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地理区域概念江南(中国地理区域概念)01历史沿革地理环境区域范围经济目录03020405文化地方特产风景名胜目录0706基本信息江南,是中国地理区域概念,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江南”的地理范围各不相同。大致而言,江南地理范围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江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江南的气候特征。江南北面紧邻东西走向的长江,东临东海,南邻南岭山脉。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潮湿、多雨的湿热和冬季阴沉细雨的阴冷。江南境内的河流多为长江水系,分布在江南的湖泊有132个,占全国湖泊总数的6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江南文化特征经历了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文化地位也经历了由偏远到成为中心的转变。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多次扮演华夏文化中心的角色,可以说江南文化因吸收中原文化而成长,现已成为中华的主体文化之一。江南地区的风景以园林和古镇为最,江南园林文化繁荣,是中国园林研究的主要对象;古镇是江南文化的核心部位和典型代表。历史沿革历史沿革1993年发现的江苏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表明,江南地区早在60多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有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极为广泛。
先秦时期已经存在江南的说法,据《吴越春秋》“周元王使人赐勾践,已受命号去,还江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之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之上,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可知史书中出现的“江南”一词,在东周春秋时期,最早指的是东周时的吴国、越国等诸侯国区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洞庭湖南北地区,南到南岭一线,北界也并不以长江为限。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这里的江南,被划入黔中郡范围,从《史记》记载看,当时的黔中郡指是今湖南省和湖北省南部、江西部分地区。而不是后世在今湖南省西部的黔中郡。豫章郡汉朝时期,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长沙郡、庐陵郡,相当于江西省和湖南省。区域范围综述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12345区域范围综述“江南”是一个变动不定的历史概念,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江南”的地理范围各不相同。大致而言,江南地理范围的内涵应包括四个方面:自然地理、行政地理、经济地理、文化地理。从“江南”的历史演变看,无论其指称的是自然地理范围,还是行政区域,都有一个由西到东、由大到小,由泛指到特指的变化趋势,这一变化过程与“江南”经济开发、文化发展的历史是完全合拍的。“江南”这一名称已由单纯的地理概念演化为包含地理、经济、文化等多种内涵的专指性概念,当人们使用“江南”一词时,在心目中已赋予它比空间区域更为丰富的内涵,这就是发达的经济、优越的文化,以及相对统一的民众心态。可以认为,将太湖平原的苏州、松江、常州、杭州、嘉兴、湖州、太仓六府一州视作明清“江南”的地域范围更为合理。
自然地理江南,单就字面而言,应指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却赋予它不同的地域范围。据学者考证,“江南”之词始见于春秋时期,时指楚国郢都(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拓地日广,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而在实际应用中,“江南”的范围极为宽泛,所用之处已到“一意之下而形势瞭然”的程度,如李斯《谏逐客书》云:“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史记·始皇本纪》载:“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金锡历来被视为东南吴越之方物土贡,故而可见,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今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不过,相对于长江中游的江南地区而言,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江左”等名词。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经济文化在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开始得到新的发展,其后历经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已经形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随之,“江南”所指的范围也由西向东转移,成为一个意有所属的特指概念。南朝文学家谢眺在《人朝曲》中所赞叹之“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为理解“江南”提供了两条线索;其一,此时江南的范围已由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移至下游的江浙一带;其二,“江南”一词的内涵与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相联系,故而被誉为“佳丽地”,后人以“塞北江南”来喻指北国风光,其着眼点也正在于此。
