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大气污染气象学基础1.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2.大气的热力过程3.大气的运动和风4.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5.高斯扩散模式6.污染物浓度的估算方法7.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8.城市及山区的扩散模式9.烟囱高度设计1、教学要求要求了解与大气污染相关的气象学基本知识,了解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大气圈的结构、主要气象要素、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高斯扩散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2、教学重点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大气的热力过程;掌握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的有关条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烟囱高度的设计方法。3、教学难点大气的热力过程、大气稳定度和逆温;影响污染物稀释扩散的有关条件;污染物浓度估算的高斯模式。大气扩散源受体大气扩散酸雨越境转移(日本、南朝鲜……)
大气科学大气物理、化学……大气气象学……污染气象学……气象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作用污染物对气象的影响
第一节大气圈结构及气象要素大气圈垂直结构
大气层可以分为对流层(最贴近地面、密度最大的一层)、平流层(较高的、气体组成相同但密度较小的气层)中间层、暖层以及散逸层Ozonelayer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对流层(~10km左右)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全部的水蒸气,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升高100m平均降温0.650C强烈对流作用温度和湿度的水平分布不均大气边界层——对流层下层1~2km,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明显自由大气——大气边界层以上,地面摩擦可以忽略
近地层——地面上50~100m,热量和动量的常通量层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平流层(对流层顶~50~55km)同温层——对流层顶35~40km,气温-550C左右同温层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集中了大部分臭氧没有对流运动,污染物停留时间很长中间层(平流层顶~85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对流运动强烈一、大气圈垂直结构暖层(中间层顶~800km)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气体分子高度电离——电离层散逸层(暖层以上)气温很高,空气稀薄空气粒子可以摆脱地球引力而散逸大气压力总是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均质大气层——80~85km以下,成分基本不变高度(km)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5℃
N2O2ArCO2NeHeKrH2XeO3越往上氧、氦等气体的原子态越多紫外线的强烈照射,N2和O2产生不同程度的离解一、大气圈垂直结构大气气压场分布大气水汽分布二、主要气象要素气象要素(因子):表示大气状态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量,气象学中统称为~。与大气污染关系密切的气象要素主要有:
气温气压空气湿度(气湿)风(风向、风速)云量云状能见度降水蒸发、日照时数、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等。二、主要气象要素1.气温
天气预报中:1.5m高、百叶箱内气温。
二、主要气象要素2.气压任一点的气压值等于该地单位面积上的大气柱重量。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气压随高度递减关系式可用气体静力学方程式描述,即ΔP=-ρgΔZ,其积分式—压高公式:据实测近地层高度每升高100米,气压平均降低约12.4毫巴(1mb=100Pa),在高层小于此值。单位:mb(毫巴)
大气的压强1atm=101326Pa=1013.26mb=760mmHg
静力学方程:
二、主要气象要素3.气湿反映空气中水汽含量和空气潮湿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常用的表示方法有:绝对湿度、水蒸气压力、体积百分比、含湿量、相对湿度、露点等。绝对湿度——1m3湿空气中含有的水汽质量相对湿度——空气的绝对湿度与同温度下饱和空气的绝对湿度的百分比含湿量——湿空气中1kg干空气包含的水汽质量水汽体积分数——水汽在湿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露点——一定气压下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温度二、主要气象要素3.气湿
