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预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支配,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当怎么写?作者我细心为大家共享了《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盼望能够为伴侣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3、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熟读、简析、体情、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1、大家都旅游过哪些地方
(板书:庐山)(生跟读两遍。)
2、请同学自我谈谈对庐山都明白些什么(指名说)
3、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九百多年前,宋朝闻名诗人苏轼花几天时间巡游庐山,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多,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就是:《题西林壁》
二、自主探究
1、看课题(结合解释理解题目意思)(板书:解诗题)
2、你们了解苏轼吗(指名说)(板书: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此刻就让我们一齐走进诗,请同学们大声读,等会老师要请一些同学来读。(指名分行读)
强调岭ling峰feng壁、缘,还有同学想读吗那就全班一齐读吧!
3、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请同学结合解释或经过查字典,来理解句子,不明白的地方能够打上“”。
三、合作沟通
1、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指名说)此刻请同学们在小组中相互解决问题,看看哪个小组解决的又快又好!
2、哪个小组能够说说诗的意思
3、(解释第一句)明白岭和峰的区分吗(同学画岭和峰图)
4、弄懂了吗那同桌相互说一说这一句的意思。
5、那从远处和近处看又有什么不一样吗谁能说说这句的意思
6、学完前两句,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不一样呢)
7、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明白缘由了快来说说!
8、“之所以。.。是由于。.。.。.”句式练习说话,再倒过来说“由于。.。.。.所以。.。.。.。”
9、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下来同桌先是着说说吧!(指名说)(板书:理诗句)
10、说的真不错,让我们再来读读诗吧!
四、拓展阅读
1、“从不一样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一样。”在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吗举个例子说一说。(指名说)
2、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当怎样看(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要从不一样解度看。
3、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画杨桃》,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吗。
4、那你认为怎样看才能看清晰庐山的真面目呢(指名说)
5、是呀!就像下象棋,围观的人总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晰,这就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6、此刻就让我们饱含感情,读读这首蕴涵深刻道理的诗吧!(齐读)
7、想试着背背吗你能够选择独自背或同桌背,看谁背的既快又有感情。
8、我们全班来一遍吧!已经会背的同学能够合上书背,不会背的同学请你看书读。(齐背)
9、老师那里还有几首描述庐山的。诗,请读一读吧!
初入庐山
苏轼
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
自昔怀清赏,神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个是庐山。
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无人识故侯。
登庐山怀李十使君渤
苏轼
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
红蕖纷欲落,白鸟时来下。犹思隐居胜,乱石惊湍泻。
10、古诗虽然学完了,可是老师期望下课后,同学们能收集、了解更多关于庐山的诗。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借助解释、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明白古诗阐述的道理。
4、学会观看的方法,乐于把观看所得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观看的方法,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导语:上一单元我们学习了4篇写景的文章,今日我们连续来学习一首写景的古诗,所写的地点是庐山。
一班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日,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2、板书诗题,读诗题。
3、借助解释,理解诗题。
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
1、听录音范读,画出诗的节奏。
2、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指明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4、借助前预习,先在四人小组中相互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5、指名同学解释诗句。
6、齐读古诗。
三、深化学习诗歌
1、四人小组读古诗,互纠错误。思索: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的感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2、男生读一二句,女生读三四句。
思索:诗人观看的角度有哪些?
题干:诗人观看的角度有:
选项:1、从正面看和侧面看2、从远处看和近处看3、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同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也看到不同的庐山。下面是老师收集到的一些庐山的图片(出示庐山的图片)。
4、题干:你认为看到这样多角度的庐山是通过怎样的观看?
选项:1、一次认真的观看2、多次认真的观看
5、师引导:这首诗所写的庐山就像一个千面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呈现出不同的姿势。苏轼这样多次、多角度地观看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久领会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6、师:要想看清庐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庐山全面地看它。
庐山的外表像个艺术家,幻化出各种奇妙的姿态,庐山的内心像个哲学家,它告知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怎样看?
应当全面、客观地看,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获得正确的熟悉。
7、引导同学理解后两句诗所阐述的道理
题干:“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所说明的道理与下面哪句话相近?
选项:1、当局者迷,旁观者清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联系现实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师:在你读过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边发生的哪些事是让你明白应当全面、客观地看问题的?
