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深圳市高职单招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预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在我国暖温带地区,通常土壤养分有效性最好和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A.pH5~6B.pH6~7C.pH7~8D.pH8~9

2.欧洲的穴兔被引入澳大利亚西南部,由于环境适合和没有天敌,每年以112.6千米速度向北扩展,经过16年后澳洲东岸发现有穴兔,从种群数量变动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属于()A.种群爆发B.生态入侵C.不规则波动D.周期性波动

3.影响冬小麦春化的主导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氧气

4.地球环境是指()

A.大气圈B.水圈C.岩石圈和生物圈D.以上各圈层所组成

5.温室效应的加剧不会导致()

A.全球气候变暖B.海平面上升C.大气中CO2浓度降低D.冰川融化

6.下列不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是()

A.净化环境B.涵养水源C.增强温室效应D.保护生物多样性

7.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锥体为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发展趋势呈()

A.稳定型B.增长型C.衰退型D.下降型

8.下面四种生物属于K型生长的是()。

A.苍蝇B.大象C.稗草D.盐虾

9.分布在寒冷地区的内温动物比生活在温暖地区的同种个体大,这在生态学上称为()。A.阿伦规律B.贝格曼规律C.谢尔福德定律D.林德曼定律

10.很多鸟类秋冬季节不能在高纬度地区生活是因为()。

A.温度太低B.食物不足C.白昼取食时间短D.水量太少

11.个体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物种群B.生物群落C.生态系统D.生物个体

12.下列生态系统中,维护自身相对平衡能力最强的是()

A.农田B.湖泊C.热带雨林D.北方针叶林

13.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作用最旺盛的是()。A.热带雨林B.常绿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苔原

14.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

A.过多的氮B.过多的磷C.过多的碳D.过多的氮和磷等

15.物种频度从高到低分A、B、C、D、E五级,按饶基耶尔(Raunkiaer)频度定律,在一个种类分布比较均匀的群落中,属于五个级别频度的种类的物种数的关系是()。A.A>B>C>D>EB.A>B>C>D<EC.A>B<C<D<ED.A<B<C<D<E

16.时间短、范围小、开放式的循环是()。A.地球化学循环B.生物循环C.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

17.生物量是()。

A.一片森林中松树的数量

B.一片森林中啄木鸟或松塔牛肝菌的重量

C.一片森林中一批田鼠的数量

D.一片森林中松树上的叶片的数量

18.种群世代有重叠的指数增长模型中,满足什么条件种群是稳定的()

A.r=1B.r>0C.r<0D.0<r<1

19.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哪种生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A.大型哺乳动物B.小型哺乳动物C.土壤动物D.木本植物

20.尚玉昌先生认为地球人口承载能力为()。A.100亿B.200亿C.150亿D.80亿

21.第一次把植物营养体型称为生活型的人是()

A.洪堡德B.瓦尔明C.达尔文D.奥德姆

22.当光合作用强度因光照不足而下降时,增加二氧化碳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其下降幅度,这表明生态因子的作用具有()。A.阶段性B.限制性C.补偿性D.不可替代性

23.种群的最大出生率是指()。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B.在一定时期内,种群在特定条件下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C.在一定条件下,种群出生的新个体与死亡个体的比率

D.种群产生的新个体占总个体数的比率

24.无限环境下,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呈()。A.J型B.S型C.倒J型D.V字型

25.通过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研究,提出著名“十分之一”定律的生态学家是()。A.奥德姆B.林德曼C.谢尔福德D.克列门茨

26.环境问题是指()

A.生态破坏B.环境污染C.温室效应D.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27.苏格兰的一片松树林中有四种蚂蚁,生境似乎是相同的,但一种趋向于坚硬木头,一种趋向于松软的木头,一种活动在潮湿木头周围,一种奔忙于残断的树干与地面之间。由此可看出,它们的______不同。()

A.空间生态位B.营养生态位C.多维生态位D.基础生态位

28.种群环境的容量决定于()。

A.温度、光、水、营养、空间

B.非生物环境、生物特性、遗传特性

C.食性、行为、适应能力

D.温度、光、水、行为、适应能力

29.种群是指()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30.下列气体中,对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贡献最大的是()