行政地理最早以“江南”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是王莽改夷道县(今湖北枝城市)为江南县,但王莽改制昙花一现,江南县旋改旋废,所以鲜为人知。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其中江南道范围最广,囊括今长江以南,南岭以北,西起四川、贵州,东至海滨的近半个中国,可谓名副其实的江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江南道一分为三,即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其中江南东道包括今苏南、上海、浙江、福建以及部分皖南和赣东北地区。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江南东道又析为浙西、浙东(浙东与浙西时有分合)、宣歙、福建四道,其中浙西统辖今苏南、浙北、上海等地。江南西道亦被一分为二,即湖南道、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这成为今湖南、江西两省名称的起源。唐初设道,原是朝廷派遣京官巡察州县的监察区,安史乱后,负责巡察的观察使大多由手握军政实权的节度使、团练使等兼任,于是道便由监察区演变为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区。宋朝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江南东路辖一府(江宁)、七州(宣、徽、江、池、饶、信、太平)、二军(南康、广德),大致包括今南京、皖南、赣东北部分地区;西路则约当于今江西全省。在今镇江以东的苏南、上海、浙江地区设两浙路,建炎南渡之后又分为浙东、浙西两路。浙西路包括临安、平江、镇江、嘉兴四府,安吉、常、严三州,江阴军,也就是环太湖的苏南、浙北及上海地区,与唐代浙西道相近。清顺治二年(1645年),将明朝的南直隶改为江南省,辖区包括今江苏、上海、安徽三省市。经济地理江南的经济地理范围是明清经济史学者**的问题之一,但从来没有达致统一的认识。在有关学者的论著中,江南大则囊括苏皖南部、浙江全省乃至江西大部,小则仅有太湖东部平原之一角,界乎其中则有苏松常镇或苏松嘉湖四府说、苏松杭嘉湖五府说、苏松常杭嘉湖六府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徽九府说、苏松常镇宁杭嘉湖甬绍十府说等等。为此,李伯重先生根据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提出划分“江南地区”范围的两条标准:其一,该地区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其二,该地区具有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和经济水平的接近性。所谓“地理上的完整性,必须是一个自然──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换言之,在其外部应有天然屏障将它与毗邻地区分隔开来;而在其内部,不仅应有大体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而且最好还属于同一水系,使其内各地相互发生紧密联系”。李伯重显然接受了施坚雅的“地域即河川流域”的理论,强调水系的功能。区域内经济联系的紧密性则主要采纳了施坚雅的高层中心地(high-levelcentralplace)理论,即“一个经济区应当有一个人口和财富集中的核心,围绕这个核心的是一些人口和财富密度逐渐递减的同心圆。该地区的主要城市的商业腹地都在该地区的边界之内,这些城市之间的商业联系很密切,而且最密集的城际贸易几乎都在该地区的核心部分”。据此可以认定,明清江南地区苏、松、太、常、杭、嘉、湖、宁、镇八府一州应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经济区。首先,该地区由太湖水系和江南运河连为一体。其次,该地区已形成几个具有高层中心地功能的大中商业城市,而八府一州就是这些高层中心地的基本经济腹地。复次,在此地区的高层中心地中,有一个中心地(即苏州)高居其他各中心地之上。文化地理从文化而言,宁镇地区与太湖乎原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表现出风格各异的区域特色。在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的文化发展序列是罗家角早期遗存、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各文化类型遗存丰富,前后相续,脉络清晰,自成一体,良渚文化的玉器、黑陶、丝织的制作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平,陶器纹饰风格以素面为特色。宁镇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是丁沙地文化类型、北阴阳文化、昝庙一期、昝庙二期,各类型文化遗存较少,陶器制作粗糙,纹饰多为素面,但彩陶占有一定比例,其文化特征接近于江淮地区的薛家岗文化和中原的仰韶文化。