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传统表演艺术-曲艺_第1页
44传统表演艺术-曲艺_第2页
44传统表演艺术-曲艺_第3页
44传统表演艺术-曲艺_第4页
44传统表演艺术-曲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第二章传统表演艺术

第四节曲艺一、曲艺的概念曲艺是中国民族民间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发展而成为独特的表演艺术形式。曲艺艺术的本质特征是以口头语言进行说唱表演。曲艺艺术按其艺术构成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一类“说”的曲种,如相声、评书、评话等;一类是“唱”的曲种,如鼓曲类中的大部分作品,像京韵大鼓、单弦牌子曲、扬州清曲、东北大鼓、温州打鼓、胶东大鼓、湖北大鼓等;一类是“又说又唱”的或叫“半说半唱”的曲种,如各种鼓书、琴书、弹词、东北二人转等;一类是“似说似唱”的曲种,亦即各种“韵诵体”曲种,如各种快书、快板等。二、曲艺的艺术特征(1)曲艺表演是以“说”和“唱”为主要表现手段,所以要求它的语言必须适于说或唱,一定要生动活泼,简练精辟并易于上口。(2)曲艺不像戏剧那样由演员装扮成固定的角色进行表演,而是由演员装扮成不同角色,以“一人多角”的方式,通过说、唱,把各种人物、故事表演给听众。因而曲艺表演比之戏剧,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3)曲艺表演的简便易行,使它对生活的反映快捷,曲目、书目的内容多以短小精悍为主,因而曲艺演员通常能够自己创作,自己表演。(4)曲艺以说、唱为艺术表现的主要手段,因而它是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它通过说、唱刺激听众的听觉来驱动听众的形象思维,在听众的思维想象中与演员共同完成艺术创造。(5)曲艺演员必须具备坚实的说功、唱功、做功和高超的摹仿力,演员只有具备了这些技巧,才能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使事件的叙述引人入胜,从而博得听众的欣赏。三、曲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标准第一,基本形态是用口头语言说唱叙事,具有一定的技艺性;第二,以口传心授方式世代传承;第三,具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价值;第四,影响较大,具有活态传承特点。四、苏州评弹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汉族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最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6年5月20日,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苏州评弹单档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开讲,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评话和弹词均以说唱细腻见长,吴侬软语娓娓动听;演出中常穿插一些笑料,妙趣横生。弹词用吴音演唱,抑扬顿挫,轻清柔缓,弦琶琮铮,十分悦耳。四、苏州评弹双档三个档流派三大流派: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经百余年的发展,又不断出现继承这三位名家风格,且又有创造发展自成一家的新流派。如“陈调”的继承人刘天韵、杨振雄;“俞调”的继承者夏荷生、朱慧珍,他们均自成一家。其中“马调”对后世影响最大,多有继承并自成一派者,如薛(筱卿)调、沈(俭安)调、“琴调”(朱雪琴在“薛调”基础上的发展)。周(玉泉)调是在“马调”基础上的发展,而蒋(月泉)调又出自“周调”,如此发展繁衍形成了苏州评弹流派唱腔千姿百态的兴旺景象。传统曲目苏州评话苏州评话的传统书目,约50多部。一类说历史故事,属讲史类,如《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为“长靠书”,又称“着甲”一类是“短打书”,讲英雄好汉、义士侠客的故事,如《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苏州弹词苏州的节目以长篇为主,传统的代表性节目有《三笑》、《倭袍传》、《描金凤》、《白蛇传》、《玉蜻蜓》、《珍珠塔》等几十部。早期的著名艺人有清代的王周士、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姚豫章、马如飞、赵湘舟和王石泉等。清末民初出现了大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台的兴起,苏州弹词进入鼎盛期,节目丰富,流派纷呈,以演唱的音乐风格区分,就有“沈(俭安)调”、“薛(筱卿)调”、“魏(钰卿)调”、“夏(荷生)调”、“周(玉泉)调”、“徐(云志)调”、“蒋(月泉)调”等十多种。著名艺人薛筱卿周玉泉苏州评弹非遗传承人--徐小凤五、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汉族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又名“犁铧大鼓”,或作“梨花大鼓”。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犁铧大鼓”,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五、山东大鼓鼓界皇后”鹿巧玲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的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四胡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演唱者左手持铁(铜)片,右手执鼓槌,边敲边唱。山东大鼓在不同的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山东柳儿、梅花调、鼓碰弦、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何老风等。五、山东大鼓济南街头的王小玉铜像这种曲艺形式自明末清初创立门户开始,到今天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梨花大鼓的鼎盛时期在民国初年,其影响当时遍及北方各省及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于是又有了“山东大鼓”的名称。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曲目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共计二百余段。著名艺人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所写《木皮散人鼓词》,嬉笑怒骂,寄寓了亡国之恨,应为山东大鼓已在流传的根据。清光绪年间始进入市井,后因《老残游记》而闻名国内外。早期梨花大鼓有“南口”与“老北口”两支主要流派,河北省故城县人氏何老凤是“老北口”派的著名艺人。他嗓音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