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散文赏析(论文)】_第1页
【萧红散文赏析(论文)】_第2页
【萧红散文赏析(论文)】_第3页
【萧红散文赏析(论文)】_第4页
【萧红散文赏析(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萧红散文赏析—以商市街为例TOC\o"1-2"\h\u16791摘要 49638前言 517785一、萧红散文自叙传性质——以《商市街》为例 54525(一)展现时代地域风貌 615091(二)记录真实生活经历 68878二、萧红散文的结构——以《商市街》为例 722858(一)呈现出小说化结构 725277(二)运用线性时间叙事 86785三、萧红散文女性主体色彩 88972(一)观察角度细腻 913652(二)传递女性敏感 102165(三)透露女性主体意识 102070四、对萧红散文的评价 116485参考文献 13摘要与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因而在文坛也享有相当高的地位。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商市街》可以说得上是萧红的一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回忆录式散文,是萧红对自己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在哈尔滨度过的一段困苦却又不失拼搏奋斗的日子的回忆。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萧红的散文集《商市街》为例,分析其散文创作,探求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全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分析萧红散文自叙传性质,展现时代地域风貌,记录真实生活经历,然后分析萧红散文的结构,呈现出小说化结构,运用线性时间叙事,随后分析萧红散文女性主体色彩,观察角度细腻,传递女性敏感,透露女性主体意识,最后对萧红散文进行总结评价。希望对丰富萧红散文研究有所帮助。关键词:萧红;散文;商市街;创作风格前言在现代文学的殿堂里,萧红的文学创作生涯并不算长,细算下来不到十年,但就是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里,萧红以她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为文坛贡献了大量丰富的优秀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纵览萧红的作品,她的散文在文坛也具有相当高的地位。与她的小说一样,萧红的散文也具有其鲜明的个人特色。在萧红所有散文作品中,《商市街》是其相当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商市街》出版于一九三六年八月,是萧红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后广受欢迎,不久就刊印了第二版。《商市街》道尽了萧红与萧军的屈辱与辛酸。同时也展现了他们两人在如此困苦艰辛日子里的相濡以沫、平淡真挚的爱情世界。萧红以她独有的笔调书写了她个人对现实、物质条件、爱情、友情、人性等的见解和感受,充满女性的细腻观察与独特感悟。萧红的散文作品以自我经历为创作基础,符合现代散文所推崇的“真实性”要求,又凭借故事性强吸引了众多读者,在萧红的散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商市街》为例,讨论萧红的散文创作风格。创作风格根植于创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性格特征,体现在创作者创作的每个环节、作品内容和形式等诸多要素中。探究萧红散文的创作风格,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其散文思想内涵,还可以了解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人生道路及思想情感,有助于今后阅读萧红的其他作品,同时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所帮助。一、萧红散文自叙传性质——以《商市街》为例《商市街》给读者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其鲜明的自传性,《商市街》全本共收录散文四十一篇,是萧红对和萧军二人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四年这近两年的时间里在哈尔滨生活的真实记录,商市街源自于他们二人在哈尔滨所居住的街道名字,全本由《欧罗巴旅馆》开篇,到离开哈尔滨时写下的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止。萧军曾评价《商市街》是“一点不折不扣的生活记录”萧红.商市街(读后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萧红在创作《商市街》的时候是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由这段生活经历衍生出的感悟作为其创作的源泉。