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_第1页
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_第2页
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_第3页
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_第4页
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演示文稿当前第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优选)第四章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当前第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第一节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

骨髓(鸟类为腔上囊或法氏囊

BursaofFabricius)胸腺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当前第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

骨髓

(bonemarrow,BM)

重要的造血器官和免疫器官功能造血:造血干细胞

(hemopoieticstemcell,HSC)

基质细胞+细胞因子→造血诱导微环境各类血细胞、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当前第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

B、NK细胞分化成熟场所分化发育为功能性B细胞的唯一器官再次体液免疫应答主要部位缓慢持久地产生抗体血清抗体的主要来源当前第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

胸腺

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1.胸腺的结构胸腺被膜实质胸腺小叶皮质

(基本结构单位)髓质当前第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胸腺实质胸腺细胞基质细胞胸腺细胞:未成熟T细胞(处在不同发育阶段)基质细胞:胸腺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当前第1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2.胸腺的功能(1).培育和输出成熟的T细胞(2).诱导形成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前T细胞进入胸腺大部分凋亡趋化因子髓质(5%)外周免疫器官特定的胸腺依赖区T细胞亚群(具不同功能)1%皮质(95%)当前第1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1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胸腺微环境

胸腺基质细胞与胸腺细胞的相互作用构成了决定T细胞分化、增殖和选择性发育的胸腺微环境是T细胞,尤其αβ+T细胞发育场所胸腺功能未成熟T与胸腺微环境基质细胞作用成熟为功能性CD4+T、CD8+T当前第1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1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法氏囊法氏囊又称腔上囊,是鸟类所特有的初级淋巴组织。法氏囊是鸟类特有的结构,位于泄殖腔后上方,囊壁充满淋巴组织。人和哺乳动物无法氏囊,其类似的结构可能是骨髓或肠道中的淋巴组织(集合淋巴结,阑尾等),亦有法氏囊作用。法氏囊是禽类的中枢免疫器官,可产生B淋巴细胞,从而产生特异性抗体来完成特定的免疫应答。当前第1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

(lymphnode,LN)功能

T、B细胞定居的场所浅皮质区:B细胞区,B25%

副皮质区:T细胞区,T75%

免疫应答发生的主要场所

APC提呈抗原给T、B

使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产生抗体当前第1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血液

HEV淋巴结胸导管(高内皮细胞小静脉)固有免疫的滤过场所

淋巴窦内Mφ吞噬、清除病原体等异物当前第1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脾

(Spleen)

功能T、B细胞定居的场所淋巴滤泡(脾小结)B细胞区

B55%

动脉周围淋巴鞘T细胞区

T35%

当前第1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血源性抗原)APC提呈抗原,T、B细胞活化、分化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合成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血液滤过场所脾内Mφ和网状内皮细胞吞噬清除病原体、衰老血细胞、免疫复合物及异物等当前第1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2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粘膜免疫系统(MIS)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是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细胞下,聚集的无包膜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回肠派氏淋巴小结

(Peyer’spatches,PP)等

局部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当前第2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

(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一类T细胞①约40%的IEL为胸腺依赖性,其表现型与外周血的T细胞相同,由αβT细胞组成。40%αβ+T细胞。这类细胞可能是派氏淋巴小结中的T细胞抗原刺激后增值,然后通过淋巴循环和血液循环迁移至肠上皮。因此,数量的多少与抗原的刺激有关。

当前第2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上皮细胞间淋巴细胞

(intraepitheliallymphocyte,IEL)存在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间的一类T细胞②约60%的IEL为胸腺非依赖性,主要为γδT细胞。60%γδ+T细胞。这类T细胞可能以造血前体的形式,不经胸腺而直接由骨髓迁移至肠上皮,并在肠上皮提供的微环境中分化成熟。γδT细胞属于固有免疫细胞,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因此,IEL在免疫监视和细胞介导的黏膜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第2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2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2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homing)概念:淋巴细胞成熟后由中枢淋巴器官迁移并定居于外周淋巴器官的过程归巢的分子基础:

淋巴细胞在淋巴组织和器官中的定位取决于淋巴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种类及高内皮细胞小静脉(HEV)表达的受体淋巴细胞表面—

