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育课件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育课件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育课件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育课件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五石之瓠 教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石之瓠

目录标题文字第一章标题文字第二章标题文字第三章标题文字第四章第一章JIANGNANJIANGNAN学习目标1、翻译文本,注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2、体会庄子借助寓言曲旨达意的写作手法,了解这则小故事的寓意。3、领略庄子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思辨性,恰当评价庄子的说理散文及其思想。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精神自由

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天人合一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②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③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④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⑤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庄子名言

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石”,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文学常识《庄子》又名《南华经》,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章是庄子所写,“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郭沫若:秦汉以来的每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李泽厚:中国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内心永远是是庄子。第二章JIANGNANJIANGNAN五石之瓠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问题一:本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讲了几个故事?惠子:大瓠无用庄子:不龟手之药问题二——在“大瓠之种”这个故事中,面对五石之瓠,惠子和庄子的做法分别是什么?试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分析。1、惠子做法:其坚不能自举;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掊之。2、庄子的做法: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问题三:这则寓言里,惠子和庄子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有什么用意?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讽刺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实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而有用,说明使用方法不同,结果也会不同。批评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只看到无用,看不到无用之用。讽刺惠子的做法与宋人一致,从利的角度看待有用无用,看不到无用之大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谈一谈。1、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表现了庄子超越一切现实困境,忘掉自我,不拘外物,悠游自适的性情。2、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表明了庄子的观点,还点明了辩论的话题,用大与用小。探究问题4惠子和庄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认识大瓠的作用?这是有关什么话题的争论?惠子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巨大的葫芦,在惠子眼里一无用处,而且占地方,碍手碍脚。庄子是从审美主义的角度:它超越了某些世俗观念,大葫芦既没有被劈开,也没有被当成粗笨的器皿,在他眼里,大瓠可以用来泛舟江湖,诗意人生。他不仅保全了大户,还发挥了“大用”,很显然庄子达到一种“诗意的栖居”的境界。小与大之辩;无用和有用的话题之争。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万物皆有所用,同样一件东西,由于人们的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2、说明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3、要善于转换视角,独辟蹊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就能超越他人,发现事物不一样的价值……是否是庄子的本意呢?第三章JIANGNANJIANGNAN比较逍遥游和五石之瓠的联系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追求与形象?大树: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大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无用之大用——天地与心灵融合,精神逍遥自由从大瓠之用到大树之用看,庄子所说大用是怎样的大用?从中看到怎样的追求与形象?

无用与大用之辩,强调注重内在生命价值,抛开一切外物条件,不为世用才能逍遥,无用之用才是大用。庄子不仅批评世俗的狭隘功利性,也自然点出逍遥游追求绝对自由的生命宗旨。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试结合文中人物语言说说惠子和庄子的形象特点?惠子拘泥于成见,见识不够通达;庄子有智慧,善辩论,不拘于外物,主张物我融合。学习任务——庄子批评惠子见识不通达,逍遥游中还写到类似情况,请你说一说。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见识不通达,不能通晓领悟学习任务——蜩与学鸠为何嘲笑大鹏?有什么寓意?蜩与学鸠:因为自身飞不高、行不远,所以认识有局限,无法理解大鹏。自以为无所依赖,十分自由——见识不通达说明:认识上存在小知与大知无用有用之辩,小大之辩,都表明小知不如大知第四章JIANGNANJIANGNAN学习任务——比较五石之瓠与逍遥游的关系。逍遥游:万物皆处于各种限制之中,皆有所待。自然界:大鹏,蜩与学鸠人类社会:知效一官,宋荣子、列子等逍遥游:无待。“乘天气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摆脱了束缚,精神上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绝对自由状态宋人:以白金售卖药方客人:取悦吴王获得封赏惠子:用葫芦做瓢盛水知效一官四种人:执着功名功利之心,皆有所待[学习任务」庄子与老子阐述看法的言说方式有什么不同?各有何妙处?庄子说理:《五石之瓠》以问答对话、寓言故事形象说理,富有想象,含蓄婉曲,令人回味。《逍遥游》对比中借助寓言故事,层层相接,形象生动,引人联想。(大鹏与小省,人知与小知,大用与无用等)鲁迅:“(庄子其文则汪洋辟周,仅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老子说理:言简意赅,精要准确,理性冷静。有的于生活现象中蕴含道理,平易有说服力,如:三十辐共一般,当其无,有车之用。有的直接论说道理,观点一日了然。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有的运用比喻、排比,简洁有力,寓意鲜明。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紧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任务」莫言曾说:“文学和科学比确实没什么用处。但是它的没有川处正是它伟人的川处。”这句话包含的哲理耐人寻味,请写段话,表达你的理解和看法,并和同学交流。示例1:所谓“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物质之用,功名之用,富贵之用。以此观之,文学确不如科学“有用”但如果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文学,则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的“世界观”,科学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论”,其二者虽相互依存,但显然“世界观”更具有根本性、决定性,这是否意味着文学比之科学更为“有用”?有了高于现实的信仰,就如康德所言的“仰望星空”一样,它给生命以方向、以希望。就像苏软,政治失态,远谪黄州,人生遇到低谷。但当他让生命融入天地自然,认识到“此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果适”,他就成为了名亚千古东坡。苏轼在所谓的“无用”之中成就了人生的“大用舍弃无用,也许就含弃了生活本身。你要在“务实”中生存,更要在务虚中提升,比如猪羊的肉可食,可是龙凤的地位却远远高于猪羊,“无用”吻合人们的精神企求。再如梅子是水果,可是历来人们赞扬的多是梅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对美的欣赏中,赞美了人应该有的高雅品格和幽逸情趣,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这样梅花就成了“无用之用”。你喜欢实用派的惠子,还是喜欢逍遥派的庄子呢?有用和无用是不是绝对的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个矛盾?以社会伦理原则约束自身,积极入世,担当责任,同时又有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一面,必要时采取超然物外的通达态度,顺应自然而不刻意强求。历史上有不少士大夫如陶渊明、柳宗元、苏轼等,他们为宫时或在顺境中以儒家为归依,坚守道德良知,做忠臣良将,在野时或处逆境中则以道家为归依,酒脱自在,淡泊名利,独善其身儒道交替为用,上大夫们可在山折人生中左右逢源,不失其精神依托,这是进退出处之道。这种“士”的精神实质就是儒道并立互补。林语堂先生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这的确足精费恰当的概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谢谢观赏五石之瓠