二、主要气象要素
4.风向和风速
水平(horizontal)方向的空气运动叫做风。(垂直方向——升降气流)风的来向叫风向(16个方位圆周等分)
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在水平方向上运动距离(2或10min平均)
(km/h)F-风力等级(0~12级)
二、主要气象要素
4.风向和风速风玫瑰图
风速,m/s
某地区1988年的风玫瑰图。同心圆表示风的频率,例如,吹南风的频率约为11%,其中风速大于10.82m/s的频率约为1%,风速在3.35~5.41m/s的频率为3.5%左右。二、主要气象要素5.云云:是发生在高空的水汽凝结现象。形成的基本条件:水蒸汽和使水蒸汽达到饱和凝结的环境。云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起反射作用,使气温随高度变化小。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成数(我国10分,国外8分)云量的记录:一般总云量/低云量的形式记录,如10/7。云状:卷云(线),积云(块),层云(面),雨层云(无定形)云高:指云底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以米为单位。测定方法:激光测云仪、弧光测云仪等,目力测定法云
高云(5000m以上)中云(2500-5000m)低云(2500米以下)二、主要气象要素6.能见度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视力正常的人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m,km。级别(0~9级,相应距离为50~50000米)二、主要气象要素7、太阳高度角太阳高度角为太阳光线与地平线间的夹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最主要的因子之一。h0即太阳高度角,它随时间而变化。8、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降落至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的通称。如雨、雪等。降水是清除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机制之一。第二节大气的热力过程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1.尽管太阳辐射到地球大气层的能量仅为其总辐射能量(约为3.75×1026W)的22亿分之一,但已高达173,000TW(1012W),也就是说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能量就相当于500万吨煤。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红外区占43%;紫外区只占能量的7%。在波长0.48微米的地方,太阳辐射的能力达到最高值,数值约为3.0卡/cm2.分以上。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2、温度较高的物体单位面积放射的总能量,要比温度低的物体放射多。如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K,而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为288°K,因而,太阳表面单位面积上放射的能量要比地球表面放射的能量大几百万倍。物体温度愈高,其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愈短;反之,物体温度愈低,其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愈长。如太阳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0.5微米,而地球放射的最大辐射波长为10微米。辐射能力强的物体,其吸收辐射的能力也强;反之,辐射能力弱的物体,吸收能力也弱。黑体吸收能力最强,放射能力也最强。地球和太阳,对于它们各自的温度而言,都是吸收和放射能力很强的物体,可看作是近似黑体。而地球大气则是选择性的吸收和辐射体。对于某种确定波长的辐射可让其透过(即不吸收);对于另外波长的辐射,则近乎不透明的(即吸收很强)。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太阳辐射通过大气时,分别受到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微尘、氧和臭氧以及云滴、雾、冰晶、空气分子的吸收、散射、反射等作用,而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面假设大气层顶的太阳辐射是100%。那么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后发生散射、吸收和反射,向上散射占4%,大气吸收占20%,云量吸收占3%,云量反射占23%30%反射和散射回宇宙20%被大气吸收50%被地面吸收一、太阳、大气和地面的热交换大气中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埃尘能将太阳辐射中的一部分能量反射到宇宙空间去。其中反射最明显的是云。不同的云量,不同的云状,云的不同厚度所发生的反射是不同的。高云:平均反射25%中云:平均反射50%低云:平均反射65%稀薄云:10-20%很厚的云层:反射可达90%云量反射平均:达50~55%二、气温的垂直变化气温直减率
