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14000字(论文)】_第1页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14000字(论文)】_第2页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14000字(论文)】_第3页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14000字(论文)】_第4页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14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研究TOC\o"1-3"\h\u172811导论 1226581.1问题的提出 160341.2研究价值 176391.3文献综述 1183291.3.1国外文献综述 1163361.3.2国内文献综述 1136061.3.3文献综评 2163591.4研究方法 244232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概述 3292892.1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定义 342702.2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作用 3277912.2.1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关键影响因素 34652.2.2刑事责任年龄确定未成年人罪与非罪 483342.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立法现状 4238713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存在的问题 5325463.1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标准并未明确制定 5270163.1.1刑罚理论观点并未统一 5292683.1.2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偏高 659873.2相对刑事责任建立规定存在缺陷 6254873.2.1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范围存在争议 781793.2.2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过窄 7202883.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设置单一化 8323533.3.1缺乏系统、完善规定 8149953.3.2制度设置方法具有一定滞后性 9264094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建议 10174274.1借鉴适用国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定 10129914.2扩大我国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 1036294.3完善《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 1178074.3.1重新设置时间起点 12314634.3.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调整 1276864.3.3精准描述刑事责任年龄犯罪行为 1210835结语 1410835参考文献 15108351绪论问题的提出伴随着未成年人犯罪数目稳步提升,犯罪手段也越加残酷,未成年人犯罪年龄也显露出低龄化发展趋势。因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比较滞后,大部分严重恶性犯罪并未接收到相关法律制裁。一方面并不具备惩治犯罪目标,间接性提升未成年人作出恶性犯罪可能性,导致部分未成年人把年龄看成自身免罪金牌,其对于刑法权威性造成严重损害,就社会长久发展不利。行为人在实施残暴的违法犯罪行为后,却无需对其行为及结果承担任何刑事责任,着实不免让人觉得刑法制度的失衡。而这无疑是刺激社会公众的最大“痛点”。故而每每发生这类案件,皆会引起全社会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认定问题的深度探讨。其中不少数的观点认为,应当直接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以便让施暴者为之“罪恶”行为承担应有的刑事责任;当然,也不乏观点认为,维持当前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无需改动;也有学者从域外国家借鉴经验,提出引入“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设想,以此打击低龄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终究该当何种“模样”,可谓是群起而论之,百家争鸣,但却始终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判断标准,亦未能为司法实践改革指引方向。当前刑法修正案(十一)正式通过,这让我们对影响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因素的探究有迹可循。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个别下调,无疑是对当前社会中青少年犯罪中最为突出问题的有力回应,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形式上而言,是对应当下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一剂“良药”。但是,此次刑事责任年龄的个别下调,在其适用情形范围上有所不足,于现实的司法实践需求而言尚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无论于社会实情、学术争议还是未来完善方向而言,梳理影响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因素,都是迫在眉睫的、都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影响因素,就是为了完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理论分析方式,为合理调整该规范的适用范围提供可靠参考。