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_第1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_第2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_第3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_第4页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本文关键词:文化与,道德修养,公务员,传统,优秀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本文简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创造出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性格、心理特质,并创造、形成了丰富而深沉的管理、道德、人际交往、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人类智慧。从道德修养到健全人格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可以借鉴、吸收、传承、创新的内容,作为公务员的个体有必要也应该汲取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作为

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务员道德修养分析本文内容: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创造出其自身独特的民族性格、心理特质,并创造、形成了丰富而深沉的管理、道德、人际交往、价值观、生活方式等等人类智慧。从道德修养到健全人格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可以借鉴、吸收、传承、创新的内容,作为公务员的个体有必要也应该汲取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作为公民中的一员也有责任营造和谐的气氛,树立良好的典范。相关研究发现,道德品质修养对生理安康和心理安康的影响很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抑制心理问题的根底。为此本文从“义利〞、“情欲〞、“人际〞、“道德人格〞四个维度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论证公务员的道德修养。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务员;道德修养

道德安康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为标准的总和。从道德观念出发,提出每个人不仅对个人安康负有责任,同时也对社会安康承当着义务;要按照社会道德准那么和行为标准来约束、支配和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言行,具有区分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的是非观念和才能。WHO把道德修养纳入安康的范畴,认为安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道德安康,是以躯体安康和心理安康为根底的,是躯体和心理安康的开展,并高于躯体安康和心理安康,是心理安康的升华;道德安康是个体根据社会伦理要求而确立的安康心理和行为形式。一个标准的安康人,除了生理安康,心理安康和社会适应安康以外,还必须在道德上安康。中华民族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历史开展中我们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体的道德文化体系。借鉴、传承、创新、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对培养当代公务员的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公务员建立正确的义、利观

义、利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衍生出多种含义。第一,“义〞可指多数人的利益;“利〞指少数人或个人的私利。第二,“义〞具有“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那么〞的意思;而“利〞一般指利益。如?孟子·公孙丑上?:“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淮南子·齐俗训?:“义者,所以合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际也。〞此处的“义〞指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那么。?墨子·经上?:利,所得而喜。此时的“利〞指“利益〞。公务员面对多数人的义和少数人或是个人的私利时,如何构建正确的利、义观呢(一)义为利本的原那么。义为利本的原那么是指义与利相辅相成,但义是第一重要的,义是利的根本。?左传·昭公十年?记载:“晏子谓桓子:……义,利之本也。〞墨家也提出“义为利之本〞的观点,例如“有义那么富,无义那么贫〞。

(二)重义的义利原那么。孔子有重义轻利的思想,在义利不可兼得的情况,教人取义舍利;假设两者可以兼得,孔子那么主张见利思义,利义并收。?论语·宪问?中记载,孔子曰:“见利思义。〞?论语·里仁?记载,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也持有见利思义、义利合一的观点。?孟子·告子上?中记载,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虽然不义之财可以让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小富,但大富一定是建立在合义之财的根底上。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公务员要辩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义利问题,构建出适宜社会需要、促进自我安康开展的正确义利观。

二、公务员树立合理的情、欲观

中国古人常常将情欲结合,认为情欲关系亲密。有人主张情是人性自然而温和的流动,欲是人性剧烈的翻动,即情欲都是人性的流动。情有运动频率、强度之分;欲有好坏之分。如?朱子语类?记载“欲是情发出来底。心如水,性犹水之静,情那么水之流,欲那么水之波澜,但波澜有好底,有不好底。〞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情。中国古人对情的认知有“四情说〞、“五情说〞、“六情说〞、“七情说〞、“十情说〞,其中“七情说〞得到儒家、医家和佛家的普遍认可。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情〞和“欲〞存在一定关系,但情不等于欲,欲不包含情中。“情〞主要指人的情绪、情感,属于心理现象;而“欲〞既包括生理需要也包括心理需要。当然,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情可以生欲,欲可以生情,情的愉快需要欲的满足,同样欲的满足也需要情感的投入。情在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情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调节人际关系、激发人的潜能、影响人的语言,还具有教育及影响身心安康的作用。例如:很多古人认为:高尚情感是促进人们产生道德行为的动力。?老子·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黄帝内经?也充分认识到情绪对人身心安康的宏大影响,明确提出“以情制情〞的观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欲。中国古人从欲、慾及人欲来认识人的需要,三者具有很大的区别。欲的含义多种多样,但从心理学中“需要〞理论分析,中国古人主要用于动词“想要、需要〞、名词“需要〞;但又将“欲〞分为好坏,好的欲是“天理〞,坏的欲称为“慾、人欲〞。慾指欲望、嗜欲,主要指人的贪欲;人欲是指不好底欲(朱熹语),指人的不符合“礼〞的欲望或需要。朱熹按照“礼〞划分“欲〞和“天理〞,符合“礼〞的“欲〞就是天理,不符合“礼〞的“欲〞就是人欲。

