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_第1页
【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_第2页
【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_第3页
【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目录TOC\o"1-2"\h\u21142基于张载思想的“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分析 12635摘要 130763一、认识论发展:根据见闻获取知识-根据德性获取真知 18450二、修养论强调以感悟为心 231431三、价值追求理论:感悟世界万物 4摘要作家张载认为《大心篇》是《正蒙》一书中重要的篇章之一,学术研究者要在探究过程中要遵循“穷理尽性”原则,不能根据自己的见闻或经验看待事物,并强调德性是为学只根本。此外,学者不能根据事物表象起念,要持有穷究事物的本心,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使人心和天心完美契合,从而获取“德性之知”。使自身处于世界万物之外,阐述个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即两者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本文的目地是研究“德性之知”与“穷理尽性”的关联性,以张载的思想为基础,从中挖掘出真理或真知,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规律进行客观、理性分析。关键词:穷理尽性;德性之知;穷神知化一、认识论发展:根据见闻获取知识-根据德性获取真知张载在《正蒙·大心篇》的篇首做出阐释:“将本心放大才能探究世界万物的奥妙,事物自身是没有体会的,但本心是可改变的。世上的人们常会根据所见所闻来评价某种事物,圣人先贤能够放飞本心,不会因为见闻而桎梏本心,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孟子认为放飞本心才能获取知识或自然规则。天虽大,但没有对外延伸之心,所以人所具备的外心未必能与天心相匹配。见闻之知是和事物相交而获得的知识,不是根据德性获取的知识;德性所知不局限于见闻之知。”张载在评价人们的认知水平时,提出了德性知识和见闻知识的概念。他表示人们在探索外界事物时,一般利用自身感官来获取外界事物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以掌握其特征和内涵。这种认知是由个人的见闻引起的,因此叫做闻见知识,它的特征是感觉器官是用来获取外界事物的,这和张载提出的“物交而知”类似。“物交”是指将本心比作某一事物,本心以外的事物视为其它事物,本心和事物被明确划分,通过本心了解事物前,自身需和事物相交,这样才能获取真知。张载认为人们常会根据个人经验或认知水平来探究外界事物的特征和内涵,但人们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是不能完全掌握外界事物特征的。仅凭个人感官获取外界事物信息是不全面的,是片面的,无法真正了解表现外界事物的特征。“世界万物中太阳是最明亮的,因此可用眼睛相交,但无法了解它的高度和广度;世界万物中雷霆的声响是最大的,因此可用耳朵相交,但无法了解其长度。”(《正蒙·大心篇》)张载表示人们根据自身认知水平来探究事物具有一定局限性,无法探究出外部事物的真实奥义。此外他认为,见闻之知存在片面性,但人们可将其作为大道知识探究的一种方式,所以学者们不可将其摒弃,毕竟这种认知方式也有很大作用。“通过见闻和本心获取知识,则其获取的知识要超过大部分人。”德性知识不是通过人体感官与外物相交而获取的知识,没有固定目标,强调的是人们的德性修养,以自我感悟为知识获取之源。不单单是了解万物的特征,而是在接触中感悟个人的生存价值和自觉认知,所以不能局限于见闻之知,而应坚持“周万物而知”。张载认为德性之知是修身养性、感悟自我的一种方式。张载表示,圣人圣人先贤能够放飞本心,不会因为见闻而桎梏本心,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与世界万物的关系,孟子认为放飞本心才能获取知识或自然规则。从这些有关德性的感悟的言论中可知,对个人初心和本性进行感悟,从而获取仁心、仁义、礼仪和智慧等本性。人们必须通过感悟修养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能达到“穷神知化”的境界。“穷神知化层面并不是自身通过持之以恒的探究而达到的。”张载认为这种层面反映的是人们的德性达到某一特定高度。