(大气)干空气绝热垂直温度递减率——
干绝热直减率
(空气团)一般满足,大气绝热过程(系统与周围环境无热交换)
空气块膨胀(做功)耗内能T定性空气块压缩(外气对它做功)T内能(由压力变化引起)1、气温直减率定量: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一定律+状态方程)
其中
1、气温直减率1、气温直减率代入上式得:实际中,Ti、T相差<10K,则2、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气温的垂直分布——温度层结
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1、大气稳定度的概念: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稳定的程度;反映其是否容易对流
定性描述:
外力使气块上升或下降气块去掉外力气块减速,有返回趋势,稳定气块加速上升或下降,不稳定气块停在外力去掉处,中性不稳定条件下有利于扩散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定量判断
则有判据:
三、大气稳定度及其判据四、逆温逆温不利于扩散四、逆温1、辐射逆温: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地面白天加热,大气自下而上变暖;地面夜间变冷,大气自下而上冷却四、逆温2.下沉逆温(多在高空大气中,高压控制区内)
很厚的气层下沉
压缩变扁
顶部增温比底部多四、逆温3.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地面上而下部降温而形成4.湍流逆温下层湍流混合达上层出现过渡层逆温
四、逆温5.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相遇冷暖间逆温
暖气上爬,形成锋面实例1:北京城区低空逆温层出现频率:全年63%(230天)秋、冬两季常受高压系统控制,气层较稳定,多晴天,昼短夜长,白天近地层回暖,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强10月份逆温出现频率最大(82%),10月份以后逐渐减少,至翌年7月达到最小(39%)逆温强度的年变化:平均强度11月份最大,7月份最小实例2:吉林延边277人一氧化碳中毒死亡人数增至15人稿源:新华网
2006-02-17据新华社电吉林省政府16日证实,2月13日以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辖的延吉、龙井、图们、和龙、汪清、安图六县(市)部分居住在平房、火炕楼的居民发生一氧化碳中毒。截至16日中午,延边州部分县(市)中毒患者陆续到医院就诊277人,累计死亡15人,尚有32名中毒患者住院治疗,其中重症患者8人,病情基本平稳。吉林气象台站有关专家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月13日开始,延边地区天气异常转暖,形成了230米厚的逆温层,气压偏低,风速不到一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当地一些居住在平房区的居民在烧煤炉取暖时,发生散发性一氧化碳中毒。盆地地形容易导致低气压、无风的天气,在冬季这种情况经常出现。这些年来,每年都有因为煤烟中毒死亡的居民。此次大面积中毒事件,发生地多为小盆地居住密集区,在那里人员集中,因为没有风,烧火时,烟出不去,容易往回倒烟,导致中毒。中国室内环境监测委员会主任宋广生分析,目前一氧化碳污染中毒高发事件发生,天气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冬春交替夜间和早间出现不同程度的雾气,由于降雨、降雪和气温回升使气压偏低,空气的扩散能力很弱,这种天气容易导致一些使用煤炉取暖和做饭的家庭和使用燃气热水器、取暖器的家庭,出现煤烟和燃气热水器的废气排放不畅甚至倒灌的现象。五、烟流型与大气稳定度的关系
波浪型(不稳)锥型(中性or弱稳)扇型(逆温)爬升型(下稳,上不稳)漫烟型(上逆、下不稳)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和风一、引起大气运动的作用力
直接作用力
重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上与重力基本平衡)间接作用力地转偏向力(相对运动:方向改变)惯性离心力(大气曲线运动:很小)摩擦力(近地1~2km内明显)
二、大气边界层中风随高度变化
Ekman螺旋线(北半球下视,地偏力指向运动右方,故顺时针;南半球则相反)
高度增高,风速增大,方向逐渐接近地转风。
三、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
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中性层结:对数律,粗糙度和摩擦速度三、近地层风速廓线模式
平均风速随高度变化非中性层结:
指数律,稳定度参数地面越粗糙,风速变化越慢,梯度风高度将越高;反之,地面越平坦,风速变化将越快,梯度风高度将越小。
四、地方性风场
1.海陆风
四、地方性风场
2.山谷风
四、地方性风场
3.城市热岛环流
第四节湍流扩散的基本理论扩散的要素风:平流输送为主湍流:扩散比分子扩散快105~106倍风速越大,湍流越强,扩散越快湍流的基本概念
湍流——大气的无规则运动
风速的脉动风向的摆动起因与两种形式
热力:温度垂直分布不均(不稳定)机械:垂直方向风速分布不均匀及地面粗糙度湍流运动的判据——雷诺数雷诺数(Re):流体流动时的惯性力Fg和粘性力(内摩擦力)Fm之比
Re=ρvL/μ,ρ、μ为流体密度和粘度,v、L为流场的特征速度和特征长度。
