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甘肃省庆阳市华池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

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和深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被称为“诗史”。

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带有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杜甫还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而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潜”和“细”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境界往往十分开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思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壮阔;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骤然百感交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身世苍凉、老病漂泊的伤怀,对离散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只说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汹涌的感情大潮只流出一股潮水,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摘编自育星资源网)材料二:

李白和杜甫,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二人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来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李白先后两次进京,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在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与李白相见,共同论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长安十年,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也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生活艰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来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摘编自瑞文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说法,并认可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B.李白善用侧重于精神世界描写的“虚”,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杜甫于安史之乱前在长安困顿了十年,仕进无门,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李白的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杜甫的一些诗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这些诗被称为“诗史”。

B.杜诗常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诗人在表达时,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之后感情缓慢地流出来,显得更加深沉。

C.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李白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所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D.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广交朋友。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______

A.《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B.《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恢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C.《蜀相》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D.《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神韵,描写准确而传神。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风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

这时七斤捏着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皇帝要辫子。”

“你怎么知道呢?”七斤嫂有些着急,赶忙问。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它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七斤嫂吃完三碗饭,抬起头,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

赵七爷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唯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地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地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七斤嫂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赵七爷绕出桌旁,打断她的话,“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是张大帅【注】。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他一边说着,一边往回走,跨上独木桥,扬长去了。

村人们呆呆站着,心里计算,都觉得自己确乎抵不住张翼德,因此也决定七斤便要没有性命。七斤既然犯了皇法,想起他往常对人谈论城中的新闻的时候,就不该含着长烟管显出那般骄傲模样,所以对七斤的犯法,也觉得有些畅快。

七斤将破碗拿回家里,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他心里觉得事情似乎十分危急,也想想些方法,想些计划,但总是非常模糊:“辫子呢辫子?丈八蛇矛。一代不如一代!皇帝坐龙庭。谁能抵挡他?……”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七斤嫂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皇帝坐了龙庭没有呢?”

“他们没有说。”

“咸亨酒店里也没有人说么?”

“也没人说。”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你想,不坐龙庭了罢?”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

(有删改)【注】张大帅:指张勋,北洋军阀之一。原为清朝军官,辛亥革命后,他和所属官兵仍留着辫子以示忠于清王朝。1917年7月1日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7月12日即告失败。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七斤是幸运的,最终没有因为没有辫子而被惩治;他又是不幸的,当他面临可能被惩治的命运时,不仅村里人不同情他,而且妻子也怪罪他。

B.赵七爷有钱有学问,在村里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其辫子的放下与盘起反映了时局的变化,也体现了他是个圆滑善变、见风使舵的人。

C.七斤的境遇随着时局的变化而变化,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也随之经历了“尊敬—幸灾乐祸—嘲讽—尊敬”的变化,富于戏剧性。

D.小说通过一场由辫子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了当时封建帝制还在统治着农村、农民愚昧落后、缺乏民主和自由思想的社会现实。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写了两条辫子:一条是七斤已剪掉的辫子,这条辫子贯穿全文;另一条是赵七爷的辫子,这条辫子体现了故事背景的变化。

