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_第1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_第2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_第3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_第4页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就业指导课教案

任课教师:韩爱平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增强学好这门

课程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

2、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2006年3月19日,中国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上发表主题演

讲时宣布:“我国1998年全日制高校招生108万,2005年招生达到420万,招生人数增加四倍,

在校生规模超过23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21%,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

展阶段J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发生的量变表明高等教育从精英(英才)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

渡基本完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马丁・特罗教授在《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

转变中的问题》的文章中分析了精英、大众两个阶段高等教育的特征,他认为:“在精英化教育阶段,

高等教育是稀缺的资源和少数出身好或天赋高或两者兼备的人的特权;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接受

高等教育成为具有一定资格者的多数人的权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高校毕业生

每年以超过20%的数量增加(几个参考数据):

1、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人。2007年比2006

年增加82万人。200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2006年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为8.8万人,2007年广西区内高校毕业生为11.8万人。2007

年比2006年增加3万人,增长率32.5%

3、我院2006年毕业生就业统计:

毕业生总数:1933人,总就业率72%.其中本科毕业生139人,就业129人,就业率92.%。

专科毕业生1794人,就业1325人,就业率73.86%。全院尚有541名毕业生未就业。

4、2007年我院毕业生总数1769人。其中本科生851人,普通专科生577人,小教专科生341

人。2008年我院毕业生总数2150人,其中本科生1396人,专科生754人。

高校毕业生的剧增改变了就业市场的供求关系,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学校

的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的需求,社会提供的“精英”就业岗位充足,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主要在社会

较高层次的岗位上就业,称之为“精英式”的就业。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高校毕业生

就业将发生与“大众化”相适应的“质”的变化,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在市场条件下,高校毕业

生将面临激烈的就业岗位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精英”岗位上就业,另一部分

高校毕业生在非“精英”岗位就业,为工业化社会储备人才资源,这部分毕业生将成为社会的普通

劳动者;毕业生求职的成本扩大,求职的时间延长,整体的薪酬水平下降;这就是高等教育大众化

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征。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在大众化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热点话

题。在就业压力大、就业大学生增加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解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开设

就业指导课,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社会,很有必要。

第一节就业及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

一、就业及其基本特征

就业、职业一一两个名词解释,比较。

(一)解释

1、什么是就业

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

把握四个方面:

其一劳动主体必须是从事社会劳动(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

其二有报酬和经济收入(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不是就业)

其三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如走私、贩毒、卖淫有非法收入,但不是就业)

其四劳动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规定就业必须年满16岁,如文艺、体育等特殊工种除外)

2.什么职业

职业在德语中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

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

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

从事某项事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它的忠诚。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不

断实现的过程。

(-)比较

就业一一是劳动者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活动,职业目标尚未确定,是初

级的职业活动。

职业一一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并终身为之奋斗,目标明确的精神追求,是高级的职业活

动。

举例:职业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职业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等。

2、就业的基本特征

(1)社会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两者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

中。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总是同社会的现状与发展密切

相关的。

(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就业活动在宏观上要求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对

劳动者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就业活动的结果,要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

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完善.

(3)计划性和合理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比例

来进行。其计划的方式由生产关系决定,结合的比例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就业岗位的

变换越来越频繁。这种变动在现代社会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不同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相结合的劳

动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有着不同的要求。要提高结合的效益,就要不断提高劳动者

的素质,并使劳动者尽可能地稳定在一定就业岗位上,从而发展成职业的追求。

二、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的涵义概括为:

就业指导是帮助大学生求职择业的一项公益性服务工作,它以个人的身心、素质及其意愿与社

会职业的需要相协调为前提,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职业需要选择

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更好的理解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拓宽自己的就业思路和择业范围.“我”

适合做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岗位?适合什么工作环境?这就是就业指导要解决的问题。

就业指导的四个有利于:

有利于大学生科学地、清晰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此而做准备

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个人的才能、知识、兴趣与所从事的工作相吻合,人事相配、

智能相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职业指导理论称之为一一人职匹配)

三、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和任务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社会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完成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

责任的重要环节。其基本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概况和社会需求,把握

现行就业政策,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养成良好的心态,实现成功就业,并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

好的基础。

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主要内容:

1、思想教育。即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崇高的求职道德和选择正确的成长之路,这是

就业指导的中心。

2、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基本法律知识指导。即帮助毕业生按照国家制定的就业政策参与求职择业,

我国现行的就业政策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基本法律知识指导是使大学

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安全保障。基本法律知识包括劳动法和合同法的相关条款。使学生学会用法律来

规范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保护自身的应有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

3、信息指导。主要包括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人才市场供需形势分析,毕业生供需信息发布及查

