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
(见表),均获得了“S”形增长曲线。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1IIIII1\
培养液体积/mL1051()5
起始酵母菌数
1()551()
个
A.4支试管内的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形增长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IH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II不同
D.试管IV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II开始下降
6.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hnR统计所捕获的鼠数
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雌性
雄性
个
个
新
项捕获数/标记数/和
体
体
目只只
只
只
初
50502822
捕
重
50103218
捕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n?
B.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该地区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D.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率/&)约为3:2
7.如图表示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种群数量与增长速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最大增长速率
0
A.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破坏,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
C.种群数量超过K/2时,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K值,从而达到保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8.图甲表示草原上某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Ko表示野兔种群在无天敌进入时的环境容纳量);图乙是科
学工作者连续20年对该草原的某种鸟类种群数量的调查曲线。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当年种群数濯
一年前种群数量
O48101620时间/年
乙
(1)图甲中。一〃时段内野兔的出生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死亡率。某种天敌在图中
标注的某个时间点迁入,一段时间后,野兔种群数量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则该时间点最可能是。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之间。
(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时,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调查结果
(填“偏高”或"偏低”);对捕获的野兔进行性别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该比例(填
“有利”或“不利”)于种群增长。
(3)图乙中该鸟类种群数量第年最少,第8至第1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型,若第16年
种群的数量为200只,则第20年种群数量为只。
二、提升练
右图中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2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M+l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
N尸M+i,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于甲种群而言,8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下降
B.对于乙种群而言产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
C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
D.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
2.1859年,一位英格兰农场主将欧洲兔带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后来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
胁。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3年)和粘液瘤病毒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
推断正确的是()
A.引入狐狸防治欧洲兔效果不佳的原因可能是狐狸捕食较多的袋鼠
B.引入的病毒能防治欧洲兔但对袋鼠影响不大,原因是病毒的专性寄生
C.0一yi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田年时为防治的最佳时间
D.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3.下图为在等容积容器中,用不同条件培养酵母菌时,其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三种条件分别为:不更
换培养液;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下列有关叙述
正确的是()
3酵母菌相对数量
200
250
100
150
00
50
020406080100120140时间小
A.曲线①是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
B.该实验表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
C.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捕食者无关
D.若在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调节pH至适宜并继续培养,种群数量将一直维持恒定
4.我国主要的蜂螂种类为德国小蝶,这种螳螂繁殖力非常强,能传播多种病菌。下图是在一定条件下
德国小蟾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35O蝉螂数埴
3
205X<O)
2a
X)
15O
1a
K)
5O
O4812162024283236
天数/d
A.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辘,其环境容纳量一定增大
B.婶螂种群在0-4d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
C.在第20天左右是防治德国小蝶危害的最佳时期
D.防治德国小蜿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5.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变化可能的四种情况("J”形、I、II、III),其中。时外界因素发生变化。请据
图回答问题。
1
人-^-----;y\^A/\Z
Oa时间
(1)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表
(2)若该种群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野生扬子鳄(处于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当种群数量在。时后
的变化曲线为HI、数量接近七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型,此时最有效的保护措施
是。
(3)若该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填“代”“代”或“0”),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a时变化为干旱,则a时后东亚飞蝗种
