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备考语文复习一本全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_第1页
【人教版】备考语文复习一本全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_第2页
【人教版】备考语文复习一本全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_第3页
【人教版】备考语文复习一本全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_第4页
【人教版】备考语文复习一本全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文言诗文阅读

第一节背诵、默写古诗文

【基本要求】

1、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2、能默写文言诗文或文言名句。

3、默写时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颠倒顺序。

【学习引导】

1、熟读成诵

“熟读”是“成诵”的准备,“成诵”是“熟读”的结果。在“熟读”阶段,可以采取多种阅读方法,

如声读、视读以及各种精读法。在“成诵”阶段,主要采用反复朗读的方法。要全神贯注、注意停顿。读

了几遍以后,可以把头抬起来,让目光离开书本,把刚才朗读的句子口述一两遍。口述时,脑子里想着这

句话的意思,并经过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尽可能地把这句话的意思具体化、形象化。

2、笔述默写

写的时候,注意力同样要高度集中,要认认真真,一笔不苟,字要工整,标点要清楚。在写的过程中,

坚持决不翻书照抄,其中个别语句实在记不起来了,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填补。标点符号读

的时候不死记,写的时候由自己判断。写完了,念一两遍,把错漏的字词,和听着不通顺的语句改正过来。

最后,翻开书本,对照原文,仔细修改和订正,力争一字不误,一点不漏。为着修改方便,默写时最好一

行空一行。

3、化整为零

背诵时可以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熟读成诵。分读法可以分为逐段读、渐进读、反复

读三种类型。(1)逐段读,就是顺次一段一段读下去,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2)渐进读,

就是背熟第一段,接着背熟第二段,连背以上两段;然后背第三段,随后连背以上三段;再单独背第四段,

又把一、二、三、四段合起来熟背。依次类推,背完全篇。(3)反复读,就是先读完第一段,再一、二段

连读,然后一、二、三段连读,依次类推,背完全篇。

4、找出异同。

将相关文段的内容的具体层次、语言特征(标志)、内容类属等归类比较,找出异同点,抓住其“异”,

进行整体、分段或串并式的背诵,将易错易误的地方找出来,反复诵记。掌握文言诗文中音节的停顿、读

音的轻重、语流的速度、语调的抑扬乃至音色的处理等,不仅有助于以声解义,更有助于以声促忆。

【能力聚焦】

文言文默写主要有三种题型:(1)续句型;(2)理解型;(3)迁移型。

“续句型”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

例:山重水复疑无路,。

、清泉石上流。

,,怡然不动。

文言诗文的默写大多选择具有生命力的写景状物和富有哲理的语句。上述题目分别填入“柳暗花明又

一村”,“明月松间照”,“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诗文名言。

“理解型”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

例: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描写人物活动的诗句是:,。

杜甫的《望岳》中,诗人想像登上泰山之巅抒发豪情的诗句是,.

这一类背诵默写,不是单纯地考查记忆能力,更是考查理解能力。这就需要准确理解提示,然后唤醒

积累,调动积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是正确的回答。

“迁移型”就是引用学过(或课外掌握)的古诗文来表明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两句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

“,”意思相同。

2、古代诗文中有关送别的名句灿若繁星,请你写出其中的一句。

这一类题,侧重检测名句的运用能力。答案不是唯一的,命题者常常是在所学课文的范围内考虑的,

而答题可以凭借积累,超出课文范围,只要所填恰当即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是《出师表》中读过

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都是赠别诗中的名句。

第二节理解、辨析词义

【基本要求】

1、能依据语言环境确定并解释常见实词的含义。

2、了解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

3、了解常用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学习引导】

1、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

古代的词义,有些是直到今天没有变化的,例如“人”“手”“大”“小”“飞”等,有些则起了变化的,

或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如果依照现代汉语来理解,那就可能闹出笑话。如,“涕”古代

