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分外(fèn)风骚(sāo)鲜妍(yàn)莽莽(mǎnɡ) B.广袤(mào)坍塌(dān)解剖(pō)自惭形秽(huì) C.停滞(zhì)汲取(xí)灌溉(gài)舍身求法(shě) D.嗤笑(chī)阴晦(huì)恣睢(suī)掺杂(chān)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旁鹜赃物富丽堂皇杉杉有礼 B.亵渎灰烬疲惫不堪附庸风雅 C.忘想赞誉金戈铁马不可明状 D.惊骇赦免形消骨立不知所错3.(3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叔叔说了一句什么话,爷爷大发雷霆。 B.任何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 C.领导的那番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单凭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这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5.(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书序。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作者是毛泽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词的下片主要议论抒情。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二、名著阅读。(共6分)6.(3分)名著导读。“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便不饶你!”选段中的“洒家”指的是中国名著《》中的人物,他具有的性格。7.(3分)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从下列《水浒传》故事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故事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A.大闹桃花村B.汴京城卖刀C.智取生辰纲D.三打祝家庄我选择,理由:。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27分)8.(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1)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无题》)(2)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3),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醉翁亭记》中写山间朝暮之景变化的句子是“,”。(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9.(3分)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10.(10分)文言文阅读理解。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船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D.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先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B.作者接着提出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并能够保有它。C.乞丐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1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造酒忘米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注释:①曲:酒母/酒引,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B.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C.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D.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2)这个故事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四、现代文阅读理解。(42分)12.(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身佩荷囊,衣袂飘香王树金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以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材质方面,除了有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13.(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是范进中举龙会吟①别人早上练歌,秋芸早上练哭,每天天一亮,她就在院子里扯开喉咙大嚎,嚎得满世界都以为她家里死了人。只有丈夫知道,她这是在为加入表嫂的哭丧队练功。②现在的老人去世了,后辈好像没以前那么悲伤,没有几个哭的。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后人不孝,计划生育搞了几十年,家家的儿女都不多,独生子女占多数,既无叔伯兄弟,又无姑表舅亲,长辈死了,哭的就那么一两个亲人,气氛太淡。于是,有人就顺应时势,组织起一批能哭的女子,代人哭丧,生意还挺火爆。秋芸的表嫂就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哭丧队,见秋芸的嗓门大,就动员她参加。③秋芸练了七天,就跟着表嫂外出哭丧了。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人家哭都是干哭,没有眼泪,再怎么哭也引不起别人的悲伤。而秋芸哭声未起,泪已先下,再哭上几句,旁人的眼泪都跟着哗哗地流,灵堂里悲声四起,真的像个灵堂了。④秋芸的哭丧生意就特别火,方圆几十里死了人,都要请她哭。⑤秋芸哭丧前,先要谈好价,哭一场多少钱,中间还要“散花”。就是哭到一定程度,她就停下来,等孝子给她一些小费后,再接着哭。哭一场丧,散花要散五六次,钱多钱少,凭孝子给,三五元不少,十来元不多,不散,她就不哭了。孝子一般不在乎那几个钱,只要她哭得起劲,哭得悲切,哭得灵堂里的人都流泪,就高兴,就出手大方。⑥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⑦那一天秋芸正为一丧事人家哭丧,手机里传来噩耗,她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边的丧事还没结束,她不能半途离开,否则就拿不到钱,她没有把老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任何人,强忍悲痛,继续哭下去,越哭越悲切,哭得肝肠寸断,声泪俱下,哭得旁边的人都泪流不止。