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成考专升本2022-2023学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C.所有植物个体的总和D.所有动物个体的总和

2.我国东部森林土壤从北到南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这是土壤分布的()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3.按环境的主体对环境分类,可分为()。

A.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

B.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C.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4.下列矿质营养元素中,属于植物所需的大量元素的是()。A.锌B.铝C.磷D.锰

5.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绿色植物属于()

A.第一营养级B.第二营养级C.第三营养级D.第四营养级

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类型是()

A.气相型B.沉积型C.水循环D.A+B+C

7.碳循环是一种()。

A.液相型循环B.沉积型循环C.气相型循环D.混合型循环

8.棉田中的七星瓢虫是棉蚜的天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

A.竞争B.寄生C.捕食D.共生

9.下列属于正反馈的是()。A.湖泊污染一鱼死一再污染B.动物增加一植物减少一动物减少C.兔子多一草少一兔子少D.田鼠增加一粮食减少一虫子增多

10.影响大气中臭氧浓度的物质主要是()。

A.抗冻剂B.洗涤剂C.润滑剂D.制冷剂

11.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是()。A.生物个体B.生物种群C.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

12.有关种群容量,下列说法中有误的是()

A.种群容量指的是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

B.温、光、水、养分等因子或食物、空间等资源所构成的环境决定了种群容量

C.种群数量低于环境容量时,种群数量趋向于减少

D.食性、行为、适应能力等种群的遗传特性也决定了种群容量

13.以空贝壳为家的寄居蟹和作为其伪装的海葵之间的关系是()

A.互利共生B.寄生C.偏利共生D.竞争

14.下列生物种群,数量呈季节性消长的是()。

A.旅鼠B.海洋浮游生物C.北极狐D.蝗虫

15.下列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结构较简单的是()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草原D.苔原

16.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固定CO2

B.分解有机物C.利用光能D.合成有机物

17.根据食物链富集原理,DDT在体内浓度最高的是()。A.浮游生物B.小鱼C.食小鱼的大鱼D.食大鱼的水鸟

18.生物群落分类实质都是()。

A.对所研究的群落按其属性、数据分组

B.按照群落自身固有的特征及其形成条件之间的相关关系分组

C.按照对群落实体的不同看法分成不同学派

D.按照研究对象本身的特征,分类群落的生态关系

19.在全部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变化的光是()。A.红外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光

20.大气中最多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氢气

21.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光能利用率一般是()。A.1%B.5%C.10%D.20%

22.有效积温则公式中,TO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23.因橡树的花朵被冻死,使橡实的产量大大下降,这使冬季松鼠的数量也下降,这是()的结果。

A.气候因素调节B.生物因素调节C.食物因素调节D.自动调节

24.陆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级数目通常不会超过()。A.1~2B.2~3C.3~4D.5~6

25.动物对冷环境的适应最直接的方式是()。

A.减少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

B.降低体温和各种代谢反应冬眠

C.主动避开低温环境,进行迁移

D.增加脂肪,减少热量的散失和增加体内产生的热量

2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土壤水分与植物生长有关

B.土壤水分与植物高度有关

C.土壤水分过少,使植物生理反应加快

D.土壤水分过多,使植物生长减缓

27.植物固定的日光能占其吸收的日光能的比率称为()

A.同化效率B.净生产力C.生长效率D.维持价

28.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29.植物的密度效应指的是()

A.作为构件生物的植物本身构件间的相互影响

B.同一种群的植物邻接个体间的相互影响

C.不同种群的植物间的相互影响

D.植物种群不同集群间的相互影响

30.在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中,起支配作用的是()。

A.生物种类B.地球自转C.纬度或经度的递变D.气候条件

二、填空题(20题)31.当资源不足的时候,物种之间为利用资源而产生的竞争称为______。

32.水是一切生命活动的______。

33.______是研究生态学的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34.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之间的竞争就越______。

35.根据土壤质地组成,可以把土壤划分为砂土、壤土和______。

36.根据竞争的作用方式,可将竞争区分为干扰竞争和______两种类型。

37.由于竞争,使森林群落随年龄的增加单位面积上林木株数不断减少,即谓森林群落的

38.浮游生物的爆发,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即赤潮,又称红潮。是由于水中______等营养物质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这些浮游生物骤然增殖造成的。

39.群落演替过程中,在物种选择方向上,前期为______选择,占优势的是一些体型小、比表面积大的物种。

40.具有镶嵌性特性的植物群落叫做______群落。

41.在种群的进化与适应过程中,两种最基本的生态对策是r对策和________。

42.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______、实验研究和模拟。

43.生态学的发展简史分生态学的萌芽、生态学的建立、生态学的巩固、__________四个时期。

44.按形成的主导因素,隐地带冷性土壤可分为水成土壤、盐成土壤和_______。

45.反馈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6.调和人与自然的矛盾,要实行利用与保护兼顾的策略,用而有度,主要是坚持收获量小于______的原则。