研究价值刑事责任年龄把握着犯罪主体要件的本质。刑事责任年龄是断定刑事责任能力的范围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对承担刑事责任的大小造成相对应的影响。刑事责任年龄对于犯罪与否的判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我国的相关制度展开分析,除了有助于保护法律权威性,同时客观就法律滞后性还具备共同认知。刑事责任年龄就行为人关键性刑事权益制度造成针对性影响,不仅能够有效确保未成年人本身合法权益,并且还可以有效的保护刑法法益。就理论意义而言,研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旨在打破各个观点之壁垒,建立统一分析刑最低事责任年龄的研究体系。针对低龄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这一世界性难题,各国学者都在探寻能够有效破解的“良方”。在我国,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解决这种难题,扼制青少年犯罪低龄化趋势,积极挽救罪错未成年人一直是我国刑法学界的研究热点。对此,是否通过调整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方式来解决眼下难题,理论界也是争论不休。其中,不少专家长期坚持刑事责任年龄坚决不能降低的观点,并认为对罪错未成年人应当重在教育而非惩戒。当然,也有诸多学者认为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应当适应社会发展之需求,采用直接降低最低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亦或是借鉴并引入国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则的方式,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低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而本次刑法修正案(十一)的正式修订,无疑释放了一个最为明显、最为科学的信号:为适应当前我国社会治理之需求,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应当在合理范围内做个别下调。故此本文借助此次修订的契机,拟对刑事责任年龄设定标准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厘清影响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设定的法理和伦理依据。就实践意义来讲,研究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目的是回应社会之关切、公众之所需,以实现平衡利益价值、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之所求。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却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不免存在“天平不平”的嫌疑。厘清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定的影响因素,是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找准“平衡点”的第一步。通过梳理影响因素分析,汇集百家观点之所长,探索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有助于司法实践妥善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这既是回应人民所盼之举,也是有助于探索扼制青少年犯罪发展势头的方法,帮助恢复社会公共秩序、实现罪错未成年人的社会回归。1.3文献综述1.3.1国外文献综述美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就当地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开展了归纳和解析。尽人皆知,美国有五十个州和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各地对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规定也存在着偏差,当地有前例把十四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由普通法庭审理。多数的研究者认为,应该继续保持或者提高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这也体现了把未成年人的权益与保护看的很重要。日本《少年法》修正案是当地少年刑事司法制度史上一项重大的修正,其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司法程序上,都近乎成年人的刑事案件。该修正案已经延续了两千年以来对未成年人犯罪加以从重惩治的走向。日本的法学研究者川出敏裕,在他的成名作《对非行少年的法律对策系统的现状和课题》当中对于非行少年的行为矫正以及法律规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完整的解析了当地的非行少年问题。1.3.2国内文献综述有研究者认为社会行为的成熟程度决定着所承担的刑事责任,年龄个体达到的社会化发展水平应当是刑事责任年龄设立的根据。关于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从法理依据、司法实践、公众认同以及社会年龄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同时建议建立保护处分。虽然也提到了关于刑事责任年龄降低后的救济措施,但仍然有研究者持不同的观点,认为其不能降低。当前犯罪年龄呈低龄化的趋势,其实社会也应当承担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关于未成年校园内暴力现象的频繁发生,也不光是在于青少年的自身问题。