在闻见之知到德性之知转变过程中,人们注重自身仁慈、忠义、礼仪和智慧等德性修养,强调天德的重要性,并不断探索自身存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二、修养论强调以感悟为心张载详述了人们的认知价值,认为德性之知是修养论的重要内容。学者不能根据见闻获取知识,而应在德性修养和感悟中获取知识,这样才能穷尽万物之奥义,体现天德的意义,做到内外兼修,两者合一。在认知转换阶段,本心发挥着主导作用。通过德性知识获取的知识要比通过见闻获取的知识更多、更真实。张载认为,人们在探究事物时不能掺杂主观意识,根据自身见闻获取知识,将见闻作为本性,则所有的观念和认知是以自身躯体为基础的,这种本心仅仅适用于自身,是一种狭窄的“小心”,它将心比作某一事物,将其它对象比作另一事物,使使主体和客观事物、心内和心外始终保持对立关系,再通过“小心”来和万物相交,就无法做到感悟万物而不留缺陷,更不能通过“小心”来感悟天心。所以张载发表了“大其心”理论。什么是“大心”?它是指和见闻之心相对立的一种本心。强调人们要善于创新,突破见闻之心的禁锢,不仅要以自身躯体为基础探究事物,还应根据自身见闻描述事物的轮廓。蒙先生表示,大其心是指不局限于形体特征,将世界万物看做一个整体,不存在主体和客体之分,不能从形体内探究事物,也不能根据认知和相关概念探究事物,更不能将其作为语言屏障,心胸要宽广,要做到直接感悟万物,并和万物融为一体。感悟万物的奥义而不遗漏是指以心为根本,重在感悟,这样心的形态是无线大的,可与万物融合。通过心的形体来感悟万物,则自身能掌握万物的发展规则,没有一种事物被遗漏。这种感悟并不包含主客观因素,它将两者合体,感悟层次更高,强调德性修养和表现。这样才能穷尽万物奥义,和天德彻底融合。因此要做到大心和天德重合,这样才能穷神知化。(《正蒙·神化篇》)只有凸显天的德性后才能做到穷神知化,这是为什么呢?张载认为,穷神知化强调人们的感悟之心,而内在躯体修养是感悟的关键,这样才能使自身德行端正,涵养丰富,才能表现出“天德”特征。即仁慈、忠义、礼仪和智慧的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内外合一,达到穷神知化的境界,这和张载所说的通过德行修养日然而然而致的意思相同。此外,张载表示,天德彰显不是在心外完成的,而是产生于人们的内心,即它是心的根本形态。所以我们要将德性修养作为重点,不断的充实自我,反思德行,不能刻意探索心外的事物。将感悟作为本心,其特征是感悟之心并不区分主客关系,而是将两者的特征和功能混为一体,进行本体探索。用心来感悟万物奥妙,强调本心和万物的融合,感悟之心将事物和心看做一体,从自身角度感悟万物,根据自身德行探索万物,这样才能做到自身与世界万物和谐相处。因此,我们要真正理解张载所说的大心的内涵,从某个层面讲,我们可从“圣人先贤能够放飞本心,不会因为见闻而桎梏本心,能够正确认识自身与世界万物的关系”的涵义。先贤可根据本心获取知识,不仅仅根据见闻获取知识,他们注重德性修养,不以“小心”为根据,将世界万物和自身生命相关联,不区分主客体,宣扬“天德”的重要性,实现掌握世界万物奥义的目地。三、价值追求理论:感悟世界万物“大心说”中,张载将感悟世界万物作为核心内容。他认为要打破内外壁垒、不区分主客体,拥有“大心”,才能感悟世界万物之奥义;若不能感悟事物,那么心有内外之分。心内为心,心外为物。这种心和天德之心融合后,才能感悟自然。外心无法感悟事物,所以无法与天德融合为一体,这种心也叫做“成心”。化解才能消除成心。化就是消除的意思,是指不受“小心”的禁锢,将内外壁垒打破,摒弃主客对立观念,将德性之心融入认知之心,这样才能将世界万物和自身相融合。感悟万物的奥义而不遗漏是指以心为根本,重在感悟,这样心的形态是无线大的,可与万物融合。通过心的形体来感悟万物,则自身能掌握万物的发展规则。“大心说”强调感悟天下万物规律,此类体悟理论凸显了张载的宏观生态价值观。对于“感悟”两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利用化的模式进行感悟,从小心到大心,从见闻之知到德性之知过度,进而感悟到万物的关系。二是体恤,用心去感受外界事物,将自身视为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从而认识到万物与自身生存意义,建立和谐统一关系,感受世界万物的存在意义,从而表现出人们的天德。张载表示,人们要将见闻之知的地位降低,突出德性之之知的重要性,以更好的表现人们德性内涵。学者蒙培元分析了德性修养和知识获取的关系,表示知识获取的目地是修养德性,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崇尚德行的结果是感悟到万物规律,且没有遗漏。张载突出了德性的重要性,目地是拉近自身与万物的关系,使彼此充满理解与关怀,建立和谐关系。张载提出的大心思想,就是为了宣扬人们的天德,用内心感悟万物就是以德性感悟万物,以仁慈感悟万物,因此人们必须持有仁爱、怜悯、友善之心,在和自然相交过程中,人们的德行端正,不对其它事物造成伤害,则自身能够获得成就感。就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