试验(圆管)表明: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湍流当Re<2000时的流体流动是层流数值Re=2000叫临界雷诺数对于大气:μ
=1.5×10-5m2/s若取L=1m只要v
>0.1m/s则Re>6000所以通常认为大气运动都是湍流运动湍流扩散理论主要阐述湍流与烟流传播及湍流与物质浓度衰减的关系不同的物理机制、参数、气象资料、假设条件1.梯度输送理论通过与菲克(A.Fick)扩散理论的类比建立起来的。由大气湍流引起的某物质的扩散,类似于分子扩散,并可用同样的分子扩散方程描述。将湍流看作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湍涡组成,微观上的湍流输送作用用宏观物理量的梯度来描述。污染物的扩散速率与负浓度梯度成正比。为了求得各种条件下某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必须对分子扩散方程在进行扩散的大气湍流场的边界条件下求解。然而由于边界条件往往很复杂,不能求出严格的分析解,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求出近似解,再根据实际情况修正。2.湍流统计理论泰勒(G.I.Tayler)首先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湍流扩散问题。从污染源释放出的粒子,在风沿着x方向吹的湍流大气中扩散的情况。假定大气湍流场是均匀、稳定的。从原点释放出的一个粒子的位置用y表示,则y随时间而变化,但其平均值为零。如果从原点放出很多粒子,则在x轴上粒子的浓度最高,浓度分布以x轴为对称轴,并符合正态分布。萨顿实用模式高斯模式3.相似理论始于英国科学家里查森和泰勒。后来由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特别是俄国科学家的贡献,使湍流扩散相似理论得到很大发展。湍流扩散相似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湍流由许多大小不同的湍涡所构成,大湍涡失去稳定分裂成小湍涡,同时发生了能量转移,这一过程一直进行到最小的湍涡转化为热能为止。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利用量纲分析的理论,建立起某种统计物理量的普适函数,再找出普适函数的具体表达式,从而解决湍流扩散问题。拉格朗日相似性假设研究近地层大气湍流的有效理论方法多变数量纲分析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第五节高斯扩散模式一、高斯模式的有关假定坐标系右手坐标,x为平均风向,y水平垂直x
,z垂直于xoy平面四点假设
a.污染物浓度在y、z风向上分布为正态分布b.全部高度风速均匀稳定c.源强是连续均匀稳定的d.扩散中污染物是守恒的(不考虑转化)
高斯扩散模式的坐标系二、无界空间连续点源扩散模式由正态分布假定,得下风向任一点的浓度分布方差的表达式由假定d源强积分式(单位时间物料守恒)
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镜像全反射---->像源法实源:(0,0,H)像源:(0,0,-H)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三、高架连续点源扩散模式
四、颗粒物扩散模式粒径小于15μm的颗粒物可按气体扩散计算大于15μm的颗粒物:倾斜烟流模式
地面反射系数vt
t第六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q
源强计算或实测
平均风速多年的风速资料
H
有效烟囱高度
、扩散参数第六节污染物浓度的估算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
①烟囱出口处的烟流具有一初始动量(动力抬升因子),大小决定于烟气出口流速和烟囱出口内径②烟流温度高于环境温度产生的静浮力(热力抬升因子)烟气抬升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抬升高度计算式
(1)
Holland公式:适用于中性大气条件
Holland公式比较保守,特别在烟囱高、热释放率比较强的情况下。在实际计算中,不稳定条件(A、B稳定度),ΔH需增加10%~20%;稳定条件(D、E、F稳定度),ΔH需减少10%~20%。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抬升高度计算式(续)(2)Briggs公式:适用不稳定及中性大气条件
一、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抬升高度计算式(续)(3)我国“制订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的公式
二、扩散参数的确定1.P-G曲线法P-G曲线Pasquill常规气象资料估算Gifford制成图表x
~1.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P-G曲线的应用根据常规资料确定稳定度级别A—
极不稳定,B—不稳定,C—
弱不稳定,D—
中性,E—
弱稳定,F—稳定。若稳定级别为A~B,则表示按A、B级的数据内插1.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P-G曲线的应用利用扩散曲线确定和取样时间为10分钟1.扩散参数的确定-P-G曲线法P-G曲线的应用地面最大浓度估算2.扩散参数的确定-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稳定度分类方法改进的P-T法:按太阳高度角、云高和云量确定稳定度级别云高和云量较为复杂,不便应用太阳高度角
