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第1页
【卢卡奇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第2页
【卢卡奇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卢卡奇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目录TOC\o"1-2"\h\u28727卢卡奇关于“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 18055关键词:卢卡奇;“认识论的贵族主义”;非理性主义;批判与反思 11822一、哲学沦陷:直观态度的泛滥 116099二、历史误读:阶级意识的遗失 27828三、政治失真:意识形态的宰制 212532四、结语 321033参考文献 4摘要:在19世纪初,非理性主义不断瓦解着人们正确认识世界的能力和信心,“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这一思想倾向在德国顺势而起。为了揭露贵族阶级利用认识论粉饰阶级统治虚假特权的实质,卢卡奇扛起理性主义的大旗,以近代德国非理性主义思想史为经线,以“认识论的贵族主义”不同哲学史分期的嬗变形态为纬线,构建起理论批判的基本框架。卢卡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的观点为导向,前瞻性地指出继德国法西斯主义之后美帝国主义的潜在威胁,展现了其思想所具有的史鉴价值和独特魅力。关键词:卢卡奇;“认识论的贵族主义”;非理性主义;批判与反思卢卡奇曾表明:“我将尽力把我的某些思想表达得更清楚、更科学和更接近马克思主义。”如其所言,正是凭借清醒的哲学良心和锲而不舍的学术追求,卢卡奇才能在波澜起伏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中屹立潮头,被公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精神领袖,成为20世纪继列宁之后的一位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那动荡的岁月里,卢卡奇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抽离出认识论发展的反动路向。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一书中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历史性揭露本身就是一种批判,除此之外,他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批判主要体现为哲学领域、历史观、政治领域三个向度。一、哲学沦陷:直观态度的泛滥在《存在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一书中,卢卡奇认为“认识论的贵族主义”有力地捍卫了直观并过度抬高了直观的认识论地位,直观又反过来提高了“认识论的贵族主义”说服力。卢卡奇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论述:首先,他批判“认识论的贵族主义”奉直观为把握更高真理的高级认识能力。在我们的认知错觉中,往往会认为直观比通过概念把握现实的论证思维更具体、更全面,“认识论的贵族主义”将直观和论证的思维对立起来,卢卡奇认为“直观并不是同论证的思维相反的东西,而是对后者的一种补充;同时,直观的运用绝不可能成为真理的标准”,直观不能独立于论证思维而存在,二者统一于人类的认识发展过程和个人认识行为的始终。其次,卢卡奇在《青年黑格尔》一书中,隐约指出社会实践是破解直观的神秘性、建构代表人民利益的认识论的必然出路。卢卡奇认为,黑格尔与谢林作斗争的时候,逐渐表露这样一种信念:“在人的社会实践里,原始的直接的东西、天然的东西被克服掉并且必然被克服掉。”黑格尔强调人通过社会实践扬弃直接性、既定性的内容而完成异化,这种思想虽然是黑格尔出于建立自己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消极目的而对谢林进行的批判,但这种辩证思想恰恰给直观提供哲学上的真实敌人,使社会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重新凸显出来。二、历史误读:阶级意识的遗失无产阶级的历史独特性在于无产阶级洞察社会的总体性构成,以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并采取现实的行动。资产阶级作为少数统治阶级,囿于自身利益而固守其自私性和狭隘性,因而看不到历史的“总体”,也无法认识自己的阶级本质,在认识论层面存在不可逾越的局限。为了突破资产阶级所营造的贵族主义“虚假意识”,化解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中的矛盾和投机性,卢卡奇认为,“只有辩证法的总体观能够使我们把现实理解为社会过程”,获得“真正正确的、历史地重要的和改造社会的认识”。卢卡奇所阐述的阶级意识理论,不仅仅可以引起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还能克服物化的场域并优化社会实践的基础,“认识论的贵族主义”在与阶级意识的巨大张力中被连根拔起。因此,在卢卡奇的早期设想中,总体性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论,被把握为超越了关于确认事实的学问的方法,同时总体性辩证法又被加上免于陷入主观主义和决断主义的制动器,是阶级意识与生存行动的统一,成为破除“认识论的贵族主义”思想藩篱的认识论方法。三、政治失真:意识形态的宰制卢卡奇认为,人类应从所付出的历史代价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构建民主化的认识论基础和政治参与模式。卢卡奇着眼于日常生活领域,使认识论的民主化进程沉降于个人的政治行动和社会生活中。当政治被“认识论的贵族主义”操纵时,民众作为不被政治接纳的被动个体,表现为对政治决策的积极盲从和消极配合,因为“当某些社会制度失去它们的有效性时,群众就会对它们兴趣索然。当一个社会的政治结构不再合法,不与民主的利益相符合,群众就会变得冷淡。”为了鼓励所有人习惯性地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促成作为日常生活的人和作为政治行动者的人两者的统一,就必须要求日常物质生活和政治参与机制的革新。“要想改变人,首先要改变社会”,卢卡奇期望确立一个能够关照舆情并予以回应的民意互动机制,社会中心和社会边缘双向协同。一方面,将社会边缘纳入整个社会试图解决宏观议题而进行的种种尝试之中,并激发社会边缘对这些创新做出反馈;另一方面,社会边缘的积极回应不仅会反作用于社会中心乃至整个社会,而且还让地方性集体和个人成为民间智库,其所思考和研究的特殊问题能够上达决策部门,并要求社会中心和整个社会对其表态。日常生活中或隐蔽缄默,或直接公开的民意表达,在重塑人的主体性的同时形成一种系统的公共实践和自觉的批判力量,通过信息的传播和反馈,人们逐渐进行着自我教化、自我规定和自我矫正,民众的政治话语权和首创精神得到彰显,对于发展自身认识能力的积极性充分释放,堕落为单纯机械论的群众性政治参与重新富有生机和活力。卢卡奇期盼在这种严肃而民主的社会机制下,能够恢复人们这样的意识:对每一个人来说,公共事务同时是个人内部的事情,不参加公众生活和政治生活的人——象个人,孤独的人——那是有缺陷的人。这里体现出卢卡奇以黑解马的思维惯性,他认为人具有自我教化、自我决定的能力,因此,卢卡奇注重通过社会机制的外部力量激发民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内生动力。四、结语如今我们重拾西方马克思主义初创时期代表人物的思想闪光点,思考卢卡奇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剖析,虽世殊事异,但仍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关于当代意识形态问题的审察角度和纾困出路。卢卡奇将本体论和认识论相结合,以贵族主义认识论为理论突破口,顺势阐发阶级意识的历史性生成,并从劳动本体论的角度进行理论建构,勾画出对“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的全方位和多层次解析;在批判视角上,卢卡奇并没有将“认识论的贵族主义”置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之中,而是从理性与非理性的角度另辟蹊径,以《理性的毁灭》一书为标志“第一次打破了长期以来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作为哲学史发展的主题的格局”参考文献[1]戴珺.论卢卡奇的理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李瑞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