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历史环境考略_第1页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_第2页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_第3页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_第4页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同历史环境考略大同历史环境考略自从明代王越写了一首''雁门关外野人家〃的诗,山西大同在人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荒凉贫瘠的可怕之地,只要闭目一想''六月雨过山头雪,狂风遍地起黄沙〃,一幅飞沙走石,苍苍茫茫的景象便会立刻从脑际掠过,想象丰富的人甚至会想见,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是满面尘灰,外地人谈到这个地区,颇有谈虎色变之慨。王越的诗未免过分夸张,却也道出明代这一地区自然景观的几分实情。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一代帝都,与其他各城相比,最使大同相形见拙的便是缺水少树,''百里并无梨枣树,三春哪得桃杏花〃也确曾是这一地区的写真。然而,这些都并非是大同的本来面目。历史上的大同地区是个河流纵横,湖泊遍地,森林茂密,山青水秀的好地方,只是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才使这一地区逐渐失却了往日的容颜。深究一下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对我们认识古代大同,建设今日大同,乃致认识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历史的本来面目山西素以煤炭资源丰富驰名中外,大同地区更有''煤海〃之称。远古时期,大同盆地原是一片浩瀚无际的湖水,考古工作者称之为''大同湖〃。后来,随着地壳发生变化,大同火山群开始喷发,这一变化使''大同湖〃逐渐消失,桑干河等河流裸露出地面。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遮天蔽日。这样年复一年,树木几经枯荣,地质几经变化,广袤的原始森林,形成了现在的地下煤炭。沧海变成了桑田,大同盆地并未失去往日的容颜,直到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甚至八百年前,这里仍是古木参天,山青水碧,湖泽相间。仅以桑干河为例,其流域内有东湖、南池、平湖等四五个湖泊。且看:''桑干枝水又东流,长津委浪,通结两湖,东湖西浦,水至清深。晨袅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共下……俗谓之南池。〃这里的''长津委浪〃道出了桑干枝水的水势,成群水鸟,万千游鱼,记下了''两湖〃、''南池〃的浩渺。这个水土世界所在,即今山阴县山阴城南的广阔地带。应县马辛庄一带的沼泽,怀仁海北头已消失的湖泊,无不显示了这一地区的水文状况。至于阳高境内以''潭而不流〃而名的''平湖〃,则更为我们了解北魏时期这一地区的水文状况,提供了一条颇为重要的资料。我们在正史的《地理志》大同历史环境考略中翻检,在《水经注》中寻觅,不时会见到'大泽小巨沼〃这类字眼。即使最干旱的右玉县,北魏时期仍有'善无北泽〃,这个北泽在右玉城关镇至杀虎口之间,清初修《朔平府志》时这里仍是八景之一。据此记载和现在大同盆地从南到北大片大片的盐碱地相互印证,我们似乎看到了历史上这一地区湖泊沼泽的缩影。大同地区河流也不少,仅10公里以上的河流即有142条,这些河流现在已经多成为季节河,连直到民国年间仍水势滂沱的桑干河、御河、浑河、唐河、苍头河,现在也已经是河床干涸,时断时续了。可是,有谁能想见,古代这些流水都可以泛舟。汉代,从桑干河顺流而下,溯如浑水(即今御河)北上直达平城。北魏时,皇家贵族们常从武周川水(今十里河)乘船由平城到灵严寺(今云冈石窟)游玩。太和八年,''武周水泛滥,坏民居舍〃。北魏迁都平城后,为了美化城市,曾于天兴二年凿渠引武周川水注之苑中,''疏为三沟,分流宫城内外〃,直到清代,武周山下的石窟寒泉之水,仍能''流至府城内,注如浑水〃。这些散见于史籍中的记载,足以证明历史上这一地区水利资源的丰富,而将这一水力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的,大约就数北魏王朝了。北魏平城的建设者们不但将武周川水和如浑水引入平城,还先后在鹿苑和平城内开挖了鸿雁池、东西鱼池、天渊池,开凿了城南渠,在房山脚下修建了泉池。当时的平城,山环水绕,弱柳荫街,长塘曲池,不让江南。弄清了大同地区历史上的''水〃,我们再看看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树〃。历史上,大同地区曾是个森林的世界。