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年4月19日北京市志愿服务调研报告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发布时间:/05/11北京市社区服务中心供稿
北京市志愿服务调研报告导言
如象全国许多地方的情况一样,北京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在近些年来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奥运会在北京召开,更是为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同时,北京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需要经过法律规范来加以明确和解决。
在此背景下,北京市人大将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列入了今年的立法计划。为配合立法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为了完整准确地掌握北京市志愿服务的现状、趋势与问题,为北京市志愿服务的整体发展提供指引,有关方面组织开展了此次北京市志愿服务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工作由共青团北京市委、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市志愿服务立法起草小组办公室联合领导,具体组织工作由北京志愿者协会负责。北京志愿者协会委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具体承担了调研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任务。
从今年春开始,北京志愿者协会指导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调研课题组,围绕调研的整体方案、工作计划等进行了设计。今年5月,完成了调研的整体实施方案和具体问卷设计。6月到7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课题组实施了对北京市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的普查性问卷调查、对北京市志愿者的抽样问卷调查。8月,完成了两项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和分析。本报告即是基于这两项问卷调查的结果所做的报告。
按照计划,此次北京市公益组织问卷调查共向北京市278个公益组织发放和回收了调查问卷,基本上是凡能接触到的北京市公益组织都进行了调查;志愿者问卷调查共向1753名北京市的志愿者发放和回收了调查问卷,这些志愿者对象主要是经过被调查的公益组织提供的。
由于本次调研涉及面广、时间有限,还存在着某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今后进一步调研中弥补和完善。
一、北京市志愿服务发展的基本现状
北京市志愿服务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股重要力量。这体现在无论是主要使用志愿服务的公益组织,还是直接从事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的数量和结构,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一)公益组织的发展状况
公益组织是主要使用志愿服务的组织。北京市公益组织达到了一定的数量,而且呈现出类型上的某些特点,其所拥有的人员构成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1、公益组织总数与类别
此次调查共调查到278家在北京市的公益组织。按所属系统分类,其中最多的是共青团系统的组织(包括学校共青团、企业共青团和其它共青团),总共有106家,占总数的将近四成;其次为民政系统的组织,共有40家,占总数的14.8%;再次为其它体制内系统或单位(例如大学中的党群工作办公室所办),有37家组织,占总数13.7%;然后是民间组织(即一般所谓草根组织),共有29家,占总数的一成。其余系统的组织数目都不多,均约在10家上下,占总数的比例都在百分之几:红十字13家,占4.8%,残联11家,占4.1%,工会8家,占3%。这些系统的组织加起来占到总数的一成多一点。另外,还有企业组织10家,占总数3.7%;而国际及港澳台组织有13家,占被调查总数的4.7%。
总的来看,共青团系统的公益组织最多。若加上共青团和民政系统,两者所属的组织超过一半。而体制外的民间组织现在只有一成多,如果再加上港澳台和企业组织,也占不到总数的二成。换言之,当前北京市的公益组织绝大部分是体制内的组织,超过80%,其中又尤以共青团系统的组织为最多,占其半数。
2、公益组织分支机构情况
除了公益组织自身的情况显示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组织还拥有自己的分支机构,进一步表明使用志愿服务的组织机构有相当的发展。
在被调查的278家公益组织中,有100家(超过三分之一)回答有自己的分支机构。这一百家组织回答拥有分支机构的总数达到1257家,平均每家组织有超过12个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虽然没有公益组织那样结构完善、存在稳定和相对规范,可是其大量的存在和扮演角色,也表明志愿服务的使用主体涉及的面是相当广大的。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北京市有关志愿服务的组织团体的发展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3、公益组织机构人员情况
公益组织的有关机构人员也达到了相当的数量,构成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由于公益组织被访人在填答其人员情况时不很完整,我们仅根据回答了有关问题的数据来部分地反映这一点。
有246家被调查的公益组织回答了管理人员人数的问题,根据其回答,246家组织共拥有的管理人员总数为2393人,也就是说,最保守的计算,从事公益组织管理工作的这支队伍的总人数约2400人。同时,各公益组织拥有管理人员的数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最多的为60人,最少的为1人。平均各组织拥有管理人员数则为9.73人,也就是不到10个人。
回答管理人员中专职人员数的组织有186家,根据其回答,186家组织共拥有专职人员1124人。同样,不同组织间也存在较大的人数差异。与此相应,回答管理人员中兼职人员数的有158家组织,根据其回答,158家组织共拥有兼职管理人员1428人,同样,各组织间存在较大差异。
4、公益组织服务领域情况
就公益组织自身服务的主要领域分布来看,反映公益组织所属系统类型的特点,与共青团和民政的主要工作领域有一定的联系。
根据被访者的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服务领域的依次为:教育(占19.3%),特殊人群服务(占17.2%),贫困救助(占12%),社会一般服务(占11.3%),这四大领域占到了全部服务的约六成,是主要的服务领域分布。
若加上排在第二位的领域,则比重由高到低排列靠前的是:特殊人群服务(回答合计有29.2%),社会一般服务(回答合计有27.7%),教育(回答合计有27%),贫困救助(回答合计有22.6%),环境(回答合计有16.8%),为大型社会活动服务(回答合计有11.7%)。
总的来看,服务领域的分布情况与公益组织所属系统类型的分布特点是一致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益组织的服务尚未呈现明显的专业化趋势,而是存在多元化的特点。
5、公益组织注册登记情况
公益组织的注册登记情况是反映其规范化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这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
全部278家公益组织回答在相关机构正式登记或注册的有147家,占到总数的53.6%,而有113家明确回答没有,占总数的41.2%,还有少部分未做回答。据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公益组织在取得了正式合法身份的组织,但仍有四成并未取得此种身份。
