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课件_第1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课件_第2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课件_第3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课件_第4页
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景名胜区规划体系主要内容和发展特征值得思考:!?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仅仅是旅游功能!?风景名胜区的内容仅仅是游玩赏景!?风景名胜区的规划仅仅是景观游览规划!?风景名胜区的效益仅仅是经济效益!?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仅仅是旅游组织管理!?…………风景名胜区的问题是综合性的,涉及了许多方面。正确认识风景区,对于风景区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资源是国家公共资源,风景名胜区事业是国家公益事业风景名胜区是以具有美学、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自然与文化融为一体,主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并具有保护培育、文化传承、审美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等多方面公益性功能的、国家依法设立的保护区域中国的风景名胜区以璀璨的人文景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自然与文化相融合的风景资源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地域面积广大,大多数风景区面积在几百、上千平方公里以上,风景名胜区内除游览的对象—风景资源以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及其他相关因素,对于风景区临近地区产生了愈来愈大的影响,体现了明显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复杂性风景名胜资源具有经济属性,但不是一般的经济资源,从而决定对其保护是前置的、第一位的,不是一般的经济资源,就不能硬搬照套一般的经济规律办事三个部分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与发展特征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发展与特征一、国家风景名胜体系二、三个体系三、法规与体制四、规划与监管五、资源保护六、国际交流与影响中国风景名胜区源于古代的名山大川、邑郊游憩地和社会“八景”活动,历经数千年的发展,荟萃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胜,成为壮丽山河的菁华,凝聚着中国乃至世界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对于保护国家遗产资源,树立国家和地区的典型形象,促进生态文明和人文发展,促进自然、社会、科技和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国家风景名胜区体系三个体系法规与体制规划与监管资源保护国际交流与影响风景名胜区体系体系建设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基础。1982年国务院审定公布第一批44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形成了覆盖全国、制度基本完备的风景名胜区管理体系南京玄武湖等级体系。我国风景名胜区分为国家级和省级。国务院先后于1982、1988、1994、2002、2004、2005、2009和2012年分八批批准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25处,面积10.36万平方公里;各省级人民政府审定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737处,面积9.43万平方公里。两者总面积19.37万km²,分布遍及除上海市之外的所有省份,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2.02%天柱山南沙环礁风景名胜区体系

类型体系我国是世界上风景名胜资源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包括了历史圣地类、山岳类、岩洞类、江河类、湖泊类、海滨海岛类、特殊地貌类、城市风景类、生物景观类、壁画石窟类、纪念地类、陵寝类、民俗风情类及其他类等14个类型,涵盖了华夏大地典型独特的自然景观,彰显了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体系中国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国家三大法定遗产保护地,为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25.6亿元,比“十五”期间大幅度增长,武夷山玉女峰.法规与体制法规与体制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的制度保障。我国政府十分重视风景名胜区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30年来,国家、省以及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政府出台了大量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并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风景名胜区三级管理体制在法律层面上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与风景名胜区密切相关的法规10余部,结合各地颁布的相关法规,有效地指导了风景名胜资源的多行业综合保护管理龙门石窟黄山飞来石法规与体制在法规层面上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关于风景名胜区工作的专项行政法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使风景名胜区走上了依法发展之路2006年,国务院颁布《风景名胜区条例》,规范和强化了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且在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和风景名胜区门票收缴管理制度,保护风景名胜区有关财产所有权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突破,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另外,国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先后出台了《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标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报批管理规定》、《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徽志使用管理办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办法(试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各级地方政府很重视风景名胜区的立法工作,先后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颁发了地方性法规8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现了“一区一法”这些法规在我国市场经济转型期复杂的历史条件下,对风景名胜区行政管理、规划建设、资源保护和旅游服务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指导作用法规与体制就体制而言我国建立了中央、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风景名胜区三级管理体制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工作。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置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具体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设置分为政府职能机构、政府协调议事机构和政府派出机构三种主要类型。全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管理机构,多数省级风景名胜区建立类似管理机构。三江并流迎客屏武当山

