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讲经济行动第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主要内容(一)经济行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观点(二)交换行为(三)消费行为第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经济行动:经济学
与社会学的观点
第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经济行动在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学理论中,经济行动都构成了基本的出发点。经济行动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从狭义来说,经济行动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人的经济活动,例如生产、交换、消费、储蓄、投资、税收等等。从广义而言,经济行动不仅指人的外在可见的经济活动,而且还包括与外在经济活动相应的动机、态度、预期等内在的心理活动。第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经济行动:经济学的观点及其局限“经济人”(Economicman)以经济利益为行动的出发点,并根据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的完全理性的主体。“实利人”对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第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好处。”第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不论是谁,如果他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就要这样提议。请给我以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我们所需要的相互帮忙,大部分是依照这个方法取得的。”第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道德情操论》(1759)伦理学著作人的利己本性“每个人首先和主要关心的是他自己。无论在哪一方面,每个人当然比他人更适宜和更能关心自己每个人对自己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比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更为灵敏”。“利他”是为了“利己”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
第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斯密的思想与“经济人”相关的思想主要有两点:(1)人们是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参与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2)在价值规律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并非出于本意地促进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斯密之后,经过边沁、西尼尔、穆勒等人对“经济人”思想的进一步补充,基本形成古典“经济人”模式,为经济学进行分析和研究创造了科学假设和前提。
第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经济人”假设的三个要素:(1)行动主体——原子化的个人,利己本性,其偏好、利益及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的影响(2)行动目标——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益,增加个人的效用(3)行动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经济动物”:刺激-反应简洁性和概括性第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加里·贝克尔人的行为万变不离其宗,各种人类行为都可以归源为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行为。经济分析可以对人类行为作出统一的解释。“经济学帝国主义”
第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偏好稳定”“如我所见,不懈和坚定地使用最大化行为、市场均衡和稳定偏好的联合假定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核心。”第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在经济学不断进步的同时,这种进步赖以取得的一个重要支柱——‘经济人’理念本身却遭到忽视。也就是说,经济学家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它,但却疏漏了对它本身的研究……”(杨春学,《经济人与社会秩序分析》,1998:7)。第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将个人偏好视为“给定”的,因而,行动目标的确定是外在于行动过程本身的,是行动的前提。将经济利益视为个人行动的唯一动机还存在一系列相关假设,包括资源供给不受限制、市场信息对称、市场机制充分有效、个人拥有综合这些判断作出明智决策的高明能力等,但实际上这样的条件本身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简化,忽视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实践
第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学的观点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第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行动主体的结构性社会结构构成了行动者所面临的客观情境。行动者个人的偏好、行动的动机,还是行动的决策模式,行动的具体实施过程,都要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行动所处的外部结构——规则、制度、文化、关系网络等——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弱行动者的行动能力,甚至是控制行动本事。