(式4-29,地理纬度,倾角)
辐射等级稳定度云量(加地面风速)
我国在P-T法基础上产生了国家标准法(GB/T13201-91)
技术路线:根据时间、地理位置确定日倾角、太阳高度角,利用天气条件确定辐射等级,然后利用辐射等级和风速确定大气稳定度,最后查扩散参数幂函数表,确定扩散参数。扩散参数的确定-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扩散参数的确定-中国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扩散参数的选取扩散参数的表达式为(取样时间0.5h,按表4-8查算)平原地区和城市远郊区,D、E、F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工业区和城市中心区,C提至B级,D、E、F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丘陵山区的农村或城市,同工业区取样时间大于0.5h,不变,正确确定扩散参数的关键是正确划分稳定度扩散级别第七节特殊气象条件下的扩散模式在整层大气都具有同一稳定度(即温度层结构均一,实际中难以实现)、平坦地形的条件下应用高斯模式计算污染物浓度。如果整个大气层不均匀,污染物扩散所涉及的温度层结不止一个,或者地表粗糙度高,地势起伏大就需要特殊处理。下面讨论两种特殊情况:封闭型扩散和熏烟型扩散。一、封闭型扩散模式——有上部逆温层的扩散模式如果大气低层处于不稳定,某一高度以上有逆温层存在,这是上部逆温层就像一个“盖子”使污染物垂直扩散受限制,扩散只能在地面和逆温间进行,称之为“封闭型扩散”。一、封闭型扩散模式在封闭型扩散中,假定:扩散到逆温层的污染物忽略不计;上部逆温层对污染物起全反射作用,可用像源法处理;污染源在地面和逆温层之间形成无穷多个像对,污染物浓度是实源和无穷多虚源的贡献之和。由式4-9得:地面轴线上的污染物浓度为:DD-HD-H2D-H一、封闭型扩散模式一、封闭型扩散模式计算简化:xD-烟流边缘刚好达逆温底层时的水平距离二、熏烟型扩散模式熏烟过程:是指由于夜间发生辐射逆温,日出后,受太阳辐射,使逆温自下而上消失,转变为中性或不稳定层结,消失到烟羽下界时,上部仍为逆温,扩散只能向下进行,发生强烈的向下混合作用,致使地面污染物浓度增大。随着逆温自下而上逐渐消退而发展至烟流上界时达高潮,此过程称为熏烟过程,持续数十分钟,一般多在早晨发生。二、熏烟型扩散模式熏烟型扩散与封闭型扩散的不同熏烟型扩散过程的烟流原先处于稳定层结气层内,然后,污染物由积聚到熏蒸到地;封闭型扩散过程的烟流原先处于不稳定层结气层内,污染物并无积聚,对地面浓度的影响略轻熏烟型扩散过程持续时间很短暂,封闭型扩散过程往往会持续相当长时间熏烟型扩散过程造成的地面污染物高浓度落地点窄小但离源距离变化很大,视逆温强度、地面加热率、平均风速和有效源高而定;封闭型扩散过程造成的范围较大,影响相对稳定二、熏烟型扩散模式假设:烟流原是排入稳定层内的,当逆温层消失到高度hf时,在高度hf以下浓度的垂直分布是均匀的,将混合层高度D换成混合层消失的高度hf,源强Q
只包括进入混合层中的部分,则计算公式改为
二、熏烟型扩散模式P=0,式中的积分值等于1/2P=2,积分值等于1第八节城市及山区扩散模式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1.线源扩散模式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2.面源扩散模式大气排放规范里规定条件:烟囱高40m;单个排放量<0.04t/h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2.面源扩散模式(续)简化为点源的面源扩散模式(续)形心上风向距x0处有一虚拟点源,其烟流在形心处宽度正好与正方形宽度相等
确定、之后即可按点源计算面源浓度一、城市大气扩散模式2.面源扩散模式(续)窄烟流模式某点的污染物浓度主要取决于上风向面单元的源强,上风向两侧单元对其影响很小某点的污染物浓度主要由它所在的面单元的源强决定3.常用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箱模式单箱模式多箱模式——如目前用于我国城市空气污染指数预报的CAPPS模式城市多源模式如EPA推荐的ISC模式(IndustrialSourceComplexModel)光化学模式如EPA推荐的UAM-V(UrbanAirshedModel)模式线源模式如CALINE模式,用于计算公路的污染物排放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第一代模式:半经验数值模型PhotochemicalBoxModelOZIP/EKMA(forozone)/scram001/tt22.htmISC3,CALPUFF,AERMOD
(forprimarypollutants)GaussianDispersionModel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第二代模式:单一污染物的数值模型
EulerianGridModels
:UAM,RADM,REMSAD,ROMhttp:///asmdnerl/modeling.htm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第三代模式(Models-3)-OneAtmosphere的概念AirToxicsOzoneAcidRainVisibility
PM2.5WaterQuality.OHNOx+VOC+OH
+hv--->O3SOx[orNOx]+NH3+OH
--->(NH4)2SO4[orNH4NO3]SO2+OH--->H2SO4NO2+OH--->HNO3VOC+OH--->OrgainicPM
OH<--->AirToxics(POM,PAH,Hg(II),etc.)
