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_第1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_第2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_第3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_第4页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项目总结报告一、项目建设整体情况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第二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的通知》(鲁教职字〔2018〕30号)和《关于公布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等5个重点项目评审认定结果的通知》鲁教职字〔2019〕3号文件精神,自2019年3月学院立项为第二批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以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严格按照《学院优质校建设任务书》和《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和责任制的落实,强力推进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强化学习和创新,强力推进专业群建设。二、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智能制造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充分认识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重新审视全国高职教育形势和学院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学习借鉴先进学校专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和学院下发的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将优质校建设工作作为系部各项工作的统领,明确目标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人,细化建设要求,明确推进措施,建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确保项目建设工作有序开展、有效落实。严格按照优质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自2019年1月,完成了9个建设任务,28个项目目标,圆满完成任务书中的建设项目和任务要点。详见《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项目建设情况进展表》。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完成国家级成果62项,省级成果202项,超额完成建设任务,情况如下表:表2-1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完成情况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完成数项目序号标志性成果表国家级省级专业(群)建设1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群122实训基地13学生、教师技能大赛获奖341804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奖35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2师资队伍1教学名师(人)12信息化教学能力比赛(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训教学)13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1信息化建设与应用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数(门)52职业教育规划教材数(种)1技术技能积累和社会服务1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232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等13引进或培养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其它1教学成果奖32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133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篇)4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5牵头或参与山东省技艺传承平台1合计62202三、项目建设经费到位和使用管理情况学院为加强对优质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建设项目顺利实施,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关于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专业群实际情况,按照学院制定的《学院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表3-1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项目预算与支出汇总表资金分配建设项目资金预算(万元)预算实际投入(万元)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合计1.体制机制建设2.人才培养体系3.专业群课程体系4.课程建设5.师资队伍6.实习实训条件建设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8.专业文化建设9.国际合作与交流四、项目建设整体成效与成果(一)项目取得的标志性成果项目自建设以来,项目组全体人员凝神聚力加强建设,取得的全方位的进展,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2022年立项教育部专项课题1项,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1个。2019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华中数控工业机器人折装实训平台;2019年8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2019年11月,立项了山东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21年2月,教授当选山东省教学名师;2021年3月,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成功申报山东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2019年6月,机电系党支部获山东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荣获省市级各项技能竞赛奖项共214项;发表论文22篇;申请专利23项;成功申报各类课题16项;山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评选获奖2项。表4-1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标志性成果序号所属项目成果名称时间成果负责人或完成人授予部门12(二)项目贡献与示范1.优化专业群结构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巩固发展优势专业,整合优化现有专业,2021年增设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光伏工程技术等2个专业群,2022年实现招生;2022年新增工业互联网技术专业。2019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批准立项为国家骨干专业。2.构建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技能培养,依据专业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技能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修订专业标准、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专业群所面向的产业链岗位群,构建完善专业群课程体系。依据职业通用素养能力、职业基本素养能力、职业核心素养能力、职业拓展素养能力培养要求,构建由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核心模块课程、专业群拓展模块课程所组成的“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序化教学进程,构建各具特色的“底层打通、中层分离、高层融合”的专业群人才培养体系。推行“分阶段、项目化、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搭建实验实训室、名师工作室、多媒体课堂、职业技能竞赛、学生专业社团、科技创新项目、校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按照认知见习、专项训练、综合实训、创新实践、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的递进顺序,分阶段实施实践教学进程。专业群新、扩建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1个,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3.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创新“立德树人”的方式、途径和载体,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有就业能力、有生活品质、有发展潜能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把价值引领贯穿到专业课、实践课的教育活动中,形成课堂教学“课程思政”的新格局。专业群贯彻学校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依托泰山机电职教集团,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明晰行业企业需求;遵循马克思主义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新职业教育法中“实施职业教育应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当地文化特色、学院精神、人才培养目标等形成课程思政主线。依据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课程思政目标,确定实训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元素二维矩阵,重构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系列课程标准,探索形成一套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虚拟仿真实训教学模式。在《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其应用》等专业群中9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应用该模式,带动专业群中其他课程建设,辐射学院其他系部实训课程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4.