孝子大受感动,为她多散了几次花,每次都是二十元钱以上。谁也不知道她其实在哭自己的老父亲。⑧丧事结束,她一路悲悲戚戚回到娘家,趴在灵堂前放声号哭,哭着,哭着,突然抬起头来东张西望,像在寻找什么。别人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办丧事的老板,还没说好哭一场丧多少钱呢。一屋子的人都面面相觑,眼神怪怪地打量着她,说,你哭你老子,还要哭丧费?她说,除了哭丧费,还要散花。旁人见她这个样子,都说她是伤心过度,疯了。有人就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连喊扇她两个耳光。没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不解,问扇她耳光干什么?那个喊扇耳光的人就解释,范进因老来中举喜极而疯,岳父胡屠夫给他扇两个耳光就清醒了。秋芸是悲极而疯,扇她两个耳光,她也会清醒的。于是就有人走过去,在秋芸脸上左右开弓,扇了她两个响亮的耳光。⑨秋芸被打蒙了,泪水似小溪奔流,嘴里大声叫嚷,不是范进中举,不是范进中举。(1)秋芸的表嫂的哭丧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②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这段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请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4)本文与《范进中举》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14.(12分)勇气【美】爱默生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1)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2)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4)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五、写作。(60分)15.(60分)根据题目要求,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有这样一句话,它是父母饱含温情的细细叮咛;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师长严厉的批评;有这样一句话,它是名人大家令你警醒的诤言;有这样一句话,它是陌生人在当时当刻令你心生感动的平凡语句……请以“有这样一句话”为题目,完成作文。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2020-2021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市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基础知识与运用。(共15分)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分外(fèn)风骚(sāo)鲜妍(yàn)莽莽(mǎnɡ) B.广袤(mào)坍塌(dān)解剖(pō)自惭形秽(huì) C.停滞(zhì)汲取(xí)灌溉(gài)舍身求法(shě) D.嗤笑(chī)阴晦(huì)恣睢(suī)掺杂(chān)【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鲜妍”的“妍”应读作“yán”。B.有误,“坍塌”的“坍”应读作“tān”,“解剖”的“剖”应读作“pōu”。C.有误,“汲取”的“汲”应读作“jí”。D.正确。故选:D。【点评】字音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2.(3分)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旁鹜赃物富丽堂皇杉杉有礼 B.亵渎灰烬疲惫不堪附庸风雅 C.忘想赞誉金戈铁马不可明状 D.惊骇赦免形消骨立不知所错【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旁鹜”的“鹜”应为“骛”,“杉杉有礼”的“杉杉”应为“彬彬”。B.正确。C.有误,“忘想”的“忘”应为“妄”,“不可明状”的“明”应为“名”。D.有误,“形消骨立”的“消”应为“销”,“不知所错”的“错”应为“措”。故选:B。【点评】字形是基础部分常考的知识点之一,平时要做好字词积累,答题时认真辨析。3.(3分)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叔叔说了一句什么话,爷爷大发雷霆。 B.任何谣言总会不攻自破的。 C.领导的那番话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D.单凭一面之词,实在不足为据,我们需要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的答案是正确的。【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BD.正确;C.有误,不言而喻: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用来形容潜台词不恰当,用错了对象;故选:C。【点评】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辨清词语的感情色彩,还要结合语境分析其运用是否恰当。4.(3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这部影片质感和人物情节方面突破了一大步的跨越。 D.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正确;B.有误,成分残缺,删去“通过”或“使”;C.有误,搭配不当,将“突破”改为“实现”;D.有误,否定不当,删去“不”。故选:A。【点评】病句辨析类答题技巧:①读一遍句子,通过语感感受一下是否通畅,如果不,那就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是病句。②看主干,缩句。看句子主干有无问题,主谓宾是否都有,是否搭配不当。③看语序,尤其是形容词的顺序问题。④看搭配,比如说可以“提高能力”,却不能“养成能力”;可以“提高水平”,却不能“培养水平”。⑤有关联词的复句,主语相同,关联词置于主语后;主语不同的句子,关联词置于主语前。5.(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莫泊桑,法国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就是一篇书序。 C.《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作者是毛泽东,词的上片主要写景,词的下片主要议论抒情。 D.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结合自己平时对文学文化常识知识的积累解答即可。【解答】ACD.正确。B.