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中国古代宫殿,坛庙,陵墓一、古代宫殿·周制三朝五门:三朝: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平时办公)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宴会。五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隋唐的三朝五门是: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门、内朝两仪殿。紫禁城宫殿——中国仅存的一处宫殿。二、坛庙1坛庙建筑的产生与作用(1)产生:源于祭祀;(2)作用:助人伦、敦教化、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权威的作用——礼制建筑。2类型(1)祭祀自然神皇帝亲祭:祭天(天坛)地(地坛);(大祀)祭日(日坛)月(月坛);祭农(先农坛)桑(先蚕坛);祭国土政权(社稷坛)(2)祭祀祖先:太庙、祠堂、家庙;(3)祭祀圣贤: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等。3实例(1)北京天坛天坛的环境艺术设计:1)为衬托天坛祈年殿高耸近天之势,殿周全组建筑建于4m高的大平台上,平台四周遍植4m高的常青松柏等;2)天坛庭院及丹陛桥,皆高出地面4m,行如步云;3)附屋建筑,皆掩没于林海之下;4)皇乾殿隐于祈年殿之后;5)祈年殿两侧配殿,皆半途而止,不入视野,以全祈年殿之孤傲突兀之势;6)环丘四周以矮墙环护,反衬丘坛近天之势;7)附属建筑全隐蔽于树林之下。(2)北京社稷坛(3)北京太庙(4)太原晋祠(5)曲阜孔庙三、陵墓1墓葬的等级及名称林——孔氏宗族陵——帝王墓葬墓——王侯将相坟——一般百姓2基本形制及沿革(1)基本形制——地下墓室:存放棺椁之处——地面纪念性建筑:供后人凭吊(2)发展历史1)上古:地下——土坑木椁地上——不封不树2)商周时期地下——土坑木椁地上——坟丘、木构建筑3)秦汉:地下——砖石墓室地上——“方上”(人工封土)十字中心式布局4)三国、两晋、南北朝:神道柱、石兽、石碑等。5)唐:因山为陵墓;十字中心式布局,发展了南向入口前的引导空间6)宋:承上启下—北宋:陵区更加集中;规模较小;北低南高——南宋:上、下宫在一条轴线上;攒宫7)明:有多处,南京孝陵,葬太祖朱元璋;风阳皇陵,葬明太祖父、母及亲族;北京十三陵,葬成祖以下十二帝,占地40平方公里。8)清:承明制;神道分立;空间层次更多四、实例分析1宫殿太和殿:明时面阔九间,清改十一间,进深五间加前檐廊,前后老檐柱以内三间,十二步架;明间宽阔,高宽比,近1:1;尽间(廊子)窄,高宽比约为1:0.5;殿阔:63.93m,深:37.17m,高:26.92m;面积是:2376.27M2,三层汉白玉台基高达8.13m,呈土字形平面的三重须弥座白石台基。含元殿是大明宫的正殿,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是周汉以来“阙”制的发展,气势伟丽,开朗而辉煌,极富精神震慑力,不愧为大唐建筑杰出的代表。2陵墓陵墓建筑发展过程:事死如生、纪念祷告、荫庇子孙、防盗,保存尸体——土葬、悬葬等;消灭尸体——火葬,水葬,天葬.(1)地上部分——葬而不坟、“方上”“以山为陵”、“宝城宝顶(2)地下部分——黄土小穴、木椁羡道、“黄肠题凑”、砖石墓室、“凿山为穴”(3)陵园建筑——寝殿、神道、护林监汉武帝在位53年,营陵时间最长。地面部分现存方上,四面门阙与周垣的残迹,平面布置仍是以方截锥体为中心,四出陵门。乾隆墓室藏于梁山中,而利用双峰建为墓前双阙,使整个陵区显得崇高、雄伟,选址极为成功。陵前共有三对阙,最外一对阙在山下神道南侧,中间一阙在双乳峰,最后一阙在朱雀门前。明清帝王陵墓内明楼前所列石刻香炉一、花瓶二、烛台二共五件,立于石台之上,称为石五供,象征对死者祭奠崇敬之情。定陵的地宫埋于宝城下约30米余处,用于石作拱券顶结构,墓室以中间3进为主,后进是帝后棺室;两侧各有纵向的东西配室,组成各室相通的地下宫殿。地宫有宝座及琉璃五供、灯油缸.第二讲中国古代宗教建筑一、概述现存的佛寺,多数为明清两代重建或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汉化寺院显示出两种风格:一种是位于都市内的,特别是新建的大寺院,多为典型的官式建筑,布局规范单一,总体规整对称。