降低刑事责任年龄不仅不利于有效贯彻刑罚的目的,同时会对刑法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在归纳以上看法的根本上,关于处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的疑难问题,也有人建议要把普通法法系国家的“恶意补足年龄”规则作为前车之鉴。1.3.3文献综评从国内、国外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在关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设置方面。对于发达国家的刑事责任年龄设置多数是偏低的,通常对于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国内与国外的做法不同,由此需要适当的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最低标准,有效表现出法律所具备的权威性,同时搭配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有效达到惩罚未成年人与保护未成年人两方面目的。1.4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关于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文献比较丰富,产生了许多理论研究成果具有价值意义。但是研究较少的是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并且存在争议。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阅读中外期刊,从而对于维持现行的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基础上怎样去完善相关制度从而去保障未成年人权利进行一些提议。案例分析法:研究我国有关未成年人犯罪有关法律规定内,把低龄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热门问题开展分析,对该年龄阶段未成年人所落实危害社会行为所产生的疑难问题开展分析。数据分析法:当前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所出现的问题用数据阐述,之后梳理其具体发展历程,研究西方国家刑事责任年龄制度所具备的优势,对于我国具备参考性作用,使用理论和实际相互结合方式,对于当前刑事责任年龄制度与目前时代建设趋势进行梳理,难以有效评估社会之中未成年人恶性案件,最终就相关法律规定提出针对性改进措施。2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概述2.1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定义年龄主要表示自然人就母体脱离一瞬间开始生活时间,我国就年龄基本上采取岁作为单位划分。生物学内,年龄属于最为基础标识,个人生理、心理与心理发展程度和年龄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刑法学方面有明确的概念,行为人是否需要去承担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年龄有着紧密的关系,自身承担刑法非难可能性同时和形式责任承担情况,彼此具有紧密关联性,我国的刑法条文中关于刑事责任年龄概念并未作出详细的规定,但是当前学者主要具有下述两种观点:第一,刑法不允许的危害社会行为,行为人需要吻合的最低年龄;第二,表示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刑法规定的行为人负刑事责任所需要达到的最低年龄标准。我国属于典型大陆法系国家,刑法具体基础原则为罪刑法定原则,表示国内刑罚所对应的刑事责任年龄,法律有关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依据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所开展出具体规划,一旦行为人年龄低于十二周岁,实施任何刑法之中规定的犯罪行为,都不会构成犯罪,并且也并不适合刑法之中所有主刑与附加刑,因此称该年龄阶段为绝对无刑事责任年龄;12-14周岁未成年人在作出故意伤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等有关行为以后,造成十分恶劣社会情节,在最高人民法院所追溯,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只要做出违反刑法的有关行为,必须承担相对应的刑事责任。但是我国已满十六周岁并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刑法还作出相关规定,在作出相关犯罪行为需要从轻处罚。十二周岁到十八周岁未成年人作出针对性犯罪行为,刑法做出需要从轻或减轻有关处罚的规定。因此,有关刑事责任年龄制度在具体界定方面按照《刑法》十七条颁布后并不妥当。2.2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作用2.2.1判断未成年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关键影响因素提到刑事责任年龄,一定也就需要说起刑事责任能力,人们识别或控制自己行为的关键要素就是年龄。但是,在刑事责任能力的认知上,与各国的理解与认知上还具有一定差异。就罗马法系犯罪构成要件内,责任要件为责任能力,也就是行为人并不具有承担有关事实责任的条件,无法有效处理对应刑事处罚。按照我国传统刑法理论,行为人承担的针对性刑事责任也就是针对性的犯罪行为,需要具有明确的控制与明辨是非能力,也就是刑事责任能力,而行为人所具有的能力基本上都是按照刑事责任年龄作为基础判断标准,大多数学者都表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相比较,其在具体控制能力与识别能力方面具备显著差距。传统辨识能力与控制能力都比较低,因为未成年人身体、心里发展尚未成熟,本身行为识别或者是控制能力也要远远低于成年人。所以,从刑法方面来说,行为人刑事责任判断重点影响要素为刑事责任年龄。2.2.2刑事责任年龄确定未成年人罪与非罪在我国的刑法犯罪构成要件中,所认定的犯罪主体的关键因素,就是对行为人的行为进行犯罪与否的断定,该要件对行为的严重程度和当前的影响力度具有取决性的价值意义。我国犯罪构成要件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构成要件,借鉴前苏联所提出的相关理论。