群数量变化曲线可能为。
课时规范练31种群及其动态
一、基础练
i.c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害动物的种群数量
应该控制在K/2之前,因为在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会迅速增加;种群密度与
种群数量增加速率不成正比;种群数量增加时,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0。
2.B化学诱饵诱杀雄性个体并不仅仅增加害虫死亡率,更为关键的作用是直接改变昆
虫的性别比例,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3.B甲、乙两地环境条件不完全相同,故两地的灰喜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不一定是相
同的;生活在某草原的东亚飞蝗不同年份的环境条件可能相同,故其环境容纳量也可能是
相同的;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时,死亡率约等于出生率;生活在微山湖中的鲫鱼和黑
鱼属于不同的物种,食物与天敌不同,故其环境容纳量也不同。
4.C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形式一般呈“S”形曲线,因为自然界中的食物和空间有限,当种
群数量增加时,种内斗争会加居(以该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增加,会限制种群数量的增
加。
5.B培养液的体积是有限的,则整个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呈“S”形增长。在培养初期,食物
和空间条件充裕,酵母菌呈“J”形增长。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取决于培
养液的体积和酵母菌的起始数量: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I和IV、II和HI),培养
液体积越小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而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I和III、II和IV),酵母菌
起始数量越大的试管越先达到K值。酵母菌数量开始下降的时间取决于酵母菌的起始
数量和培养液的体积:培养液体积相同的试管(如I和HI、II和IV),酵母菌起始数量越大
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而酵母菌起始数量相同的试管(如I和IV、II和HI),培养液
体积越小的试管内种群数量越先下降。
6.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50x50+10+2=125(只/hn?);种群中的个体数=第
一次捕获数x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若田鼠更难捕捉,则第二次捕获标记数
减少(因为不容易被捕),因此统计的种群数量增大,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更大;由于植物
活动能力弱,应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早/4)约
为(28+32):(22+18)=3:2。
7.C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K/2之前种群的增长速率较小,种群
数量增加较慢,所以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K/2时种群的增长速
率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所以渔业上既要获得最大捕捞量又要使资源更新不被破坏,
应使捕捞后的种群数量维持在K/2;种群数量超过K/2时,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
增长;K值取决于环境条件,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从而达到保
护濒危动植物的目的。
8.答案:(1)大于cK3~K2(2)偏高有利(3)10衰退16200
解析:(1)分析图甲可知:在0—8时段内,野兔种群的数量逐渐增力口,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
亡率。野兔的种群数量在初期呈现连续增长,在c时之后,增长的速率变缓,说明环境阻
力加大,因此c时,天敌最可能迁入。当天敌进入后,经过一段时间发展,达到环境容纳量,
在捕食压力下,野兔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将在K3~K2之间波动。(2)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
原上某区域的种群数量,该种群数量的估算值=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X第二次捕获
的个体数之积+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若部分标记个体迁出,则导致第二次捕
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较实际偏少,使得调查结果偏高。当野兔的雌雄比例稍大于1时,因
雌性个体数量高于雄性,所以该比例有利于种群增长。(3)已知右当年种群数量/一年前
种群数量。分析图乙可知,在第4年至第10年/<1,说明该鸟类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因此该鸟类种群数量在第10年最少,第8年至第10年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在第
16年至第20年,=3,说明该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若第16年种群的数量为200只,则
第20年种群数量为200x34=16200(只)。
二'提升练
1.AB由于直线p表示N尸M+i,故直线p上的点表明一年后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相等,
即种群数量没有改变。而在直线p上方的点就表示一年后种群数量要比当年多,种群数
量增长;在直线〃下方的点就表示一年后种群数量要比当年少,种群数量减少。对于甲种
群而言,8点时位于曲线p的上方,说明此时故种群数量表现为上升,A项错误;对
于乙种群而言下点位于曲线〃上,说明N尸M+i,说明当年种群数量没有增长,就乙种群曲
线分析可知,增长速率最快的时间为。点,B项错误;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繁殖率低,容
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甲曲线,C项正确;家鼠等繁殖力强,乙曲线起始段显示在种
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符合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D项正确。
2.AB据图分析,欧洲兔急剧增加,几乎呈现“J”形增长,而袋鼠减少,说明二者之间有竞争
关系,且欧洲兔在竞争中占优势V年引入狐狸后欧洲兔数量小幅度减少,而袋鼠仍然减
少,说明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捕食,A项正确;引入粘液瘤病毒后,欧洲兔的数量减少,
而袋鼠的数量恢复,说明病毒的专性寄生,B项正确;O—yi年,欧洲兔的年龄结构为增长
型,防治的最佳时间应该在其数量还未到K/2时,C项错误;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
数x第二次捕获数♦重捕标记个体数,标记物部分脱落,则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偏
大,D项错误。
3.B每3h定期更换培养液,酵母菌在营养充足、条件适宜的环境中将会呈现“J”形增
长,种群增长曲线是①;如果不更换培养液但定时调节pH使酸碱度恒定且适宜,酵母菌的
数量会比不更换培养液稍好一些,种群增长曲线是②;不更换培养液培养酵母菌,一段时
间后酵母菌将会因为营养物质短缺且代谢废物积累在培养液中而影响其繁殖,种群增长
曲线是③。从图中可以看出,三种不同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变化是不一样的,说
明特定空间的环境容纳量是可以改变的;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种群密度有关,
与捕食者无关;曲线③所示条件下培养140h后,即使调节pH至适宜条件,种群数量也会