这主要是因为宁镇地处南北交通孔道,因而更易受到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商朝,宁镇地区的湖熟文化与太湖流域的马桥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异。湖熟文化的文化渊源主要是继承了该地区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和中原的商文化;马桥文化则因为与本地的良渚文化之间存在着数百年的文化断层,其文化主源头来自南方的几何印纹陶因素,以及部分夏文化因素,因而其发展水平反而出现倒退现象。商末周初句吴国建立之后,宁镇地区与太湖平原因同处吴国境内而出现文化整合,但由于缺乏可资说明的文献、考古材料,还遽难定论其整合至何种程度。晋室南渡后,大量北方流民侨居宁镇地区,仅京口(今镇江)的侨民多达22万,比土著居民还多2万。由于人口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从而带来宁镇地区方言、风俗直至文化面貌的巨变。太平天国战争中,宁镇地区人口损失惨重,战后江北等地移民大量涌入,宁镇地区的方言便逐步融入到江淮官话方言系统,脱离了吴方言区。今以丹阳、金坛、溧阳、高淳以西属江淮官话,以东则属吴方言,泾渭分明。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江南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理环境大致分为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的北部平原。包括杭嘉湖平原和绍宁平原及其北部地区。西起湖州,经德清、余杭、富阳、桐庐,东至宁波、宁海和奉化等地。江苏北部和浙江北部为平原,称为苏北平原、浙江东南沿海平原和浙北平原。苏北平原的主要城市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省辖市;浙北平原主要有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是长江三角洲的一部分,地势极为低平,河网密布,主要城市有杭州、嘉兴和湖州。宁绍平原位于浙江东部沿海,主要城市有宁波和绍兴、浙江东南沿海丘陵平原区在浙江东南沿海,自北向南还有温黄平原、温瑞平原等,温黄平原是以温岭、黄岩得名;温瑞平原则是以温州、瑞安得名。
江南丘陵在地理学者眼中江南首先就是长江以南丘陵地区。江南丘陵通常指长江以南、南岭以北、武夷山、天目山以西、贵州高原以东低山丘陵的总称,界于北纬25—31°,东经110—120°,包括湘、赣两省中南部和浙西、皖南地区的低山和丘陵此区域的北面。该区域是地面宽广低平、起伏不大的长江中游地区;东部和东北部是长江和浙闽独流入海水系的分水岭;西部经武陵山和雪峰山与云贵高原连接;南部与南岭山地相邻。
金衢盆地山地丘陵地区也称为山区。山地与丘陵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山地和丘陵都属于一种高于海平面的隆起地貌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不大。气候江南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江南的气候特征。江南北面紧邻东西走向的长江,东临东海,南邻南岭山脉。江南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潮湿、多雨的湿热和冬季阴沉细雨的阴冷。在冬春季节,北方的冷空气南下,常常停滞于南岭北坡;北上的暖空气却越过南岭山脉之后与冷空气混合,形成江南地区的冬春寒雨,使江南地区成为同纬度冬季气温最低而湿度又大的地区(高原除外)和春季多雨地区。冬天阴冷为江南气候的第一特色。绵绵春雨是江南地区气候的第二特色。初夏季节,大约六月上中旬左右江南地区会进入它所特有的季节——梅雨季节,江南地区气候的第三个特色,俗称黄梅季节(此时正值杨梅成熟)。这是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上,南方的暖湿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产生锋面雨。副高压继续北上,在盛夏时节控制江南地区,这时江南地区变成了全国最为闷热、大面积高温的地区。此时季节称为伏旱,这也就是江南气候的第四个特色。根据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资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提供的《建筑气象参数标准》中有关江南城市各参数,可以归纳出江南地区有如下共同的气候特点:副热带高压带与世界主要热带沙漠分布关系图江南地区大致位于北纬30度附近,属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范围。纵观全世界同纬度地区,由于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区被沙漠覆盖。水文钱塘江江南境内的河流多为长江水系。此地区水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主要河流大部分源短流急,流域面积狭小。江南第一大河流是钱塘江,其正源新安江出自安徽省徽州地区,南源衢江。两江在建德市梅城镇汇合,注入杭州湾。皖南的主要河流为新安江,新安江为钱塘江正源,境内干流长240千米。建德以下较大的支流还有分水江、壶源溪、浦阳江、曹娥江等。