而从取得登记注册的机构情况来看,同样不容乐观。147家组织中,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有60家,占总数的40.8%,工商注册的20家,占13.6%,另有在其它机构注册的37家,占总数25.2%。也就是说,即使注册的公益组织,真正在民政部门注册的也只有四成,其余的都未以合理的方式实现注册。
因此,总的来看,北京市公益组织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也构成了一股重要的力量。可是,现有的组织主要是体制内的,并以共青团、民政系统举办为主,其它组织发展不均衡。另外,在管理队伍的结构、注册登记等方面,还有不少不平衡之处。
(二)志愿者的情况
1、公益组织拥有志愿者网络(或库)的情况
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志愿者是公益组织实现其公益使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公益组织也给志愿者提供了奉献社会、实现其身价值的舞台。公益组织拥有或使用的志愿者越多,其在促进公民参与、增强社会融合、增进社会福利、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发挥的社会职能就越大。因此,建立志愿者网络,拥有稳定的志愿者队伍是公益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其管理工作规范的标志之一;同时还是公益组织发挥其社会职能多少的参考。
在问及机构拥有志愿者总数时,278个机构中的250个提供了数据;在问到机构拥有的固定志愿者总数时,有186个机构提供了数据。在以“支”为单位询问志愿者队伍时,214个机构回答现有志愿者队伍2514支;最少拥有1支志愿者队伍,最多的拥有296支。另外,129个机构回答拥有专业志愿者队伍共585支;最少的拥有1支专业志愿者队伍,最多的60支。这些数字充分说明大多数的公益机构掌握自己的志愿者的相关信息,建立了基本的志愿者库。
2、公益组织拥有志愿者总数及类型
278个机构中250个提供了志愿者总数,为394366人;其中186个机构有相对固定的志愿者人数,总人数为163522人,占上面总数的41.5%。调查显示北京市志愿者队伍包括了来自社会各个行业和阶层的男女老少。机构问卷将志愿者分为在校志愿者、在职人员志愿者、退休人员志愿者、未就业人员志愿者和其它志愿者等五个类型,每种类型的志愿者的平均比例数都不低。而1753份志愿者个人问卷反映出来的类别更丰富:从党员到群众;从军人到普通市民;从未成年人到退休的七旬老翁;从城市白领到进城农民工、下岗职工;等等。人数之众、范围之广,充分说明志愿服务在我市开展的深入广泛。
从公益组织的管理角度来看,志愿者被分为三大主要类别:管理型志愿者--参与组织日常或项目的管理工作;日常性志愿者--参与组织日常性的工作;和项目性志愿者—为完成某个志愿服务项目招募的志愿者。前两者是公益组织志愿者网络的主干成员。
3、拥有志愿者的结构情况
以下是所填答数的统计平均数据。在250个机构的394366名志愿者中,男性占46.48%,女性占53.82%。女性志愿者比例高于男性志愿者比例。若以年龄为标准,16岁以下志愿者比例,为27.52%;16(足岁)-18岁以下,为14.75%;18(足岁)-25岁,为55.92%;26–40岁,为36.51%;41–60岁,为31.04%;61岁以上志愿者比例,为27.70%。数据显示18-25岁志愿者比例最高。若以职业为标准,在校生的志愿者比例为60.28%;在职人员的志愿者比例为53.96%;退休人员的志愿者比例为31.78%;未就业人员志愿者比例为26.02%;其它志愿者比例为26.12%。数据显示在校生志愿者比例最高,其次为在职人员志愿者。1753份志愿者个人问卷中包括的职业有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机关干部、文教人员、公司或企业职员、工人、个体经营者、军人、农民、退休人员、自由职业者、私营企业主、失业下岗职工、农民工、和未就业人员。
相关的志愿者数据统计结果与机构问卷中关于志愿者的数据统计结果相符合。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中,女性占54.6%,男性占45.6%。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以年龄划分,18岁以下,2.7%;18–24岁,51.5%;25–34,30.6%;35–54岁,9.5%;55岁以上,2.6%。年龄在18至24岁之间的志愿者比例最高。以志愿者填表时的身份为标准分组,发现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比例最高,38.8%;随后为公司或企业人员,20.5%;再后是机关干部,15.8%。
另外,1753份志愿者个人问卷还以其它标准进行了统计调查。如以政治面貌为标准,党团员比例高达86.8%。以志愿者所学的专业分类,文科志愿者比例最高,为38.7%,理科为20.5%,工科为15.9%,医学为4.6%,艺术、体育、农林及其它专业共占19.5%。
总之,志愿者队伍组成十分多元化,为开展志愿服务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其队伍特征是女性比例较高,党团员比例较高,大学生比例较高。
4、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使用志愿者数量情况(累计使用和使用情况)
206个机构自成立以来,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中使用志愿者的总人次为1351410。仅一年,208个公益机构为开展志愿活动而使用的志愿者总人次为376154。
不同的机构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频率和使用志愿者的数量是不同的。如果从志愿服务规模的角度看,在206所机构中,开展小规模(每次活动不超过100人)志愿服务活动的机构有50个,是总数的24.2%;开展中型规模(100–1000人)活动的机构有78个,占总数的37.9%;活动规模较大(1000–10000人)的机构有53个,占总数的25.7%;超过10000人的特大志愿活动的机构有25个,占总数的12.1%。
不难看出,公益组织在志愿服务领域十分活跃,在规划和管理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5、志愿者的注册情况
和公益机构注册一样,志愿者的注册要求是志愿服务管理规范的一个标志。此次调研显示,虽然公益机构和志愿者本身对注册这一行为在认识上十分重视,但实际行动的落实不够。在问及“对志愿者的管理、监督、指导”的必要性时,1753名志愿者中有1599名回答非常必要或比较必要;但只有一半左右的人(765)表示是某个志愿者协会或志愿者组织的成员。278个机构中,使用的志愿者全部注册了的有85个;一部分志愿者注册了的有99个;其余73个机构使用的志愿者均没有注册。
为了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网络或信息库,加强志愿服务管理、监督和指导,完善志愿者注册制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北京市的公益组织为北京市民参与社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并在她们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意识到对志愿者管理的重要性,采取了一些行动,如专业和普通志愿者的分类,注册和非注册志愿者的分类,志愿者人数统计等等,为志愿者的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是,这种对志愿者的管理依然停留在被动的阶段,即是公益组织为了实施其志愿服务项目而不得不采取行为,而不是将它作为制度来自觉执行的。为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及其规范性,如何经过系统的制度或统一的措施,建立志愿者网络,高效地管理、监督、协调和指导志愿者,是此次调研关注的问题。
二、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情况