A.N2B.O2C.C02D.S02

二、填空题(20题)31.19世纪末,挪威为了保护雷鸟,大力奖励捕杀食雷鸟的猛禽和兽类,结果球虫病和其他疾病在雷鸟种群中广泛传播,造成20世纪初一次又一次雷鸟的大量死亡。这一事实说明,捕食者与猎物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关系。

32.水生植物有发达的______,以保证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33.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能流、物流和______。

34.在相同条件下,一定范围内,不论种群的密度如何,其最终产量总是趋于相同,这就是______法则。

35.逻辑斯蒂增长又称______增长。

36.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

37.同一地段上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取代的过程称为生物群落的______。

38.凡是与群落发育有关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态因子,都可成为演替的______。

39.东坡接近北坡,因此常称为______。

40.土壤的三相是指______、______和______。

41.消费者又可分为草食动物、肉食动物和______等。

42.具有镶嵌性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_______群落。

43.生态系统都是不同程度的______系统,不断的从外界输入能量和物质,经过转换以后变为输出,从而维持系统的有序状态。

44.我国对植物群落主要分为三级:高级单位——植被型,中级单位——群系,低级单位——群丛。______侧重于外貌、结构和生态地理特征。

45.低温对生物的伤害分为冷害、______和冻害三种。

46.单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______群落。

47.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可能出现种群的______。

48.在环境条件没有限制影响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率叫做______。

49.生物量是指在任一时间里实际测得的单位面积内有机物总量,一般用______来表示。

50.群落内部环境因子的_______,是群落镶嵌性的主要原因。

三、判断题(10题)51.在微酸性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差,不利于植物生长。()

52.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分和土壤。()

A.正确B.错误

53.早稻是不宜连作的农作物,其原因是密度效应。()

A.正确B.错误

54.各类生态系统固定的速率差别很大。北极冻原和干燥沙漠只能固定热带雨林1%的。因此,要改变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的分布,以提高固定的量。()

55.次生演替的结果是群落复生。

A.正确B.错误

56.杨树→蝉→螳螂→黄雀→蛇→鹰是一条混合食物链。()

A.正确B.错误

57.竞争会使群落中物种占有的实际生态位变窄。()

58.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非常广泛,所以没有特殊的研究对象。()

A.正确B.错误

59.当生物种群数量达到高峰时,由于种群压力增加,种群数量会趋于下降。这是自然对生物种群的调节。()

A.正确B.错误

60.原生演替的顶极是森林。

A.正确B.错误

四、简答题(10题)61.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6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63.简述物质循环的调节。

64.简述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

65.简述生物群落发生的进程。

66.简述生物量与生产力的区别。

67.什么是物种多样性?包括哪几个层次?

68.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69.简述温度与生物分布的关系。

70.水稻这种植物适应光照的特点是什么?

五、论述题(5题)71.论述生态位的主要特征。

72.试述细胞外被中糖蛋白在细胞内合成、组装和运输的全过程及其对于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

73.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有哪三大功能类群?试论述各类群的生态功能。

74.论述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与转化的规律。

75.论述群落演替的动因及其类型

六、单选题(0题)76.一般来说,群落名称应该反映()的主要特性。

A.种群B.群落C.物种D.生态系统

参考答案

1.B在pH值为6~7时,所有的矿质营养都可以充分溶解,养分的有效性最高,对植物和农作物的生长最适应。

2.B

3.C

4.D

5.C

6.C

7.B增长型种群:锥体成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窄,表示种群中有大量的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

8.B

9.B

10.B

11.D

12.C

13.A

14.D

15.B

16.B生物循环是指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生物循环的时间短、范围小,是开放的循环。

17.B

18.A

19.D木本植物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中,木本植物的生产力最高,生物量最大。

20.D

21.B

22.C

23.A

24.A

25.B

26.D

27.A

28.B

29.A

30.C

31.协同进化

32.通气组织

33.信息流

34.最后产量衡值

35.S

36.【正确答案】:

边缘效应

37.演替演替

38.外部因素外部因素

39.半阴坡

40.固相;液相;气相

41.杂食动物杂食动物

42.镶嵌镶嵌

43.开放开放

44.高级单位——植被型

45.霜害

46.气候顶极(或顶极)气候顶极(或顶极)

47.爆发(大发生)

