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美术_第1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_第2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_第3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_第4页
秦汉时期的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美术ﻫChapterFour

ArtofthePeriodofQin

-HanDynasty

(公元前221年-220年)中国封建社会,经过战国的孕育催发期,至秦始皇统一六国而正式确立。可惜好景不长,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建秦至公元前206年秦子婴投降刘邦,秦政权只维持了十几年。但开创封建制度之功,以及为封建文化奠基之功,永昭史册。汉承秦制,两汉四百多年的统一局面,为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兴地主阶段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是朝气蓬勃的,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封建经济、文化以奴隶制无法比拟的速度飞速发展.美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筑、雕刻、工艺、绘画、书法等等,全面繁荣。秦汉建筑实物虽多已不存,但通过文献记载及少量遗迹,可知其规模也是空前的。西汉开国宰相萧何提出的“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成为汉代以后二千多年来中国皇家建筑的最高的美学准则。秦汉雕刻尤其是始皇陵兵马俑、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群,成为秦汉大型纪念性雕刻的杰出代表.这成千上万的大型雕刻,好像一下子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一样,令世人耳目一新。因为在秦代以前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大型雕刻作品。它们为后世中国雕刻树立了写意与写实两种风格的典范。秦汉工艺美术也鲜明地反映出时代精神风貌,华贵、粗犷、质朴.其中尤以漆器、织绣工艺最为突出.秦汉绘画迈上了历史的新台阶。流传下来的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石,多方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其真实性、广泛性是空前的。汉墓帛画更显示出汉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巧.秦篆、汉隶继商周金文之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第一节建筑

SectionOne

Architecture,SculptureandCraftsofQin-HanDynasty一、建筑从史书记载看,秦汉城市建设规模巨大,后代相形见绌。周代建筑已经奠定了中国木构建筑的基本特征。这就是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布局、主体建筑居中、前朝后寝、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等等.秦每破一诸侯国,就令工匠原样仿造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即咸阳城的北高坡上)。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兴土木,修建万里长城,造骊山陵、盖大宫殿,至二世亡国,无时休息.咸阳城的规划,仿像天宫。城中建信宫(即咸阳宫),象征天上的紫微帝居;引水贯通都城,以像银河,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星)。渭水南岸修阿房宫,象征二十八宿的“营室”。咸阳城内建筑以阿房宫规模最大,“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像天阙阁道,绝汉抵营室也。"

秦咸阳宫复原图ﻫ西汉时期宫殿建筑,首推长乐、未央二宫.长乐宫修建于楚汉相争之际。未央宫修建于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萧何主持。未央宫以前殿为主体,殿内有处理政务的东西厢.长乐宫是专供太后居住的,位于长安城的东北隅,北面与明光殿连属.宫城周围约一万米,内有长信、长秋、永宁、永寿四组宫殿.汉武帝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在长安西南修建章宫,属于园囿性质的离宫。其中有凤阁,脊饰铜瓦,又有井干楼和置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值得特别指出的是2002年夏,在湘西龙山县里耶镇出土了秦代简牍二万余件,同时清理了秦古城,填补了湘西地区乃至全国秦代地方古城考古的空白。ﻫ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总体复原鸟瞰

ﻫ汉长安南郊礼制建筑中心建筑复原二、雕塑1。对外文化交流与秦汉雕塑

秦汉雕塑规模之大、艺术之精前所未有。始皇陵陪葬坑内出现成千上万与真人差不多大小的陶塑作品,制作精美,形象个性鲜明。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的实物,没有关于秦代以前进行大规模雕塑活动的材料.我以为,这除了一千多年来青铜工艺提供的经验而外,秦代工匠吸收了古希腊雕刻技巧也是重要原因。雕刻因是工匠的专职,故史书无闻。但西方魔术杂技、鸵鸟蛋已明载史册。ﻫ

2.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东5公里处,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发掘的兵马俑坑距墓1.5公里,1974-1976年共发掘三处,最大的一号坑总面积有12600平方米。按1、2、3号坑出土的兵马俑排列形式复原,应有武士俑7000多个,驷马战车100余辆,战马100余匹。兵马俑差不多与真人马等大,按始皇生前的实际阵容排列.ﻫ秦始皇陵外观

ﻫ秦始皇陵兵马俑全景

ﻫ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ﻫ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兵马俑用泥质灰陶制成,俑头和身躯四肢分开制作,然后套和,塑成后入窑烧制,最后进行彩绘.彩绘的颜色有绿、粉绿、朱红、粉红、紫蓝、中黄等,艳丽而丰富。雕塑手法采取捏、塑、堆、贴、刻等多种技巧。形象塑造既注意整体概括,又注意细节刻画,可谓“至广大、尽精微”.1980年在始皇陵西侧约20米处的陪葬坑内又发掘了两辆铜车马,铜车马个体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完全仿真。铜车马均加彩绘,以白色为基调,配以朱红、粉红、紫、蓝、绿、黑等色,与金银饰件相配。1993年又新发掘了兵马俑坑,出土了几千件兵马俑和上万件铜兵器。并发现了着彩兵俑。ﻫ铜车马俑局部ﻫ铜车马局部

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与希腊雕刻比较,有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国雕刻所特有的装饰性和绘画性,此特点是商周青铜工艺留下来的传统。它代表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

ﻫ3.汉代雕塑

ﻫ汉代陵墓雕刻与秦代的相比,简括雄浑,整体感强。原因是多方面的:始皇陵兵马俑要求如实再现秦始皇统军征服六国的强大威势,写实手法最合适。秦集六国能工巧匠于咸阳,人才济济。陵修成后,大部分能工巧匠被坑杀,汉塑水平自然受到影响。其二,秦汉文化传统不同,秦继承中原周文化的朴实。汉为楚国之后,而楚文化充满了对宇宙的奇异幻想,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汉代大型陵墓雕刻也已发现,数量也很多,但个体比秦俑小得多,整体看来似乎也不如秦俑精致.ﻫ汉代大型纪念性雕刻,以汉武帝茂陵陪葬墓之一――霍去病墓前石刻为代表。这些石刻是为纪念西汉名将霍去病(前140—前117年)建造。雕刻家强调整体效果,对原石稍加修饰,省去细节,近看是兽,远观是石,感染力极强。霍去病墓前尚存大型石刻十四件,题材有马踏匈奴(11)、跃马、卧马(12)、卧虎(13)、卧牛、卧猪、卧象、野人、野人搏熊(14)、怪兽食羊、石蛙、石蟾、石鱼(两件)。均采用象征手法。