有误,《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给同乡后生马生的临别赠言,是一篇赠序,不是书序。故选:B。【点评】文学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以及传统节日、敬辞、谦辞等。平时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二、名著阅读。(共6分)6.(3分)名著导读。“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便不饶你!”选段中的“洒家”指的是中国名著《《水浒》》中的人物鲁达,他具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的性格。【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水浒传》相关人物的掌握程度。【解答】节选部分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经典片段,他具有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粗中有细等等性格特点。答案示例:《水浒》(《水浒传》)鲁达(鲁智深、鲁提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见义勇为、扶危济困【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7.(3分)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从下列《水浒传》故事中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故事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A.大闹桃花村B.汴京城卖刀C.智取生辰纲D.三打祝家庄我选择D,理由: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祝家庄。。【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内容的掌握。按题干要求,是为“合作”这一话题选择支撑的论据。A.“大闹桃花村”写的是鲁智深去大相国寺的路上发生的事,主要人物就是鲁智深,没有“合作”的表现;B.“汴京城卖刀”讲述的是杨志武艺高强,可是穷困潦倒,没有钱花,只好把一口祖传下来的宝刀卖掉,却没想到遇到了泼皮牛二而发生的故事,也没有“合作”的表现;C.“智取生辰纲”的共有八位梁山好汉,表现出“合作”的力量;D.“三打祝家庄”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扈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庄不疑。乐和于庄内智除祝氏兄弟,结合庄民钟离老人等内应,宋江外攻,大破祝家庄。这次胜利是合作的结果。所以从CD两个情节中选择一个,表述合作对胜利的巨大作用即可。【解答】答案:示例:选择C;理由;杨志一行人因为内部不团结,缺少合作,失了生辰纲。(吴用一行八人精心策划,相互合作,劫取了生辰纲)选择D;理由: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祝家庄。【点评】阅读名著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三、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理解。(共27分)8.(8分)古诗文名句默写。(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5)《醉翁亭记》中写山间朝暮之景变化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6)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词人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的远大理想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东风无力百花残(2)直挂云帆济沧海(3)秋草独寻人去后(4)沉舟侧畔千帆过(重点字:畔)(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重点字:暝)(6)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重点字:赢)【点评】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9.(3分)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分析】这是一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解答】解析: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A.有误,下片情感较为复杂,既有对人生离合的无奈,又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B.正确;C.正确;D.正确。故选:A。答案:A。译文: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人间哪里比得上?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点评】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理解诗歌内容,对具体语句的赏析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10.(10分)文言文阅读理解。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便舍船B.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C.万钟于我何加焉/既加冠D.所欲有甚于生者/万钟于我何加焉(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先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B.作者接着提出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并能够保有它。C.乞丐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都有“本心”,“本心”赋予人极大的力量。D.“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表明失去“本心”的可耻,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分析】【参考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A.舍:舍弃/舍:舍弃;B.奉:侍奉/奉:享受;C.加:好处,益处/加:戴上;D.于:比/于:对。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①重点词:如使,假如。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何,什么。