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_第1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_第2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_第3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_第4页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合集1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一、情景引入1、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2、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二、自主探究1、自学课本内容。2、分析^p讨论,找出规律3、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4、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1)小数点是怎样挪动的?(2)小数点挪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3)小组汇报。5、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6、如今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三、稳固应用1、说说小数点搬家会怎样?2、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适宜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四、全课总结1、刚刚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究出了小数点挪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2、下面的数与0.285比拟,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112页的例1和例2,第111页、113页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计算法那么,可以比拟纯熟地笔算小数加、减法。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才能。教学过程:一、复习1.少先队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1250克,第二小队采集了986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让学生先解答,再说一说整数加法的意义和计算法那么。2.笔算。4.67十2.5=6.03十8.47=8.41—0.75=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二、新课1.教学例l。(1)通过旧知识引出新课。老师再出示一次复习的第l题,把条件和问题稍作改动,变成例l。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引导学生比拟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意义。老师:“例1与复习中的第1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例1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要用加法算?”引导学生通过比拟说出:从复习的第1题可以看出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例1可以看出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个小队采集中草药的千克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3)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老师板书横式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怎样写竖式,并提问:“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把以千克作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克作单位的整数,列出竖式,并提问:“整数加法应该怎样算?”引导学生说出计算时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老师接着再提问:“为什么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引导学生说出一样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老师告诉学生:小数加法也是一样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然后让学生计算,算完后老师提问:“得数7.8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的“0”去掉。并告诉学生以后在计算小数加法遇到小数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2.让学生做第111页“做一做”中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做,老师巡视,检查学生是否把小数点对齐了,最后集体订正。3.引导学生比拟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的计算法那么。老师:“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都要把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一样数位对齐:4.教学例2。(1)引导学生通过比拟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老师:“例2的条件和问题与例l比有什么变化?例2的数量关系是什么?”启发学生说出例2是两个小队采集中药材的总数和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可以看出小数减法也是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一样的。(2)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让学生联络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然后老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并列出竖式,提问:“个位上是几减几?”接着让学生看小数减法竖式,提问:“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利用小数的性质使学生理解被减数干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作“0”再计算,以后在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接着让学生计算,老师巡视,检查学生小数点是否对齐,被减数千分位的处理是否正确,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5.比拟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计算法那么。让学生讨论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和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6.小结。老师:“通过学习上面的知识,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那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一样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然后老师把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那么完好地说一说。并让学生看书上的法那么,齐读一遍。7.做第113页最上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学生做题之前,老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局部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一样。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三、稳固练习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1.做第l题,老师先说明题意,要根据加法算式来写减法算式的得数,不用再列式计算。学生做完之后,可以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写减得的差的?”使学生加深对小数减法的意义和加减法关系的认识;2.做第2题,让学生独立做,可以要求学生验算。老师巡视,进展个别辅导。