整体主义方法论第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行动动机的复杂性人的行为是复杂的,在具体的经济生活中驱使人们行动的可能是多重动机的混合,是利益动机与非利益动机、经济动机与非经济动机的混合。经济“行动的意向不仅在于经济目标,而且也在于(社会)交往、(他人的)赞许、身份与权力”(Granovetter,1985)。以经济利益为标志的目的也经常会与其他目的(如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发生冲突。第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行动目标的不确定性行动目标的选择本身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行动者与其行动环境互动的过程,而不是“给定的”(或说行动的前提)。经济生活不是一个瞬间的行动,而是一个绵延不绝的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断调整、确定自己的目标。偏好不是“给定的”,目标的形成也不是独立于行动本身的社会过程之外的,常常会在行动过程中因为行动本身而发生改变。行动本身就创造了行动的目标。第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4.行动决策的非理性行动环境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行动者的偏好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有时候是无法清楚地认知到最大化策略的,因此也不能清楚地确定目标-手段的关系。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不断与自己所面临的行动环境发生互动,行动者关于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的认知逐步调整、修正,一旦行动结束,一个最终版本的目标-手段的关系结构才得以确立。行动的决策不一定是理性的。
第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赫伯特·西蒙(HerbertSimon)美国管理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奖现实中人们所获得的资讯、知识与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充分的,因此,未必能作出使得效用最大化的决策,而是往往选择了还算差强人意的解决方案或者说是次优方案,也可能只是能让决策者满意的答案,而非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主张的“最佳”方案。“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
第二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经济学与社会学关于经济行动观点的差异行动主体行动动机行动目标行动决策经济学的观点原子化的,不受他人行动的影响经济/物质利益“给定的”,外生于行动过程能够清楚认知,并进行理性选择社会学的观点处于社会情境中,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经济与非经济利益的混合变动的,常常产生于行动过程本身不一定能清楚认知,并不总是理性选择第二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讨论何谓“利益”?何谓“理性”?理性利益第二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Granovetter:虽然“理性行动的假定必然存在着问题”,但它仍是一个不应随便放弃的“好的工作假设”。如果我们把行动的动机由经济利益扩大到其他非经济动机的话,那许多表面上看起来不合乎经济理性的行为其实都可以纳入理性选择的分析框架之内得到解释。第二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Bourdieu:理性选择理论的错误并不在于它表明所有的行动都是理性的、追求利益的,而在于它狭隘地理解了利益和理性本身,只把它们局限于行动者对利润和物质的追求之上。事实上,如果把理性选择理论稍作修改,经济利益的概念扩大为包含其他有价值的事物的话,那理性选择仍可有效地运用于研究中。第二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韦伯关于社会行动的分类
价值理性波兰尼关于经济生活整合方式的分类互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他第二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二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二)交换行为第二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最初的商品交换——物物交换第二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货币交换第二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三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006年7月12曰,在经历了14次交易,历时一年之后,加拿大小伙子凯尔·麦克唐纳用一枚红色回形针换到一间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吉卜林镇530主干道上的别墅。“换客族”第三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何谓“交换”?交换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行动主体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对方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进行互动的基本形式。交换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第三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不同视野下的交换行为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第三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经济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经济人”假设:是以最小的成本和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经济学家对交换的解释:1)亚当·斯密(早期经济学家)2)欧根·冯·庞巴维克(新古典经济理论)3)詹姆斯·布坎南(新政治经济学)第三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亚当·斯密关于交换的论述在《国富论》中讨论了分工、交换与货币人类天生具有在彼此之间进行互通有无、互相交易的倾向,这一天性导致了交换的产生。交换对于经济生活的影响非常巨大。表现在:(1)交换促成了社会中的经济分工(2)交换促成了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出现第三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欧根·冯·庞巴维克(EugenBohm-Bawerk)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1875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1881年任英斯布鲁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1889年进入奥国财政部,任币制改革委员会的副主席。自1895年开始,曾3次出任奥国财政部长。1904年辞去财政部长职务,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教授。第三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庞巴维克认为参加交换的人有两种动机:一种是非利己动机,如人情、风俗、友谊、虚荣或外界的影响;另一种是利己动机,即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的动机。利己动机是引起交换的一般动机,并且应在交换价格的决定上具有支配性影响。
