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_第1页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_第2页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_第3页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_第4页
冯恩学田野考古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田野考古的基础理论(10学时)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田野考古学概说

[教学重点]:田野考古学的界说、基本概念、工作的方式、基本程序。

[教学难点1:遗存、遗物、遗迹的概念区别和正确使用。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I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田野考古学

田野考古学是为了研究人类历史而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实物资料的学科。古代的实物遗存遍布各地,有的

暴露于地面,有的深理于地下,有的则被水浸盖淹没。要使它们为人所知,为研究人类历史服务,就必须

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发现、观察、揭露、记录和搜集它们,还必须对得到的实物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并把它

们发表公布,供科研人员和公众利用。

在考古学上对可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物,对不可或不能移动的古代遗留物称遗迹,把遗物和遗迹总称为

遗存。

田野考古的首要任务是搜集资料,搜寻对象是有助于研究人类历史的一切遗存,既有人类遗留下来的人工

遗迹和人工物,也包括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遗存和自然地理资料r例如土样、贝壳、花粉、动物骨

骼等等。搜寻对象种类繁多,包罗万象,从居住址、制作场,到墓葬;从日用器、兵器,到礼器、乐器、

艺术品;从材料、半成品、成品,到废品、生活垃圾;从巨大的城址、长城运河,到微小的珠饰、籽种、

昆虫遗体,以及直径在10〜100微米的泡粉,都在搜寻之列。评价田野考古工作成绩大小,主要看通过

野外和整理工作,对实际遗存抽取的可靠信息资料有多少。随着考古研究的日益深入,随着新的科技手段

的运用,考古收集的对象也在日益扩大.

对遗存调查发掘、收集和整理方法直接影响抽取遗存资料信息的多少和资料科研价值的大小。在田野考古

全部过程中都贯穿着研究工作。首先是实地考察研究,分析遗存与周围环境、遗存与遗存之间的各种关系,

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决定怎样揭露、记录什么、收集什么,而揭露、记录、搜集、整理、编写报告等工作

本身都是对遗存反复研究的过程。所以,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

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二、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

田野考古的野外工作方式有调查、发掘和清理。这是田野考古最主要的工作。其中考古调查是在基本不破

坏原有遗存的情况卜.,对遗存进行考察、记录,有选择地收集暴露他来的遗物,并确定需要保护的遗存。

发掘是通过挖掘来揭露遗迹,收集遗物,记录各种现象。清理是在遗存已被破坏的情况下,对其残留部分

进行抢救性的发掘,也可以把清理看作是•种特殊的发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次工作兼有几种工作方

式,如调查中常配以试掘,正式发掘也要边发掘边调查。

三、田野考古工作的四个阶段

田野考古工作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野外工作、室内整理、编写发表报告。

四、田野考古人员的素质

[习题]:

1、解释遗迹、遗物、遗存有何不同?

2、判断下列各项那些是遗迹,那些是遗物?

柱洞、灰坑、房址、带铭文的铜鼎、石碑、地画、动物骨骼、人骨。

3、田野考古工作分几个阶段?

4、田野考古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思考题I:

1、为什么说田野考古既是科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手段,又是对古代遗存进行直接科学研究的第一过程?

2、为什么编写发掘报告也是田野考古工作?

[参考文献]:

《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田野考古简史

I教学重点I:20世纪田野考古方法和技术的演变

[教学难点]:田野考占方法变革与考古研究成果的互动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探索方法变革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一、外国田野考古简史

1、萌芽期(15世纪末~18世纪末)

2、形成期(19世纪)

3、发展期(20世纪)

二、我国的田野考古简史

•古代对古迹的野外调查

2、近代田野考古的产生

3、田野考古的科学化

4、田野考古的发展

[习题]:

1、为什么早年殷墟的发掘成为中国田野考古的摇篮?

2、推进中国田野考古发掘技术变革的重要人物有那些?

[思考题I:

1、21世纪田野考古的技术和管理应该怎样发展?

[参考文献]:

1、格林・丹尼尔著,黄其煦译:《考古学一百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2、《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3、安志敏:《梁思永先生和中国近代考古学》,《文物大地》,1990年第1期。

4、张光直、李光谟:《李济考古论文集・殷墟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

5、苏秉琦等:《山西附近古文化遗存的类型和公布》,《考古通讯》,1956年第2期。

6、安志敏:《辉县发掘记一新中国考古的新起点》,《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

7、张森水:《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的新转折》,《北方文物》,1991年第2期。

8、张忠培:《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中国考古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第二章地层学与类型学

第一节地层学

[教学重点]:掌握考古地层学的原理,适用范围。

I教学难点]:深刻理解层位关系与早晚关系;

I教学内容]: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衣大面积形

成新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乩,叫“熟土”。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

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的情况卜,,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

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现了考

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变(如洪水、火

山爆发)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熟土

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一定

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的“倒装地层如

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多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种倒置的分

层堆积。它从形成先后关系看,仍是卜,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下层晚上层早。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这种现象叫“打破显然被打破者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一个层面,坑沟之类遗迹开口

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

多高,甚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高平整土地)和自然力作用(如长期风蚀水冲)能大面积破坏

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都有这种破坏,所以,现有地层

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

层面也不一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地层堆积也不是水平的,因为天然地表本来就有高低