公益组织是使用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主体。而在实际上也是如此,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开展其服务活动中大量地运用了志愿服务。在这方面,表现了志愿服务依托公益组织活跃开展的局面,但同时,公益组织在使用志愿服务开展服务活动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各种复杂的情形,公益组织对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的总体状况不平衡。
(一)基本情况
1、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情况
根据本次调查,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大量开展了各类志愿服务活动项目,显示了在志愿服务领域活跃的角色和作用。
以回答至今为止组织开展了志愿服务项目的情况来看,回答开展了志愿服务项目的总数为9986个,平均每个组织开展了51.74个项目。而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回答总数为2692个,平均每组织开展项目13.46个。很明显,公益组织是各种志愿服务项目的主要组织主体,正是它们,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中扮演着突出重要的角色。
2、志愿服务项目对象情况
各公益组织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多数是既面向组织也面向个人提供有关志愿服务,没有明显的有组织要求有关服务的情况。
在回答组织所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是以个人还是组织为对象时,回答有个人也有组织的最多,占到六成,而回答只有个人和只有组织的均各占15.7%,还有少量是由组织自行出于公益目的开展,占2.6%。这表明,北京市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尚未出现较多的有组织提出需求,再由公益组织回应的情况。一般是各公益组织自行根据情况和自身目标开展有关项目为主。
3、到外地开展项目情况
北京市的公益组织虽身处北京,但其服务范围不但限在北京市,这也表明北京市公益组织所开展的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对其它地区也会产生某种影响。
调查显示,刚好有一半公益组织到外地开展过志愿服务。而其中,每年都有一次以上的服务在外地开展的达到了32.8%,接近三分之一。这说明北京市的公益组织不但活跃在当地,而且其志愿服务延及全国,是中国整个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中的一种力量。
4、使用志愿者的原因
同时能够看到,大多数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开展服务中使用志愿者,不是出于人力方面的考虑,而是更多从吻合组织基本属性、促进社会效益的角度。
在回答开展服务时使用志愿者的原因时,超过半数(53.3%)的组织回答是为了“弘扬志愿精神”,另有近三成(27%)回答是为“促进社会文明”,两者合计占到总数的八成多,占绝大多数。而回答出于“节约考虑”的占不到3%。至少从自觉的认识来看,绝大部分公益组织选择在服务中使用志愿者,是从社会目标的角度出发,节约成本不是主要考虑。
总的来看,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中扮演了突出重要的角色,是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的最活跃的组织主体。同时,其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的范围较广,不局限于北京本地。而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她们主要是从自身属性出发,自行开展,并未较多考虑人力成本等问题。
(二)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
本次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对于志愿服务的组织管理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在有些方面,组织管理有一定的规范性,但也普遍在某些环节还有较薄弱之处。
1、志愿服务计划情况
大多数公益组织对于志愿服务有关工作有计划,或者清楚应当制定计划,使之有序地开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公益组织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组织主体,对志愿服务有关工作是比较重视的。
有67.9%的公益组织回答自身有有关志愿服务的(年度)计划,还有15.7%的回答虽然暂时没有、但正在酝酿制定中。而关于这种计划的重点,多数公益组织是限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占到51.5%,但也有二成多组织把计划的重点放在了志愿者的培训或机构人员志愿服务管理培训上面。不过相对而言,对于机构人员进行有关志愿服务管理培训受到的重视还很低,只有6.9%的组织回答以此为重点。
这一结果喜忧参半。一方面,表明大多数公益组织对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是有计划和理性思考的,可是另一方面,其计划的重心还不够全面,从而对其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2、志愿服务口号或徽标情况
志愿服务口号和徽标的有无,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公益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高低的标志。就本次调查所显示的情况来看,多少公益组织认识到这一问题,但实际的做法却还有差距。
有四成(40.5%)的组织回答有志愿服务的口号或徽标,另有三成多(35%)的组织尚没有但在酝酿中,因此大多数组织对此是有清楚的认识和行动的。可是,也有近二成(19%)的组织认为没有必要有。
3、志愿者的招募情况
从志愿者的招募来看,北京市公益组织在这方面的组织管理的规范性问题较多。
首先,从招募方式来看,较多采取的是学校招募的方式,有近四成(39.4%)的组织回答有此方式;其次为社会招募(28.5%)和志愿者互相介绍(27.7%),也有各约二成的组织回答采用了网上招募和政府动员的方式。简言之,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是多种方式并用的,而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在学校招募。
其次,从招募条件来看,多数组织强调志愿者对志愿服务的信念是优先考虑的特征,有超过六成(61.3%)的组织回答此点最重要,其次是注重报名者的能力,超过三成(35.8%)的组织重视这一点,再次是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保证(占25.2%)及心理及身体健康(占22.6%),最后是报名者的年龄,只有6.2%的组织强调此点。
关于年龄问题,进一步来看,就是否实际招收过18岁以下的志愿者来说,大多数组织(占62.8%)都招收过。而且大多数组织明确表示在招收志愿者时没有年龄限制(占66.1%,超过六成)。根据调查的具体数据,这次被调查的北京市公益组织中,招收最小年龄的志愿者的最低年龄为8岁。这表明,在年龄问题上多数公益组织未做严格限定。
再次,从招收志愿者时对其专业能力的要求情况来看,多数公益组织对此并无明确要求,这更清楚地显示北京市志愿服务发展的专业化程度尚处于较低水平。在全部278家公益组织中,只有一成(10.9%)明确表示只招收有专业能力者,而明确表示对此不做任何要求的有三成(占29.6%),还有近三成(27%)表示不是必须的要求。
实际上,根据前述关于北京市公益组织主要服务领域的分布来看,不少的服务是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因此,在志愿者招募上的这些特点与其并不十分吻合,是公益组织对志愿者组织管理中的一个问题。
4、志愿者的权利保障情况
大多数组织都为志愿者提供一定的权利保障,所涉及的内容也较全面。不过,从侧重来看,这些权利保障尚较多放在物质性的方面,而较为深入的制度化的保障并不充分。