其中主题最为鲜明的《马踏匈奴》,高168厘米、宽190厘米。表现一匹肃立的战马踏倒仰卧在地、手持弓箭作垂死挣扎的敌人,像征性地歌颂霍去病的战功和他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马踏匈奴》《跃马》是用整块大理石雕成的,只雕出马的大形,细部则用淡浮雕加阴线刻画,简练概括。

ﻫ霍去病墓前石刻之《跃马》《卧虎》,是用整块石头雕大形,虎的四肢及皮的斑纹,以深浅不同的阴线表现,让人感觉虎皮松软似可触摸。

ﻫ霍去病墓前石刻之《卧虎》《野人搏熊》着力表现力士的强健和勇敢,二者扭打在一起,力士双手紧紧搂住熊身,熊张口咬住力士的下唇不放,力士张嘴露齿以牙还牙,熊后腿直伸,使尽浑身力气。然而力士虽显出忍耐痛苦的神情,但内含必胜的力量。不失为杰作。

霍去病墓前石刻之《野人搏熊》汉代陵墓陶塑也有大批发现,如推测为西汉文、景时期名将周勃、周亚夫父子墓的随葬陶俑群发现于陕西咸阳市杨家湾。为一个以骑兵为骨干模拟送葬的军阵,排列于最前面的六个坑内的是583件骑兵俑。其后四个俑坑内,有步兵俑1800多件。各高44.5—48。5厘米。这些俑均为模制,彩绘保存完好。1984年于徐州狮子山西汉兵马俑坑,探明兵马俑总数达4000个以上,发现四处埋有骑兵等兵种陶俑的坑,初步揭示了军阵的基本布局。从出土文物的规模来看,此墓应为王侯一级。兵俑个体较小,高仅34-43厘米。均为模制后烧成,然后着色.两墓出土的兵马俑,其艺术性较始皇陵兵马俑要差。ﻫ1990年夏,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渭水北岸的阳陵(汉景帝陵),发现大规模陶俑群。初步估计,阳陵埋藏陶俑在四万件左右,是迄今发现的等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西汉早期陶俑群。陶俑面部刻画细致,面型圆润,有一定个性,一反汉代雕塑类型化的传统,为汉代雕塑史增加了光彩的一页。2002年11月,在山东章丘市又发现了西汉早期彩绘兵马俑,马头呈枣红色.牵马人呈灰色,其个体大小与徐州狮子山者近似。汉代陶俑中值得特别加以介绍的还有下列几件:

山东济南无影山出土的“乐舞杂技俑"。在一长方形陶盘上塑造了22个人物形象,计有杂技俑4人、舞俑2人、乐队8人(残缺1人)、指挥1人、观者7人、突出表现乐舞、杂技时的热闹气氛。这组陶塑制作手法古拙,但缺少精彩的细节刻画。在已出土的西汉小型彩陶俑中,这是首次出现的乐舞杂技俑群。ﻫ四川出土的两件说书俑,非常精彩.一为站式、一为坐式。坐者赤足裸上身,左腋夹手鼓,右手握鼓棒前伸,屈左腿,抬右腿。方面大耳,满额皱纹,大鼻硕口,眉飞色舞.站立者赤裸上身赤双足,缩颈扭腰,一手捏鼓,一手持棒似在敲击.眯着双眼,咧嘴吐舌,神情滑稽。两件说书俑均头大身短,比例夸张,神态活现。

ﻫ四川出土是站式说书俑

四川出土的坐式说书俑大量的汉代动物陶俑,也多能传达出各种动物的形神.用于殉葬的木俑趋于类型化,无明显动态,面部亦无明确表情。刀法简练,形体概括,色彩艳丽。与战国木俑一脉相承。

汉代青铜俑出土数量不如陶俑多,但不乏精品。位于甘肃武威雷台的东汉末年张君将军夫妇墓出土了一批青铜车马仪仗俑,包括铜马39匹,铜车14辆,铜武士俑17个,各种奴婢俑28个。规模之大,前所未见。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铜奔马,它表现一匹飞奔的马,落地的后蹄踩住了一只展翼的飞鸟,马的动作轻盈,一点也没有伤着小鸟,倒像是飞鸟承托起奔马,一起翱翔在半空。马的体型完美匀称,整个重心都落在踩飞鸟的那只足上,完全符合力学。这件铜奔马个体不大,长45、高34。5厘米。称得上是一件杰作。

ﻫ“马踏飞燕”铜奔马三、工艺

用来装饰生活的工艺美术,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大发展。其中青铜、玉器、陶瓷、纺织、漆器、造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成绩。1.铜器

战国以后,随着铁器的推广,铜器的神圣地位被打破,不再扮演主要装点礼制的大角色,而是充当装饰人们生活的小角色.正因为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制作得更加精致,如铜镜、灯、樽、炉、车、云南滇族的铜鼓、北方匈奴族的青铜工艺等.

秦汉铜镜总的发展趋势是精致化、世俗化。背面的纹饰带三圈五圈不等,有的在纹饰带间穿插一圈或两圈文字(铭文),以表达人们的美好心愿。秦代及西汉初期铜镜还沿用传统青铜纹饰,如蟠龙、蟠夔、蟠虺、蟠凤、云纹等,但这些纹饰都经过抽象化、图案化,写实成分基本已经没有了。西汉中期以后,这些纹饰渐渐废弃不用,代之以草叶、云气、涡纹、乳钉、绳弦纹等。西汉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享乐之风的漫延,铜镜花纹装饰也日渐富丽,花纹题材有四灵(龙凤龟麟)、禽兽、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镜形以圆形者为多数,也有方形的。镜背面纹饰核心有圆形、方形两种。纹饰核心为方形的圆形铜镜称之为规矩镜,如“规矩禽兽镜”、“规矩四神镜”、“规矩五灵镜”等,其中的精品多为少府所属尚方官手工场铸造。制作纹饰的手法有刻画、镶嵌、浮雕等,东汉中期以前流行前两种,浮雕纹饰法产生并流行于东汉后期.