起伏,人类活动形成的地层也不是处处一样厚,地震会使地层错位,有大的地下空洞也会造成地层的局部

塌陷,形成断层。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

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

又长。坑沟之类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

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有的遗迹建

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二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

把遗迹和遗迹内堆积混为•谈。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

坏早期堆积,会把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

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层位与层位关系是地层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地层学的根本问题就是划分层位、确定层位关系。因此,现

在又称地层学为层位学。

层位是指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中的特定位置。在特定的情况下,层位又被用作堆积单位的代名词。层•

位关系是指堆积单位与堆积单位之间的叠压或打破关系。

田野考古学是凭借带有时空坐标的实物资料构建起“历史的骨架“,供人们去复原历史,或复原历史的某一

部分。地层学确定年代的方法是依靠层位关系卡年代。而层位是堆积单位在堆积先后次序体系中的位置,

因此,堆积单位的划分得粗与细,直接影响所卡年代的精度。所以堆积单位划分越细越好。

三、地层学的重要作用

四、地层学局限性

考古地层学存在着局限性,在使用时必须注意。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

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第二、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第三、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

间长度。

第四、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第五、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

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六、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向个文化期内,由

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1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

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第七、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点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

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习题]:

1、解释叠压、打破、生土、熟土、游土、间歇层、倒装层?

2、为什么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3、地层学有何局限性?

I思考题I:

1、在向下挖掘地旧时,发现地层已经没有人工遗物,是不是仅据此判断该遗址到底了?

2、如何根据叠压打破关系判断堆积的早晚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

3、俞伟超:《关于”考占地层学响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第二节类型学

I教学重点]:掌握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教学难点]:如何排序是难点,需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

I教学内容]: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存演化序列的学说。它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

着一定轨道渐变的。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究,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途径。

一、物品之渐变

1、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2、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一分类排序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

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演变规

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重

复才较为可靠。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

准演变环节。而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

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规律清楚

才算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

到众多型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

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卜.,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年固定下来的3个

基本概念。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类''下分"型","型''下分"式'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

念,型是第.级分类概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四、类型学的作用

五、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在的年代。器物新I口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

存时间,甚至有的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

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

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屈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

累,需要作补充或修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把“类型学研究”与“分类研究”、“器物形态研究”混为一谈的现象。类型学研究只是

分类研究中的一种,而分类研究又是形态研究中的一种。

[习题]:

1、解释类型学的型与式?

2、类型学局限性有哪些?

I思考题]:

1、是不是所有的出土遗物都可以使用类型学进行型式排队?

2、遗迹是否也可以使用类型学研究?

3、在野外发掘阶段是否也需要考虑类型学问题?

I参考文献]: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1983年第5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

4、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

5、林云:《商文化青铜器与北方地区青铜器关系之再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1集,北京,文物

出版社,1987年。

6、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鬻初论》,《考古学报》,1981年第4期。

第二单元野外调查发掘技术(90学时)

第三章考古调查

第一节地面踏查

I教学重点]:地面踏查的意义和方式,调查记录。

[教学难点]:地面踏查时如何发现遗物遗迹,如何记录。

[教学内容]:

一、地面踏查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基本不破坏遗址或遗迹的情况卜I发现和获取遗存资料。广义的

调查包括地面踏查、估探、航空勘查和地面物探与化探。狭义的调查仅指常规的地面踏查。

调查虽不能像发掘那样对某一处遗存做深入透彻了解,但是能发现新的遗存地点,可以了解某一种遗存在

广大地域内的分布范围和分布状态。这是发掘难以做到的。而像要了解长城、金界壕、运河系统等特大型

遗存只能依调查为主要手段。对于某一处遗存来说,调查时通过地面观察、利用钻探、物探进行探查或配

以小型试掘,能够获得对某些遗存的基本了解。所以,调查也是独立获取遗存资料的手段.调查能确定遗

存的性质,了解其内含,从而估价保护和发掘价值,还能掌握遗存保存现状,因而调查是发掘的必要准备、

是制订文物保护规划的基础。

地面踏查是我国现阶段田野调查的主要形式。地面踏查分为全面普查、专题调查、预备调查、区域系统调

查-在某地区内,对不同时代不同性质的遗存进行普遍调查是全面普查。普查目的是查清该区域有何类古

代遗存,了解它们的分布、性质、保存情况,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保护和发掘的轻重缓急。专题调查

是集中调查某种文化遗存,如长城调查、夏文化调查等。专题调查的目的是为某项学术课题研究服务的。

如发现一种新的文化遗存就要在发现地周围进行专题调查。以确定新遗存的分布范围。专为发掘做准备的

调查是预备调查,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对发掘地点进行文化性质、保存状况、周围环境、堆积层次特点进行“摸

底预备调查的范围小,要求做得细致深入。区域系统调查是以聚落形态研究为目的的考古调查,是全覆

盖式的调查,是专题调查中的一种新类型。

[习题]:

1、地面踏查的意义?

2、地面踏查的方式?

3、如何发现遗迹?

4、踏查记录的内容?

I思考题]:

地面踏查方式与踏查的直接目的有何关系?