指“眼泪;“臭”古代是气味的意思,包括好闻的香味;“江”“河”,古代一般专指“长江”、“黄河”等等

不同的解释。

我们读文言诗文,不怕陌生的字,而怕熟字。对于陌生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来解决;至于熟字,我

们就容易忽略过去,似懂非懂,容易弄错。比如古人所谓“去。指的是离开某一个地方或某人,柳宗元

的《小石潭记》中“乃记之而去”的“去”意思就是“离开”。

2、依据语境确定实词意思。

要确定词义,必须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文言文中的实词大多有几个义项。如“生”,常见义项有:(1)

草木生长,长出,如“多松,生石罅”(《登泰山记》);(2)生活、生计,如“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

说》);(3)对读书人的称呼,如“生固幸而遇予乎”(《黄生借书说》)。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

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有助于

更好地理解文言词语。这里以《桃花源记》为例:缘(沿着,顺着)溪行——“缘木求鱼”;落英(花)

缤纷——成语“落英缤纷”出于此,意为落花繁多。欲穷(尽)其林——“无穷无尽”,“理屈词穷”;豁

(开阔)然开朗——豁达大度“日暮途穷”;悉(尽、全)如外人——“悉心照料”,“悉数捐赠”;并怡然

自乐怡然,形容喜悦。如“怡然自得”;停数日,辞(告别)去——“告辞”,“辞岁”等等。

在确定、解释词义时还要注意实词的活用现象和古字的通假现象。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

和“远”,本是形容词,但在句中的功能则是动词,解释时就应用现代汉语中的动词“亲近”、“远离”(也

可理解为“使……亲”,“使……远”);又如“斗折蛇行”(《小石潭记》)中的“斗”和“蛇”本是名词,

在句中显然是表形状的状语,解释时就要表现状语的特点,用“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的形

式来表述。通假现象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如“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

“孰”,是“熟”的通假字,应从“熟”的义项中找到相应的解释“仔细二

要能够根据语言环境确定义项,其基础是实词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有150个字左右的积累量,

而这150个实词的积累与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熟读是密切相关的,到了一定阶段,还应进行必要的梳理,

尤其是可以对初中课文中那些具有生命力的词句作一番梳理,把握它们的解释和用法。只有这样,才能举

一反三,触类旁通。

3、了解虚词的含义或作用。

文言虚词的使用十分频繁,但初中课文中涉及的常用虚词并不多,大致有“而”、“其”、“虽”、“为”、

“焉”、“于”、“与”“以”、“之”等,因此初中阶段只要重点了解部分虚词的含义或作用就可以了。可以

分两种情况:一是能用相应的现代汉语来解释的,如“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的“于”与“能谤讥于市朝”(同前)中的“于”,就分别解释为“对”、“在";二是不必用现代汉语来

解释的,如“夫”、“而”等,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与“时忖而间进”(《邹忌讽

齐王纳谏》)中的“而”就不必作具体解释。

文言虚词含义或作用的了解,不必死记硬背,主要还是要有一定的文言阅读量,产生一定的语感,在

解释句子的时候,能找得到有关的现代汉语词语,使句子的解释正确、通顺。

【能力聚焦】

例1: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三辱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2)厚野有麦场(《狼》)

(3)辱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三个句子都有“顾”一词。第一句“顾”的宾语是“臣”,可推断其词义是“拜访”“访问”;

第二句“顾”的宾语是“麦场”,可推断其词义是“看”“看见”;第三句“顾”作“不如”的修饰语,

可推断其词义是“反而”。语言环境中的相关词语不同,词义也不同。

例2:

用现代汉语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后遂无问申者(《桃花源记》)

(2)臣本布冬(《出师表》)

在文言诗文中,有许多名词一直沿用至今,它们主要出现在成语和书面语中,成为现代汉语的有机组

成部分。“津”,渡口。问津,探寻渡口,比喻探问情况、价格。例如“无人问津”、“不敢问津”、”津

关险塞”、“布衣黔首”、“布衣之交”等。学习文言诗文要注意积累这类词语。

例3: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等眷运于渤海之尾(2)得而度之以为饵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必能裨补阙漏