斗兽纹镜

直径10。4厘米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此镜为罕见的秦镜珍品,它继承了战国时楚镜的风格,铸造精美。

昭明透光镜西汉直径1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ﻫ镜纹样简洁质朴,以铭文作为装饰主题,作于西汉中期。此镜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它能产生“透光"效应,故称透光镜。镜正面微凸,打磨光亮,当光照射在上面时,其相对的墙上会映出镜背纹样的影像.研究实验表明,这是由于铜镜在铸造冷却、研磨时,镜面产生与镜背花纹相对应的肉眼不易觉察的微小起伏造成的。透光镜亦被称为幻镜、魔镜,发现甚少。

鸟兽规矩纹镜东汉直径15.8厘米,重566克ﻫ河南洛阳谷水八十七号墓出土

河南洛阳博物馆藏规矩纹镜是汉镜中相当精美的一类,“规矩纹”与四神、禽兽的组合是新莽至东汉前期最流行的铜镜图案,而其变体又延续流行到东汉未年。“规矩纹”的寓意如今已难确知,但相信同当时风靡的五行学说、神仙思想有联系.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象征着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各自代表了春、秋、夏、冬四个季节。这种纹样也盛行于汉代,但它们不仅见于铜镜,还大量装饰在瓦当,石刻等上。

ﻫ骑马龙虎画像镜东汉直径18.3厘米1975年浙江绍兴五星公社新建大队出土主纹为四只乳钉分做四区,分别为青龙、白虎、异兽和骑马羽人,它们形体颇大而地纹稀疏,故显得格外舒展。图示的铜镜出土在绍兴,这里汉属会稽,是东汉中期至魏晋时的铸镜中心.东汉时的主要产品是各式神兽镜和画像镜.神兽镜和画像镜以浮雕手法表现主题图案。改变了以前以线条为主的方式,令图案更加醒目,这在艺术是有意义的.

汉代灯具大多比较讲究造型,把实用和欣赏巧妙结合起来.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北满城刘胜妻窦绾墓出土的“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西汉高48厘米重15.85千克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长信宫灯”通体鎏金,作一宫女跪坐之姿,宫女身着宽袖、交领深衣,面部饱满,眉目清秀,神情端庄,体态优美,不失为人物雕塑艺术的精品。宫女左臂下垂执灯座,右臂举起,衣袖与灯盖相通,点燃后烟尘通过衣袖而集中于人体之内;灯座可盛水,能将吸入体内的烟炱溶于水中,这就保持了室内空气的清洁,另外在其灯座上还有活动的环壁形灯罩,根据需要可以调整照射方向,控制灯光的强弱。灯座、灯罩、头部还可以拆卸,便于擦拭清除烟尘,真可谓巧夺天工.ﻫ浮雕鸟兽纹樽

西汉

通高25,口径23厘米

ﻫ1962年山西省右玉县大川村出土

山西省博物馆藏器表采用浮雕式装饰。腹壁中间有凸起的宽带将纹饰分割为上下两层,饰各种走兽、禽鸟活跃于山峦间,有龙、凤、虎、鹿、牛、羊、兔、熊、豹、猿猴、狐狸、骆驼及神话中的异兽等达十多种。画面布局饱满,所饰动物作上下交错排列,富于节奏感.动物或跑,或立,或飞翔、或嬉戏,情态各异,皆间以峰峦,使之统一于一体,获得完美的装饰效果。各种动物形象塑造颇为生动,有较强的体积感。盖面亦饰两周浮雕式动物纹。

此器口沿和盖沿刻有隶书铭文,自名“铜温酒樽”,作于河平三年,即公元前二十六年.这种形制的器物战国时已出现,汉代较流行,自宋以来称之为奁。此器的出土使过去的误称得以纠正。

云南滇族的青铜工艺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最富特色的是铜鼓,这是一种打击乐器,造型别致,鼓面和外边一圈图案也很精致,周边还有立体动物雕塑.北方匈奴的青铜工艺,也有不少精彩的作品,尤其是马饰和带钩,其工艺之精远非中原所能比。

西汉铜鼓高11.3厘米,口径4。5厘米,

197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出土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鼓为丰肩,束腰,底外撇。鼓面中心有太阳纹,周围是鱼翔鹭.鼓身上则装饰有锯齿纹、圆圈纹、羽人划船和羽人舞蹈纹等。ﻫ

2.玉器

秦汉玉石工艺,在传统基础上继续提高完善,其中最富特色也是空前绝后的是作为殓具的玉衣。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的皇帝和高级贵族所特有的殓具。它是将玉片用金属丝缀合而成的.按《续汉书.礼仪志》说,依身分不同,所用金属丝有金缕、银缕、铜缕三种。完整的汉代玉衣最早见于河北满城1、2号西汉墓.以1号汉墓出土者为例,其玉衣共用玉片2498片,多数为长方形,也有方形、梯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缀合后把尸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其用意是希冀尸体不朽。商周以来人们已开始用玉装殓,防止尸体腐烂,身上放玉壁、口中含玉、鼻孔塞玉、耳中填玉、两眼盖玉。在山西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出土了西周“玉覆面”,汉代将“玉覆面"扩大为包裹全身的玉衣。ﻫ金缕玉衣长188厘米,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满城汉墓墓主是汉景帝之子、武帝之兄、中山靖王刘胜夫妇,所以丧仪按帝王规格.玉衣长1。88米,由2498块玉片和1100克金丝缀合而成,玉片都经过仔细打磨抛光,素面而未加雕饰。其妻窦绾的玉衣长1.72米,用玉片2160片,金丝重约600克。ﻫﻫ3.漆器