“一切参加交换的人,是完全从追求本身的直接经济利益这个动机出发进行活动的……在交换中利己动机在决定价格的动机中占主要的地位”。第三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从利己的基本动机中,庞巴维克引申出三条交换行动的原则:第一,只有在交换给他带来利益的时候,他才愿意交换;第二,他愿意为较大的利益交换,不愿为较小的利益交换;第三,如果不交换便没有利益,他愿意为较小的利益交换,而不愿意不交换。由此推论:对一个谋求自己利益的人而讲,只有他对他所要得到的物品的估价比他具有的物品高的时候,交换在经济上才有可能。
第三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984年至2002年间奥地利100先令钞票第三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詹姆斯·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突出的特点是把政治决策的分析和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把经济学家的工具和方法扩大应用于集体的或非市场的决策的过程中,宗旨是要把经济市场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与政治市场中的公共选择行为纳入同一个分析模式,即经济人模式“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其中的一个工具和方法就是交换方法政治的交换过程:民主政治活动中的个人活动具有交换的性质,人们在政治活动达成协议、协调冲突、制定规则无不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因而类似市场中的交换。第四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经济学家不必只限于研究市场中各个人的行为(例如买卖活动)。通过交易经济学方法的或多或少的自然延伸,经济学家们可以根据交易范例来观察政治和政治过程。只要集体行为的模型是以个人决策者为基本单位,并且只要这种集体行为基本上被认为反映了复杂交易或者一个相关群体的所有成员中间的协定,那么这样的行为或选择很容易就归入交易经济学的范围。”(布坎南,1991)第四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人类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关注互惠这一特定的交换行为对经济学关于交换的观念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代表人物:1)马林诺夫斯基2)马塞尔·毛斯3)列维-斯特劳斯第四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Malinowski)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1924年任伦敦大学社会人类学讲师。1927年任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教授。1939年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与另一位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一起创立了英国功能学派第四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库拉圈(KulaRing)1914年,马林诺夫斯基前往新几内亚进行田野工作。在梅鲁岛和特洛布里安群岛与土著居民共同生活了两年多(1914年9月至1915年3月、1915年5月至1916年6月、1917年10月至1918年7月)1922年出版《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oftheWesternPacific)第四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四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一种名为库拉圈的交换仪式
交换的物品:红色贝壳做的叫做索巫拉伐(soulava)的长项链,它不断地朝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白色贝壳做成的叫做姆瓦利(mwali)的臂镯,则朝着逆时针的方向移动。交换的基本规则:两个人一旦进入库拉圈,就永远在其中。没有哪个人能够长期保有哪件东西。个人因拥有库拉宝物而产生的名望。人们拥有的目的在于付出。身份越高的人,义务也越大。权势的主要表征就是富有,而富有的表征就是慷慨。第四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这两种物品并不具备实质上的功用这种交换过程倚赖于彼此间的信任,而这信任的原动力其实是为了其他民生物资的交换:由于各岛之间物资有限,彼此间依赖度颇深,库拉圈的交易过程得以建立彼此的相互信赖感,使其他顺带的交易成为可能之事。库拉宝物的每次移动,每次交易的各个细节,都受到一套传统规则和习俗的规制,而且遵行固定的方式,有些库拉行事还伴随着精致的巫术仪式和公共礼仪。库拉仪式隐含着一种互惠逻辑。这一逻辑的一个基本交换原则就在于,赠与礼仪性的礼物以后,时间不论长短,总要报以等值的答礼。第四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马塞尔·毛斯(MarcelMauss)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1900-1902年在巴黎大学教授印度教和佛教哲学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1927年)创始人之一1927-1939年在巴黎大学民族学研究所教授民族学1930-1939年在法兰西学院任教涂尔干的外甥、学生和同事第四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礼物: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TheGift:TheFormandReasonforExchangeinArchaicSocieties,