询。网络是就业信息发布的主要渠道。

4、择业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即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深入

而具体的帮助,以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择业中的大学生心理往往是不稳定的,充满着矛

盾冲突,从众、攀比、自负、自卑心理表现比较明显。针对大学生择业中的心理状况,采取心理咨

询方法,及时地帮助大学生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并做好

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从而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参与竞争。

5、就业技巧技术指导。主要包括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应对面试、面试注意事项等。即

掌握应聘、就业程序,掌握自荐方式和应试的有关礼仪,掌握与人交谈时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的

正确运用方法。

四、就业指导的主要方式

1.提供就业信息。即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符合专业特点的各种就业信息。

2、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即认识自己的素质状况和素质优势。

3、进行就业教育。即如何积极提高个人的素质及如何自信和成功地走向社会。

第二节就业指导的历史与现状

一、就业指导的由来与发展

就业指导是社会生产力及职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现代意义的就业指导于是19世纪末首先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美术、欧洲一些国家应运而生。最早的应该说是1894年,美国加州工艺学校有

人推行就业指导,报刊杂志开始刊登少量有关就业指导的文章。职业指导的正式创立一般以帕森斯

1908年再波士顿创立职业局为起点,因而帕森斯被认为是职业指导得创始者。他主张在公立学校开

设职业课程,配置专门的职业咨询工作者。到了20世纪30年代后,就业指导在全世界范围内逐步

展开.经历了三个时期:

创始期(1908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成熟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

新中国成立之前,就业指导即已在我国出现.最早在1916年,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为了指导学

生择业,发起了职业演讲活动,聘请名人、专家进校演讲职业问题,指导学生填写工作志愿,以预

测就业趋势,并为确定学科提供依据,首开我国职业指导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劳动力就业采取包下来的办法,就业指导一度被单一的思想教育所取代。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就业指导被赋予了新的内容。1979年,出现了劳动服务公司、人才交流中

心、人才市场和人才库,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学校开始试行就业指导。伴随大中专毕业

生就业制度的深入,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各省市教育厅成立了毕业生

生就业指导中心,各个高等学校也相继成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二、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国家教委1993年成立了

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而后各地相应的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一批有关的报刊、书籍、教

材不断出版发行,一些高校开始设置就业指导课程,实际的就业指导工作已积累了相当的经验。随

着整个教育体制特别是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就业指导工作必将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研究

翻译了一批国外职业指导论著,出版了一大批理论研究专著,编写了一批面向学生的媒体音像

教材,确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是全程指导、发展规划指导等工作理念。

2、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

各地高校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配置了专职的就业指导老师。

3、建立服务市场

建立服务市场,包括就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如各省、市及高校召开的大学生就业专场招聘会,

各类大学生人才网站、网页等。

4、就业指导方法和手段

就业指导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有:

(1)开设就业课程或讲座,开展大学生就业全程指导;

(2)建设就业信息库

(3)开展各种职业素质和技能培训

(4)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测评技术,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总结:

现在社会是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身为大学牛的我们,应立下

自己的志向,规划自己的方向,抓紧时间多学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进入大学是你终于放下高考的重担,第•次开始追逐自己的

理想、兴趣。这是你离开家庭生活,第一次独立参与团体和社会生活。这是你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

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第一次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身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

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

间。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这是因为,这是你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机会系统性地接受教育。这是你最

后一次能够全心建立你的知识基础。这可能是你最后一次可以将大段时间用于学习的人生阶段,也

可能是最后一次可以拥有较高的可塑性、集中精力充实自我的成长历程。这也许是你最后一次能在

相对宽容的,可以置身其中学习为人处世之道的理想环境。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都应当认真把握每一个“第一次”,让它们

成为未来人生道路的基石;在这个阶段里,所有大学生也要珍惜每一个“最后一次”,不要让自己

在不远的将来追悔莫及。在大学四年里,大家应该努力为自己编织生活梦想,明确奋斗方向,奠定

事业基础。

但人的大学时光一生中也许就一次,不把握好,将来自己一定回追悔莫及。把自己的未来设计,

有了目标,才会有动力。大学不是天堂,不是可以随意挥霍青春、逃避社会压力的避风港,面对目

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做

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把未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希望我的大学能够是我梦想的跳板,助我的梦

想奋力起航。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制度及就业市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简要了解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进程,熟悉现行的大学

生就业制度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教学重点:

1、现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劳动人事制度及大学生在就业制度的改革

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1、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状况

1983年劳动人事部发布《关于积极试行劳动合同制度的通知》、198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

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两个政策法规明确规定无论是全民所有制,还是集体所有制单位的用