如北京广济寺、山西太原崇善寺等即是。另一种是山村佛刹多因地制宜,布局在求规整中有变化。分布于四大名山和天台、庐山等山区的佛寺大多属于此类。明清大寺多在寺侧一院另辟罗汉堂,现在全国尚存十多处,尚有新建重者。为了便于七众受戒,经过特许的某些大寺院常设有永久性的戒坛殿。二、类型(1)佛教:——佛寺——佛塔——佛窟(2)道教:——祠、观(3)伊斯兰教:——清真寺(4)基督教:——教堂三、佛寺、道观及清真寺1佛教寺庙佛寺布局的演变:以塔为主,前塔后殿,塔殿并列、塔另置别院或山门前、塔可有可无。舍宅为寺为南北朝时之社会风尚。致仕之人,舍出住宅做佛寺。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1)实例1)佛光寺大殿——山西五台,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特点:开间方正、斗栱雄大、出檐深远、举折平缓。2)独乐寺观音阁——天津蓟县,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结构合理。3)晋祠圣母殿——山西太原,宋宗宁元年(公元1102年)重修,有飞梁鱼沼全国孤例。4)永乐宫——山西芮城,元中统三年(公元1262年)建,殿内壁画为我国古代艺术瑰宝。5)布达拉宫——西藏拉萨,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重建,最大的喇嘛教寺院。6)承德外八庙——河北承德(公元1713~公元1780年)吸取或模仿蒙藏建筑形式。2道教宫观(1)道教建筑特点1)以宫、观、菀等命名,不以寺称。2)所奉神像蓄长发须为中国面孔,穿中式衣袍。3)不以塔为膜拜对象。4)常有洞天、福地等园林布置。(2)实例:1)湖北均县武当山道教宫观2)山西芮城永乐宫3伊斯兰教礼拜寺(1)建筑特点1)不供偶像,设朝圣地麦加朝拜的神翕。2)不用动物做装饰,唯用可兰经文,植物及几何图案。3)有邦克楼,望月楼、浴室等建筑。(2)中国伊斯兰教四大寺:1)广州怀圣寺(俗名狮子寺)。2)杭州真教寺(凤凰寺)。3)扬州仙鹤寺。四、实例分析1佛寺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471—499年)。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总面积677平方米。正殿外表朴素,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未施彩绘。佛殿正面中五间装板门,两尽间则装直棂窗。大殿出檐深远,殿顶用板瓦铺设,脊瓦条垒砌,正脊两端,饰以琉璃鸱吻。檐柱头微侧向内,角柱增高,因而侧脚和生起都很显著。平面采用“金厢斗底槽”——殿身由内外两层空间组成,外层环包内层。殿的梁架,分为明栿和草栿两大类,明栿在天花板以下,草栿不用斧斤加工,在天花板以上。平梁上面用大叉手而不用侏儒柱,两叉手相交的顶点与令拱相交,令拱承托替木与脊搏,是唐时期建筑固有之规定。柱头卷杀作覆盆样,前檐诸柱的基础上均有覆盆,以宝装莲花为装饰,每瓣中间起脊,脊两侧突起椭圆形泡.总之,东大殿的表现了结构与艺术的高度统一。立面特点:(1)低矮的台基(2)中间五开间,相等,趋向正方形,两侧尽间小一些,直棂窗;(3)屋顶单檐,四阿顶;(4)斗拱肥硕;(5)柱子有侧角、升起。2佛塔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1)楼阁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山嵩岳寺塔。(3)单层塔——山东济南神通四门塔。(4)喇嘛塔——北京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木塔。无论建筑技术、内部装饰和造像技艺,都是出类拔萃的。塔平面八角形,高九层,其中有四个暗层,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体形庞大。但由于各层屋檐上配以外挑的平座与走廊,层层梁坊、斗拱、栏杆重叠而上,加上造型优美的塔顶、塔刹,真有顶天立地的气势!在结构上,各层上下柱不直接贯通,而是上层柱插在下层柱头的斗拱中(称为"叉柱造"),这是唐宋时期建筑的重要的特征;木塔采用了分层叠合的明暗层结构。