萧红的直抒胸臆、坦诚真挚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纯净本真的灵魂。可以这样说,《商市街》对后人研究二萧的早年生活经历与文学创作具有重大意义,仅从这一点来看《商市街》的研究价值就不容小觑。萧红.商市街(读后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一)展现时代地域风貌萧红出生在呼兰河县,中国东北的一座小城,黑山白水造就了她独有的精神世界。萧红一生游走过大江南北,还到过日本,然而她的散文却多描写东北,并且有明显的时代特色。这一点在《商市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现代文学作家中,东北作家群体并不大,文学作品中描写东北风貌的作品也不多,相当一部分还只是粗浅的东北游记。而在萧红的细致观察下,哈尔滨当时的时代背景隐匿其中,东北地区的地域风貌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三十年代的哈尔滨处于日本侵略者与俄国侵略者的双重的统治下,哈尔滨是一个大都市,同时也夹杂着民族苦难,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哈尔滨进步青年的抗日抗俄的文艺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以地下党员姜椿芳、罗锋、金剑啸等人为主要领导的地下党员通过举办画展、成立戏剧团来宣传抗日抗俄的进步思想,萧红是积极热情的参与者之一,这些活动的参与对萧红的生活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萧红笔下,“中央大街”和“公园”是哈尔滨的中心地带,文中人物时常出没,中央大街是一条外国人聚居被欧化了的街道,公园交织着不同国籍的人,这两个地方都是哈尔滨国际化的缩影,萧红写这两个地方并不是为了展示都市的繁华,而是用一种克制的语言描写了底层人民的贫苦艰难。在繁华热闹之外,贫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他们被排挤于城市中心之外,被社会遗忘。虚幻的繁华恰恰暴露了这个病态的城市,失业者、娼妓、贫民,这些人都被剥夺了生存的尊严与权利。萧红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与这个“繁华世界”的隔膜,因而《商市街》不仅描写了哈尔滨的繁华热闹,更有隐匿在字里行间的对日俄两国侵略者的不满愤慨。(二)记录真实生活经历萧红的散文呈献给读者的不是她虚构出来的理想世界,也没有难以追溯的古迹陈事,而是真实可感的日常生活。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让许多渴求光明而不得的作家尤其是一些青年作家,选择通过构建一个虚幻的美丽“桃花源”来阐释抒发自己的志向,逃避丑陋可怕的现实。萧红的散文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她自身的生活经历、周围的爱人、朋友以及日常见闻都是她钟爱的主要创作素材。尽管题材没有跳出其个人生活的范围,谈不上广阔,但也没有脱离过生活实际。中国现代散文比较常见的创作方式是选取寻常生活琐事片段,由平常小事发微探幽,揭示深刻道理。萧红的散文虽然也多是围绕生活小事展开叙述,也有直抒胸臆的感受表达,但她并不以挖掘生活的深刻性见长,也不擅洒脱酣畅地抒发感受。而萧红热衷于锲而不舍地再现真实生活图景,选择的角度另辟蹊径,着力刻画展现事件的过程和情景,具有很强的画面感与真实感。《商市街》中每篇的内容正如各篇标题所示,大多是平凡琐事,《黑列巴和白盐》、《饿》和《提篮者》等篇记叙了二萧在哈尔滨饥饿困窘的愁苦;《家庭教师》、《他去追求职业》和《女教师》等是萧红和萧军二人真实的求职经历;《当铺》、《最后的一块木拌》及《借》等又形象生动地记录了二人为物质需求围绕柴米油盐四处奔波的真实细节。如《饿》这一篇,写萧军出去工作,萧红一人待在家,饥寒交迫,又囊中羞涩的困窘,别人家门口的列巴面包和牛奶将萧红从饥饿中诱惑着醒来。过道尚没有一点声息,过道越静越诱惑我,我的那种想头越想越冲胀我:去拿吧!正是时候,即使是偷,那就偷吧!——《饿》萧红.商市街(散文《饿》)[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萧红这段对饥饿的体验是一种由生理缓慢地到心理最终变成灵魂的道德折磨,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极度饥饿状态下本能地与道德纠缠的真实心理,是萧红真实经历过才会获得的感受,因而具有超强的感染力。二、萧红散文的结构——以《商市街》为例(一)呈现出小说化结构细读萧红散文,不难发现她采取了一种小说式的表达方式来作为她抒发情感的重要手段。其他小说家创作中为了塑造人物,通常采用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等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这些小说中的表达方式在萧红的散文中得到了最大化的呈现。《商市街》中各篇散文几乎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展开叙述,近乎于一部记叙真人真事的小说。如《他去追求职业》一篇中写到郎华外齿谋求工作,冒着风雪赶回来,带回了二十块钱。“这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句话就是此篇的结尾,读者就会带着这样一个悬念开始一篇《来客》的阅读。