优化改善实训条件专业群围绕技术技能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实施“项目化、分阶段、协同式”实践教学模式需要,打造职场化育人实践条件,为科研技术服务、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提供平台。机器人折装实训平台被立项为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2021年,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的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大楼正在建设中,根据基础实训与专项技能实训相结合,单项训练设备与综合实训设备相结合,重点倾向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的原则相继投入近3000万元进行实训室的建设。5.完善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构建专业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经过不断实践探索,逐步树立与实际工作结合等诊改理念,按照“8字质量改进螺旋”有效运行,形成突出“服务”价值取向和泰山精神的质量文化。五、项目具体建设情况与成效(一)体制机制健全,保障建设的顺利开展依托行业企业,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共育”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引领职能,全面开展专业群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加大教学诊断与改革机制建设与研究,加强了“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建设,提升了服务效益,促进了教师职业提升和学生成长创业。1.建全了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为了充分利用学院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审核人才培养方案,指导专业群课程体系、教学团队、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展就业服务指导、共享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合作内容,在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健全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委员会。专业群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根据职业岗位群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确定本专业群相关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审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制订教学团队建设计划,优化“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指导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开展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推动校企合作。2.完善了“校企合作、人才共育”的校企合作制度建设,保障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依托“专业群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开展专业群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育教学改革等工作,校企共同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实现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体制机制保障。3.建立了专业群建设机制(1)成立了专业群建设机构按照学院《质量管理与保证体系》建设方案,全面开展专业群建设工作,健全组织体系,明确工作目标,制定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成立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小组,全面推进专业群常态化建设工作。组长:副组长:成员:(2)制定了专业群建设标准以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制定专业群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配置、设施配备和设备配置、课程建设、基地建设、队伍建设、教学实施、学生教育、社会服务等内容。(3)落实并做好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在学院质量管理与监控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的、有序的质量监控体系。成立有校企双方成员共同参与的监控管理小组,共同制定相关制度,依靠学院“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共同制定教学实施计划,对学生实施网络动态监控管理,有效保障教学、实习制度化和规范化运转。按照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任务书》的要求,每年完成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5个专业的年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质量报告,全面梳理专业群整体状况及毕业生的人才培养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整改措施。依托“智能校园”校本数据平台数据,根据学校质管办考核性诊断要求,逐步进行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的自我建设,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质量文化,为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师资,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地保障。(二)优化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共建共享资源,优化“四平台、二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先导,引导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依托济南市机电技术职教集团及各实习基地,以岗位技能培养为核心,根据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通过典型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分析——学习领域分析,进行学科体系知识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知识的重构,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分析机电设备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与管理岗位群任职要求,融入职业标准和技术标准;结合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采用头脑风暴法和思维导图法,借助信息化的工具体系,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定行动领域;依照从易到难、从单项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序化出本专业群的核心主要学习领域课程。依据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前置原则,依据拓展知识、拓展技能后置延伸原则,构建出专业群公共平台课和拓展平台。图5-1“四平台、二模块”专业群课程体系以突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优化融“平台+模块”(即平台:通用素质平台课程、通用素质拓展平台课程、专业群平台课程,专业群实践平台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课程、专业拓展模块课程)课程体系。2.优化“四段递进”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和岗位要求对接,由高水平大师引领,遵循从单一到综合、从初级到高级的认知规律,按照职场认知、岗位专项训练、岗位综合训练、职场训练的顺序进行实践教学。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从中受到教育、增长才干、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教学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50%以上。(三)创新才培养模式,培养高质量专门人才校企深度合作,创新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群主要培养面向省内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行业企业,掌握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产品维修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具备机床操作、机电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等机电设备维修、安装、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机械制造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能从事机电产品制造、装配和维修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学生双证率争取达到100%,促进高质量就业,将学生的首次就业率稳定在98%左右,专业对口率提高到86%,优质就业率达到80%,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1.融入“1+X”证书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新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主导:结合区域内行业发展,与企业合作,共同分析、确定相关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调整机制。双业贯通: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实现零距离上岗。双证融合:将“1+X”证书鉴定内容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相挂钩。项目推进:结合专业群实际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教学项目,按照分层递进的原则系统化安排项目内容。图5-2“行业主导,双业贯通,双证融合,项目推进”人才培养模式2.校企深度协同合作,促进人才质量新提升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开展现代学徒制,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和开课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达到供需共识。与电梯公司开展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试点。“订单培养”使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即可就业。