·金刚宝座塔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宝座为7.7米的高台,系砖和汉白玉砌成,分6层,逐层由下而上收进0.5米,外观庄重。最下一层为须弥座,其上5层,每层是一排佛龛,每个佛龛内刻佛坐像一尊。宝座顶上平台,分列方形密檐式石塔5座:中央大塔13层,高约8米;四角小塔各11层,高约7米;5塔所象征的佛称五方佛。各塔均由上千块预先凿刻好的石块拼装而成。宝座南北正中辟券门,塔内有石阶44级,盘旋而上,通向宝座上层平台。台上还盖有下方上圆琉璃罩。塔座和塔身遍刻佛像、梵文和宗教装饰。中央大塔刻一双佛足迹,意为“佛迹遍天下”。五塔寺金刚宝座塔各部分比例匀称,给人以坚实而不可动摇的印象。·神通寺四门塔(我国现存最早石塔)在历城柳阜,全由石建,平面方形,每面7.38米,中央各开一圆拱门。塔室中有方形塔心柱,柱四面皆刻佛像。塔眼挑出叠涩5层,然后上收成·北京妙应寺即白塔寺(喇嘛塔)白塔通高50.9米,基座面积810平方米,从下至上塔座、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五部分组成。塔座高9米,分为3层。下层为护墙,平面成方形。其转角处有角柱,轮廓分明。大须弥座式基台之上为一巨型覆莲座,外涂白灰。莲座外尚有五道环带形"金刚圈",用以随托塔身。塔身为一巨大的覆钵,形如宝瓶,也叫塔肚,直径18.4米,环绕七条铁箍,使塔身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塔身之上又是一层折角式须弥座,用以连接塔身与相轮。相轮层层拔起,下大上小,呈圆锥形,共13层,故名为"十三天"。华盖之上就是塔的最上部分——塔刹。此塔刹乃为一铜制小型喇嘛塔,高4.2米,重4吨,金光闪烁。四角攒尖顶,最上置于花蕉叶托相轮,全高约13米。整体风格朴素简洁。·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在登封嵩山南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塔顶重修于唐。塔平面为12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建有密檐15层,高50米。塔身外轮廓有缓和收分,呈一略凸之曲线。塔刹则用石构成,其形式为在简单台座上置俯莲覆钵,束腰及仰莲,再叠相轮七重与宝珠一枚。第三讲住宅一、现有的住宅主要类型(1)庭院式——各种形态,四合院、四水归堂、一颗印、土楼等是中国住宅的主流。(2)窟洞式——分布于黄土高原,有靠崖式及地坑式。(3)帐房——分布于内蒙、青海等地,牧民的移动式房屋。(4)碉房——藏族的住房。(5)干阑——分布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如:傣族的竹楼、壮族的麻栏等。二、各种民居的比较分析1徽州明代民居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层楼。2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方住宅的代表,受封建宗法礼教的影响很大,按南北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宜于反映主次明确、长幼有序地生活方式;房屋为木构抬梁式屋架,砖墙为维护结构,不承重。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入口对面是影壁,向西进入前院;南边的倒座用作客房、书塾、杂用间和男仆住房;从前院经垂花门(悬山与卷棚相连)进入内院。正房后亦可建一排罩房,布置厨房、杂屋和厕所。大型住宅可沿轴线综深方向建两个以上的四合院,为进院;亦可向左右建跨院,更大的住宅在其左右或后面建有花园。在前面有厅房的大型四合院中,垂花门则常位于厅与正房之间。在传统中国住宅中,厅房、倒座一般属外宅建筑,正房、厢房、后罩房侧为内宅建筑,垂花门用以划分内外宅。3巴蜀民居重庆地方湿热,风速低,雨季连阴,夏季连晴,属南方气候;因此自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住宅:木构穿斗式建筑,造型开敞,多外廊,窗口大,轻洁舒展,通风好。穿斗式木构建筑是四川民居的主要结构形式,也有许多住宅将它与抬梁式混合使用,以扩大空间。4河南窑洞“上古穴居而野处”。窑洞与穴居有着密切的历史沿袭关系,但与穴居却有极大的区别。