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词四首 新教学课件(第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2课时12.词四首

1.体会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品味、赏析词的语言内涵。(重点)2.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难点)学习目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今天我们再学习两首词,感受词作中蕴含的词人的雄心壮志。新知导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新知导入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助学资料作者简介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因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诬陷,被免官,闲居在江西上饶。陈同甫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两人私交很好,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辛弃疾送给陈同甫的。创作背景助学资料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精读课文朗读指导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挑拨灯芯,使灯光明亮梦中回到这里泛指乐器古文探究精读课文连在一起的众多军营这里泛指酒食检阅军队译文:夜深人静,带着几分醉意,忍不住又挑亮灯光,看着宝剑;梦中回到响着号角声的军营。把酒食分给部下享用,军中的乐器演奏着悲壮粗犷的军乐,这是秋天在战场上检阅军队。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像……一样了结,完成古文探究精读课文响雷,震雷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可惜译文: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射箭时弓弦的响声如同雷鸣一般使人心惊。替君主完成了收复北方失地的大事,博得了生前和死后为国立功的美名。可惜的是,壮志未酬,我已白发丛生。作者醉后为何“挑灯看剑”?由此体现出什么?分析讨论精读课文因为宝剑伴着他征战杀敌,是词人曾经为国征战沙场的见证。这一举动隐含了词人念念不忘报国的雄心。精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出兵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地分食酒食,军营里奏响了悲壮粗犷的军乐。在秋风萧瑟的战场上,词人检阅着各路兵马,那一面面飘飞的战旗,一阵阵点兵出征的号角,一队队斗志昂扬的战士,一把把寒光闪亮的刀枪,无不彰显着气氛的肃杀,将士们准备出征。“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一描写突出表现了什么?突出表现了雄壮的军容和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精读课文上片描绘的是什么生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上片描绘的是军旅生活。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精读课文精读课文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弓弦声比作雷声,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可怜白发生!”与本词“壮”的风格是否一致?“可怜白发生!”与“壮”的风格一致。词人借此句,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军营里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斑白,壮志难酬,看似消沉,实为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精读课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壮”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从题材上:词人写的是军营中的生活情境:分麾下炙,听塞外曲,沙场点兵,骑快马,拉强弓,这些都是极其雄豪,壮美的行为。从思想感情上:词人渴望率师北伐,收复失地,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语言壮丽而不纤巧,处处体现了“壮”的特点。精读课文下片描绘的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片描绘的是想象中的战斗场面。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极大悲愤。精读课文这首词追忆了作者当年在军中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抑郁悲愤之情。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板书设计课堂小结军旅生活吹角连营分麾下炙奏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了却天下事赢得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抒发情怀战争场面雄伟壮观悲愤慨叹徒有雄心壮志难酬满江红秋瑾新知导入接下来我们学习秋瑾的《满江红》,了解一位巾帼英雄怀揣革命的崇高理想,冲破家庭的牢笼,踏上新的人生征途,创下一番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新知导入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因策划起义,被清政府逮捕杀害,她的诗词具有丰富的时代性。今有《秋瑾集》《秋女士遗稿》等存世。助学资料作者简介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时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中秋节时,秋瑾与丈夫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的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定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创作背景助学资料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精读课文朗读指导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暂时居住擦思念浙江故乡古文探究精读课文借指女子这里指菊花我不屑,轻视译文:我暂时居住在北京,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天的景色仿佛擦拭过一般明净。四面的歌声渐歇,汉军最终打败了楚军,结婚八年以来只思念自己的故乡浙江。老天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女子,我很不甘心啊!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指真诚的心属类,范围比喻没落衰亡的境地古文探究精读课文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刚直;严正指遭受磨难、挫折译文:我虽不是男儿身,不能加入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却比男子的还要刚烈。想想平日我的一颗真诚的心,常因关心他人而热情高涨。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是要经受磨难、挫折。在这莽莽人世之中,哪里才能找到知音呢?(想到这些,)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紧承上句的“中秋”,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秋景图。“篱下”“黄花”分别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写秋色,主要表现了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奋而又愁苦的矛盾心理。分析讨论精读课文“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简要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精读课文前一句化用了“四面楚歌”的典故,喻指中国被列强入侵、前途危殆的处境,也暗指自己被困封建家庭的境况。后一句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简要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精读课文“身”与“心”“烈”与“列”近音同音女子与男儿对比突出了英雄气概形成了整齐和谐的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逼人,使人一咏不忘直抒胸臆巾帼不让须眉“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作为词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是词人对自己难觅知音的悲叹,表达了词人被家庭束缚、寂寞自伤的痛苦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和忧虑。琵琶女和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相互安慰,而词人的知音却不知在何处。但词人并未自暴自弃,而是在痛苦中积极地探索和追寻,这是对前途的叩问,也是对革命同仁的呼唤,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精读课文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从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精读课文这首词是述怀之作,曲折地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一个满怀理想却不被理解的女人的苦闷忧愁,表达了词人寻求救国良方、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课堂小结课文主旨板书设计课堂小结满江红下片—知音难觅,坚定报国上片—中秋景美,心情苦闷豪情壮志赤胆忠心篱下黄花秋容如拭徒思浙殊未屑身心矛盾侠肝义胆知音难觅跟踪检测1.按要求填空。(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融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于一体,写了想象中抗金军队中的生活,富于浪漫色彩。(2)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3)秋瑾在《满江红》中运用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梦幻(梦境、理想)

醉里挑灯看剑现实梦回吹角连营俗子胸襟谁识我2.对《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上片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

场面。B.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挡

的锐气。C.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

英雄形象。D.全词反映了作者渴望完成抗金大业却壮志难酬的现实。C跟踪检测3.以下对《满江红》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烈士秋瑾。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四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C跟踪检测定风波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2.能够体会并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目标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新课导入【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走近作者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不要去听雨打到林叶的声音,不妨边吟诗长啸,边慢慢前行。手拄着竹杖,脚穿着草鞋,走起来比骑马还要轻快。怕什么风吹雨打?披着蓑衣,顶着风雨,漫步在崎岖的人生路途上,这是自己平生经历惯了的。整体感知

寒冷的春风吹醒酒意,身上感到一股寒意,山头夕阳西下,给自己送来一点暖意。回望刚才走过的萧瑟处(偏向于心理精神上),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无所谓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词句品析“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