I参考文献]:

1、《考古工作手册》,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

2、方辉:《对区域系统调查法的几点认识与思考》,《考古》2002第5期。

第二节钻探

[教学重点1:钻探方法与记录绘图

I教学难点]:土样识别,需要实际观察土样。

[教学内容1:

一、正确使用探铲

钻探是利用探铲取土样观察地下遗存的调查方法。它的优点是能直接深入地下取样观察,直观准确地取得

一定地点的文化堆积资料,它比发掘省工,破坏性小,能在短时间内了解较大面积的地卜.情况。适用于具

体了解遗址堆积分布范围、厚度、大型建筑基址、大型墓葬和古城的形状和布局等。

二、正确识别土样

观察常见土样。

三、合理布孔

梅花点式布孔法,井字式布孔,卡边法等。

四、钻探记录与绘图

每个探孔都要编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编号系统。探孔很少,可以按先后顺序依次编号。一般是先编行号,

每行从1开始编号,排列顺序必须一致。用探孔记录表的形式,记录每个孔可以观察到的地层、遗迹等情

况,包括土质、厚度、遗物等。每天,探工应该写钻探日记,概括记录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新打的探孔数

量、编号、布孔方法和位置、堆积情况、遗迹、带出的遗物等。必要时应该绘出遗迹分布和土层堆积示意

图。一排的探孔记录表应该装订在一起。

绘图要求有:1、钻探位置图,绘出钻探区在遗址中的位置,可以利用测绘部门测绘的行政区划图、或带

等高线的地形图,也可以自己测绘遗址。2、钻探布孔平面图,注意选择适合的坐标点,并在图上标明。

坐标点应该选择永久性的容易测量和观测物体。3、钻探遗迹分布图。4、钻探地层剖面图(选典型的

•行或若干行探孔,先逐个绘出探孔线、在探孔线上确定堆积层的分界点,再连点成层面线)。5、单个

遗迹的平面图。每个图都要有比例、图例说明、绘图人、绘图时间。

[习题]:

1、钻探工具有哪些?

2、布孔方法有哪些?

3、常见土样有哪些?

4、钻探探孔如何编号?

5、钻探记录内容是什么?

6、练习制作钻探绘图2张。

I思考题]:

考古队发现一个新的史前遗址,如何钻探?

I参考文献]:

1、蔡全法主编:《考古钻探知识与技术》,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2、沈阳市文物考古估探队:《沈阳市老城区大舞台工地文物勘探报告》,《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3、许自然;《新型考古钻探工具一装配式钻探铲》,《考古与文物》,1985年第3期。

第三节遥感调查

I教学重点J:了解遥感调查的种类、对象。

I教学难点]:遥感需要先进的设备,所以掌握方法需要实际操作。目前应该根据已经取得成功的个案,

做讲解。

[教学内容]:

一、物探

地下埋藏的遗存与天然土石存在着电阻、磁性、弹性、放射性等差别,因此,用高灵敏度的物理仪器检测

一定地点是否有物理性质的反常现象,就可以判断地下是否埋有遗存。物探的速度快,劳动强度低,不损

伤遗存,在岩层、水中、沙层、冰上均能工作。但是物探属于间接测定遗存的方法,由于自然条件的干扰,

有时会出现偏差。它必须和其它田野考古方法配合使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化学勘探

化学勘探是通过检测土壤中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化学成份含量来勘探地下遗存的。化学勘探方法没有物探方

法应用广。国外使用较多的是磷酸盐分析法。磷酸钙是骨头的主要成份,人类居住地会遗弃大量动物骨骼,

朽烂后土壤中磷酸钙含量增高。判断耕地往往是把对土壤中的磷、钾、氮成份含量的化学分析和土壤中人

工栽培作物1a种的泡子花粉分析结合进行的。

[习题]:

1、请举例说明物理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2、请举例说明化学勘探法在考古中的应用?

[思考题I:

遥感方法在考古应用中前景如何?

I参考文献]:

1、张寅生;《电阻法勘探地卜,文物》,《文物》,1987年第4期。

2、张寅生:《物探在考古勘探中的应用初探》,《物探与化探》,1990年第4期.

3、吴天成:《地球物理方法勘探古墓实例》,《物探与化探》,1988年第12期。

4、朱来东;《遥感技术与农业考古》,《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5、申斌等:《应用物化探方法研究殷墟遗址》,《华夏考古》1988年2期。

6、申斌:《宏观物理测量技术在殷商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初探》,《殷都学刊》,1985年第2期。

7、宋宝泉、邵锡惠编著:《遥感考古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

8、张寅生:《磁法在田野考古勘探中的应用研究》,《考古》,2002年7期。

第四章探方发掘

第•节探方发掘法概述

I教学重点1:探方的结构、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克发掘法、探沟发掘法•

[教学难点]:此节学生对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横向发掘法与垂直发掘法达到熟记即可。一般需要经过

大约1个月以上的挖方实践,才能达到深刻领会,熟练应用的程度。

I教学内容]:

一、探方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这种发掘方法就是

探方发掘法。

我国目前普遍使用的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探方的方向一般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

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一般探方的规格是边长5米,面积为5x5米。其中主体部分而积

为4x4米。隔梁面积为每个4x1米,关键柱的面积1x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座标基点。在