西湖江南湖泊很多,是中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分布在江南的湖泊有132个,占全国湖泊总数的63%。其中,五大淡水湖中有三个湖泊位居该区域。大一些的湖泊有苏南太湖、杭州西湖、江西鄱阳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宁波东钱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
经济经济杭州秦汉以后,长江下游地区缓慢而又持续地得到开发。东晋时期,中央政府为避北方战乱,第一次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将首都建在今南京,于是,长江下游流域得到迅速开发,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中心。到隋朝开通了大运河以后,长江以南地区日渐发达,长江流域的粮食财赋源源不断地被运往北方。到唐代,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江南的繁盛富庶已经表现出来。诗人韩愈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虽不排除文人夸大成分,但至少说明江南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到了引人瞩目的程度。不仅如此,唐人在描绘宁夏平原风光时,也用上了“塞北江南”一词,从此以后,说到江南,人们就联想起秀美的山水、富饶的经济,以及发达的文化。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遂成全国经济最为繁盛的地区,时人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个地区同时也就成为帝制国家财赋所出的重地。上海南宋以后,狭义江南的经济地域范围慢慢清晰起来。明代大学士丘濬接着唐代韩愈“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之八九”的话说道:“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之十九。苏、松、常、嘉、湖五郡又居两浙十九也。”这里所说的五郡,相当于今日的苏州、上海、常州、嘉兴、湖州。这五府环绕太湖,基本上相当于太湖流域。有些人并不拘泥于以环太湖诸府来做观察,将镇江府和杭州府也加入进去,把七府当成一个整体。这一局面的形成,既是南宋末年国家赋税制度影响所致,更在于这些州府经济最为发达,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之所在。因此,江南,已经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经济区域的概念了。文化综述教育诗词建筑文化织锦方言绣画文化综述江南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有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杭州文化、苏州文化、扬州文化等文化。
在远古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文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文化开始崛起,成为当时重要的区域文化。秦汉时期,江南文化在与中原文化日渐融合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东晋以后到隋唐江南文化开始转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极其突出的成就。当然,魏晋时期江南因为成为政治中心,带动了其文化中心地位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早期阶段政治与文化中心合一的状况。但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新发展,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逐渐开始分离,唐尤其是中唐以后,在北方长安、洛阳的政治中心之外,出现了江南文化中心。而到宋以后直至近代江南文化完全成熟稳定,并进入高峰期。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江南文化特征经历了由尚武向崇文的转变,文化地位也经历了由偏远到成为中心的转变。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文化有以下特征:首先,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其次,在长期的征服江河海洋的过程中,江南居民又养成刚毅的品性,形成心胸旷放、豪迈勇武的气质。江南文化特征还有刚性的一面。第三,江南文化具有突出的崇文特征,社会普遍崇尚文教,重视文化教育。第四,江南文化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点。教育江南贡院在明代,整体学校教育都有往下普及的倾向,而江南作为当时全国经济最为富庶的地区,其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也是首屈一指。唐宋以来,随着文化重心的南移,江南逐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其学校教育亦十分发达。道光《苏州府志》就曾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学风之盛达到“执来垂髫之子,孰不抱籍缀辞,以干荣禄,褒然而赴诏者,不知几万数”的程度。至明代,学校更盛,王崎说:“自范文正公建学,将近五百年,其气愈盛”,清初叶梦珠回忆儿时说:“吾生之初,学校最盛。即如上海一学,除乡贤奉祠生及告老衣巾生而外,见列岁科红案者,廪、增、附生,共约六百五十余名,以一府五学计之,大概三千有余,比昔三年两试,科入新生每县六十余名,岁入稍增至七十,其间稍有盈缩,学臣得以便宜从事。是以少年子弟,援笔成文者,立登庠序。一时家弦户诵,县试童子不下二三千人,彬彬乎文教称极隆焉。”可见当时江南真谓是全国“学风分布密集地区”“东南精华聚集之地”。明代江南文化教育之兴盛,始于重教之风气。崇学重教使得江南出现了众多的文学者,其中不乏饱学之士、巨匠大家,宋、元、明代许多著名儒士都出自于江南。就范金民先生所统计,明代共有进士24866人,江南为3864人,占全国总人数的15.54%,即不到七个进士中就有一位江南人士。其中文魁更是以江南人居多,明代共有89位状元,江南就有21人,占近四分之一,榜眼、探花、会元也多是江南人士。