归巢受体(LHR)HEV表面—

血管地址素当前第2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静脉是心血管系统中引导、输送血液返回心脏的管道。静脉是导血回心的血管,起于毛细血管,止于心房。体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血色暗红。肺静脉中的血液含有较多的氧,血色鲜红。小静脉起于毛细血管,在回心过程中逐渐汇合成中静脉、大静脉,最后注入心房。当前第2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淋巴细胞再循环

(Lrecirculation)当前第2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淋巴细胞再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增加了抗原与免疫细胞接触的机会全身巡逻,搜寻抗原输入抗原信息,输出效应物质

(免疫细胞,抗体、细胞因子等免疫分子)

增强整体免疫功能使所有免疫器官和组织成为有机的整体传递信息并动员全身各处免疫组织和细胞发挥免疫效应当前第2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2.功能(免疫功能)(1).

过滤和清除异物(2).

产生免疫应答(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当前第3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

第二节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泛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及其前体,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及其他抗原提呈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和红细胞等。当前第3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造血干细胞是存在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它们不是固定的组织细胞,可存在于造血组织和血液中,是机体各种血细胞的共同来源。当前第3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造血干细胞(Stemcell,SC)是指骨髓中的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并能分化为各种血细胞前体细胞,最终生成各种血细胞成分,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它们也可以分化成各种其他细胞。它们具有良好的分化增殖能力,干细胞可以救助很多患有血液病的人们,最常见的就是白血病。捐献造血干细胞对捐献者的身体并无很大伤害。目前造血干细胞来源只有三种:骨髓来源、外周血来源、脐带血来源。当前第3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通俗地讲,造血干细胞是指尚未发育成熟的细胞,是所有造血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源。因此是多功能干细胞,医学上称其为“万用细胞”,也是人体的始祖细胞。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

造血干细胞有两个重要特征:其一,高度的自我更新或自我复制能力;其二,可分化成所有类型的血细胞。造血干细胞采用不对称的分裂方式: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其中一个细胞仍然保持干细胞的一切生物特性,从而保持身体内干细胞数量相对稳定,这就是干细胞自我更新。而另一个则进一步增殖分化为各类血细胞、前体细胞和成熟血细胞,释放到外周血中,执行各自任务,直至衰老死亡,这一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着的。当前第3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造血干细胞骨髓髓样干细胞红细胞系、单核细胞系粒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淋巴干细胞(各种淋巴细胞的前体细胞)胸腺骨髓或腔上囊T细胞B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人类)囊依赖性淋巴细胞(鸟类)多能干细胞CD34CD117定向干细胞成熟的子代当前第3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淋巴细胞

T细胞、

B细胞

NK细胞T细胞负责细胞免疫B细胞负责体液免疫免疫活性细胞二、

淋巴细胞当前第3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和联系:区别:从作用对象上看,体液免疫清除的是游离在寄主细胞外的抗原及其产生的有毒物质;细胞免疫则摧毁侵入到寄主细胞内的病毒、胞内寄生菌或外来的组织团块、癌变的细胞等。从作用方式上看,体液免疫是通过效应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来清除抗原;细胞免疫则是通过效应T细胞(杀伤T细胞)分泌穿孔素使靶细胞溶解死亡。当前第3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联系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入人体后,首先诱发体液免疫,因为T细胞不能识别入侵的病毒等抗原,只有当病毒或胞内寄生菌侵入宿主细胞,细胞表面出现了来自病毒等病原体的小分子蛋白质抗原,并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成复合物时,T细胞才能识别,进而引发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暴露出隐藏其中的病原体,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假若病原体不是胞内寄生物,则只能诱发体液免疫当前第3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T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较长期保持免疫记忆。T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和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当前第3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按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成若干亚群,一致公认的有: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s,Th),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功能;Th细胞又被称为CD4+细胞,因为其在表面表达CD4(clusterofdifferentiation4)。抑制性T细胞(SuppressorTcells,Ts),具有抑制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的功能;效应T细胞(EffectorTcells,Te),具有释放淋巴因子的功能;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Tcells,Tc),具有杀伤靶细胞的功能;记忆T细胞(MemoryTcell,Tm),有记忆特异性抗原刺激的作用。T细胞在体内存活的时间可数月至数年。其记忆细胞存活的时间则更长。当前第4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T淋巴细胞1.T细胞的发育成熟T细胞的两个特性:①识别抗原受MHC限制②对自身抗原具有耐受性T细胞发育阶段(1)阳性选择双阴性细胞双阳性细胞单阳性细胞(2)阴性选择单阳性细胞如与自身抗原-MHC分子复合物结合即被激活而发生程序性死亡当前第4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所谓阴性和阳性指的是细胞生存下来的条件。阳性选择指的是只有反应的细胞才能生存,否则凋亡。阴性选择指的是只有不反应的细胞才能生存,否则凋亡。阳性选择指的是只有在胸腺皮质发育中识别MHC分子的T细胞才能生存;阴性选择指的是只有在胸腺髓质发育中不予自身抗原反应的T细胞才能生存。T细胞是先阳选后阴选当前第4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T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与膜表面分子的表达当前第4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2.T细胞的膜表面分子(1)受体①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TCR复合体所有T细胞表面均具有能结合特异性抗原的膜分子,称T细胞抗原受体(TCR)。TCR复合体TCR+CD3分子+ζ蛋白传导抗原信息Zeta(大写Ζ,小写ζ),是第六个希腊字母。当前第4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CD3分子负责将抗原活化信号传入T细胞内,并在其他刺激分子的协同下导致T细胞活化。当前第4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②绵羊红细胞受体(CD2分子)