ﻫ秦汉漆器工艺,是中国漆器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制作之精远胜前朝。秦汉墓出土的漆器以饮食器和妆奁器为主,造型比较轻巧,较多使用薄板卷木胎和夹纻胎,纹饰偏重平面彩绘云气、圆点纹、波折纹和几何形勾连纹.秦代漆器品种据考古发掘可知有漆盒、盂、奁、壶、漆卮、漆樽、耳杯、漆勺、漆匕、漆木梳等器物,均为木质胎。大多是里红外黑。以湖北云梦睡虎地和江陵凤凰山出土者为代表。汉代漆器出土最多。仅长沙马王堆三座轪候家族墓献出土漆器700多件,为迄今为止集中出土的数量最大的一宗西汉前期的漆器.主要器形有鼎、盒、壶、钫、卮、匕、耳杯、具杯盒、盘、匜、奁、案等。其中以耳杯为大宗,几乎占随葬漆器的半数,盘也在200件左右。此外还有漆棺、髹漆的兵器、乐器和杂用器。绝大多数也是木胎(旋木胎、斫木胎、卷木胎),有少量的小卮、小奁作夹纻胎.器表纹饰以各种变形云纹、龙凤纹(云龙、云风纹)和圆点、菱形、环形、方连变体等几何形图案花纹最多。还有少量的花草纹和写生动物纹。使用单线勾勒和平涂手法,笔势活泼,富于变化。画面盛行三分式布局,有的作四分式,构图繁缛而不紊。据分析,漆器花纹的绘制方法主要有三种,使用最多的是漆绘,其次是油彩和针刻。此外还有"堆漆”技艺。ﻫ西汉后期的漆器,出土数量较前期少,但出土地点比前期多,尤其是古代漆器难以保存的黄河流域各省区,也有一些发现.西汉后器漆器以江淮地区出土最多,保存最好。扬州、徐州、连云港附近西汉中晚期墓葬出土漆器尤为集中。山东临沂、文登、莱西也是出土西汉后期漆器的重要地点。其中以莱西岱墅汉胶东国王室墓出土的银扣器和银平脱器最为名贵。银平脱装饰在汉代漆器中较为罕见,是用薄银片切割成所需花纹形状,嵌贴于涂漆后的器胎上,再在银片上加涂与底色相同的漆,使漆地与银片平齐,干后磨去银片上的漆层,显露出银质花纹。平脱漆器至唐代颇盛行。湖北光代五座坟5号墓出土的银扣彩绘漆奁和银扣金平脱奁,可以作为西汉后期江汉地区漆器的代表作。3号墓和6号墓出土的漆卮,在针刻线条内再填以金彩,被推定为我国古代漆器"戗金”工艺的最早标本。关中地区发现汉代漆器较少,1975年咸阳马泉西汉晚期墓中出土的银扣平脱奁盒和漆罐,却是精彩绝伦的珍品。漆奁上的平脱图案,表现出车马、人物、狩猎、杂技等多种形象,姿态生动。标志着金银平脱技巧的成熟.总观西汉后期的漆器,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夹纻胎漆器和扣漆比例显著增大,金银平脱器普遍出现;二是漆工艺的分工更加精细。从贵州镇、平坝出土的蜀郡、广汉郡工官制品上,已依次标出素工、揉工、上工、铜扣(或作铜耳)、黄涂工、画工、月工、清工、造工等八个工种,可见漆器的制作至少要经过八道工序。ﻫ东汉时期的漆器,进一步减少,这大概是因为青瓷器的崛起改变了社会风气的缘故。东汉漆器工艺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漆器附件除金扣、银扣外,还有绿松石、玛瑙、珍珠等,而且在附件上刻镂或镶嵌出流云、鸟兽、花卉等精美的纹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漆器工艺向其他领域转变的迹象。

彩绘鱼鹭纹漆盂秦高8.8,口径29,底径16厘米ﻫ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一一号秦墓出土

湖北省云梦县博物馆藏ﻫ盂的底部有“亭"字烙印和针刻文字、符号。据专家研究得知,此器是咸阳市亭所属漆工场所造。

云纹漆鼎

西汉

通高28,口径23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ﻫ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500件,其中一号墓出土184件,三号墓出土316件.这批漆器品种丰富、制作精美,是汉代漆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此墓鼎同出七件,形制相同,大小有别,表明汉代具工艺发达,除制作小件日用器皿外,还制作大件成套漆礼器。此器底有标明其容量的朱书“二升"铭文。

云纹漆具杯盒

西汉通高12。2,口长19.6,宽16.5厘米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ﻫ盒口沿处有黑漆书“轪侯家”三字,耳杯内心有红地黑色“君幸酒”三字。此器根据墓中出土的竹简《遣册》(随葬物清单)所记“具杯盒”定名,为酒器,是轪侯(长沙国丞相利苍)家专门定做的。

ﻫ平脱兽形银片漆奁

西汉

通高12。5,盖径20。7,底径19.8厘米

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故城遗址附近墓葬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此奁内还放置七件小漆盒,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及马蹄形。小盒外涂赭色漆,朱绘柿蒂纹、云纹等。纹样布局因形而异,主题突出,如七个小盒盖顶皆饰柿蒂纹,方、圆盒上为常见的四瓣花纹,椭圆、长方盒上四瓣花变形、拉长,而马蹄形盒上则为三瓣花纹,整体上和谐统一,亦与漆奁的纹样相协调。

彩绘三鱼纹漆耳杯

高5.9,长21.3厘米

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出土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藏4.织绣、印染工艺

秦汉时代的织绣和印染工艺有很大的发展,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汉代纺织品,特别是西汉前期,有长沙马王堆、江陵凤凰山和河北满城汉墓的发现,所出资料尤为丰富。其中马王堆1号汉墓所出织物,保存得异常完好。通过现代化科学手段测定,马王堆丝织品的原料是桑蚕(家蚕)丝纤维.这些丝纤维的单纤很细,和近代缫出的最精细的纤度十分接近,说明当时的缫丝技术已相当进步。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丝织品,品种相当齐全,平纹组织的绢、纱,单色起花的绮、罗,彩色起花的锦,以及刺绣、印绘的织物,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另外还出有麻织品和毛织品。当时纺织品的主要原料是丝和麻,麻纤维须捻合成线,才便于上机织布.麻纤维较短,尤其是大麻纤维更短,芒麻纤维较长,但也不如丝,仍须捻合成线才便于用来织布。丝与麻类不同,在自然界中,丝属超长纤维,其长度达1000米。所以丝织品占多数.汉代丝织品统称为帛或缯。绢在汉代特指未经漂练的泛黄之帛。织造平纹绢工艺较简便,在出土的汉代丝织品中数量最多。织造单色提花丝织品其工艺要较平纹绢复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菱纹罗,一般为每平方厘米100×35根左右.平纹的绢、纱和提花的罗、绮都是素织后再成匹地染成各种色泽,而彩色提花丝织品锦则是用事先染好的彩色丝缕制织,代表汉代织物的最高水平的马王堆两座汉墓都曾发现多种不同纹饰的锦。其中有花鸟图案、植物图案和几何图案。锦的织造难度大,故相当昂贵,所以东汉刘熙《释名。释采帛》说:”锦,金也.作之用功重,其价如金;故其制字从帛与金也。"汉锦的主要产地陈留郡的襄邑(今豫东睢县一带).常见的汉锦为二色锦或三色锦。二色锦用两种颜色的经线,三色锦用三色经线。西汉前期与西汉晚期至东汉的锦皆以经线显花,织造技术亦大致相同,但这两个时期中锦的风格却不一样,这主要是由于图案设计与色彩搭配上的区别所造成的。西汉中期以前的锦,其图案多以分散的小图形与点子、线条相组合,上下交替排列,满布在整个幅面上,有时甚至稍嫌琐碎.在色彩方面,这时追求一种雍雅含蓄的效果,虽然花纹多用鲜明的朱红色,但分布在深沉的红棕、暗褐地子上,并不显得很突出。至西汉晚期与东汉时,织锦工艺却面目一新.首先是,这时锦的图案不再以散点的方式排列小块几何纹为主,它已经成功的把当时出现在漆器、釉陶和画像砖上的云气、禽兽纹搬到锦上来。在这种图案中,云气流动,禽兽生动活泼。随着社会享乐之风的盛行,出现了表达人们美好理想的文字锦,如新疆罗布淖尔出土了”长乐明光"锦,尼雅出土了”万世如意"锦、"望四海富贵寿为国庆"锦等。这时锦的色彩也是绚丽多彩。

