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习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练习某(

)启(

):昨日蒙(

)教,窃(

)以为与君实游处(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

)不合,所操(

)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

)厚,于反覆(

)不宜卤莽,故今具道(

)所以,冀(

)君实或见(

)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

)也。某则(

)以谓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

)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

)先王之政,以(

)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

)邪说,难(

)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前

)知其如此也。人习(

)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

)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

)然?盘庚之(

)迁,胥怨(

)者民也,非特(

)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

)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

)区区(

)向往之至。翻译下列重点句子①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理解性默写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

”。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

。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

”,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

””,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7.《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

”,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

”,否定了“生事”之说。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

。。

1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

。”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

。15.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

”,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

”,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

”,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

”,且“

”,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21.作者重置因果关系,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22.《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作者从人性的惰怠及士大夫随波逐流的惯性的角度,分析了反对者“汹汹然”的根源。2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

”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2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从“

”可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25.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者,

”,字里行间透露出会坚定自己的决心。2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政见不一的原因是“

”,而“

”则表达了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敬慕之情。27.《答司马谏议书》中“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现出王安石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2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举盘庚迁都的历史事件,面对群起怨恨的百姓盘庚是如何做的:

。2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一种概括。

30.《答司马谏议书》中,“

”两句,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无怨无悔。3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无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

。《答司马谏议书》挖空答案某(自称)启(陈述):昨日蒙(承蒙)教,窃(私下。这里用作谦词)以为与君实游处(交游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常常)不合,所操(持,坚持)之术(方法、主张)多异故也。虽欲强聒(勉强作解释),终必不蒙见察,故略

上报(

简略/给您写信回复),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看待)厚,于反覆(书信往来)不宜卤莽,故今具道(详细说明)所以,冀(希望)君实或见(我)恕也。盖儒者(这里泛指一般封建士大夫)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名声和实际

)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怨恨,指责)也。某则(却

)以谓受命于人主(皇帝),议法度而修(修正)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实行、推行)先王之政,以(用)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排除,驳斥)邪说,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本来)前

(预先)知其如此也。人习(习惯)于苟且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顾念、关心)国事、同俗自媚于(向)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形容声势盛大或者凶猛)然?盘庚之(主谓之间取独)迁,胥怨(相怨)者民也,非特(不仅)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义(考虑到(事情)适宜。义,适宜。)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施加恩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做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领教)。无由会晤(没有机会见面),不任(不胜)区区(谦辞,用于自称)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答案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与司马光议政时常常意见相左,是因为“所操之术多异故也”。3.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4.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说,和司马光议事每不合,主要是政见和方法不同的原因,因此简略地写回信,不再辩解,但是又因为“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希望司马光原谅他。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有学识的读书人所争论的内容是: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楚了。7.《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一句概括了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一一作出解释。9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1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为自己辩护,他说受命于人主,为朝廷定法度,不能算是侵夺官员的职权,然后他又接着说,“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否定了“生事”之说。

1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1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三句是: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3.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直气壮地回答以“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1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之以“侵官”罪名加以反驳的四句是: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15.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6.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三句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

17.《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指出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新法的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订立;然后再“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18..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举例说明先王做事也会招致百姓反对,不只是朝廷士大夫反对的句子是: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19.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写到,盘庚迁都之时,虽然“胥怨者民也”,且“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但他并不是因为有人抱怨、反对就改变自己的计划。20.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王安石对当时士大夫苟且偷安、墨守成规、随和世俗的不满的句子是: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21.作者重置因果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