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解读苏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解读苏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解读苏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解读苏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解读苏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解读苏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教学难点】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法。2.移情想象。【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你对苏轼了解多少?“旷世奇才,众口皆碑”:宋神宗皇帝:“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宋孝宗皇帝:“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清代王国维《文学小言》云:“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陶潜)、子美(杜甫)、子瞻(苏轼)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二、初读苏轼读《读山品水》中的两篇文章:《苏东坡的数字人生》、《人间的鹊桥》,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三、再读苏轼苏轼“少负盛名,才华横溢”: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二十科考,取为第一;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仅二人);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曾任兵部和礼部尚书。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四、深读苏轼苏轼有远大的志向,一心为国为民。1.苏轼“志存高远,治国安邦”。他向朝廷力争不能废除西湖,并带领杭州人民治理西湖,使西湖得以留存至今。救灾治水、赈灾济困,创立中国第一所公立医院。主张轻徭薄赋,富民兴国。经历了仁宗至徽宗的五朝,平生足迹几乎遍及当时中国的重要州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的一生充满豪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感受苏轼的豪情。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苏轼“锐于报国,拙于谋身”。他反对王安石激进变法,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受到新旧两党夹击,一生屡遭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执政28年,被贬12年。神宗时期,因上书反对王安石新法,被外放杭州,转任密、徐、湖三州刺史。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时,旧党执政,被贬杭、颖、定三州。后又贬至英州,再贬惠州,一直贬到儋州。直至临死前半年才获赦,北归途中病逝。面对人生中的风雨,他又是怎样的心态呢?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两首词体会苏轼的心态。3.苏轼“诸多领域,均有建树”。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遗作两千七百首;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豪放词派;开创湖州画派,是中国文人画运动的发端和中坚人物;书法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精通音律,父子三人都是弹古琴的高手;对中医药学很有研究,有《苏沈良方》传世;在农业、水利、烹饪、养生等领域均有极高建树。4.苏轼的自我评价。读《自题金山画像》,苏轼是如何评价自己的呢?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林语堂为《苏东坡传》做结时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五、本课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六、布置作业必做:课外背诵喜欢的苏词,加深对苏轼文品及人品的理解。选做: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及课下你对苏轼个人和苏词的了解、感悟,写一篇小论文。《解读苏轼》学情分析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所以,课前要让学生搜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较充分的准备。本班学生对研究问题怀有很浓的兴趣,思维活跃、问题意识较强、能围绕主题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与人合作、交流,能做到团结互助,口语表达能力较强,计算机技术能力也较强,对信息检索、问题探究等活动非常熟悉。但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普遍处于被动的状态,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去背,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主动地从古诗词中汲取知识、情感,培养和锻炼鉴赏古代文化的能力;合作学习中,有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有主观的倾向,会影响小组的整体合作,还有一些性格较内向的学生会羞于与外界的交往,需要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解读苏轼》效果分析教师方面:①目标明确,层次清楚。②注重教学整合度。目标整体达成,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多样,教学内容综合。③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注重学法指导。④重视自身的亲和度。在教学中,教师态度可亲,充满关爱、及时激励。⑤注重诗文在提升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方面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反思。学生方面:①参与度。学生参与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参与活动的面达百分之九十以上。②合作度。合作学习真实有效,每个小组四个成员都积极合作讨论。③兴趣度。学生对课堂活动很感兴趣,争相抢答。④开放度。学生提供有开放探究和创造性思维的空间。⑤掌握度。这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解读苏轼》教材分析本课联系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开展过的语文《古诗苑漫步》、《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融合初中阶段学习过的苏轼作品,从而深入研究苏轼。学生必须走进文学、走进生活、接触政治、思考历史,所以本课主题是与学生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又有广泛研究空间的。《解读苏轼》评测练习一、填空1.苏轼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2.《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普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上片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片言志,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壮志。二、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注:《浣溪沙》是苏轼46岁被贬湖北黄州游清泉寺所作。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这首词是词人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期间所作。黄鸡:即“黄鸡催晓”,语自白居易《醉酒》诗。1.词中所写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2.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解读苏轼》教学反思临近中考,我执教了《解读苏轼》这一课题。这是我通过“主题学习情感意蕴探究”课型在复习方面的一次尝试。这节课我试图通过对苏轼诗文的巩固复习,进而延伸拓展,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使学生能对苏轼有比较深入的认识,感受到最具中国文人气质的人物精神风采。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也很突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个“凤毛麟角式的人物”,甚至有人毫不夸张地说,仿佛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于是我以《解读苏轼》为课题,一方面领悟苏轼的生存智慧对现代人人格的选择和重构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想借此增加学生作文的文化内涵,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一定的难度。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好在学生对苏轼有一种出自本能的亲切感,这是学习其它古代作家难得一见的。另外学生对苏轼还算是比较了解的,例如关于东坡肉的传说等,这为解读苏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教给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古诗文的方法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本课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一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联想,仔细体会和揣摩苏轼作品的意蕴,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能在日后的诗词阅读和鉴赏中学会迁移,拓展他们的探究能力;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少废话,多直观少抽象,多启发少替代。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三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标新立异,允许对诗文内容的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情感的基点。不足之处是本课安排的内容太多,有的地方探究讨论的不够充分和深入,有越俎代庖之嫌,今后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