汉代刺绣、染色、印花工艺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刺绣在商代已经出现。绣品在汉代仍然是很珍贵的,其价值远在锦之上,刺绣较织锦更为费工。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绣品有40件。其中最多的是"信期绣"、"长寿绣"、"乘云绣”三种,均为旋涡状纹样,间或夹杂有螭头状图形,是由蟠螭纹向云气纹转变的一种过度形态.类似的纹样在各地出土的绣品上时常出现。这类旋涡纹由各种卷绕的弧线构成,它们的弧度或互相平行,或张开,或收敛,但必须流动洒脱,才能表现出美感,因此在技术上有相当高的要求。从出土的标本来看,针脚大多整齐匀称。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一件以黄绢作坯料的长寿绣,为了使花头的尖端更细,还采用了类似接针的绣法。这里的绣品上还保留着用细线起稿的痕迹,而技艺高超的绣工在飞针走线之际,时常对底样作出修改,更可见其熟练的程度。汉绣仍以开口索绣和闭口索绣为基本针法。

素纱襌衣西汉身长128,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博物馆藏

纱是平纹方孔的轻薄丝织物,古人常用它做夏服和内衣。襌衣即单衣,是一种无衬里的长衣。图示的这件并无花纹,但却珍贵至极,这是因为它极其轻薄,重量不及一两,若除去领、袖的锦边,仅约四十克,薄逾蝉翼,真有似烟若雾的感觉。即令今日,缫制出如此匀细的蚕丝也大非易事,而纱的孔眼又均匀清晰,显示出极高的织造水平。

香色对鸟菱纹绮西汉幅宽51,长64厘米,重13。2克ﻫ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按照现代的组织学分类,绮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丝织物。这幅绮的图案为三排纵向的连续菱纹,菱纹内置横向的对鸟与两种不同的花卉,每个菱纹长6.2、宽4.8厘米。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非锦类丝绸,纹样以菱纹居多,而这一类却在菱形内填以优雅大方的对鸟和花卉,显得十分新颖。ﻫ“永昌锦“

东汉

残长53。4,宽15厘米1980年新疆罗布泊楼兰故城东七公里高台墓地二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

经线起花,蓝地,黄、褐、草绿色花。在变体云纹中,织出虎、羊、带角翼兽、禽鸟等,并有“永昌”二字。ﻫ折枝葡萄纹双面锦

残长11.5,宽6.8厘米

ﻫ1984年新疆洛浦县赛依瓦克二号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这是已知最早的双面锦实物。双面锦由两组经线分别和两组纬线交织,上下两层。与一般织锦不同,其正反两面都有图案。这一片土黄色地,其上显出酱紫色和绿色的折枝葡萄纹。图示的残片虽然碎小,但写实的风格已展现无遗。这种风格的汉锦还是首次发现,它与习见的汉代装饰迥异绝殊,倒与当地和楼兰遗址出土的几片缂毛风神相通,而那些缂毛最可能的产地在西方,古代新疆文化内涵的丰富由此可见。

ﻫ绢地“信期绣”

西汉

幅宽49.5,长50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烟色绢地,辫绣花纹,以浅棕红、朱红、深绿色彩线绣出变体云纹和卷草,纹样飘逸潇洒.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绣品四十件,其中各式“信期绣"有十九件,数量最多,也最精美.“信期绣"的定名是根据“遣策”竹简,此名的意义尚无定论。

ﻫ绢地“长寿绣”

西汉

长57,宽40.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黄色绢地,辫绣针法,以浅棕红、紫灰、橄榄绿、深绿等色彩线绣出十余种穗状的变体云纹,其间还绣出若干小圆点,布局紧密,给人以风云流动之感.“长寿绣”之名也是得自“遣策"竹简,含义亦待查考.

绮地“乘云绣”

西汉

长50,宽40。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ﻫ黄色对鸟菱纹绮地,以朱红、绛红、浅棕、藏青等色丝线辫绣花纹,图案祥云缭绕,其间又有一个眼部夸张的凤头,凤身已同云纹相联,主题大约是凤鸟驾云飞翔.“乘云绣”的命名还是根据“遣策”竹简.5.陶瓷工艺

秦代日用陶器发现不多,但从陕西临潼秦俑坑出土的大量兵马俑分析,可以想象当时制陶技术的高超.入汉以后,制陶工艺又得到进一步开拓,地面上的砖瓦、日用器皿以及地下坟墓里的明器,及各种陶俑,其中最典型的是施以彩绘或加黄绿釉的陶器,为后来的唐三彩打下了基础.彩绘陶在战国时期已较为流行,汉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汉代的厚葬之风有密切联系,在中原地区出土了大量用于殉葬的彩绘陶器。装饰色彩丰富,有红、黄、赭、黑、白等色,装饰题材有几何纹、人物故事、祥禽瑞兽等,以仿制漆器装饰效果的彩绘陶较为常。釉陶色彩有黄绿、褐等色,是采用含铅的低温(800℃秦汉原始瓷,虽然在烧制技术、掌握火候、装饰等方面有所进步,但尚未发生质的变化.经过三百多年的经验积累,至东汉末年,终于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瓷器。在浙江上虞、宁波、慈溪、永嘉等市县先后发现了汉代瓷窑遗址。在河南、河北、湖南、湖北、安徽东汉晚期墓葬和江苏高邮邵家沟汉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瓷制品,尤以江西、特别是浙江发现得更多.其中有东汉“延熹七年”(公元164年)纪年墓中所出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墓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联罐、水井、熏炉和鬼灶;“熹平五年”墓出土的青瓷罐,还有与朱书“初平四年”(公元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纹四系青瓷罐。这些有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出现,使我们确信,我国瓷器的发明不会迟于汉未,把它定为东汉晚期,应该是比较确切的。由原始瓷发展为瓷器,是陶瓷工艺上的一大飞跃。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器、漆器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所以它一经出现,即迅速地获得人们的喜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瓷器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给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瓷业的空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彩绘陶壶