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内容:教材第63、第64页的内容及第65页练习十五的第4、第5、第9、第10题。课型新课教学目的: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的特征,并可以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进步学生的探究精神、归纳概括才能、逻辑思维才能和空间想象才能。3、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进步效率的道理。教学重点:通过考虑、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的特征,对三角形准确的地进展分类。教学难点:可以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络。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图形。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假如让你把班里某一个小组的同学分成两组,你将如何分组呢?〔学生答复〕师:既然如此,假如把三角形进展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原因〕师:刚刚同学们说了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二、自主探究1、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课件出例如5.师:用量角器量出每组中每一个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大小,看看三角形中每个角是多少度?各是什么角》生1:通过测量发现,有些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锐角。生2:有些三角形有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生3:有些三角形有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师: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钝角三角形。2、把三角形按照角进展分类。师:假如把所有的三角形看做一个整体,那么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都可以分别看作是这个整体的一局部,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会画图表示吗?〔课件出示三种三角形的关系图〕3、认识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和斜边。〔课件出示直角三角形图〕师:在直角三角形中,夹直角的两条边叫直角边,直角所对的边叫斜边。你能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吗?测量后你会发现什么?生:通过测量发现,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中,斜边最长。4、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课件出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图〕师:观察三角形的三条边会发现什么?生:有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都不想等,有的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的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师:在数学上,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有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又叫正三角形。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各个局部的名称。师:在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两条边叫做三角形的腰,另一条边叫等腰三角形的底,两腰的夹角是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是三角形的底角。在等边三角形中,三条都相等的边都叫三角形的边。6、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师:你能说说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生: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所以等边三角形师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但是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7、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自角的特征以及认识等腰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角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各个角都相等。有些直角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有两个角相等,这样的三角形在数学上叫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常用的直角三角板中的一种。三、探究结果汇报师:哪一组的同学愿意为大家展示一下按角分类的成果呢?〔老师根据学生的讲述板书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师:按边分呢?生: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师生总结收获师: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生:三角形可以按边分类,也可以按角分类。师:今天你学会了什么数学方法?生:分类。师:分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和重要,因为运用了分类方法,我们的生活才变得井井有条,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舒心,更加精彩。五、板书设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4教学内容:国土面积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活动,认识有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2.掌握数据改写的方法。3.引导学生关注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1.教学时师可以出示一组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拟、讨论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以让学生体验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体会数据单位的改写是为了数据记录的方便。2.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并逐步引出一些各省市国土的面积,让学生读一读。(1)将上面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假如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展改写?(3)可能学生会改写成以“百”、“千”、或“万”作单位,只要学生能改写得正确,老师都应充分地肯定。(4)将一些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这些数据改写中的根本特点,从中发现改写的根本方法。3.对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改写中逐步发现改写的方法。二、理论练习。第10页“练一练”中第1题,数据单位的改写是实际生活中记录方便的需要,可以多项选择择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而不要将数据单位的改写成为单纯的为改写而改写的场面。练习此题时,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详细的各地区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根底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作单位。搜集一些西部地区的其他信息,以供学生间互相进展改写。第2题,在练习“海洋资”时,先让学生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展改写?在此根底上,学生会体会到这些数据改写成以“亿”作单位比拟方便。板书设计:大数的改写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9600000=960万10000000000=100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5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说一说学过的四边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演示课件“梯形”】老师导入:图3有几条边?