犯罪构成要件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分别为犯罪的主体以及犯罪的客体、犯罪的主观与犯罪的客观,依照我国目前刑法的相关规定,不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所做的全部刑法行为,都并不需要承担针对性的刑法责任。2.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立法现状法治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的重要标志,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之下,贯彻司法体制改革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而以未成年人为主的犯罪主体也是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我国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司法制度也逐步的完善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一日起落实,刑法第十七条具体修改为:未成年人完全承担对应刑事责任的年龄为十六周岁,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未成年人在触犯八种罪行时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做出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伤亡或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或残疾的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十二周岁到十四周岁。按前三条规定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虽追究其刑事责任为,但需要从轻惩治。未成年人完全承担对应刑事责任的年龄为十六周岁,由于不满十六周岁并不需要承担对应刑事责任,所以要求其家长监护人加以管教,特殊情况之下,还需要按照法律固定落实矫正教育。3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存在的问题3.1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设置标准并未明确制定我国对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在《刑法》主要表现在第17条,关于处罚方式与是否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开展来了相对应的规则。前文也对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开展有关论证,但是我表示刑法内有关刑事责任年龄规定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对我国的司法实践与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感染。3.1.1刑罚理论观点并未统一当前,我国无论在司法实践界还是在刑罚理论界,对于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规定以及能否修正刑事责任年龄,都具有不同的观点与想法。总而言之,将其划分为以下三个学说。提高说提高说表示目前刑法所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较低。需要提升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该说法表示因为未成年人具备较强可塑性,同时落实犯罪大部分并不是具备十分显著恶性,需要秉持“预防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目标,就未成年人犯罪开展对应处理。而该说在目前实务界与理论界遭遇到了明显的批评,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社会进步与经济迅速发展建设,同时人们所接收到信息形式与速度也表现出显著转变,和之前相比较,未成年人不管在心理与生理都表现出显著不同,所以有关刑事责任年龄提高说,目前我国不管在理论界或者是实务界支持人员都十分有限。降低说降低说不管在学术界、理论界,乃至社会大众面前,都就有较高呼声。在二零一九年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还表示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呼吁大会凭借立法措施将刑事责任年龄降低。降低说为当前未成年人犯罪表现的提升角度着手,说明目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表现出一定提高,年龄逐渐下降,但是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也越加残酷,乃至部分未成年人在犯罪以后,侦查过程之中还表示由于自身为未成年人,所以即便坐牢也是坐几年就完事。相关现象的产生更加容易造成未成年人歧路亡羊,做出一些犯罪行为,所以不管是在学术界还是理论界,对该观点都具有一定支持。维持说维持说表示目前我国现阶段在经济转型阶段,各个方面发展比较均衡,即便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逐渐提升,而该态势为社会经济转型建设之下必然结果。在社会经济发展内,可能具有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情况,从而造成人口流动,犯罪率将会显著提升。而整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在经过这一段时间以后,当前法律体系能够得到一定控制,乃至逐渐下降。所以就维持说来说,主要观点寄托于经济建设内,进而有效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这三种社学说都从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提升方面入手,表达出本身观点,旨在就未成年人健康方面入手,控制未成年人犯罪情况,而就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现状来说,本文表示为降低说,因为《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相对较高,难以有效控制犯罪情况。