这似乎与电影片段式的表现方式有点相似,一个故事由一个镜头表现,多个镜头拼在一起就成了整个故事。萧红将小说中的创作手法和表达方式带到散文创作中来,使她的散文独具一格,别韵味。(二)运用线性时间叙事萧红的散文侧重叙事,议论不多,直接感悟丰富,艺术剪裁简洁。她在散文创作中没有写作方式和表达手法的禁忌,这让萧红得以不用遵循一般的创作规则,而是运用一自己感到最舒适最惬意的语言模式和表达方式。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萧红的散文不仅多用对话,而且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商市街》按照线性的时间叙述顺序,构建了萧红萧军二人在哈尔滨两年期间的完整生活,萧红用完整的时间顺序,清晰简洁地交代了这段生活经历的来龙去脉。《商市街》中的四十一篇作品的排列顺序是按照二萧的生活经历顺序排列的。因此,后人尽无法得知萧红在哈尔滨生活的确切时间,但是可以根据《商市街》中各篇的时间关系得到一定启发,找到其中联系。萧红在创作中并没有明确告知在哈尔滨生活的确切时间。在整本书中,除了春夏秋冬这样的季节时令和早晨晚上这样概念式模糊的表达方式外,萧红没有写出任何具体日期,仅在最后一篇文章《最后一个星期天》写完时署上了一九三五年五月十五日表示作品的完成时间。而且这个日期距离萧红萧军二人离开哈尔滨已经近一年了。从内容角度看,开篇二人住在欧罗巴旅馆,因为萧军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二人搬到了商市街,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由《新识》这一篇开始,萧红独坐家中等待爱人归来的寂寞女性变成了追求进步追求自由的新时代青年,并且开始在报纸《前哨》上发表文学作品。直到《最后一星期》挂着小包袱,沿着中央大街向南行去,离开了商市街,从此再也没有回来。三、萧红散文女性主体色彩《商市街》中,萧红从她自身生活和经历出发,用一种女性的视角来观察体悟生活,真实地书写了女性的生命体验。特殊的生活经历和自身的性格使萧红变成了一个尤为细腻敏感的人,任何话语都可能激起她敏感脆弱的神经,任何景物都有可能触动她女性的意识。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用她蒲草般的自强和追求自我的执着感染着大家,她的散文不仅仅是一些文字,更是一种指引。阅读《商市街》,恍若在听萧红细细叙说,感受她的脉搏,触摸她细腻柔软的内心,并且再次为她坎坷的经历扼腕叹息,叹服于其真挚感人的文字,致敬她澄澈高贵的灵魂。(一)观察角度细腻萧红的散文有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致,善于从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碎片中找到深刻的暗示。萧红将观察、捕捉、描绘三个环节进行和谐,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风格。作为一名女性作家,萧红以其细腻敏感的观察力,把将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又不甚留意的内容捕捉到自己笔下,以简洁的描写笔法,辅以形象的描写,带给读者独特的阅读体验。萧红的细腻在叙事过程中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许多看似平常的事件,在她笔下总是异常生动有趣。因此萧红的爽朗、真挚和朴实在《商市街》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也存在一个问题,她的叙事散文时常语言不够精炼,稍显芜杂,偶尔还会夹杂地方色彩比较浓厚的词语,显得语言风格比较杂乱,不够统一,后来有明显改善。可以说,积极饱满的生活态度与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观察力是萧红散文创作的坚实基础。《商市街》中,哈尔滨这个国际大都市的生活场景、时代风貌在她笔下真实地再现出来,萧红通过其细腻的观察,以超强的细节描写能力将哈尔滨描绘得格外生动、充分。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商市街(散文《春意挂上了树梢》)[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北方的春天不比江南的草长莺飞、花团锦簇,城市里的自然风貌也不具备明显的春日特征,但萧红观察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变化,创造性地捕捉了这些变化,加以细节的描绘,虽然笔墨不多,却把北方春天的生活色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此外,萧红对春夜的描写更是细腻到位,声影交融。那在街头快活得意地交游聚会的外国绅士、贵妇、流氓,那被音乐环绕的春夜,那蜷缩在街角的贫民、乞丐,构成了一幅生动真是充满立体感的图景。女性情感特征之一就是关注细节,女性作家也多以擅长细节描写而著称。散文创作也的确离不开细节,散文需要细节来抒发情感,倾诉思想。萧红以一个女性的视角来体验生活,抒发感想,无一不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以细节描写的方式呈现出来。精当的细节描写耐人寻味,底层人物因为一个个细节而丰盈饱满。