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张)_第1页
部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张)_第2页
部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张)_第3页
部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张)_第4页
部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件(20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一年级第一单元第1课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

析问题一:朗读课文,说说师生这次对话的主题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志”老师问志——学生言志——老师评志问题二:大家都有一个体会,人真正的“志”(志向)大多是深藏于内心的,不愿意轻易同外人吐露的。就像是《说文》对“志”的解释:从心,之声。志者,心之所之也。那么孔子的这些弟子为何会对老师说出来呢?(从课文提供的情境中找出原因)侍坐:陪着长者闲坐。这样的情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从孔子对弟子的称呼上来看,是一种非常自在的聊天氛围。从侍坐的情景看,有人在聊天,有人在鼓瑟,应该不是正襟危坐的姿态。孔子可以问弟子之志,弟子也可以问孔子的看法。

杨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很多弟子里,他最直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这段话其实是在讲:虽然《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但是不代表它不具有文学性。就像杨绛先生所讲的: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问题三:四位弟子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各自体现了怎样的性格?

1、子路谈志: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2、冉有言志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3、公西华言志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注意,四个人当中,公西华年龄最小。然而他的这番回答让我们感觉到了这个小伙子有点少年老成。

“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还加一个“小”字。简短的几句话,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很善于包装自己。他讲话虽然低调,但他的理想可不“低调”,是在庙堂之上。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4、曾皙言志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从容不迫,洒脱自在。然而就是这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学生,他回答的问题却让老师但十分满意,他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子路的“志”:强国冉有的“志”:足民公西华的“志”:外交官可以说,三个人都有一个具体的志向,至少体现出了积极为社会服务的理想。曾皙的“志”?“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在今天我们看来,不就是一次春游吗?这也算是志向吗?为什么孔子对他的回答那么满意?这个问题是本课的最大难点,其实这个也是一直困扰老师的一个问题,我们这里给大家提供一种说法,放在下一张ppt里,这里我们就不做讲解啦。子路们所谈的理想:强国、富民、礼治,都还在去往理想的途中。曾皙已站在理想的终点,他描绘的是理想世界的其乐融融。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一次春游,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春游。春风骀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这样的一幅画面里有什么?世界的安宁、万物的生长、生命的解放、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亲善……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安乐,国家太平,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仁者,人也。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一)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主要作品: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人物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人类早期的先贤,大多是“述而不作”的,也就是他们自己是没有作品传世的,他们的思想主要是通过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他们身前的谈话而传播的。比如: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等。(二)文化常识: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兵车。春秋时,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配甲士3人,步卒72人。师旅:师旅,指军队。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次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3、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不在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4、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端章甫:穿着礼服,戴着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冠者: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