西汉

高49,口径18厘米

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河南省博物馆藏

此壶为汉代彩绘陶的典型器物,器体较高大,为汉代常见的造型样式,纹饰已褪色。器表施白色陶衣,用红、黑彩弦纹将器表划分成宽窄不等的多层装饰带。腹部主体部位绘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与回旋缭绕的云气纹相结合,构成富于动感和浪漫气息的画面。线条流畅,卷曲变幻,极具表现力;色彩配合巧妙,红、黑、赭、黄多色相间,产生丰富的装饰效果。颈、腹还分别绘有横折线点纹、竖折线纹、云气纹等几何纹饰,上下两层皆饰醒目的锯齿纹,彼此呼应。

ﻫ彩绘陶鱼鸟纹盆

西汉

口径55厘米

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陵山窦绾墓出土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ﻫ

此盆仿自漆器,追求同期漆器的装饰效果。

铅釉浮雕狩猎纹陶壶

高42.5,口径16.5厘米

陕西西安郭家村出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ﻫ瓶上装饰一周狩猎纹浮雕带,表现山野间群兽奔跑相逐,一人骑马弯弓待射的画面.虎、鹿、羊、马、飞禽等动物特征鲜明,细部刻划生动,方寸之内见精神。众多形象齐集,布局紧凑。通体光润,更突出浮雕的装饰效果。

此壶是汉代铅釉陶的代表作品,体现了汉代艺术质朴、强健的风格。

原始瓷双系罐

东汉

高32.2,口径12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罐为东汉原始瓷中的精品。上腹部由三组弦纹分割为由上至下层层相叠的三层区间。上二层饰刻划纹,为多头一体的飞鸟纹组成的二方连续纹。上层为五、六头一体的飞鸟四组,前后两组之间划虎头纹;中层是三头一体的飞鸟六组,鸟头夸张,皆有羽冠,用劲利的线条刻划回旋卷曲的体态,鸟体饰篦点.这种飞鸟图案与汉代漆器、织绣上的凤纹风格一致,表现传说中的祥禽瑞兽,富于浪漫的表现手法,动感较强。

青瓷水波纹四系罐

东汉

高19.7,口径10.8厘米

ﻫ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汉代遗址出土

浙江省上虞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器体通施青釉,釉面均匀,胎质洁白致密。经测定,该器的胎质、釉色和烧成温度等已达到瓷器的标准,烧成温度达1200℃ﻫ青瓷绳纹罐

东汉

高17.6,口径11。1厘米

1978年浙江省奉化县白杜熹平四年(175年)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局藏此器出土于带有纪年的东汉墓中,更进一步确证了东汉时青瓷烧成已较为稳定。第二节秦汉绘画

ectionTwoPaintingofthePeriodofQin—HanDynasty一、壁画

秦汉壁画,从文献记载看是很丰富的.可惜项羽的一把火,大多已化为灰烬。汉代壁画实物资料丰富。ﻫ秦汉绘画的发展,与统治者的重视和社会风俗密切相关。后宫墙壁有壁画“九子母”,皇后怀孕后就常看那些画,颇似胎教。汉成帝出生在“甲观画堂”,据考证画堂四壁画满了壁画。汉统治者把美术作为表彰功臣、激励后生的宣传工具。史书记载,汉代不止一次地进行图绘功臣的活动。如西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匈奴单于始入朝,为表彰在边关出生入死的“股肱之美”,令画工在麒麟阁画功臣十一人。东汉明帝永平三年(公元60年),感念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功臣,下令在洛阳云台画功臣二十八人。被分封到山东去的恭王刘余在“鲁灵光殿”内画开天辟地以来的各种传说。各地方衙署也画壁画,以表彰政绩卓著的地方官。

汉厚葬风气极盛,修帝王灵寝,耗资巨万。造功臣陵墓,树纪念性石刻,以示褒宠。墓室多以砖石为之,墓壁雕饰绘画,棺椁多加漆绘.出殡时高举画幡(铭旌),形象复杂,色彩斑斓。宫殿、墓室壁画ﻫ1982-1985年对秦都咸阳城宫殿区进行发掘,其中在附属于第一号建筑基址的2号、3号建筑基址,发掘回廊、宫殿等遗存,发现了大批壁画,内容有人物、动物、植物、建筑、神怪等.色彩有红、黑、白、朱、紫红、石黄、石青、石绿等。70年代在秦宫遗址灰烬中曾发现过两块壁画残片。

汉代墓室壁画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截止到目前,已经发掘汉代壁画墓30多座。分布于辽宁、河南、河北、山东、内蒙古、江苏、山西、陕西、甘肃、广东等省区.汉墓壁画题材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七类:ﻫ(l)表现墓主庄园生产活动的农耕、桑园等。ﻫ(2)表现墓主仕宦经历的车马出行等。

(3)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等。

(4)宣传伦理道德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等。

(5)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等。

(6)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等。ﻫ(7)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ﻫ各类内容的分布,一般是1、2、3、4类多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5、6、7类多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ﻫ墓壁材料分砖石两类,一般是先在砖石表面抹一层石灰泥,干后作画。作画步骤是先用墨笔勾轮廓,然后平涂颜色,画面效果质朴。ﻫ如1957年在洛阳老城西北烧沟发掘的第61号汉墓(后按原样移入洛阳王城公园内),是用空心砖和小砖混合建筑的砖室墓。壁画分别画在墓顶、门额、隔墙和后壁上。内容有天汉图、神话和历史故事。天汉图画在墓室顶壁上,墓门内的门额上素面长方空心传中上部浮雕一只公绵羊.羊头左下部画“虎吃女魃图",女魃裸体躺树下,头发缠树枝上,身上站立一只长有羽翼的猛虎,虎右爪抓住女魃头顶,口吃女魃右肩。ﻫ该墓室隔墙上的历史故事画,更加精彩。故事描写的是二桃杀三士的传说。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三位开国武将田开疆、公孙接、古冶子,居功自傲,成为齐景公的心腹之患。晏婴设计除之。盘中放二桃,让三人论功请桃。田与公孙自恃功高,先后取桃,古冶子大怒,摆出自己救驾之功逼迫二人返桃.田与公孙自愧不如,返桃,拔剑自刎。古冶子见二人自杀,追悔不已,亦返桃,自刎。画面描写田开疆返桃,公孙接左手擎领准备自刎.右面是古冶子双手把剑,似正逼二人返桃。三人皆胡髯倒竖,臂生长毛。画工已注意到通过描写不同姿态、不同角度来区别三人。ﻫ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ﻫ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虎吃女魃图》局部ﻫ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之《二桃杀三士图》局部

该墓后室背壁画有一幅“鸿门宴图”,画幅横长呈梯形。画面人物共八人。全画形象夸张,手法古拙。但整个表现手法还较幼稚,带有明显的说明性.