B.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富有个性色彩,不仅凸显了人物性格,而且预示了故事的发展走向,如七斤和七斤嫂关于“皇帝要辫子”的对话,就预示了风波的来临。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如“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D.小说多用白描,富含深意,如“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说明不管是辛亥革命还是张勋复辟,对农村都没有多大影响。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七斤这一人物形象。9.文中反复出现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这样的话,请分析其作用。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即小乔。后汉乔玄次女为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都传达了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既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更多的来自“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屈原《离骚》中用猛禽不与凡鸟同群来说明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2)追崇先贤,是古代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蜀相》中“______,______”一联,就体现了对诸葛亮忠贞不渝、鞠躬尽瘁品格的仰慕之情。(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运用夸张、衬托的手法来写蜀山之高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真是“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9.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原产地在欧洲西部的水仙,来到中国后____,演化成了深受大众喜爱的中国水仙。在中国水仙不断发展出两大优秀品种的同时,欧洲水仙同样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化与发展。由于原生品种更为丰富、栽培历史更加悠久,加上对水仙______的西方人特别注重新品种的繁育,如今的欧洲水仙品种已经达到了2.6万个,而且还在以每年上百个品种的速度递增。相比中国水仙,欧洲水仙的花朵要更为硕大,花型花色也更加艳丽和丰富,只是香味比较寡淡,远不及中国水仙香气______,但其植株更为粗壮,且每根花葶上只长一朵花,因而花更大、色更艳,特别适宜于成片栽植,可做成_____的花境景观。()改革开放后,洋水仙被大量引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水仙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大量开始出口到欧美,深受到了水仙原产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入乡随俗情有独钟沁人心脾蔚为壮观B.入乡随俗一见钟情感人肺腑蔚为壮观C.移风易俗一见钟情沁人心脾洋洋大观D.移风易俗情有独钟感人肺腑洋洋大观14.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国人习惯上将其称为“黄水仙”或“洋水仙”,由于欧洲水仙的主要花色为黄色。

B.由于欧洲水仙的主要花色为黄色,习惯上被国人称为“黄水仙”或“洋水仙”。

C.由于欧洲水仙的主要花色为黄色,国人习惯上将其称为“黄水仙”或“洋水仙”。

D.欧洲水仙的主要花色为黄色,因此国人习惯上称之为“洋水仙”或“黄水仙”。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中国水仙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大量开始出口到欧美,受到了水仙原产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B.中国水仙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开始大量出口到欧美,受到了水仙原产地人民的广泛欢迎。

C.中国水仙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大量开始出口到欧美,深受水仙原产地人民广泛欢迎。

D.凭借着芬芳馥郁的香味和清雅脱俗的姿态,中国水仙开始大量出口到欧美,深受水仙原产地人民广泛欢迎。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个怎样的团队才最有潜力,最有可能成功呢?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同”,即思想上同心同德,行动上协同一致。所谓“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人心齐,泰山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也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团队成员的“异”,即他们在观点、能力和专长各方面的不同。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团队是很难创新突破的,对他们来说,1加1只是等于2;而团队成员的“异”,使得彼此之间能够扬长避短、相互完善,结果1加1可能等于3、等于10甚至等于100。上面的材料给你怎样的启示?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2小题,共1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碳纤维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为了能让航天器准确稳定送达目标,就要①要求弹翼、弹体不能有明显的颤动、变形。因此要选择厚实的材料。可是还要保证航天器的轻巧性,因此要挑结实而轻巧的材料。目前,众多航天器会选择高强度碳纤维。但是当航天器结构的长细比很高时,高强度碳纤维就会出现强度有余,模量不足的情况。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受到干扰产生振动,当振动的频率和结构固有频率接近时,就会产生共振,又会影响航天器的稳定性。为了限制共振,就要把结构的低阶固有频率提高,使得飞行过程中不出现或少出现共振。②,就要提高结构的刚度。因此,航天器对结构刚度的要求很高,同时还有苛刻的重量和体积限制。这时候,结构设计师就要“请出”高模量碳纤维。使用高模量碳纤维,能够③,还可以提高结构刚度,让航天器更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正是高模量碳纤维赋予了航天器的“铮铮铁骨”。17.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和解析1~5.【答案】D、C、B、、【解析】(1)A.扩大范围,不是“文学史”,而是“诗歌史”。

B.分析不当,“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错误,原文是“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

C.不合文意,“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错误,原文是“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正确。故选D。

(2)C.因果不当,根据原文“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可知。故选C。

(3)B.根据原文“李白……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可知B项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故选B。

(4)材料一第一段先提出观点,指出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然后从诗歌题材、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论证观点;最后阐述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不影响人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所以,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来论证。

(5)结合“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可知,材料一侧重从差异的角度,阐述了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等方面有不同之处。结合“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可知,材料二侧重从原因的角度,阐述了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有关。

答案:

(1)D

(2)C

(3)B

(4)①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来论证。②先总说,提出观点,指出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然后分说,从诗歌题材、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等角度展开论述,论证观点;最后总结,阐述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不影响人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5)①材料一侧重从差异的角度,阐述了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在题材内容、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等方面有不同之处。②材料二侧重从原因的角度,阐述了李白与杜甫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历有关。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精确把握重要信息,依据选项的“关键词”定位选项的对应句,逐一对照选项和对应句,判定与原文信息是否相符。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诗歌创作特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再结合选项比较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先确定材料的论证结构,再结合文本有层次的概括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整合文本重要信息

l.审准题意,锁定有效信息材料。

2.在信息区间筛选关键词句,提取有效信息,分条归纳作答。

3.归纳整合。

6~9.【答案】C、C、、【解析】(1)C.“嘲讽”理解错误,由原文“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可知,这一阶段村里人对七斤的态度是回避,而不是嘲讽。

故选C。

(2)C.“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理解错误,阅读文本可知,赵七爷走到七斤家的桌旁,是因为他知道七斤没有辫子,是来恫吓他的。不是“表现了赵七爷对七斤的尊敬”。

故选C。

(3)①从人物身份的角度看:七斤是居住在农村的船工。因为他是船夫,所以他经常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如从“他也照例帮人撑着航船”“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等内容中可看出其勤劳本分。

②从作者对他的描述看:“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等内容分析可知,他所关注的消息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实事,可知其愚昧落后。

③从他的行为来看,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无力还击,“没有辫子只知道唉声叹气,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判了死罪,说不出一句话”等行为可以看出,他不敢反抗赵七爷对他的恫吓,可知其怯懦软弱、逆来顺受。他无知,麻木,落后,缺乏意识,对事物感到恐惧。

(4)①从环境或者浅层内容方面的作用: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植溥仪复辟的背景下,皇帝“坐了龙庭”,意味着皇帝复辟登基;皇帝“不坐龙庭”,意味着复辟失败。小说这样写就暗示了社会背景。

②从情节或者线索的作用:因“皇帝坐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皇帝“坐了龙庭”需要辫子,没有辫子要被治罪,因此引发了一场风波,这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从人物形象塑造、情感或者主旨思想层面:表现人物的无知,皇帝的复辟对于百姓而言,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农民对张勋复辟及其失败的认识仅停留在皇帝“坐了龙庭”“不坐龙庭”的表面上,而且希望皇帝坐龙庭大赦天下,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体现了农民的愚昧无知,这是其在体现小说主题上的作用。

答案:

(1)C

(2)C

(3)①勤劳本分。他帮人撑船养活家中一班老小,是个底层劳动者。②愚昧落后。他缺乏觉悟,因撑船而消息灵通,然而所关注的只限于妖魔鬼怪的奇谈,并非真的“时事”;对于皇帝复辟也只知道与辫子有关。③怯懦软弱,逆来顺受。面对妻子的埋怨咒骂不敢还击;听了赵七爷说他有罪的话,仿佛被判了死刑,说不出一句话。

(4)①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故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张勋扶持溥仪复辟时期。②推动情节发展。风波因皇帝“坐了龙庭”的传言而起,又因皇帝“不坐龙庭”而终,七斤没有辫子是否被治罪,取决于是否有皇帝。③反映小说主题。皇帝的复辟对于老百姓来说,只意味着是否应该留辫子,他们丝毫意识不到这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并未得到广泛宣传,体现了它的不彻底性。

(1)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相关的情节和描写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内容的作用的能力,也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1.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分析小说人物活动的环境。

4.对小说人物的言行举止及内心世界进行分析。

5.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

6.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物形象。

10~11.【答案】D、【解析】(1)D.“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故选D。

(2)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如,由“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初见柳树,就感觉柳树带有可怜的姿态,这与刚刚被贬来到这里的作者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后文提到“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更引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忧愁;

由“正岑寂,明朝又寒食”,作者想到这个时候马上花落春去,这引发了作者惜春的忧伤;