工,都必须与被聘用者签订劳动合同。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

立,劳动合同的形式与内容,劳动合同的期限,劳动合同的终止、变更和解除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标志着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形式建立劳动关系,使劳动关系的双方真正成

为平等的主体的新型的劳动用工制度。

《劳动合同法》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相关的条款:

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见《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

劳动合同中的试用期(见《劳动合同法》第十九条)。

劳动合同的解除(见《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

劳动合同中的违约金(见《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第三十八条、第四十一条)。

劳动合同的条款是在双方平等的基础上协商签订的,用人单位设计的劳动合同的条款仅仅代表

资方的意愿和利益,劳动者应从维权的角度出发提出修改资方提出劳动合同,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

增加维护劳方利益的条款。

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的证件(见《劳动合同法》第九条)。一些用人单位打着“鉴别证件的真伪,

或者办理用工手续”从应聘者手中收去毕业生、身份证等证件并且扣押证件。

回答:国家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扣押求职者的毕业证和身份证(身份证的重要作用不能随意

给他人)。

2、人事制度改革状况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人事制度改革的步伐,中央制定了《2001——2010

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

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完善干部人事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有效调控的宏管理体系;形成符合党

政机关、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健全干部人事管理法规,依法管

理,有效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健康成长

的社会环境,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与合理配置。

(1)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完善,以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标志。

(2)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3)企业人事制度改革

(4)建立人才合理流动的机制

二、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轨迹

所谓就业制度是指直接或间接约束劳动者就业的规则和程序的总称。国家为规范大学生的就业

行为,确保就业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制订的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从我国历史上看,

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几十年来经历了由“计划分配”到“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自主择

业”等几个改革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分配(从解放初至1985年)

这个阶段形式单一,实行“双包”制度。所谓“双包”即包上学经费,包分配。高校毕业生统

一分配工作的基本方针是“集中使用,重点分配”。1956年国务院对这一基本方针作了补充“根据

国家需要集中使用、重点分配和一般照顾,形成了高校毕业生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

第二阶段:计划分配与双向选择并存的就业制度(1986年至2000年)

这个阶段以计划分配为主,辅以“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部分毕业生经学校推荐与用人单位

见面,具体落实分配去向。学校根据供需见面的结果编制“分配计划”,经政府部门审核后下达正式

分配计划。

第三个阶段:现阶段(2000年至今)

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通知》的49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市场为导向,政府

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制度,并对各级政府、高等学校、用人单位和毕

业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了全新的规定。

第二节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1、现行的大学生就业制度

近几年,高等学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减员增

效、国家机关精简机构等原因,使原有接收毕业生的主渠道的接收能力降低,而新增长的就业点,

如私营企业、民营企业,由于政策措施尚不配套,接纳能力有限。为此,国家更加重视毕业生就业

工作,政府多次下达文件对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重要意见,强调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人

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重要力量。合理配置使用大

学毕业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0年教育

部把毕业生就业的“派遣证”改为“报到证”,改变“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毕业生就业制

度,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自主地位得到了确立,也为进一步深入改革奠定了基础。毕业生就业坚持

公平、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实行“市场为导向、国家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

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2.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按现行管理体制划分,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主要分为三块:一定数量的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少

数国务院有关部委所属高等学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高等学校.按照现行高等学校管理体

制,毕业生就业采取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实行分级负责、相互调剂的办法,已经形成了职责明确,

条块结合的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

教育部作为全国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职责是:制定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规章和宏

观政策;组织研究并指导实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管理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毕业

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市场;汇总、审核、下达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方案,

指导和编制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方案;组织国家急需、应予保证的行业、部门和地区高等学

校毕业生就业计划的实施;检查、监督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全过程工作;向社会公布全国高等

学校毕业生年度就业状况;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少数管理高等学校的国务院有关部委的职责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的统一部

署,提出本部门毕业生就业的具体政策和工作意见;组织协调所属院校毕业生的双向选择活动和毕

业生就业市场;编制并组织实施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案;指导所属院校开展毕业生的毕业教育

和就业指导工作;负责本部门毕业生的接收工作,检查本部门毕业生的使用情况;开展有关毕业生

就业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负责本系统、本行业人才预测及与毕业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教育部的统一部署,

制订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意见,了解和掌握本地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动态情况,负责本地区

毕业生就业的数据统计和上报工作;编制地方所属院校毕业生就业方案并按时上报教育部;对本地

区人才需求进行预测,收集和发布毕业生供需信息,管理本地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双向选择活

动和毕业生就业市场;负责本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资格审核工作;组织开展本地区毕业生的毕业