洛阳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之《鸿门宴图》局部

西汉中期(昭、宣时代)的卜千秋墓室壁画,是又一处高水平的汉画实物。1976夏在洛阳面粉厂发现。根据墓室砖上有编号和砖缝间的排接痕迹来分析,画是在室外完成的。壁画分布在墓门内上额、后壁和墓顶.内容分三部分:ﻫ(1)天空、始祖;(2)吉祥、驱邪;(3)升仙;

壁画主体在墓室顶壁,描绘女墓主乘三头的凤鸟,捧三足金乌;男墓主乘龙(蛇)持弓,在仙女、仙翁的导引和神异动物的护卫下,前往“仙山琼阁”的场面。对线描的出色运用,是该墓壁画的一大特色.作者通过运笔的疾徐、顿挫、虚实、转折等变化,巧妙地使线条疏密、长短、方圆等不同韵律恰当搭配,造成流动感。该墓壁画使用的颜色只有朱砂、淡赭、浅紫和石绿四种,以朱砂为基调,热烈而奔放。ﻫ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之《伏曦女娲》ﻫ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之朱雀

在东汉墓室壁画中,保存最完整、反映现实生活最丰富的,当属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此墓位于和林格尔县东南40公里处,规模宏大,用青灰砖建造,是具有墓门、前室、中室、耳室的多室墓。全墓共有彩画50多组,所绘人物、车马、鸟兽、城垣等,造型生动。所用有土红、朱砂、赭石、石黄等矿物质颜料,已熟练掌握渲染、赋色的技巧。和林格尔汉墓《乐舞百戏图》,绘于中室北壁右下角,面积为80×110厘米。画面右侧为九人乐队.左上角为六位观赏者,一人居中,五人围坐。画中偏左是一面巨大的建鼓,鼓中间穿立柱,两鼓手正用力敲击.随着乐队的伴奏,艺人在表演杂技,有跳丸、飞剑、舞轮等,热闹非常。人物刻画虽不精致,比例亦不甚得当,但这些质朴的形象显露出画家真挚的情感。辽宁辽阳北园东汉墓室壁画《车马出行图》、河北望都东汉墓室壁画《属吏》、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室壁画《宴饮观舞》、《杂技》、《相扑》等,也很精彩.汉代壁画墓,近年来以河南发现最多,1976年发掘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后,在洛阳附近又发现壁画墓五座。其中以洛阳金谷园村东一座新莽时期的壁画墓规模最大,墓前后室布满了壁画。1984年清理的偃师杏园村一座东汉晚期壁画墓,其中前堂南、西、北壁绘有壁画.因绘成后加砌了一道夹墙,所以壁画保存完好。整幅壁画斑斓瑰丽,为古代壁画之珍品。

河南密县打虎亭东汉墓室壁画宴饮观舞二、帛画

帛画,按照古代丧仪,应称之为“铭旌’.据研究,帛画起源于战国中期的楚国,消失于东汉。帛画的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1.战国中期为兴起期,现有1幅。2。战国晚期为成长期,现有3幅。3.西汉初期为鼎盛期,现有13幅。4.汉武帝时期为扩展期,现有4幅.5.西汉末至东汉为衰亡期,现有3幅。而汉墓帛画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是70年代在湖南长沙、山东金雀山出土的三幅西汉早期墓室帛画。

1972年至1974年,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长沙市东郊,先后在马王堆发掘了三座西汉早期墓,墓主为长沙国丞相轪(音代)候利仓及其妻刘氏、其子利豨(音西).按发掘时间先后,分别定为1、2、3号墓.l号墓主为刘氏,死时50岁左右,尸体安葬距今2100多年不朽,肌肉尚存弹性,实为世界医学史上的奇迹。因此墓从未被盗,所以棺椁保存完好,棺盖板上的帛画(铭旌)也完好如新。2号墓墓主为长沙国丞相轪候,因早已被盗,只发现少量不易腐烂的小件文物。3号墓墓主为丞相之子利豨,此墓虽也被盗,但帛画保存完整。两幅帛画内容形式相近,因墓主性别不同而小有差异。

1号墓帛画呈T型,全长205厘米,描绘人生及美好的理想。内容分天上、人间、阴间三部分。天国部分(22。23)在画面顶部,面积最宽大.正中画人首蛇身的女娲,还有金乌载日,奔月的嫦娥,巨龙升空,二鹤对舞。天国下部与人间相接部分为天门,门阙下有值班的司阍,两扇门阙上各立一神豹。画幅中部描绘墓主的人间生活片段,刘氏拄杖站在中间,其前有二仆人跪下托盘,刘氏身后有三人扶侍.人物下部为二龙穿璧和羽人飞腾。羽人下又有列鼎而食的情景。画面最下部为阴间,土伯(或曰禺强)头顶大地,脚踩地鳌、龟、枭等灵物,土伯身旁有怪兽围笼。这幅帛画构图采取绕中轴线左右对称法,对色彩的运用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线条细劲匀净。表现出汉代人异常丰富的想象力。ﻫ马王堆l号墓帛画