3.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推动赛教融合新进展依托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创业平台,成立自动化生产线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CAD/CAM等创新小组,采取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方式,带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开展技能训练,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大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和山东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竞赛,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在各类省级大赛中获奖214项,及时将赛项标准、赛项内容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取得“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成效。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多元混合新实践依靠学院智能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学院智能校园平台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全时段信息化应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所有教师达到熟练应用信息化平台的目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通过率100%。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业群建设“项目化、数字化”现代职教课程,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达到省级以上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有效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表5-1首批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北京智学客序号课程名称负责人团队成员1电机拖动与控制2AutoCAD机械绘图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4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5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6java在线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建设。以电拖为例,把学习过程中的所有任务、作业练习、考试等内容全部虚拟仿真化,将实训任务全部搬到网上去实现,针对每一个任务,学生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生产线的每一个站的机械安装与调试、电气安装与调试、气动元件的安装与调试、变频器及伺服控制器的安装与调试、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与调试、触摸屏的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的编程与调试等内容。所有的工作都在电脑上完成。不再区分理论课、实验课,都在机房里,可以讲一个问题,马上实战,然后开始下一个问题,老师可以照顾大部分人的进度。可以很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建设了9门在线虚拟仿真课程。表5-2在线虚拟仿真实训课程建设上海数林课程建设任务分工《PLC可编程控制器》《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技术》《335B自动生产线》《模具设计与拆装》《液压与气动技术》《数控维修》《数控编程与加工》《工业机器人》—赠送的课程《传感器》—赠送的课程5.取得的部分成绩建设期间,师生参与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获各类奖项214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目的。毕业生赴公司考察就业,参与学生达400余人。2021年6月,29人完成首次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1+X”证书实践考证工作,为后续工作开展奠定基础;2022年8月,完成鉴定53人。所有数控车床、铣床进入大修阶段,完成后,将开展所有相关专业的数控车铣鉴定工作。(四)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设优质教学资源以专业定位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为重点,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正在建设3门山东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选择了具有建设基础的5门课程进行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选择9门课程进行了在线实训课程的建设,项目完成了招标的相关工作,基础工作于年底前完成。加强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充分发挥机电职教集团的作用,共建共享专业群实训室。在学院数字化资源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将所开设的课程均进行现代化课程的开发工作,完成相关内容的建设工作。期间完成两项省级教改课程,立项省级研究项目2项。(五)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成果丰硕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以山东省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为核心,以校内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教科研项目为纽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方案。每个教师确定了1-2项专业技能目标,办公地点转移到实训室、实训车间,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为今后技能比赛取得好成绩奠定了基础。积极参加各项技能比赛、教研、科研活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组建了学生技能比赛队伍和专业骨干教师训练团队,将技能大赛普及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了师生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通过参加国内外师资培训、学术交流和研讨、企业顶岗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教学名师、教坛英才,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建设教师教改能力提升仿真工具系统,提升教师队伍专业群建设及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创新团队。成功申报山东省第二批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培养第一批济南市科普专家1名;山东省青教赛中获得三等奖1项。1.专业带头人培养从济南市创新型企业聘请1名专家-赵德正作为专业带头人,实行双带头人制度。专业带头人应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能够运筹、统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工作;理论水平高,生产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级工程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能对行业开展技术合作、咨询或培训,具有行业或企业工作经历,有独立开发产品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机电行业企业生产技术,熟悉生产流程,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具有主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能力;能承担本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效果好,能够指导相关教师。2021年2月,老师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双师”素质培养3.兼职教师培养根据《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依托济南市机电技术职教集团,聘请企业内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师、技师为兼职教师,有效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差的短板。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加强对兼职教师高等教育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鼓励兼职教师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决策论证,增加兼职教师的归属感。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合作开展教学与课题研究、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4.取得的部分成果专业群建设先后与学院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建设、全国首批教学诊改试点、优质校建设等学院质量提升工程相结合为专业群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学院派遣老师到企业顶岗实践,访问工程师,增加了企业经历和产品研发经历,挖掘企业技术难题,引导带领团队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创新活动,形成创新成果,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专利或整合为教学资源。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舞台,聚集优秀学生创客,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自平台成立后,先后针对产品研发、专利申报、教学成果酝酿、指导各类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了头脑风暴,收到了显著效果。(六)改善实训条件,促进技能提升1.与地方政府深度合作,持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百校教研产“三个一”融合工程实施方案》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院教研产深度融合,2021年7月5日,与泰山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在学院会议室举行了教研产战略合作签约仪式。2.