因为营养匮乏而下降。
4.AC理论上认为,种群大小取决于三个因素:①起始种群个体数量;②出生率和迁入率;
③死亡率和迁出率。种群的数量变动首先要取决于②和③的对比关系。在单位时间内,
前者与后者的差就是种群数量的增长率。如果使用更大的容器培养德国小蝶,其环境容
纳量不一定增大,因为还需考虑其他条件;种群起始数量也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
素,故嶂螂种群数量在0-4d增长缓慢的原因可能是起始数量较少;图中显示的环境容
纳量(K值)约为340只,K/2对应的时间在20d之前洞时为了避免德国小蜿繁殖速率过
快,应该在第20天之前甚至更早的时间防治德国小蟾,以保证其数量维持在较低水平;防
治德国小镰的最根本措施是降低其环境容纳量,这样才能降低其危害。
5.答案:(1)不变环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2)衰退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就地保护)
(3)及I
解析:(1)如果种群呈现"J”形曲线,其种群增长率是不变的。图中的阴影表示的是通过环
境阻力淘汰掉的个体。(2)曲线下降,数量减少,种群的年龄结构呈现衰退型,保护野生动
物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就地保护。(3)如果是东亚飞蝗,属于害虫,但也不能让其数量为0,
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较低水平,即K2时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抑
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丝状菌生长,如果。时变化为干旱,。时后东亚飞蝗的种群数量会增加,
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建立新的平衡,可能变为I曲线。
课时规范练32群落的结构
一、基础练
1.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群落是研究种群的基础
B.一个群落中通常有多个种群
C.不同群落的物种数量相同
D.草原上的所有动物和植物构成了生物群落
2.下列关于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及生态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空间结构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缓解种间竞争
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D.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3.大、小鲸鱼混养,大小两种草履虫混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蝙蝠蛾的幼虫被真菌侵入体内,菌丝
逐渐充满虫体,变为菌核使虫体的组织破环,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从幼虫的口或头部长出有柄的
子座,似直立小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竞争、种内竞争、共生
B.种内竞争、捕食、寄生
C.捕食、种间竞争、共生
D.种内竞争、种间竞争、寄生
4.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动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竞争关系
B.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乙捕食甲
C.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数量将持续增多
D.甲、乙两种生物最终可能是一种生物保留下来
5.植物群落的生长具有分层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在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该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
C.处于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6.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B.调查土壤动物的类群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D.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研究计划表
7.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A.生态位也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B.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包括多个方面
C.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优越,植物中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D.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相同
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
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的生存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的生存
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9.下表为科研人员对鸟类资源的调查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鸟类丰富度/平均种群密度
群落
种/(只・hm-2)
次生杂木林5511.5063
灌丛5116.3581
农田213.9417
人工马尾松
2314.3857
林
(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结构;灌丛中的植物因为光照因素
的影响,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现象。
(2)表中数据表明,四种群落中的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其中农田中的鸟类丰富度最低,原因
是;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
更多的o
(3)调查中发现甲、乙两种鸟类存在捕食关系,二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分析可知,乙
是。甲、乙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
二'提升练
L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n?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
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16
124
0
8
6
4
2
0
r
E
・
<-)
、
制
品
苣
左
钥
零
A.随着距离的增大,蝗虫的种群密度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弱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大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对蝗虫种群密度增大不利,对天敌捕食蜥蜴有利
2.某人工鱼塘里养殖了“四大家鱼”,鲤鱼又叫白鲤,在水域的上层活动,吃绿藻等浮游植物;端鱼的头部
较大,俗称“胖头鱼”,又叫花鲤,栖息在水域的中上层,吃原生动物、水蚤等浮游动物;草鱼生活在水域
的中下层,将水中植物吞食之后又排出,待粪便滋生微生物之后再吃下,过滤其中的微生物;青鱼栖息
在水域的底层,吃螺狮、蜕和蚌等软体动物。下列有关该人工鱼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四大家鱼在鱼塘空间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四大家鱼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C.鱼塘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混合放养提高了对空间和食物的利用,提高了鱼的产量