几个角?这个四边形像什么?〔梯子〕这就是梯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什么叫做梯形?〔板书课题:梯形〕二、探究新知认识梯形〔1〕出示图形【继续演示课件“梯形”】老师提问:①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图形吗?它们外面的形状都像什么?〔梯子、木箱、槽子〕引导学生看出它们的外形②这样的四边形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测量,全班同学测量书上144页此图〔2〕交流测量结果通过检查测量使学生明确:有一组对边是平行的,但长度不相等,另一组对边不平行〔3〕概括梯形的定义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板书〕2认识梯形各局部名称【继续演示课件“梯形”】结合图形说明,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根据图形的位置,一般在上面的叫上底,在下面的叫下底。习惯上上底画得短些,下底画得长些。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腰。从上底的一个顶点向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线段叫做梯形的高高的画法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中高的画法一样想一想:能不能在梯形的腰上画高?引导学生明确:梯形的高只能从互相平行的两条边中任一边上的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再想一想:你怎样区分梯形的底和腰呢?3教学等腰梯形〔1〕老师演示拿一等腰梯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两腰有什么特点?〔两腰相等〕〔2〕学生测量量一量等腰梯形两腰的长度,结果怎样?〔两腰相等〕〔3〕概括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板书〕它是梯形的一种特殊情况。【继续演示课件“梯形”】4四边形的关系分组讨论: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你可以把四边形分成几类?每类各有什么图形?引导学生明确:根据对边平行的情况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两组对边平行,其中包括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另一类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其中有梯形和等腰梯形三、稳固练习1用钉子板围成不同的梯形①任意梯形②倒立梯形③上底为3高为3的梯形2用七巧板拼梯形〔1〕用两块拼一个梯形〔2〕用三块拼一个梯形3继续演示课件“梯形”,出示练习小组讨论:我们学过的四边形有着亲密的`关系,你能看图说出它们的关系吗?4找出下列图中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每种图形有几个?四、质疑小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梯形的定义及各局部名称和认识特殊的梯形〕2对于今天所学的知识大家还有什么问题?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五、布置作业指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画出下面梯形的高。板书设计探究活动剪图形活动目的通过剪图形实现所学过平面图形的互相转化,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络,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灵敏解决问题的才能。活动要求每个图形只许剪一刀①将平行四边形剪为梯形②将梯形剪为平行四边形③将任意四边形剪为梯形④将梯形剪为两个三角形⑤将三角形剪为梯形看谁完成的最快最标准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6【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对称物体和直观图形的讨论和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可以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考虑与语言表达才能。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p才能和动手操作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开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得到开展。2.在观察比拟、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究、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来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教学重难点】1.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3.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4.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教学设计】1.设计思想:找准学生学习新知的“最近开展区”,在大背景下认识轴对称图形。同时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学生自己动手理论,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感知。2.教材分析^p〔1〕轴对称图形是图形运动教学的进一步深化。轴对称主要是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通过数一数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相等,对应点连线垂直于对称轴,从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历上升到理论。教学设计主要是联络学生亲身体验,联络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此节内容的学习将为以后学习画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做好铺垫。〔2〕分析^p本课内容的组成局部:学生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联络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手理论操作,体验知识的建构过程。〔3〕分析^p本课内容与小学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络:这局部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体验过“图形运动”的根底上,进一步深化学习轴对称和平移。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经历上升到理论。3.学情分析^p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和平移现象,初步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又在前面研究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以上内容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知识根底和经历根底。本单元将学习轴对称图形的平移,教学时要重视理论操作和探究学习,积累更加丰富的活动经历。通过动手操作,与同桌讨论交流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4.教学策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展示课件让学生观察轴对称图形,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体会轴对称图形不仅仅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两半;学生通过动手理论,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性质。降低了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理解上的难度。特别是一个图形有多个对称轴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找出所有的对称轴,促进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学准备】1.学生的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2.