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_第1页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_第2页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_第3页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_第4页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析我国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

摘要:本文认为,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主要存在三大障碍:一是传统模式制约;二是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难点;三是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制度推行难度。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分银行”;困难;障碍

高职教育(下称高职)推行“学分银行”制是大势所趋。所谓“学分银行”是一种模拟或是借鉴银行的功能特点使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的一种管理模式。银行是承担信用中介的信用机构,通常具有存款、放款、汇兑等功能。从这个意义看来,“学分银行”应该具备银行的基本功能,如存储功能、汇兑功能;但它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它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分,它汇兑的不是货币而是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构建能实现各高等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各级别“学分银行”之间学分的通兑,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沟通的平台;能够为具有学习能力并渴望实现自己理想的任何社会成员提供终生修业与获取文凭的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营造一种诚信文明的社会环境,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教育部领导也多次强调,要全面实行学分制度和建立我国“学分银行”,并把这项工作列入2005年的工作要点。

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总括起来是: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成效不大。一些学校仍停留在诸女口核算学分、开设选修课等初始阶段,甚至是“纸上谈兵”的“科研”阶段,未深入到教学理念重塑、教学体系重构、教学资源整合、教学模式转换等纵深环节。“学分银行”推进困难重重。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步伐的滞后,显然是受到诸多困难的影响与制约。本文试图对我国高职“学分银行”建设的困难与障碍作一剖析。

一、传统模式制约“学分银行”的建设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一个社会历史观的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在过去的岁月中积累起来的教育智慧。这样的传统不仅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起点,影响着当下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与当下社会生活交融在一起,而且还制约着一个社会的长期发展进程,有形或无形地左右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而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造成了对教育传统的种种压力,加剧了教育制度的传统性与创新性之间的冲突。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并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建造一个空中楼阁式的新的教育制度。这是因为,教育制度无论其发展变化是多么迅速,它不可能与过去的历史完全断裂。教育的今天与昨天的历史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教育本质属性的一种体现,它不是单凭一道教育法令就可以任意地创设或中断的。教育制度如果不保持与过去、传统的纽带联系,就一定会出现合理性危机,无法获得人们对教育制度的普遍认同。因此,新的教育制度的推行势必要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

“学分银行”制度也不例外,它也会受到传统观念、思维模式、教育模式等因素影响。“学分银行”的推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自由学习。这就意味着可能存在一部分学生由于某些原因提前毕业、中途就业或者是延期毕业。因受传统思维模式及教育模式的影响,社会甚至家庭对于这种现象存在着认识误区,对学生的就业和社会评价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从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学分银行”的推行。另外,自由选课,灵活发展,多角度延伸的“选课制”是“学分银行”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学校应该为购买者——学生提供足量质优的“物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其他因素,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授课时间、修课方式、每学期修读课程门数等。这样学校在为学生提供选课权利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选择教师的权利,这无疑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鲜明的对比让教师看到了差距,会给他们带来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但是,在试点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有部分教师对这项制度带有抵触情绪,不仅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而且致使制度难以广泛实行。其实,“学分银行”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它包括入学制、转换制、学分制、课程制、学制、选课制以及评价制等在内众多制度的革新与完善。可以说,“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需要对传统教育模式作较大范围的改革,也难免会受到传统模式的制约。

二、“学分银行”制度本身存在操作性难点

“学分银行”制度的主要特点在于学分可以积累,不一定要连续修读,可将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将一定的社会经验折合成相应的学分,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自行选择修读各类课程的顺序,学完一门可算一门课的学分,只要累计学分总数达到相应学历层次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历。因此,这项制度的推行将有利于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但是,制度本身存在的操作性难点成为阻碍“学分银行”推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操作性难点:

1.通兑、折算难题

构建不同级别的学分通兑和折算系统,保障不同的教育形式、不同的区域和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是构建“学分银行”的基本问题。虽然在2001年9月教育部在下发的试点意见中提出了公益活动、军训、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学分折算办法,为学分的折算提供了依据,但是制定一个普遍公认的折算办法还是有一定难度的。通兑更是如此,系数的制定所涉及的范围很大,难度也比较大,这不仅需要整个教育体系的参与和支持,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监管体制。因此,要想把学生在教育计划之外的某些努力结果折合成有效学分,甚至于在全国所有高职甚至于所有高校之间进行无差别的“学分通兑”,在短时间内可能比较难做到。

2.贷分难题

贷分是“学分银行”体现银行职能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高职主要是实行专业技能培养,课程普遍体现职业特性,一般不具备可替代性。试想,如果某位学生通过贷分制度通过了某门考试,他要如何“偿还”所贷学分呢?如果是通过再次参与该门课的考试“偿还”,那贷分制度与重考有何分别?如果通过别的课程的分数来还,那么如何选定还贷课程呢?选定的还贷课程是否代替原课程呢?鉴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贷分制度所引发的学分借贷不过是一种信用模拟,虽然能够促进诚信理念的塑造和信用制度的建设,但是难以操作。

3.管理难题

“学分银行”的推行,对高职管理能力是一个严峻考验。“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意味着以班级管理为基础、以系或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定量管理将会变为以单个的学生为主体的变量管理。换句话说,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就会有相应数量的学籍管理档案及选课方式(假定每个学生的学习形式都不同),难度可想而知。再加上“学分银行”的成功推行,会导致高职生源与学制的多元化(全日制、非全日制;在校生,在职生;农民工,一线工人;夜大生、函授生,周末生等),这无疑会给资源已极度紧张的高职以巨大压力。如何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满足无限的教育需求,将是高职“学分银行”成功推行的操作性难点之一。

三、政府相关措施和政策不到位增加了推行难度

虽然我国现在引入市场经济,但是政府的主导作用仍然是极其重要的。就高职“学分银行”构建而言,政府配套措施和政策不到位也增加了“学分银行”推行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政府的扶持力度仍然不够

学分制是“学分银行”的基础,而要实现高校间自由畅通的选课,各高职课程资源无阻碍的共享是前提。但是,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而言,他们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建立了优质的课程资源,无条件的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共享无疑损害了此类高校的利益,这也是优质资源难以共享,特别是难以与无优质课程资源的高校共享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出台政策以保障优质资源职业院校的利益,并对拥有优质课程资源的职业院校予以奖励,从而在促进高职资源共享的同时,促进各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加强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打造自身的课程品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为资源共享提供更好的平台。收费问题也是急需政府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我们要在高职实行“学分银行”,那么学费自然应该按照学分进行收取。然而由于财政局等物价管理部门没有下发相关文件、制定按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所以学校只能继续按照传统学年制的方式进行收费。这样一来,学生无论是重修还是多修课程,学校都没有针对性的具体收费办法,学生修多修少所交的学费都是相同的,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自然导致混乱的收费局面难于避免。

2.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为推行学分制教育部办公厅早在2001年9月就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于2004年8月又下发了《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在内容上更加系统全面,在政策层面上也更加灵活开放,为我国职业学校全面实施学分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据笔者所知,目前多数职业学校仍然还是学年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到位。因此,政府在制定政策的基础上,必须辅之真正透明的政务公开制度,以及完善有力的监督办法,惟如此,良好的初衷才可能兑现为高校及其学生之福音。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构建我国“学分银行”框架的设想田.中国职业教育,2005,(31).

熊惠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