3.科研人员对岱衢洋海域的鱼类资源生态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见下表(说明:优势种相对重要性
指效IRI>1000为优势种,Bi值越大,表示该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越大,Gf是底层鱼类,Nb是近底层鱼
类,Mu是中上层鱼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编生态类
种类IRIBi
a型
9
Al鳏1.79Mu
507.31
6
A2竣1.82Mu
997.83
A3黄姑鱼16.240.80Nb
A4带鱼24.300.9Nb
A5焦氏舌鲸13.540.76Gf
前颌间银
A620.661.21Gf
鱼
A.该海域的优势种是鳏和蝮
B.该海域的鱼类不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
C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
D.在所调查物种中,蝮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
4.(2020山东潍坊二模)如图为科研人员建构的保护区内的某猎物一捕食者模型,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
猎物种群数量(N)
A.该模型能反映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
B.该模型能解释猎物、捕食者种群数量均维持相对稳定的机理
C.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种群K值的是M和P3
D.猎物和捕食者之间的捕食关系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形成的
5.生态学家在某弃耕地紫茎泽兰入侵区,开展轻度、中度、重度入侵区的群落植物多样性调查,结果
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其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加而o重度入侵
区植物物种数变化较小的原因是。
(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构成关系。
(3)研究发现,经济植物黑麦草能抑制紫茎泽兰的生长。为了解其抑制机制,进行如下实验:
①在适宜条件下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
②取一定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
验组,对照组加入。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
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课时规范练32群落的结构
一、基础练
1.B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一个群落中通常有多个种群;不同群落的物种数量不
同,这是区分群落的重要依据;草原上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2.C影响群落空间结构不同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光照。
3.D大、小妒鱼属于同种生物,两者之间的关系为种内竞争,大小两种草履虫属于种间
竞争关系,冬虫夏草中幼虫和真菌为寄生关系。
4.B由题图分析可知,甲、乙两种动物之间为捕食关系;若乙种群数量减少,则甲种群的
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保持稳定;具有种间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最终可能是一种生物
保留下来,另一种生物被淘汰,也可能是两种生物都生存下来,但是捕食关系不会出现一
种生物被淘汰的现象。
5.C植物的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是植物对环境的一
种适应;农业生产上,可以利用分层现象进行套种,来提高农作物产量;处于不同高度的山
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
时间和活动范围。
6.B不同的时间,动物的活动习性不同,故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
体总数;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包
括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
个研究计划表。
7.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
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它包括多个方面,也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
全部条件;生物生存与环境相适应,环境条件优越,植物中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部分相同,并非完全相同。
8.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乙抑制了害虫A的爆发,新的种间关系和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
利于害虫A的生存,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间作农作物乙后,营养结构
复杂程度提高,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而不是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
系。
9.答案:(1)水平分层(2)农田中植物种类较少食物和栖息空间(3)捕食者负反馈
调节
解析:(1)次生杂木林中的生物分布具有镶嵌现象,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灌丛中的植
物因为光照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2)表中数据表明,四种
群落中鸟类丰富度差别较大,农田最低的原因可能是植物种类较少,灌丛的鸟类平均种群
密度最大,说明灌丛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和空间(栖息环境)。(3)分析二者的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可知,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故甲为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甲、乙
的种群数量的变化体现了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
二'提升练
1.CD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说明植物
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被天敌捕食的风险
就越大;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
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密度,对
天敌捕食蜥蜴不利。
2.ABC四大家鱼在鱼塘空间的分布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根据题意分析,四大家鱼之
间不存在捕食关系;鱼塘的浅水区和深水区分布着不同的动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
构;混合放养提高了对空间和食物的利用,提高了鱼的密度和对饵料的利用率,提高了鱼
的产量。
3.ACD该海域中鳗和蝮的IRI>1000,因此该海域的优势种是鳗和蝮;该海域的鱼类存
在群落的垂直结构;环境污染可影响生态位宽度的大小;在所调查物种中,鳏的生态位宽
度Bi值最大,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和竞争能力最强。
4.C在M~N3段,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也在增加,但是当捕食者的数量达