48.内禀增长率内禀增长率

49.干物质重

50.不均匀性不均匀性

51.N

52.B

53.B

54.N

55.B

56.B

57.Y

58.B

59.B

60.B

61.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从下述几方面来看:(1)能量流动。随着演替的进行系统的能量逐渐增加系统的能流增大。(2)群落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复杂。(3)营养物质循环。演替前期物质循环速度快开放性强随着系统的发展物质循环的速度减慢封闭性增强。(4)稳定性。演替前期系统的生物组分增长迅速、但不稳定的r-选择生物为主发展到后期以生长缓慢、较为稳定并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k-选择生物为主。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随演替的进行都趋向于达到稳定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增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可从下述几方面来看:(1)能量流动。随着演替的进行,系统的能量逐渐增加,系统的能流增大。(2)群落结构。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复杂。(3)营养物质循环。演替前期物质循环速度快,开放性强,随着系统的发展,物质循环的速度减慢,封闭性增强。(4)稳定性。演替前期,系统的生物组分增长迅速、但不稳定的r-选择生物为主,发展到后期以生长缓慢、较为稳定并对环境适应能力更强的k-选择生物为主。群落的结构和功能随演替的进行都趋向于达到稳定,系统抗干扰的能力增

62.①种类组成。②结构特征。③动态特征。

6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自然条件下,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说对某一种物质在各主要库中的输入和输出量基本相等。大多数气体型循环物质如碳、氧和氮的循环,由于有很大的大气蓄库,它们对于短暂的变化能够进行迅速的自我调节。

64.环境资源稀缺论的主要特点:①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结合。绝对性是指在一定环境状态下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衡量和把握其大小。相对性是指环境承载力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而不同,而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控其大小。②地区不同或时间不同,环境承载力也不同。

65.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生物群落发生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扩散(入侵):主动扩散(如动物)和被动扩散(如植物);(2)定居:包括发芽、生长和繁殖;(3)竞争:其结果是“适者生存、逆者淘汰”;(4)反应:定居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反过来对环境起着改造作用。

66.(1)生物量强调的是一定时间、空间内动物、植物等生物的总重量(kg·m2)。(2)生产力强调的是单位时间、单位空间生产量的多少(kg·m2·a-1)。前者表示测定时为多年积累的量,后者表示单位时间(通常一年)生产的量。(3)生物量随时间而逐渐积累,可表现为生物量的增长。而生产力随着生态系统的发展而表现为有规律的变化。生态系统发展初期可能生产力较高,而生物量不大;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生物量可达到最大值,而生产力却极低。由此可见,生物量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关系,生物量的大小对生产力有某种影响。当生物量很小时。如树木稀少的林地、鱼量不多的池塘,是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的。这时,生产力就不会高。反之,树木密、鱼太多,则限制了每个个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生物量很大,但不意味着生产力高。

67.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遗传多样性二是物种多样性三是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以及生境的生态复杂性。”是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遗传多样性,二是物种多样性,三是生态多样性。

68.(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69.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的最高或最低:临界温度时,生命活动就受到限制或无法生存。所以,生物往往分布于其最适温度附近地区。(2)由于多数生物的最适温度在20~30度,因而温暖地区分布的生物种类多,低温地区生物种类少。(3)决定生物分布的因子不仅是温度因子,但它是影响生物分布最重要的因子。温度和降水共同作用。

70.水稻是一种阳性植物是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育健壮、在荫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阳性植物一般枝叶稀疏、透光、自然整枝良好植株开花结实能力较强生长较快寿命较短。阳性植物的茎通常较粗节间较短分枝也多。茎的内部结构是细胞体积较小细胞壁厚木质部和机械组织发达维管束数目较多结构紧密含水量较少。阳性植物的叶在着生排列上常常与直射光成一定的角度而叶片一般较小质地较厚叶面上常有很厚的角质层覆盖有的叶片表面有茸毛。

71.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生态位的主要特征是:(1)生态位的维数。从理论上讲,影响生态位的因素很多,生态位的维数应该是多维的。但一般把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减少到3个,即地点(空间)、食物(营养)和活动空间。(2)生态位的宽度。生态位宽度是一个生物利用的各种资源的总和。生态位越宽的物种,其适应条件和范围就越大,反之就越小。(3)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当两个生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其他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生态位重叠现象,一般情况重叠只是部分的。从理论上讲,有重叠就有竞争,但实际在自然界,生态位常发生重叠,但并不表

