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_第1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_第2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_第3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_第4页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的原文及赏析王之涣凉州词的原文及赏析篇1

原文:

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似乎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解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3、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11、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12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赏析:

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商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低。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有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说明王之涣这首诗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别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看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境况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示意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预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境况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开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尴尬。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好像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剧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假如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觉,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宽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或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王之涣凉州词的原文及赏析篇2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是盛唐有名诗人,与王昌龄、高适等常常一起唱和。他的诗,许多都被教坊乐人入乐唱歌。惋惜他一生仕途蹭蹬,诗也只有六首流传下来。但是,就是这六首之中,就有两首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一首,就是这首《凉州词》;一首,是《登鹳雀楼》。

《凉州词》本是乐曲名。唐代“胡部〞中的大曲多以州名,如《凉州》《伊州》《甘州》《渭州》《熙州》《石州》《陆州》等。《凉州词》也许是最有名的,以此为题的诗也不少,王之涣这首《凉州词》,算得上是最好的之一。

这首诗仅仅在描写边塞风光,但是却有着言外之意。

大漠的景色是壮观的,远远望去,奔腾的黄河就像在白云之上、白云之间穿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一座座万仞之高的群山之中。如此景象,雄壮苍凉,令人心雄万夫,豪气干云。

然而这里又是那样的艰苦,那样的荒凉。天苍苍,野茫茫,悠悠羌管,吹奏着《杨柳怨》,似乎在怨恨,春风从来就没有到过这里,被玉门关阻挡在关外了。

读者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了。假如这仅仅是一座孤城,甚至一座死城,苍凉荒芜又与我们何干?但是,这里却驻扎着戍边的将士,这里在进行着殊死的战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渔家傲》〕让我们感伤,也让我们尊敬。

王之涣凉州词的原文及赏析篇3

王之涣《凉州词〔其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之涣《凉州词〔其

凉州词(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愿和亲归去来。

【解释】:

1、单于:汉时匈奴人对其君主的称呼。泛指外族首领.

诗例: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唐·卢纶《塞下曲》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汉书·李广苏建传》

2、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唐时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张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为中受降城的别称。唐,李益《拂云堆》诗:“汉将新从虏地来,旌旗半上拂云堆。〞金,元好问《醉中送陈季渊》诗:“陇头地寒无草芽,拂云堆边春更晚。〞清,纳兰性德《沁园春》词:“碎叶城荒,拂云堆远,雕外寒烟惨不开。〞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十一·榆林镇》。

3、登坛: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史记·淮阴侯列传》唐司马贞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唐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清孔尚任《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众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猛.

5、和亲:封建君主为了免于战争与边疆异族统治者通婚和好.与汉和亲。——《汉书·李广苏建传》

6、归去来:(1).辞赋篇名。晋陶潜所作。《晋书·隐逸传·陶潜》:“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后用以归隐之典。宋梅尧臣《田家语》诗:“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2).回去。唐杜甫《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唐·颜真卿《赠裴将军》诗:“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

(3).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体,仄韵。清王奕清《词谱》卷七:“《归去来》调见《乐章集》词二首,因词有‘歌筵舞,且归去,休惆悵,好归去’句,取以为名。〞

【赏析】:

冷风中望着远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坛杀马以祭。今日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猛雄壮,再也不愿用和亲这样的方略来换取短暂的和平了。

盛唐边塞诗人名家王之涣一生才高运蹇,惜只六首诗作传世,实让后人叹嗟!《凉州词》其一可谓人人皆知,网路上轻易便可找到相关的解释.但《凉州词》其二多录其诗文,注解却是鲜见少闻。无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动手。有不恰处,阅者莫笑泊云居才浅也!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开题便以别样的视角入笔,诗写外族首领北望拂云堆,其心内情感想必是冗杂多变的吧。每次准备入侵中原之前我都会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这是我祖辈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远远的望着它了。多少无奈多少悲愤皆入诗中,仿佛一个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泪仰天悲鸣。

敢于从这样的角度写诗,敢于替敌人鸣不平,纵观中国历史怕只有盛唐才有这样的胸襟气度。从这两句诗中不难发觉王之涣自身的豪放不羁,和观看想像的深入。唐朝虽然政治清明,诗人们多敢于言.但能站在这样的立场来看待思索问题实难能珍贵,晚于王之涣的边塞诗人李颀在《古参军行》也有相类似的诗句:"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这两位诗人都能从另外的角度来说战争,确实难能珍贵。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愿和亲归去来。"这两句直白道来更有一种激刺的震憾.藏在诗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涛才是直指人心灵深处的由血和泪交织而成的争战历史.自春秋战国起,华夏周边诸马上民族战力强盛,汉家天子多以和亲之策以换得短时间的和平,图谋进展。而周边外族在汉族和亲之后和得到汉族朝贡来的礼物多也烽鼓暂息。

汉、唐时汉族国力强大起来,用不着再用和亲的政策来换取和平了,而且强大起来的汉家天子野心勃勃,对外族发起战争.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唐朝名将张仁愿乘默啜悉率其众西击突骑施、营州一带空虚之机,奏请朝廷夺取漠南并沿黄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强防御,首尾相应,断绝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东、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张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们誓师之地。东城建于今内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构成一道顽强的防御屏障。王之涣诗中的单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连祖宗的宗庙也失去了.从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汉家天子用和亲来安抚自己,怕是做梦都不敢想的吧!

这首诗视角独特,观看深入.描写动人心魄.虽不如为人熟知的人《凉州词》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写中道出战争不只是给汉家带来灾难,同样的,战争的另一方也同样是为了生与死,国与家而轻死舍生.实应为后人警耸也!纵观《凉州词》二首,不难发觉这位独特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却时运不济的诗人悲天悯人的另一面。

王之涣凉州词的原文及赏析篇4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解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很多诗人都喜爱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很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