3.1.2我国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偏高按照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的标准为十二周岁,十二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在做出犯罪行为以后,都并不需要承担任何刑事责任。其就法益保护方面入手,与刑法法益保护本质目标存在一定的误差。具体来说,要是十二周岁之下未成年人做出杀人行为,被害人生命权法益也受到一定侵害,但是就该方面而言,被害人和家属难以借助刑事程度,有效保护本身权益。按照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未成年人来说刑法主要确定了8种犯罪行为,就该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来说,要是触碰到这八种犯罪行为,也应需要承担对应的刑事责任。但是就其他重大犯罪行为,并不需要承担任何相对应的刑事责任。例如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内,非法借助网络信息罪逐渐产生,特别是设计有关网络游戏的作弊器,要是该阶段未成年人借助设计网络游戏的作弊器,从而通过贩卖获得利润,即便触犯非法借助信息网络罪,仍然并不需要承担对应刑事责任。仅仅就非法借助信息网络罪保护权益而言,要是未成年人做出对应行为,将会导致十分恶劣社会影响。所以就法益保护刑法的最后目标而言,目前我国就刑事责任年龄规定相对较高。并且,就刑事程序来说,《刑事诉讼法》和有关法律规定,依然确定未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时候封存其犯罪行为。而该封存具有一定限制。就该条件之下,未成年人犯罪根据有关法律规则,但需要从轻或者是减轻处罚,同时要是未成年人犯罪情节比较轻微,乃至可能在刑法方面适当缓刑。由此出现一个结果,那就是未成年人在犯罪以后不仅在实体方面减轻处罚结果,同时在程度方面也封存了犯罪记录。未成年人再次回归社会以后,并不会受到任何限制。相关保证性措施,旨在可以保证未成年人能够顺利回归社会,而部分未成年人接收到刑罚以后,还会做出犯罪行为。所以,我国《刑法》所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依然难以有效满足目前社会建设需求,特别是难以有效满足目前互联网时代之下的要求,未成年人能够借助多元化措施接受信息,而因为缺少是非鉴别能力,更加容易做出犯罪行为。3.2相对刑事责任建立规定存在缺陷法律表示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这一阶段的未成年人违犯八种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所以刑事司法需要严格遵循,同时这几种犯罪为刑法保护权益而产生,最为严重侵害犯罪。因此当前法律做出规定,该年龄段称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但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构建还具有一定问题,具体体现在下述方面。3.2.1相对刑事责任年龄承担刑事责任范围存在争议法律规定,相对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只有触碰特殊犯罪行为才需要承担对应刑事责任。我国早期的这样的立法目的是因为该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具备初步人生观与价值观,并且已经依法开始接受义务教育,自身也具有一定的自控与明辨是非的能力,所以做出该法律规定。并且这几种犯罪,除了相关犯罪具备常发性外,犯罪对象的法益还会带来严重伤害,相关犯罪还具备频发性。刑法分则里部分罪名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也并不低于相关犯罪,但正是因为相关犯罪具备常发性,所以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才归纳到承担刑事责任范围内,除此之外,八种犯罪行为规定仅仅处于概括性规定,尚未做出细节规定,其并不吻合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有关要求,刑事司法落实可以高效率处理社会危害比较严重的犯罪,并且关于十四岁到十六岁未成年人的相关规则,我国对于未成年人还表现出主要教育,辅助惩罚。而该规定还具有一定不足,如侵犯财产类犯罪内归纳了抢劫罪,而刑法第127条还规定,抢劫弹药、爆炸物、危险物质罪。该罪名明显超过抢劫罪本身的社会危害性。要是已经满十四岁并未满十六岁未成年人,做出这些行为,由此依照罪刑法定的原则,难以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对刑事司法的落实出现争议,如果依照刑法第263条定罪处罚,由此行为人落实行为属于公共安全危害行为与社会安全,而根据侵犯财产对其开展惩处,该处罚形式偏离罪刑法定要求,同时也并不吻合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基础规定。但要是根据第127条定罪处罚,与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存在差异同时违背了罪刑法定原则。所以就该方面而言,虽然刑法对该年龄阶段未成年人触犯特定罪名做出了相应的规定,但刑事司法落实非常容易产生争议,因为该规定过于笼统,将会与“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立法目的相违背,其在罪刑法定原则落实方面,也非常不利。3.2.2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过窄按照法律规范,把刑事责任年龄一共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已满十六周岁人员需要承担到对应刑事责任,但是不满十八周岁未成年人如果触犯法律需要从轻处罚。