到一定程度后,猎物又在不断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
节;猎物种群数量超过则引起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超过尸2,则猎物数
量减少,两者相互作用,使猎物和捕食者的数量在M和P2左右保持动态平衡;根据分析可
知,该模型中最可能代表猎物、捕食者的K值为N2和P2;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捕食关系
是经过长期的共同进化逐步形成的。
5.答案:(1)丰富度减小已经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2)竞争(3)培养过黑
麦草的营养液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
茎泽兰生长的物质
解析:(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看图可知:随紫茎泽兰入侵程度的增力口,物种
丰富度减小,重度入侵区因为已经形成以紫茎泽兰为优势的稳定群,故植物物种数变化较
小。(2)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之间竞争阳光、水分、矿质元素,构成竞争关系,紫茎泽兰
能分泌特定的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3)本实验是研究黑麦草抑制紫茎泽兰生长的
抑制机制。实验步骤:①在适宜条件下用完全营养液培养黑麦草幼苗一段时间;②取一定
量培养过黑麦草的营养液加入用于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中作为实验组,对照
组加入等量的培养紫茎泽兰幼苗的完全营养液;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并
比较两组紫茎泽兰幼苗的长势。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黑麦草根部是否分泌抑制紫茎泽
兰生长的物质。
课时规范练33群落的主要类型和演替
一、基础练
1.将陆地生物群落区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A.植物高低
B.地势高低
C.科学家的设想
D.植被分布情况
2.下列属于森林群落典型特点的是()
A.群落结构复杂
B.种群密度常发生剧烈变化
C.植物以草本为主
D.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
3.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层,同
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在每一个层次上,都有各自特有的动物栖息。下列
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存在着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照引起的
B.动物不存在着垂直分层现象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树冠层
D.该群落主要分布于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5.下列关于不同群落类型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中的阴生植物叶绿体大,绿色深,有利于在弱光条件下生存
B.草原中的善于快速奔跑的动物有利于躲避天敌和获得食物
C.沙漠里的植物和动物结构发生了特化,有利于适应缺水的环境
D.草原生物群落不会随季节发生变化
6.我国的很多的淡水湖曾被开垦成农田,近几年由于“退耕还湖”的实施,农田弃耕后,在湖泊的枯水期,
甚至出现了成片的“草原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退耕农田变为草原的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
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
D.演替过程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时间结构
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8.下图表示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B.若时间允许,甲定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C.乙群落的演替属于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D.第N年时,甲、乙的群落结构相同
9.某地的常绿阔叶林因森林大火而遭到破坏,经历一段时间后,该地常绿阔叶林逐步得以恢复。下图
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其植物组成。请回答下列问题。
(1)随着时间的推移,的过程,称为群落的演替。在第I阶段
经历了一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到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在第H阶段,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
内很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其原因
是。
(2)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演替,在I-IV阶段的演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
力。
(3)如果人类参与了该群落演替过程,那么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和进行。
二、提升练
L不同的气候、地形等条件可孕育不同的生物群落,下列关于各种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多数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生活在热带雨林中
B.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类
C.荒漠动物一般在雨季进入冬眠,旱季进入夏眠
D.体型巨大的动物适合生活在荒漠
2.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图2表示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植物的个体数及岩
石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先锋植物
图1
体积
80
60
40
20
1234567
图2
A.图1所示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该群落只有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C.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没有导致岩石体积下降
3.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
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表。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物种种类/种
垂直0—10—2030—4()
分层104050
年年年
藤本
30001
层
灌木
221102
层
乔木
232620105
层
A.林窗存在所引起的动植物群落的更新属于次生演替
B.U0年间,林窗逐渐关闭、光照减弱使藤本和灌木逐渐消失
C.森林中不同部位形成的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垂直结构和丰富度
D.当林窗区域发展到40—50年时,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提高了群落的稳定性
4.(2020山东青岛一模)生态学家对我国某高山群落演替的过程进行了研究,该地区分布着常绿阔叶
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多种植被类型,不同海拔分布的植被类型不同。如图为甲、乙
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特征
B.第5年至25年的变化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群落甲弱