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受教育部委托负责本地区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的签发和管理工作;负

责监督、检查本地区毕业生的接收工作;向社会公布本地区毕业生就业状况;开展毕业生就业制度

改革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负责本地区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争议或纠纷的调解工作;负责与本地区毕业

生就业有关的其他工作。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负责本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根据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和

规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意见,制订本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施办法;负责本校毕业生的资格审

核和统计工作并按时上报主管部门;收集需求信息.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页),向学生全面

公开就业政策与需求信息,组织本校双向选择活动,完善校内毕业生就业市场;按照主管部门的要

求提出本校的毕业生就业建议方案,并根据主管部门意见,具体实施就业方案;向用人单位推荐毕

业生,公正客观地介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在校表现;开展毕业教育,及时办理毕业生的离校手续。

用人单位的职责是:向有关高等学校提供需求信息;参加供需见面会和双向选择活动,如实介

绍本单位情况,积极招聘毕业生;向有关部门和学校反馈毕业生的使用情况。

3.社会招聘录用毕业生的分类管理体制

社会对毕业生招聘录用的办法是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

化,社会各行各业各部门基本确立了毕业生招聘录用的方式,管理办法日趋完善。

(1)政府机关按公务员的要求录用毕业生

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关于政府机关从事公务人员管理的法律化、正规化和标准化的诸种规范性和规定

性的总和,是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录用、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培训、工资保险福

利、申诉控告、退休以及公务员管理和监督与管理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体系。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

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它包括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也包括行政机关中从事党

务、社团事务管理等管理工作的专职工作人员。1993年《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实行,这

标志着我国人事管理制度迈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之后,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录用主任科员以下非领

导职务人员,都要按照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面向社会实行公平考试。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要

求同社会其他人员一样,必须具备报考的基本条件,诸如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修养、

较强的业务能力、健康的身心素质等,考试的科目一般为综合知识、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有的还要

增加申论和专业考试。在初试合格后,再进行面试和考查等环节。

(2)企事业单位按照新的劳动人事管理办法录用毕业生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和推行事业单位社会化的要求,理顺政事关系,逐步使事业单位与政府机

关的人事管理制度脱钩是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根据事业单位不同人员的特点,将对管理

人员建立职员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健全职务聘任制度,对工勤人员实行技术等级考核,对行政领

导人员采取直接聘任、招标聘任、选举聘任等多种形式,逐步推行聘用制度,用契约的形式确定单

位和工作人员的关系。

在国有企业单位,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规范政府与企业的人事管理关系。不再按照行

政级别确定企业管理人员的待遇,进一步打破企业中各类人员的身份界限,为企业人员竞争上岗创

造条件,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能上能下。

在独资、合资、民营企业单位的技术人员,采取人事代理制度,这些企业招聘毕业生一般都要

到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办理代理手续。企业聘用后,人才交流中心负责对其档案、技术职称评审等

方面的管理以及职业流动中的有关手续转移等工作。

企事业单位招聘毕业生的条件一般都是有法人独自确定,通过双向选择的方法来落实。随着社

会的发展与进步,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条件设定、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越来越理性化和规范

花,为毕业生就业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节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及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在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与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前提下形成和发展的。按其外

在表现形式可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种市场交相辉映,形成了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所谓有形市场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为大学毕业生、毕业研究

生和用人单位举办的就业洽谈和招聘活动。(1)毕业生所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针对本校

毕业生的特点,邀请与其密切相关的用人单位参加,主要是为本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市场.(2)分

科类就业市场,主要是地方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从用人单位和学校两方面考虑,从市场细化的角度

出发,把理、工、农、医、师范等科类的毕业生分别集中起来,与相应的用人单位双向选择。(3)

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它是由区域性毕业生就业市场举办的为区域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毕

业生就业市场.如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域市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域市场、以广州为中心的

华南区域市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区域市场、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区域市场等等,这些区域市场

辐射性很强,对周围省市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4)行业性毕业生就业市场,

主要为本系统、本行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就业市场。(5)层次性毕业生就业市场分别举办研

究生就业市场,本科生就业市场,专科生就业市场。

有形市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无形市场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无形市场指的是毕业生就业信

息市场,即通过互联网、电话、报刊以及其他通信和传播手段完成供求双方的联系、洽谈和签约过

程的市场。网上招聘、网上面试、网上求职的快捷、灵活已被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所认同

并进行实践。鼠标一点,市场在面前。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采用由清华

大学开发的全国招生录取、学籍管理和毕业生就业管理合一的信息系统,进一步解决了信息标准不

统一、数据不能直接使用、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实现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和毕业生的资源信息