梁元帝曾吟''朝跋青陂,暮上白登〃,这里的青陂道即今大同采凉山与云门间的狭道。当时因树木茂盛,一片葱葱,先后有青陂山、翠屏山之称。北魏迁都平城后,将西起雷公山东至采凉山的方圆数百里划为鹿苑,异兽珍禽毕聚,专供皇家贵族狩猎游玩。拓跋珪和于栗禅在白登山狩猎,逮住过大熊小熊,之后的每个皇帝几乎都有在大同地区狩猎的记载,试摘录几则:''神瑞二年……五月丁亥次于参合东,幸大宁,丁未,田于四岬山。六月戊午,幸去几陂,观渔,辛酉,南次濡源,筑立蚌台,射白熊于颓牛山〃。''永兴四年七月己卯,大猎于石会山〃(石会山即采凉山一一笔者注)。''太宗永兴三年,上猎于西山〃。大同历史环境考略''皇兴二年春二月癸未,田于西山,亲射虎豹〃。五百年后的辽代,皇家贵族的这种狩猎的兴趣仍有增无减,最好狩猎的莫过于辽兴宗了。重熙五年九月,他在黄花山打猎,一天之内获熊三十六,为了炫耀这一壮举,这年十月,他以''日射三十六熊〃和''幸燕诗〃为廷试的考题,冯立、赵徽等四十九人居然因此被赐为进士及第。''二十三年九月庚寅,猎,遇三虎,纵犬获之〃。我们所以罗列从北魏到辽代这些皇族们狩猎的资料,是因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八百年前到一千五百年前大同地区从市内到郊外,从西山到东山都是林中之物虎豹熊出没的地方。在黄花山这一局部地区,能、日射三十六熊〃,其森林的茂盛,猛兽的密集,可以想见。这不禁使我们想到一句民谚:''砍尽黄花梁,修起应县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木塔,全部是由坚实的松木建造,所用木料达3000立方米。然而,木塔仅仅是当年建造佛宫寺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木塔的前面是一个颇为壮观的寺院,大小院落,殿宇巍峨,如果所用木料采自当地,那将是一片很可观的森林。流传至今的民谚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其真实性是很大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右玉县宝宁寺的情况。右玉城内的宝宁寺建于金代,解放后被拆毁,在拆宝宁寺时,人们在榫头缝里发现了一张白麻纸,上面记载了这样的事实,这座寺院为金代建筑所用木料均采自当地。感谢这位不知名的有心匠人,为我们保存下这一极其珍贵的史实,为我们认识当地的植被情况留下有力的证据。历史上的右玉有没有树呢?回答是肯定的,1976年,右玉县深挖洞,北面的杀虎口和东面的邓家村先后发现了合围粗的树墩化石,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那里,这些化石,显然不是后人搬弄,而是原来就生长在这里的。这一发现为右玉境内从东到北有过松树找到有力的证据。至今该县文物陈列室内还有一个粗大的松树化石静静地立在那里,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松树家族在右玉的盛衰过程。辽金时期,是大同历史上仅次于北魏的黄金时期,这里曾是辽金两朝西京陪都,统治者很注意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建设,特别注意植树,金代田制规定:''量田一营造尺。五尺为步,阔一步,长二百四十步为亩,百亩为顷。民田业各从其大同历史环境考略变,卖质于人无禁,但令随地输租而已。凡桑枣;民户已多植为勤,少者必植其他十之三,猛安谋克户,少者必课种其地十之一。除枯补新,使之不阙〃。这个田制与北魏颁布的均田制有个共同之点,便是规定必须栽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等经济林木,而且特别强调质量,有枯死者,必须补栽。这个田制的贯彻执行,无疑给林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当时西京路的特产有松明、松脂,每年还要上贡。可见除民户栽种的经济林木外,满山遍野的松树,在金代还是存在的。辽金两代,西京路十分繁华,建筑不少,至今仍有不少古建遗存,这些建筑应该说都取材于当地。明乎此,才会对辽金时期在西京大兴土木感到不难理解。二、历史的变迁及原因从什么时候起,锦绣大同开始日渐萧条,造成这种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这里仅做一点粗浅的探讨,或可抛砖引玉。大同地区水文植被的历史变迁,有自然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山西大学历史教授田世英先生在他的大作《东海三为桑田今释》中,引据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和古气候学家及他三十年代实地考察的大量资料,对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进行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沧桑之变的原因一一主要是由于冰期、间冰期的交互更替所变成。''