老师的教学准备课前理解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熟悉程度有多少。3.教学准备的设计和准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轴对称图形纸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准备了许多有趣的图片,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见过这些图片,我们好吧。〔出示课件〕同学们,刚刚我们看了那么多有趣的图片,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了么?生: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衬托课堂气氛,进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抽学生进展表达。师:同学们发现了他们的可以平均分成两份这一共同的特征,但它们还有一些别的特征,同学们发现没有?我希望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发现这一特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二、联络学生生活实际,探究新知1.系统认识轴对称图形,找出对称轴师:那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呢?老师这准备了一个小实验,请同学们观察这个实验。课件展示小实验。〔观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指导学生用双手体会轴对称图形。引导学生归纳出轴对称图形,指出对称轴。板书:假如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可以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师:同学们,如今给你们一个图形,你们会不会对折?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对折一下,看能不能完全重合。同桌之间互相说说你是怎么对折的。生:学生分组理论、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展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理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长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师:我发现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得出了长方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正方形呢?怎么对折,你有几种方法?请同学们拿出正方形纸片对折,同桌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对折的。生:学生分组理论、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展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理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通过对折我们发现正方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所以正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2.练习稳固师:我们找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对称轴。那么别的图形你会找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纸片观察、对折,看看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分组理论、讨论和交流。师:走近学生,观察和指导学生进展探究。生:〔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将本小组理论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师:用手展示怎样快速的找出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生:学生先观察,然后自己动手实际操作,完成书上练习,之后集体订正。三、探究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四、展示课件,给出方格纸上的轴对称图形师:同学们,请用刚刚的方法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展示情景图〕师:观察方格中的松树图,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的话找出对称轴。生:从图中可以发现,它是轴对称图形,DG就是它的对称轴。师:通过对称轴对折能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从这幅图我们知道A和A'是一组对应点,B和B'也是一组对应点。那么请同学们观察,图中A和A'有怎样的关系?生:点A和点A'分别在对称轴的两旁,点A到对称轴的间隔是3,点A'到对称轴的间隔也是3师:那么请同学们看看点B和点B'。生: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间隔都是2.师:对应点A和A'到对称轴的间隔是?相等么?对应点B和点B'到对称轴的间隔是?相等么?生:学生观察,并答复板书: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相等。师:连接图中点A和点A',你看对称轴和对应点的连线怎样?连接B和点B',他们的连线和对称轴呢?〔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生:点A和点A'的连线于对称轴垂直。师:连接图中点B和点B',点E和点E'也是这样么?生:〔小结〕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稳固新知师:练习下面各题。观察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是的画出对称轴。找出图形中的对应点〔三组〕,分别说说,他们到对称轴的间隔。〔学生练习稳固新知〕五、知识小结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什么是对称轴?2.轴对称图形中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相等,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板书设计】轴对称图形1.轴对称图形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间隔相等。2.对应点的连线都和对称轴垂直。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7教学要求:1、会根据统计的要求,搜集、整理数据,并能制作统计表。2、能根据统计表作出分析^p、预测或判断和决策。3、培养学生统计的意识,并能应用统计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4、让学生体验统计的过程,感悟统计的方法。重点:学会搜集、整理数据,并学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难点:怎样去实际搜集数据,能根据统计表作出预测或决策。教学过程:一、统计本班学生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1、同学们,双休日你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根据学生答复,老师整理并板书:体育运动、玩电脑、学音乐、看书学习、出去旅游。2、怎么知道大家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呢?〔生:要进展调查和统计〕〔板书课题:简单的统计〕3、怎样进展统计呢?〔讨论得出:可以划正字,或举手数一数等〕4、请小组统计员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各组当堂推选出统计员,要求进展统计〕5、师总结:刚刚统计员通过举手数出了每种情况的人数,这个过程叫搜集数据,为了科学准确,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板书:搜集数据,不重复,不遗漏〕6、请大统计员把每种情况的人数进展分类整理,把各种情况的人数加起来〔指定全班统计员整理并合计〕。这个过程叫整理数据〔板书:整理数据〕7、把统计出来的数据整理到一张表格里去,这张表格叫做统计表,叫什么统计表呢?〔XX班星期天最喜欢做什么的情况统计表〕。学生答复每种情况的人数,老师填好统计表,并填好合计人数。是什么时间制作的?〔注上制表时间〕。这个过程叫做制作统计表。8、看了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刚刚我们对这张统计表进展了分析^p,并做出了判断、预测和决策。〔板书:进展分析^p,判断、预测和决策〕9、你统计了我们一个班的情况,得到的信息是否就很准确呢?还要统计什么?〔还要统计其他班级的情况〕。统计的数据越多,我们得到的情况就越准确。