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

发掘中还时常使用探沟法发掘。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

此外,旧石器时代遗址使用的小探方精细发掘法已经在个别先秦遗址发掘工地使用。

二、探方发掘的基本原则

田野发掘的总要求是能够根据收集到的实物标本和记录资料,恢复发掘对象在发掘前的原状。探方发掘要

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平剖面结合,根据土质土色区分堆积,确定早晚关系。

•先挖晚的,后挖早的。

•按原貌揭露遗迹。

•按单位收集全标本。

•及时、客观、全面做好记录。

野外发掘的过程是由辨识、挖掘、揭露、收集、记录五个基本操作环节往复循环构成的。只有坚持上述五

原则才能做好发掘工作。

三、垂直发掘与横向发掘

垂直发掘也叫纵向发掘,它是在地层或遗迹的某一局部范围内,向下发掘,挖掘的深度透过地层或遗迹。

垂直发掘有「:种情况,一是对地层的垂直发掘。如各探方主体同时向下发掘到生土,而隔梁及延伸到发掘

区之外的地层仍然保存着。二是对单个遗迹的垂直发掘。如跨探方的灰坑或延伸到隔梁内的灰坑,其在探

方主体部分内的部分,在清理完坑内堆积,画完图之后,便挖掉;灰坑的整体形状是在发掘完隔梁之后,

拼图才能得到。若灰坑一部分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该部分不发掘,对遗迹的解剖也是垂直发掘。三是对

一组遗迹的垂直发掘。多层遗址的每•层面上的同时代的遗迹群是一个有机整休,发掘完•批探方,就把

其中的一部分挖掘掉了,这也是一种垂直发掘。

横向发掘也叫平面发掘,是把某一地乂全部揭掉再挖下一层,或把遗迹的整体面貌清理出来。也有三种情

况,一是对地层的横向发掘。如洞穴遗址内地层分布面积小,可以采用横向发掘法,分层揭露。二是对单

个遗迹的横向发掘。如在探方发掘中,没有延伸到四壁的灰坑、墓葬都是把其蟾体面貌揭露出来,然后才

挖掉。像房子、墓葬、陶窑等重要遗迹都要求用横向发掘法,揭露出整体面貌,若伸入到隔梁内,就应打

掉隔梁,若跨几个探方,则要会同有关探方,共同揭露:若延伸到发掘区之外,则要扩方发掘。三是对一

组遗存群的横向发掘。既把同一层面的同时代的遗存群全部揭露。如对•个石器制作场、•个聚落址做整

体全部揭露。虽然也是各探方分工发掘,但是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最后打掉隔梁,并保留现场。

垂直发掘和横向发掘各有利弊,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垂直发掘有利于纵向观察遗址堆积的历史,有利于

准确区分堆积和确定层位关系。它适合于重点要解决分期,遗迹地层难以分辨,层位关系复杂的发掘。横

向发掘能展现遗迹和遗迹群全貌,利于大面积整体观察,有利于分析遗存的空间联系。适合于单个遗迹、

或小型遗址、或层位关系简单易定、或同一层面遗迹容易判定的发掘。如果不能有把握地分清不同层面的

遗迹,就不能使用大面积横向揭露方法。

一般多层遗址的探方发掘是以垂直发掘为主、横向发掘为辅。堆积层次极为简单的聚落址,陶窑场,制石

场,大型建筑址群则往往采用横向发掘为主,垂直发掘为辅。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发掘是根据遗存实际情况

和发掘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决定的。

诸探方都设置专业人员负责处理本探方的具体作业任务,在逐层下掘的发掘过程中,必须重视重要遗迹的

完整性和遗存之间的横向关系,发掘工地负责人要统观全局,控制好探方发掘进度的节奏。协调好各探方

的相互配合工作,保证发掘质量。此外,工地要绘制作业进度图,即随作业进度画出探方(探沟)的位

置,勘探位置,揭露和勘探到的遗迹。令全体人员观察分析,以增强全局意识,讨论下步工作方案。

横向发掘时,全面揭露大型遗迹或遗迹群需要很长时间,为了保护已经发掘出来的遗迹遗物现场,应该根

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现场。有的大型遗迹采用搭设工棚的方法,既避免风化雨淋的自然破坏,

又有利于安全防盗。

四、现场模拟和区域资源分析调查

随着考古学研究的发展,现代田野发掘除了用常规方法外,还在现场进行模拟实验,进行遗址现场区域分

析调查,以获得更确切更多的信息资料]

模拟实验是现代考古学深入理解和认识遗存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获得一般观察所不能得到

的重要信息,通过模拟实验所得出的关于遗存功能、形成过程等结论也比猜想式的结论可靠。

区域资源分析调查是对遗址的日常开发地带进行资源、地貌调查,为研究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提供资料。

[习题]:

1、说说传统探方的结构?

2、关键柱有何作用?

3、发掘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什么是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

[思考题I:

横向发掘与垂直发掘有何利弊?如何结合使用?

[参考文献]:

1、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工农考占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五章,北

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93〜10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布方

[教学重点]:布方方法、探方编号方法

[教学难点]:实际布方的准确性较难掌握,应该每个同学都要实际布方练习。

[教学内容]:

一、实际布方

发掘区的选择、基点、基线、方向、规格。

二、编号方法

编号系统的设计、适用性

[习题]:

1、说说工地遗址总坐标基点在何处?

2、探方编号有几种方法?

3、实际布方5个。

[思考题]:

1、你所在工地使用何种布方系统?有何优点?

2、坡地如何布方?