了解一些词类活用、通假等现象,但更应在了解的基础上依据语言环境解释其含义。如第(1)

句中的“箕畚”是“用箕畚(运)”的意思,如果说成“运送箕畚到渤海”,岂不可笑?第(2)句中

“腊”,有动词的意义,解释为“把肉晾干,晒干”;第(3)句中的“远”是形容词作动词,有“远

离”(或“使……离开”)的意思,与“亲”相呼应,文言诗文中彼此呼应的语言现象较多,解释时可

以前后参照。第(4)句中的“阙”是通假字,通“缺”,解释为“缺失”。所谓古字通假,就是两个

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古字通假常常是两个字读音相同或相近的。

例4: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要正确解释这句句子,几个虚词是需要关注的,一是“而”,可保留,不译。它只表示前后两件事的

密切关系,不能解释为转折语气或递进语气;二是“乎”,要表述出反诘语气。

第三节解释、疏通句意

【基本要求】

1、了解文言文遣词组句的一些特点、规律。

2、了解常用文言虚词的最基本用法。

3、准确、通顺地解释常见文言语句。

【学习引导】

1、突破关键词语。

如果把解释句子比作百米跨栏短跑竞赛,那么关键词语好比一个个跨栏。突破一个个“跨栏”,是关

键、是基础。如《公输盘》中“荆国有余于地”一句,首先要知道“荆国”是指当时的“楚国”;其次要

知道“余"是''多”的意思;最后,则是思考文言虚词“于”作何解释,联系上下文,疏通句义,可以解

释为“在”。整句的意思可解释为“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虽不单独考查,但在释

句时起很大的作用。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句子的语气,常常凭虚词表达出来,

可见,常用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也应大体了解。

2、注意句式特征。

文言语序和现代语序常常不同,用现代汉语解释时.,要按合乎规范的语言习惯作适当的调整和表述。

如判断句用”者•也”、“……也”解释时要注意这些标志性词语。《曹刿论战》“公问其故,对曰:'夫

战,勇气也'”一句中“夫战,勇气也”有一个表示判断语气的“也”。但句中无动词,解释时应补上,准

确的解释应该是;“作战,靠的是勇气”。还有,“被动句式”、“语序变化”“句子成分省略”、“常见固定句

式”、“句子词组化”等文言文句式特征,在多读多看中,慢慢会弄通的。

3、掌握解释步骤.

可以用一个口诀来概括: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义,揣摩语气,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

句篇,连成一气;如无标点,审慎断句;解释完毕,检查仔细。解释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其步骤是(1)释义(2)串意(3)调整。具体方法有——留:有的不用解释,保留原样,如地名、人名、

官名、书名、年号、朝代等。换:把文言文换成现代汉语,包括把古汉语特有的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句式。

增: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在翻译中要补充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如“惧有伏焉”中的“伏(埋伏),另

外,将句子中省去的部分补上,数词、名词中间加量词。删: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没有

实在意义,解释时可删去,如果硬解释,句子反而不通了。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只是引起议

论的作用。调:解释时,需要对原句的词序作适当的调动,把某些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

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如“甚矣,汝之不惠”,解释为“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能力聚焦】

例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

首先将句子读通,对每一个词作出相应的理解。在解释此句时:逐字落实为:“余——我”,“幼一

小时侯”,“好——喜欢”,“书——书”,“家——家里”,“贫——贫穷”,“难——难以”,“致——得到”。

关键是理解文言词语“好”、"致二然后,用现代汉语连起来表达完整,同时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调整

语序,补充内容。如果个别词语与此有点出入,只要不影响全句意思的完整性,也是可以的。全句的意思

是:我小时候喜欢书,(但)家里贫穷很难得到书。

例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君将哀而生之乎(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