72.细胞外被糖蛋白又称糖萼,是细胞膜的正常结构组分,是胞外多糖与蛋白的共价结合物,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这类蛋白主要有胶原、糖胺聚糖、蛋白聚糖、层粘连蛋白、纤连蛋白、弹性蛋白等。糖蛋白首先在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然后前体蛋白质在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内发生糖基化修饰,最终从内质网的TGN以囊泡的形式排出并运送到细胞膜处,将糖蛋白整合入细胞膜。真核细胞中寡糖链一般结合在肽链的四种氨基酸残基上,由此可分为两大类不同的糖基化修饰,即N-连接(连接到天冬酰胺的酰胺氮原子上)和O-连接(连接到丝氨酸、苏氨酸或在胶原纤维中的羟赖氨酸或羟脯氨酸的羟基上)糖基化。N-连接与O-连接的寡糖在成分和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合成和加工的方式也完全不同。N-连接的糖基化反应起始发生在糙面内质网中,一个14个糖残基的寡糖链从供体磷酸多萜醇上转移至新生肽链的特定三肽序列的天冬酰胺残基上。因此所有的N-连接的寡糖链都有一个共同的前体,在糙面内质网内以及在通过高尔基体各间隔转移过程中寡糖链经过一系列酶的加工,切除和添加特定的单糖,最后形成成熟的糖蛋白。所有成熟的N-连接的寡糖链都含有2个N-乙酰葡糖胺和3个甘露糖残基。O-连接的糖基化是在高尔基体中进行的。随后由于不同的糖基转移酶催化,依次加上一个单糖。同复杂的N-连接的糖基化一样,最后一步是加上唾液酸残基,这一步反应发生在高尔基体反面膜囊和TGN中,至此完成全部糖基的加工和修饰。蛋白质糖基化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比如,糖蛋白是抗体识别位点,介导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着,糖基化增强了蛋白质的稳定性,影响蛋白质的水溶性及所带电荷的性质等等。

73.(1)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三大功能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植物及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自养作用的微生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生产即初级生产提供第一性产品。太阳能和无机营养物质只有依靠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主要源头。(3)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的功能:①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②调节物种间的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1)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的三大功能类群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生产者是指利用太阳能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植物,及能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自养作用的微生物。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光合生产即初级生产,提供第一性产品。太阳能和无机营养物质只有依靠生产者才能输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中能流和物流的主要源头。(3)消费者是指以初级生产产物为食物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动物。消费者的功能:①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②调节物种间的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③帮助植物传播花粉和

74.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较有序的形态变为稀释的不能利用的形态”。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经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时其利用转化效率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如植物的太阳能利用率只有千分之几甚至万分之几;动物同化植物能的效率也只有10%~20%其余未被利用的能则散逸到环境中不能再被生物所利用也就是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也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作为熵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可描述为:“世界及其任一部分总是趋向于最大限度的无序状态或最大的熵”。对一个封闭系统来讲总是趋向于使有效能即自由能减少而使熵增加最后导致一切过程的终止。水总是由高处向低处流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向低温物体扩散等等。但是对于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来说可以通过自身复杂的生物结构而保持有序状态同时通过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排除无效能即热能因而排除了无序只要有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生物体就会通过自组织和建立新结构保持系统处于一种低熵的稳定和平衡状态。如果生态系统的熵能增加过大组织失调系统就要受到影响和破坏如太阳能的消失、森林火灾、乱砍滥伐、草原过牧、水产超捕、掠夺式经营等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熵能或无序性增大直至整个系统破坏。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命的各种表现都依赖于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流动与转化,没有能量流动和转化,也就没有生命和生态系统。能量在生态系统的流动和转化都是严格服从着热力学的两个基本定律的。(1)热力学第一定律又称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在自然界的一切现象中,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而只能以严格当量的比例,由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对于生态系统来说也是如此。由生产者所固定的生物化学潜能,经过自身呼吸消耗,消费者的呼吸消耗等作用,大部分转变为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而一小部分保留在生物体内,可以用简单的形式表示如下:植物固化的日光能=植物组织的化学能+植物呼吸消耗的能动物摄取的食物能=动物组织的化学能+动物呼吸消耗能+排泄物能(2)热力学第二定律又称能量衰变定律或熵定律。作为衰变定律,可描述为:“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存在衰变现象,即总有一部分能量从浓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