这样也会适得其反,导致出现不良的后果,该法规也致使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所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范围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会加剧未成年人恶性犯罪的数量。首先,按照最新的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未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就是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如果这个年龄阶段的行为人落实犯罪行为,根据规定并不需要做出任何的处罚,该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并不需要去追究。目前法律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需要承担的刑事责任范围十分的狭窄。但因为社会经济建设,未成年人和之前相比较更加成熟,同时未成年人具备加强模仿力,非常容易作出危害社会犯罪行为。要是落实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由此根据当前刑法,对应刑事责任的承担范围过窄,由此难以对被害人的法益所受到的损害取得应有的维护。其次,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未成年人,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仅需要承担八种犯罪承担刑事责任。而当前几种犯罪要是根据严格的罪刑法定原则,将会出现较高争议。并且,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普遍应用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未成年人能够借助很多的途径接触信息,同时该阶段的未成年人由于非常容易去模仿影视作品或者是其他娱乐视频短片的情景,从而容易做出犯罪行为,要是未成年人落实相关犯罪行为以外,比如违法借助信息网络罪或者是其他严重社会危害性犯罪,同样不用去负刑事责任,由此也就致使目前该年龄阶段刑事责任承担犯罪范围十分狭窄。最后,按照十六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这个阶段的未成年人,在刑法方面处于完全刑事责任年龄人,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违反刑法分则具体规定的有关罪名,虽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但应从轻处罚。但在司法实践内,还具有矛盾内容。比如十四周岁的人做出抢劫弹药或者枪支的罪行,根据目前法律规定,在第十七条规定内容中,该罪行为未规定的刑法。要是行为人的行为与法条竞合现象吻合,根据刑法理论,需要重罪处罚。所以只能够根据抢劫罪开展处罚。要是根据该处罚形式,仅仅能够根据抢劫罪基础犯罪开展处理,而落实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危害要远远超过抢劫罪。所以该处理形式还会导致罪责刑偏差现象。司法实践内就会出现彼此矛盾。总而言之,按照刑法规定,目前有关刑事责任年龄规定,所需要承担的责任范围就未成年人来说过窄,非常不利于去实现刑法保护法益的目标。3.3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设置单一化3.3.1缺乏系统、完善规定我国有关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则,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多个阶段,使得各年龄阶段人员,在触犯法律规定时所形成的处罚结果不同。设定这些年龄阶段是在年龄方面把刑事责任年龄进行划分规定,但正是因为之一种设置模式过于单一,使得该制度缺乏系统、完善的规定,出现许多弊端,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司法落实具有一定问题。即便我国刑事司法也相继颁布相关司法解释,由此保证就行为人年龄认同,而最终相关的司法解释认为刑事责任年龄规定行为人是否具备,根据有关规定司法机关能够判断刑事责任能力的首要条件行为人是否具备,从而就刑事案件事实展开针对性判断,进而对于行为人作出对应判决。而要是相关未成年人触犯其他社会危害行为,甚至增加严重罪名,难以根据刑法分则规定对其开展针对性惩罚。所以,本文表示,目前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缺乏完善与系统性的规定。3.3.2制度设置方法具有一定滞后性我国在刑事责任年龄制度设定方面,就年龄方面设置,不仅未成年人的最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设置较低,并且相对刑责年龄阶段触犯的罪行范围过于狭窄,该规定主要教育,辅助惩罚,其目的主要在于教育人而不是去惩罚人。使得很多未成年人恶意犯罪行为不能得到法律应有的处罚。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使得刑法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弊端,而我国行为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在年龄设置方面也就比较滞后。4完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制度的建议4.1借鉴适用国外恶意补足年龄规定恶意补足主要表示被判定属于无刑事责任能力人,就当前法律规范以下没有达到要求年龄的,这个未成年人能够辨别善恶与是非,在实施行为的时候并且具有恶意。如果对方提供了这些相关的证据证明,那么足以打破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从而追究该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断定无刑事责任年龄人否具有恶意,是其最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我国来说,目前我国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率明显提升,添加恶意补足规则能够在某种程度减小未成年人犯罪率。