(1)句中要注意“生”的用法和意义,它是个使动用法,即“使……生”的意思。意思是:“你是可

怜我想使我活下去吗?"(2)句要扣住“鼓”,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击鼓”。还要注意的是:要

将此句中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以疏通语句,不然,表述就不完整。这一句的大意是: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

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勇气就耗尽了。(3)句的“所以”是

“……的原因”的意思,另外,关键词语“亲”与“远”能够理解,即可顺理成章地解释了。

例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

情态。(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八分有奇,高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箫蓬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2)启窗

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楼之。

第(1)句可以解释为:(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轼游赤

壁。原文中的“尝”修饰动词“贻”,“贻”为“赠送”,“尝”是“曾经”。“盖”是句首语气词,''云”是

句末语气词,解释时可酌情省略。原文中“贻”利“泛”是理解句意的两个关键实词,必须准确解释。第

(2)句可以解释为:打开窗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对望着。原句中的关键词是“启”和“望二

“启”作动词,可用双音节“开启”来解释,“望”也是动词,用拟人手法,“互相对望着",故解释为“相

对着"。原句中“而”表示“启”和“观”两个动词的连接,解释句子时可以省略。

第四节分析、概括语段主旨

【基本要求】

1、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2、能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

3、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学习引导】

1、概览全文,整体把握。

首先,一定要有整体阅读意识。在阅读过程中,即使碰到个别词义或句意一时把握不准的情况,也应

毫不犹豫地读下去,•遍不行,就来两遍、三遍。在反复的阅读中,原先的问题往往会迎刃而解。其次,

在整体把握了文意,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阅读时产生的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就可以比较准确

地把握主旨了。

2、筛选文章的关键信息。

首先,是检索性筛选。对一些比较显性的语言材料能够准确地提取信息。如“在《曹刿论战》中‘忠

之属也’具体是指:我们可以在“忠之属也”一句的前后,用推断的方法去辩

认一下,即可确定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次,是理解性筛选。例如,“上文通过列数字的

方法说明了核舟的,赞美了雕刻者技艺精湛”。如果仅仅理解为为了说明核舟的“小”,那只是浅

层的理解。其实,作者意在强调小小核舟上竟然有那么多的人物、物件、题字等,从而说明核舟的“精致”

程度。

3、读懂作者的情感态度。

有的文言文,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是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式直接表达出来的,带有明显的赞颂或批评、

肯定或否定,从文章的关键语句中就能找到。有的文言文,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

描述(说明、议论)中显现出来的,其观点和态度比较隐蔽又分散在各部分之中,这就需要在领悟、分析、

比较的基础上去综合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从选文的开头句、中心句、结尾句入手,把作者对原文

中的人、事、物的评价或事理的分析的句子找出来,以此为突破口,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能力聚焦】

例1: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

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螳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

幸而遇张乎?知幸而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

为一说,使与书俱。

文中“其借书亦类予”是指的情形。看到这样的情形作者

联想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论证了的观点。

要答好此题,必须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黄生借书说》一文就黄允修向作者借书一事发表议论,

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勉励青年人珍惜青春读书好时光。第•空要求筛选关键的信息,“我”

与“黄生”在借书这件事上哪一点是相同的呢?文中写道:“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故有所览辄省

记"。当“我”去借书时和借来后的情形,足以证明作者的观点。

理解段意是把握作者思路、理解文章主旨的基础。这一段共7个句子,分两个层次,叙述了作者的经

历。作者先写幼时借书读之用心专,再写“通籍”后买了大量的书却懒于去读。这一前一后的鲜明对照所

说明的道理是不难看出的。

例2: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

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本文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道题仍然是从理解主旨切入的,只是问法较为灵活一些罢了。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文章的层次结构。

选文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以山水的不凡作类比,引出陋室,立意于“德馨”。第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