句意: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②重点词:而,表修饰关系。与,给。蹴,踩踏。句意: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根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但只有“贤者”能够保有它。故选:B。答案:(1)A(2)①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②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3)B【点评】“而”的用法:①学而不思则罔。(而:表示转折关系)②温故而知新。(而:表示承接关系)③杂然而前陈者。(而:表示修饰关系)④博学而笃志。(而:表示并列关系)11.(6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造酒忘米一人问造酒之法于酒家。酒家曰:“一斗米,一两曲①,加二斗水,相掺和,酿七日,便成酒。”其人善忘,归而用水二斗,曲一两,相掺和,七日而尝之,犹水也,乃往诮②酒家,谓不传与真法。酒家曰:“尔第不循我法耳。”其人曰:“我循尔法,用二斗水,一两曲。”酒家曰:“可有米乎?”其人俯首思曰:“是我忘记下米!”噫!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世之学者,忘本逐末,而学不成,何异于是!注释:①曲:酒母/酒引,酿酒所用的发酵剂。②诮(qiào):责备。(1)对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BA.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B.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C.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D.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2)这个故事用一个四字成语概括是舍本逐末,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省,少埋怨别人。【分析】参考译文:有一人向一家做酒的人家请教酿酒的方法。酒家告诉他:“一斗的米,加上一两酒引(酒药子),再加上二斗的水,相互掺和,这样过了七天,就变成酒了”然而这个人比较健忘,回家后用了二斗水,一两酒引,这这样掺和起来做酒了,过了七天后尝一尝,还跟水差不多,于是就跑过去责怪酒家,说人家不教他真正的酿酒之法,酒家说:“你只是没有按照我说的方法去做呀。”这个人说:“我是按照你说的做的:用二斗水,一两酒引子。”酒家问他:“米放了没有?”他低下头想了想说“是我忘记放米了!”哎!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当今世上的不少求学的人,忘记去打基础,而想着一步登天,结果什么也学不到,不跟这个人是一样的吗?【解答】(1)本题考查给文言语句断句。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判断句子的停顿。本句的意思是:连酒最基本的东西都忘了,想要自己酿酒,却酿不出酒,反而生气怨恨教他方法的人的不好。所以本句的断句为:并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及于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也。故选:B。(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主旨及阅读启示。本文点明主旨的句子是最后一段,作者通过议论来批评“世之学者”不能“忘本逐末”。因此这个故事可以用成语“舍本逐末”来概括。从学造酒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他“酒之本而忘之,欲求酒”说明他做事精心;“不得酒,而反怨教之者之非”说明他不会从自身找原因,一味地埋怨他人。我们可以从他的身上得到启示: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省,少埋怨别人。答案:(1)B(2)舍本逐末;做事要细心,要多自我反省,少埋怨别人。【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四、现代文阅读理解。(42分)12.(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身佩荷囊,衣袂飘香王树金①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佩囊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布兜。古人衣服没有口袋,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如印章、凭证、钥匙、手巾、钱币、珠宝、书籍、食物或香草等,多贮放于这种囊内,外出时将其佩于腰间,故谓之“佩囊”,又称“荷囊”。因时间、形制、材质与盛放物品不同,佩囊又有各式各样的名称,如容臭、缨、缡、佩帏、熏囊、香囊、縢囊、香袋、花囊、香包、荷包等。香囊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从文献记载来看,古人佩戴香囊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佩戴香囊风俗日盛。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古人把香料佩带在身上,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环境更加洁净、清香。③到汉魏时期,“香囊”的名称正式出现在文献中。如繁钦的《定情诗》:“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可见,将香囊系在肘臂之下,藏在袖中,是当时一种佩戴香囊的方式。④渐渐地,香囊应用越来越广。比如,可以悬挂于帏帐内,用于增加整个居室的香气。还有古人为了防止蠹(dù)虫蛀书,在书箱中放上香囊,让其挥发气味驱除蠹虫。还有人在厕所里置香囊以消除异味。可见,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⑤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助于防治疾病。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⑥香囊的制作工艺也更加丰富。材质方面,除了有布帛之外,还有玉镂雕而成的,有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的。形状方面,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⑦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4件香囊形制相同,分为领部、腰部和底部,腰部有带用于封口系戴。腰以上的领部和囊里都用斜裁的素绢缝制,腰以下的囊部除1件黄褐色菱纹绮香囊用香色罗绮外,都以精美的信期绣缝制。香囊内均盛有香料。⑧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这是一种以花卉和动物纹镂空图案为主的空心金属球。