直接上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双向选择,大大提高了效率,节省了

人力和物力。

河池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途径):

(一)有形市场

(二)无形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点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

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

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

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经历一个从不规范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1.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要素市场中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是专门以高校毕

业生为对象的初次就业市场,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举办就业洽谈、

进行供需信息交流、开展咨询服务等活动,通过市场作用使大学毕业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用人单位

得到所需的人员,其服务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主体一一高校毕业生组成的劳动

力供方和有自主用工权的用人单位组成的需方。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做要遵循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独立自主进行就业洽谈,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

协商的原则,即“自主、竞争、公开”的原则。其中公开协商是前提,它要求就业岗位公开化,凡

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都可以参与竞争,自主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洽谈。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果就是就业协议书,确保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市

场正常运作的关键。就业协议书要经过鉴证和批准两道程序。对就业协议书的鉴证包括两个方面,

即鉴证学生身份和鉴证就业协议书的合理合法性。鉴证学生身份是由学校主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部

门对毕业生拥有权利的鉴证。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证就业协议的执行,以维护市场运作的结果。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基本职能可以归纳为:维护、监督、调解.这些职能的实现有赖于三个层次

的中介作用:一是高校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或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二是毕业生就业市场,三是毕

业生就业争议仲裁机构。这些市场中介已经成为沟通供需双方市场信息,维护双方合法利益和促成

合法交易,调节双方争议的桥梁和纽带。

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高级人才市场,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大学生就业市场

表现为:群体性、时效性,需求多变性,形式多样化、高层化、年轻化,初级市场和初次就业。

(1)专门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由于我国基础差,底子薄,经济落后,

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例是比较低的。在当今加速经济发展步伐的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具有现代

化建设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因而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

(2)初次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初次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初次就业,缺乏就业经验,而

就业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理想与现实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就

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

(3)时限性,即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譬如,我国大学生一般是在每年七月毕业,因

此,此前数月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最繁忙的时期,在此期间要让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

巨。

(4)群体性,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

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安排,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2.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和完善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形成是以我国劳动人事制度和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前提,以社会人才市场

的产生为基础的。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

的改革进入到了一个深入发展的新阶段。之后,政府开始了劳务市场机制的培育和建立,从此人才

市场在我国起步发展。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方案》,开始了在国家方针政

策指导下,以学校为主导,推荐和指导毕业生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改革,使得毕业生就

业市场的出现成为必然。经过近十年的孕育,大学生就业市场在中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已经建立

起了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良好的帮

助与服务。据统计,在全国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有80%是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来落实就

业单位的。

高校要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加大投入抓紧进行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努

力实现资源共享,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三大市场的互相贯通,不断完

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

用人单位服务。

思考与练习

1、现行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什么?

2、毕业生就业的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3、毕业生就业有形市场包括哪些?其特点是什么?

第三章社会职业与职业理想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职业的基本知识以及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流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

业理想。让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流

程和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职业与职业的分类

2、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社会职业及其分类

一、社会职业

1、职业的涵义。

在第一章我们已经介绍了“就业”与“职业”的涵义并作了比较。(提问)

2、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3、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的活动和行为。

二、职业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1.职业分类

社会分工是职业分类的依据。各国国情不同,划分职业的标准也有所不同。

国外职业分类一般有三种类型: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按心理的个别

差异进行分类;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较为普遍。

我国职业分类现已公布的有两种类型:一是1982年3月公布,供第三次人口普查使用的《职业

分类标准》。该《标准》依据在业人口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二是1984年发布,

1985年实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这项标准主要按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

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的同一性进行分类。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

状元”。1999年5月正式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中国职业归为八个大类,共一

千八百三十八个职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使得职业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迁,职业在不断地

分化、重组。传统的职业面临消亡,过时的职业自动消失,有的改头换面变了称呼,新的职业层出

不穷的产生。3月2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向社会发布了第七批新职业,其中轮胎翻修工、鞋

类设计师、宠物驯导师等共12个职业榜上有名。这12个新职业分别是:可编程序控制系统设计师、

轮胎翻修工、品牌管理师、医学设备管理师、农作物种子加工员、报关员、机场运行指挥员、社会

文化指导员、宠物驯导师、房地产经纪人、酿酒师、鞋类设计师。

3、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

概括职业分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产业性,行业性,职业性,组群性,时空性。

第二节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与职业流动

一、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职业的发展趋势是:职业分类在

数量上由少到多,新职业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快;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

更新;职业的专业增强,并出现综合化的多元化趋势;第三产业的职业数量大量增加.