规划与监管风景名胜区规划是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和管理具体工作的主要依据。30年来,风景名胜区事业在规划监管方面有以下三方面成就。规划编制全面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包括区域/省域体系规划、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三个层次。倡导遵循“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审议、科学决策”原则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7个省编制完成了省域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绝大多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已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其中152个编制了重点地区详细规划;276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已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编制。惠州西湖1、风景名胜区规划

(1)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重视建立风景游览欣赏系统、旅游设施服务系统、居民社会管理系统三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职能结构。强调兼顾外来游人、服务人员和当地居民三者的需求与利益;风景游览欣赏职能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承受力;旅游接待服务职能具有相应的效能和发展动力;居民社会管理职能具有可靠的约束力和时代活力;各职能结构自成系统并有机组成风景名胜区的综合职能结构网络。(2)许多风景名胜区内部都有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应要求编制居民社会专项规划。根据建设部的调查,中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有1094万人,人口密度约122人/km²,与国家总体平均人口密度138人/km²相当,大大高于美国国家公园内的人口数与人口密度。因此,凡含有居民点的风景区,应编制居民点调控规划;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建立合理的居民点或居民点系统,引导居民点的产业与经济发展及劳动力合理转移。(3)在保护规划中,建立了分类保护和分级保护相结合的技术方法。分类保护吸纳了国际常用的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游览区,同时兼有中国特色的风景恢复区和发展控制区等。分级保护则与国家三级管理体制相适应。”2、技术规范与总结