【评析:统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教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作为切入口,使学生感到统计就在自己的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通过对情况的真实分析^p,引发学生的真情流露,学生想说敢说,非常投入。老师注意把统计的过程随教学过程充分展示出来,浸透自然,学生乐于承受。对统计表的分析^p注意了开放性,让学生扮演统计员的角色,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学生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开展和再创造的过程,使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乐园。】二、统计听课老师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情况。今天来了许多听课老师,老师们在双休日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知道听课老师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统计〕怎样进展统计呢?〔1〕请每小组翻开信封,看一遍,要求我们干什么?〔2〕请每个小组商量一下,怎样合作统计?〔3〕学生汇报打算怎样调查。怎样问老师?〔提醒学生要有礼貌〕〔4〕学生到听课老师中去调查统计,搜集数据。〔5〕填好手中的统计表,汇报统计情况,你得出什么预测?〔6〕把同学们和老师们星期日里最喜欢做什么的两张统计表能否合在一起。〔老师把数据合在一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什么?【评析:本环节老师注意让学生亲身体验统计的过程,在统计活动中,感悟统计的价值。〔1〕让学生把学到的统计方法应用到实际统计活动之中,随学随用,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做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实际数学化。〔2〕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统计的方法,学生畅所欲言。统计的方法是学生想出来的,数据是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出来的,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3〕对学生双休日活动情况统计表与老师双休日活动统计表进展比照分析^p,并把二者合二为一,学生预测的准确、分析^p的透彻,培养了学生分析^p判断和推理才能。】三、实际上统计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的多。〔分别出示多张统计表〕i。南京造地铁,选择颜色一张调查统计表。你发现什么?ii。第十四届亚运会前四名获金牌情况统计表。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iii。选举班长情况统计表,引导学生做出分析^piv。近几年来南京旅游的人数情况统计表。【评析:选取的几个例子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刚刚发生的事情,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学生分析^p的饶有兴致,既具有开放性,培养了发散思维才能,又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精神、民主意识等。】四、自学课本〔100页页〕a〕出示考虑提纲i。原始数据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ii。书上的三个小问题。〔1〕观察统计表,说出喜欢每种球类活动的各有多少人?〔2〕估计一下,在这个班级里组织什么球类比赛最受欢送?〔3〕你还能想到什么?iii。制作统计表要注意什么?b〕学生合作交流上述问题。c〕学生汇报并补充。【评析: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教,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教者不囿于教材,让教材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特别是对原始记录表与统计表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的讨论,稳固了统计的过程,在比拟原始记录表与数据统计表有什么不同时,孕伏了任何两种方法不存在对错之分,各有各的优越性,我们在实际使用时谁的最方便就最好。】五、统计公路上汽车通过情况。〔电脑出示马路过往车辆情况的场景〕i。这是车辆通过的情况,如今请大家进展统计,〔学生统计失败〕为什么无法统计?你有什么感觉?〔太快〕,ii。假如要你统计车辆通过的情况,该怎么办?①需要去分类。〔弄清要统计哪几种车辆〕。②怎样搜集数据?③怎样整理数据。④怎样画统计表?⑤分析^p一下结果。iii。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很快的统计出来?〔如何分工〕iv。汇报你们分工的情况。通过活动你有什么想法?v。从统计表中想到什么?知道什么?〔人民生活程度进步、注意空气的污染情况等〕【评析:这一环节让学生想方法解决怎样统计动态的物体的问题,又一次让小组交流,发挥了团队的力量。通过虚拟的道路交通场景,学生尝试了统计的失败,又在老师分小组交流一下的话语点拨下,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了统计的成功。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原有的认知程度,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才能,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真正地发挥了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六、用统计的方法解决身边的问题。【评析:让学生自己举例,联想到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如何解决身边的事情,学生发言踊跃,培养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七、作业:完成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第1题。【评析:在培养才能的同时,还重视了双基的落实。】【总评:本节课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竭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使生活素材贯串于整个教学的始终。注意将数学与学生生活严密相连,遵循了数学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通过数学教学,实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一、从生活经历导入新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说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课一开场,老师就从双休日同学们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的话题导入新课,从怎样知道每种活动有多少人最喜欢来切入主题。这样做使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近感,他们被浓重的生活气息所感动,兴致勃勃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二、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开展的过程。小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因此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节:怎样知道星期日最喜欢做什么各有多少人呢?很自然的说出了要调查统计,那么怎样调查和统计呢?接着让统计员进展统计。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整个统计的经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晰、充分地展现出来。课堂气氛活泼,双基训练扎实。三、借助生活知识,让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归宿是应用,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老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握数学问题的加工度,努力改造数学问题,增加数学的情境性、开放性,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了稳固刚学会的统计方法,教者让学生去统计听课老师最喜欢干什么这一理论活动,首先让学生讨论老师人很多,怎样去统计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交流想方法,得出了一小组统计一排老师比拟节省时间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按照想出的方法去统计。方法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统计的过程是学生亲身经历的,学生人人参与,争论不断,效果明显。