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双蜂团花纹镂空银香囊”,是迄今全国发现最大、最精美的一枚,重547克。香囊内外分三层,中间的焚香盂用于放置香料。它通身用花叶装饰,等距离的六簇团花内都錾刻两只飞蜂,花叶间镂空,可使香气外溢。⑩到明清时期,精雕细琢的玉制香囊越来越多,如故宫博物院藏的清代白玉镂雕荷包式香囊和白玉镂雕双鱼式香囊等。(选自《人民日报》2020.6.26.有删改)(1)下列与“香囊”有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A.香囊最初由佩囊发展而来,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B.古人佩戴香囊,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目的是让人与生活的环境更加洁净、清香。C.香囊的制作工艺从材质上看,有布帛制香囊,玉制香囊,还有金属制香囊等。D.香囊的应用很广,可佩戴于身上或系于肘后,也可悬挂于帏帐中,甚至放到书箱中或厕所里,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AA.在古人看来,很多植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药用价值。常年闻香识味,有利于疾病的防治。B.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祛恶气,避邪秽等文化含义,因此部分香草,香料具有驱虫防蚊的功能。C.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4件“信期绣”香囊,是难得的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D.除了布帛香囊外,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3)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B.本文按从商周时期到明清时期的顺序来说明香囊的发展过程,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C.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从文献记载来看”不能删去,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D.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和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香囊。文章介绍了香囊的发展过程,应用及制作工艺。采用的说明顺序是时间顺序。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BC.正确;D.有误,根据“香囊在古代富贵人的生活中用途较广泛,是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可知,“成为古人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之一”说法不准确。故选:D。(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A.正确。B.有误,根据“加之部分香草、香料本身即具有驱虫驱蚊功能,因此佩戴香囊逐渐被赋予更多文化含义,如祛恶气、避邪秽等”可知,此项表述因果颠倒。C.有误,根据原文“是难得的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可知,“保存完整的汉代布帛香囊”表述不准确。D.有误,根据原文“除了布帛香囊外,金属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可知,“玉制香囊在唐代较为常见”与原文不符。故选:A。(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ABC.正确;D.有误,第⑨段为了说明金属制香囊的制作工艺。采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说明方法,没有分类别。故选:D。答案:(1)D(2)A(3)D【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13.(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不是范进中举龙会吟①别人早上练歌,秋芸早上练哭,每天天一亮,她就在院子里扯开喉咙大嚎,嚎得满世界都以为她家里死了人。只有丈夫知道,她这是在为加入表嫂的哭丧队练功。②现在的老人去世了,后辈好像没以前那么悲伤,没有几个哭的。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后人不孝,计划生育搞了几十年,家家的儿女都不多,独生子女占多数,既无叔伯兄弟,又无姑表舅亲,长辈死了,哭的就那么一两个亲人,气氛太淡。于是,有人就顺应时势,组织起一批能哭的女子,代人哭丧,生意还挺火爆。秋芸的表嫂就成立了一个这样的哭丧队,见秋芸的嗓门大,就动员她参加。③秋芸练了七天,就跟着表嫂外出哭丧了。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人家哭都是干哭,没有眼泪,再怎么哭也引不起别人的悲伤。而秋芸哭声未起,泪已先下,再哭上几句,旁人的眼泪都跟着哗哗地流,灵堂里悲声四起,真的像个灵堂了。④秋芸的哭丧生意就特别火,方圆几十里死了人,都要请她哭。⑤秋芸哭丧前,先要谈好价,哭一场多少钱,中间还要“散花”。就是哭到一定程度,她就停下来,等孝子给她一些小费后,再接着哭。哭一场丧,散花要散五六次,钱多钱少,凭孝子给,三五元不少,十来元不多,不散,她就不哭了。孝子一般不在乎那几个钱,只要她哭得起劲,哭得悲切,哭得灵堂里的人都流泪,就高兴,就出手大方。⑥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⑦那一天秋芸正为一丧事人家哭丧,手机里传来噩耗,她的老父亲突发脑溢血去世了。这边的丧事还没结束,她不能半途离开,否则就拿不到钱,她没有把老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任何人,强忍悲痛,继续哭下去,越哭越悲切,哭得肝肠寸断,声泪俱下,哭得旁边的人都泪流不止。孝子大受感动,为她多散了几次花,每次都是二十元钱以上。谁也不知道她其实在哭自己的老父亲。⑧丧事结束,她一路悲悲戚戚回到娘家,趴在灵堂前放声号哭,哭着,哭着,突然抬起头来东张西望,像在寻找什么。别人问她找什么,她说找办丧事的老板,还没说好哭一场丧多少钱呢。一屋子的人都面面相觑,眼神怪怪地打量着她,说,你哭你老子,还要哭丧费?她说,除了哭丧费,还要散花。旁人见她这个样子,都说她是伤心过度,疯了。有人就想起《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连喊扇她两个耳光。没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不解,问扇她耳光干什么?那个喊扇耳光的人就解释,范进因老来中举喜极而疯,岳父胡屠夫给他扇两个耳光就清醒了。秋芸是悲极而疯,扇她两个耳光,她也会清醒的。于是就有人走过去,在秋芸脸上左右开弓,扇了她两个响亮的耳光。⑨秋芸被打蒙了,泪水似小溪奔流,嘴里大声叫嚷,不是范进中举,不是范进中举。