回答所招募的志愿者享有获得相关教育培训权利的最多,有六成以上(62%)的组织都回答有此保障,其次较多的是遇到困难时得到志愿服务组织帮助的权力和要求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经历证明的权利(各有超过四成的组织答有此权利),也有超过三成(36.1%)的组织回答志愿者享有在从事志愿服务时获得一定补助的权利,而回答志愿者有与公益组织签订服务协议的近占二成(22.6%),只有一成(10.2%)的组织认为志愿者有要求志愿组织或服务对象提供人身保险的权利。这表明,在对从事志愿服务者享有培训权、物质帮助权、经历证明权以及必要的工作条件等方面,大多数公益组织有正确的认识,但在组织同时应当满足志愿者在服务的契约保证、人身安全方面的权利方面,认识则还有明显不足。
如果再考虑组织招募但未正式注册的志愿者的情况,则更不乐观。从本次调查反馈来看,公益组织内注册与非注册志愿者在权利待遇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别的,明确回答两者没有任何差别的组织只占二成。而具体的差别方面,最多的是获得相关教育和培训的差别待遇,其次是遇到困难时获得志愿服务组织帮助、要求志愿组织提供志愿服务经历证明、及从事志愿服务时获得一定补助和与组织签订服务协议几个方面。因此,公益组织内未注册的志愿者的权利保障更是存在较多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多数公益组织未与志愿者签订正式合同,占53.6%,超过一半;另有约三成(26.3%)有的签有的不签。都签订的只有一成多(11.7%)。
在为志愿者购买保险方面,有近半数公益组织未曾为志愿者购买过保险,占48.5%,有两成多(22.6%)只是为部分项目购买保险,而所有项目都为志愿者买保险的只有一成(9.9%)。
再从公益组织认为志愿者容易受到侵害的权益方面来看,也能明显地发现其所提供的那些保障不能有效应对志愿者易受侵害的问题。回答志愿者易受侵害的权益方面,最多的是精神伤害方面(占到26.6%),其次为人身伤害(12.4%)和物质财产损失(14.6%)。
这里的问题主要是可能在于当前没有适合为志愿者提供权利保护和相关管理的法理依据。在回答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最主要依据时,能够看出,主要是靠组织内部的规定,有过半数(52.9%)的组织回答靠它。
5、绩效评估制度情况
最后,公益组织对于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行一定的绩效评估制度,是确保志愿服务的社会责任的一项措施。在这方面,北京市公益组织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就实际是否实行了这种绩效评估制度来看,多数组织没有实行,占到56.9%;就主观认识上是否认为应当实行这一制度来看,情况差不多,有43.1的组织认为“要区分不同组织,没必要都建立”,而有5%的组织明确认为根本无此必要。
总的来看,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时,对志愿者的管理方面虽然已经有一些基本的进展,某些方面也比较注意,但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很不规范和严谨的地方。而这种情况,跟多数组织主要依靠内部规定来开展有关管理有着一定的关系,也凸显出相关法律法规欠缺的问题。
三、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情况
(一)基本情况
1、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
志愿者调查问卷的统计信息显示,1173人参加志愿服务的首要原因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认为是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一种文化倡导的人有147名;其余被调查者则以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个人目标为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在问及参加志愿服务的第二位原因时,尽管选项一样,但结果的排位顺序有些不同:原来的第二选项成为了第一选项,“实现自己的价值或个人目标”(757人);第二选项为“帮助她人和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717人);第三选项为“社会责任和文化倡导”(267);32名被调查者表示是被动参加的。
归纳起来,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包括下列类型:(1)利她主义--帮助有需要的人,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2)社会意识—承担社会责任,倡导社会文化;(3)自我成长--增加社会见识,发挥自我潜能;(4)自我感受--消磨空闲时间,有满足感和成功感;(5)个人目的--有助于找工作,有助于交朋友;(6)外力要求—宗教信仰,单位组织,亲友影响。
虽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层次不同,但反映了志愿服务活动的特性:促进公民参与,提供社会福利,倡导新型伦理,树立社会道德风尚,有效配置社会资源。
2、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
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模式将有助于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的策划和实施。被调查的1753名志愿者中,首次参加志愿服务的最早时间是1978年以前,有7名;最晚时间是以后,有1183名。中间以1992年为界,1979–1992年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为48人;1993-间为384人。我们不难看出这些数字的增长趋势,且趋势越来越急,表明越来越多的北京市市民经过志愿服务参与社会。
在问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安排方式时,被调查的1753名志愿者中近三分之一(631)的人是集中一段时间参加;三分之一略少(425)的人参加服务的时间分散但比较连续;另外三分之一(642)的人是混合型的,以上两种方式都有。绝大多数的志愿者都是利用双休日、工余或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参加志愿服务的。每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少于半天(4小时)的占回答问题人数的一半(50.1%),超过半天的占20.5%,另有28.7%的人不固定。
3、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对象
从参与的志愿活动的主要内容的多选题来看,志愿者参加环境保护与美化服务活动,大型会展或大型活动,帮助孤、寡、残疾人的服务,和帮助低收入阶层、贫困阶层的生活服务等四类最多,均超过500人;其次是青少年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女、儿童权益保护服务,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社会突发事件服务四类,均有200-300人左右;艾滋、吸毒等特定人员的服务,社区治安、纠纷调节等社会安全服务等两类排第三,有150人左右;还有少数人选择其它归类。
按照服务对象的组织结构来统计,志愿服务对象还可分为个人和组织两大类。但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还是政府系统、工青妇系统、志愿者协会、单位、学校和社区。1753名被调查者参加上述这些机构组织的志愿活动人次达2064之多,是参加其它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民间团体组织、自发的志愿者团体组织、个人自发、和国外境外驻京机构组织活动人数总和(968人次)的一倍多。
从志愿者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对像信息统计来看,总体上志愿服务都是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改进社会和自然环境,促进社会稳定和进步。可是,提供服务时所需的知识或者技术越专,参加服务活动的志愿者就越少。比如,儿童权益保护,不但需要志愿者的满腔正义和爱心,还需要志愿者具有法律知识。