除此以外江南还有许多著名的书院,四大书院中有三个位于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诗词江南诗人无论数量、质量方面均占据唐代诗歌创作的重要地位。据统计整个唐代有诗作存世的江南诗人357位,占唐代诗人总数的18.5%,而江南诗人存诗数量达11346首,占了现存唐诗总数五万五千首的20.6%,超过了五分之一。唐江南籍众多诗人中,如虞世南、许敬宗、骆宾王、贺知章、包融、张旭、储光羲、戴叔伦、刘长卿、严维、钱起、权德舆、顾况、皎然、张籍、李绅、孟郊、秦系、张祜、朱庆馀、殷尧藩、施肩吾、陆龟蒙、项斯、罗隐、贯休等,都是唐诗史上的重要作家。在此基础上,江南自然“成为一个与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
建筑江南建筑粉墙黛瓦的黑白世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特色。黑与白这种在绘画艺术中的两极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阴阳两界、象征天与地的色彩,被古人成功运用到江南建筑的主体外观上,使其成为江南建筑最为贴切的质朴外衣。有了粉墙黛瓦的缀饰,江南的山水就更加如诗如画了,毋庸讳言,这种黑白色彩在江南建筑外观上广泛整体的运用,在世界地域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江南建筑用天井庭园式布局以适应江南多雨湿热的气候特点,用厅堂、正房、侧厢、楼阁等多变的组合来体现家庭的礼制性习俗。与住宅群相伴而成的街、巷、弄、棚,与水道相伴的码头、驳岸、桥梁,与物质精神生活相伴而生的店铺、作坊、私塾、祠庙等,参差错落,繁而不乱,一起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江南水乡文化风貌。
织锦织锦是中国传统丝织品中最富丽华贵、最具有特色的品种。得益于宋室南渡与丝织业生产重心的南移,江南地区的织锦业后来居上。清朝在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置宫廷织造局,俗称“江南三织造”,这三城同时也是织锦生产基地,加上成都,至近代,已形成南京云锦、苏州宋锦和成都蜀锦三足鼎立的局面。南京云锦南京是清代江南三织造之“江宁织造局”所在地,是皇家绸缎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尤以云锦生产著称。所谓云锦,包括库金、库缎、妆花缎三大类,具体品种更是繁多。库缎其实是一种暗花缎,严格地说不是织锦,库金和妆花缎才能代表云锦的特色,特别是妆花缎中的金宝地,华丽富贵,金碧辉煌。所谓“妆花”,指一种“通经断纬”的织造技艺,即用不同颜色的彩丝纬管,对织物上的图案花纹作分区分块的挖花妆彩,相当于在特定的花纹部位用小梭子来回盘织,因此配色非常自由。妆花中特别华贵的称为“金宝地”,用圆金线织满地,再在满地金线上挖织彩花,其富丽堂皇达到极点。苏绣苏州也是丝织业重镇,江南三织造中,苏州织造局的名气不亚于江宁。苏州的织锦业以宋锦著称,所谓宋锦,其实是清代苏州生产的一种仿宋装饰锦,也称“宋式锦”,与真正的宋代织锦有所不同。宋锦分大锦、小锦、匣锦三大类,其中大锦又有重锦和细锦之分。从组织结构上说,宋锦以斜纹或平纹为地,多彩提花,较多地保留了古代织锦的特色。其中重锦用于织造佛像等挂饰,画面精细,用工最重,细锦、小锦与匣锦皆用于书画包首、经皮子、囊匣装裱等,是一种装饰用锦。宋锦一般采用规整的几何纹样或缠枝花卉,图案精巧,配色典雅,近代苏州民间机坊多有生产。绣画中国江南传统刺绣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为代表,与绣画有着最为久远密切的联系。历代绣画之巅峰——晚明顾绣就诞生于松江地区,并深刻影响明清苏绣甚至整个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绣画的巅峰及理论研究均出自江南一带,这和“绣画”即刺绣与绘画的密切联系,以及江南地区文人画的传统有关,从美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绣画的研究即是中国江南传统刺绣研究中最具艺术价值、最有文化意义的一部分。
方言《现代汉语词典》对“江南”一词有两个解释:一是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二是泛指长江以南。“江南”一词的两种含义可分别叫做“小江南”和“大江南”。“江”字本指长江,因此无论大江南、小江南,都在长江以南。
在语言学家的眼中,江南即是吴语区域图。汉语方言被划分为7个大的方言区域,分别是:北方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吴方言区、粤方言区、客家方言区和闽方言区,从方言的角度看,现代汉语的小江南与吴方言区大体重合,后者更大一些。现代汉语中的大江南与南方方言区也是大体重合,只是后者会小些,排除了长江上游以南地区。