(1)秋芸的表嫂的哭丧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①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②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这段话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3)请谈谈你对小说结尾的理解。(4)本文与《范进中举》有什么异同之处?请简要分析。【分析】小说《不是范进中举》记叙了主人公秋芸练就了一门高超的哭丧本领,加入了哭丧队。其父亲去世后,他为自己的父亲出丧反要哭丧费而被打。小说有力的讽刺了社会上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不良现象。【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把握。秋芸的表嫂的哭丧队成立的主要原因是顺应社会时势,现在的老人去世了,后辈好像没以前那么悲伤,没有几个哭的。独生子女占多数,长辈死了,哭的就那么一两个亲人,气氛太淡,所以哭丧便成为一门生意,成为生财之道。(2)本题考查学生对描写手法和关键句子作用的掌握能力。①她很有哭丧的天赋,嗓子一扯,哭得惊天地,泣鬼神,词一套一套的,能一口气哭上三个钟头。这句话运用了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秋芸练就的哭功很高超,能营造出极度悲伤的氛围。②久而久之,这成了秋芸的习惯。这段话在文章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本小说结尾富有戏剧性。秋芸为父亲出丧索要哭丧费,是出于自身的职业习惯;秋芸的挨打,讽刺了一种噬财社会现象,有些人只认钱财不讲亲情、不讲道义的不良现象,小说结尾段落发人深省。(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广度和对小说人物的分析甄别能力。示例:相同点:本文与《范进中举》都是讽刺小说,都是主人公因发疯而挨打。不同点:一是挨打原因不同。秋芸因哭自己死去的父亲要哭丧费而被打;范进因考中举人因喜悦过度发疯而被打。二是作者的写作用意不同。秋芸挨打作者意在讽刺社会上只认金钱不认亲情的不良现象;范进挨打作者意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本题回答意思正确即可)答案:(1)顺应时势,以哭丧做生意,赚取钱财。(2)①夸张对比手法。表现了秋芸哭功之高,能营造悲伤的气氛。②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结尾富有戏剧性。秋芸索要哭丧费,是出于职业习惯,秋芸的挨打,讽刺了社会上有些人,只认钱财不讲亲情的不良现象,小说结尾发人深省。(4)相同点:都是讽刺小说,都是主人公因发疯而挨打。不同点:秋芸因为自己的父亲出丧要哭丧费而被打;范进因考中举人因喜发疯而被打。秋芸挨打作者意在讽刺社会上金钱至上、亲情冷漠的不良现象;范进挨打作者意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人罪恶。(本题回答意思正确即可)【点评】阅读感悟表达这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答此类题,必须建立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博闻强记”,还要对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第二步: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按照题意要求,联系原著的内涵和蕴含的道理。第三步:把握文章主题,结合题意,用简洁、流畅的语言阐明观点。14.(12分)勇气【美】爱默生①人们往往以为勇气是寻常而平凡的,然而事实证明,它是罕见而可敬的。因为,懦弱是人类的本性。由于我们是在安宁中成长起来的,所以很少会面临那种需要勇气的时候。这就好比一个从未经历过激烈场面的柔弱的男孩,却忽然要面临刺刀或其他暴力的威胁,毫无疑问,他会感到胆怯和绝望。②怯懦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令我们无法看到广阔的天空,而适时的鼓励却常能拨云见日。克尔律治在英国海军熙役期间有过这样一段轶事,14岁那年,他随亚历山大伯爵远征。当身佩步枪,列队袭击敌人的船只时,他害怕得连膝盖都在不停地颤抖。他说:“就在我将要晕厥倒地的时候,伯爵抓住了我的手,轻声地对我说道:‘勇敢点儿,我的伙计!你很快就会恢复的,我第一次时也和你一样地害怕。’那简直就像是天使在同我说话。从那一刻起,我便不再惧怕,而是同老船员们一起勇往直前。我不敢想象,假如在那一刻,他不是鼓励我,而是嘲笑或者呵斥我,我会变成什么样子。”③当孩子面临楼梯的台阶、燃烧的火炉或者飞驰的汽车时,就如同战士们面临着枪炮和伏兵一样,他们会感到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可是,一旦他们能够准确地了解危险。学会抵抗,他们便将克服恐惧。正如老练的马夫知道如何去平稳地驾驭马匹一样,当一个老练的士兵看到枪炮的火焰时,他便知道如何去躲避。所以,猎人不会害怕狗熊、狮子和野狼,养狗人可以轻松地制服猎犬。④可见,对所处环境的准确判断是疗治胆怯的一剂良方,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有了勇气。⑤学生之所以会被一道数学题难倒,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旦领悟了其中的奥妙,他就会像阿基米德那样令人叹服不已。⑥勇气还在于信念。要相信,你的智力和精神并不亚于那些你所崇拜的人。很多时候,危险只是人们的幻想而已。那些不惧困难的人会坦白地承认自己有时候也会感到一丝胆怯,之所以胜利,是他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潜伏着无穷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⑦工作中会有挑战,生活中会有困境,学习中会有挫折,勇气是何等的重要。你,应当更勇敢一些。(选自《爱默生随笔精选》,有删改)(1)请简述全文的论证思路。(2)文章第③段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结合文意,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这种力量能够使一位虔诚的教徒在面对死亡的火焰时,仍能泰然自若地说道:“这是上帝为我特制的帽子。”(4)联系本文②~⑥段中的某个观点,结合自己的经历,简要谈谈你是如何获得勇气的。【分析】本文先由人的本性是怯懦的说起,提出勇气的可贵;然后从“外界的鼓励“了解环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信念”等三个方面谈获得勇气的途径;最后指出我们应该具有勇气,总结全文。【解答】(1)此题考查议论文的写作思路。议论文的思路是围绕着“论点”展开的,其大体思路是提出论点,分析论证论点,得出结论。本文围绕“勇气”,提出了相关论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解答时要紧扣“勇气”二字,概括出每一部分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炼。(2)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