由此,我们又看到建立志愿者网络或信息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和影响
一般,人们都认为志愿服务给志愿者提供了一个服务和回馈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同时,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感受会对其参与服务的持续性产生影响。对1753名北京市志愿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些看法。
1753名被调查者中,878名被调查者认为“服务社会、回馈社会”最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志愿服务活动;另外有617名被调查者认为“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有成就感和归属感|”、及“发掘了个人潜力,锻炼了自己”。基于这种正面的自我评价,被调查的1753名志愿者中,1421名认为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总是或者大多数时候感觉是快乐的;1098名认为参与志愿服务给自己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
但也有相当数量(78名)的志愿者认为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缺乏实际意义”。237名被调查者感觉说不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感受,还有极少数人的感觉是不愉快的。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大多以帮助她人、造福社会为其出发点,参与服务的志愿者都有机会体验到利她行为给自己的身心带来的正面影响。可是,对那些在服务过程中体会相反的志愿者,除了对其参与活动进行前期培训外,还应该注意后期的跟进,以保持志愿者持续参与的意愿,提高社会参与的质量。
(二)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情况,
与志愿服务机构的管理环节(策划、宣传、培训、服务实施、服务实施评估)相对应,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其过程一般包括获得志愿服务活动的信息、应招、受训、参加志愿活动和接受评估等5个环节。
1、获得信息
在回答“如何获得志愿服务信息”时,1753名志愿者中1621个被调查者是经过学校团委、学生会或工作单位相关部门获得的;其次是各种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电视和网络,有540人是经过这类途径获得信息的;再次是从志愿服务机构获得(468人);306人回答是从同辈群体那里获得;其它不明渠道获得信息的人有47名。
以上情况实际上和志愿者的总体情况是相吻合的。志愿者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大学生,学校团委、学生会在她们的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是她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2、应招
指志愿者在获得志愿服务的信息之后,接受志愿服务组织机构的招募,经过应招程序获得参加活动的资格的过程。
大多数志愿者在此过程中不会因遇到障碍,放弃参加志愿活动。但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中,478名,占总人数的27.9%,坦言在应招程序中遇到过障碍,从而放弃参与志愿服务。多选项的统计结果如下,排行首位的障碍是与个人生活、工作和学习相冲突(386人);其次是志愿者权益的保障比较欠缺(175人);之后是参加志愿服务还要花钱(144人);再后是志愿服务中涉及的法律责任不清楚(93人);最后是家人(45)、朋友(43)及社会上(88)对志愿服务的消极看法。
志愿者接受招募时所遇到的障碍,真实地反映了北京市志愿服务实践对立法的要求。四大类的阻力中,和志愿者权益保障相关的阻力就占了两类,人数为268名,为全部468名有阻力的志愿者的57.3%。
3、受训
受训是志愿者接受服务组织为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的训练,一般包括普通志愿服务知识和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其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其造福社会的公益目的。
调查中,参加过各种志愿服务培训的总人次为3399,受训内容包括志愿者的基本信念、从是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培养对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归属感等。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人共有489名,占总人数的27.9%。从内容上看,所有培训都是与普通志愿服务知识相关的。
4、志愿服务的实施
(1)志愿服务机构在服务过程中的职责
机构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职责就是按原有的活动计划和与志愿者之间的协议,指导、协助、和监督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
时间要求——明确地告知志愿服务所需的时间,有利于志愿者做好参加服务的计划,做好各种准备。大多数的志愿服务组织机构(1160,66.2%)。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都有要求,只是有的明确,有的模棱两可。没有受到过要求的志愿者有535人,占总人数的30.5%。
保险购买——机构是否为志愿者购买了保险?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中,不论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能清楚地回答此问题的人有1112名;其中总是购买的113人,有时购买的230人,偶然不购买的120人,从来不买的649人。608人选择“不清楚”,33人没有答案。
志愿服务活动的规划--志愿服务机构只允许为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机会。对“所接触的志愿服务组织是否曾提供非志愿性活动”一问,1753人中,1134人明确表示“没有”,令人欣慰。可是回答“是”的人也有149人;还有426人表示“不清楚”。对“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组织提供的非志愿性活动”一问,在159名回应者中,109人回答“经常”或“偶然”参加,占159人的83.4%。在总的1753人中,1594人没有对此问题做出回答。参加非志愿性活动原因的统计资料表明,66人是为了服从组织安排,39人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21人是由于其它原因。
投诉处理——如果出现服务对象投诉志愿者,在下列若干种选择中,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所在的机构从高到底的选择顺序如下:尽量调节(1130),对其进行批评教育(504),不清楚(377),在绩效评估时给该志愿者低的评价(182),记入其个人档案(107),将志愿者从组织中开除(88),其它(45),置之不理(22)。
补贴、报酬和馈赠——虽然一些被调查的志愿者将获得与志愿服务相关的一定的补贴列为应该享有的权力之一,但她们对补贴的界定和态度还是多样化的。大部分的人(793,45.2%)认为,补贴是指报销与志愿行为相关的开支所得;但也有724人(41.3%)认为除了报销相关的开支外,还应给志愿者是党的奖励。全部被调查者中只有146人,占总人数的8.3%认为不需要补偿。
对志愿服务中常出现的服务对象给志愿者报酬或馈赠现象,1202个被调查者都认为不应该接受;其中578人认为如果服务对象坚持,也能够接受。认为应该接受和无所谓的人分别为203人和238人,占总人数的25.2%。