二、职业流动

1、职业流动的表现形式

职业流动与职务变动、区域流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不同的角度看,职业流动的表现形式为

水平流动和上下流动(垂直流动),代际流动,一生流动,结构性流动和个别流动。

2.职业流动的原因和特点

职业流动的原因: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促成职业流动的根本原因;就业制度是促

成职业流动的保障条件;就业的社会心理因素对职业流动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利益驱动;人际关

系冲突也是促使个体职业流动的原因之一;职业能力水平对职业流动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职业流动的特点:与人力资本投入成反比;与年龄成反比;男性多于女性;区域性差别;现代

社会职业流动与家庭背景的相关因素较少;自由与控制。

第三节大学生的职业理想

一、职业理想的涵义与特征

1、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及事

业上获取成就的追求和向往。

2、职业理想的特征:社会性,时代性,阶级性,发展性,个体差异性。

二、职业理想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职业理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说,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最大:受社会理想

的影响;受人生理想的影响;受生活理想的影响.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1.正确职业理想的标准。

2、在实践中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

第四节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

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

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

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

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2、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

大学生首先要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

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第一,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成才的有效办法.

第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第三,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原则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该遵守四个准则:

1、择己所爱。

2、择己所长。

3、择世所需

4、择己所利。

三、职业生涯五道坎:

第一道坎,“青黄不接阶段”

第二道坎,“职业塑造阶段”

第三道坎,“职业锁定阶段”

第四道坎,“事业开拓阶段”

第五道坎,“事业平稳阶段”

5、职业生涯目标规划时间表

(1)首先制定出未来发展目标

(2)十年计划

(3)五年计划

(4)三年计划

(5)明年计划

(6)下月计划,下周计划乃至明日计划。

四、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流程与主要内容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按照职业生涯设计的流程,认真做好每个环节。职业生涯设计的六步

走:

1、评估自我。评估自我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要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如

借助于职业兴趣测验和性格测验以及周围人对你的评价;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特长、气质、性格、

能力、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等进行全面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清楚自

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

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评估自我时要客观、冷静,不能以点代面,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又要

面对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设计中的盲目性,达到设计高度适宜。

2、确立目标和职业定位。确立目标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关键。确立目标就是“职业方向定位”,

请记住它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你职业生涯的“镜子和尺子”,它具有灯塔和航标的作用。职业

目标是指人们对未来职业表现出来的一种强烈的追求和向往,是人们对未来职业生活的构想和规划,

确立目标可以成为追求成功的驱动力,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因此在制定职业生涯规

划时,关键是要确立好目标。任何人的职业目标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现实的制约,凡是符合

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利益的职业都是正确的,因此,大学生制定职业目标时应把个人志向与国家利

益和社会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有现实的可行性。目标又分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一般是

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短期目标则一般是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等。职业定位就是要为职业目标与自

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谋求最佳匹配。职业定位应注意:①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

位的关系;②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

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

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

执己见,一成不变。

3、正确进行职业分析。现代职业具有自身的区域性、行业性、岗位性等特性。职业区域可能是

城市,也可能是农村,可能是经济发达的特区,也可能是经济一般或贫困落后地区。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时要考虑到职业区域的具体特点,比如该地区的特殊政策、环境特征;职业角色的发展与职业

所在的行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职业生涯规划时,不能仅看重单位的大小、名气,而要对该职

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比如人才供给情况、平均工资状况、行业的非正

式团体规范等;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时,

除了解所需要的非职业素质要求外,还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除了解所需要的一般能力外,

还要了解所需要的特殊职业能力。

4、环境评价。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

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

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5、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在确立了职业目标后,行动成了关键环节,没有行动,目标无从实现,

因此,要指导大学参与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职业训练包括职业技能的培训,对自我职业的适应性

考核、职业意向的科学测定等内容。如组织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青

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大学生校园创业活动等都是职业训练很好的形式。除此之

外,高校还可以邀请成功的校友、校外知名人士等回校与大学生座谈交流经验;可以通过勤工俭学

形式,让大学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实践活动,开展职业意向测评,开

展职业兴趣分析测评等。高校要指导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更早更多地了解职业,

掌握职业技能,以便更好的开展自己的职业规划设计.

6、评估与反馈。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

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尤其在高

科技信息时代,变化更是永恒的主题。由于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很多,有的变化是无法预测的。

因此,毕业生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从而不断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与修订。

思考与练习

1、什么是职业?有哪些特征?

2、了解社会职业分类对择业有何意义?

3、什么是职业流动?职业流动的形式和特点有哪些?

4、正确职业理想的标准是什么?