拓知识道家代表约前369—前286,著名哲学家,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做过蒙地的漆园吏。家贫,身居陋巷,曾借粟于监河侯(官名),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拒绝楚威王的厚币礼聘,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被称为“老庄哲学”。拓知识《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预习检测读准字音

大瓠呺龟絖贻掊洴澼鬻技hùxiāojūnkuàngyípǒupíngpìyù预习检测通假字起于累土“累”同______,意义:_______。蔂土筐不龟手之药“龟”同______,意义:_______。皲皮肤冻裂洴澼絖“絖”同______,意义:_______。纩丝绵絮做一词多义——“为”为之于未有作为是以圣人无为干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为吾为其无用而掊之预习检测制作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表假设关系,那么,就一词多义——“则”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表转折关系,却则瓠落无所容表因果关系,就则所用之异也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预习检测预习检测词类活用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名词作动词,种植聚族而谋之曰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动用法,使……聚集文本解析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文本解析【译文】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文本解析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吴王夫差文本解析【译文】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见识不通达啊!”吾为其无用而掊之五石之瓠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所用之异也宋人不免于洴澼絖客裂地而封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惠子庄子《论语》十二章《五石之瓠》借助寓言说明,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对待事物,要主动探寻规律,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更好地利用它。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文本研读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第1则: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之以为用”的道理。第2则: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第3则:强调了加强自我修为的重要性。人要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要不断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要抑制贪欲,坚守本分,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应该追求的东西。第4则:老子告诉我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见微知著,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要把握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小”“下”“近”,注重积累;要始终如一,坚持到底。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每则选文的内容要点。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老子通过车毂、埏埴与凿室这三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指出事物是有形的,也就是“有”,而体现它们自身价值的却是无形的空间,也就是“无”。“有”和“无”的关系,就是“利”和“用”的关系。老子反复讲述有与无的关系,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注意实有的东西及其作用,而忽略了虚空的东西及其作用,被眼前看到的表象所迷惑,而忽略了真正的事实。《<老子>四章》第1则中是如何阐释“有”和“无”的关系的?有什么现实意义?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在此,老子以辩证的观点告诫人们应如何修身养性。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现象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虽然在短期内似乎有效果,但最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个人修身是这样,那么为政呢?也应该这样,即“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些表现及其结果往往是对立的、相互矛盾的。反过来,当然要提倡自谦、自省、自警。可见,老子强调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主张“无为而治”的为政之道。探究“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这段话的深刻含意。讨论探究任务二把握思想观点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相关和相对的因素,而那些对立的因素也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力。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老子>四章》告诉了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任务二把握思想观点惠子用“大瓠之种”的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不龟手之药”的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在对话时,各自引用了“大瓠之种”和“不龟手之药”的事例,各有什么用意?任务二把握思想观点这里蕴含着对“有用”和“无用”的认识问题。庄子认为只要不凝滞于物,则大小皆为可用,这是有用。有用必须超然物外,优游于忘我之境。当然,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就可以逍遥自在,绝对自由了。因而无用就是大用,这是庄子追求的思想境界。而惠子则基于对现实的认识,自然限于一般的理解和困惑。对于《五石之瓠》中惠子和庄子的大瓠之争,应如何理解?艺术特色任务三赏析艺术特色行文凝练畅达,采用大量的韵语。文中运用了排比和对偶,语句简短精练又充满哲理。设喻生动、形象,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如,选文第1则以“车”“器”“室”设喻,形象地阐明了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的道理;选文第4则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设喻,形象地阐明了任何事情都要从开头积累才能成功的道理。《<老子>四章》在语言表达和道理阐释方面有哪些鲜明的特点?任务三赏析艺术特色《五石之瓠》运用对话描写刻画了庄子和惠子怎样的形象特点?反映了庄子的放旷豁达、无欲无求、随顺自然;惠施则是斤斤计较,锱铢必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任务三赏析艺术特色从《<老子>四章》和《五石之瓠》来看,《老子》和《庄子》在风格特色上有何明显不同?《老子》善于汲取世俗经验展开哲理思辨,直接论说道理;《庄子》则长于借助寓言,曲达旨意,增强说理的趣味与效果。从表达技巧上来说:《五石之瓠》讲了一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请结合课文并联系实际,谈谈这个故事带给你的人生启迪。拓展探究拓展探究同样的东西,由于眼光和见识不一样,它所发挥的作用也就大不一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