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四步复习法讲义”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四步复习法讲义”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四步复习法讲义”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四步复习法讲义”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一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四步复习法讲义”高一下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遗传因子的发现——高一生物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阐明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并运用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培养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的科学思维,体会假说—演绎法和孟德尔的创新思维。认同在科学探究中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提出新概念以及应用符号体系表达概念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的原因,体会孟德尔的成功经验,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F1全为高茎,F1自交后代中高茎植株和矮茎植株的比例约为3∶1,其他6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结果均为如此。①F1全为高茎,矮茎哪里去了呢?

②F2中矮茎又出现了,说明了什么?

③为什么F2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接近3∶1?2.分析问题,提出假说①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后来被约翰逊改称为基因)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每个遗传因子决定着一种特定性状。其中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用大写字母(如D)表示;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用小写字母(如d)表示。

②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显性遗传因子对隐性遗传因子有显性作用(称完全显性),如D对d有显性作用,故F1(Dd)表现为高茎。

③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有成对的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杂合子内的不同遗传因子互不融合或混杂,保持其相对独立性。3.演绎推理,验证假说实际结果:测交后代中高茎植株与矮茎植株的比例接近1∶1。4.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真实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假说正确,得出基因的分离定律(二)基因的分离定律及应用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1.研究对象: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2.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3.实质: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杂合子形成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4.适用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遗传。(三)验证基因分离定律的方法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要依据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来确定。1.测交法:让杂合子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头下2.杂合:子自交法让杂合子自交(若为雌雄异体或雌雄异株个体采用同基因型的杂合子相互交配),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4.花药离体培养法:将花药离体培养,只统计某一种性状其性状分离比为1∶1。上述四种方法都能揭示分离定律的实质,但有的操作简便,如自交法;有的能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如花粉鉴定法等。由于四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解题时要根据题意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对于动物而言,常采用测交法)。(四)有关分离定律的推导与计算1.推断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一般方法①由亲代推断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正推型)亲本子代基因型子代表现型AA×AAAA全为显性AA×AaAA∶Aa=1∶1全为显性AA×aaAa全为显性Aa×AaAA∶Aa∶aa=1∶2∶1显性∶隐性=3∶1Aa×aaAa∶aa=1∶1显性∶隐性=1∶1aa×aaaa全为隐性②由子代推断亲代的基因型(逆推型)后代分离比推断法:2.基因分离定律的计算方法①用经典公式计算概率=(某性状或某种基因型数/性状总数或基因型总数)×100%②根据分离比推理计算Aa↓×1AA、2Aa、1aaAA或aa概率=1/4;杂合子Aa概率=1/2;显性性状概率=3/4;显性中杂合子占2/3③根据配子的概率计算先计算出亲本产生的雌雄配子的种类和概率,再结合棋盘法即可得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比例。此法在多对杂交、配子异常等情况下使用比较简便。3.杂合子连续自交,第n代的比例分析Fn杂合子纯合子显性纯合子隐性纯合子显性性状个体隐性性状个体所占比例1/2n1-1/2n1/2-1/2n+11/2-1/2n+11/2+1/2n+11/2-1/2n+14.自由交配的两种计算方法方法1:棋盘法雌雄配子随机结合,配子:2/3D、1/3d雌配子雄配子2/3D1/3d2/3D4/9DD2/9Dd1/3d2/9Dd1/9dd方法2:公式法根据遗传平衡公式,基因频率:D=2/3,d=1/3。DD=2/3×2/3=4/9;Dd=1/3×2/3×2=4/9;dd=1/3×1/3=1/9。(五)遗传定律的特殊分离比1.不完全显性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1显现中间类型的现象。如紫茉莉的花色遗传中,红色花(RR)与白色花(rr)杂交产生的F1为粉红花(Rr),F2自交后代有3种表现型:红花、粉红花、白花性状分离比为1∶2∶1。2.致死现象(1)个体致死Aa×Aa↓AA∶Aa∶aa3∶1若显性纯合致死,后代比为2∶1;若隐性性纯合致死,后代全为隐性。(2)配子致死配子致死现象指致死基因在配子时期发生作用,从而不能形成有生活能力的配子的现象。例如,A基因使雄配子致死,则Aa自交,只能产生a一种成活的雄配子、A和a两种雌配子,形成的后代两种基因型Aa∶aa=1∶1。3.从性遗传(1)概念: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2)表现:由于性别的差异而表现出男、女(雌、雄性)性状比例上或表现程度上的差别。比如羊角的遗传、人类秃顶等(3)本质: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性激素种类及含量差异)(4)实例: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的遗传规律如表所示(相关基因用A、a表示)AAAaaa公羊有角有角无角母羊有角无角无角4.复等位基因(1)概念:在群体中占据某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的两个以上、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2)遗传:复等位基因尽管有多个,但遗传时仍符合分离定律,彼此之间有显隐性关系,表现特定的性状。(3)实例: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两个以上等位基因。IAIA、IAiA型血IA对i完全显性IBIB、IBiB型血IB对i完全显性IAIBAB型血IA与IB共显性iiO型血隐性5.表型模拟(1)表型模拟:指生物的表现型不仅仅取决于基因型,还受所处环境的影响,从而导致基因型相同的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表现型有差异。(2)设计实验确认隐性个体是“aa”的纯合子还是“Aa”的表型模拟。(六)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提出问题)(1)杂交实验过程孟德尔用纯种黄色圆粒豌豆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作亲本进行杂交(正交和反交),再让F1自交。P黄色圆粒×绿色皱粒↓F1黄色圆粒↓F2黄圆绿皱绿圆黄皱比例9∶3∶3∶1(2)结果分析①两对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分别是黄色、圆粒。