5、如何简单地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章求职择业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以及职业评价的基本知识和自我评价的方法。重点掌

握择业原则,以便在就业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教学重点:

1、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

2、大学生择业的自我评价

3、大学生的择业原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影响大学生择业的社会因素

一、政策因素

国家制定的各类与毕业生有关的就业政策。

具有导向性:市场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2006

年启动的“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政策。

具有调控性:共青团实施的“西部计划”,教育部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人事部的“选调生”等等属于调控性措施.

具有约束性:上述导向性和调控性的政策和措施对毕业生的就业均具有约束性的作用,大学毕

业生应在政策范围内做出正确选择.

二、经济因素

大学毕业生应当了解经济发展与职业发展的关系,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经

济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行业、职业结构调整速度的加快;另一方面,全国性或区域性经济发展状况

直接影响到职业岗位的状况。

三、教育因素

教育因素对大学毕业生择业的影响是直接的,教育因素在某个人身上反映出来则是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分为家庭教育、大学前的教育、大学教育等几个阶段。从家庭教育来说,对儿童及正在成

长的青少年人格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学校教育来说,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素质发展有着直

接的影响,教师的行为模式及教育导向对学生的身心发育和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

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及个性特征的形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所受的教育模式进行正确分析,努

力克服不足,增强主动性,适应职业的要求。

四、其他因素

大学毕业生择业还受到父母意见、传统观念、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毕生求职心理等因素的影

响,大学生应当正确对待这些影响,增强择业中的理性认识,克服盲目从众、攀比、自卑、依赖等

心理障碍,提高择业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以冷静、客观、科学的心态正确处理择业问题。

1、父母意见:

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单元和最微观的社会,对人的心理施加着重要影响.职业的心理发展

也不例外,在大学生的职业理想中,更多的反映了父母对职业的认识。大学毕业生的职业选择过程

无不带有家庭的烙印,甚至在一部分毕业生身上反映出来的是对家庭的依赖。

2、传统观念:

在人们意识中,大学毕业生被推崇为“社会精英”,这种思想长期左右毕业生的择业观。大学生

走不出精英的光环,就走不进大众化教育的就业现实。传统观念主要表现在“铁饭碗情结,一些毕

业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固守着一次择业定终生的思维模式,希望一次择业就能抢占到生活的制高

点,一劳永逸。其实,在经济时代,每个人都有多次择业的机会,“从一而终”的传统择业观违背了

社会发展的潮流。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

只要是人才,一辈子到那里都有饭吃。

3、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因素:

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岗位条件要求往往超出了人才培养专业设置的限度,两者进入市场经常出

现不对称。毕业生就业期望值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期望值都市偏高,形成矛盾的对顶角。一些用

人单位盲目提高用人的门槛,“博、硕多多益善,本科等等看,大专看都不看,中专靠边站”把许多

毕业生档在就业大门外。而跨入门槛的高学历的毕业生,往往有大材小用之感,造成“人才高消费

现象”。每个毕业生都想找到一份体面、薪水丰厚的工作,而每个用人单位录用的是能力强、能为企

业创造财富的人才。出发点不同带来结果不同,这对矛盾从始至终贯穿整个毕业生的就业过程,长

期存在。

4、毕生求职心理因素:

“落脚心理”。先找个地方落脚的求职心理,也就是“先就业,后择业”的思路,它在就业的

初级阶段是主流,不能否认它在初级阶段对毕业生就业所起的积极作用。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选

择就业,但是也给他们带来烦恼。因为,就业的盲动也带来改变工作环境的冲动,一旦有机会立马

转职,跳槽频繁,企业成了铁打的营盘,毕业生成了流水的兵。“骑驴找马看”的就业心理影响到毕

业生的就业诚信,也影响到就业市场的秩序,影响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变成了毕业生在不断地在试

用工作,错过了职业定位的时光和机会。

“一步到位的心理这部分毕业生期望值过高,要求第一份工作能达到理想的状态,追求完美,

错过了就业的机会。一、高看薪酬。评价一份工作的价值薪酬水平只是因素之一,还要看企业的发

展状况、岗位发展空间、劳动福利、工作所在地的生活水平、工作环境等等。二、城市情结。“宁要

市区一张床,不要市郊一间房”。毕业生择业扎堆大城市的现象依然没有消减,城市人才供过于求直

接影响薪酬水平和求职机会.