我国窑洞主要分布于中原与西北的黄土地地区;常见的窑洞主要有:(1)靠山窑:在平原上突然低下去四~五米,又出现一块台地,壁面如削,沿这陡壁即可开凿靠山窑。(2)地坑(天井)窑:从平地往下挖,深5m以上,宽达20m;一户一个天井,天井四壁皆可开窑,天井当中有渗水井。在洞口部位用砖砌筑护坡墙;地坑院的入口,可在旁侧开挖一斜坡隧道进入天井院内。(3)混合窑:将靠山窑与地面建筑组成一个院落,可夏居窑洞,冬住土房。5江浙民居沿纵轴线布置院落,唯朝向不限于正南正北;主轴线上有门厅、轿厅、大厅及主卧房;左右次轴线上有客厅、书房、住房、厨房及杂屋等;用几条轴线形成院落组群,院落之间有夹道相通。6福建客家土楼因聚居而形成的群体住宅,平面或方或园,围径较大,现存最大圆形承启楼直径达70多米;对外封闭,围墙较高,或前高后低;内部院落重叠;外院居住,内院中部祖堂;外院底层厨房、杂用。二层储藏,三层以上住人。7云南民居(1)一颗印:三间四耳,即正房三间,厢(耳)房东西各两间;也有三间六耳,明三暗五的作法。正房常作楼居,下有前廊,称游春;上下皆廊称宫楼;一颗印三面住房,正面围墙开门,也可作成倒八座(如北京四和院的倒座);一条中轴线可以串联两个以上的一颗印,组成较大的宅院;亦可由两个以上的轴线组成更大的宅院,将耳房改成“两面口”以互相联络。(2)傣族竹楼:用竹、木构成干栏式建筑,平面多为横长形;下部作畜圈、碾米场、储藏室等;有梯上楼;楼上前为晒台,后为堂和卧室。8藏族石楼西部多石,少雨。藏族住宅多为二~三层楼,底层用于起居、接待、卧室、库房,上层用于接待、卧房和佛堂;平屋顶用于晒台,二~三层往往有木构挑楼伸出墙外。9新疆维吾尔族民居平顶,砖墙、土坯墙与木架、密肋相结合;依地形而构成院落平面,平房与楼房穿插;作列栱前廊,空间开阔;室分前后,多为屋顶采光。10蒙古包木条编骨架,外覆毛毡,高2M多,径4~6M;室内用地毯、壁毯以保暖、防潮,用顶部圆形天窗通风、采光。三、实例分析1徽州明代民居在徽州古民居建筑中,儒家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及尊卑有别、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封建道德观表现的也十分明显。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徽州民居的又一典型特点。徽居的古村落,街道较窄,白色山墙宽厚高大,灰色马头墙造型别致。2客家土楼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3西南干阑式建筑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海南、台湾。例:傣族干阑(过去称竹楼)平面:堂、卧展、廊;屋顶:歇山、出檐深远;没有开窗,只有门,竹编墙;阳台大、架空的支柱。4四合院建筑(1)住宅特点:典雅、精致、纤细,建筑上少受秩序、礼制的影响;5晋陕窄院特点:面阔小,进深大,窄长,有的面阔进深比可达1:5。(1)庭院窄长,正房为了3-5开间——决定院落宽度;(2)厢房进深小,“三破二”;(3)正房两坡,厢房一面坡。6云南“一颗印”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南方民居多使用穿斗式结构,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南方民居多用粉墙黛瓦,给人以素雅之感。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喜欢作成“封火山墙”,可以认为它是硬山的一种夸张处理。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7窑洞住宅分布于华北,西北黄土高原地带,甘陕、晋、豫。(1)类型与结构:靠崖窑、地坑窑、锢窑;(2)优点:比较经济、节能、地面上维持生态平衡、外观隐蔽;(3)缺点:当宽与长之比为1/2时较好,1/8~1/9窑内空气不流通,光线黯淡,潮湿,排水差,施工周期长;(4)改造措施:①挖前后院②加强通风③局部用砖加固。8井干式建筑主要分布地:东北、云南等林区。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在我国原始社会使用便。东北及云南等林区所见木垒墙壁的住宅,是民间的一种普通做法,端部开凹榫相叠。