人物和口常生活,只见其雅,不见其陋。渲染了“德馨”。第三层再以诸葛庐、子云亭自况,画龙点睛,

照应“德馨”。因此。通领全文的语句自然是“惟吾德馨”。“德馨”,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具有怎样的精神

世界呢?那就是:达观闲适却又孤芳自赏。这就是本文的中心思想。

例3:

燕雀相乐①

燕雀争善处②于一室之下,子母相哺也③,姆姆焉相乐也④,自以为安矣。灶突决⑤,则火上焚栋,

燕雀颜色不变。一一是何也?乃不知祸之将及己也。

注释:①燕雀:鸟名②善处:安处③哺:哺育喂养④姆峋:安乐温馨的样子⑤灶突决:

厨房的烟囱坏裂。突:烟囱。决,裂,坏

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语段内容考查的另一种题型就是“说理”与“启示”。说说这篇文章所包含的道理或说说这篇

文章所给我们的启示。

火势已经焚烧到房屋的栋梁,而在屋内做窝的燕雀还其乐融融,竟然不知道大火将危及到它们的生命。

如果说燕雀之智如此低下,尚且可信,那么,以此喻人,是否仍然真实可信呢?这就是这则寓言给我们的

启示。它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自身的安乐,而要放眼整个大环境,居安思危,早作防范,免得大祸临

头还麻木不仁。

第五节积累文学文化常识

【基本要求】

1、了解文言诗词曲的基本知识。

2、了解课文中涉及的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3、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文化常识。

【学习引导】

1、口诵摘抄。

每天朗读并笔述一段文章,这些文章选用名家名篇,或被公认为佳作的范文。读的时候要专心致志,

以体会作者的行文特色,然后摘抄文章的精彩语句。这样做,既能积累知识,储存资料,还能使理解加深,

记忆牢固。

2、分类整理。

这里的分类整理可以借助网上收索、卡片摘要等方法。:(1)内容摘要。抄录或下载书籍文章的重要

内容,包括文学文化常识。(2)书名或论文索引。不摘内容,只记题目,名称,注明在哪里可以查到原文。

(3)随感记录。将自己在读书中随时产生的体会,发现的问题写下来。以上所记内容要标明出处和年、

月、日;如果是书籍要记下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第几版、页数。如果是网络资料,更要保存好有关

信息。

3、编制图表。

在阅读中,对文学和文化常识进行分类、加工,制成图表,达到巩固记忆,加深理解的目的。比如可

以将“文学知识”按“作家”、“朝代”、“主要作品”、“节选课文”、“写作特点”等几方面列表。总之,内

容要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以概括,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能力聚焦】

例1: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这段文字节选自课文,作者是,他是时期杰出的、。

(2)“表“是的一种文体。

这道题要求写出文章作者的姓名和所生活的时代和学术地位,这些内容课文注释中都有。了解文学史

上有影响的作家作品,积累相关文化知识,应该是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必修课。

例2: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语出《陋室铭》,作者是唐朝的(人名)。“铭”是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一般特点是。“鸿儒”的意思是,“白丁”一般是。这一意思

与《出师表》中的“布衣”一词相同。但在此句中“白丁”是指。

这一文学常识题,既要求写出作者姓名及其生活的朝代,又要求能够从文体知识及文化常识的角度出

发,检测学生的文化积累情况。尤其是对“白丁”一词含义的了解,既要知道它的一般含义,又要知道它

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还要迁移到读过的课文中与之同义的词。初中三年的知识贯通起来,是不难回答的。

【实践平台】

(-)1、默写

(1)江山代有才人出,。

(2),柳暗花明又一村。

(3)《鱼我所欲也》一文表现了“舍生取义”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同样表达

这种追求的两句诗是:“,/

(4)《少年中国说》中以龙来比喻中国少年无限生机的句子是“,\

提示:

第1题、第2题、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兼及学生的书写规范。第4题先要辨析题干的