四、引导学生分析^p讨论,进步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在统计一分钟内车辆通过情况时,老师又一次让大家合作交流,学生讨论的结果是一小组有4人,1人负责记录数据,另3人每人统计一种车辆的简便方法。当学生把统计好的数据整理成统计表时,让学生分析^p讨论从统计的数据中你发现什么?想到什么?,这样的设计颇具挑战性和现实意义,挖掘出了许多促使人开展的因素,出现了如今人们生活程度进步了,买摩托车、汽车的人很多、汽车多了,要注意平安,要注意保护环境等思想教育的话题,变关注知识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进步和开展,使知识性目的和开展性目的得到了平衡与和谐的整合。纵观整节课,教者注意把数学与生活沟通,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中得到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习得知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生命的活力。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8一、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挪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根底,也是进展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挪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二、学情分析^p小数点挪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挪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挪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络。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才能学会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小数点挪动引起小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和概括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合作探究与反思的才能,并浸透德育教育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p、比拟并概括出小数点位置挪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络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五、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引出新知1.比拟小数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2.让学生观察发现前两组根据小数的性质判断它们的大小不变,后两组小数中的小数没有变,小数点的位置变了,它们的大小是不同的。3.得出结论:小数点的挪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从而引出课题。〔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1.创设情境:孙悟空打妖怪。2.让学生通过情境图,观察金箍棒的变化。〔板书: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三〕辅助学生,试探小数点向右挪动的规律。1.引导观察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1〕让学生观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并考虑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倍数关系。〔2〕提醒学生“扩大了10倍”和“扩大到原来的10倍”之间的区别,标准学生的用词。2.联络新旧知识,发现小数点向右挪动的机密。〔1〕让学生把这些数量改成用米作单位。〔板书:0.009米,0.09米,0.9米,9米〕〔2〕提问学生把以毫米为单位的数转化成以米为单位的数,那金箍棒的长短发生变化了吗?引导学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样的。〔3〕通过整数间存在的倍数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4〕观察小数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挪动两者之间的规律〔5〕提问学生假如小数点向右挪动四位,五位?小数又会扩大到原来的几倍?〔6〕总结出小数点向右挪动的规律〔7〕四人小组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左挪动的规律的方法〔8〕观察整数,由整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得到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观察小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和小数点挪动两者之间的规律。〔四〕引导学生,自探小数点向左挪动的规律。1.师:刚刚我们通过金箍棒的过程已经发现了小数点向右挪动的机密了!孙悟空把妖怪打败了,他会扛着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吗?2.引导学生从下往上观察。3.小组讨论参考得出小数点向左挪动的规律的方法从而得出小数点向右挪动的规律。4.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缩小到原来的非常之一”。5.交流讨论得出小数点向右挪动的规律。〔五〕小结归纳,感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1.让学生总结小数点向右挪动的规律和向左的规律。2.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一个小数点的重要性。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9教学内容角的分类,教科书第42~45页的例2、例3,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中的第4、5、6题。教材分析^p“角的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学内容,本课的重点是知道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和锐角、钝角的度数范围,能识别这些角;通对角的分类,能准确地认识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考虑到分类这一现象生活中到处可见,把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和经历根底上,让数学带上生活味,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浸透分类的思想;同时通过问题模块,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充分展示和开展他们的思维与语言达才能。学情分析^p四年级学生之前已经接触过角的概念,在掌握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根底上来学习两种特殊的角,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上会比拟轻松。在根据平角和周角的特点来解决只知一个角的度数求另外几个角的度数的问题,可能会比拟难。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2.学会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和步骤。3.会画指定度数的角。4.初步学会用一副三角板画特殊角。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拟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经历,体会角的特征,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周角的概念。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会画指定角的度数。教法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提醒规律,建立概念,通过尝试操作,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法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动脑考虑、合作交流,获得知识和锻炼才能。教学准备教具:老师准备课件、量角器、三角板、每人一张打印好的题卡。学具:三角板、直尺、量角器。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1.出示大小不同的角,课件出示。激趣设问:我们已经学会了怎样度量的角的度数,但是这些角度数不一,你们能把这些角分分类吗?