生自由说。
9、男女生竞赛读古诗。
四、背诵古诗
1、同桌互背
2、指名个人背
3、会背的起来背。
五、拓展小练笔
写写学诗的心得: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角度不同
远近/凹凸/各不同。实写效果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客观、全面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地看问题
题西林壁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句,读中感悟,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美妙思想感情。
3、复习以前学过的古诗。
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那些古诗啊,还记得吗?谁来背给大家听听?(同学踊跃背诗)
2、读题
真不错你们会背这么多的古诗。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新古诗《题西林壁》(齐读课题)
3、解题
你们知道吗?《题西林壁》中的"题'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你知道吗?(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
4、介绍题壁诗
(二)学习古诗
1、过度
是谁在西林寺的墙壁上题诗呢?(苏轼)那我们一起去观赏一下苏轼的这首题壁诗。
2、自由读诗
3、读完了这首古诗,你有什么体会啊(自由说说)
4、解读第一句
a.出示句子
b.指明朗读
c.我们宏大是诗人是从那些方面来写庐山的,请找出这句话中表示方位的字词
横:正面;侧:侧面;远、近、高、低
d.从正面看到的庐山是怎么样的?侧面呢?(展现课件)
e.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f.庐山是如此宏伟、壮美,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
g.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却不同,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啊,举个例子说说。
5、解读其次句
a.你们认为看清晰了庐山的真面目吗?为什么?
b.出示其次句,解释"缘'的意思。
c.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d.是小结:我们看事情也一样,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看待事情要看全部,不要片面化。
(三)背诵古诗
1、自由读
2、指明背诵:不会背的可以跟着轻声的读,会背的可以轻声的跟着背。
3、齐背
(四)拓展训练
1、复习: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描写庐山的古诗?
2、课后自己找一找还有那些古诗是描写庐山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2、感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力导入
我们以往学过唐代大诗人李白描述庐山的诗,《望庐山瀑布》谁情愿给大家背一背,师指名背诵。这节课我们一齐来学习另一首描述庐山的诗《题西林壁》师板书课题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书写,壁:墙壁(石壁)
谁介绍一下庐山的资料,课件出示
诗简洁介绍苏轼
二、学习古诗,说诗意
1、师范读
2、同学练读
3、诗订正读音
4、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词语
横看:从正面看
不识:看不清
真面目:全貌
缘:由于
5、逐句理解诗意同学分组自学
6、师指名同学说诗意,(全班沟通)
三、诵读体会
启发争论
1、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2、怎样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呢?
3、从这首诗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全班争论沟通汇报
四、巩固应用
1、练习背诵古诗
2、默写古诗
五、总结学法
读诗句——说诗意——悟意境——吟诵诗
六、作业
背诵古诗和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侧——岭
远近凹凸——各不一样
不识——真面目
只缘——此山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题西林壁》的优秀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会正确书写"缘',理解"题、横看、缘'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2、培育同学的想象力量,形象思维力量,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力量。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育同学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尝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一、情景导入
1、你对庐山有哪些了解?生介绍课前搜集的庐山的资料。
2、想不想亲眼目睹庐山的风采,让我们跟随摄像机的镜头一起走进漂亮的庐山。(课件播放庐山图片)刚才我们的庐山之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庐山是历史文化名胜,以其漂亮壮丽的景色吸引了很多的文人墨客,为庐山留下了一首首壮丽的诗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诗人苏轼花了十多天的时间巡游了庐山,但对庐山的熟悉还不够全面,他感受颇深,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
师指导同学朗读题目。(生跟老师一起朗读课题)
4、理解题目的意思:
题:书写(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带着你对题目的理解再读古诗题目。
5、这首诗的是苏轼,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课件出示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对词的进展作出了贡献,著有《东坡全集》。
6、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观赏这首诗。
7、课件出示古诗范读
师:读得怎么样?老师信任同学们肯定也能读得这么美。
(1)生自由读。请同学们仔认真细读上4遍,前两遍读的时候,留意读准字音,要把诗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留意把它念通顺,留意诗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仔细倾听,一会你们来评价评价。
(3)师生合作读。读古诗不仅要读的精确 ,还要读的有节奏,要读的有板有眼。生读前四个字,师读后三个字。?
二、感悟理解
师:诗写得美同学们读得更美。但是仅仅会读还不行,还要会理解。同学们平常是怎样理解古诗的?
1、沟通理解方法。(查字典、结合诗后解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2过渡: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古诗,请同学们用你平常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
3、生自学,师巡回指导
师:学好了吗?谁能说一说,通过自学古诗的前两句,你都知道了什么?
师:(出示岭峰的图片)岭和峰有什么不同?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岭:连绵不断;峰:高耸入云、高高直立)
(还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从"各'字看出都不一样。)
?师:你能想象一下从不同的角度会看到庐山怎样的景色?(师创设情境)
(远:重峦叠嶂近: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视:遮天蔽日)
师:怎样读出不一样的感觉?读出气概,有强弱对比,如远近凹凸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练读(指名读前两句诗)
师:为什么看到的庐山的景色不一样?答案就在诗中,快读读吧!谁知道缘由了?
出示: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示诗的后两句,指名读。在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是哪个字?(缘)
指导书写,理解"缘、不识'的意思。(由于)
谁读懂了这两句诗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么关联词吗?练习:
(我们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由于自己身在这庐山之中)
师:谁能反过来说一说?