现代汉语方言的“小江南”和“大江南”景观是汉语方言历史演变的产物,长江在阻挡北方方言南进和造成方言分化方面无疑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风景名胜水乡古镇江南园林风景名胜江南园林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六朝,终于明清。江南古典园林中,以江南“四大名园”为代表,即南京瞻园、苏州留园、拙政园和无锡寄畅园。除此之外,上海豫园,南京愚园、煦园、芥子园,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苏州沧浪亭、狮子林,南通水绘园等,都是江南古典园林的典范,南京玄武湖则是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长期以来,江南地区繁荣的园林文化就是中国园林研究的主要对象,尤其是明清以来的江南古典园林遗存“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均为全国之冠”“代表着中国风景式园林艺术的最高水平”,因而成为认识中国园林的主要来源。
瞻园(2张)瞻园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明代古典园林,是江南四大名园,其历史可追溯至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后赐予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而命名,明代被称为“南都第一园”。瞻园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景点二十余处,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奇峰叠嶂。在刘敦桢所著《中国园林》巨幅集锦画册中,将瞻园作为古金陵园林唯一的代表作,载入中国园林史册。87年版《红楼梦》和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府等便是在瞻园取景地。寄畅园(2张)寄畅园属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水乡古镇古镇是江南文化的核心部位和典型代表,在江南星罗棋布,比比皆是,如嵌珍珠,熠熠生辉。有人说江南有**名镇,有人说有十大名镇,有人说有四大名镇,但不管有多少,这些名镇都是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景象,到处都洋溢着鱼米之乡的温婉气质。
乌镇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市北端,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乌镇以河成街,街桥相连,依河筑屋,水镇一体,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体现了“以和为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宏村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东北部,古取宏广发达之意,称为宏村,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整个村落占地30公顷,枕雷岗面南湖,山水明秀,享有“中国画里的乡村”之美称。全村现完好保存明清民居140余幢,承志堂“三雕”精湛,富丽堂皇,被誉为“民间故宫”。村周有闻名遐迩的雉山木雕楼、奇墅湖、塔川秋色、木坑竹海、万村明祠“爱敬堂”等景观。周庄古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部四面环水,有江南第一水乡之称,咫尺往来,都需靠舟楫。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河埠廊坊、过街骑楼、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于2003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地方特产饮食工艺地方特产工艺乌篷船乌篷船:乌篷船是江南地区的独特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篾篷被漆涂成黑色而得名。船身狭小,船篷低矮。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理开放式基金传真交易协议7篇
- 银行从业考试答题事项及答案解析
- 知识产权与保密协议书
- 2025煤矿劳动合同范本
- 母婴服务护理师考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隐私政策协议书
- 物业三级安全培训试题及答案解析
- 购房协议书离婚
- 海员培训安全实操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房东同意转租协议书
- 系统运维期月度运行维护报告范文
- 辽宁省点石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英语试题(含答案)
- 铁路过冬防寒课件
- 血液透析患者运动与健康指导
- 超薄磨耗层施工技术交底
- 2025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真题及答案
- 精神病人福利院建设项目建议书
- 2025-2030中国N-甲基苯胺市场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aeo认证管理制度
- 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案例
- 干洗店用人合同协议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