马王堆l号墓帛画局部ﻫ马王堆l号墓帛画局部

3号墓的帛画,其内容和布局与1号出土近似,天国部分占的面积更大,画面顶部的主人公由女娲变为伏羲,人间部分的女主人换成了男性,勾线更富于变化。

山东金雀山西汉早期墓出土的一件帛画,把人间现实生活部分加大,而且充实了内容。包括宴饮、歌舞、纺织、练武等场面。设色似采没骨法,局部加勾勒,更显富丽。三、漆画ﻫ长沙马王堆出土漆棺画,画工利用漆本身光润流动的特性,在棺板上画了奇异的神怪,有怪兽食蛇、怪兽驯豹、豹与猫头鹰、羊头怪射鹤、怪兽拉鹤、怪兽奏乐、人面怪骑鹿、怪兽斗牛、怪兽噬羊等。形象间以卷动的流云作衬托,充满了动感和神秘色彩。如“怪兽噬蛇”,从神鸟叼蛇、送入怪兽口中、怪兽抓蛇欲吞、怪兽挟蛇、怪兽吃蛇等的全过程以连环画形式表现.南方多蛇,人死安葬之后,恐蛇伤害墓主人的灵魂,故幻想有怪兽噬蛇,以保护墓主不受侵害。又如“龙虎斗图",色彩强烈而浓重,龙虎身姿矫健。这里是南方的龙,长相是鳄鱼头、鹿角、蛇身、虎腿、鹰爪.虎的形象也被改装,细长身、狐狸尾。

ﻫ长沙马王堆漆棺ﻫ长沙马王堆漆棺画局

长沙马王堆漆棺画局部

ﻫ长沙马王堆漆棺画局部

漆棺之外,日常生活漆器上也都有画,如食器、乐器、家具、梳洗用具等。50年代出土于朝鲜乐浪郡(今韩国境内)及70年代出土于朝鲜的彩绘“孝子图漆奁”,以肖像的形式描绘当时最为流行的孝子题材,按顺序排列为;孝惠帝、南(商)山四皓、六里黄公、孝妇、渠孝子、侍郎、魏汤、汤父、令口、令妻、令女、口口、等。此画采取喻意的手法,每个人物不作详述,只用相关的动作暗示。

此外,在甘肃武威磨嘴子48号墓出土的漆樽彩画“舞蹈图”与“车马出行图”,陕西咸阳马泉出土的西汉漆奁彩画“狩猎图”等,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显示出色调的浓淡之不同层次.在江苏扬州邗江县胡场西汉墓出土的两幅木板彩画,一块上面画了一武士、一文臣,线条简练流畅,色彩鲜艳明快。另一块画了墓主人欣赏歌舞,艺人在表演杂技,非常生动。第三节画像砖、画像石ﻫSetionThreeReliefBrickSculptureandStoneReliefofQin-HanDynasty汉代美术遗物,留存数量最多、内容形式最丰富的是画像砖和画像石。秦汉时期由于大量使用砖石为陵墓、祠庙、门阙等的建筑材料,画像砖、画像石艺术得以集中展示。据查,汉画像石多发现于山东西部、南部,江苏北部,四川西部的岷江地区,河南南阳及陕西绥德,山西离石等地。汉画像砖多集中于河南洛阳及四川成都,另外陕西也有零星发现,分布范围较画像石窄。一、画像石的代表作及其艺术特征据笔者所知,画像石的艺术手法主要有:ﻫ1。平面阴线刻,即将石面磨平,在光面用金属工具凿刻阴线组成形象。此种手法简便,但效果欠佳.

2.凹陷平面阴线刻,即将正面铲成凹平面,在凹面内用阴线刻绘形象,形象四周留出加工时的粗疏线条,与凹面的平整和流动的线条形成对比,效果颇佳。

3.减底凸起薄肉雕,即将底子铲去一层,使形像凸出画面,犹如浮雕,再用阴线加工细部,再配以几何纹的边框,效果华丽而庄重。ﻫ4.减底平面加阴线刻,即将底子减去一层,形像部分凸出,凸出部分亦磨平,所需形象刻在上一层平面上,远看好象剪影,整体感强。汉画像石多在形象四周加刻一个几何纹或花枝纹边框,对画面起到限定和装饰作用。ﻫ山东武氏祠楼阁人物车骑画像石

山东画像石散见于嘉祥、滕县、济宁、济南、金乡、泰安、沂县、兖州、聊城、费县等广大地区。在这些地区的画像石中,享祠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是嘉祥的武氏祠(28)和长清孝堂山石祠。武氏祠在嘉祥县城南15公里的武宅山,为东汉末年的遗物,艺术手法属于第四类,即减底阴线刻。按内容分刻于石室的不同部位,神仙、灵异、祥瑞等图像刻于顶部,暗寓天降祥瑞之义。因众多形象呈剪影效果,难以刻画面部表情,光靠动态、服饰难以表明人物身分,所以在每个形象旁皆有榜题.有些画含有明确的情节,表现的比较成功。如荆轲刺秦王、泗水取鼎等。《荆轲刺秦王》描写的是秦王环柱而走,荆轲被一人抱住,匕首穿透了殿柱,秦武阳爬在地上发抖。画面气氛紧张,人物做了夸张处理。《泗水取鼎》一画,采取象征手法,影射暴政不得长久。相传秦统一后,派人去泗水捞取水中的周鼎,当鼎刚刚被捞出水面时,乌龟咬断绳索,鼎又沉入水中。打捞者被这变故吓得纷纷倒地.

《荆轲刺秦王》ﻫﻫ《泗水取鼎》滕县和兖州博物馆内所藏的汉画像石,多为减底凸起浅浮雕式,风格粗犷,动态夸张。长清县孝堂山石祠汉画像石为东汉初年遗物,内容也是描写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墓主人生活活动的情况。雕刻手法以平面阴线刻为主,间用减底法,形象以侧面者为主,动作变化不大,平行排列,风格质朴古拙。表现出汉代早期画像石的艺术特征。ﻫ沂南西八里北寨村画像石《乐舞百戏图》山东沂县画像石的突出特点是风格多样、场面宏大.如在沂南西八里北寨村发掘的画像石墓,其画像石的构图有的就很宏大,中室东额上一幅2米长的《乐舞百戏图》,从左到右分四组排列;第一组杂技三人.第二组分上下两部,描写庞大的乐队演奏金石丝竹匏土革等乐器。第三组描写走索、鱼龙曼衍之戏及伴奏者。第四组描写百戏的高潮。画面采取减底阴线刻的手法,但减底时留下不规则的刀痕,造成闪烁流动感。对突出乐舞百戏的热闹气氛起到了烘托作用。

河南南阳是汉画像石的又一集中地。南阳地区汉画像石艺术,起于西汉末,繁荣于东汉中期,衰落于东汉末期。南阳有东汉皇亲国戚、地主、商人的许多豪华建筑和大坟冢,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