◆2000年实施的《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是国家技术规范,从风景资源评价、分区与布局结构、保护培育规划、风景游赏规划、典型景观规划、游览设施规划、基础工程规划、居民社会调控规划、经济发展引导规划、土地利用协调规划、分期发展规划等方面对风景名胜区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此外,还编写了《风景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实施手册》和《风景园林设计资料集—风景规划》等书籍,总结风景名胜区规划与管理经验,完善了风景名胜区技术支撑体系。目前,贵州、四川、北京、黑龙江、福建、西藏等许多省市还编制了本辖区的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正逐步建立起各省的风景名胜体系。而随着风景名胜区与城市关系越来越紧密,城景协调发展的研究和规划实践也在进行之中。规划与监管规划审批程序严格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级以上政府和部门严格审批,其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详细规划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审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级政府审批,详细规划由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或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在国务院审批前还需经由九部委组成的部际联席会审议通过三亚海滨浴场北戴河海滨避暑区规划与监管规划监管制度完备按照《城乡规划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加大了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施的监管力度。规范和加强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大建设项目的论证审查和项目选址核准工作。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探索规划建设管理的新动态,实行了风景名胜区建设选址审批书制度和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报批制度,对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实施进行全程监管,在普及资源保护观念、划定风景名胜区保护区域、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引导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2006年还建立了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有效地促进了规划的依法实施海坛—双帆石泰山-碧霞仙宫资源保护30年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在文化与自然遗产资源保护上成就斐然,不仅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还优化了风景名胜区的周边环境保护了珍贵的自然资源我国风景名胜区不仅有效保护了我国最珍贵的地质遗迹、最典型的地貌类型和最美的自然景观,而且保护了这些地域内的生物多样性。绝大多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87万平方公里)已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与自然保护区重复设置的风景名胜区大多也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进行生态保护青海湖淳安千岛湖资源保护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及其环境风景名胜区以物质和非物质的方式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其中6处成为世界文化遗产,3处成为世界文化景观。风景名胜区中分布着40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90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约200项我国风景名胜区十分重视文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整体保护传统文化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我们的传统文化成为可传承的活的文化,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贡献,也是对全球文明传承方式的贡献丽江古城雪景清源山-老子像国际交流与影响作为与国家公园最接近的保护地管理体系,30年来,我国风景名胜区开展了多层次、多主体、多形式、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我国在履行《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湿地保护公约》等国际活动中,国家和地方各级风景名胜管理部门以及风景名胜区协会、科研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100多个国际组织和政府、机构以及热心于资源保护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资源保护、技术标准、专业培训、世界遗产申报与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对话和合作机制从1998年开始,建设部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先后四次签署关于在保护和管理国家公园及其它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地方面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四川等省还就资源保护等积极开展国际合作27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与国外的国家公园建立了姐妹公园,共派出2061名技术人员赴国外学习,接待133801名国家公园人员同时,合作方式不断丰富,从传统的会议、培训,人员交流,进一步向资金合作、研究合作、保护合作深化国际交流与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我国风景名胜区与国家公园等国际先进保护理念与保护制度的1979年1月邓小平同志访美签订的中美建交后的第一个文化协定就包含了关于国家公园与风景名胜区相互交流的内容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从建立伊始就与国家公园接轨,在性质、资源构成、建立标准、审批程序、建设目的等方面与国家公园高度一致,是既有保护地体系中最规范、最成熟的一种,同时,在资源丰富度、保护和利用模式等方面又有明显的中国特色鸣沙山月牙泉西双版纳-三岔河野象谷国际交流与影响中国风景名胜区在国家遗产保护地中占有重要地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中国“世界遗产”的主体截止2012年止,全国共有45处各级风景名胜区被列入27处世界遗产名录中,占我国43处世界遗产总数的62.8%。其中包括35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1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在当前的56处《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绝大部分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它或为自然保护区或与风景名胜区相关由此可见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自然与文化资源及其价值,为丰富世界遗产内容做出了极为重要贡献风景名胜区与世界遗产关系一览表国际交流与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加深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我国风景名胜区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30年的缩影,在我国风景名胜区更好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从这个浓缩的窗口中看到了中国积极的变化,厚重的文明、美丽的河山,增加了对中国的了解和改革开放的支持庐山三叠泉黃果树瀑布国际交流与影响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中,中国发挥了作为一个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国应有的积极作用,展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以及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30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在“走出去,向别人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向“请进来,在学习中创新”转变。作为遗产大国,我国承办了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第三届世界自然遗产大会,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世界大会,江西庐山发起成立了世界名山大会我国还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举办了一系列相关国际会议,这些会议增进了国际同行对以我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传统理念、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形成了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文件如《苏州宣言》、《峨眉山宣言》,为国际社会的世界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具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模式也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经济社会贡献30年来,具有明显公益性的风景名胜区事业,不仅作出了巨大的社会贡献,还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风景名胜区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收入源泉风景名胜区作为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在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132家5A级旅游景区中,64个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11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首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占据52席。风景名胜区也是我国旅游收入的重要源泉。2010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接待游客4.96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占当年全国国内和入境过夜游客总数的23%,其中浙江、江苏均超过6000万人次;境外游客1171万人次,占当年全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的32%。直接旅游收入397亿元,增长11%,占全国国内和入境过夜旅游总收入的2.5﹪风景名胜区自身开展特许经营的收入也不断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营收入1402亿元,年均增长9.9%,其中2010年达到328.5亿元在未来发展中,我们还将面临着新兴工业发展阶段带来的复杂难题经济高速发展的粗放与资源影响单纯经济观对科学发展观的排斥和抵触风景区内部体制、制度与运营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城镇化、商业化、人工化对风景区的直接冲击和扭曲第二部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地位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与特征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地位1、法定规划2、建设规划3、管理规划4、风景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1、法定规划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第三章、规划对于风景名胜区规划层次、内容、期限、组织、审批、使用、修改等做出了明确规定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一般为20年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采用招标等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承担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按照经审定的风景名胜区范围、性质和保护目标,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制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采纳的理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报国务院审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审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省级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风景名胜区主管部门审批风景名胜区规划未经批准,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建设活动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确需修改,应当报原审批机关批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期届满前2年,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组织专家对规划进行评估,作出是否重新编制规划的决定。在新规划批准前,原规划继续有效

2、建设规划第十五条规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建设内容属性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3、管理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是科学发展的保障第三十三条规定了风景名胜区规划是管理建设的依据