可以说,细腻感人的细节描写突出了萧红散文的独特气质,角色厚重丰实,情节跌宕起伏。(二)传递女性敏感萧红在散文中记叙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但这些事通过她的再现已不是简单的重复,她在叙述中又融合了自己的情感。因此我们在《商市街》中看到的并不只是事件本身,还有隐匿在字里行间的强烈情感。萧红传递给读者的是她始终如一的爱与温暖。萧红创作《商市街》也有对往日甜蜜生活的深切怀念。因此,《商市街》整体基调是迷惘孤独,但仍然有曾经爱情甜蜜的影子,如寒冷冬夜的相互依偎,困窘交迫中的你侬我侬等等。如在《饿》这一篇中,是萧红寒一个人在旅馆里,饥寒交迫,听窗外寒风吹彻,外面一个女人和孩子在乞讨食物,萧红对她们无限同情,却又自顾不暇,爱莫能助,只能借窗上的冰霜流泪。饥饿使她饱受着本能与道德的双重折磨,但她仍有心去关注同情窗外乞讨食物的妇女和孩子。《商市街》以现实生活为写作基础,在记叙生活、刻画现实的同时也抒发感受,展现了表达萧红内心的悲悯之情,带给读者别样的温暖。萧红的爱与温暖在本质上并没有超出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范围,并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抽象性。然而萧红跟别人最大的不同在于尽管她自身饱受磨难历经坎坷,但是她始终坚信着美好与希望,并以一种积极饱满的姿态去追求爱与温暖,并且始终没有放弃对爱与温暖的憧憬。当然萧红也会忠于现实,正视现实,而不是佯装不见活在虚妄的美好中。在对爱与温暖的无限憧憬中,萧红能清醒地认清现实的黑暗与丑恶。因此,她的憧憬中又带有一种理性真实与积极乐观并存的情感,并不是一种颓唐绝望毫无生气的哀叹。这种情感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在于它根植于现实的磨难艰辛,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并不是一种逃避现实,乌托邦式的主观臆想。萧红作品最主要的积极作用也在这里。(三)透露女性主体意识《商市街》不仅仅是萧红对过去真实生活的记录,它必然包含着萧红以女性的角度对生命的独特感受与体悟。萧红是一位有着清醒深刻的女性主体意识的作家,《商市街》中时常表露萧红对女性的自爱自尊、自我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男女平等的渴望。由于个人少时经历,萧红发自内心地厌恶和反感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生都在执着追求女性的独立自强。而且她也一直在经历被男性抛弃、欺骗的遭遇,这些变故无疑加快摧毁了男性群体在她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更使她进一步加强了女性要自尊自爱、追求自我等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商市街》中,萧红笔下的爱人郎华(即萧军)也是一个大男子主义思想的典型代表。朗华常常罔顾悄吟(即萧红)的感受,不在意伤害悄吟的自尊,两人之间的拌嘴吵架也多由此爆发,这些都更加使萧红坚定了从真正意义上去追求男女平等。萧红和萧军二人居住在哈尔滨期间,萧军独自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二人过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但萧红觉得自己好比井底之蛙,犹如笼中之鸟,视线都被墙体遮挡,连看看窗外的麻雀都是奢望。一向热爱自由渴望呼吸自然新鲜空气的萧红当然不会愿意屈服,此时在她心中房屋的墙体和窗子都成了困住她自由的罪人,她的躁动不安可见一斑。因为失去自由,无法实现自身价值,即使有家也不能派遣萧红内心的孤苦不平,得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安宁幸福。在萧红看来,女性应该享有和男性一般能够出去工作的权利,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认可和尊重,这才是真正的男女平等。萧红的女性主体意识认为:女性的理性境界应该充满自由平等的尊重与理解,充分实现女性自我价值。四、对萧红散文的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满腹才情的萧红如一颗短暂的流星倏忽而过。在所有文学体裁中,散文最能表现一个作家的性情与志趣。对于萧红来说也是一样,散文可以说是最好的诠释了萧红一生的经历,带给读者一个最真实的萧红。萧红的散文多写自身真实生活经历,不仅描绘出了生活本来的样貌,更是一种自叙传式的写作,在这一个过程中,萧红发现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主体意识,开始追求女性的解放。她率性而为回归本真,真实地表露个人想法,注重个性化创作,从而彰显出独特别样的魅力。萧红以小说的形式创作散文,不受文学体裁局限,遵循内心遵循自我,自由行文,采用对话体和线性时间叙事的手法,增强了散文的审美旨趣。萧红散文有其独特意义,虽然没有宏大的时代背景主题,但也绝没有陷在封闭狭窄的自我空间里,而是将对国家对民族的忧虑隐匿在字里行间。在萧红饱经摧残的灵魂背后,有她对现实的有力抗争,有她清醒的认识,闪烁着女性对于生命的热爱尊重和对性别公平的渴望,她的文字彰显了她对女性苦难的思索。萧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