②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均分别遵循分离定律,判断的依据是F2中黄∶绿=3∶1,圆∶皱=3∶1.

③F的表现型中出现了重组类型,即黄皱和绿圆。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提出假说)(1)解释①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a.F1在形成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同时,不同对的遗传因子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b.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且数量相等。

c.进行受精作用时,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均等。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16种。

d.F2的基因型有9种,表现型为4种。(2)遗传图解解释(3)F2基因型与表现型分析①基因型: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各占1/16);单杂合子:YyRR、Yyrr、YYRr、yyRr(各占2/16);双杂合子:YyRr(占4/16)。②表现型:(显隐性)双显:Y_R_(占9/16);单显:Y_rr+yyR_(占6/16);双隐:yyrr(占1/16)。(与亲本关系)亲本类型:Y_R_+yyrr(占10/16);重组类型:Y_rr+yyR_(占6/16)。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验证假说)孟德尔为了验证他的假说同样做了测交实验。按照孟德尔提出的假说,F1的测交后代应有4种类型,即黄色圆粒(YyRr)、黄色皱粒(Yyrr)、绿色圆粒(yyRr)、绿色皱粒(yyrr),并且数量应相等。不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测交实验结果都与预期相同,证明了F1(YyRr)产生了4种配子,且比例为1∶1∶1∶1,验证了假说的正确性。4.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七)“拆分法”求解自由组合定律问题1.“拆分法”求解自由组合定律问题思路:可将多对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现象“分解”为若干个分离定律处理,最后将各对等位基因的结果对应相乘。即“先按分离定律拆分,再用乘法组合”(1)配子类型及概率具有多对等位基因的个体解答方法以基因型AaBbCc的个体为例产生配子的种类数没对基因产生配子种类数的乘积配子种类数为:AaBbCc2×2×2=8产生某种配子的概率每对基因产生相应配子概率的乘积产生ABC配子的概率为1/2(A)×1/2(B)×1/2(C)=1/8(ABC)(2)配子间的结合方式

如AaBbCc与AaBbCC杂交,求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种类数。

先求AaBbCc,AaBbCC各自产生多少种配子。AaBbCc产生8种配子,AaBbCC产生4种配子;再求两亲本配子间的结合方式。由于两性配子间结合是随机的,因而AaBbCc与AaBbCC配子间有8×4=32种结合方式。(3)基因型类型、表现型类型及概率实例计算方法AaBbCc与AaBBCc杂交,求它们后代的基因型种类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中有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中有3种基因型(1CC∶2Cc∶1cc)因此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3×2×3=18种基因型。AaBbCc×AaBBCc后代中AaBBcc出现的概率1/2(Aa)×1/2(Bb)×1/4(cc)=1/16(AaBBcc)AaBbCc×AabbCc,求它们再叫后代的表现型种类数(完全显性)可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中有2种基因型(3A_∶1aa)Bb×bb→后代中有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中有2种基因型(3C_∶1cc)因此AaBbCc×AabbCc的后代中有2×2×2=8种表现型。AaBbCc×AabbCc后代中三显性个体出现的概率3/4(A_)×1/2(Bb)×3/4(C_)=9/32(A_BbC_)2.“逆向组合法”推断亲本基因型①基因型“通式”逆推法