(2)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享受到的各项保障情况
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中,每次活动都得到机构的管理、监督和指导的志愿者只有457人,每次都得到相关培训的只有332人,每次都得到评估和奖励机会的只有247人,每次都得到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的284人,每次都得到志愿者基本补贴的只有222人,每次活动都得到机构提供的安全保障及适合的医疗卫生条件的更少,共198人,每次都得到机构提供的人身保险的157人,每次活动都拿到“服务出现问题时的应急制度表”的227人。和被调查的总人数1753比较,以上各项数字都太弱,反映出北京市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和组织志愿服务的机构之间没有明确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内容和关系。
与实际情况相对应的是志愿者对享受各种保障的主观看法。1753名志愿者中,1065人认为对志愿者的管理、监督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加上认为比较必要的543人,共有1608人认为此做法有必要,占总被调查数的91.7%。与此类似,1708人认为有必要为志愿者提供相关培训,1373人认为有必要对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评估和奖励,1473人认为有必要为志愿者提供正式的志愿服务证明,1301人认为有必要为志愿者提供基本补贴,1503人认为有必要为志愿者提供安全保障和适合的医疗卫生条件,1468人认为有必要提供人身保险,1593人认为有必要制定意外事故应急制度。很明显,志愿者对以上各项的必要性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1115人认为提供包含以上内容的责任权力协议应由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提供,认为由机构承担以上各项责任义务的志愿者人数分别为:1203,1181,814,838,657,623,625,961。
总之,被调查者中的大多数人认为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机构之间签署协议是一种必要且有效的管理办法。协议的内容应该包括志愿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如培训、志愿活动安全保障、志愿者人身保险、适当的医疗卫生条件、志愿活动的评估、等等。
(3)、志愿者的权利
志愿者将下列权利列为她们应该享有的权利:获得志愿服务的相关教育和培训(1502人),获得组织提供的志愿服务证明(1298人),招工、招生部门的优先录取和录用(847),遇到困难时优先得到志愿服务(915),获得人身保险(969),与志愿服务组织签订服务协议(777),和获得从事志愿服务应得的一定补助(624),极少数的人(24)不知道自己应得到怎样的权利。
可是,志愿服务活动涉及到的组织机构、服务对象和志愿者三方,到底由谁做权利和义务的承担方;虽然志愿者们的看法不同,但主流观点十分明确。
例如,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都认为下列项目应由志愿服务组织机构承担责任,括号内为1753名被调查的志愿者中持此态度的人数和占总人数的百分比:签署机构协议(1115,63.6%),对志愿者的管理、监督和指导(1203,
68.6%),志愿者培训(1181,67.4%),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评估和奖励(814,46.4%),开具志愿服务证明(838,47.8%),制定服务意外应急制度(961,54.8%),等等。
但更多的志愿者认为政府,而不是机构,应该是下列项目的责任承担者:基本补贴(657,37.5%),提供安全保障及适当的医疗卫生条件(828,47.3%),提供人身保险(821,46.8%)。
(4)、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身利益受损时的责任
被调查的1753名志愿者在其过去的志愿服务实践中,有近一成的人受到过身体伤害(34人,1.9%,重伤;157人,9%,轻伤);一成多的人受到过精神伤害(49人,2.8%,重伤;178,10.4%,轻伤)。人数虽然少,可是一旦出现类似情形,谁来承担责任呢?557名(31.8%)志愿者认为,如果志愿者没有过失,机构应当负全责;112(6.4%)人认为如果是志愿者自己的过失,志愿者承担全责;但有相当多的志愿者(370,21.1%)认为即使是志愿者的过失,机构也应该和志愿者分担责任(189,10.8%);认为由志愿者和服务对象承担责任的人只有25人(1.4%);但有94人(5.4%)认为应该由机构和服务对象共同承担;最后有383人(21.8%)认为应该由三方共同承担。
总体来看,大多数志愿者认为在服务过程中自身利益受损失,机构至少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
(5)、志愿者志愿服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过失对服务对象造成损害时的责任
参加调查的1753名志愿者中,有两种占主导地位的看法:618人认为应该由机构和志愿者共同分担责任,占总参调人数的35.3%;另外553人认为应该由服务机构承担责任,占总参调人数的31.5%。认为应该志愿者自己承担后果,负完全责任;或者志愿者和服务对象分担责任;或者由服务机构和服务对象分担责任的三组人数不相上下,分别为132,120和118。
(6)、志愿服务出现问题时的应急制度
在被调查的志愿者中,八成多的人认为应该有服务机构或者政府部门承担责任,负责提供应急制度。
5、社会评价情况
社会对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评价是志愿者自我价值实现的一个衡量指标。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志愿者们得到的社会评价良好;社会评价的内容与她们自己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是相符合的。1753名被调查者中,1271名感觉社会上大多数人认为她们是“爱心天使”或是“关心社会公益的人”。尽管有159人认为大多数的别人认为她们是“傻瓜”或“吃饱了撑的”,1271这个绝对大的数字代表了社会上对志愿者的赞赏。另外,有43人担心社会上大多数人会认为她们是因为宗教信仰才去做志愿者的。
在调查志愿者感觉社会各界怎样看待志愿服务活动时,1753人中的1415人认为社会各界会认为志愿活动“是提倡社会公益的好办法”、“给人们创造了一个奉献社会的好平台”、“倡导了互相帮助的精神”、或者“是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良好机制”。这种正面的评价反映了志愿者对志愿服务充满了激情和信心,同时更反映出社会对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同上,有213人认为志愿服务“纯粹是做宣传、搞形式”。
总体说来,北京市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渠道是畅通的,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了越来越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当中,社会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高度赞赏和认可,也说明了社会给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事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可是,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志愿者自身的问题。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机构之间一直存在着权利、义务和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从最初的招募签约,到之后的照章履约,再之后的事故责任划分,加上应急制度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涉及到志愿者的切身权益。从调查的结果能够看到,很多志愿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和服务机构及服务对象之间还有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分担问题,更谈不上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这样的现实状况,不利于保护志愿者的热情,严重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完成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