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应当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改善交通、服务设施和游览条件。4、风景区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国家保护区体系规划文化资源——文物保护规划;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规划;文化与自然资源——风景名胜区规划相关规划,侧重点不同1、城乡规划——建设发展与资源管理2、自然保护区规划——科学保护研究与限制人的活动3、文物保护规划——人文遗产与自然文化4、旅游规划——经济产业规划与游览建设规划5、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同类异体,深度、角度差别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协调防止用其他规划代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省级风景名胜区规划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地质公园规划森林公园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文物保护规划水利风景区规划城市、开发区规划等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回顾内容原则解译趋势国家公园(一)风景区规划的历史回顾100年以前

皇权、神权、文权泰山五岳、杭州西湖、绍兴东湖上个世纪前半叶政府、宗教、国外势力庐山、鸡公山、黄山、北戴河、青岛海滨建国以来

第一阶段: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第二阶段: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中期第三阶段:八十年代末期—九十年代第四阶段:二十一世纪开始(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1、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确定的内容第十三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应当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原则,突出风景名胜资源的自然特性、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风景资源评价;(二)生态资源保护措施、重大建设项目布局、开发利用强度;(三)风景名胜区的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四)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的范围;(五)风景名胜区的游客容量;(六)有关专项规划。2、《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确定的内容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单独成册)风景资源评价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分区、结构与布局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专项规划1、保护培育规划2、风景游赏规划3、典型景观规划4、旅游设施规划5、基础工程规划6、居民社会调控规划7、经济发展引导规划8、土地利用协调规划9、分期发展规划10、规划实施措施建议3、从实际出发,重视规划的相关内容资源价值评价:风景资源调查、评价、特色、保护特性游览欣赏组织:游人容量测算、游览组织、旅游项目、游览路线、景点规划旅游服务设施配套安排:旅行、游览、服务、接待设施安排居民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与协调风景、景区城镇乡村建设、居民点调控、旅游经济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风景区内各单位:相关建设、规划、审批、统一管理与协调4、风景名胜区规划设计的层次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多个风景名胜区、省域、区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一个风景名胜区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内部,一个或多个景区、入口区、游客中心等。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景点规划——详细规划的一个类型景点建设、游线、设施等专项设计——设计与施工图5、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十个特性1、政策性——公共性(公共政策属性、政府型行为)2、综合性——复杂性(覆盖内容、规划层次)3、资源性——保护性(永续利用、保护是利用的前提)4、开放性——包容性(兼容并蓄、形成特色)5、控制性——强制性与指导性(保护控制方法与手段)6、典型性——代表性(核心景区、典型景观)7、科学性——权威性(自然、生态、建设、发展)8、功能性——多重性(游览、社会、经济、旅游、科学)9、操作性——实践性(建设、监督、管理、)10、发展性—持续性(历史发展、持续发展)(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原则把握①根据自身条件(资源、环境、历史、特点)与国家发展要求,统筹兼顾②保护遗产和原有景观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加强地被和生物景观培育③充分发挥景源综合潜力,展示风景游览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防止三化,有度、有序、和谐持续发展。④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者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环境良好、景观形象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风景游憩地域。1国家利益原则理由:风景区是祖国锦绣河山的精华风景区是国家遗产组成部分风景区是国家法定保护地风景名胜资源是国家和地方的象征风景名胜资源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财富把握: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和小集体的利益为国家和人民管理好风景名胜区把国家利益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为政府服务的公共政策2综合性原则理由:风景区规划具有景观、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多样性特征风景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风景区具有多种功能

游憩娱乐、审美欣赏、认识求知寓教修养保健、保存保护、旅游经济与生产风景区具有多重目标

把握:根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社会经济发展态势风景区保护、建设、管理、发展统筹考虑风景、社会、经济三个效益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相互协调3因地制宜的原则理由:风景区内各种资源特征、自然状况、发展条件等每个都有自己的独特景观不同地带的风景区有不同的生物多样性特征把握:因地制宜突出本风景区的特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保护具有原生地带性动、植物种群4可持续性发展与永续利用原则理由:罕有的国家宝贵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生物多样性地区良性生态环境把握: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5可操作性原则理由:风景区规划是实施性规划规划的目的是保护好、管理好风景区把握: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有针对性的规划措施符合当地风景资源特点的规划方案6规划结构性原则理由:风景区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经济社会不同层次的相互组合形成基本结构风景游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经济社会在风景区规划中所处地位主次分明把握:充分发挥风景资源的综合潜力突出展示风景游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7法规性原则理由: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遵守国家各类方针政策保持风景区规划的法律权威性把握:严格的条文式规划文本强制性条文与推荐性条文相结合规范的规划图纸严格划定各级保护区依法确定风景区边界范围(四)风景区总体规划具体解译1、风景资源类型持续发现