I参考文献]:同上节

第三节区分堆积层次

I教学重点J:

刮面技术;区分堆积层次的方法;判定堆积的早晚关系,确定挖掘的次序。

[教学难点]:

熟练掌握刮面技术:正确画线:根据地以学原理确定早晚关系。

I教学内容]:

一、划分地层与遗迹的方法

1、从堆积的质地、颜色和形状来划分地层和遗迹

2、平剖面相结合是获得正确判断的主要手段

(1)刮平面和刮剖面,(需要反复练习,体验手感,掌握基本功)

(2)注意线段和角。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剖面

(4)必要时要创造剖面

3、出土遗物能引导发掘者区分遗迹和地层

4、发掘经验和对遗址的熟悉程度也影响判断质量

二、层次细划所应注意的问题

三、地层和遗迹编号方法

1、地层编号方法

2、遗迹编号方法

[习题]:

I、练习刮面,熟练为止。

2、说出本工地2组叠压打破关系,做出年代早晚关系判断。

[思考题]:

1、为什么说:要在探方边摸陶片?

2、本工地采用了什么地层编号系统?为什么使用这种系统?

I参考文献]:同一节。

第四节挖掘

[教学重点]:

掌握挖掘原则:先挖晚的,后挖早的,按原貌揭露。

掌握挖掘地层方法,揭露遗迹方法。

[教学难点1:掌握在熟土中找边、找底技术,需要长时间实践练习。

1教学内容]:

一、挖掘地层方法

薄层、厚层、倾斜层

—、挖掘灰坑方法

四分之一法、二分之一法、分层揭露法;

全面揭露;分部揭露,垂直发掘,图上复原。

三、挖掘房址方法

地面房屋

半地穴式房屋

[习题]:

1、练习找灰坑边、灰坑底。如果条件具备,应剥离出挖灰坑的工具痕。

2、练习找灶,达到不过为好。

3、练习找居住面。

4、练习找柱洞边和底。

5、练习用石膏在现场翻取工具痕,或木柱。

[思考题]:

1、在发掘坑套坑而且土质土色接近的灰坑时,怎样确定边和底?

2、相邻很近的两个坑口没有打破的灰坑,在下部是否可以有打破关系?

3、灰坑内的层对科研有没有价值?你能列举几种有垂要价值的灰坑层?

4、房屋是采用大面积横向发掘好,还是采用单个揭露、图上复原好?

5、为什么要强调邻方需要相互照顾,进度要协调?

6、重要遗迹发掘是否要考虑现场保护?

7、具体分析你所在工地的一个遗迹的建造、使用、废弃、破坏与变迁过程?

[参考文献]:同第一节。

第五节收集标本

I教学重点]:

收集遗物的原则:起取常见遗物和fl然标本的方法.

I教学难点]:

起取易损遗物和易污染遗物的技术难度大,需要实际练习多次。

I教学内容]:

一、收集的对象

二、收集的原则

1、尽量收集齐全

2、按单位收集

3、特殊品和普通品要分开存放

4、正确填写标签,标签与遗物不能分离。

三、起取遗物的注意事项

四、泥器和陶器的起取方法

五、玉石器和金属器的起取方法

六、骨、角、牙、蚌器的起取方法

七、竹、木、漆器的起取

八、纺织遗物的起取方法

九、骨骼标本的起取方法

十、植物标本的起取

十一、细小遗物的提取方法

十二、灰像法标本采集

十三、抱粉分析标本采集

十四、植物蛋白石分析采样

十五、碳十四标本采样

十六、热释光测年标本采样

十八、灶、柱洞类的整取

[习题]:

1、练习起取陶器、陶片多次。

2、练习测量器物坐标,写标签。

3、练习起取骨器和骨骼标本多次。

4、使用水选法练习起取微小遗物。

5、练习起取碳样标本。

6、练习起取土样。

[思考题]:

1、为什么在发掘过程中不能见一件器物或标本就起出一件器物?

2、为什么要按单位存放遗物?

3、你发掘遇见已经朽烂成空洞的遗物(痕迹遗物),应该怎样处理?

4、为什么在挖掘过程就要必须考虑后续保护和复原的需要?

5、怎样管理制度能彻底杜绝出土遗物和采集的标本忘记写标签?

I参考文献]:

1、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五章,北

京,文物出版社,1978年。

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93〜100页,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3、后德俊:《古代饱水漆、木、竹器保护的研究》,《华夏考古》1988年第1期.

4、王振江:《考古发掘中彩绘木器的清理和起取》,《考古》,1984年第3期。

5、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技术室:《安阳殷墟西区孝民屯西南地M1613车马坑的起取和组装》,《考

古》,1984年第9期。

6、刘敦愿:《从痕迹中重现出来的遗物》,《文物天地》,1991年第1期。

7、李秀:《南越王墓发掘手记》,《文物天地》,1986年第I期。

8、黄石林:《陕西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小麦(秆)》,《农业考古》,1991年第1期。

9、熊海堂:《考古发掘中水洗选别法的应用》,《农业考古》,1989年第2期。

10、黄其煦:《考古发掘中回收植物遗存的方法之•一泡沫浮选法》,《农业考古》,1986年第2期。

11、谢伟:《案板遗址灰土中所见到的农作物——兼论灰像法的改进》,《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5、

6期。

12、王才林、丁金龙:《江苏昆山市少卿山遗址的植物蛋白石分析》,《考古》,2000年第4期。

13、陈铁梅:《碳十四测年的加速器质谱方法与考古学研究》,《考古与文物》,1990年第2期。

第六节发掘隔梁和关键柱

[教学重点]:掌握发掘隔梁方法

I教学难点]:通层与对图

[教学内容]:

一、通层

打隔梁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是能通层。在发掘主体部分时,各探方掘坑被隔梁分隔,层位线也被隔梁隔断,

不能通连。打掉隔梁,会使各探方层位线相互接通。一个探方内的遗迹是被地层串联起来的,当各探方地

层接通后,整个发掘区的遗迹也就被串联起来。

二、对图

把相邻探方暨面的图核对。

三、遗物单独存放

[习题]:

1、练习通层。

2、练习对图。

[思考题]:

1、为什么要通层?