其次是志愿服务机构规范管理的问题;它缺乏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的规范管理。尽管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志愿者服务机构对宣传、招募、培训及应对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或纠纷等等方面,都有自己经验和方法,但都缺乏系统性和规范的性,难免给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带来困扰,也极易造成资源浪费。
为了使北京市的志愿服务事业良性发展,寻找解决办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当务之急。
四、志愿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对以上数据结果的基本分析,本次调查反映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中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关注并寻求解决。
(一)公益组织方面
1、登记注册问题
从调查反映的来看,北京市278家公益组织中有四成未在任何机关进行正式登记或注册,事实上处于不合法的存在和运作状态。一旦发生问题,处理起来将非常麻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影响北京市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的一大隐患。
另外,这一问题还涉及到合适的登记注册机构的问题。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的限制,即使登记注册的公益组织在民政部门进行注册登记的也不多,近半数是工商注册或在其它机构登记注册。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工商注册这种方式对于公益组织有很大的不利,因此应当考虑在现行政策下不能进行民政注册时,能否有其它替代方式。例如,委托行业机构进行注册,暂时不明确其组织性质,但能够有一统一的管理机构,避免这类组织全无任何登记注册,造成不利的后果。
2、资金场地问题
本次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公益组织开办资金的来源比较多元化,既有政府投入的,也有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赞助的,而最多的途径是单位提供。这是跟大多数组织都属于体制内组织相一致的。可是这里的问题是,单位提供和政府投入往往并无固定的制度可循,使得公益组织的资金来源并不稳定。与此同时,跟境外的情况很不一样,北京市的公益组织真正经过国内外组织或个人赞助获得资金来源的比例很低,这样,这些公益组织的持续发展和发挥作用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应当认真考虑为公益组织建立较为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的问题,这也是使其志愿服务能够以对社会负责的方式进行的要求。
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公益组织在办公条件如场地方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调查显示,虽然大多数公益组织都有固定的办公地点,但仍有二成的组织连固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而即使有办公场地的组织,也只有四成多拥有自用的场地,其余的并无自用场地。这同样是影响公益组织规范持续发展的因素,也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整体发展带来不利后果。
3、人员问题
前已指出,本调查显示北京市的公益组织有关人员已经达到一定的数量,构成社会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能够想见,由于公益组织担负着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的主体角色,这些组织人员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现在的问题是,表面上看这支队伍的数量可观,然而其结构状况却不容乐观。前面的数据已表明,约2400多人的队伍中,有相当多是兼职人员,粗略的估计占到一半。因此,其稳定性还有问题。
另外,与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是,这些组织的人员中拥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背景的人员所占的比重。本次调查的数据是大多数公益组织没有与志愿服务相关专业毕业的员工,73.7%的组织回答“无”,而近有二成的组织回答“有”。因此,当前这支队伍要能带动北京市的志愿服务事业向着更高水平迈进,势必须要更多的努力。从长远来看,这支队伍的数量还需增长,而就当前而言,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4、规范运作问题
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体现在公益组织自身活动特别是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规范运作上还存在较多不足的问题。
这从前面有关公益组织有无志愿服务方面的计划、志愿服务活动有无口号或徽标、有否建立和实行服务绩效评估制度,特别是在志愿者的招募与管理上是否根据需要严格规范地进行等方面,已有清楚的反映。
另外,本次调查还显示,在公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项目时,较多存在不与服务对象签订正式服务协议的情况。具体数据是:仅有约三分之一的组织与服务对象签有正式书面的服务协议,二成多只有口头约定,而近四成既无书面协议也无口头约定。另外,在组织是否对志愿服务项目按财务规定做会计审计、进行内部核算、就财务状况做出公示来看,情况也不容乐观。具体数据为:有36.5%的组织从未对财务状况做过会计审计,只有半数组织会对所有服务项目按财务规定进行内部核算,有三分之一的组织不对财务状况进行公示。
很显然,对公益组织的规范化管理已经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否则,很可能既影响到这些组织的正常健康的运行和发展,也对会整个志愿服务事业造成不利损害。
5、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中的问题
在志愿服务具体项目开展时,也存在者诸多问题,值得引起关注。
在回答关于志愿服务项目开展过程中曾出现哪些问题时,所有公益组织都回答不同程度地遭遇过各种问题。其中,项目经费紧张是首要问题,有过半数的组织回答遇到过这一问题。这一点与前面关于公益组织的资金等问题的反映是一致的。其次,较多的一种情况是志愿者自行中断服务(有17.9%的组织回答遇到过此问题),然后是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发生纠纷的情形也不少(有16.4%的组织回答发生过此种问题)。另外,从组织角度反映,志愿者在从事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时,遭遇权利受侵害的情形也时有发生。