由“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可知,作者用生机勃勃的柳树反衬空城的凄凉,这让作者想到金入攻前是一派繁华,而如今却如此凄凉,这也引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恨。

答案:

(1)D

(2)①词人看尽柳色的风光,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怕花落春去,可见词人惜春伤春的迟暮之悲;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译文:

我居住在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街巷荒凉少人,与江左不同。只有柳树,在大街两旁轻轻飘拂,让人怜惜。因此创作此词,来抒发客居在外的感受。拂晓,冷清的城中响起凄凉的音乐声。那声音被风一吹,传到垂柳依依的街头巷口。我独自骑在马上,只着一件到单衣裳,感觉有阵阵寒气袭来。看遍路旁垂柳的鹅黄嫩绿,都如同在江南时见过那样的熟悉。正在孤单之间,明天偏偏又是寒食节。我也如往常带上一壶酒,来到小桥近处恋人的住处。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

赏析:

此词是写作者客居合肥的心感。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符离之战后,百姓四散流离,一眼望去,满目荒凉。合肥的大街小巷,多植柳树。作者客居南城,其时已近寒食,春光明媚。但人去苍茫,只有绿柳夹道,仿佛在向作者呜呜倾诉,有感于此,作者便作了这首《淡黄柳》。

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

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听的人偏偏是异乡作客,更觉苦痛,此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那词前面还说:“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此词虽未明言,但其首二句传达的“巷陌凄凉”之感,亦有伤时意味,不惟是客中凄凉而已。紧接一句是倒卷之笔,点出人物,原来是骑在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同时写其体肤所感。将“寒恻恻”的感觉系于衣单不耐春寒,表面上是记实,其实这种生理更多地来自“清角吹寒”的心理感受。繁荣已成为过去,无奈春光依旧,物是人非,更添身世之感。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旧相识”唯杨柳(江南多柳,所以这样说),这是抒写客怀。而“柳色依依”与江左同,又是反衬着“巷陌凄凉,与江左异”,语意十分深沉。于是,作者就从听觉、肤觉、视觉三层写出了“岑寂”之感。

过片以“正岑寂”三字收束上片,包笼下片。当此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虽是荒凉的“空城”,没有士女郊游的盛况,但客子“未能免俗”,于是想到本地的相好。白石词中提到合肥相好实有姊妹二人,一是能拨春风的大乔,一是能妙弹琴筝的小乔。说“强携酒,小桥宅”,是本无意绪而勉强遨游,“携酒”上著“强”字,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合肥之秋如何?

作者只将李贺“梨花落尽成秋苑”易一字叶韵,又添一“怕”字,意恐无花即是秋,语便委婉。以下三句更将花落春尽的意念化作一幅具体图画,以“燕燕归来,问春何在”二句提唱,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上呼下应,韵味自足。“自碧”,是说池水无情,则反见人之多感。这最后一层将词中空寂之感更写得切入骨髓闻之惨然。

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渐入虚拟的情景,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其惆怅情怀已然愈益深浓。然而还不仅此。前人曾道“自古逢秋悲寂寥”,作者却写出江淮之间春亦寂寥,并暗示这与江南似相同而又相异,又深忧如此春天恐亦难久。这就使读者感到全词的情感决非“客怀”二字可以说尽,作者的感叶伤春,实际上反映出同时代人的一种普通的忧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末日之感。因此张炎赞此词:“不惟清空,且又骚雅,读之使人神现飞越。”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歌,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2.【答案】【小题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小题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小题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解析】故答案为:

(1)鸷鸟之不群兮

自前世而固然(重点字:鸷)

(2)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重点字:频、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攀)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写成“使”。

13~15.【答案】A、C、B【解析】1.

【分析】

本题考查成语的理解与运用,应理解成语的意思并结合语境辨析。

【解答】

入乡随俗: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移风易俗:改变旧的风俗习惯。语境是欧洲水仙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中国水仙,应选“入乡随俗”。情有独钟:因对某人或某事物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一见钟情: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此处强调特别喜爱而非第一次相见,故选“情有独钟”。沁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使人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给人清新爽朗的感觉。感人肺腑:使人内心深深感动。此处形容香味,故选“沁人心脾”。蔚为壮观:形容盛大壮丽的景象。洋洋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美好繁多。此处强调盛大壮丽,故选“蔚为壮观”。故选A。

2.