FinePM(Nitrate,Sulfate,OrganicPM)
NOx+SOx+OH(LakeAcidification,
Eutrophication)OneAtmosphereOneAtmosphere第三代模式(Models-3)/asmdnerl/models3/
国内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根据其应用于环境决策和环境研究的目标、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污染物在大气中的相互作用、形成和转化的特点,对模型的参数和功能作修订和改进,形成了具有适应区域特点的各种尺度多模型体系。第一代模型主要是高斯烟流模型,环境评估中广泛采用;国内第二代模式有城市尺度的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如中科院大气所HRDM)及区域尺度污染物欧拉性输送模式(如中科院大气所RAQM、南京大学区域酸沉降模式RegADM等)。目前国内模式发展也进入第三代,以一个大气的概念,建构了从全球尺度、区域尺度及套网格的大气环境模式系列,比较成熟的有南京大学的区域大气环境模式系统(RegAEMS)、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系统(NAQPMS)、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等。山区扩散模式山区流场由于受到复杂地形的热力和动力因子影响,流场均匀和定常的假定难以成立对风向稳定、研究尺度不大、地形较为开阔及起伏不大的地区,浓度基本上遵循正态分布规律,只是扩散参数比平原地区大很多ERT模式高斯模式,只对有效源高进行修正NOAA和EPA模式NOAA-以高斯模式为基础,对有效源高进行修正EPA-与NOAA相似,只是对所有稳定度级别都进行了地形高度修正第九节烟囱高度的设计烟囱不单是一排气装置,也是控制空气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设备。烟囱高度、出口直径、喷出速度等工艺参数应满足减少对地面污染的需要。增加烟囱高度可以减轻污染源对局部地区的污染,大体上C地面∝1/H2,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再增加高度,对地面浓度的影响甚微,而烟囱的造价却随高度增加而急剧增大(烟囱的造价∝H2),所以并不是烟囱愈高愈好。设计烟囱高度的基本原则是既要保证排放物造成的地面最大浓度或地面绝对最大浓度不超过国家大气质量标准,又应做到投资最省。一、烟囱高度的计算
烟囱高度一般按锥型扩散正态分布模式导出的简化公式计算,据对地面浓度要求不同,有两种计算法方法:(一)保证地面最大浓度不超过允许浓度的计算方法;(二)保证地面绝对最大浓度不超过允许浓度的计算方法。
一、烟囱高度的计算1.按地面最大浓度计算一、烟囱高度的计算2.按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4-10)一、烟囱高度的计算3.根据一定保证率计算烟囱高度∵由地面最大浓度计算法→HS较矮,当u<ū时,地面浓度超标;由地面绝对最大浓度计算法→HS较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汽车服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与发展前景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手机APP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
- 2025-2030年工程造价咨询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冷冻食品产业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农业运输机械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2025年风险管理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5农产品种子买卖协议合同
- 工程经济行业前沿技术2025年试题及答案
- 未来工程经济政策考察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经济法知识要点试题及答案
- 贵港离婚协议书模板
- 2025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基本级执法资格备考题库
- 2025保密在线教育培训题库(含答案)
- 2.1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课件-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 《临床免疫学检测技术》课件
- 2024年河南郑州航空港投资集团招聘真题
- 2024年宝应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真题
-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课件
- 2025至2030中国数据标注行业创新现状及投融资风险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拍仪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中汽研X华为 2024年自动驾驶安全模型研究-2025-04-自动驾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