1925)介绍了美拉尼西亚、波利尼西亚、北美洲西北部等地土著民族的交换和契约形式。在简单的群落里,多数经济行为都是通过非市场交换进行的,这些可以为称作“礼物”。第四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夸富宴”——“总体呈献体系”交换的“义务性”三种义务:给予—送人礼物是义务性的接受—对方也是有义务接受的回报—接受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回赠相等或更多的礼物以为回报核心问题:“在后进社会或古式社会中,是什么样的权利与利益规则,导致接受了馈赠就有义务回报?礼物中究竟有什么力量使得受赠者必须回礼?”第五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礼物之灵——“hau”体现在礼物中的送礼人的精神和灵魂具有双重作用:①它将物与人融通起来,对等看待,使物不能分离其所原来归属的人;②正是由于它不让物离开人,因此,它迫使被送出去之物流回原来的归属地(人)。
礼物交换的社会心理机制,即赠礼所引起的无休止的相互期待。“总体性社会事实”:远古社会的社会生活是由宗教、法律、道德、经济等社会事实交融在一起共同形成的。第五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交换——礼物的经济,根本不能纳入所谓的自然经济或功利主义经济的框架。……‘利益’是一个相当晚近的词,在古代道德中它指的是人们所寻求的善与快乐,而不是物质的有用性。……是我们西方社会在不久以前使人变成了‘经济动物’。不过我们还没有完全变成这副样子。经济人不在我们身后,而在我们前方;道德人、义务人、科学人、理性人都莫不如此;在过去的无尽岁月中人们都未曾是这样的人。人成为机器,成为复杂的计算机器,实在只是不久以前的事。”
第五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列维-斯特劳斯(ClaudeLevi-Strauss,1908-)
法国文化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人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1932年获巴黎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34-1937年任巴西圣保罗大学社会学教授1946-1949年任法国驻美国文化参赞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实验室主任第五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互惠(性)原理”或“交换的原理”是人之所以构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理《亲属的基本结构》(1948年)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不同于动物,尤其在社会交换中。人类在任何交换情景中都遵循一定的观念和规则。人们学习并定义这些行为方式的规范,从而保证了人类交换原则的特殊性。所以,交换不能仅从个人的动机来理解,而是应该通过社会结构的各种形式进行分析。第五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所有交换关系都受到互惠规则的制约,它要求那些得到贵重资源的人给予那些提供资源的人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在某些情况下,规范要求给予施惠者以“相互的”和直接的报酬,而在另一些情况下,互惠可以是单向的,其中包括许多不同的间接交换模式,即行动者不能直接互惠而只能通过第三者的转换。在这两种一般的互惠交换形式中,无论是相互的还是单向的,都存在许多次属的交换网络形式,它们也受到规范的制约。第五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人类学家通过对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的研究得出了与传统经济学家不同的理论。经济学家关注的市场交换行为只是与特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交换行为,并非唯一甚至在某些社会中也并非最为重要的交换行为。非西方社会(初民社会)中经济交换以及生产和消费不是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制度、文化观念形态、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宗教信仰等因素的综合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学的交换行为如同其他的经济行为一样受制于社会、文化等因素。第五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社会学视野下的交换行为社会学家的交换论1)齐美尔2)霍曼斯3)布劳第五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齐美尔(GeorgSimmel)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1881年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该校任副教授、编制外教授。1914年转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之一形式社会学的开创者
第五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货币哲学》(ThePhilosophyofMoney,1900年)针对现代社会生活特征的归总式论述描述了金钱对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金钱成了现代社会的语法形式。”研究了交换关系,特别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关系所产生的社会后果。第五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交换是所有社会关系中最普遍的一种关系(社会现象的纯粹形式)货币作为交换媒介在交换过程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社会交换包括四个内涵:(1)对自己不具有的有价值物品的渴望;(2)某一可辨识的人拥有这一物品;(3)能提供有价值的物品以便于从他人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有价之物;(4)拥有这一有价值物品的人接受其物品。第六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交换的四个原则:(1)吸引原则(AttractionPrinciple):行动者越是感到对方的资源具有价值,他们之间就越有可能建立交换关系。(2)价值原则(ValuePrinciple):行动者对于某一种特定类型的资源的需求越迫切,同时得到的可能性越小,则这种资源对他越有价值。(3)权力原则(PowerPrinciple):
a.行动者越是认为另一人的资源的价值大,则拥有资源的人的权力也越大;