含义,理解题干要求。辨析题干时,应该悟出试题对所默写的句子有如下要求:①句子运用了比喻修辞手

法。②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中国少年”和“龙”。③比喻句的表达作用是显现“无限生机”。④填空横线及

标点符号提示默写部分是含有两个分句的句子。⑤句子必须出自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2、根据语境默写

(1)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

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2)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不少诗句写了“春”,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请

你从初中课文中写出一个含“春”的句子:“,

提示:

本题的考查,包括了理解性积累、归类性积累和联想性积累。考查范围,由注重课内名句向课外延伸。

以上的理解性默写重在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迁移,将占诗词的积累与现代文融会贯通起来,启发大家在现

代文写作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的经典名句。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向吾不为斯役

2、下一说,使与书俱

3、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

4、号牛塞屋,富贵家之书。

5、十折蛇行

6、盖简桃核像狭者为之。

7、复前行,欲穿其林。

8、苍山负雪,明生天南

9、一圾作气

10、此皆居冬

11、奉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2、便奉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3、谨像之,时而献焉。

1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5、先帝不以臣―

16、臣不胜受恩感激

17、非夫人之物而强隼焉

提示:

第1——3题的“为”,属于一词多义现象。在解释这类加点词的意思时,一定要关注具体的语言

环境,进行区别、选择。第4题是使某物变成某种状况,解释为“使……xx第5题是名词作状

语,解释为“像……一样”。第6——11题为“词类活用”,但重在词义解释,解释时要注意词与词之

间的搭配关系,解释的词义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要体现已变化了的词性,但意义要保持与原

词意义相关或相近。第12-13题是通假字,这类加点词的解释,仍要表明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

义。第14—15题是属于古今意义不相同一类,要归纳整理,多加积累。第16—17题,是教材中均无

注释而至今仍在常用的一些实词,答题时不要望文生义。

(三)阅读下文,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用人之道

太宗令封德彝举,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日:“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J上日:“君子用人

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号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

(1)太宗令封德彝举()(2)岂借才于号代平()

所引语段是课外语言材料,要求学生能迁移课内学到的常见实词解释,基本读通语段,理解主要意思。

加点词“举”的义项在课文中出现过三种:①提拔、举荐②发动③全。本句加点的“举”与《出师表》中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的“举”意思相同。另外一个加点词“异”在《出师表》中有“陟罚藏否,不宜

异同”;《登泰山记》中有“极天云一线异色”;《黄生借书说》中有“日'姑俟异日观'云”;《桃花源记》

中有“渔人甚异之”。细心比较4个解释,联系《用人之道》,答案便在其中了。

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拿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寺壳」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日:“北人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理解文中加点词语,完成题目

(1)下列与“席上食菱”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衣管所安B、谨拿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含D、退而甘售其土之有

(2)下列与“欲与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今日存,明日去B当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考D俸寺书来

提示:

这道题在题型设计上有所变化,采用选择题形式,考查“食”“去”这两个常用文言词语。这道题意

在利用选择的优势,进•步打通课内外文言文,扩大思维容量,让学生在反复出现的文言词语的信息中构

建知识网络,以迁移能力解决新的问题。

(四)、阅读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

黠鼠赋(节选)

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中空。哆喽馨餐,声在橐中。曰:

“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J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童子惊曰:“是方啮也,

而遽死也?向为何声,岂其鬼耶?“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提示:

要使句意通顺,就要注意句中“而"、“乃”这些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而”前后连接着两个动词:“覆”

“出”;“乃”前后连接着两个动词:“堕”“走: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两个动词都表明时间上有先后相

继,事理上有先后相承的关系,都可以作“就”“便”“因此”解释。

(五)、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提示:

在现代汉语中“以为”是一个词,意思就是“认为就像“妻子”、“交通”都是一个词一样。可是,

在文言文中可能是两个词,比如例句中的“以为实际上是“以”和“为”两个词组成,它是“以之为”