风景资源类型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国家标准《风景区规划规范》确定:2大类型、8中类、74小类张国强先生将中国景源概括为:3大类型、12中类、98小类、798个子类

2、风景区的分类方法多样风景区的分类方法多样,实际应用比较多的是按等级、规模、景观、结构、布局等特征划分,也可以按设施和管理特征划分等多种方法

2.1按等级特征分类

主要是按风景区的观赏、文化、科学价值及其环境质量、规模大小、游览条件等,划分为三级:①市、县级风景区,由市、县人民政府审定公布,并报省级主管部门备案;②省级风景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资源调查平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③国家重点风景区,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风景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报国务院审定公布。

2.2按用地规模分类

按风景区规划范围和用地规模大小划分为四类:(1)小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20Km2以下;(2)中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21~100Km2;(3)大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101~500Km2;(4)特大型风景区,其用地范围在500Km2以上。2.3按结构特征分类依据风景区的内容配置所形成的职能结构特征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单一型风景区——风景游赏系统(2)复合型风景区——风景游赏系统、旅游服务系统(3)综合型风景区——风景游赏系统、旅游服务系统、居民社会系统

2.4按功能设施特征分类(1)观光型风景区(2)游憩型风景区(3)休假型风景区(4)民俗型风景区(5)生态型风景区(6)综合型风景区3、风景资源评价客观实际①调查、筛选与分类、评分与分级、评价结论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③独特或濒危资源单独评价④体系规划——风景区、景区总体规划——景点、景群、景区详细规划——景点、景物、景群⑤分级: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4、确定规划范围景观特征及其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历史文化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独立性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可以标界立桩5、准确表述风景区规划性质和目标三段式结构多目标选择6、综合测算游人容量游人容量、建筑容量、设施容量、生态容量、居民容量、环境容量等①线路法②面积法③卡口法④综合平衡:淡水、用地、设施、环境质量⑤三类人口:外来游人—服务职工—当地居民7、规划分区符合实际需要功能分区游览分区保护分区管理分区综合分区8、规划布局与结构形式布局:将规划构思和规划对象通过不同的规划手法和处理方式,全面、系统地安排在适当位置,为规划对象的各组合要素、各组成部分均能共同发挥其应有作用创造条件。集中型-块状、线型-带状、组团型-集团、念珠型-串状、星座型-点状结构:风景游览—旅游服务设施—居民社会9、保护培育规划①分类保护:生态保护区、自然景观保护区、史迹保护区、风景恢复区、风景游览区、发展控制区②分级保护:特级、一级、二级、三级③核心保护:核心景区、其他景区10、居民社会调整控制规划①含1个乡镇②严格控制规模,适合风景区特点③引导劳动力转向④无居民区、居民衰减区、居民控制区⑤搬迁型、缩小型、控制型、聚居型

(五)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发展趋势1风景区的综合性和协调性越来越强1.1中国风景区规划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政策性和协调性。特别是近20余年来,风景区愈加显示出其重要的社会、生态、经济、科学和文化价值,更引起各方关注。新时期的风景区规划工作有责任重视并帮助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1.2拓展风景区规划领域。对于地域来讲是加强区域风景体系规划,如包括几个距离较近、在同一地域内的风景区可以编制区域风景体系规划;一个省域或市域可以编制省域、市域风景体系规划。1.3多部门协调、多层次统筹、多主体和谐做好与城乡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江河流域等区域规划、交通网络与环境保护等规划之间的衔接或协调工作。协调时,要突出本风景区特点,符合性质、发展目标、保护要求等规定,首先满足风景区自身保护与发展的需要。2、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国家和地方法律是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应了解、熟悉和遵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条例、政策以及标准规范规划文件:1、规划文本2、规划图纸3、规划说明书4、基础资料汇编(风景资源专题)5、电子文档3规划的科学性价值与规划的统筹性3.1对风景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全面考察与评价;将生态科学的观念会逐渐引入风景区规划,加强风景区的单项科学考察与专项科学研究等生态科学规划内容将会逐步应用于风景区规划实践之中3.2