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先试着把这些角进展分类。老师巡视,看看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2.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吗?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角的分类。(板书课题:角的分类)。二、探究新知(一)学习角的分类里是各种角,请大家仔细观察。那如今就请你们用量角器测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完成后同桌交流)如今我们来根据角的度数分类,请分别找出:等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等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小于90度的角有________大于90度小于180度的角有________1.讲解90度角叫做直角,直角要用直角号表示。让学生说说我们教室里面有哪些角是直角。2.接着讲解180度的角叫平角,用课件演示一个直角等于两个直角,谁来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平角?3.你们知道比90度小的角叫什么角吗?比90度大的但比180度小的角?4.如今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锐角、钝角、直角和平角。那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请大家6拿出活动角,听老师的要求,组成各种不同的角。5认识周角。利用活动角,还能组成哪些特殊的角呢?课件出示角的变化图。(1)这条边刚好转了一周,我们就把它叫做周角。(2)那么周角有几度呢?1周角=360度=2平角=4直角,课件演示。6.我们今天一共认识了几个角?你们能把这些角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吗?马上动手。(1)刚刚我们把角分成了哪几类?(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应怎样排列?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0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展一些简便计算。2.培养学生根据详细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才能,开展思维的灵敏性。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及其在连加计算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加法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大家都会骑自行车吗?骑自行车不只会帮助我们节省在路上的时间,还是一项非常时尚的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欣赏沿路的风景。如今我们就一起跟着李叔叔一起去骑车旅行吧。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学到不少新知识。二、新课学习1.加法交换律李叔叔的车上装有里程表。我们来看看他第一天的骑了多远吧!学生自己完成,老师巡视,找出复合交换律的两位同学进展汇报,或者由学生板演。老师引导学生比拟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之处。得出40+56=56+40。这样的算式是不是很有趣啊?你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由学生汇报交流,老师板演出几个典型的,提问: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加法交换律是非常巧妙的,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交换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a+b=b+a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59+〔〕=〔〕+36〔2〕18+25=〔〕+〔〕〔3〕59+〔〕=〔〕+36〔4〕59+〔〕=〔〕+36四、课堂总结加法交换律就是说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大家已经会应用了,真不错。说一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第二课时一、引入新课李叔叔第三天的旅程已经完毕了,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李叔叔吗?让学生自己答复。李叔叔详细的记录了他的行程,我们来一起看看他的记录手册,肯定能答复大家刚刚提出的问题。二、新课学习加法结合律李叔叔想知道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大家能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吗?谁来说一说用什么法计算?怎么列式?88+104+96看来用这样的一个连加的算式就能解决李叔叔的这个问题。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来完成这道加法题吗?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汇报。老师巡视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案》,来自网!://后,找出复合结合律的几个学生汇报,或者投影展示。观察这几位同学的做法,你有什么发现?〔88+104〕+96=88+〔104+96〕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写一写。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加法结合律也可以为我们的计算提供方便。想一想,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一下加法结合律吗?怎么样才能让我们更容易记住这个规律呢?请大家动脑想一想,动手写一写、画一画。学生汇报,鼓励学生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字、字母、符号三种表示方法。强调字母表示法是常用的表示方法,要求学生掌握。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256+99+44=〔□+□〕+□〔2〕125+32+168=□+〔□+□〕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结合律。第三课时一、引入新课复习引入我们来复习一下加法的运算律,你还记得哪个?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b+a。加法结合律:先把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用字母表示是:〔a+b〕+c=a+(b+c)二、新课学习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方案吧。请你想一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然后写下来。老师巡视,个别辅导。然后让学生汇报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师生共同完成。讨论:你运用了那些运算定律来完成这个计算?三、稳固练习练一练:〔1〕425+14+186〔2〕75+168+25〔3〕245+180+20+155〔4〕67+25+33+75四、课堂总结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时候,会使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1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理论活动经历,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4.培养学生数学考虑才能,观察才能、动手操作才能、创新才能。二、教学过程〔一〕猜谜语1、一头牛〔猜一字:生〕2、一斗米〔猜一字:料〕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4、五个手指〔猜一成语:三长两短〕5.七除以二〔打一成语〕——不三不四6.七分之八(打一成语)——七上八下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谜底是:口〔意为“只”少“八”〕8.灭火〔打一数字〕——一9.舌头〔打一数字〕——千10.添一笔,增百倍;减一笔,少九成〔打一数字〕——十11.双杠〔打一数学符号〕——等号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数学名词〕——相等13.不转弯的路〔打一数学名词〕——直线〔二〕、生活中的兴趣数学14.一根绳子两个头,三根半绳子有几个头?解:8个头,〔半根绳子也是两个头〕15.1根绳子对折,再对折,再第三次对折,然后从中间剪断,共剪成多少段?解:9段16.一栋住宅楼,爷爷从一楼走到三楼要6分钟,如今要到6楼,要走多少分钟?答:15分钟17.