(三)情欲的关系。一些古人用情来指欲,有些人将情视作欲。例如:?吕氏春秋·情欲?:“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汉书·董仲舒传·贤良对策?记载,董仲舒曰:“情者,人之欲也。〞董仲舒认为人的情绪、情感实际就是人的欲望。?论衡·祭意?记载,王充认为:“凡人之有喜怒也,有求得与不得,得那么喜,不得那么怒。〞从王充的阐述中已经看到人的情绪情感与需要是否满足存在亲密关系。?淮南子·本经训?:“凡人之性,心和欲得那么乐。〞情与欲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人的欲望得到满足,人会感到快乐;人的欲望未满足,人的心情就不快乐。

(四)公务员如何树立合理的情欲观。第一,欲不能绝,欲促使人行动的动力。?吕氏春秋?对“欲〞的看法,认为人有欲,才能有用;人的欲望多,才能使人的用多;一个人假设没有了任何欲望,他也就无法管理了。这符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有欲望才能有影响,才能有控制。第二,欲不能绝,但欲也不能纵,人有适当的欲望是人生存、奋斗的动机。但我们提倡“好底欲〞即符合礼的诸种需要。从内容看,符合礼的需要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第三,节情导欲。就是对人的情欲加以适当的引导、调控,尽量发挥情欲的优点,消除情欲缺陷。公务员的情欲即不可以少也不能过甚过滥。?论语·为政?记载,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季氏?记载,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从儒家的阐述可以看出,修德要节欲养生,排除掉可能危害、损害身心安康的灾害。

三、公务员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需要交往,需要归属,需要平安,人与人之间交往是正常人所无法摆脱的。但作为公务员群体,交往动机的不同可能为自己埋下隐患。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其一大特色就是注重人伦、人际关系,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抱朴子外篇?等著作,都对中国古人的人际关系进展过论证与分析。这些内容即使身处今天的公务员仍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汉代杨雄在?法言·君子?提到:“人必先作,然后人名之;先求,然后人与之。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要想得到别人的敬与爱,我们自身首先做到自敬与自爱。假设公务员都不能自己做到自敬、自爱,怎能要求、获得别人对自己的尊敬与关爱呢!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孟子·离楼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人与人交往时,假设具备爱敬之情感,待人接物时容易获得人心,就可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费孝通认为:儒家重家庭伦理,重血脉亲情,讲究差序格局之爱,这种爱能否推延到陌生人,要根据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兼爱作为墨家的核心思想,提倡无等差平等的博爱。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保护别人如同保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兼爱可以使天下富而不贫,治而不乱。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万民大利。公务员的爱人、敬人理应是一视同仁、人人平等,没有偏见与歧视,内外一致、表里如一的爱人与敬人。

(三)上为下效,君行臣甚。在中国古代,上与下原指君主与臣民,泛指上级和下级、师傅和弟子、长辈和晚生、将帅与士兵等等,居上位人的言行对下位的人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下位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模拟、内化。如?孟子·滕文公上?:“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在中国古代的管理中心主要是一种“人治〞的形式,居上位者的爱好、言行、品德修养、资源、权利等对居下位者具有很大的典范和引导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居下位者愿意或被迫“投其所好〞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行为与风气。