2、若关键柱不发掘有何利弊?

1参考文献]:同第一节。

第七节文字记录

[教学重点]:工作日记、探方记录、灰坑记录、房子记录

I教学难点]:记录教学难点有三:

1、记录项目规范且全面;

2、日记、记录、报告三者在条理性、繁简程度、语言表述上都不同。不可模仿报告写记录。

3、使用表格记录时,必须强调:需要使用描述语言,则全面描述,不可受表格设计所限,过于简单。

I教学内容]:

一、发掘工作日记

探方的编号、位置,发掘负责人;日期、天气、参加民工人数;工作次序;地层和遗迹的发现和确定经过,

观察结果(如分布范围、土质土色、结构形状):重要遗物的发现和起取;存在的问题。另外设专页登

记本探方的遗迹编号和小件编号,工地未给号的遗迹可设临时号。

日记中利用示意图或标有数据的草图帮助记录发掘迹象(如地层分布范围、不明的遗迹现象、遗迹和遗物

的形状位置、叠压打破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重要遗物的三维坐标。

二、制作模型

三、探方发掘记录

1、位置:(1)本探方在发掘区中的位置,周邻探方有哪些。(2)布方规格与发掘面积:布方规格写

成5x5米、10x10米形式。发掘面积写出实际发掘的面积总数,如5x5米探方,如果未打隔梁,它

的发掘面积为16米。如果有扩方,还要说明扩方的位置、尺寸。发掘面积也包括扩方面积。(3)方向:

一般为正南北向。

2、(1)绘图号与图名:图号在前,图名在后。如:91LBAT303—1总平面图。(2)摄影号。(3)器

物标本登记表和统计表

3、发掘经过:(I)起化时间和用工人数。(2)工作方法。(3)重要发现(包括遗迹和遗物)。

4、堆积层次及包含物:(1)深度(上层面距地表距离)和厚度。(2)土质土色。(3)本层分布的范围。

(4)出土遗物:简要描述能代表该层时代的遗物。(5)本层下开口的遗迹。现举例如下:

①层。耕土,浅黄色沙土,厚15〜20厘米。

②层。黄褐色土-深15〜20厘米,厚10〜15厘米。土质疏松,较软,含少量碳粒-遍布全方。出

素面夹砂红褐陶片、铜锥。H27、H35开口于本层下。

③层。黄花土。深30〜35厘米,厚10厘米。土质紧密,较硬,黄土中间杂黑土团。分布于探方南部。

出有之字纹黑褐陶、石和。M8、H75开口于此层下。

5、地层堆积的成因.

6、层位关系和布局关系。

7、年代推断。把探方内各地层和遗迹划分为几期,推断各期的年代或文化性质,写出推断依据。

8、备注。写此项的目的是为了后来整理和再次发掘提供参考,上述各项未能包含的内容都可在这条内记

述。主要有:本方地层与其它方地层的对应关系、触及到而未发掘的遗迹、存在问题等等。

9、记录者、记录日期。

四、遗迹发掘记录

1、灰坑发掘记录

(1)位置;在探方中的位置和与其它重要遗迹的相对位置,跨几个探方的灰坑,要写明在各探方中的位置。

(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用工人数,发掘方法(发掘方法耍写得具体些),发掘负责人。