伴随社会经济逐渐建设,文化传播途径越加广泛,但缺乏对内容的监管力度,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进入传播的空间,使得未成年人所接收到的信息更加复杂,身心发展情况已经表现出显著转变,对未成年人教育之中,未成年人本身辨认与行为控制能力也跟随自身教育逐渐提升。对于校园欺凌等一些具体的新型犯罪,可以采用主观故意进行认定也可以采用恶意补充规则进行规定。校园欺凌行为现如今特别的常见,甚至已经趋于常态化,同时非常容易造成严重的后果,更重要的是严重损害了受害人自身的合法利益。而在此借助恶意补充规则,可以主观认定未成年人故意寻衅滋事,从而摆脱未成年人责任年龄在刑法中的规定。从而依法去追究行为人需要承担的相关刑事责任,同时量刑也可以适当运用刑法减轻对未成年人的处罚。在二零零四年以后,实施了该严的时候要严,该宽的时候要宽,并使得严与宽相互贯彻、融为一体,同时要把握好分寸,有效地实施了恶意补充规则,为恶意补充规则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严宽相济的刑事政策除了表现在刑事司法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立法方面。就未成年人犯罪来说主观恶意和成年人相比较较小,该类型犯罪能够立眼于宽,该宽能够在定罪方面认定,还能够就量刑开展处理,恶意不足规则要是适用,由此就定罪方面具备一定优势,还能够借助法律预防作用,规避未成年人做出犯罪行为。按照主观恶意较高未成年人犯罪,要是在司法落实中并未表现在恶意补足规则方面,由此就相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难以追究,刑法惩罚犯罪功能也难以有效表现,也难以有效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所以要是添加恶意补足规则,按照其主见恶意较高的未成年犯罪人来说能够借助刑法规范追究刑事责任,由此有助于社会稳定性,同时确保法律教育有效落实,最终有效实现刑法保护法益目标。所以恰当的添加恶意补足规则,同时对其区别适用,除了就目前刑法内第十七条规定具有一定补充,也可以促进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活动而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效果。4.2扩大我国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目前,刑法相关规定修改为未满十二周岁未成年人犯罪,不管触碰什么罪名,都并不需要承担对应刑事责任;已经年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只犯情节恶劣的罪行,才能够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追查。该规定还吻合我国前期刑事政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其目的都在于教育人,而不是惩罚人。而伴随社会逐渐发展建设,该罪行还不足以完善。社会逐渐发展内,该规定还无法满足社会建设,无法确保刑法最终目标有效落实。本文表示已满十二周岁未满十四周岁的低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应承担八种罪行,其原因如下述。该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已经具有是非的识别能力。已满十二岁周岁的未成年人具有认罪、判断是非的能力,因为该阶段已经服从很多年的义务教育了。同时,《民法总则》已经把限制民事责任能力人的年龄降低至八周岁,在其颁布后,也提到了对限制民事责任能力人的分析。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民法通则》内有关限制民事责任年龄也作出了下调为十岁的规定,但是,刑事责任年龄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变化。在具体实施犯罪行为中,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有明辨是非的基本能力,现实情况面临着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度上升,现行法规仍难以适应未成年人犯罪率大幅上升的状况。因此,我认为修改无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应当修改限制民事责任能力的年龄,这与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吻合,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的校园欺凌的现象频频发生。就校园欺凌来说,校园欺凌行为是否具有犯罪还具有一定问题,而要是加入罪行,就能够有效应对相关问题。校园欺凌事件产生大部分行为人都主动殴打被害人,或者是对被害人做出各种侮辱性方法。由于现行刑法的局限性,只有以特殊残忍手段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情节,才能受到应有的处罚。如果实施校园欺凌行为的未成年人没有达到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很难做出刑事处罚。就被害人来说因为自身也为未成年人,该事件内产生的伤害可能伴随其一生,要是并未对于被害人合法权益作出有效维护,非常容易产生比较严重后果。而要是下调刑事责任年龄,要是行为人达到该年龄,能够采取滋事罪对其作出惩处,由此还能够有效保证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扩大我国低龄未成年人刑责范围。就扩大我国低龄未成年人的刑责范围,能够参考其他国家或者是地区所积累的经验,使得低龄未成年人的恶劣行为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就十二周岁以上未成年人而言,具有行为认识与识别基础能力,也具有一定刑事责任能力。因此,扩大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范围,有利于在司法实践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吻合目前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并且有助于刑法保护法益目标有效落实。