(四)友也者,友其德也。孟子在?孟子·万章下?明确提出:“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人交朋友是源于人的品德高尚,而不是由于依仗的心理。假设一个人依仗自己的年纪大、地位高、拥有的财富权利而交友,或为了依仗年纪大、地位高、拥有财产权利的人而交友,这些都不是正确交友心态。?论语·季世?记载,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孔子看来,人可以做到“友直,友谅,友多闻〞,就能结交到正道的朋友,从而不断促进自己道德品行的提升。假假设人“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就会与走邪门歪道的人、谗媚奉迎的人、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最后损害自己的品德,影响自身的修养。孔子很重视友其德也,孔子的阐述对今天的公务员在处理人际关系、人情问题时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战国策楚策?、?文中子礼乐?也都提醒人们:“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势交者,势倾那么绝;以利交者,利穷那么散。〞

四、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与认同,提升公务员道德人格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杨伯峻统计?论语?一书中,“君子〞共出现107次,其中意指“有才德的人〞的君子有106次,由此可见孔子对君子即有道德的人推崇。公务员其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影响自身身心安康与和谐,同样也会影响、塑造不同的环境,按上行下效效应,同样影响单位的同事、家人、好友,也可以为公民树立典范。为此公务员需要不断学习、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提升自我的道德品性。公务员道德人格的培养可以从仁、义、礼、智、信(诚)、忠(恕)、中庸、文质彬彬等方面汲取。

(一)将“仁〞作为道德修养的首要品质。孔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认为君子泛爱众人,故无忧。?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已害仁,有杀身已成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将仁看成君子首要的道德素质,关键时刻不惜牺牲性命去维护。公务员怎么理解、践行“仁〞(二)将“礼〞作为立身之本。?论语·泰伯?记载,孔子认为假设想成为君子一样的人,就要在平时的修行中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君子一定要知礼,待人以礼,不可不懂礼节。?论语·泰伯?记载,孔子曰:“恭而无礼那么劳,慎而无礼那么葸,勇而无礼那么乱,直而无礼那么绞。君子笃于亲,那么民兴于仁;故旧不遗,那么民不偷。〞孟子也重视礼对人的作用,例如?孟子·离楼下?,孟子曰:“君子之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公务员假设只注重自己的体貌,却不知道礼,就易产生疲劳;假设只知道慎重,却不知道礼,就容易懦弱;假设仅有敢作敢为的勇气,而不知道礼,就易盲行闯祸;假设心直口快,而不知礼,就容易待人尖刻。因此,公务员也应把“礼〞作为自己立身之本。

(三)老实、不欺,信服从义。在孔子的言论中没有诚的概念,仅仅通过仁与信描绘过诚。孟子开启儒家重诚的思想,荀子将诚视为君子品德。?荀子·不苟?记载:“天地为大矣,不诚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那么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那么疏;君上为尊矣,不诚那么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儒家认为“信〞是要服从“义〞,“义〞才是更高的原那么,当信与义不可兼得的时候,力昌牺牲信而取义。假设人不明缘由而只顾自己要信守承诺,那是在做“小人〞,是末等的“士〞。例如?孟子·离楼下?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为义所在。〞为此,公务员在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时要做到待人老实而不欺瞒,在面对承诺时应做到“时中〞,信与义不可兼得时要服从“义〞。

(四)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在孔子及儒家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视为君子人格的重要因子。孔子认为:“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孔子看来“忠〞是对别人尤其上级要真心诚意、竭心尽力。人只有真心诚意为别人做事,与别人交往,也就做到“忠〞了。孔子为“恕〞下的定义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的注是“推己及人为恕。〞孔子认为“恕〞更容易做到,“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虽然是更有积极意义的道德,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践行的。作为公务员,在与人相处时理应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公务员应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心理面对组织、上级。

(五)中庸为之德也。?论语·雍?记载,孔子曰:“中庸为之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非常重视中庸。程颢和程颐对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之为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先生语七?)朱熹对中庸的解释是:“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从二程及朱熹的解释可以得出“中〞的本义为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也就是恰到好处的意思。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公务员假设能以“时中〞的方式去待人,就是在做君子;假设做事适可而止,做人模棱两可,做事不彻底,是非不分,庸碌无为就是在做小人。公务员要想做到中庸,既要坚持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