E花环试验

免疫学上用来检测T细胞数量的一种实验方法,T细胞表面具有能与绵羊红细胞(SRBC)表面糖肽结合的受体,称为E受体(CD2)。CD2是一种糖蛋白,已证实E受体是人类T细胞所特有的表面标志。当T细胞与SRBC混合后,SRBC便粘附于T细胞表面,呈现花环状。通过花环形成检查T细胞的方法,称为E花环形成试验。根据花环形成的多少,可测知T细胞的数目,从而间接了解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判断疾病的预后,考核药物疗效。当前第4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4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③有丝分裂原受体可刺激T细胞增殖的有丝分裂原有: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A(ConA)和美洲商陆(PWM)等。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当前第4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正常机体的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受到特异性抗原或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或刀豆素等)刺激,细胞的代谢和形态可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表现为电荷的改变,细胞内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增加,及以细胞形态可转化为淋巴母细胞。为此,在体外利用各种刺激剂激发淋巴细胞,根据其转化程度可测定T淋巴细胞的应答功能。这类方法称为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在临床上现已作为测定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指标之一。细胞免疫缺陷时,这种转化功能也降低。目前最常用植物血凝素(PHA)作为分裂原来检测淋巴细胞转化功能,称PHA刺激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当前第5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5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④细胞因子受体IL-1IL-2IFN-γIL-7当前第5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5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3)抗原①MHC抗原:所有T细胞表达MHC-Ⅰ类抗原,人类T细胞被激活后可表达MHC-Ⅱ类抗原,因此MHC-Ⅱ类抗原可视为T细胞活化的标志。②白细胞分化抗原:是不同白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的不同阶段及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志。人的CD抗原已从CD1发现至CD247。CD3:形成TCR复合体CD4:表达在Th细胞表面CD8:表达在Tc细胞表面CD28:是传递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重要成分当前第5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3、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根据CD抗原不同T细胞CD4+T细胞,受MHC-Ⅱ限制CD8+T细胞,受MHC-Ⅰ限制根据功能不同T细胞辅助性T细胞(TH)迟发型超敏反应性T细胞(TDTH/TD)细胞毒性T细胞(TC/CTL)抑制性T细胞(TS)当前第5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二)NKT细胞(NKT(naturalkillerT)细胞是一群细胞表面既有T细胞受体TCR,又有NK细胞受体的特殊T细胞亚群。)NKT细胞识别脂类或糖脂类抗原-CD1分子生物学作用:(1)细胞毒作用:不受MHC分子限制非特异性杀伤效应(2)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L-4诱导TH2细胞分化分泌IFN-γ促进TH1细胞分化NKT细胞在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感染及抗肿瘤免疫等方面均可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当前第5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

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Blymphocyte:来源于骨髓前B细胞,人及哺乳动物的B细胞在骨髓内分化成熟,故称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bonemarrowdependentlymphocyte),简称“

B”细胞。B细胞较少参与再循环,定居在淋巴结皮质浅层和脾脏红髓和白髓的淋巴小结;外周血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0%-15%;.具有介导体液免疫,抗原递呈作用;特征性标志mIgM,即BCR;除少数B记忆细胞可存活较长时间,一般B细胞寿命较短,仅为数日至数周。