的省略。当“把它用来作为……”解。联系全文,“然”是虚词,表转折;“腊”,作“把肉晾干、晒干”

解。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提示:

解释这类句子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完全按照句中词语的顺序逐字翻译,而没有把提前或移后的部

分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移后或提前。本句中“修狭者”其实是作为“桃核”的修饰语。“修”是“长”

的意思,所谓“修长的身材”,仍保持着文言义。而且应该注意的是“桃核”而非“核桃”;“盖”表示“大

概”“大概是”;“简”通“拣”;“为”,此处作“雕刻”讲。

(六)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

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提示:

这一语段中6次出现“于”字,这些“于”字该怎样解释?“于”大致有4种用法和意义。(1)表示

动作发生的忖间、地点。作“在、从、到……”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介绍对象。作“向、

对……”解。如,“余将告于莅事者”。(3)表示被动。作“被”解,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

表示比较,作“比”解。如“苛政猛于虎”。当然,上述语段中的6次“于”的用法,并不包括所有4种。

只是可以以此参照,为以后解释作准备。原句中的“际”解释为“时刻”,“间”解释为“关头”。另外,

本句同义词的运用和语序的变化也要注意恰当妥帖。

(七)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画线句子

(1)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

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说难》)

(2)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日:“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J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

以其子为智,以邻人告于为盗。(《说林下》)

提示:

有时可以将同一作家或同一材料参考比较。从分析文中字、词、句式、修辞入手,来比较异同、正误。

推寻文意。材料(1)画线句”其家甚智其子”与材料(2)的画线句“以其子为智”,意思相同。“智其子”

即“以其子为智”,也就是“认为儿子聪明”,只是材料(1)多一个“甚”字,更有强调的作用。

(八)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使举国之少年而亦为老大也,

则吾中国为过去之国,其渐亡可翘足而待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

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

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商得皇皇;干将发硼,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

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少年中国的景象,对中国少年寄予了

______________殷切希望.

提示:

这一题要求从鲜明、生动的比喻中提炼、归纳出概括性的语句来。作者运用了一组对比、排比的句子

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形象,讴歌了“中国少年”的未来。

(九)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墨鱼自蔽①

海有虫,拳然而生者②,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

噫!被所自蔽者,迺所以自祸也欤③?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又称墨斗鱼,乌贼鱼。腹内有墨囊,遇敌情即放出黑色汁液,以掩护自己蔽:掩蔽

②拳然:曲屈成一团的样子③迺:(nai乃)“乃”的异体字,即是。

墨鱼释放墨汁的目的是为了,然而,“自蔽”恰恰

成了“自祸”。这就告诉人们:。

提示:

真正的智慧,是要时时处处都看到事物的两面性,做两手准备,而不能只准备一手,这样才能立于不

败之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教训难道还少吗?

(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填空.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彩色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提示:

这首南宋诗人的绝句诗写夏天中的西湖美景,天空日丽、红碧交辉。诗人以别致的风光做送别的背景,

抒发自己送别友人时的欢愉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山衷赞叹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提示:

要理解这首词描绘了•幅怎样的图景,就要把握这首词的总体形象的塑造。这首词挑选儿种小事物来

描写农村风光,既写了景,也写了人。“明月”“半夜”“蛙声”“星天”等意象既表现了农村的丰收景象,

又抒发了喜悦的心情。

(卜二)按课文内容填空:

1、(1)《小石潭记》的作者是,他是唐朝著名的家、家、家.是唐朝

的倡导者之一。

(2)《桃花源记》的作者是陶渊明,又名,是(朝代)的诗人。

(3)《左传》是我国一部有名的体史书,保存了时期各国重要的史实。课文

《»就是从这部书中节选出来的。

提示:

这组题目除了涉及课文的作者外,还考查了课文的出处中国重要典籍《左传》的常识,对于我国古代

重要的文化典籍,如《论语》、《世说新语》等,应当尽可能的多了解一些。一般地说,这些知识并不是要

大家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感性认识加深印象,灵活掌握。

2、(1)《黄生借书说》的作者袁枚,号主人,朝文学家、学者。

(2)《登泰山记》的作者是,他是清朝派的古文家。

(3)在文言文中,题目上有“说”字的不少,如《》,《》,“说”是一种文体,

它的特点是„

提示:

我们学习文言文,一定要掌握课文所涉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掌握文言课文所涉及的文体知识和•般

文学常识,要有意识地记住这些作家的有关知识,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兴趣志向。了解“记”、“铭”、“说”、

“表”等古代文体知识。课文注解中有这些知识的介绍。读课文,同时读注解,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

的赵翼,诗的题目是《»,诗中所表达的文学主张是「李杜诗篇”本指的

诗篇.在此诗中泛指,这首诗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两句常为后人所引用,

但意思与原诗有所不同,原诗中这两句的意思是,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常用来

表达的意思是.

提示:

从一首诗引出众多的题目,这些题目综合了文学、文化的基本常识。不但要了解诗句的本意,也要了

解诗句的引申义和现实意义。不但要知道诗的题目,也要知道诗句中反映的诗人的文学主张。旨在引起学

有余力的学生探究的兴趣。

【实践平台】“参考答案”

(一)、1、(1)各领风骚数百年(2)山重水复疑无路(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2、(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二)1、干2、写3、是4、(使)牛……出汗5、像北斗星6、长7、尽8、照亮9、

击鼓10、善良诚实11、亲近12、邀请13、饲养14、与世隔绝的地方15、地位低下,见识

浅陋16、力能承受,忍得住;尽17、借

(三)《用人之道》(1)举荐(2)不同《北人食菱》(1)D(2)B

(四)(把袋子)倒过来让老鼠出来,老鼠就落地逃跑了。

(五)(1)但是捉到它把它晾干做成药(2)原来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

(六)(我)在兵败时刻接受委任,在危急关头奉行使命。

(七)认为儿子聪明

(八)壮阔瑰丽自强自立,为振兴中华努力

(九)隐蔽自己,防止对方攻击凡是不能凭小聪明,否则适得其反。

(十)蓝天、红花、绿叶交相辉映对西湖六月美好风光的由衷赞叹

(十一)夏天乡村夜景图

(十二)1、(1)柳宗元,政治思想文学古文(2)五柳先生晋(3)编年春秋战国

《曹刿论战》2、(1)随园清(2)姚鼐桐城(3)《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马

说》等以议论为主,可以叙事、说明。

3、《论诗》反对崇古,强调创新李白、杜甫诗坛名家作品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英才,

他们各有成就,各有造诣,引领自己这个时代的诗歌风尚。时代在变化,后人常常可以超过前人。

【文言文试题精编】

本试题精编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S版文言文、新教材文言文、S版和新教材共同文言文,以及少

量H版文言文。这部分内容作了一些修改,主要增加了加点词语的解释。(二)根据上海文言文基本考点

和考试方向而编写的课外文言文。这部分内容又可分为两点:一是对原有的稍做修改,使之符合目前的考

试方向;二是新增了部分内容,这部分在难易程度上也略有体现。(三)2006年、2007年全国部分省市中

考文言文。其中不乏有一定难度的短文,此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参考,教师使用时当斟酌之。

现一一附列于后。

[S版文言文]

(-)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0周公诫之日:“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

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

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享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

守之以愚者,哲;博闻辱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守以半者()

(2)博闻强记()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3.周公要告诫儿子的是:(用原句回答)

4.读了本文,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谦卑(2)强盛

2、不谦虚谨慎而失去天下,导致自己亡身,桀纣就是这样的下场

3、子无以鲁国骄士

4、一个人,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要有一种谦虚的美德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