究其成因,这些问题除了公益组织自身运作中的不规范所造成的外,也跟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制度和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有关,另外,跟社会环境中的某些不利因素也有一定的关系。
6、社会环境问题
就本次调查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公益组织生存的社会环境也在逐步改进,可是,这方面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是引发其活动和运作中一些不利现象的一个方面的因素。
在是否发生过组织名义被冒用来从事一些活动这一问题时,有二成多组织回答曾发生过这种情形;在新闻媒体是否对组织进行过不实报道这一问题上,也有二成多组织回答发生过。因此,总的看来虽然公益组织的社会生存环境没有严重问题,但也依然存在公众认知和行为方面的一些不利因素。
另外,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是否曾经获得政府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有三成多(32.1%)的组织回答未得到过支持或帮助。而就当前国家对公益机构的支持力度进行评价时,只有不到二成组织评价这种支持的力度较高,半数组织(占51.1%)评价为一般,认为较低和极低的则分别为17•5%和10•2%。这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在被调查公益组织的感受中,其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官方环境,还不是很有利的。
(二)志愿者方面
1、登记注册问题
此次调查显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不健全。首先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或者互认的登记机构;其次是没有制定统一的登记内容;最后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制度。
1753名被调查者中,有765人是某个志愿协会或组织的成员;但非成员人数为923。在问及加入组织时的审核程序时,257人说明只要报名就批准;另外216人报名之后,需经过面试才能成为组织成员;301人报名之后,需经过了面试和培训才能成为组织成员。
没有统一互认的志愿者等级制,志愿者网络或者信息就不可能建立;而志愿者的规范管理就缺乏基础。有了志愿者信息库,志愿服务机构就能够快捷而准确地找到所需的志愿者,做到人尽其才,避免资源浪费。
2、培训问题
志愿者的培训缺乏规范。如培训时数和培训内容都没有规范的要求,加上服务机构常常忽略培训志愿者志愿服务涉及的专业知识,造成志愿者完成志愿服务活动能力不足的现象。
如本文前部分提到的,1753名被调查者当中,489人从来没有接受过培训,其余的人大多接受的都是有关志愿服务的知识,缺乏志愿服务相关的知识培训。有志愿者在回答“志愿服务中的困难”这一开放题时,回答道,“在参加志愿服务时,之前的培训工作很重要,否则会出现对所服务的对象情况一无所知的情况”。对同样的问题,还有人回答说,“培训力度不足,有些服务行为不知是否得当”。还有另外8人对培训现状持同样的态度。
要想发展志愿服务事业,保证志愿服务质量,除了志愿服务的理念和价值观的培训外,要加强从事志愿服务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并使其规范化。
3、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中的问题
此次调查结果清楚显示了开展志愿服务项目中的一些问题。
一是志愿者与志愿服务机构之间的责、权、利归属模糊,需要清晰化。有了这一点,很多事情真碰到了,解决起来会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轻松很多。在当前没有法律法规作依据的情况下,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机构可经过签署协议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可是,志愿者在回答“对立法内容的建议”这一开放题时,最频繁看到的答案就是“明确各方责任”和“规定志愿服务团体成员的权利和义务”,这充分反映了志愿者们在实际志愿服务中的确感到了关于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困惑,成为了她们从事志愿服务活动中关心的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帮助解决。
二是与志愿服务活动相关的金费问题。如前所述,此问题已引起了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关注,希望能在制定法律法规的时候,能够把此因素包括在其中。
另外,志愿者对开放题的回答,反映了大量选择答案问卷没有反映出来的问题。如交通问题:很多志愿者表示去做志愿服务,花在交通上的时间太多,路程太远;时间问题:有时是志愿服务的时间和自己的时间不吻合,有时是自己的时间和服务对象的时间不吻合;资金不足的问题:不但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不足,服务机构日常的金费就很紧;组织不力的问题:这一点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机构策划项目不力,另一方面是组织志愿者不力;志愿服务对象不配合的问题;培训机会少的问题;服务有时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不见得都带有普遍性,可是它为今后规范志愿服务提供了依据。
要改进上面所说的问题,一方面要制定法律法规;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和宣传。
4、社会环境的问题
一个好的社会环境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会起促进作用。好的社会环境是由政府的政策支持、市民参与、还有社会认同等方面综合形成的。由于志愿服务事业具有民间性、志愿性、公益性,社会环境中的市民参与和社会认同两项指标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此次调研本身就显示了市领导对志愿服务事业的大力支持,也有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但调查结果显示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同程度极低。和志愿者填答选择题反映的情况不同,在关于“志愿服务过程中的困难”的开放题答案中,有近100人回答,“对志愿者不解”。另外,相当数量的志愿者表示其周围的家人和朋友对她所做的志愿服务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科医院人才流动与薪酬体系分析
- 修车设备租借合同标准文本
- 医疗数据挖掘驱动医疗行业变革的力量
- 上海导游合同范例
- H型高血压的临床护理
- 上有贷款合同范例
- 曼特波隆鼻的临床护理
- 小儿眼科健康教育课件
- 小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护理
- 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与患者隐私保护的融合
- 心肺复苏后的亚低温治疗
- 武汉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合同
- 小学数学-课前三分钟.ppt
- 钢纤维混凝土检查井盖J
- 上海市节能评审和节能评估文件编制费用收费标准
- 河北省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
- 各种液体粘度表
- 德国化学成分牌号与DIN17007系统的数字材料号对照表[1]
- 完整版,加工贸易手册核销
- 22-1附件1: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
- 马云-冬天的使命原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