4.3完善《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按照当前的规定,对于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阶段的未成年人,只对其所触犯的八种罪刑做出了相关规定,但该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要是触碰到刑法分则规定,司法落实方面将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需要对其细致规定。4.3.1重新设置时间起点现阶段无刑事责任能力年龄已经下调到了十二周岁,为了确保与该年龄阶段的相互承接,因此需要对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这个阶段也做出相对应的调整。我认为应该把十二周岁设定为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该阶段未成年人因已经接受多年义务教育,其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能够接受比较复杂社会信息。就青少年阶段,可能产生叛逆情况,想要展现出自身与众不同目标,经常做出部分行为,轻微顶撞老师,严重可能做出违反法律行为。基于上述,首先应该借助教育措施,保证该年龄段未成年人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其次减小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起点在立法方面。司法机关能够增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定期定点对该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开展普法宣传、组织相关法律活动,规避其做出违法行为。部分学家表示,从相对刑事责任年龄起点的降低出发,能够有效的拓宽刑法打击范围,并不吻合刑法谦抑性规定。而该文表示重新设置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起点,也并不表示对刑法适用范围的扩大,反而某种程度能够确保社会稳定。修改法律为按照社会发展情况做出对应修改,具体到刑法来说,特定阶段犯罪案件明显提升,按照刑事政策依然难以对其开展限制,相对应的立法活动也就是大势所趋。按照下调相对刑事责任年龄,因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率表现出明显提高,传统刑事政策依然难以保证能够减小未成年人犯罪率,所以基于此对刑法开展修改,除了恶化刑法必要性基础要求,同时还满足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转变。4.3.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调整把我国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由传统的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下调到十二周岁到十六周岁之间。与其他部门法律规定相互呼应,并且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发展要求相互吻合,就《民法总则》发表落实以后,就特殊民事行为,并不需要追求其法定代表人,也就是表示民事行为有效,必须通过监护人或者是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才能够有效。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员年龄也需要适当降低,但是限制刑事责任年龄下调与《民法总则》规定相互呼应。目前我国社会迅速建设,同时未成年人受教育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和之前相比较表现出显著提升。就部分特定犯罪还具有确定辨识与识别能力,同时该阶段未成年人依然接受到基础性的普法法律,要是在做出犯罪行为之中,具有故意,由此行为和“恶意补足”原则定位展开断定,从而开展刑罚处罚吻合刑罚有关规定。4.3.3精准描述刑事责任年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具体规定是十四周岁到十六周岁,未成年人落实特定八种犯罪行为需要负对应的刑事责任。在理论界无论是八种犯罪还是八种犯罪行为当前还具有一定争端。二零零二年中旬,颁布了《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的刑事责任范围答复意见》里明确提出了8种犯罪表示行文并不是罪名。但即便有关司法解释就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八种犯罪并不是罪名,就犯罪行为作出明确规定,但是依旧具有两个问题并未解决。首先,未成年人触犯抢劫弹药、枪支以及爆炸物罪,根据《刑法》第十七条规定需要根据抢劫罪去定罪加以惩治,而按照前文研究,该结果比较荒诞,一方面违背罪责相适应原则,同时还违背罪刑法定原则。该问题产生原因除了刑法第十七条规定责任范围比较狭窄,同时关键因素为司法实践内类似案件处理时候,依旧表现为把八种犯罪行为理解成为八种罪名。所以想要规避产生该错误结果,就十七条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确定,把部分可能就实务内出现争议犯罪行为借助列举形式添加。其次,就未成年人目前落实部分新型犯罪或者是比较严重社会犯罪,因为并不属于第十七条犯罪行为区间,难以根据刑法就其开展对应处罚。建议把第十七条刑事责任范围作出相对应的调整,适当添加部分比较常见同时社会危害性较高的犯罪。结语正如法国著名犯罪学家所说的,反犯罪斗争与观察科学对应的形式就是形势政策。按照当前我国犯罪情况,能够显示出未成年人犯罪整体比例较高,同时也产生比较恶劣社会影响。因此,需要我们针对有关具体犯罪确定刑事政策。本文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分析之中,和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对比,就减小刑事责任年龄合理性与必要性进行论证,研究表示不允许盲目容忍未成年人,除了造成未成年人将会错失发展机遇,同时对于社会建设还具有十分严重影响。所以,需要有效减小最低刑事责任年龄,就预防与教育方面入手,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犯罪,除了需要在定罪、量刑和执行等有关流程确定针对性救济措施,还需要借助有关保障措施为未成年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