b.行动者的资源越是容易改变,则在交换中的选择和变更能力越强,从而在交换中的权力越大。第六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4)张力原则(TensionPrinciple):在社会交往中,行动者越是力图控制局面来掩盖对某一资源的需求或隐藏这种资源的可用性,那么交换中的紧张程度就越大,也就越有可能引发冲突。认为货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类自身的理性化。货币使社会交往频繁,使人类获得了相当的独立性和自由,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合理性一面。但是,货币经济的长足进展,也使人际关系愈来愈非人格化。断言货币对社会、政治和个体的冲击力将持续增长。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货币越来越呈强势,货币成为纯粹的交换工具,对货币本身的追求使得这种最纯粹的工具本身成为目的。第六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霍曼斯(GeorgeCasperHomans)
美国社会学家
1932年获哈佛大学文学学士学位二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53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
《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第六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对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批判强调作为行动者的人的重要性,认为个人行为是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为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为创造和维持的。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往则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尤其是斯金纳(条件反射/“刺激-反应”)“行为主义交换论”第六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斯金纳
(BurrhusFredericSkinner)
行为主义心理学操作性条件反射斯金纳箱(Skinnerbox)通过实验发现,动物的学习行为是随着一个起强化作用的刺激而发生的。斯金纳将此推而广之到人类的学习行为上——虽然人类学习行为的性质比动物复杂得多,但也要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
第六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交换的六个命题:①成功命题(The
SuccessProposition)②刺激命题(The
StimulusProposition)③价值命题(TheValueProposition)④剥夺-满足命题(TheDeprivation/StationProposition)⑤攻击-赞同命题(TheAggression/ApprovalProposition)⑥理性命题(TheRationalityProposition)第六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①成功命题:行动者的某一行动越是频繁地得到回报,他就越可能再进行这类行动。②刺激命题:如果人们在过去情境中的某种特定刺激伴随着对行动的回报,那么,现在的情境与过去的情境越相似,行动者也就越可能发生同样的行动。(情境再现行动再现)第六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③价值命题:(“回报的程度可以在这里称之为价值”
)行动的结果越有价值,行动者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④剥夺-满足命题:行动者在近期越是频繁地得到某种回报,该回报的追加对他来说越没有价值,他就越不愿进行带来这一回报的行动。(边际效益递减)第六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⑤攻击-赞同命题:a.当行动者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或者得到意外的惩罚是,他就会愤怒并有可能采取攻击性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b.当行动者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回报,特别是回报大于其预期,或者没有收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为此高兴并有可能采取赞同/认同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结果对他而言更有价值。⑥理性命题:行动者会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决定其具体行为,其通常会选择那种对自己获利可能性较大的行为。第六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交换的基本原则——“公平分配”“处于交换关系之中的双方期望每一方的报酬与他付出的代价成正比,即报酬愈多,代价也应愈大,以及每一方的纯报酬或利润也应与他的投资成正比,即投资愈多,利润也应愈多。”
从根本上讲,社会交换应该是公平的,否则,就会使个体产生不公平的知觉而导致愤怒或罪恶感,社会就会发生混乱。第七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3)布劳(Peter
Michael
Blau)
美国社会学家生于奥地利维也纳,1939年移居美国195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73-1974年度美国社会学协会主席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8年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索罗金奖
第七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年)《互动的社会交换》(1968年)《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年)第七十二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虽然大部分人类行为是以对交换的考虑为指导的,但并不是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
交换行为的两个条件:①该行为的最终目标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才能达到。②该行为必须采取有助于实现这些目的的手段。社会交换是“当别人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发生、当别人不再作出报答性反应就停止的行动”。第七十三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交换是一种以期待回报和换取回报为目的的行动,因此,“经济人”那种理性选择的特点同样会出现在社会交换领域,经济交易中的“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交换领域,即人们得到特定的报酬越多,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具有的价值就越低。