(4)层位关系、与周围遗迹的平面布局关系。

(5)形状与结构:形状、尺寸、壁和底的加工情况,其它遗迹细节(如柱洞、台阶、工具痕、烧土等)。

(6)坑内堆积及包含物:堆积分几层、各自的土质土色特征、包含物的种类和特征。如果有重要遗物,应

记录在坑内的位置和状态。

(7)用途推测。要写出推测的根据。

(8)年代推断。一般灰坑写出它所屈的文化或文化内的分期即可,有纪年材料的要做出绝对年代的判断。

大型灰坑内各层填土年代不一的,要分层推断年代。写明推断年代的依据。

(9)备注。

(10)记录者、记录日期。

2、房子发掘记录

(1)位置:位于何探方,与其它遗迹的相对位置。

(2)绘图号、图名、摄影号、器物标本登记表的底册号和页数。

(3)发掘经过;起止日期、发掘经过和发掘负责人。例如某遗址F5的发掘经过:自9月3日始至U9月

10日止。发掘的负责人是xxx,xx也参加了发掘。在T12发掘完②层时,发现F5的南半部,向北扩方,

使F5全部显出范围-在T12向下挖房子填土I、II层,以T12北壁为挖掘剖面,至居住面。挖掘扩方

部分的房内填土,至居住面,发现一个灶(Z1)。清理Z1。照相绘图后挖解剖沟,在Z1之南,又发现

一个残灶,编为Z2o又清理完Z2。

(4)层位关系、和其它遗迹的布局关系。

(5)形状与结构:建筑方式、形状、尺寸、门向,内部结构的详细描述和尺寸,房基的形状、深度、尺寸

及构筑方法,奠基遗存的位置和形态描述。

(6)屋内堆积及包含物:填土分几层,每层的厚度、分布、土质土色。填土和居住面上所出遗物是如何编

号的,遗物的分布和埋藏状态。

(7)屋外地面及相关附属遗迹。

(8)年代推断。推断房子所属文化或文化期。如果填土与房子不属于•个时代的堆积,还要推断填土各层

的所属文化时代。

(9)房子的功能推测。

(10)备注。

(11)记录者、记录日期。

[习题]:

每类记录要练习到熟练准确全面。

I思考题]:

1、为什么记录格式要统一?

2、如果发掘水井应该怎样记录?

[参考文献]:

1、同第一节。

2、国家文物局编:《田野考古操作规程》。

第五章墓葬发掘

第一节墓葬发掘的一般方法

I教学重点]:墓葬发掘的基本方法和注意问题

[教学难点]:实际操作较复杂,需要反复观摩与练习。

I教学内容]:

一、发掘封土

发掘封土也要分部逐层发掘,仔细分析封土形成和变化过程。一般封土发掘采用四分法进行,即沿封土的

纵横轴设十字线,交叉点在封土最高处,分部发掘,获得纵横剖面图。较大的封土,可以留设十字隔梁,

堆积土层和遗迹遗物的清理与探方发掘相同。

二、确定层位关系和墓的平面范围

无封土墓的层位关系主要是依据墓口开口层位确定的,有封土墓还要参考封土与地层、封土与其它遗迹

(包括封土与封土)之间的叠压打破关系来确定。

三、挖填土

填土也要分层清理。边挖填土边找出墓壁。

四、清理葬具

五、清理骨架

六、清理随葬品

七、清理墓底与解剖墓的结构

八、墓葬发掘记录

[习题]:

1、练习剔骨架技术。

2、练习清理葬具1个。

3、实际测量墓葬内的器物坐标5件,并正确填写标签和登记表。

4、墓葬记录的要点是什么?

[思考题]:

1、在地层挖掘过程中,突然发现完整的1件陶器和1件铜鬲,是否应该怀疑有墓?

2、封土、坑内填土、墓底出土的遗物是否分别收集?为什么?

3、发掘墓葬最容易漏掉的部分是什么?

[参考文献]:

1、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编:《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四章,文物出版社,1978年。

2、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第46〜77页,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常见墓葬类型的发掘

[教学重点I:

土坑墓与砖室墓的发掘

[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技术复杂,需要现场指导,反复观摩练习。

[教学内容]:

一、小型土坑竖穴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二、大型土坑墓

找墓口、找边缘、确定层位关系、龛、台、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三、石棺墓

土坑始、石壁、骨架和遗物清理等

四、瓮棺墓

五、砖室(或石室)墓

墓道、甬道、墓室清理;大揭顶方法,从墓门进入法

六、土洞墓

七、穿山凿石的洞室墓

八、积石墓

[习题]:

1、练习清理墓葬1~2座,并写工作日记和记录。

[思考题1:

1、棺钉位置对于复原已经朽烂的木棺有何作用?发掘中应该怎样对待棺钉?

2、发掘墓葬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

3、墓内完整罐中的土有没有研究价值?

4、1个墓葬中殉葬的动物骨骼,是否应该按个体编号收集?

[参考文献]:

1、良:《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发掘记》,《文物大地》,1989年第1期,

2、德维:《曾侯乙墓发掘琐记》《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3、频:《包山大冢发掘始末》,《文物天地》,1987年第6期。

4、季:《南越王墓发掘手记》,《文物天地》,1986年第3期。

5、鸣先:《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发掘纪实》,《文物天地》,1987年第2期。

6、明华:豪华型良渚玉戚组合附近的发现》,《文物天地》1988年第4期。

第三节人骨性别与年龄鉴定方法

[教学重点]:现场鉴定人骨的性别与年龄

I教学难点]:考古发掘的骨骼往往保存不理想,在剔骨架时要考虑鉴定的需要,把关键的性别和年龄鉴

定出来。

[教学内容]:

一、性别鉴定

1、骨盆的性别特征

2、颅骨的性别特征

3、下颌骨的性别特征

4、其它骨骼的性别特征

二、年龄鉴定

1、根据牙齿的萌出时间推断年龄

2、牙齿的磨耗程度与年龄的关系

3、根据颅骨骨缝的愈合情况推断年龄

4、耻骨联合面的年龄变化

5、骨骼上的其它老年性变化

6、年龄鉴定结果的表示法

[习题]:

练习鉴定骨架2个。

[思考题]:

保存不好的骨骼是不是也要鉴定?