C.30年后群落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D.甲、乙两个群落在演替过程中都具有大量物种替代的特点
5.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作=该地段群落
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
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树种数平均胸径平均高度
群落类型
量/cm/m
I:摺荒7年的
228.76.3
次生林
n:25年的次生
8110.48.4
林
HI:50年的次生
9611.89.2
林
M150年以上
的12813.710.5
近天然林
分析上表可知:
①一
②一
6.科研人员调查了某个以白桦和水曲柳两种乔木为主的群落,群落中的白桦和水曲柳的树龄分布统
计结果如图。乔木的树龄分为幼龄林(10年生以下)、中龄林和近熟林(10〜40年生)以及成熟林和过
熟林(40年生以上)三个年龄组。请回答下列问题。
1020304050607080
年龄/年
图1白桦种群年龄结构
1020304050607080
年龄/年
图2水曲柳种群年龄结构
(1)据图1分析,导致白桦幼龄林生长难以进入下一龄级的原因
是。
(2)据图推测若干年后,在群落中占优势。
(3)可以通过等来测量树龄。
⑷该群落能够维持种群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的原因
是O
课时规范练33群落的
主要类型和演替
一、基础练
1.D陆生群落分类主要依据群落的组成,并非地势或植物的高低。群落的组成即群落
中的不同植物、动物或微生物,其主要依据应是植被分布情况。
2.A森林群落结构复杂,相对稳定,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剧烈变化;森林中有乔木、灌木、
草本和藤本植物,大多数动物树栖或善于攀缘。
3.B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也存在着垂直分层现象;树冠层植物在竞争中占有优
势,光照对植物的影响比较大。
4.C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
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
存在竞争现象;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容易形成森林。
5.D阴生植物叶绿体大,绿色深,有利于在弱光条件进行光合作用,而满足自身的生长发
育;草原中的善于快速奔跑的动物提高了躲避天敌的概率,扩大了食物来源;沙漠里的植
物和动物能够适应缺水的环境,是因为具有一些保水的结构;草原季节降雨量不均匀,生
物群落会随季节发生变化。
6.C退耕农田变为草原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先增加后保
持相对稳定;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不断更替,因此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群落的时
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不是指演替过程中出现不
同种类的植物。
7.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超过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人类活动对
群落的影响有很多是有益的,如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甚至可以建立人工群
落;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
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下,但不是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
制。
8.C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物种丰富度并非为“0”;在某些条件不适宜的地方,即使时间
允许,群落演替也未必能达到“森林”阶段;第N年时,甲、乙中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群落结
构未必相同。
9.答案:(1)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
淘汰(2)次生提高(3)方向速度(顺序可颠倒)
解析:(i)群落的演替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在第n阶
段,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所以草本和灌木混生,群落内很
少有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长。(2)题干为火灾过后的森林,为次生演替,在I-IV阶段的演
替过程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增强。(3)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二'提升练
1.AB热带雨林中生活着90%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草原上能进化出失去飞翔能力的鸟
类;荒漠动物一般不会在雨季进入冬眠,冬眠是对寒冷的适应;荒漠植被特别稀少,为动物
提供的食物非常少,无法满足体型巨大的动物的食物需求。
2.CD图1是裸露岩石上开始的群落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该群落既有垂直结构,也
有水平结构;题图显示,演替过程中植物的种数增加时,岩石体积增大。
3.ABD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根据题表信息可
知』10年间,藤本植物和灌木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
少,乔木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藤本植物和灌木处于劣势逐渐被淘汰;森林中的不同部位
形成林窗,会一定程度上改变群落的水平结构与物种丰富度;由表可知,当林窗区域发展
到40—50年时,生物多样性相较0—10年间降低,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
期合理开采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
4.ACD不同海拔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特征;第5年至25年间,群落
乙的物种丰富度先出现明显下降,说明群落乙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群落甲弱;30年后群落
乙物种丰富度达到最高,即所含物种数目最多,并非现存各种群密度达到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第8课“火柴人”行走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青岛版(六三制)
- 第二单元 重庆旅游计划说课稿-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旧版西师大版
- 关于同学聚会发言稿18篇
- 2025年浙江省人民警察司晋督培训考试综合类题库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深圳市大鹏新区发展和财政局招聘考试笔试试卷【及答案】
- 住宅商业公寓社区文化活动策划与运营合同范本
- 茶室租赁合同范本:茶文化休闲体验服务协议
- 出租车公司股权转让与智能交通信息服务合同
- 朱岚离婚协议: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赡养金协议书
- 东南亚旅游导览出国劳务派遣服务协议
- 充电站运营管理制度(参考模板)
- 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手倒立前滚翻》
- NISP一级考前模拟训练题库200题(含答案)
- JJG 20-2001标准玻璃量器
- 2024外研版初中英语单词表汇总(七-九年级)中考复习必背
- 《大数据平台部署与运维》课程标准(含课程思政)
- 英语中的时间表达(示范课例)
- 脊柱外科进修汇报
- 《史记》上册注音版
- 苏州大学文学院语言学纲要课程笔记
- 危重症患者护理文书书写规范-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