不断增强实训条件建设为更好的发展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学院决定建设智能制造实训大楼,智能制造实训大楼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2亿元,实训大楼建成后必将使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实验条件再上一个新台阶。2021年相继完成540×3平方的车间改造;600平方的实训基地自流平建设;采购了网络教学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机器人“1+X”技能鉴定综合实训台、机器人虚拟仿真软件等100台套、机器视觉系统应用实训台2台、安全培训实验装置10台套、PLC实训台12套,建设具有录播功能的智慧教室1口;建设工业互联网实训室1口。号项目名称中标单位与要求投资金额123.实训体系建设质量3.1实训体系实训体系分为实训教学目标体系、实训教学内容体系、实训教学管理体系、实训教学保障体系和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根据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要求,实训体系建设要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产业)岗位群,以专业群内各专业岗位的通用技能与专门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专业群实训体系建设根据“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实现平台+模块的机电工程专业群实训体系框架结构。实训体系建设要紧紧围绕专业群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现状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课程实训为主体,更科学地研究、设计体现融“教、学、做”一体化为特征的实训体系框架结构。构建“递进式”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行严格的“1+X”证书制度,夯实机电专业所面向的职业领域的基础。3.2实训技术装备水平按照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规划,建设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实习实训基地的目标,满足专业教学与相关社会服务的需求。通过前期大量的调研与论证,新建3D扫描与打印实训室、传感器技术实验室;扩建自动生产线实训考核实训室、扩建电气控制实训室。这几个实训室的新扩建完成,极大改善了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的实训条件,为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条件,也为相关社会服务提供了保障,更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比赛提供了平台。3.3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经过两年的建设和规划,共建成了电气控制实训室、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扩建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室、3D打印实训室、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实训室、机器人仿真实训室等个实训室;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展了“厂中校”建设论证、调研工作并形成调研报告;制定了“校中厂”管理制度。集一体化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制造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基地在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员工培训、社会服务、政府项目等工作领域,发挥作用显著。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校企联合实施人才培养,学院承担理论教学,企业负责技能培训。企业定期选派骨干技术人员担任学院的相关的实训课程,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让学生不出校门就体验到了企业的环境。同时,学校选派教师赴企业一线岗位任职,为企业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专业与岗位的真正对接,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深度融合。3.4实训教学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3.4.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建成了融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在原有实训条件基础上,新建、扩建了机电设备维修车间、机电一体化实训室、机器人实验中心等实训场所。目前,可满足中高级维修电工、中高级焊工和中高级数控机床操作工等的培训鉴定工作,承担本专业群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增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主要为大学生创新团队提供创新场所和实验器材。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完成专业课程50%以上的课时可以做到,职业技能鉴定每年约600余人次,校内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100%。2022年1实施了政府贴息贷款项目,经过专家的论证,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将采购以下设备,进一步完善实习实训的条件。表5-3智能制造技术专业群实习设备采购与建设(万元)序号拟购资产名称规格型号计量单位单价数量计划总额3.4.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是校内实训有益的补充。深化校企合作关系,继续在济南市及附近地区工业企业中建设一批校外实训基地,进一步促进“顶岗实习”的开展。为保证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顺利开展,在原有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再增加长期稳定、可进行顶岗的实习校外实训基地10家,确保所有学生毕业前的校外顶岗实习不少于6个月。加强与企业在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的合作,确保实习实训的教学效果和技能训练水平。(七)信息化建设,保障线上教学顺利开展1.完善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依靠学院智能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学院智能校园平台为依托,构建全方位、全时段信息化应用环境,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所有教师达到熟练应用信息化平台的目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通过率100%。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专业群建设“项目化、数字化”现代职教课程建设,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等,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形成课堂教学新形态。搭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达到省级以上水平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实施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重点的有效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线上+线下”,多元融通,优势互补,适用范围更广,也更加便利,能够转变学生以往的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从而有效提供学习质量和应用能力。通过探索研究与实践,混合式教学的现代职教课程模式取得显著效益,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探索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发展新模式,引领我国乃至国际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3.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团队教师大力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平台,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教学、专业技能水平。(八)服务能力提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1.依托济南市机电职教集团,创建社会服务平台,为泰安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产品升级等方面开展技术服务,拓展社会培训,提升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能力。继续紧贴行业企业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2.组建专业教授领衔的科研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济南市逆向工程与三维技术研究院和济南市增材制造协会的平台作用,用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周边的模具制造、高端设备制造企业。服务泰安智能制造产业升级需要,开发建设机械加工、机电装配等示范性智能化生产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专业群技能培训中心,满足学生、教师和企业员工考证需求。扩建3D打印实验室,为周边的中小型服务,完成产品的设计、打印及验证工作,缩短研发周期,提高开发效率。对个别的复杂性零件,提供金属打印,降低生产成本,减轻企业的研发过程中的设备负担,开展对外服务。3.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积极服务当地经济建设。2022年10月,智能制造新技术研发中心获批成立山东省高等学校新技术研发中心。(九)加强文化建设,实现环境育人为进一步提升专业群内涵建设水平,打造专业品牌形象,根据学院文化建设工作安排及相关职能部门要求,结合我系实际,成立机电系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工作组,指定学生管理副主任杨兆伟担任组长,制定《机电工程系专业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建立“德技并重、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安全高效”的专业文化。借助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学生主题活动和“7S”管理模式,建立“德技并重、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安全高效”的专业文化,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1.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在楼层走廊内悬挂往届优秀毕业生宣传图片、教师风采宣传图片,设立宣传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