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的不同点:(1)经济交换是根据明文规定的契约合同进行的,而社会交换不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和明文的承诺。(2)经济交换不会引起个人的责任、感激和信任感,而社会交换则相反。(3)从经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可以精确计算和预测,货币是衡量经济交换中一切价值的媒介;而从社会交换中得到的利益则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报酬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和模糊性,比如爱、感激、尊敬、社会赞赏等都无法用货币来衡量。第七十四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交换的基本过程始于“社会吸引”(socialattraction)——“个人由于期待内在的或外在的报酬而被吸引到交换中去。”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个体之所以相互交往,是因为他们都从相互交往中通过交换得到了某些需要的东西。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间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要使对方愿意与自己交往,就必须向对方证明自己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表明与自己交往能从中得到报酬。如果能够成功地做到这一点,交往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如果双方都从交往中得到了期望的报酬,则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相互吸引。第七十五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区分了两种社会报酬: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社会赞同、爱、尊敬、荣誉、感激等;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金钱、商品、邀请、帮助、服从等。社会交换的三种形式: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混合性的社会交换
第七十六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社会交换中的竞争与分化交换关系中的各方都尽力展示自己的报酬能力,以吸引其他人同自己交换,因此,在社会交换中必然发生竞争。由于人们拥有的资源在数量、质量、种类、稀缺程度等方面是不均等的,竞争的结局必然是:那些拥有丰富资源或稀缺资源的人在群体中会获得较高的交换地位,他们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因此能从多数人那里获得回报,而且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换对象。相反,那些没有多少资源的其他成员,只能处于较低的交换地位,没有或很少有自由选择其他交换对象的余地。竞争带来了社会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
第七十七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对社会交换的后果的关注并不是所有的社会交换都是对等的,以相互吸引、平等交换为基础的。提出了四类一般性报酬的形式:金钱、社会赞同、尊敬和依从,这四类报酬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价值由小到大排列。最能体现不对等性交换的报酬形式是尊敬和依从,它们是具有最高价值的报酬。当社会地位差距较大的双方进行社会交换时,处于弱势的一方会选择尊敬、服从等作为回报,这就使另一方获得了权力,群体中就出现了权力分化。第七十八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权力的分化会导致两个结果的产生。一方面,为了获得利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会甘居臣属地位,这就等于认可了权力(权力的合法化)。权力的合法化使每个成员都有了固定的位置,只要按照自己的角色办事,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减少了交换中的竞争和磨擦,有助于促进群体的整合。另一方面,如果权力的实施没有带来所期望的报酬,人们会产生被剥夺感。这种被剥夺感会逐渐瓦解合法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并导致对权力的反抗或者说社会冲突。权力的分化具有整合与冲突两种倾向。第七十九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通过交换概念发现社会资源分布的不平等和由此产生的权力地位的分化,指出不对等性交换产生社会的权力结构和社会分层现象。用交换理论解决了社会学中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宏观社会交换宏观社会结构中的交换不仅包括人际互动,还包括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的交换;不仅包括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还包括间接的、时空间隔较大的交换。共享价值观:包括一套为参与交换各方共同接受的统一的社会标准,使交换各方能以同样的情境定义进行交换。制度化:核心部分是在共享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出的一整套涉及各种具体交换关系的稳定和普遍的规范。第八十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
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结构交换论第八十一页,共九十页,编辑于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南通中学初一数学试卷
- 莆田市质检数学试卷
- 普陀区初中数学试卷
- 2024年文山州幼儿园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赤峰市翁牛特旗旗直学校农村牧区学校选调教师笔试真题
- 全国百强校高中数学试卷
- 全国历年小升初数学试卷
- 七上温州数学试卷
- 沛县校招初中数学试卷
- 南阳联考高一数学试卷
- 冀教版六年级英语上册课件Unit-2
- 轴孔用YX型密封圈规格尺寸
- 全国机场图2013九江庐山
- 肾上腺疾病外科治疗
- 第9章探放水钻机及相关设备的安全使用.
- 水调歌头·游泳-课件
-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体育与健康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 交通部农村公路建设标准指导意见
- 卫浴店面管理
- 清表施工方案4常用
- 广西壮族自治区尾矿库注销及小型尾矿库闭库工作指导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