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单元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有一场战争使我们刻骨铭心,一场有关民族精神的大讨论在激烈地展开,中国人是失掉自信力还是没有失掉自信力,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来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时的民族精神。情景导入自我研学1.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就写下了这篇文章。(1)字音搽
()玄虚()省悟()渺茫()脊梁()诓骗()xuánxǐngchámiǎokuāng2.生字难词jǐ(2)词义【玄虚】空而不切实,不可信。【诓骗】说谎话骗人【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上请求减轻负担或解除痛苦,保全生命。【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注意感情基调(喜、怒、哀、嘲笑、讥讽)。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明确:课文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摆出“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和论据。
第二部分(第3~5段):直接驳斥:(反动统治者)失掉的是“他信力”,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三部分(第6~8段):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第四部分(第9段):提出判别标准:“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1.本文是一篇什么性质的议论文?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议论文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鲁迅杂文的风格。精读感知2.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3.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奠定基础。4.“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5.文章如何驳论的?(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1.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深层探究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由于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近代以来,许多社会变革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3.作者说“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4.“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5.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6.“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7.欣赏品味杂文的语言特色。(1)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着”。“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它们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2)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是诬蔑。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总结课文
本文以驳论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了“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课堂小结从自身做起,我们应该怎样树立民族自信力呢?
我们作为中学生,应当扩大知识面,深入了解从古至今具有民族气节的英雄人物事迹,在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塑造心灵,并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才干等等。2.拓展延伸(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2)试写一篇小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3.布置作业板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新入职工入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全套
- 25年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完整答案(名校卷)
- 2024-2025厂里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带答案(能力提升)
- 2025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考试试题(新版)
- 航空航天材料应用知识竞赛题
- 汽车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骨架中的应用研究
-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利用区块链加强供应链的透明性
- 从技术到成功案例探讨区块链在商业投票中的应用
- 从微观到宏观剖析区块链对行业的影响力
- 医疗AI技术的成熟度及落地策略
- GB/T 41326-2022六氟丁二烯
- 广西玉林市容县十里中学九年级化学 酸碱盐复习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 核电质量保证-质量体系培训课件
- 铲车三个月、半年、年保养记录(新)
- 重力坝毕业设计-水电站混凝土重力坝工程设计
- 脑电图(图谱)课件
- 《概率思想对几个恒等式的证明(论文)9600字》
- 重金属冶金学-钴冶金课件
- 《EBSD数据分析》课件
- 你画我猜题目(课堂)课件
- DBJ61-T 112-2021 高延性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高清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