先写基因型的“通式”:根据亲子代表现型写出可以确定的基因型,如显性性状至少可写出一个显性基因(如A_),隐性个体可以写出完整的基因型。

再填充:根据亲子代有关个体的表现型补充未写出的基因。如已确定亲代基因型为A_B_×A_bb,

若子代有aabb个体,则将亲代基因型补充为AaBb×Aabb。

②“比例拆分法”推导亲本基因型

将自由组合定律拆分为若干个分离定律分别分析。子代表现型比例拆分对应的每对基因组合亲代基因型9∶3∶3∶1(3∶1)(3∶1)Aa×AaBb×BbAaBb×AaBb1∶1∶1∶1(1∶1)(1∶1)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3∶1∶3∶1(3∶1)(1∶1)Aa×aaBb×Bb或Aa×Aabb×bbAaBb×aaBb或AaBb×Aabb3∶1(3∶1)×1Aa×AaBB×__或Aa×Aabb×bb或AA×__Bb×Bb或aa×aaBb×BbAaBB×Aa__或Aabb×Aabb或AABb×__Bb或aaBb×aaBb(八)用“合并同类项”解特殊分离比1.“和”为16的特殊分离比成因(1)不同条件下F1自交或测交后代分离比(属于基因互作)条件F1(AaBb)自交后代比例F1测交后代比例1存在一种显性基因时表现为同一性状,其余正常表现9∶6∶11∶2∶12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表现为一种性状,否则表现为另一种性状9∶71∶33当某一对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双隐性状,其余正常表现9∶3∶41∶1∶24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为一种性状,其余正常表现15∶13∶1(2)显性基因的累加效应(属于基因互作)累加效应表现型分析原理显性基因A与B的作用效果相同,表现型与显性基因的个数有关,显性基因越多,效果越强AaBb自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1AABB∶(2AaBB、2AABb)∶(4AaBb、laaBB、1AAbb)∶(2Aabb、2aaBb)∶1aabb5种表现型,性状分离之比是1∶4∶6∶4∶1AaBb测交后代基因型和表现型1AaBb∶(1Aabb,1aaBb)∶laabb=1∶2∶13种表现型,性状分离之比是1∶2∶12.“和”小于16的特殊分离比原因:个体或配子致死原因AaBb自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举例显性纯合致死6∶2∶3∶1(AA或BB致死)4∶2∶2∶1(AA和BB致死)隐性纯合致死3∶1(aa或bb致死)9∶3∶3(aabb致死)某种精子致死(或不育)3∶1∶3∶1(含A或B的精子致死)5∶3∶3∶1(含AB的精子致死)3.基因完全连锁遗传现象(以A、a和B、b两对基因为例)连锁类型基因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b在一条染色体上,基因a和B在另一条染色体上图解配子类型AB∶ab=1∶1Ab∶aB=1∶1自交后代基因型1AABB、2AaBb、1aabb1AAbb、2AaBb、laaBB表现型性状分离比1∶2∶1性状分离比3∶1辨析:易错点1不要混淆自交和自由交配

点拨:自交强调的是相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即A.AxA.A、AaxAa、aaxaa;自由交配强调的是群体中全部个体进行随机交配,即AA×AA、Aa×Aa、aa×as、AA×Aad、AA&×Aa9等随机组合。

易错点2杂合子(Aa)产生的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点拨: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即A:a=1:1,或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即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通常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易错点3符合基因分离定律井不一定出现特定性状分离比

点拨:(1)F2中3:1的结果必需在统计大量子代后才能得到,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2)一些致死基因可能造成遗传分离比改变,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易错点4小样本问题——小样本不一定符合遗传定律

点拨:遗传定律是一种统计学规律,只有样本足够大,才有规律性。当子代数目较少时,不一定符合预期的分离比。如两只杂合黑豚鼠杂交,生下的4只小豚鼠不一定符合3黑1白,有可能只有黑色或只有白色,也有可能既有黑色又有白色,甚至还可能3白1黑。

易错点5复等位基因问题——不要认为“复等位基因”违背了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原则点拨:事实上“复等位基因”在体细胞中仍然是成对存在的,例如人类ABO血型的决定方式IAIA、IAi→A型血;IBIB、IBi→B型血;IAIB→→AB型血(共显性);ii→O型血

注意:复等位基因涉及的前后代遗传的推断及概率运算比正常情况要复杂。

易错点6误认为只要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就一定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点拨:如某一个体的基因型为AaBb,两对非等位基因(A、a,B、b)位置可包括:

无论图中的哪种情况,两对等位基因各自分别研究,都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但只有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独立遗传)时,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遵循基因分离定律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但只要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就一定遵循基因分离定律。

易错点7不能敏锐进行“实验结果数据”与“9:3:3:1及其变式”间的有效转化

点拨:涉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许多题目给出的结果并非9:3;3:1或3:6:7或9:3:4或10:6或9:7等规律性比,而是列出许多实验结果的真实数据如F2数据为90:27:40或25:87:26或333:259等,针对此类看似毫无规律的数据,应设法将其转化为“9:3:3:1或其变式”的规律性比,才能将问题化解。易错点8不能灵活进行“信息转化”克服思维定势,误认为任何状况下唯有“纯合子”自交才不会发生性状分离

点拨:由于基因间相互作用或制约,或由于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可导致“不同基因型”的生物表现为“相同表现型”,由此可导致某些特殊情形下,杂合子自交也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某自花传粉植物,其子叶颜色有白色和有色等性状,显性基因I是抑制基因,显性基因C是有色基因,隐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