当前第5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B淋巴细胞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哺乳类动物B细胞的分化过程主要可分为前B细胞、不成熟B细胞、成熟B细胞、活化B细胞和浆细胞五个阶段。当前第5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1.B细胞抗原受体(BCR)和BCR复合体BCR是存在于B细胞表面的膜表面Ig(SmIg)是B细胞的特征性受体,多数成熟B细胞表达mIgM和mIgD,记忆B细胞无mIgD;BCR复合体:由B细胞膜mIgM和Igα/Igβ构成当前第5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2.补体受体:(1)CRI:又称C3b受体,是一种粘附分子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促进B细胞活化。(2)CRII:(CD21)是B细胞活化辅助受体的组成之一。成熟B细胞密度增高,是EB病毒受体。3.有丝裂原受体:可直接诱导静息B细胞的活化增生和分化。B细胞表面具有细菌脂多糖(LPS)/葡萄球菌A蛋白(SPA)及美洲商陆(PWM),PWM/LPS是最常用的B细胞丝裂原。当前第6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4.细胞因子受体:B细胞表面具有多种细胞因子的受体,与相应的细胞因子结合可促进B细胞活化和产生抗体。例如IL-1RIL-2RIL-4RIL-5RIL-6RIL-7RIFN-γR等。5.IgFc受体:IgGFc受体II(FcγRII):表达于多数B细胞表面,与免疫复合物中IgGFc段结合,有利于B细胞捕获和结合抗原,促进B细胞活化和产生抗体。当前第6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二)、B细胞的亚群及功能根据B细胞的表面标志和功能分为B1和B2两个亚群。B淋巴细胞功能

1.产生抗体:抗体通过中和作用,调理作用和激活补体发挥抗感染效应。2.提呈抗原:B淋巴细胞的提呈功能对于辅助性T细胞的活化,及B细胞对TD抗原应答产生抗体,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免疫调节:通过与其它接触产生细胞因子参与免疫调节造血及炎症反应。当前第6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6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

抗原递呈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抗原递呈细胞(APC)又称辅佐细胞,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当前第6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三、抗原提呈细胞(APC)专业性APC:富含MHC-Ⅱ类分子,APC中既表达MHCⅡ类分子,并以多肽片段-MHC分子复合体递呈抗原,又表达CD80(B7-1)等协同刺激分子的APC。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其中树突状细胞是最重要的专业性APC。非专业性APC:包括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活化的T细胞可表达MHC-Ⅱ类分子,具有抗原呈提作用;当前第6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6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67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四)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包括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都可表达出MHC-Ⅱ类分子并提呈抗原。所以为非专职APC,参与炎症反应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有表达MHC-1类分子,具有提呈内源性抗原功能的细胞均为非专职APC。当前第68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四、其他免疫相关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红细胞当前第69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一)中性粒细胞表面具有:补体C3b和C5a受体;lgGFc受体。主要免疫学功能:A.直接吞噬清除病原微生物;B.通过抗体受体和补体受体:

IgG-AgFcγR吞噬、杀伤或ADCC作用

细菌荚膜机体IgM抗体激活补体CR吞噬。

当前第70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是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具有分叶形或杆状的核,胞浆内含有大量既不嗜碱也不嗜酸的中性细颗粒。这些颗粒多是溶酶体,内含髓过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水解酶等丰富的酶类,与细胞的吞噬和消化功能有关。(一)中性粒细胞当前第71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临床意义1.增多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2.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当前第72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白细胞根据形态差异可分为颗粒和无颗粒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颗粒白细胞包括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二)嗜酸性粒细胞当前第73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过敏体质)。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面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临床意义临床意义当前第74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二)嗜酸性粒细胞表达分子:高亲和性FcεRⅠ;补体受体、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受体等。嗜酸粒细胞活化产物:

A.释放毒性颗粒蛋白,如主要碱性蛋白;

B.生物活性介质,如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

C.细胞因子,如IL-3和IL-5等。生物学功能:

1.杀伤寄生虫和微生物;

2.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损伤,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相互作用扩大炎症性免疫应答。当前第75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当前第76页\共有83页\编于星期六\8点嗜碱性粒细胞的突出特点是胞质内含粗大、大小分布不均、染成蓝紫色的嗜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