47.广义的共物包括原始合作、偏利共生和______。

48.使原系统的变化率加大,远离平衡态的反馈是______反馈。

49.水生植物有发达的_______,以保证身体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50.森林草原为内陆______气候条件下的产物。

三、判断题(10题)51.在最适宜的条件下,种群所表现出来的最大增长率称为内禀增长率。()

52.丹麦生态学家Raukiaer选择生活型系统的基础是活动芽。[]

A.正确B.错误

53.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遗传调节和食物调节都属于种群自动调节机制。()

54.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55.不同的节肢动物和鸟类在不同的高度觅食、生存,这是植物的成层现象影响动物在垂直方向上按一定的空间分布。()

A.正确B.错误

56.生态优势种最显著的特征是生物个体最大。

57.青藏高原的小麦产量高主要是受日照长度的影响。()

A.正确B.错误

58.地方性水资源、土壤、森林、草原、野生生物是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59.水生植物的通气组织不发达,叶片角质层厚。()

A.正确B.错误

60.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小是成熟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四、简答题(5题)61.种群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方面?

62.什么是碳循环?

6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64.简述风对植物的作用。

65.地形对生物的作用因素有哪些?

五、论述题(5题)66.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67.生态环境恶化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请论述森林生态系统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作用。

68.论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

69.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70.什么是初级生产力?论述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因素及提高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六、单选题(0题)71.植物株高的增长属于()增长型。

A.几何级数B.J型C.S型D.混合型

参考答案

1.A种群是同一物种占有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的个体的集合体。

2.A

3.B

4.C

5.A

6.D

7.C

8.C

9.A

10.D

11.D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经典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12.C

13.A

14.B解析:海洋浮游生物在温暖的春秋两季,大量繁殖生长;在环境过热或过冷的夏冬季节则明显减少,呈现季节性消长,故选B。

15.D

16.B

17.D越接近食物链的最高级,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浓度越高。

18.A

19.A红外光会产生热效应,地表热量基本是由红外光能所产生的。

20.A

21.A

22.B

23.B

24.D

25.D

26.A

27.A

28.B

29.D

30.D

31.资源利用性竞争

32.基础基础

33.种群种群

34.激烈激烈

35.黏土黏土

36.利用竞争

37.自然稀疏自然稀疏

38.氮、磷

39.

40.镶嵌镶嵌

41.K对策

42.野外调查野外调查

43.现代生态学

44.钙成土壤

45.正反馈;负反馈

46.净生产量

47.信息流信息流

48.正正

49.通气组织通气组织

50.半湿润半湿润

51.Y

52.B

53.N

54.Y

55.A

56.N优势种是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的环境形成主导作用的物种,它们个体数量多,生物量大,生产量高,占据的空间也大。

57.B

58.Y

59.B

60.Y

61.(1)数量特征:包括密度(或大小)、出生率与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性别比。

(2)分布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分布区域,种群的内分布型有3种类型。

(3)遗传特征。

62.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C循环主要是在空气、水和生物体之间进行的。绿色植物借助光能,吸收CO2和水,进行光合作用,C被绿色植物固定成含C有机物。含C有机物又被动物、细菌和其他异养生物所消耗。这些生物又将呼吸作用产生的代谢产物CO2和水排出体外。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被绿色植物再利用,这样C在自然界中被循环利用。

63.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1980年发表的《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

64.(1)风具有输送作用;(2)风影响植物生理活动;(3)风影响植物形态;(4)强风对植物具有破坏作用。

65.地形对生物的作用因素是:①坡向。②坡度。③坡位。④海拔高度。地形对生物的作用因素是:①坡向。②坡度。③坡位。④海拔高度。

66.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已经由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转变为能够任意改变自然的主宰者。人类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危害到了人类的自身生存。人类必须重新审视自己在自然中的地位,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用生态学观点指导生产,规范人们的行为,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控制人口数量,可为其他生物留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在改造自然,服务于人类的时候,要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避免生态失衡带来的危害。在取用自然资源的时候,要考虑对环境的保护并使可再生资源能持续利用,使不可再生资源能长久利用。要彻底摒弃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误观点。

67.(1)森林是环境的净化器;(2)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3)森林能够防风固沙;(4)森林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5)森林中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1)森林是环境的净化器;(2)森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3)森林能够防风固沙;(4)森林是巨大的生物资源库;(5)森林中的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温室效应。

68.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分化,物种的生活史复杂化,食物网复杂化。(3)营养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如氮、磷、钾、

69.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1)改变地面及植被状况而影响大气降水到达地面后的分配如修筑水库塘堰可扩大自然蓄水量;而围湖造田又使自然蓄水容积减小尤其是大量季节性降水因保蓄力削弱而流走造成短期洪涝灾害并同时降低了地下水库的补给也引起严重的土壤和养分流失。(2)由于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用手工、农业及城市发展不但使地表、地下水储量下降出现地下漏斗及地上的断流造成次生盐渍化;也使下游水源减少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沿海出现海水入侵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