【分析】

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应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做到话题一致,注意语意连贯。

【解答】

根据逻辑,应先讲原因,后说结果,排除A项;根据下句“改革开放后,洋水仙被大量引入中国”,括号内语句应以“洋水仙”结尾,这样衔接才更连贯,排除D项;B项采用被动句式且缺少主语。故选C。

3.

【分析】

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主要语病是语序不当、句式杂糅和句子成分残缺赘余,应结合句子具体分析。

【解答】

画横线句子语病有二:一是“大量开始出口”语序不当,应为“开始大量出口”,排除AC两项;二是“深受到了……欢迎”是“深受……欢迎”和“受到了……欢迎”两个句式的杂糅,应改为“深受……欢迎”或“受到了……欢迎”。D项句子成分残缺,三个分句的主语都是“中国水仙”,语句将“中国水仙”放在第二个分句的前面,而第一个分句无主语,所以应将“中国水仙”放在第一个分句的前面。故选B。

16.【答案】求同存异方成大器

流光一瞬,华表千年。历史的天幕上,划过太多文人雅士的深刻思想,闪耀着璀璨的中华文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纵观人类社会几千年之巨变,不管是对于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世界文化的繁荣,唯有求同存异,方成大器。

孙中山先生选择了三民主义,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共产主义。同为兴国之目的的“和”中也有“不同”。不同在于方法,在于道路。百家争鸣时文化绚烂,文艺复兴时大师云集,相互竞争却也相互促进。君子之不同,致万物之昌盛。

作为现代物理学的两位先驱,爱因斯坦和玻尔曾激烈争论,互相否定。就是在如此争执之下,量子力学不断完善,现代物理学向前迈出了巨大的步子。时光似箭,时代嬗变之中,没有人是错的。“不同”造就了繁花丛生的烂漫春光,是发展的基石。

求同存异,为创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血液,于时代的变迁中唱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之颂歌。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中国人民以其顽强的意志,为刚刚过去的这个庚子年送去了温暖而炽烈的光。当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而世界各国人人自危之时,中国担一肩之责任,与各国分享抗疫经验,并援助抗疫物资。那一箱箱物资是中国对世界人民的殷切祝愿,是中国面对流言时展现的大国风范,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最好体现。中华民族秉持求同存异之精神,担当大国之责任,化作骀荡春风,终将温暖寒冷的一隅。

求同存异,为文化繁荣注入源头活水,于历史的洪流中倾听那悠扬的丝竹之声。

回望中华上下五千年,你是否看到敦煌莫高窟中那飞天女子飘动衣袂上的云纹式样?你可曾听过张骞出使西域时那轻声低语和悠悠驼铃?纵使那段辉煌的岁月已成过去,然而文化交融的脚步从未停歇。今有钢琴与琵琶碰撞演绎四大名著,一曲终了,四座静默,回味悠长。若无秉持求同存异观念的文化交融,中华文化岂能如绚烂星子,点染历史的苍穹?求同存异,令文化焕发新生。

求同存异,可坚守本心,助力天下大同,描摹多样文化。纵使“岁月骛过,山陵浸远”,它仍散发光芒,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进行设问,写出材料探讨的对象——团队,探讨的目标——让团队有潜力,容易成功。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对第一段问题的回答。第二段一些人的观点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同”。“同”指的是成员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性,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目标一致,努力方向一致。第三段侧重于团队成员的“异”。异指的是成员观点、能力、专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即追求目标的过程、方式方法、每个成员发挥的作用可以不同。

作文材料体现的两个关键词“同”和“异”,看似是一对反义词,实则在团队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密不可分、缺一不可。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可知“同”的内涵是团队的目标与方向性的一致,而“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