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住房开间较小。第四讲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1发展阶段1)萌芽期:周—汉,汉以前以帝王贵族狩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2)形成期:魏晋南北朝,山水园奠基时期。(发展的转折点)3)成熟期:隋—宋,唐代,风景园林全面发展时期。两宋,造园的普及时期。4)低潮期:元。5)极盛期:明清,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2发展趋势:规模由大而小;创作方法由写实而写意;风格由粗旷豪放而精巧细致,建筑由少而多,其作用由小而大。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大异其趣——中国园林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的,师法自然,一山水为景观骨干,“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与欧洲古典园林的轴线对称,几何图形,分行列队,显示人力的做法,大不相同。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1)按隶属关系分: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寺观园林(2)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自然山水园(3)按造园的地域风格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要素及手法(1)造园四要素:山石、水、花木、建筑(2)手法:摹拟自然→写仿自然→抽象自然·堆山叠石·庭园理水·花木配置·建筑设计四、园林理论(1)园治——作者计成,字无否,明末人,书中“由绘而园,水石之外,旁及土木”。五、明清皇家苑囿1设计特点(1)规模非常大,“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2)布局:宫殿集中,自成一区;各景区各有特点,通过游线连成整体;(3)功能:拜佛、居住、办公;(4)平面构图的原则和规律,建筑规整庄重,轴线,拓朴;(5)主体建筑群——外向,“园中园”——内向;(6)造景要素:海岛仙山、林泉丘壑、佛道寺观、街市酒肆、田园村舍。2实例(1)北海(2)避暑山庄(3)颐和园1)历史沿革2)地形核总体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蜜饯制作与食品加工设备优化选择考核试卷
-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与施工考核试卷
- 缫丝行业的环保与绿色生产考核试卷
- 环境保护服务项目策划考核试卷
- 豪华住宅建筑设计与装修考核试卷
- 计算机租赁业务中的服务品质提升与客户满意度持续改进措施考核试卷
- 网红炸鸡品牌品牌授权终止及后续处理合同
- 同声传译租赁合同费用结算补充协议
- 海外房产买卖合同翻译及公证附件服务合同
- 拼多多平台店铺客户服务外包执行协议
- GB 19081-2025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范
-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课件 第九章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综合复习
- 2025年中考物理压轴题专项练习:创新性题型 (含解析)
- 手语日常会话课件
- 广东省揭阳市202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五套【附参考答案】
- 2025届上海市中考联考生物试卷含解析
- 医院意识形态培训课件
- 医院危险品安全管理培训
- 酒店行业安全事故举报与奖励制度
- 食品经营许可证主要设备设施布局图及操作流程
- 《初中物理教材课后习题编制、使用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