师: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由于诗人站在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庐山的局部,而非庐山的全貌;从不同的角度观看,结果就不同)
师:谁能举一个类似的例子?(生举例)盲人摸象、下棋等。老师可结合详细的物品,如橘子、苹果等让同学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不同。
师:结合我们今日学得这首古诗让我们知道,要了解一个事物必需怎样做?
生答: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
师:明白了这一道理后,想一想,我们应当怎样正确的评价我们四周的同学呢?是看他的优点呢还是看缺点呢?
师:看待别人是这样,评价自己也是如此,谁情愿试着客观全面地评价一下自己?
同学自由发言。
让别的同学去评价他。
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师:只有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别人,才能取长补短,使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题西林壁》这首诗,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了庐山的雄奇壮丽、千姿百态,后两句告知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为什么要描写庐山呢?(宠爱)我们应当带着怎样的感情读呢?(宠爱、赞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齐声朗诵这首古诗。师生齐诵。
三、古诗赏析
师: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许多,我从网上查阅到自东晋以来,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就有4000多首,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今日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描写庐山的古诗请大家一起观赏。出示课件《望庐山五老峰》、《庐山雪》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能用自我的话或自我喜爱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同学对祖国山河的宠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预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1、团体背诵《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今日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庐山的诗《题西林壁》(板书)。让我们随着诗人苏轼一齐,到庐山去领会一下那奇妙的自然风光。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这首诗的是谁,谁能把课前预习到的有关诗人的情景向大家介绍一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是写下的五首游记之一。
2、沟通对题目《题西林壁》的熟悉。
题:书写。
西林:在江西庐山后。
壁:墙壁。
老师简介题壁诗构成的缘由。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老师泛读。
2、同学结合解释,自由阅读,自主思索。
3、指名读诗,正音。
4、团体沟通,能读懂哪些还有哪些读不懂老师相机进行一下指导:
(1)在同学感知庐山之美时,老师可出示庐山不一样角度看到的不一样图片,引导同学用学过的词汇来表示“远近凹凸”所见的不一样形态,并用简笔画的形式画一画。
横:连绵起伏、层恋叠嶂
侧:高耸入云、高峻挺立
远:群山环绕、重峦叠嶂
近:奇峰排列、危峰兀立、奇峰突兀
高:云雾缭绕
低:高耸入云
(2)引导同学说一说庐山的景色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宏伟壮丽,千姿百态(板书)
(3)引导同学读中发觉一个问题:观看的角度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最终让同学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可回忆课文《画杨梅》和“盲人摸象”的故事。
(4)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
(5)老师重点引导同学品读三、四句。重点理解“缘”的意思。师生采纳问答式反复朗读这句,深层思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引导同学争论后归纳:高有高的局限性,低有低的局限性,站在任何位置都有局限性,仅有把各处的景色综合起来,才能看到庐山的全貌,这正是“当局者谜,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他人的意见。
(6)引导同学品读名诗佳句: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吟诵古诗,品悟诗境。
1、老师提示读诗方法,并进行朗诵示范,指名说说怎样把握诗歌节奏(重音与停顿)。
2、同学自由朗读,引导同学在联想中品尝。
3、引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这首诗。宠爱庐山,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看了庐山,简洁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怪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秀丽景象留恋来回。此刻,让我们用自我喜爱的方式读出的赞美之情。
四、总结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仅对庐山雄奇壮丽、千姿百态景色的赞美,更包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教学总结
教学时体现以同学为本的训练理念,让同学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式,敬重同学的自主选择,培育同学的学习本领;以学定教,边学边质疑,以同学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领悟到道理时由看山到看事,由正面到反面,层层深化。
同学经过进取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的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运用电教创设良好的情境,让诗中的画面在同学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同学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体会是人的感情,把诗人制造的意境在同学的心中再现。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学问本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同学对古诗文的爱好,喜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经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绚烂、历史悠久,绚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们的不断探究,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线,制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老师就带你们一齐熟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日我们就一齐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忙同学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终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景,相互指正。
(设计意图:由于本首诗没有生字,同学完全有本领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相互学习的习惯与本领培育。)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舞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依据解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采购合同书范本模板
- 2025长江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合同(试行)
- 社会流动中的不平等现象及分析试题及答案
- 分包清工合同协议书
- 商品代购合同协议书
- 劳动合同承接协议书
- 基于2025年教育游戏化儿童批判性分析教育教学设计实践报告
- 劳动关系证明协议书
- 2025关于健身房劳动合同
- 关键环节2025年财务管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 形势与政策(贵州财经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答案
- DL∕T 904-2015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方法
- DL-T 1476-2023 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 中国戏曲剧种鉴赏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等跨校共建
- 六年级趣味数学思维拓展题50道及答案
- 芯片生产全过程从沙子到封装课件
- 水泥混凝土路面翻修施工方案完整
- 怡口软水机中央净水机安装调试指南.
- 暖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 小黄瓜种植观察日记(课堂PPT)
- 浮吊作业施工方案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