“名气心理,是存在于毕业生中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也是社会意识在他们身上的反映。很多

毕业生把择业的目光盯着名气大的单位和企业,往往会遇到激烈竞争,这个竞争不亚于一场激烈的

战争,因为每个毕业生都想四年的苦读在毕业时就能马上转化为个人价值的体现。

“攀比心理:一些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出发,而是与同学攀比,特别是看到与自己

成绩、能力差不多的同学找到令人羡慕的工作、获得可观的收入时,觉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职业,

很没面子。为了求得心理平衡,将自己的择业目标设计过高,其结果是高不成低不就,陷入苦恼之

中。

以上四种求职心态属于不正常的心态,是不切实际的自我定位。出现期望值和能力的矛盾,也

会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不利于就业和职业的发展。年轻就是资本,年轻就是财富,我们年

轻,我们就有活力,职业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要引导毕业生去

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毕业生意识到要从偏重追求工作的好坏、薪水的高低到讲究职业生涯

规划、职业与人的匹配,个人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兼修成为每一个毕业生个体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长久

动力。

第二节职业评价与自我评价

一、职业评价

职业评价是人们职业价值观的反映。职业评价主要是人们在主观上对职业社会地位的方法和态

度,而职业社会地位一般是通过职业声望调查表现出来的。

决定职业声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四项,包括职业社会功能、职业社会报酬、职业自然条件和职

业要求。

职业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的过程。自我评价的内容,一般是“职业三向”评价,即:职业体力倾向,

职业能力倾向,职业个性倾向。进行自我评价需掌握基本的原则,即:适度性、全面性,客观性,

发展性。

三、帕森斯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求职自我评价的三要素:

1、清楚的了解自己。

2,了解各种职业成功必备的条件。

3、合理推论上述两类资料的关系。

四、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1、根据经验,帮助毕业生了解自生的特点、能力、需要、兴趣等个性特征。

2、帮助毕业生获得有关社会各种职业的规范、要求、条件、酬劳、发展前景及有关职业状况的

质料。

3、指导毕业生结合自生素质与职业要求做出适当的判断,进行职业选择。

4、帮助毕业生从被动就业(准备不足,就业观模糊)转向积极就业(了解自我、锁定感兴趣的

职业、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

五、、择业新观念

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不仅是指对自己身心素质的评价,同时也包括对自身择业观念的评价。面

对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树立新的择业观念,也就是:面对现实;勇于竞争;不怕挫折;正确对

待失败;放眼未来;坚持终身接受教育。

第三节择业原则

所谓择业原则,就是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当遵循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认识和处理职业岗位选

择问题的准绳。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否掌握正确的职业岗位选择原则,不仅关系到个人能

否找到合适的职业岗位,而且影响到个人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理想的实现.在具体的职业选择过程

中,每一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份与自己兴趣、爱好、能力相当的职业,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要实现

这种理想却又不那么简单,因为就业是一项关系到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复杂的

系统工程不是单凭主观愿望就能解决好的。

一、服务社会需要的原则

所谓符合社会需要的原则,是指一个人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

社会对自己的要求为准绳,去观察、认识问题,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把个人兴趣、爱好、专

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关系.

二、发挥素质优势的原则

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应综合自己素质情况,侧重某一特长或某一优势来选择职业岗位,

以利今后在职业岗位上顺利地、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对于人的素质,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

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这里所讲的个人素质,在选择职业岗位时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思想品

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个性心理品质素质等。在坚持符合社会需要原则的前提下,为

什么还要发挥个人的素质优势呢?因为:每个人在素质上是有差异的,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任何

人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各人有各人的短处,重要的是怎样做到扬长避短。正所

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从心理学上讲,当一个人的主观体验

感到满意时,就会情绪饱满,干劲倍增;而当一个人的主观体验不满意时,就会心灰意冷,意志消

沉。因此,如果一个人所在的职业岗位正是其素质所长和优势所在,就会比其他的人更容易完成本

职工作,这样就会受到周围同事、领导的肯定,从而激励他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

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技术能力水平,使其更加成熟,而且也从中感到价值实现的意

义。

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发挥专业所长和发挥能力所长。

三、有利于发展成才的原则

大学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成才是大学生的渴望。这就要求大学生择业时,既

要考虑现实需要又考虑自身的发展,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利于岗位成才。

四、分清主次的原则

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摆在毕业生面前的选择是多方面的。比如单位性质、工作地点、工作条

件、生活待遇、使用意图、发展方向等诸多的方面,不可能样样遂人的心愿,重要的是在择业过程

中怎样权衡利弊,分清主次。从用人单位的情况来看,有的单位可能性质较好,比如科研、设计部

门,既有较好的工作环境,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容易出成果,但也许其所在地域较偏僻,生活

条件较差,有的单位可能生活条件较好,待遇也高,但工作劳动强度大,有风险;有的单位在大城

市或沿海地区,文化条件较好,但专业不对口,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的单位虽然生活条件艰苦,

基础条件差,但其发展前景广阔,而且有利于毕业生的成长和成才。与此种种,该怎样取舍,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