大同潮〃的消失也许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当全世界进入古气候的''高温时期〃(国外学者称之为''气候最适宜时期〃,即距今六千年前后),大的气候和地质变化没有发生,局部地区的运动变化却一直没有停止。这些自然现象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植被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以为发生在一定区域的地震便是局部地区水文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周幽王二年,陕西发生了一次特大地震,地震的结果是“三川竭,岐山崩〃即是说泾水、渭水、洛水为之干涸,岐山为之崩裂。山西是个多震的地区,特别是沿着汾河流域,桑干河流域的几个盆地,地震活动尤其频繁。从公元521年以来,烈度在6度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发生了88次,平均17年一次。而这些地震活动期正是河流的集中分布区。大同地区历史上发生的有感地震为105次,其中7级以上的地震有两次,即以明天启六年(1626年)发生在灵丘、广灵一带的7级地震为例,它使广灵水圣塘的水位明显下降,壶流河水因之骤减。有关地震与水文变迁关系的资料,文献记载极少,旧志书多把地震归于灾异,舆地多述四至八例,很少有河道变迁乃至流量的变化的记载,对这些变化的原因就更无从谈起了。好在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地震大同历史环境考略的大致资料,也可以看到历史上这一地区的河流概况。两相参照,可以发现接连不断的地震是造成这一局部地区河流量日减的原因之一。地表水很快消失的另一个原因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用水量增加。煤矿、电厂、化工厂等大型厂矿首先需有水源。解决水源的办法是打深井。这便使得浅层地表水位下移,水量明显减少。即以华北最大的电厂神头电厂为例,兴建以来,神头泉水由八个流量骤然减为五个流量,十年前还喷发颇为壮观的桑干泉,现在已经快''奄奄一息〃了。之后又兴建的大同一电厂,使大同市民的供水都受到了影响。不得不考虑引册田水库之水以供该电厂专用。止匕外,农业用水,诸如深井高灌,拦河造地,兴建水库,也是地表河流逐渐枯竭乃至水消失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毕竟不是主要原因。人为地得到这一点点''水〃,比之于因自然因素失去的那份''水〃是微不足道的。自然方面的原因,除了前面述及的地震之外,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说大同地区水文的变迁主要是自然的原因,那么造成这一地区植被或者说森林被毁的原因便主要是人为的或者说社会的原因了。辽金时期还以松明、松脂为著名产地的西京大同到明清时期何以会变成''天险关高愁涧旧壑,荒边无树鸟无窝〃的''不毛之地〃呢?这与大同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大同地处内外长城之间,''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为京师之藩屏,自古用武地也。〃它的西部、北部是连绵起伏的阴山和逶迤雄伟的长城,再加上九曲黄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沿长城一线,雄关险塞林立、烽火台星罗棋布。南部则偏关、宁武、雁门关内三关凭临险要,太和、广武等''雁门十八隘〃独当要冲。东部有战略要地延绵五百余里的恒山及飞狐、倒马、紫荆外三关,号称'北方锁钥〃,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战略地位,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大小战役达一千多次。这些连续不断的战争无疑会使这一地区遭受涂炭。大同地区不但是战略要地,且为边陲重镇,这边陲重镇的地位更使它一直处在前哨,战争年代自不必说,即便是和平年代,这里的气氛也十分紧张,宋辽对峙,以雁门关为界,边界百里同不准耕种,几百里边界时时剑拔弩张。明代更甚。我们不妨抄一段明王朝给镇守大同太监、总兵官、巡扶、右副都御史的制敕于下:大同历史环境考略''即今秋深,草木枯槁,正当烧荒,以便了望。敕至尔等须共同计议通行。天城、阳和和东西二路及所属,选委乘觉,夜不收远出哨探,果无紧关贼情,然后统领精壮惯战官军,各照地方……且哨且行。出于境外,或二三百里,或四五百里,务将野草林木焚烧尽绝,使贼马不得久牧,边方易为守……〃。这份''制敕〃说得再详细不过了。看来,在边界放火烧荒是作为明代的'国策〃贯彻的,而且要求严格执行。烧荒的范围是境外三百里至五百里,凡在此范围内的''野草林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