风景区规划首先要强调体现综合性科学观念,对风景资源进行多学科综合性的全面考察与评价在规划中采取科学新理念和技术手段3.3生态科学、遥感科学逐渐引入风景区规划,如自然生态规划、环境生态科学评价、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生态环境效益与价值的量值等生态科学规划内容将会逐步应用于风景区规划实践之中3.4加强风景区的单项科学考察与专项科学研究、专题规划与论证,可以针对风景区的某一类专题组织专项科学研究。根据国家公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常针对某种动物、植物、文化、生态、游览项目以及设置具体设施等内容设立专项的研究题目,进行深入的专项研究3.5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科学规划与科学管理的基础上的,风景区规划的科学观念是风景区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的前提。4规划的弹性与可操作性规划编制完成后,是否便于使用实施,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可操作性是各地政府和规划评审专家们共同关心的话题4.1用地弹性

重点是留下足够的生态环境用地和备用发展用地4.2容量弹性在常规游览容量的基础上,强调按景观与生态要求,确定适宜游人容量、饱和游人容量、极限(警戒)游人容量4.3规模弹性主要指设施规模,例如:供水、供电、电信、污水处理宜留有发展余地,对于床位、宾馆建设及其他设施应严格控制4.3规模弹性

主要指设施规模,例如:供水、供电、电信、污水处理宜留有发展余地,对于床位、宾馆建设及其他设施应严格控制4.4项目规划弹性

更加重视项目类型的规划控制,而不是过多规定具体项目4.5强制性与指导性相结合

在风景区规划文本说明中,既要有指令性条文(如风景区的性质、范围、目标、布局、生态、容量、保护措施等),又要有指导性条文(如游览项目内容、游线组织、植物树种、临时服务站的布置等)做到指令性条文与指导性条文相结合,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也留有规划弹性。5、决策民主与公众参与规划公示,公开征求意见,当地居民与游客的积极参与,是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决策的民主性、监督的广泛性的重要保证。6、典型景观与突出特色在每个风景区中,几乎都有代表本风景区主体特色的一类或几类典型景观,有些还是具有独特风景价值的珍贵资源6.1以往的风景区规划一般也涉及这方面内容,但其重视程度和表述深度均不够充分。为了加强对风景区典型景观与风景特色的保护与利用力度,在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明确要求应在风景区规划中“依据其主体特征景观或有特殊价值的景观进行典型景观规划”6.2在新时期的风景区规划中会逐渐重视搞好典型景观规划,突出风景区特色,永续利用风景资源6.3在规划中,要处理好典型景观与风景区整体景观的关系,使典型景观得到突出并融于风景区整体之中7、通过规划提高景源品位改进风景区规划方法,深化景源规划内容,使规划者成为风景构想与建设的参与者,提高规划的指导能力,采用规划的方法提升景源的品位8、保护规划与规划性保护风景区的保护规划已经被广大规划者所认识,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未来的风景区规划,是一个立足于不可再生资源保护的规划。因而要求在做好保护规划的同时,更要重视规划的整体保护性,贯穿规划始终,不断探索符合风景区实际需要的规划新方法与对策。9、正视国家遗产地位9.1风景名胜区是是国家的珍贵资源,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遗产的事实,会被更多的规划者所接受,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9.2自1996年开始,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工作,泰山、黄山、八达岭长城—十三陵、峨眉山—乐山、武夷山、武当山、庐山、武陵源、九寨沟、黄龙、青城山—都江堰、钟山明孝陵、敦煌莫高窟、龙门、秦陵兵马俑、避暑山庄外八庙、三江并流等处40处国家重点风景区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第三部分