[参考文献]:

1朱泓:《体质人类学》,吉林大学出版社,长春,1993年。

2邵象清:《人类测量手册》,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1985年。

第六章考古测量

第一节方向与倾斜角测量

[教学重点]:方向与倾斜仍测量

I教学难点]:使用罗盘仪爵测量方向,正确读数,正确在图纸上标出

1教学内容]:

一、方向测量

1、象限角测量法

2、方位角测量法

二、倾斜角测量

[习题]:

1、使用罗盘仪器测量墓葬骨架的头向,正确读数,正确在图纸上标出。

2、使用罗盘仪器测量房址的门道方向,正确读数,正确在图纸上标出。

3、测量工地地面的倾斜角、山坡的倾斜角。

[思考题]:

为什么有人使用罗盘仪测量方向时经常会出错?

I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考古测量》,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水平距离和高低差测量

I教学重点]:使用大平板仪器测量水平距离和高低差

[教学难点]:需要实际操作仪器,反复练习,做到熟练。

[教学内容]:

一、水平距离测量

1、用步量法与用杆量法

2、皮尺和米绳的测最法

3、小平板仪视距测量法

4、大平板仪视距测量

二、高低差测量

1、直接测量法

2、水平视差法(水准法)

3、测斜仪测高低差

4、小平板仪测高低差

5、大平板仪测高低差

[习题]:

1、使用小平板仪器测量水平距离。

2、使用小平板仪器测量高低差。

3、使用大平板仪器测量水平距离。

4、使用大平板仪器测量高低差。

I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占工作手册・考古测最》,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三节平面图和地形图测量

[教学重点]:平面图和地形图测量

[教学难点]:需要实际操作仪器,反复练习,做到熟练。

I教学内容]:

一、定点基本方法

1、座标定位法(基线法)

2、距离交会定位法

3、方向线交会定位法

4、距离截取方向线定位法

二、分区测量

三、平面图测量

1、射线法

2、前方交会法

3、侧方交会法

4、导线法

四、地形图测量

1、全部实测绘制地形图方法

2、利用现成地图绘制考古地形图

[习题]:

1、用平板仪测量平面图一幅。

2、用平板仪测量地形图一幅。

[思考题1:

怎样可以减少遗址平面图的测最误差?

I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考古测量》,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2、刘震伟:《遗址地形图测量》,《考占与文物》,1990年第3期。

3、刘震伟:《考古测量中利用现成图的简单方法》,《考古》,1986年第9期。

4、赵培洲,沈耀成:《古遗址快速成图》,《考古与文物》,1982年第6期。

第七章考古绘图与拓印

第一节投影与视图

I教学重点J:投影与视图的基本知识

I教学难点]:正投影原理与视图对应关系

I教学内容]:

一、透视投影原理

二、正投影原理

三、视图和视图排列

四、视图之间相应点的平面座标对应关系

五、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

[习题]:

1、观察•个长方体的6个面的正投影图形。

2、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陶罐的正投影图形。

3、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陶片的正投影图形。

4、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三足器的正投影图形。

[思考题I:

1、什么样的形体会产生正投影变形?

I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考古绘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二节田野发掘绘图

I教学重点J:绘制遗迹图、探方图

[教学难点]:绘制复杂遗迹图

[教学内容]:

一、田野发掘绘图的一般要求

二、遗迹图

1、平面图

2、剖面图

3、遗迹图错误分析

三、探方图

1、分层平面图

2、探方总平面图

3、探方四壁剖面图

[习题]:

1、绘制2个灰坑的图。

2、绘制一个探方的分层平面图、总平面图、剖面图。

3、绘制•个房址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4、绘制一个砖室墓的平面图和剖面图。

[思考题]:

1>垂直发掘法挖掘的灰坑的平面图和剖面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

2、地层内的遗物平面分布图怎样绘制才能精确?

3、积石堆墓的平面图怎样才能画准确?

I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考古绘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年。

第九章田野考古摄影

I教学重点J:发掘区摄影、遗迹摄影

[教学难点]:遗迹摄影

[教学内容]:

一、摄影的基本知识

二、田野考古摄影的拍摄内容

三、田野考古摄影的基本方法

1、光线的运用

2、画面的处理

[习题]:

实际拍摄灰坑、墓葬、探方、器物出土照片。

I思考题]:

为什么野外考古工作要强调及时拍照或抢拍?

1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考古工作手册•考古摄影》,文物出版社,1978年。

2、赵铃:《考古摄影的特点与应用》,《考古学集刊》,第七集,科学出版社,1992年。

第三单元室内整理与编写报告(70学时)

第十一章室内整理

第一节什么是室内整理

[教学重点]:室内整理的程序

[教学难点]:室内整理的程序

I教学内容]:

一、整理工作的目的与任务

二、整理工作的重要性

三、整理工作的程序

[习题]:

整理工作的程序有哪些?

[思考题I:

计算机在室内整理工作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第二节对遗物处理

[教学重点]:写号,拼对遗物

I教学难点J:拼对陶片

I教学内容]:

一、清污去锈

二、写号

三、拼对遗物

1、石器和布片的拼合

2、陶片的拼对

四、修复

[习题]:

1、给20标本和50件以上陶片写号。

2、拼对5个单位陶片,拼出可复原的器物或大片标本10件以上。

[思考题]:

1、现场拼对陶片对复原有何好处?

2、遗物清洗对后续的保护和鉴定研究有何利弊?

3、•个探方,其2层陶片与5层陶片拼对起来,请问这两个陶片的器物号应该怎样写?粘合后,陶片

应该放在哪个地层出土遗物中?

4、怎样管理刷洗大量单位的陶片时,才能做到陶片单位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