桌子上原来有12支点燃的蜡烛,先被风吹灭了3根,不久又一阵风吹灭了2根,最后桌子上还剩几根蜡烛呢解答:5根三、课堂小结四、布置作业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2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教案内容】:教材第70~74页。【教学要求】⒈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p,培养学生分析^p的才能。【重点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置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说明:身高为120~129的合适穿小号,130~139的合适穿中号,140~149的合适穿大号。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置多少套?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4、提:我们刚刚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根据刚刚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提:如今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5、回忆这题的整理过程。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展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二、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3)组织交流。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1〕同学独立完成。〔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3〕介绍你知道吗?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教学反思:课题: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教学要求】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拟形象详细,便于分析^p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重点难点】学会制作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⒈谈话导入介绍上海世博会。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2002年12月申办城市波兰弗洛兹瓦夫俄罗斯莫斯科韩国丽水墨西哥克雷塔鲁中国上海所得票数21228636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2〕出示第73页统计图。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拟形象详细,还有利于分析^p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二、教学新课⒈理解条形统计图的构造。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局部?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三、组织练习完成想想做做四、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教学反思:课题: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教学内容】教材第79~81页。【教学要求】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那么的公平性,初步理解游戏规那么的公平,表达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时机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重点难点】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那么。【教学过程】一、游戏中感知1、游戏导入:〔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假如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假如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提:按这样的游戏规那么,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提:与刚刚的猜测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那么公平吗?为什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1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34页例1,练习六的第1、2题。【教学目的】1、结合详细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历口算整万数加减法。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3、初步培养学生迁移的学习才能。【教学重难点】初步学会用迁移的方法探究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较为纯熟地进展口算。【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老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同学们看,农民伯伯们又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金秋。〔多媒体出示金秋的收割画面〕老师:丰收的喜悦已经让农民伯伯们忘记了收割的疲惫,他们兴冲冲地将刚收割下来的粮食运到了粮库,准备卖个好价钱。〔出示主题图〕老师:仔细观察这幅情景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1:我知道了星光村今年卖稻谷大约260000kg,柑树村今年卖稻谷大约320000kg。学生2: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老师: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你们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学生1: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稻谷多少千克?学生2:柑树村比星光村多卖稻谷多少千克?学生3:他们俩只是问法不同而已,实际上算法是一样的。另一个村的稻谷产量是多少千克?老师:聪明的孩子们根据理解的信息,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然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需要用到多位数的加减法,今天我们就先从简单的入手,一起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口算。〔板书课题〕[点评:创设了农民丰收送粮的情景,让学生理解农民的生活,感受多位数加减法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巧妙引入课题。]二、运用迁移,探究新知教学例1。老师: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星光村和柑树村一共卖稻谷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学生:260000+320000=?老师:能口算出这道多位数加法的结果吗?学生:能。老师:谁来说说看?学生:260000+320000=580000。〔老师板书算式〕老师:为什么能那么快地报出答案呢?你们是怎么口算的?在4人小组里先说一说。〔4人小组交流〕学生1:260000和320000的末尾都有4个0,我在计算的时候先暂时不看0,就算26+32=58,然后再在58的后面添4个0,就是580000了。老师:省去两个数末尾一样数位的0,计算以后再添上,不错的方法啊!学生2:因为26+32=58,所以26万+32万=58万。老师: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能看出你是认真考虑了的。学生3:我把260000看成26个万,把320000看成32个万,26个万加32个万就是58个万,也就是580000。老师:哦,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以后再计算,很好的主意!老师:还有别的想法吗?老师:同学们的这些口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这些方法中,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比拟简便,而且不容易出错呢?〔4人小组讨论〕学生:我们小组认为,把这些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然后再计算,这样既不容易出错,也比拟简便。老师:那么我们再试几道题来看一看,这种方法是否比拟简便。老师:如今要算星光村比柑树村少卖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