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目的是根据详细规划范围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落实、深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规划要求,规范和指导风景名胜区建设活动,协调风景名胜区局部建设与整体协调发展的关系编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是景区建设的必要步骤,可以防止利用总体规划指导设计而产生的盲目性,避免规划与建设相脱节,对于风景名胜区建设与发展十分必要近年来,在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相关技术规范指导下,我国风景名胜区相继开展了修建性详细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于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培育、开发利用、建设管理,落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要求发挥了重要作用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正在逐步走向正规化道路。但是,在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引起多方关注一、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1、缺少技术标准规范、控制指标体系:缺少技术标准规范、控制指标体系,规划内容、范围、深度、标准不一控规套用城市控规,导致城市化问题;修详套用公园规划,导致人工化问题。审批依据不充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2、详细规划编制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片面性倾向:重建设、轻保护;重提高开发强度、轻景观价值提高;重建筑设施、轻自然景观营造;重人工建设、轻环境融合与利用;重眼前建设、轻长远协调发展。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3、风景区对详细规划编制重视不够风景区详细规划开展不普遍,覆盖面小,重视程度远低于编制总体规划。规划要求多停留在口头上,整体推动力度不足。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4、用总体规划代替详细规划有的风景区不编制详细规划,直接用风景区总规或旅游规划指导设计与建设,用总体规划代替详细规划。使的景观建设与环境不协调,达不到风景区总规的要求,甚至出现背离风景区保护与建设的要求,造成投资浪费的现象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5、城市风景区的详细规划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城市风景区的详细规划编制受城市影响和制约比较大,难以体现风景区特色城市风景区的详细规划在城市管理中不受重视,法律地位不明确,与城市规划管理脱节,在城市规划执行过程中受排挤,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存在的问题6、风景区内村镇详细规划不能体现风景区特点由于风景区内村镇详细规划按城市建设要求,管理部门不同,把握尺度不同,建设目标不同,规划编制人员认识水平也不一样,造成城镇盲目扩大规模,与风景保护要求和景观风貌不协调,加重加快了风景区城市化现象,背离了风景区功能性质和发展方向。二、探讨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几个问题1、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属性2、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关系3、不同类型详细规划应该突出不同特点4、与城市详细规划相比,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具有特点5、编制具有风景名胜区特点的详细规划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确定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定位——法定规划——建设规划第十二条

明确了风景名胜区规划层次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第十五条规定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编制内容要求应当根据核心景区和其他景区的不同要求编制,确定基础设施、旅游设施、文化设施等建设项目的选址、布局与规模,并明确建设用地范围和规划设计条件。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应当符合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第十九条

明确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审批机构第二十条明确了省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审批机构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关系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是战略层面的部署、发展构想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是实施层面的具体安排、建设指引1、衔接与总体规划的关系,应当符合总体规划的规定2、细化总体规划对于规划区的要求3、协调规划范围内保护、利用、建设、管理等关系4、解决重点问题,提出建设指导,塑造景观形象按照规划内容属性划分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的类型1、综合类详细规划(一个或多个景区)2、景观游览类详细规划(景群、景点、景物、景线、文化建筑景点、寺庙景点等)3、旅游服务设施类详细规划(游客中心、景区入口、换乘中心、接待服务等旅游设施)4、村镇居民点类详细规划5、保护培育与生态修复类详细规划(包括生态廊道建设等)不同类型详细规划应该达到不同的规划深度、突出不同特点与城市详规相比,风景名胜区详规应具特色城市的详细规划强调城市开发,追求城市效益,重视人工开发建造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1、处理好景观保护与管理实施的关系贯彻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的十六字方针,缓解开发建设、居民社会带来的压力等2、人工服从自然强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自然环境确定,宜散则散、宜聚则聚、宜居则居、宜游则游,合理确定建设布局形式3、重在生态保护与建设性控制详细规划的控制性内容,重在生态保护与控制措施的细分、控制建设规模与强度,目的不是出让土地开发权。城市追求建设效益,城市型风景区要研究满足用地紧张条件下的城市生活需求,专题研究城市与风景协调发展关系与城市详规相比,风景名胜区详规应具特色4、自然环境与人文内涵结合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生态环境条件,优先强调对自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